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行业培训教程系列手册_第1页
三农行业培训教程系列手册_第2页
三农行业培训教程系列手册_第3页
三农行业培训教程系列手册_第4页
三农行业培训教程系列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行业培训教程系列手册TOC\o"1-2"\h\u27160第一章三农基础知识 3304371.1三农概述 497271.1.1三农定义 455351.1.2三农地位 460531.1.3三农作用 420011.2三农政策解读 4229751.2.1农业支持政策 4115371.2.2农村改革政策 416551.2.3农民福祉政策 5133461.3三农发展趋势 586381.3.1农业现代化 5185601.3.2农村产业融合 5192401.3.3农村社会治理创新 5197971.3.4农民素质提升 57060第二章农业生产技术 563872.1作物栽培技术 5300022.1.1概述 5320772.1.2选种 61692.1.3播种 633292.1.4施肥 6103382.1.5灌溉 6189322.1.6病虫害防治 6110832.2畜牧养殖技术 644982.2.1概述 7272742.2.2品种选择 7317812.2.3饲养管理 7291812.2.4繁殖技术 7204582.2.5疫病防治 7310952.3农业机械化技术 7281062.3.1概述 7197302.3.2农业机械选型 732992.3.3农业机械操作 8156502.3.4农业机械维护保养 8833第三章农村经济管理 8313553.1农村经济组织形式 834493.1.1家庭农场 8107943.1.2农民专业合作社 8215093.1.3农业企业 850863.1.4农村集体经济 893563.2农村财务管理 9103703.2.1财务管理制度 9180583.2.2资金管理 9191763.2.3成本控制 9199383.2.4财务监督 9210953.3农村市场与营销 990643.3.1农村市场分析 9163553.3.2农产品营销策略 9313403.3.3农产品品牌建设 980863.3.4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925532第四章农村基础设施 998674.1农村基础设施概述 9291304.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 10206674.2.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0160754.2.2农村基础设施管理 10115494.3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融资 10279204.3.1农村基础设施投资 10120764.3.2农村基础设施融资 1115081第五章农村社会事业 11229625.1农村教育 11201715.1.1农村教育现状 11299115.1.2农村教育改革 11178185.1.3农村教育发展策略 11209395.2农村卫生 1272315.2.1农村卫生现状 12287945.2.2农村卫生改革 1258785.2.3农村卫生发展策略 12164295.3农村文化事业 1271555.3.1农村文化事业现状 12148665.3.2农村文化事业改革 12256825.3.3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策略 1219695第六章农村生态环境 13157286.1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1329656.1.1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1397566.1.2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13235056.1.3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解决策略 13118456.2农村环境治理 1345796.2.1农村环境治理内容 14299596.2.2农村环境治理方法 1412316.2.3农村环境治理实施策略 14164626.3生态农业发展 14189386.3.1生态农业内涵 14170006.3.2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14314786.3.3生态农业推进策略 151334第七章农村产业发展 15159787.1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15286407.2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15218797.3农村产业扶贫 1517211第八章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16146028.1农村基层组织概述 1626208.2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管理 16284108.3农村基层组织服务与创新 1710033第九章农村扶贫开发 17155929.1农村扶贫政策 17111619.1.1财政扶贫政策 17202769.1.2金融扶贫政策 18224749.1.3产业扶贫政策 18236869.1.4教育扶贫政策 18186369.1.5健康扶贫政策 18211809.2农村扶贫措施 18199889.2.1发展特色产业 18164519.2.2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18281619.2.3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1813069.2.4开展就业扶贫 1859559.2.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9289519.3农村扶贫成果与展望 19119379.3.1农村扶贫成果 19248659.3.2农村扶贫展望 1925521第十章农村改革与发展 191523510.1农村改革历程 191957810.1.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2752010.1.2乡镇企业崛起 19182710.1.3农村税费改革 191607210.1.4新农村建设 192306610.2农村改革政策 202344310.2.1农村土地政策 202004610.2.2农业支持政策 203183210.2.3农村金融服务政策 202367510.2.4农村社会保障政策 201804710.3农村发展策略与展望 201986610.3.1农业现代化 203162610.3.2农村产业融合 201226210.3.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012510.3.4农村绿色发展 20336510.3.5农村社会治理 20第一章三农基础知识1.1三农概述“三农”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课题,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民福祉。本章将从三农的定义、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对三农进行概述。1.1.1三农定义农业:指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渔业捕捞等为主要内容的产业。农村:指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农民为主体,具有一定地域范围的乡村社区。农民:指从事农业生产、居住在农村的居民。1.1.2三农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改革和发展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农民是我国农村的主体,农民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1.1.3三农作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保障粮食安全是农业的核心任务。我国拥有13亿人口,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农民增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发展农村产业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农村社会稳定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基础。通过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1.2三农政策解读我国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制定了一系列三农政策,旨在促进农业发展、改善农村面貌和增进农民福祉。1.2.1农业支持政策农业补贴:对农民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给予一定补贴,提高农民收入。农业科技推广: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保险:推动农业保险发展,降低农民自然灾害风险。1.2.2农村改革政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可以自愿有偿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实现土地流转。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明确农村集体资产产权,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1.2.3农民福祉政策农村社会保障: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民基本生活。农村教育改革: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促进农村人才培养。农村医疗改革:改善农村医疗服务,保障农民基本医疗需求。1.3三农发展趋势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三农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以下为未来三农发展趋势:1.3.1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我国农业将朝着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方向发展。1.3.2农村产业融合农村产业融合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未来农村将形成以农业为核心,多种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1.3.3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创新是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未来农村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水平。