噪声控制与降低作业指导书_第1页
噪声控制与降低作业指导书_第2页
噪声控制与降低作业指导书_第3页
噪声控制与降低作业指导书_第4页
噪声控制与降低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噪声控制与降低作业指导书TOC\o"1-2"\h\u17206第一章噪声控制概述 3149261.1噪声的定义与分类 3132391.1.1按照噪声来源分类 361081.1.2按照噪声性质分类 3299531.1.3保障人体健康 342941.1.4提高工作效率 4297011.1.5保护生态环境 4302251.1.6促进社会和谐 4159411.1.7实现可持续发展 417814第二章噪声测量与评估 4284241.1.8测量准备 4222581.1.9测量步骤 4192391.1.10数据处理 583461.1.11声级指标 5102991.1.12噪声暴露量指标 5242801.1.13噪声影响评估指标 5251371.1.14其他评估指标 529575第三章噪声控制策略 5313781.1.15概述 6196451.1.16噪声源识别 658911.1.17噪声源特性分析 6209421.1.18噪声源控制措施 61991.1.19概述 644191.1.20传播途径识别 654461.1.21传播途径特性分析 6327071.1.22传播途径控制措施 7225101.1.23概述 7222641.1.24受体识别 761141.1.25受体特性分析 7238061.1.26受体控制措施 728752第四章噪声控制技术 7245371.1.27概述 7246891.1.28吸声材料 8199691.1.29吸声结构 8246941.1.30吸声技术应用 8235731.1.31概述 8171391.1.32隔声材料 8269081.1.33隔声结构 8282921.1.34隔声技术应用 976991.1.35概述 965951.1.36消声器 9272781.1.37消声结构 9173531.1.38消声技术应用 920405第五章噪声控制材料 9137701.1.39概述 9132931.1.40分类 9324031.1.41功能指标 1032951.1.42应用 1079221.1.43概述 10232401.1.44分类 1057041.1.45功能指标 1018431.1.46应用 10145571.1.47概述 1126981.1.48分类 11178421.1.49功能指标 1159191.1.50应用 118152第六章噪声控制工程 11157771.1.51设计原则 11285711.1.52设计内容 11240901.1.53施工准备 12210021.1.54施工过程 1245761.1.55施工验收 12126981.1.56验收条件 13241061.1.57验收程序 13309611.1.58验收要求 1315394第七章噪声控制管理 1364441.1.59噪声控制法规概述 13109221.1.60噪声控制标准 13263841.1.61噪声控制法规与标准的实施 14243691.1.62噪声控制组织架构 14120381.1.63噪声控制管理制度 1457061.1.64噪声控制管理体系运行 1476491.1.65噪声控制培训 14189181.1.66噪声控制宣传 1519626第八章工作场所噪声控制 155991.1.67噪声控制原则 15286891.1.68噪声控制措施 15247211.1.69噪声监测与评估 16287291.1.70噪声控制原则 16131171.1.71噪声控制措施 1651001.1.72噪声监测与评估 16137221.1.73噪声控制原则 166481.1.74噪声控制措施 17200421.1.75噪声监测与评估 1714871第九章环境噪声控制 1754811.1.76城市交通噪声概述 17172691.1.77城市交通噪声控制措施 17257801.1.78工业噪声概述 17318691.1.79工业噪声控制措施 1824361.1.80生活噪声概述 18206041.1.81生活噪声控制措施 1812254第十章噪声控制发展趋势 18第一章噪声控制概述1.1噪声的定义与分类噪声,作为一种不规则的声音波动,通常对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噪声是指那些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休息产生干扰,引起人们不愉快感觉的声音。噪声可分为以下几类:1.1.1按照噪声来源分类(1)工业噪声:来源于工厂、矿山等生产活动产生的噪声,如机械设备的运转声、生产过程中的撞击声等。(2)交通噪声:来源于各类交通工具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如汽车、火车、飞机等。(3)生活噪声:来源于居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噪声,如家庭电器、音响、宠物叫声等。(4)环境噪声:来源于自然环境中产生的噪声,如风声、雨声、雷声等。1.1.2按照噪声性质分类(1)稳态噪声:指在一定时间内,噪声的强度和频率保持相对稳定的噪声。