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JJF(津)131—20242024-06-20发布2024-09-20实施JJF(津)131-2024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参加起草人:王俊永(天津久荣工业技术有限公司) 6.2标准器及配套设备 7.2校准方法 8校准结果表达 附录A轮胎滚动阻力转鼓试验机校准原始记录参考格式 附录B轮胎滚动阻力转鼓试验机校准原始记录参考格式 附录C轮胎滚动阻力转鼓试验机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示例 JJF(津)131-2024Ⅱ本规范依据国家计量技术规范JJF1071—2010《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规则》、行编制。本规范为首次发布。1本规范适用于轿车、载重汽车轮胎滚动阻力转鼓试验机(以下简称试验机)的校准。GB/T6326轮胎术语及其定义GB/T29040汽车轮胎滚动阻力试验方法单点试验和测量结果的相关性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规范。GB/T6326和GB/T29040界定3.1滚动阻力rollingresistance3.2轮轴力spindleforce在轮轴处测量到的沿X方向的力,对于工位与转鼓水平布置的试验机,轮轴力过轮3.3试验负荷testload轮胎作用于转鼓沿Z方向的力。3.5静负荷半径loadedradius2ZZ转鼓轮胎外倾角J轮胎转鼓X试验轮胎扭矩Zx转鼓转鼓轴图1示意图试验机是专用于进行轮胎滚动阻力性能的试验设备。试验机由主机(机架、转鼓和工位)、试验负荷测量控制系统、驱动装置、速度测量控制系统、轮轴力测量系统、扭矩测量系统等组成,参见图1。转鼓的钢制表面作为模拟路面,转鼓由电动机驱动,其转速可以调整。轮轴上装有两分量力传感器来测量轮胎的试验负荷和轮轴力,在转鼓轴与电动机轴之间装有扭矩传感器用于测量扭矩,根据轮轴力或扭矩、负荷半径、转鼓半径可以计算出滚动阻力。5计量特性转鼓直径:(1700±17)mm或(2000±20)mm;转鼓径向圆跳动:最大允许误差±0.1mm。5.2轮胎定位外倾角:(-5~5)°;最大允许误差±0.115°;侧偏角:(-2~2)°;最大允许误差±0.057°。5.3试验负荷LI≤121;最大允许误差:±20N或±0.5%取较大值;LI>121:最大允许误差:±45N或±0.5%取较大值。LI≤121;最大允许误差:±0.5N或±0.5%取较大值;3LI>121:最大允许误差:±1.0N或±0.5%取较大值。5.6转鼓速度测量范围:(10~300)km/h;5.7静负荷半径测量范围:(200~700)mm;5.8充气压力测量范围:(100~1000)kPa;5.9温度偏差测量范围:(20~30)℃;6.1环境条件6.1.1温度:(20~30)℃;6.1.2相对湿度:≤85%;6.1.3周围无影响校准工作的机械振动和电磁干扰。电压波动范围≤±6.2标准器及配套设备4序号123大量程百分表4最大允许误差±0.015°567卡尺89最大允许误差±0.15℃,或扩展不确定度满足要求的其他标准器具。测力仪安装夹具、配重块、深度尺安装夹具、测量外倾角/侧偏角夹具、水平仪、百7.1校准项目校准项目见表2。序号校准项目1转鼓:直径和径向圆跳动2轮胎定位:外倾角、侧偏角34轮轴力56转鼓速度78充气压力9温度偏差7.2校准方法7.2.1转鼓7.2.1.1转鼓直径JJF(津)131-20245校准时,用π尺测量转鼓鼓面的中部及两侧距边缘50mm处共三个位置的直径,每个位置各测量三次,按公式(1)计算其直径:D——转鼓直径,mm;D₁——第i次测量,π尺读数,mm。7.2.1.2转鼓径向圆跳动校准时,将百分表表座吸附在机架上,百分表表针抵触在转鼓鼓面上,旋转转鼓一周寻找百分表示值最小点并标记。将百分表清零,从标记点开始旋转转鼓一周,记录百分表示值最大值。按上述操作,分别测量转鼓鼓面的中部及两侧距边缘50mm150处共三个位置的径向圆跳动,每个位置测量三次,按公式(2)计算转鼓径向圆跳动值:R——转鼓径向圆跳动,mm;R,——第i次测量,百分表读数,mm。7.2.2轮胎定位7.2.2.1外倾角在测量范围内选取大致均匀的五点进行校准(应包括0°校准点,驱动试验机外倾角加载装置,使试验机示值达到校准点,测量试验机外倾角实际值。对于外倾角不可变的试验机,试验机示值视为0°,只对0°进行校准。按公式(3)计算外倾角误差:△γ——外倾角示值误差,(°);y;——第i校准点,试验机示值,(°);JJF(津)131-20246Yo,;——第i校准点,外倾角实际值,(°)。图2为一种测量外倾角可选示例。在轮轴上安装找正轴,保证找正轴与轮轴同轴度不大于0.05mm。找正套安装在找正轴上,可自由滑动且能精确定位。托板与找正套固定在一起,百分表通过支座吸附在托板上。用深度尺在转鼓表面宽度方向选取距离为L的A、B两点。在A点处以找正轴为转轴旋转托板,使百分表表针沿转鼓弧面扫掠,读最小数值VA;将百分表平移到B点,以找正轴为转轴旋转托板,使百分表表针沿转鼓弧面扫掠,读最小数值VB。重复测量三次,按公式(4)计算标准外倾角Yo——外倾角实际值,(°);VA;——第i次测量,百分表在A点最小读数,mm;VBi——第i次测量,百分表在B点最小读数,mm;L,——A和B两点在转鼓宽度方向上的距离。