1.3.4农民素质提升农民素质提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未来我国将加大对农民培训和教育投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第二章农业生产技术2.1作物栽培技术2.1.1概述作物栽培技术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对作物的生长环境、生育规律、生理特性等方面的研究,采取一系列科学的管理措施,以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技术。作物栽培技术包括选种、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环节。2.1.2选种选种是作物栽培的基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选择适应性强、抗病性好、产量高的优良品种。选种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种子,保证种子质量;(2)了解品种特性,如生育期、抗病性、产量等;(3)结合当地实际,选择适宜的品种。2.1.3播种播种是作物栽培的重要环节,关系到作物生长的整齐度和产量。播种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保证作物生长季节;(2)合理密植,提高土地利用率;(3)保证种子质量,提高发芽率。2.1.4施肥施肥是作物栽培中提高产量的关键措施。施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作物需求,合理施用氮、磷、钾等肥料;(2)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3)注意施肥时间,保证作物生长所需营养。2.1.5灌溉灌溉是作物栽培中调节土壤水分的重要手段。灌溉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土壤湿度、作物需水量和气候条件进行适时灌溉;(2)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3)避免水分过多或过少,影响作物生长。2.1.6病虫害防治病虫害防治是作物栽培中保障作物生长安全的重要措施。病虫害防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采用综合防治策略,降低病虫害发生;(2)选择高效、低毒、环保的农药;(3)适时防治,减少病虫害损失。2.2畜牧养殖技术2.2.1概述畜牧养殖技术是指在动物养殖过程中,通过对动物生理特性、生长规律等方面的研究,采取一系列科学的管理措施,以提高动物产量和品质的技术。畜牧养殖技术包括品种选择、饲养管理、繁殖技术、疫病防治等环节。2.2.2品种选择品种选择是畜牧养殖的基础,要根据养殖目的、市场需求和当地条件,选择适应性强、生长快、肉质好的优良品种。2.2.3饲养管理饲养管理是畜牧养殖中提高产量的关键环节。饲养管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提供充足的饲料,满足动物生长需求;(2)保持良好的饲养环境,保证动物健康成长;(3)加强疫病防治,降低养殖风险。2.2.4繁殖技术繁殖技术是畜牧养殖中提高种群质量和数量的重要手段。繁殖技术包括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技术。2.2.5疫病防治疫病防治是畜牧养殖中保障动物生长安全的重要措施。疫病防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加强日常管理,提高动物免疫力;(2)选择高效、安全的疫苗;(3)适时防治,减少疫病损失。2.3农业机械化技术2.3.1概述农业机械化技术是指运用农业机械装备,代替人力和畜力,完成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作业,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包括农业机械选型、操作、维护保养等环节。2.3.2农业机械选型农业机械选型要根据农业生产需求、地形地貌、作物种类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农业机械。2.3.3农业机械操作农业机械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了解机械功能,掌握操作方法;(2)保持机械清洁,避免故障;(3)注意安全,防止发生。2.3.4农业机械维护保养农业机械维护保养是保证机械正常运行的重要措施。维护保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定期检查,发觉问题及时处理;(2)保持机械清洁,延长使用寿命;(3)适时更换磨损部件,保证机械功能。第三章农村经济管理3.1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农村经济组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其形式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3.1.1家庭农场家庭农场是农村基本经济单位,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家庭农场具有经营灵活、管理简便、投资少、效益高等特点,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3.1.2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农民自愿组成,以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为纽带,实行民主管理、互助合作的经济组织。其主要任务是开展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服务,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3.1.3农业企业农业企业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业务,实行企业化经营的经济组织。农业企业具有规模较大、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等特点,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附加值。3.1.4农村集体经济农村集体经济是指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山林、水面等资源,由全体成员共同经营、共享收益的经济组织。农村集体经济具有明显的公有制特征,有利于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3.2农村财务管理农村财务管理是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2.1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包括财务预算、财务报告、财务审计等,保证农村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3.2.2资金管理合理筹集、使用和管理农村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3.2.3成本控制加强成本控制,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3.2.4财务监督加强财务监督,保证农村财务管理的透明度,防止腐败现象发生。3.3农村市场与营销农村市场与营销是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农产品市场份额、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3.3.1农村市场分析分析农村市场供需状况、市场潜力、竞争态势等,为农产品营销提供依据。3.3.2农产品营销策略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农产品营销策略,包括产品定位、价格策略、促销策略等。3.3.3农产品品牌建设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市场竞争力。3.3.4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包括产地市场、批发市场、零售市场等,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第四章农村基础设施4.1农村基础设施概述农村基础设施是指在农村地区为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而建设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农村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包括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农村电力等设施,为农业生产提供基本条件。(2)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包括农村供水、农村供电、农村燃料供应、农村交通、农村通信等设施,为农民生活提供便利。(3)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农村教育、农村卫生、农村文化、农村体育等设施,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4.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4.2.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根据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统筹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分阶段、分步骤进行实施。(2)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根据不同地区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农民需求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重点,保证效益。(3)主导,市场运作:充分发挥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4.2.2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明确产权,落实责任:明确农村基础设施的产权归属,建立健全基础设施管理责任制度,保证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2)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制度,规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提高基础设施使用效率。