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師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一)教師职业道德一、1997年修订的《中小學教師职业道德规范》1、依法执教2、愛岗敬业3、热愛學生4、严谨治學5、团結协作6、尊重家長7、廉洁從教8、為人師表二、修订的《中小學教師职业道德规范》1、愛国遵法2、愛岗敬业3、关愛學生4、教書育人5、為人師表6、终身學习(二)新課程改革一、教師职业道德修养的方略1、加强理论學习,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結合2、积极参与实践,坚持知与行相結合3、勇于自我反思,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結合二、我国基础教育課程改革的整体趋势1、全面发展与培养個性相結合的趋势2、從“双基”到“四基”的趋势3、加强課程科學性与人文性融合的趋势4、加强課程综合化与实践性的趋势5、課程個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6、課程与現代信息技术結合发展的趋势三、《国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1、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為本、改革创新、增進公平、提高质量2、战略目的:到,基本实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习型社會,進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3、战略主題:坚持以人為本、全面实行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題,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時代规定。坚持德育為先;坚持能力為重;坚持全面发展。四、新課程改革的六项详细目的1、实現課程功能的转变2、体現課程构造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亲密課程内容与生活和時代的联络4、改善學生的學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課程管理制度新課程倡导的教學观1、教學是課程创生与開发的過程2、教學是師生交往、积极互動、共同发展的過程3、教學重過程甚于重結论4、教學更為关注人而不只是學科六、新課程倡导的學生观“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发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关键理念。1、學生是发展的人(1)學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2)學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學生是处在发展過程中的人2、學生是独特的人(1)學生是完整的人(2)每個學生均有自身的独特性(3)學生与成人之间存在著巨大的差异3、學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個學生都是独立于教師的頭脑之外,不依教師的意志為转移的客观存在(2)學生是學习的主体學生是责权主体新課程倡导的教師角色1、從教師与學生的关系看,教師是學生學习的增進者2、從教學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師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3、從教學与課程的关系看,教師是課程的開发者和建设者4、從學校与小区的关系来看,教師是小区型開放的教師教師教學行為的变化1、在看待師生关系上,新課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看待教學关系上,新課程强调协助、引导3、在看待自我上,新課程强调反思4、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課程强调合作九、新型師生关系观新型師生伦理关系的建立树立教育民主思想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學生的合法权利加强師德建设,纯化師生关系新型師生情感关系的建立教師要真情看待學生,关怀愛惜學生展現教學過程的魅力,品味教學成功的喜悦完善個性,展現個人魅力拾、新課程倡导的學习方式1、自主學习2、探究學习3、合作學习拾一、現代學习方式的基本特性积极性2、独立性3、独特性4、体验性5、問題性拾二、转变學生學习方式的途径1、教師要确立新的教學观,积极转变教學方式2、教育工作在教學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學习形式,使學生成為學习的主人3、教師要树立科學的學生观,积极引导學生实現學习方式的转变拾三、新課程构造的基本特性1、均衡性2、综合性3、选择性拾四、新課程理念下的评价观发展性评价2、质性评价3、多元化的教學评价4、過程性评价拾五、目前課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點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現评价功能的转化2、重视综合评价,关注個体差异,实現评价指標的多元化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結合,实現评价措施的多样化4、强调参与与互動、自评与他评相結合,实現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重视過程,终止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結合,实現评价重心的转移(三)教育心理學一、教育心理學发展的初创時期(20世纪代此前)1、瑞士裴斯泰洛齐最先提出“教育教學的心理學化”的思想。2、德国赫尔巴特是第一种明确提出将心理學作為教育理论的基础并付诸实行的教育家。3、19,美国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學》,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专著。這一著作標志著西方教育心理學成為一门独立的科學。桑代克被称為“教育心理學之父”。4、1868年,俄国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對象》,被称為“俄罗斯教育心理學的奠基人”。5、1877年,卡普杰列夫出版了俄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學》,這也是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专著。二、教育心理學发展時期(20世纪20-50年代末)1、我国出現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學著作是19由房東岳译、曰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专心理學》。2、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學》教科書。三、心剪发展的基本特性1、持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次序性3、不平衡性4、個体差异性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1、发生认识论(1)人的知识来源于動作,動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2)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過程中,形成自已独特的认识构造,叫作图式。