平平移旋转L7.2.2.2侧偏角在测量范围内选取大致均匀的五点进行校准(应包括0°校准点),驱动试验机侧偏角加载装置,使试验机示值达到校准点,测量试验机侧偏角实际值。对于侧偏角不可变的JJF(津)131-20247JJF(津)131-20248O旋转z在0°度姿态下,将倾角仪吸附在车轮安装面上并清零,控制校准点,读取倾角仪示值,并与0°侧偏角实际值相加作为标准侧偏角,如公式(7):αo;——第i校准点,标准侧偏角,(°);每个校准点重复测量三次。按公式(8)计算试验负荷示值相对误差:δzi——第i校准点,试验负荷示值相对误差,%;97.2.4轮轴力对于工位与转鼓水平布置的试验机,轮轴力方向竖直向下。以配重块作为加力装置,记录标准测力仪相应示值。当一配重块不足以产生所需重力时,可同时使用多个配重块。校准前,轮轴处标准测力仪下方不悬挂任何配重块,对试验机轮轴力示值清零。校准时,在轮轴处标准测力仪下方竖直悬挂校准轮轴力值对应质量的配重块或配重块组,待稳定后读取试验机轮轴力相应示值,并记录标准测力仪相应示值。根据试验机量程选取大致均匀的5点进行校准,每个校准点重复测量三次。按公式(9)计算轮轴力示值相对误差:δ;——第i校准点,轮轴力示值相对误差,%;Fu——第1校准点,试验机轮轴力示值三次算术平均值,N;Fo—-第i校准点,标准测力仪示值,下。固定扭矩传感器一侧的旋转轴,使其不能转动,在另一侧的旋转轴上安装杠杆及其他夹具。在杠杆一端安装测力计,在测力计下方悬挂配重块或配重块组,以测力计示值作为标准力,标准力与力臂的乘积作为标准扭矩。校准前,应调整杠杆平衡,并使试验机扭矩示值清零。校准时,在测力计下方悬挂校准扭矩值对应质量的配重块,待稳定后读取试验机扭矩示值。根据试验机配置配重块规格选取大致均匀的5点进行校准,每个校准点重复测量三次。按公式(10)计算扭矩示值相对误差:δMi——第i校准点,扭矩示值相对误差,%;Mi——第i校准点,试验机扭矩示值三次算术平均值,Nm;FMoi——第i校准点,所用专用砝码重力,N;l——力臂长度,m。校准时,以设定速度旋转转鼓,当试验机速度示值稳定后,用标准转速表测量转鼓转速,在测量范围内取大致均匀的5点进行校准,每个校准点测量三次,按公式(11)计算标准速度vo;=0.00006πDn;i=1,2,3,4,5式中:π=3.14Voi——第i校准点,标准转速,km/h;D——转鼓直径,mm;n;——第i校准点,转速表示值三次平均值,r/min。按公式(12)计算试验机速度示值误差:△v;——第i校准点,试验机速度示值误差,k7.2.7静负荷半径将深度尺通过夹具安装在轮轴上,且深度尺平行于试验负荷方向,同时应具备止转装置防止深度尺旋转。在轮轴距离转鼓最远处,试验机示值和深度尺示值清零。校准时,控制轮轴向转鼓方向平移,当试验机示值达到校准点时,读取深度尺示值。在测量范围内取大致均匀的5点进行校准,每个校准点测量三次,按公式(13)计算试验机负荷半径示值误差7.2.8充气压力校准时,将压力计与试验机进气管相连,调整气压,当试验机示值达到测量点且稳定时,记录压力计示值,在测量范围内取大致均匀的5点进行校准,每个校准点重复测量三次,取算术平均值,按公式(14)顺序计算充气压力误差。Ap;=p;-Poii=1,2,3,4,5△p;——第i校准点,充气压力示值误差,kPa;Pi——第i校准点,试验机充气压力示值,kPa;Poi——第i校准点,压力计示值算术平均值,kPa。7.2.9温度偏差将试验机的环境温度传感器取出,与标准铂电阻温度计一同放入恒温槽或其它恒温设备中,将恒温设备温度设置在测量点。待恒温设备温度稳定后,读取恒温设备中标准铂电阻的转换温度示值,以及试验机环境温度示值。其间恒温设备的温度应控制在偏离测量点温度±0.2℃以内。在测量范围内选取大致均匀的5点进行校准,每个校准点重复测量三次取算术平均值,按公式(15)计算环境温度示值误差。Ti——第i校准点,试验机环境温度示值的平均值,℃。To;——第i校准点,标准铂电阻温度计测量温度示值,℃;8校准结果的表达8.1校准证书校准结果应在校准证书上反映,校准证书应至少包含以下信息:a)标题:“校准证书”;b)进行校准的地点;c)证书的唯一性标识,每页及总页数的标识;d)客户的名称和地址;e)试验机名称、规格型号及编号;被校对象的描述和明确标识;f)进行校准的日期,若与校准结果的有效性和应用有关时,应说明被校对象的接收g)校准所依据的技术规范的标识,包括名称及代号;h)本次校准所有测量标准的溯源性及有效性说明;i)校准环境的描述;j)校准机构;k)校准结果及其测量不确定度的说明;1)对校准规范的偏离说明;m)校准证书签发人的签名或等效标识;n)校准结果仅对被校对象有效的声明:o)未经实验室书面批准,不得部分复制证书的声明。8.2校准原始记录格式见附录A,校准证书内页格式见附录B9复校时间间隔建议复校时间间隔为1年。送校单位也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自主决定复校时间间隔。附录A单位名称:单位地址:设备名称:型号规格:出厂编号:生产厂家:校准日期:温度:℃校准依据:校准地点:序号名称型号规格编号级/最大允许误差证书编号证书有效期至构名第1页共4页1.转鼓直径π尺示值123左侧中部右侧2.转鼓径向圆跳动百分表示值123左侧中部右侧3.外倾角外倾角试验机示值点距离百分表示值实际角度示值误差123A点B点A点B点A点B点4.侧偏角外倾角示值点距离百分表示值实际角度示值误差123C点C点C′点C点0示值实际角度示值误差123第2页共4页5.