(2)非稳态噪声:指在一定时间内,噪声的强度和频率发生变化的噪声。(3)突发性噪声:指在短时间内,噪声强度突然增大的噪声。(4)持续性噪声:指在一定时间内,噪声持续存在的噪声。第二节噪声控制的重要性噪声控制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3保障人体健康长期暴露在高分贝噪声环境中,会对人体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如听力损伤、心理压力增加、心血管疾病等。噪声控制有助于降低这些健康风险,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1.1.4提高工作效率噪声对人们的工作效率具有显著影响。在噪声环境中,人们难以集中注意力,容易产生疲劳,导致工作效率降低。通过噪声控制,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经济发展。1.1.5保护生态环境噪声污染对生态环境也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噪声会影响动物的通讯、繁殖和生存,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噪声控制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1.1.6促进社会和谐噪声扰民是导致社会矛盾和纠纷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噪声控制,可以减少噪声污染,降低邻里纠纷,促进社会和谐。1.1.7实现可持续发展噪声控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降低噪声污染,可以改善人类生活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噪声控制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企事业单位和广大民众应共同努力,切实加强噪声控制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第二章噪声测量与评估第一节噪声测量方法1.1.8测量准备(1)测量设备: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噪声测量仪器,如声级计、噪声统计分析仪等。(2)测量环境:保证测量环境满足以下条件:(1)测量场所应远离噪声源,避免其他噪声干扰;(2)测量场所应保持安静,无明显的背景噪声;(3)测量场所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应满足测量设备的要求。1.1.9测量步骤(1)确定测量位置:根据噪声源的特点和实际需求,确定测量点位置。测量点应选择在离噪声源一定距离的位置,且不受其他噪声源影响。(2)测量时间:在噪声源稳定运行的情况下,进行连续测量,测量时间不少于20分钟。(3)测量方法:(1)声级计法:将声级计置于测量点,记录声级计显示的声级值。(2)噪声统计分析仪法:将噪声统计分析仪置于测量点,记录噪声统计分析仪显示的等效声级、峰值声级等参数。(4)数据记录:测量过程中,记录测量时间、测量位置、测量设备等信息。1.1.10数据处理(1)计算等效声级:将测量得到的声级值按时间加权平均,得到等效声级。(2)计算峰值声级:将测量得到的声级值中的最大值作为峰值声级。第二节噪声评估指标1.1.11声级指标(1)等效声级(Leq):表示在规定时间内,声级值的加权平均。(2)峰值声级(Lmax):表示在规定时间内,声级值的最大值。1.1.12噪声暴露量指标(1)声暴露级(SEL):表示在规定时间内,噪声暴露的能量平均值。(2)声暴露量(E):表示在规定时间内,噪声暴露的总能量。1.1.13噪声影响评估指标(1)声环境质量指数(SEI):用于评估声环境质量的好坏,其值越小,声环境质量越好。(2)噪声干扰度(NI):用于评估噪声对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其值越大,干扰程度越高。(3)噪声舒适度(NC):用于评估噪声环境对人的舒适度,其值越大,舒适度越低。1.1.14其他评估指标(1)噪声暴露时间(T):表示在规定时间内,人暴露于噪声环境的时间。(2)噪声防护效果(NPE):用于评估噪声防护措施的效果,其值越大,防护效果越好。第三章噪声控制策略第一节噪声源控制1.1.15概述噪声源控制是噪声控制的关键环节,其目的在于减少噪声的产生和发射。本节将从噪声源识别、噪声源特性分析、噪声源控制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1.1.16噪声源识别(1)工程调查法:通过现场调查,了解噪声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和噪声特性。(2)噪声测量法:采用噪声测量仪器,对噪声源进行测量,确定其主要噪声成分和强度。