(3)加强监管,保障安全: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监管,保证基础设施安全、可靠,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4.3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融资4.3.1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主要包括投资、企业投资和农民投资。(1)投资:应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力度,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企业投资:鼓励企业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企业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3)农民投资:引导农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4.3.2农村基础设施融资农村基础设施融资渠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财政资金:应加大财政支出,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2)金融信贷:金融机构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降低融资成本。(3)社会资本: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4)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利用国际资金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第五章农村社会事业5.1农村教育农村教育是我国农村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本章主要从农村教育现状、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策略三个方面展开论述。5.1.1农村教育现状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师资队伍不稳定、农村学生辍学率较高等。5.1.2农村教育改革针对农村教育现状,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优化教育资源分配、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推广素质教育等。5.1.3农村教育发展策略为了进一步推进农村教育发展,应采取以下策略:(1)完善农村教育政策体系,保障农村教育优先发展;(2)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育质量;(3)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共享优质教育资源;(4)关注农村学生身心健康,降低辍学率。5.2农村卫生农村卫生事业关系到农村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是农村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将从农村卫生现状、农村卫生改革和发展策略三个方面进行阐述。5.2.1农村卫生现状当前,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农村卫生设施不完善、卫生服务能力不足、农村居民健康素养较低等。5.2.2农村卫生改革为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我国积极推进农村卫生改革,包括: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推广健康教育和健康生活方式等。5.2.3农村卫生发展策略为进一步推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应采取以下策略:(1)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2)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卫生服务能力;(3)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农村居民健康素养;(4)加强农村卫生信息化建设,提高卫生服务效率。5.3农村文化事业农村文化事业是农村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丰富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本章将从农村文化事业现状、农村文化事业改革和发展策略三个方面进行论述。5.3.1农村文化事业现状当前,我国农村文化事业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农村文化市场不够成熟等。5.3.2农村文化事业改革为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我国积极推进农村文化事业改革,包括: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培育农村文化市场等。5.3.3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策略为进一步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应采取以下策略:(1)加大农村文化事业投入,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2)培育农村文化人才,提高农村文化活动质量;(3)创新农村文化活动形式,满足农村居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4)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第六章农村生态环境6.1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这一节中,我们将探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其解决策略。6.1.1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国家和地方加大了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使得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得到逐步改善。(2)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不断完善。国家和地方制定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监管。(3)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项目稳步推进。各地积极实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项目,改善农村生态环境。6.1.2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尽管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1)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仍然严重。农药、化肥、养殖废弃物等污染源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压力。(2)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不足。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资金需求较大,但现有资金投入尚不能满足治理需求。(3)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有待提高。农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热情有待提高。6.1.3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解决策略(1)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提高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2)加大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资金投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3)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等污染源。6.2农村环境治理农村环境治理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本节将介绍农村环境治理的主要内容、方法及实施策略。6.2.1农村环境治理内容农村环境治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能力。(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减少农村生活污水排放。(3)农村生态环境修复。对受到污染的农村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恢复生态环境功能。6.2.2农村环境治理方法(1)政策引导。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民参与农村环境治理。(2)技术支持。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农村环境治理效率。(3)社会参与。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农村环境治理。6.2.3农村环境治理实施策略(1)制定农村环境治理规划,明确治理目标、任务和措施。(2)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治理能力。(3)建立农村环境治理长效机制,保证治理成果持续发挥。6.3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本节将探讨生态农业的内涵、发展现状及推进策略。6.3.1生态农业内涵生态农业是指遵循生态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6.3.2生态农业发展现状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取得了以下成果:(1)生态农业面积不断扩大。全国生态农业面积已达到1亿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2)生态农业技术不断创新。