试验负荷校准点示值相对误差123平均值试验负荷6.轮轴力校准点示值相对误差123试验负荷7.扭矩试验机示值示值力臂标准扭矩示值相对误差13扭矩8.转鼓速度校准点示值转速表示值转鼓直径标准速度示值误差12第3页共4页9.静负荷半径校准点示值误差123静负荷半径10.充气压力校准点示值误差123充气压力11.温度偏差校准点标准器示值误差123环境温度第4页共4页B.1校准证书内页(第2页)参考格式校准机构授权说明校准所依据的技术文件(代号、名称):本次校准所使用的主要计量器具:编号不确定度/准确度等级/最大允许误差证书编号证书有效期至构名称校准地点:温度:湿度:第×页共×页B.2校准证书校准结果页参考格式直径测量不确定度径向圆跳动测量不确定度扭矩示值相对误差速度示值误差工位外倾角示值误差侧偏角误差试验负荷示值相对误差测量不确定度第×页共×页轮轴力示值相对误差静负荷半径示值误差充气压力示值误差温度偏差示值误差第×页共×页轮胎滚动阻力转鼓试验机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示例2000.0mm,2000.1mm,2000.4mm,2000.3mm,200由校准证书可知,π尺的扩展不确定度为U=0.02mm+5×10-⁶L,k=2,则其引入序号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评定符号121C.1.5扩展不确定度的评定取包含因子k=2,则扩展不确定度为:U=ku=0.186mm,C.2侧倾角不确定度的评定示例C.2.1建立数学模型点的读数,再将百分表沿轮轴轴线平移到B点读数,按公式C.2计算外倾角LAB——A、B两点之间的距离。VA与VB由同一百分表获得,相关系数为1,LAB与VA、VB均不相关,由不确定度传u²=cu²VA)+c₂u²(VB)+c3u²(LAB)+2c₁c₂u(VAC.2.2不确定度来源测量VA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VA);测量VB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VB);JJF(津)131-2024测量LAB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LAB);C.2.3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C.2.3.1测量VA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VA)C.2.3.1.1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读取10次百分表在A点的数值分别为:1.10mm,1.11mm,1.12mm,1.09mm,1.13mm,1.12mm,1.10mm,1.12mm,VA=1.106mm,则单次测量试以三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为测量结果,则由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为:C.2.3.1.2百分表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由校准证书可知,百分表的扩展不确定度为U=4.1μm,k=2,则其引入的标准不则由测量VA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为uVA)=√0.0092²+0.00205²mm=0.0C.2.3.2测量VB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VB)C.2.3.2.1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读取10次百分表在B点的数值分别为:1.25mm,1.23mm,1.21mm,1.23mm,1.26mm,1.22mm,1.25mm,1.22mm,1.26mm,1.24mm,VA=1.237mm,则单次测量试验标准差为:uVn)=v0.010²+000203²mm-0.0400.02mm,400.02mm,400.03mm,400.02mm,400.04mm,400.03mm,400.02mm, JJF(津)131-2024则由测量LAB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为u(LAB)=v0.0056²+0.01²mm=0.011mmC.2.4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侧倾角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见表C.2。序号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评定符号灵敏系数C₁10.0025mm-¹23测量LAB由于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互不相关,故:ue=vcfu²(VA)+c2u²(VB)+czu²(LAB)+2cczu(VA)u(VB)=1.5×10-6rad=0.0C.2.5扩展不确定度的评定取包含因子k=2,则扩展不确定度为:U=kuc=0.0001718°,取两位有效数字,则:C.3试验负荷不确定度的评定示例选取13kN校准点为示例,进行试验负荷测量不确定度评定。