1.1.17噪声源特性分析(1)频率特性:分析噪声源在不同频率范围内的噪声强度分布,为后续控制措施提供依据。(2)空间分布特性:分析噪声源在空间上的分布,确定噪声传播途径和影响范围。1.1.18噪声源控制措施(1)设计优化:在设备选型和工艺设计中,采用低噪声设备和技术,减少噪声产生。(2)隔声降噪:采用隔声罩、隔声屏障等设施,降低噪声源的辐射强度。(3)消声降噪:通过消声器、消声室等设施,消除噪声源的部分噪声。(4)减振降噪:采用减振装置,降低噪声源振动对环境的影响。第二节噪声传播途径控制1.1.19概述噪声传播途径控制是噪声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阻断或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本节将从传播途径识别、传播途径特性分析、传播途径控制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1.1.20传播途径识别(1)噪声传播途径调查:了解噪声传播途径的分布和特点。(2)噪声传播途径测量:采用噪声测量仪器,对噪声传播途径进行测量。1.1.21传播途径特性分析(1)传播距离:分析噪声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情况。(2)传播介质:分析不同传播介质对噪声传播的影响。(3)传播方向:分析噪声在空间传播方向上的变化。1.1.22传播途径控制措施(1)隔声降噪:采用隔声墙、隔声屏障等设施,阻断噪声传播途径。(2)吸声降噪:采用吸声材料,吸收噪声能量,降低噪声传播强度。(3)植被降噪:利用植被吸收噪声,减少噪声传播。(4)地形地貌利用:利用地形地貌,改变噪声传播方向,降低噪声影响。第三节噪声受体控制1.1.23概述噪声受体控制是噪声控制的关键环节之一,其目的在于保护噪声受体,降低噪声对其产生的影响。本节将从受体识别、受体特性分析、受体控制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1.1.24受体识别(1)人体受体:关注人体对噪声的敏感程度和承受能力。(2)环境受体:关注噪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1.25受体特性分析(1)人体受体特性:分析人体对噪声的生理和心理反应。(2)环境受体特性:分析噪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1.1.26受体控制措施(1)噪声防护:采用耳塞、耳罩等个人防护装备,保护人体受体免受噪声伤害。(2)环境保护:采取生态修复、绿化等措施,降低噪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噪声限值标准:制定合理的噪声限值标准,保证受体安全。(4)噪声监测与预警:建立噪声监测与预警系统,实时了解噪声受体状况,及时采取控制措施。第四章噪声控制技术第一节吸声技术1.1.27概述吸声技术是通过吸声材料或结构来降低噪声的一种有效方法。其主要原理是利用吸声材料的微观结构或特性,将声能转化为热能,从而减少声波的反射和传播。吸声技术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工业等领域。1.1.28吸声材料(1)多孔性吸声材料:如泡沫塑料、玻璃棉、岩棉等,具有多孔结构,对声波具有良好的吸声功能。(2)复合吸声材料:如纤维吸声板、吸声砖等,由多种材料复合而成,具有优良的吸声效果。(3)薄膜吸声材料:如微孔板、薄膜等,对高频声波具有较好的吸声功能。1.1.29吸声结构(1)吸声屏:用于隔离声源和接收点,减少声波传播。(2)吸声体:如吸声柱、吸声墙等,用于提高吸声效率。(3)吸声室:用于模拟实际声场,进行吸声功能测试。1.1.30吸声技术应用(1)建筑吸声:通过在建筑内部采用吸声材料或结构,降低室内噪声。(2)工业吸声:在工业场所设置吸声屏、吸声体等,降低设备运行噪声。(3)交通吸声:在道路、桥梁等交通设施中应用吸声材料,减少交通噪声。第二节隔声技术1.1.31概述隔声技术是通过隔声材料或结构来阻挡声波传播,从而达到降低噪声的目的。隔声技术主要应用于建筑、交通、工业等领域。1.1.32隔声材料(1)重型隔声材料:如混凝土、砖墙等,具有较高的声阻抗,对声波传播具有较好的阻挡作用。(2)轻型隔声材料:如石膏板、塑料板等,密度较小,但隔声效果较好。(3)复合隔声材料:如隔声棉、隔声泡沫等,由多种材料复合而成,具有优良的隔声功能。1.1.33隔声结构(1)隔声墙:用于隔离声源和接收点,减少声波传播。(2)隔声门窗:采用隔声功能较好的门窗,降低室内外噪声干扰。(3)隔声屏障:用于道路、铁路等线性声源,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1.1.34隔声技术应用(1)建筑隔声:通过在建筑内部采用隔声材料或结构,提高室内声环境质量。(2)工业隔声:在工业场所设置隔声墙、隔声屏障等,降低设备运行噪声。(3)交通隔声:在道路、桥梁等交通设施中应用隔声材料,减少交通噪声。第三节消声技术1.1.35概述消声技术是通过消声器、消声结构等手段,降低噪声源辐射的声能量,从而达到降低噪声的目的。