(3)适应分為两种不一样的类型:同化与顺应。2、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感知运動阶段(0-2岁)①感覺和動作分化②获得客体永恒性③問題处理能力開始得到发展④延迟模仿的产生(2)前运算阶段(2-7岁)①获得的感知运動图式開始内化為表象或形象图式,具有了初期符号功能。②自我中心化③不可逆性④不能推断事实⑤泛灵论(3)详细运算阶段(7-11岁)①能运用表象進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②出現“守恒”概念③去自我中心化④思维可逆性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①思维以命題形式進行②抽象逻辑思维③赔偿性的可逆思维④思维的灵活性五、埃裏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第一阶段:信任對怀疑(出生到1岁半)第二阶段:自主對羞怯(1岁半到3岁)第三阶段:积极感對内疚感(3岁到7岁)第四阶段:勤奋感對自卑感(7岁到12岁)第五阶段:角色同一性對角色混乱(12岁到18岁)第六阶段:友愛亲密對孤單(18岁到30岁)第七阶段:繁殖對停滞(30岁到60岁)第八阶段:完美無憾對消极绝望(60岁到死亡)六、加涅根据學习成果将學习分為五类:1、智慧技能2、认知方略3、言語信息4、動作技能5、态度七、桑代克的尝试-錯误理论1、尝试-錯误說是教育心理學史上第一种较為完整的學习理论。桑代克认為,學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結。學习的過程是渐進的、盲目的、尝试錯误的。2、學习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八、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說斯金纳认為,人和動物的行為有两类:应答性行為和操作性行為。學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1)强化(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3)消退(4)惩罚3、程序教學与教學机器九、布鲁纳的认知-构造學习理论1、认知學习观:(1)學习的实质是积极地形成认知构造(2)學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個過程2、构造教學观:(1)教學的目的在于理解學科的基本构造(2)掌握學科基本构造的教學原则(動机原则、构造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3、发現學习(是指學生在學习情境中通過自已的探索获得問題答案的學习方式。)发現學习的長处①提高學生智慧潜能,培养學生的直覺思维。②激发學生的學习愛好。③有助于學生掌握发現的措施和探究的方式。④有助于對知识的记忆、保持与提取。(2)发現學习的缺陷①合用范围有限,重要合用于自然科學。②规定學生具有對应的发現需要、发現經验,并树立有效的假设,并不适合所有學生。③发現法耗時不經济,不适宜在短時间内向學生传授一定数量的知识和技能。④對教師的知识素养和教育机智、技巧、耐心等规定很高,一般教師很难掌握。(3)发現學习的环节①提出和明确使學生感愛好的問題。②使學生對問題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以激发其探究的欲望。③提供处理問題的多种假设。④协助學生搜集和组织可用于結论的资料。⑤组织學生审查有关资料,得出并应用結论。⑥引导學生运用分析思维去验证結论,最终使問題得到处理。拾、奥苏贝尔的故意义接受學习理论1、故意义學习(1)故意义學习的实质故意义學习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學习者认知构造中已經有的合适观念建立起非人為的和实质性的联络。(2)故意义學习的条件①學习的材料自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②學习者具有可以同化新知识的合适的认知构造。③學习者具有故意义學习的心向。④學习者积极积极地使新旧知识发生互相作用。2、接受學习接受學习是在教師指导下,學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學习。(1)接受學习的長处①可以使學生在相對较短的時间内掌握大量的科學文化知识。②有助于培养學生從書本中获取知识的习惯和能力。③對教育设备、设施的规定较低,經济易行。④有助于大规模地培养學生。(2)接受學习的缺陷①偏重學生對知识的掌握,而對學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发明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②對于详细經验和程序性知识,其他教學模式也許愈加有效。3、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學习任务自身展現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分為陈說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拾一、建构主义學习理论的基本观點1、知识观(1)知识并不是對現实的精确表征,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問題的最终答案,會伴随人类的進步而不停地得到改造。(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而是需要针對详细情境進行再发明。(3)知识不也許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详细個体之外,只能由個体基于自已的經验背景而建构起来。2、學习观:學习具有积极建构性、社會互動性、情境性。3、學生观:建构主义强调學生經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學生并不是空著脑袋進入教室的。4、教學观:教學要激发出學生原有的有关知识經验,增進知识經验的“生長”,增進學生的知识建构活動,以促成知识經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拾二、建构主义學习理论在教育教學中的应用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為,知识并不是绝對的真理。教師在尊重書本知识的同步,不能用知识的权威性来压制學生的发明性,要培养學生的批判精神,勇于向知识质疑、挑战。2、建构主义的學习观认為,學习具有积极建构性、社會互動性、情境性。要讨教師做到:(1)认识自主學习的重要性,教師应當创设問題情境,引导和协助學生积极建构自已的认知构造。(2)注意學习共同体在學习中的作用,运用合作學习等方式协助學生建构认知构造。(3)注意理论联络实践,积极開展实践活動課,在实践活動中协助學生合理运用和领會知识。3、建构主义的學生观认為,學生不是空著脑袋走進教室的。教師要對學生的學习模式、有关的先前知识和對教材的信任状况有所理解,以引导學生對學习材料获得新意义,修正以往的概念。