C.3.1建立数学模型通过试验机对标准测力仪施加载荷,当试验机负荷示值达到校准点时,记录标准测力仪示值,试验机示值与标准测力仪示值平均值之差即为负荷示值误差,建立数学模型如下:δz——试验机负荷示值相对误差,%;Fz₁——试验机负荷示值,kN; Fzo——标准测力仪示值平均值,kN。因为各分量互不相关,由不确定度传播律:C.3.2不确定度来源试验机负荷示值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Fzi);标准测力仪测量误差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Fzo)。C.3.3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C.3.3.1试验机负荷示值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Fzi)试验机的负荷示值分辨力为0.001kN,以均匀分布落在半宽度为0.0005kN的区间内,C.3.3.2标准测力仪测量误差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Fzo)C.3.3.2.1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驱动试验机加载装置,使试验机示值显示为13.000kN,记录标准测力仪示值,重复进行10次测量值分别为:13.032kN,13.029kN,13.034kN,13.030kN,13.032kN,13.031kN,13.033kN,13.035kN,13.030kN,13.031kN,平均值Fzo=13.032kN单次测量实验标准偏差为:以三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为测量结果,则由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为:C.3.3.2.2标准测力仪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由校准证书可知,标准测力仪的相对扩展不确定度为U₁=0.1%,k=2,则其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标准不确定度为:u₂(Fzo)=13kN×0.05%=0.0065kN则由标准测力仪测量误差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为:u(Fzo)=0.001²+0.0065²kN=00066kNC.3.4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试验负荷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见表C.3。JJF(津)131-2024序号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评定符号灵敏系数Ci1试验机示值分辨力kN-¹3标准测力仪测量误差kN-¹ue=v0.0002²+0.0005²=0.000C.4轮轴力不确定度评定示例选取736.9N校准点为示例,进行轮轴力测量不确定度评定。C.4.1建立数学模型δ——试验机轮轴力示值相对误差,%;C.4.2不确定度来源试验机示值分辨力或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F);标准测力仪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F+)。C.4.3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C.4.3.1试验机示值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F)C.4.3.1.1试验机示值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试验机的轮轴力示值分辨力为0.1N,以均匀分布落在半宽度为0.05N的区间内,按B类方法评定,k=√3,则其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为:u(Fo)=736.9N×0.05%=0.368N。序号输入量估计值的标准不确定度评定符号12ue=v0.0000742²+0.0005152²=0.00052C.4.5扩展不确定度的评定取包含因子k=2,则扩展不确定度为:U=kuc=0.104%,取两位有效数字,则:C.5扭矩不确定度评定示例以校准点835.6Nm为示例,进行扭矩测量不确定度评定。