消声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1.1.36消声器(1)阻性消声器:通过阻性材料对声波进行吸收,降低噪声。(2)抗性消声器:通过改变声波传播路径,降低噪声。(3)复合消声器:结合阻性和抗性消声原理,具有更好的消声效果。1.1.37消声结构(1)消声箱:用于容纳消声器,减少声波传播。(2)消声管道:用于连接声源和消声器,降低噪声传播。(3)消声室:用于模拟实际声场,进行消声功能测试。1.1.38消声技术应用(1)工业消声:在工业设备上安装消声器或消声结构,降低设备运行噪声。(2)交通消声:在交通工具上安装消声器,降低发动机噪声。(3)建筑消声:在建筑内部采用消声材料或结构,提高室内声环境质量。第五章噪声控制材料第一节吸声材料1.1.39概述吸声材料是噪声控制中常用的材料,其主要作用是在声波传播过程中,通过材料的吸声功能来降低噪声。吸声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工业等领域。1.1.40分类(1)多孔性吸声材料:如泡沫塑料、玻璃棉、岩棉等,具有较多孔隙,能有效地吸收声能。(2)薄板吸声材料:如金属板、木质板等,通过共振吸收声能。(3)复合吸声材料:将多种吸声材料组合在一起,发挥各自优势,提高吸声效果。1.1.41功能指标(1)吸声系数:表征材料吸声功能的参数,取值范围为01,数值越大,吸声效果越好。(2)吸声频率特性:材料在不同频率下的吸声效果。1.1.42应用(1)建筑领域:用于室内墙面、吊顶等部位,降低室内噪声。(2)交通领域:用于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的内饰,降低噪音。(3)工业领域:用于设备隔音、降噪等。第二节隔声材料1.1.43概述隔声材料主要用于隔离声波传播,降低噪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隔声材料在建筑、交通、工业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1.1.44分类(1)质量隔声材料:如混凝土、砖墙等,具有较高的密度,能有效地隔离声波。(2)弹性隔声材料:如橡胶、塑料等,具有较高的弹性,能减少声波传播。(3)复合隔声材料:将多种隔声材料组合在一起,发挥各自优势,提高隔声效果。1.1.45功能指标(1)隔声量:表征材料隔声功能的参数,单位为dB,数值越大,隔声效果越好。(2)隔声频率特性:材料在不同频率下的隔声效果。1.1.46应用(1)建筑领域:用于墙体、门窗等部位,提高室内隔声效果。(2)交通领域:用于交通工具的隔音,降低噪音。(3)工业领域:用于设备隔音、降噪等。第三节消声材料1.1.47概述消声材料是利用材料的特殊功能,使声波在传播过程中发生能量转化或消耗,从而达到降低噪声的目的。消声材料在建筑、交通、工业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1.1.48分类(1)吸声消声材料:如多孔性吸声材料,通过吸收声能降低噪声。(2)阻抗匹配消声材料:如阻抗复合材料,通过调整声波传播的阻抗,使声波在传播过程中发生能量转化。(3)耗散消声材料:如泡沫金属、微孔板等,通过材料的微观结构,使声波在传播过程中发生散射、反射等,消耗声能。1.1.49功能指标(1)消声系数:表征材料消声功能的参数,取值范围为01,数值越大,消声效果越好。(2)消声频率特性:材料在不同频率下的消声效果。1.1.50应用(1)建筑领域:用于室内墙面、吊顶等部位,降低室内噪声。(2)交通领域:用于交通工具的消声,降低噪音。(3)工业领域:用于设备消声、降噪等。第六章噪声控制工程第一节噪声控制工程的设计1.1.51设计原则噪声控制工程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符合国家及地方相关噪声污染防治法规、标准和规范;(2)保证噪声控制效果,降低噪声污染对周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3)节约投资,提高噪声控制设施的运行效率;(4)结合实际工程特点,采用成熟、可靠的噪声控制技术。1.1.52设计内容(1)噪声源分析:对噪声源进行详细调查,确定噪声源类型、强度和分布;(2)噪声传播途径分析:分析噪声传播途径,确定噪声传播途径的关键环节;(3)噪声控制措施:根据噪声源分析和噪声传播途径分析,制定相应的噪声控制措施;(4)噪声控制设施设计:包括隔声、吸声、减振、消声等噪声控制设施的设计;(5)噪声监测与评估:设计噪声监测点和监测方法,对噪声控制效果进行评估;(6)设计文件编制:编制噪声控制工程设计文件,包括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等。第二节噪声控制工程的施工1.1.53施工准备(1)按照设计文件,编制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2)准备施工所需的各种材料、设备和工具;(3)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4)确定施工顺序和施工方法。