拾三、學习動机的类型1、崇高的動机与低级的動机2、近景的直接性動机与遠景的间接性動机3、内部動机与外部動机4、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拾四、學习動机的培养与激发1、创设問題情境,激发愛好,维持好奇心2、设置合适的目的,培养自我效能感3、充足运用反馈信息,妥善進行奖惩4、對的指导成果归因,促使學生继续努力5、對學生進行合作与竞争教育,開展合作与竞争學习拾五、迁移的分类1、根据迁移的性质和成果,分為正迁移和负迁移2、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分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3、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一样,分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4、根据迁移内容的不一样,分為一般迁移和详细迁移5、根据迁移過程的内在心理机制不一样,分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拾六、影响迁移的重要原因1、相似性(1)學习材料的相似性(2)學习目的与學习過程的相似性(3)學习情境的相似性2、原有认知构造(1)原有經验的水平(2)原有經验的组织性(3)原有經验的可用性3、學习的心向与定势拾七、增進迁移的教學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學内容3、合理安排教學程序4、专家學习方略,提高迁移意识5、在真实生活中學习拾八、有效進行知识概括的措施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對的运用变式3、科學地進行比较4、启发學生進行自覺概括拾九、操作技能的形成与培养1、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1)操作的定向(2)操作的模仿(3)操作的整合(4)操作的纯熟2、操作技能的培养(1)精确的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合适的练习(3)充足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動覺二拾、學习方略1、认知方略(1)复述方略①运用無意识记和故意识记②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③多种感官参与④画线⑤排除互相干扰⑥合理复习(2)精细加工方略①记忆术②做笔记③提問方略④运用背景知识,联络实际⑤生成性學习(3)组织方略①列提纲②运用图形③运用表格2、元认知方略计划方略监控方略调整方略3、资源管理方略(1)學习時间管理(2)學习环境的设置(3)學习努力和心境管理(4)學习工具的运用(5)社會性人力资源的运用二拾一、學习方略训练的原则1、主体性原则2、内化性原则3、特定性原则4、生成性原则5、有效的监控6、個人自我效能感二拾二、問題与問題处理1、問題指給定信息和要到达的目的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問題处理指個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從問題的起始状态抵达目的状态的過程。2、問題处理的基本特點: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3、問題处理的過程:发現問題、理解問題、提出假设、检查假设4、問題处理的方略:算法式、启发式(手段-目的分析法、反推法、简化法、类比法、爬山法)5、影响問題处理的原因(1)問題的特性(2)已經有的知识經验(3)定势与功能固著(4)個体的情绪与動机(5)原型启发(6)個性原因6、提高問題处理能力的教學(1)提高學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2)专家与训练处理問題的措施和方略(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會(4)培养思索問題的习惯二拾三、发明性1、发明性指個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會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2、基本特性: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3、发明性的培养:(1)创设有助于发明性产生的合适环境。(2)重视发明性個性的塑造。(3)開设培养发明性的課程,专家发明性思维方略。二拾四、品德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會道德在個人身上的体現,是個体根据一定的社會道德行為规范行動時体現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和倾向。2、品德的心理构造: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3、有关品德发展的理论(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研究道德的措施是對偶故事法。①無律阶段-前道德阶段②他律阶段-道德現实主义阶段③自律阶段-道德相對主义阶段(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美国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措施是两难故事法。提出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①前习俗水平(惩罚和服從的定向阶段,也叫防止惩罚的服從阶段)(工具性的相對主义定向阶段,也叫朴素的利已主义取向阶段,相對功利取向阶段)②习俗水平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也叫“好孩子”取向阶段,寻求承认取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也叫遵遵法规取向阶段、顺從权威阶段)③後习俗水平(社會契约定向阶段,也叫法制观念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也叫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价值观念阶段)二拾五、态度与品德的形成1、一般過程:依從、认同、内化2、影响态度与品德发展的原因:(1)外部原因:家庭环境、學校环境、社會原因、同辈群体(2)内部原因: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受教育程度3、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措施:(1)有效的說服(有效运用正反论据、发挥情感的作用,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考虑原有态度的特點,逐渐提高规定)(2)楷模示范(3)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赏罚控制二拾六、群体動力的体現最早研究群体動力的心理學家是勒温。1、群体凝聚力2、群体规范3、課堂气氛4、課堂裏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二拾七、課堂气氛1、影响課堂气氛的原因:(1)教師的原因教師的领导方式、教師對學生的期望、教師的情绪状态(2)學生的原因①學生對集体目的认同,個人的需求与課堂教學目的一致,能使集体的士气高涨,提高活動效率;當學生個人目的融于集体目的之中,良好課堂气氛的形成就有了必要前提。②學生遵守纪律的自覺性高,有良好的品德和守纪律的习惯,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課堂气氛。③課堂中的集体舆论、學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都會影响課堂气氛。2、创设积极的課堂气氛的措施(1)发挥教師的主导作用(2)尊重學生的主体地位(3)构建友好的師生关系二拾八、影响心理健康的原因1、生物遗传原因2、家庭原因3、學校原因4、社會原因5、個体原因二拾九、教師的成長与发展1、教師成長与发展的历程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師的需要和不一样步期所关注的焦點問題,把教師的成長划分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學生三個阶段。