C.5.1建立数学模型以测力仪示值作为标准力,标准力与力臂的乘积作为标准扭矩,试验机示值与标准扭矩比较,计算示值相对误差,建立数学模型如下:δM——试验机扭矩示值相对误差,%;M——试验机扭矩示值平均值,Nm;FM——标准测力仪示值,M;忽略重力加速度和力臂长度引入的不确定度,因为各分量互不相关,由不确定度传播律:C.5.2不确定度来源试验机扭矩示值分辨力或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M);测力仪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FM)。C.5.3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C.5.3.1试验机扭矩示值分辨力或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C.5.3.1.1试验机示值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试验机的扭矩示值分辨力为0.1Nm,以均匀分布落在半宽度为0.05Nm的区间内,JJF(津)131-2024按B类方法评定,k=√3,则其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为:C.5.3.1.2试验机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836.6Nm,836.3Nm,836.5Nm,836.8Nm,836.2Nm,则单次测量试验标准差为:以三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为测量结果,则由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为:由于测量重复性包含了由示值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为避免重复计算,只取最C.5.3.2测力仪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由校准证书可知,标准测力仪的相对扩展不确定度为U₁=0.1%,k=2,则其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标准不确定度为:u(Fw)=1114.133N×0.05%=0.557NC.5.4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扭矩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见表C.5。JJF(津)131-2024序号输入量估计值的标准不确定度评定符号12u=v0.0002432²+0.0005²=0.000JJF(津)131-2024C.6转鼓速度不确定度评定示例选取80km/h校准点为示例,进行转鼓速度测量不确定度评定。C.6.1建立数学模型转鼓以设定速度旋转,待试验机示值稳定后,用转速表测量转鼓转速,转速与转鼓周长的乘积作为标准速度,试验机示值与标准速度比较并计算示值误差,建立数学模型如下:△v=v-0.00006πDn△v——试验机速度示值误差,km/h;v——试验机速度示值,km/h;D——转鼓直径,mm;n——转速表示值平均值,r/min。因为各分量互不相关,由不确定度传播律:u²=c²×u²(v)+c²×u²(D)+c²取D=2000mm,n=212.2r/min,则C.6.2不确定度来源试验机速度示值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v);转鼓直径测量误差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D);转速测量误差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n)。C.6.3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C.6.3.1试验机速度示值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v)JJF(津)131-2024试验机的速度示值分辨力为0.1km/h,以均匀分布落在半宽度为0.05km/h的区间内,按B类方法评定,k=√3,则其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为:C.6.3.2转鼓直径测量误差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D)由C.1可知,转鼓直径测量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为U=0.19mm,k=2,则其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为C.6.3.3转速测量误差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n)C.6.3.3.1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n)212.11r/min,212.08r/min,212.10r/min,212.07r/min,212.04r/min,212.05r/min,212.04r/min,n=212.07r/min,则单次测