1.1.54施工过程(1)遵循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2)保证施工质量,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和操作规程进行施工;(3)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沟通与协调,保证各工序之间的衔接;(4)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及时进行整改;(5)做好施工记录和施工资料整理。1.1.55施工验收(1)施工完成后,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验收;(2)验收内容主要包括:施工质量、设备安装、系统调试等;(3)对验收中发觉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4)验收合格后,提交验收报告。第三节噪声控制工程的验收1.1.56验收条件(1)噪声控制工程全部完成,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2)设备安装调试完成,系统运行稳定;(3)噪声监测数据完整、真实,符合监测规范要求;(4)验收资料齐全。1.1.57验收程序(1)验收申请:噪声控制工程完成后,向有关部门提出验收申请;(2)验收准备:组织验收资料,包括施工资料、监测数据、验收报告等;(3)验收会议:召开验收会议,邀请相关部门和专家参加;(4)现场检查:对噪声控制工程进行现场检查;(5)验收结论:根据验收情况,形成验收结论;(6)验收报告:编制验收报告,报有关部门备案。1.1.58验收要求(1)验收过程中,要严格遵守验收程序和验收标准;(2)保证验收结论客观、公正、真实;(3)对验收中发觉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4)验收合格后,加强噪声控制设施的运行管理和维护。第七章噪声控制管理第一节噪声控制法规与标准1.1.59噪声控制法规概述噪声控制法规是我国为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环境质量,减少噪声污染,维护公共秩序而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这些法规明确了噪声污染的防治原则、责任主体、管理措施及法律责任等内容。1.1.60噪声控制标准(1)国家标准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噪声控制国家标准,包括《声环境质量标准》、《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等,用于规范各类噪声污染源的环境噪声排放限值。(2)地方标准地方标准是根据我国国家标准,结合各地区实际,制定的具有针对性的噪声控制标准。地方标准不得低于国家标准。1.1.61噪声控制法规与标准的实施各级环保部门负责噪声控制法规与标准的实施和监督,对违反法规与标准的行为进行查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应严格遵守噪声控制法规与标准,采取措施降低噪声污染。第二节噪声控制管理体系1.1.62噪声控制组织架构(1)噪声控制领导小组企事业单位应设立噪声控制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噪声控制工作。(2)噪声控制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应设立噪声控制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噪声控制工作的实施。1.1.63噪声控制管理制度(1)噪声排放监测制度企事业单位应建立噪声排放监测制度,定期对噪声污染源进行监测,保证排放符合标准。(2)噪声污染防治措施企事业单位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噪声污染,包括隔音、降噪、减振等。(3)噪声污染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制定噪声污染应急预案,保证在突发情况下能够迅速采取措施,减轻污染影响。1.1.64噪声控制管理体系运行(1)噪声控制培训企事业单位应定期组织噪声控制培训,提高员工对噪声污染防治的认识和技能。(2)噪声控制宣传企事业单位应加强噪声控制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对噪声污染的认识和参与意识。第三节噪声控制培训与宣传1.1.65噪声控制培训(1)培训内容噪声控制培训内容包括噪声污染基础知识、噪声控制法规与标准、噪声控制措施及实际操作技能等。(2)培训对象噪声控制培训对象包括企事业单位噪声控制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及相关技术人员。