2、教師成長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一是通過師范教育培养新教師作為教師队伍的补充;二是通過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師的水平。(四)心理學一、心理學1、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或称心理活動)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學。2、发展历史(1)在欧洲,亚裏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多种心理現象的著作。(2)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學创立了第一种心理學试验室,從此心理學從哲學中分化出来成為一门独立的學科。他的《生理心理學原理》被心理學界认為是心理學的独立宣言。3、重要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學(奠基人是冯特,代表人為铁钦纳)(2)机能主义心理學(创始人是美国詹姆士,代表是杜威和安吉尔)(3)行為主义心理學(19美国华生刊登《在行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學》,宣布了行為主义的诞生。是心理學上的第一势力。)(4)完形心理學(又叫格式塔心理學。创始人是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5)精神分析學派(奥地利弗洛伊德创立。是心理學上的第二势力)(6)认知心理學(初期以瑞士皮亚杰為代表。1967年,美国奈塞尔刊登《认知心理學》一書,標志現代认知心理學的诞生。)(7)人本主义心理學(代表人有馬斯洛和罗杰斯。是心理學上的第三势力)二、心理的实质1、心理是脑的机能。2、心理是對客观現实的主观反应(1)客观現实决定人的心理(2)心理是人脑對客观現实的主观映象。三、注意的分类1、無意注意(1)無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并且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又叫不随意注意。(2)产生条件①客观原因,即刺激自身的特點(刺激的强度;刺激物的對比性;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运動和变化)②主观原因,即人自身的状态(知识构造和知识水平;精神状态;需要和愛好)2、故意注意(1)故意注意是一种自覺的、有预定目的的、必要時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又叫随意注意。(2)产生条件對目的任务的理解;合理组织活動;對活動的间接愛好;排除内外原因的干扰;過去知识的影响。3、故意後注意(1)故意後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又叫随意後注意。(2)特性①服從于目前的活動目的与任务,但不需要意志努力。②故意後注意是在故意注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③故意後注意是注意的高级形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四、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派;注意的转移五、注意规律的应用1、运用無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學(1)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运用有关刺激物的特點组织學生的注意。(2)教師在教學中要考虑學生的需要、愛好、知识經验和情绪状态,使教學措施、教學形式、教學内容符合學生的需要和學生的实际,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2、运用故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學(1)要常常地進行學习目的性教育(2)要合理地组织教學活動(3)运用注意规律变化教學措施3、运用两种注意互相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學六、知覺的基本特性知覺的选择性、知覺的整体性、知覺的理解性、知覺的恒常性七、观测力及其培养1、观测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覺,是知覺的高级形式。2、观测的品质观测的目的性、观测的客观性、观测的精细性、观测的敏锐性3、观测力是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現事物细节和特性等方面的知覺能力,观测力是智力构造的重要构成部分。4、观测力的培养(1)在观测活動中,让學生明确观测的目的与任务(2)制定周密的观测计划(3)专家學生观测事物或現象的必要知识(4)让學生掌握一定的观测措施(5)學會做观测记录(6)观测後的归纳、總結(7)努力培养學生的观测愛好与优良的性格特性(8)教會學生养成自覺观测的习惯八、直观教學的基本形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語直观九、遵照感知规律,增進直观教學1、根据學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多种直观方式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對象的特點3、教會學生观测措施,养成良好的观测习惯4、让學生充足参与直观過程拾、记忆的分类1、根据记忆内容的不一样分為形象记忆、运動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2、图尔文将長時记忆分為情景记忆和語义记忆3、根据记忆材料保持時间的長短分為瞬時记忆、短時记忆和長時记忆4、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一样分為陈說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5、根据记忆時意识参与的程度分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拾一、记忆系统1、瞬時记忆(是记忆系统的開始阶段,也叫感覺登记或感覺记忆。)(1)特點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保持時间极短。(图像记忆保持時间约0.25-1秒,声像记忆超過1秒不長于4秒)记忆容量大;记忆痕迹易衰退编码(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2、短時记忆(1)特點信息保持的時间短;容量有限,一般為7±2個组块;信息保持的時间既短又易受干扰(2)编码(听覺编码和视覺编码)(3)影响原因(覺醒状态、组块、加工深度)3、長時记忆(1)特點(容量無限、信息保持時间長期)(2)编码(意义编码)(3)影响原因(编码時的意识状态;加工深度)拾二、记忆過程1、识记(是一种人获得知识和經验的過程)影响识记的原因(识记的目的;學习态度;材料的性质和数量;對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识记措施)2、保持(是已获得的知识經验在脑中保留与巩固的過程)3、再认或重現(根据需要把經历過的事物独立地在頭脑中展現的過程是重現,又叫回忆。過去經历的事物再次出現時,仍然可以被识别出来,是再认。)拾三、遗忘及其规律1、遗忘是指识记過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是錯误地再认与回忆。