量试验标准差为:以三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为测量结果,则由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为:C.6.3.3.2转速表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₂(n)由校准证书可知,转速表的相对扩展不确定度为Ureł=7×10⁻⁴,k=2,则其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为:则转速测量误差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为:u(n)=√0.0202²+0.0742²r/min=0.0769C.6.4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序号输入量估计值的标准不确定度评定符号1试验机示值分辨力12转鼓直径测量误差3转速测量误差u=√0.0289²+0.0038²+0.0290²km/h=0.0411km/h。C.6.5扩展不确定度的评定U=0.08km/h,k=2。JJF(津)131-2024C.7负荷半径不确定度评定示例选取200mm校准点为示例,进行负荷半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C.7.1建立数学模型试验机负荷半径示值达到校准点时,用深度尺测量三次取算术平均值作为标准值,建立数学模型如下:AL=L-L(C.7)△L——试验机位移示值误差,mm;L——试验机位移示值,mm;Z——标准深度尺示值平均值,mm。因为各分量互不相关,由不确定度传播律:C.7.2不确定度来源试验机示值分辨力或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L);深度尺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L)。C.7.3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C.7.3.1试验机示值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L)试验机负荷半径示值分辨力为0.01mm,以均匀分布落在半宽度为0.005m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Module 6 Unit 1 You have got a letter from New York(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外研版(三起)英语六年级上册
- 2025年高性能传输线缆项目合作计划书
- 沧州学校塑胶跑道施工方案
-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24)标签标题
- 五年级下册语文要素归纳
- Unit1 Whats he like(教学设计)五年级英语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PEP版·2024
- 2025年钱包、座套相关皮革制品项目合作计划书
- 三年级数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乘法自我检测模拟题
-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一位数计算题过关测试模拟题带答案
- Unit 5 Here and now Section A 1a ~ pronunciation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七年级英语下册
- 海洋气候预测模型创新研究-深度研究
- 《客户服务基础》教案及课件项
- 2025年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丹参原药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物理(A版)-安徽省合肥一中(省十联考)2024-2025学年度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试题和答案
- 智能RPA财务机器人开发教程-基于来也UiBot 课件 第1章-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概述
- 2024-2025学年天津市河东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数学试卷(含答案)
- 信永中和笔试题库及答案
-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 6.3.3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乌鲁木齐 说课稿
- 甲流乙流培训课件
- 《视网膜静脉阻塞》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