生物防治、有机农业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3)生态农业产业体系逐步形成。生态农业产业链不断完善,农民增收渠道拓宽。6.3.3生态农业推进策略(1)加强生态农业政策引导,完善生态农业支持政策。(2)推广生态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3)培育生态农业产业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4)加强生态农业宣传,提高农民生态意识。第七章农村产业发展7.1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应遵循以下原则:(1)坚持市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2)发挥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农村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发展特色农业。(3)促进产业融合,加强农村产业间的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4)注重生态保护,保障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7.2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农业与农村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提高农业产值。(2)农村产业集聚发展。引导农村产业向专业化、集群化方向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3)农村产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利用农村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等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4)农村产业扶贫。发挥农村产业发展对贫困地区的带动作用,助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7.3农村产业扶贫农村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农村产业扶贫的主要任务包括:(1)加大扶贫产业培育力度。根据贫困地区的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扶贫产业。(2)优化扶贫产业布局。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合理布局扶贫产业,提高产业扶贫效果。(3)强化扶贫产业技术支撑。加强扶贫产业技术培训和推广,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科技水平。(4)完善扶贫产业政策体系。制定一系列有利于扶贫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农村产业扶贫提供有力保障。(5)加强扶贫产业扶贫资金管理。保证扶贫资金安全、合规使用,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融合发展和产业扶贫,我国农村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系列挑战。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农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第八章农村基层组织建设8.1农村基层组织概述农村基层组织是我国农村社会的基本单元,主要包括村级组织和乡镇。村级组织包括村组织、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乡镇是我国农村的基层政权机关,承担着农村经济社会管理的职责。农村基层组织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保障农民利益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8.2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管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管理是农村工作的基础和关键。以下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管理:(1)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村级组织是农村基层组织的核心,要加强村级组织建设,首先要加强村组织建设,发挥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要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保障村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还要加强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组织建设,提高村级组织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2)优化乡镇职能乡镇要聚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优化职能,提高服务农村的能力。,要加强对农村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另,要推动职能转变,强化政策引导和公共服务,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3)创新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创新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关键是建立健全农村基层民主制度。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农民依法参与农村事务管理。同时要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依法行政能力。8.3农村基层组织服务与创新农村基层组织服务与创新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以下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农村基层组织服务与创新:(1)提升农村基层组织服务能力农村基层组织要积极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升服务能力。首先要加强基层组织人才培养,提高干部队伍素质;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要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农民多元化需求。(2)推动农村产业创新发展农村基层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动农村产业创新发展。要引导农民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要加强农村产业扶贫,助力农民增收致富;还要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3)深化农村改革农村基层组织要积极参与农村改革,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土地权益;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还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促进农村金融服务农村发展。第九章农村扶贫开发9.1农村扶贫政策农村扶贫政策是我国为解决农村贫困问题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扶贫政策、金融扶贫政策、产业扶贫政策、教育扶贫政策、健康扶贫政策等。农村扶贫政策的目的是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推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9.1.1财政扶贫政策财政扶贫政策主要包括财政转移支付、财政补贴、财政贴息等。这些政策通过资金的投入,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9.1.2金融扶贫政策金融扶贫政策主要包括农村信用社改革、农村小额信贷、扶贫小额信贷等。这些政策通过金融手段,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务,促进产业发展和就业。9.1.3产业扶贫政策产业扶贫政策主要包括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农民合作社、扶持龙头企业等。这些政策通过发展产业,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增收。9.1.4教育扶贫政策教育扶贫政策主要包括农村教育经费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等。这些政策通过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教育水平,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9.1.5健康扶贫政策健康扶贫政策主要包括农村合作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这些政策通过改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医疗保障,提高其健康水平。9.2农村扶贫措施农村扶贫措施是指在农村扶贫政策指导下,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措施。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农村扶贫措施:9.2.1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特色产业是农村扶贫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发挥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产品、乡村旅游等产业,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9.2.2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如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有助于提高贫困地区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