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规律:遗忘在學习之後立即開始,遗忘的進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後慢,先多後少,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程度便不再遗忘。3、影响遗忘進程的原因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學习程度;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识记者的态度4、遗忘的原因:消退說、干扰說、压抑說、提取失败說、同化說复习5、及時复习;合理分派复习時间;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讀相結合;复习方式多样化;排除前後材料的影响拾四、想象的种类1、從有無目的性的角度分為故意想象和無意想象2、從内容与否新奇的角度分為再造想象和发明想象3、從想象与現实的关系的角度分為幻想、理想和空想拾五、思维的种类1根据思维過程中的凭借物不一样分為動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2、根据思维探索目的的方向不一样分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3、根据思维的成果与否通過明确的思索环节和對過程有無清晰的意4、识分為直覺思维和分析思维5、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分為常规性思维和发明性思维拾六、思维的過程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详细化拾七、发明性思维1、发明性思维是产生具有社會价值的、新奇而独特的思维成果的過程。它以发散思维為关键。2、发明性思维的特點: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3、发明性思维的過程: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4、发明性思维的培养(1)运用启发式教學,激发學生的求知欲,培养发明性動机,调動學生的學习积极性和积极性(2)培养學生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相結合(3)发展學生的发明性想象能力(4)鼓励學生参与各项发明性的活動,對的评价有发明能力的學生拾八、良好的思维品质及培养1、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1)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2)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3)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4)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5)思维的发明性2、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1)加强科學思维措施论的训练(2)运用启发式措施调動學生思维的积极性、积极性(3)加强言語交流训练(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5)培养學生处理实际問題的思维品质拾九、情绪的分类1、基本情绪分类:快乐、悲伤、愤怒、恐惊2、情绪状态分类:(1)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時间较長的,带有弥散性的心理状态)(2)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剧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3)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状况下所引起的急速而感到紧张的情绪状态)二拾、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二拾一、意志的品质及其培养1、意志品质的特性意志的自覺性、意志的坚决性、意志的自制性、意志的坚韧性2、意志品质的培养(1)胸怀大志,确立崇高的理想(2)加强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學的世界观(3)從小事做起,在困难中磨练意志(4)根据意志品质差异,采用不一样的锻炼措施二拾二、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根据需要出現的先後及强弱次序,馬斯洛把需要归纳為七個基本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愛的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认知与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現的需要2、位于需要层次底部的四种需要被称為缺失需要,它們是個体生存所必需的。後三种需要是成長需要,對我們适应社會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3、较低级的需要必须在满足或部分满足之後才會有對较高级需要的追求。成長需要永遠也得不到完全满足。4、需要层次理论對教育的启示(1)學生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學习就會受影响。(2)教師只有满足學生的认知需要和學习需要,才能调動學生的听課和做作业的积极性。(3)對于學生而言,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愛和尊重的需要。教師应重视對學生的关愛和對學生的尊重。二拾三、現代气质类型說1、現代的气质學說将气质分為四种經典的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2、在教育工作中,教師要根据學生的不一样气质类型,因材施教。(1)對胆汁质的學生,教師应采用直截了當的方式,不過這些學生不适宜轻易激怒,對其批评要有說服力,培养其自制力,坚持究竟的精神和豪放、勇于進取的個性品质。(2)對多血质的學生,可以采用多种教育方式,但要定期提醒,對其缺陷严厉批评。(3)對粘液质的學生,教師要采用耐心教育的方式,让他們有考虑和反应的足够時间,培养其生机勃勃的精神,热情開朗的個性和以诚待人、工作踏实顽强的長处。(4)對抑郁质的學生,应采用委婉暗示的方式,對其多关怀、愛惜,不适宜在公共場所下指责,不适宜過于严厉批评。二拾四、性格1、特性:态度特性、意志特性、情绪特性、理智特性2、學生良好性格的培养(1)重视家庭對小朋友性格形成的影响。(2)教師应注意自已的言行及對學生的教育方式。(3)引导學生進行對的的自我教育。(4)引导學生培养良好的行為习惯。(5)引导學生树立對的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二拾五、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原因1、生物遗传原因2、社會文化原因3、家庭环境原因4、小朋友初期經验5、學校教育原因6、個人主观原因二拾六、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1、加德纳认為,人的智力构造中存在著七种相對独立的智力。