(3)培训方式噪声控制培训可以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教学、网络培训等多种方式。1.1.66噪声控制宣传(1)宣传内容噪声控制宣传内容包括噪声污染危害、噪声控制法规与标准、噪声控制措施及成功案例等。(2)宣传形式噪声控制宣传可以采取宣传册、海报、视频、网络等形式,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宣传。(3)宣传效果评估对噪声控制宣传效果进行评估,了解公众对噪声污染防治的认识和参与程度,不断优化宣传策略。第八章工作场所噪声控制第一节工厂噪声控制1.1.67噪声控制原则(1)遵循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保证工厂噪声排放符合规定限值。(2)采取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相结合的方式,降低噪声污染。(3)强化员工培训,提高噪声控制意识。1.1.68噪声控制措施(1)设备选型与改造:选用低噪声设备,对高噪声设备进行改造,降低噪声源强度。(2)隔声降噪:对噪声源进行隔离,减少噪声传播。可采取隔声罩、隔声屏障等措施。(3)吸声降噪:在噪声传播途径上设置吸声材料,降低噪声能量。(4)防振降噪:对振动源进行隔离或减振处理,降低振动引起的噪声。(5)个人防护:为员工提供合适的防护用品,如耳塞、耳罩等。(6)环境绿化:增加绿化带,利用植物吸声和隔声作用,降低工厂周边噪声。1.1.69噪声监测与评估(1)定期对工厂噪声进行监测,了解噪声排放情况。(2)分析监测数据,评估噪声控制措施效果。(3)根据监测结果,调整和完善噪声控制措施。第二节建筑施工噪声控制1.1.70噪声控制原则(1)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保证施工噪声排放符合规定限值。(2)合理规划施工场地,降低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3)强化施工过程中的噪声控制,减少噪声污染。1.1.71噪声控制措施(1)施工设备选型:选用低噪声设备,对高噪声设备进行改造。(2)施工时间安排:合理调整施工时间,尽量避免在夜间或节假日进行高噪声施工。(3)隔声降噪:对噪声源进行隔离,设置隔声屏障等。(4)吸声降噪:在噪声传播途径上设置吸声材料。(5)防振降噪:对振动源进行隔离或减振处理。(6)个人防护:为施工人员提供合适的防护用品。1.1.72噪声监测与评估(1)定期对施工噪声进行监测,了解噪声排放情况。(2)分析监测数据,评估噪声控制措施效果。(3)根据监测结果,调整和完善噪声控制措施。第三节公共场所噪声控制1.1.73噪声控制原则(1)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保证公共场所噪声排放符合规定限值。(2)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公共场所噪声污染。(3)提高公众对噪声控制的意识。1.1.74噪声控制措施(1)声环境规划:合理规划公共场所布局,降低噪声源强度。(2)设备选型与改造:选用低噪声设备,对高噪声设备进行改造。(3)隔声降噪:对噪声源进行隔离,设置隔声屏障等。(4)吸声降噪:在噪声传播途径上设置吸声材料。(5)限制噪声排放:对公共场所噪声排放进行限制,如禁止夜间广场舞等。(6)个人防护:为公众提供合适的防护用品。1.1.75噪声监测与评估(1)定期对公共场所噪声进行监测,了解噪声排放情况。(2)分析监测数据,评估噪声控制措施效果。(3)根据监测结果,调整和完善噪声控制措施。第九章环境噪声控制第一节城市交通噪声控制1.1.76城市交通噪声概述城市交通噪声是指城市道路、轨道交通、公共交通等交通设施产生的噪声,对周围环境和居民生活产生较大影响。我国城市交通噪声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1.1.77城市交通噪声控制措施(1)声源控制:优化交通结构,推广新能源汽车,提高车辆行驶功能,减少噪声产生。(2)传播途径控制:设置隔音屏障、绿化带等,降低噪声传播。(3)接收端控制:提高居民区隔音功能,降低居民对噪声的敏感度。(4)管理措施:加强交通噪声监测,制定相关法规,对噪声污染进行治理。第二节工业噪声控制1.1.78工业噪声概述工业噪声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声,主要包括机械噪声、气流噪声、电磁噪声等。工业噪声对周围环境和居民生活产生较大影响,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1.1.79工业噪声控制措施(1)声源控制:优化生产工艺,采用低噪声设备,减少噪声产生。(2)传播途径控制:设置隔音房、隔音罩等,降低噪声传播。(3)接收端控制:提高居民区隔音功能,降低居民对噪声的敏感度。(4)管理措施:加强工业噪声监测,制定相关法规,对噪声污染进行治理。第三节生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