(1)語言智力(2)逻辑数學能力(3)空间智力(4)音乐智力(5)运動智力(6)社交智力(7)自知智力2、多元智力理论對教育改革的启示(1)有助于形成對的的智力观(2)有助于转变我們的教學观(3)有助于形成對的的评价观(4)有助于转变我們的學生观(4)有助于形成對的的发展观二拾七、影响能力发展的原因1、遗传与营养2、产前环境和初期經验3、教育与教學4、社會实践5、主观能動性二拾八、能力的培养1、转变教師的教學措施2、转变學生的學习方式3、培养學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协助學生建立完善的知识构造二拾九、印象形成的效应社會刻板效应晕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投射效应(五)教育學一、教育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會活動,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會生活經验的一种途径。“教育”一詞最早見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2、教育的属性(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會活動)(2)社會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對独立性、继承性、長期性、生产性、民族性)3、教育相對独立性的体現(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2)教育与社會发展的不平衡性(3)教育与其他社會意识形式的平行性4、教育的来源(1)神话来源說(最古老的观點)(2)生物来源說(代表:法国利托尔诺和英国沛西*能。是第一种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来源的學說)(3)心理来源說(美国孟禄)(4)劳動来源說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二、現代社會的教育1、教育現代化的特性(1)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動相結合,重视科學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結合。(2)教育開始逐渐构建為一种多样的、開放的大系统。(3)在教學上体現出革命性、发明性、灵活性和個性化的特性。2、教育現代化的内容教育观念現代化;教育内容現代化;教育条件現代化;教育管理現代化;教師素质現代化3、現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現代化;教育全球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具有科學性三、教育學1、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學。2、教育學的发展概况(1)萌芽阶段①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思想体目前《论語》中;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惡论”;墨翟提出“兼愛”“非攻”;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學记》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文献,也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問題的著作。②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西方教育學思想重要源于古希腊哲學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裏士多德。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問答法著名。這种問答法分為三步:挖苦;定义;助产术(产婆术)。助产术体現了启发诱导原则。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体目前《理想国》中。亚裏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他的思想体目前《政治學》中。昆体良是西方第一种专门论述教育問題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說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被誉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學法论著。(2)独立形态阶段①夸美纽斯1632年出版的《大教學论》是教育學開始形成一门独立學科的標志,被认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學著作。提出“泛智教育”,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类的艺术”。②卢梭的代表作是《愛弥儿》,他认為人的本性是善的,倡导自然教育观和小朋友本位观。他被誉為“教育學上的哥白尼”。③德国康德是将教育學作為一门學科在大學裏讲授的第一人。他认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動物”。④瑞士裴斯泰洛齐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學化”的口号。⑤英国洛克的代表作是《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的“白板說”,主张绅士教育。⑥德国赫尔巴特的《一般教育學》的出版標志著规范教育學的建立。他是老式教育學派的代表。被誉為“現代教育學之父”或“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⑦杜威的教育理论是現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他是小朋友中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提出“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验的改造、學校即社會”(3)多样化阶段①试验教育學(代表:梅伊曼和拉伊)②文化教育學(代表: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③实用主义教育學(代表:杜威、克伯屈)④制度教育學(代表:F.乌裏、A.瓦斯凯、M.洛布罗)⑤馬克思主义教育學1939年凯洛夫的《教育學》是世界上第一部馬克思主义的教育學著作。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馬克思主义的教育學著作。⑥批判教育學(代表: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4)現代教育學理论的新发展①20世纪中叶後来,苏联赞科夫出版《教學与发展》,提出发展性教學理论的五条教學原则。②苏联巴班斯基提出“教學過程最优化”理论。③德国瓦.根舍因创立范例教學法。④法国朗格朗出版《终身教育引论》,被公认為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⑤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条提议》和《把整個心灵献給孩子》中论述了友好教育思想。四、學校文化1、學校文化是指學校全体组员或部提组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為方式。2、學校文化的关键是學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校园文化是學校文化的缩影。3、學校文化的类型:學校物质文化、學校的组织与制度文化、學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五、個体身心发展1、個体身心发展是指作為复杂整体的個体在從生命開始到生命結束的所有人生過程中,不停发生的变化過程,尤其是指個体的身心特點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過程。2、個体身心发展的動因(1)内法论(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霍尔和格塞尔)(2)外铄论(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3)多原因互相作用论(共同作用论)3、影响個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原因(1)遗传(遗传是人們從父母先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特點。)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為個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也許性。②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著人的发展過程。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對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2)环境①环境為個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也許。②环境對個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③人對环境的反应是能動的。教育(學校教育)個体主观能動性4、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1)學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動。(2)學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師,相對而言效果很好。(3)學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學生发展的多种原因。5、學校教育對個体发展的特殊功能(1)學校教育對于個体发展做出社會性规范。(2)學校教育具有加速個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學校教育對個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時和延時的价值。(4)學校教育具有開发個体特殊才能和发展個性的功能。6、個体身心发展的规律(1)個体身心发展的次序性(2)個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個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個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個体身心发展的個别差异性六、教育目的1、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們對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們但愿受教育者通過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成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總规定。2、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點和归宿,是教育工作的关键,是教育活動的根据和评判原则。3、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鼓励作用;评价作用;调控作用)4、教育目的的层次构造(1)国家的教育目的(第一层次)(2)各级各类學校的培养目的(第二层次)(3)教師的教學目的(第三层次)5、教育目确实立的理论(1)社會本位论(代表人物:荀子、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纳托普、赫尔巴特、巴格莱)(2)個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孟子、馬利坦、赫钦斯、奈勒、馬斯洛、萨特)(3)教育無目的论(代表人物:杜威)七、現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规定培养的人是社會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學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规定學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规定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友好发展。3、适应時代规定,强调學生個性的发展,重點是培养學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八、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學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增進學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增進學生個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為重點的教育九、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1、教育目的不一样(应试教育以考取高分获得升學资格為目的;素质教育意在提高国民素质。)2、教育對象不一样(应试教育重视高分學生,忽视大多数學生和差生;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學生。)3、教育内容不一样(应试教育实行的是片面内容的知识教學;素质教育专家适合學生发展和社會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4、教育措施不一样(应试教育采用題海战术、猜題押題、死记硬背、“填鸭式”的急功近利做法;素质教育重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5、教育评价原则不一样(应试教育以分数作為衡量學生和老師水平的唯一尺度;素质教育以多种形式全面衡量學生素质和教師的水平。)6、教育成果不一样在应试教育下,多数學生被产生厌學情绪,片面发展,個性受到压抑,缺乏继续发展的能力;在素质教育下,全体學生的潜能到达充足发挥,获得素质的全面提高。拾、怎样实行素质教育1、变化教育观念2、转变學生观3、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4、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5、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6、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气氛拾一、目前我国學校教育中存在的重要問題及处理措施1、問題:在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中,数年来一直存在著中小學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倾向,严重背离了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現象和過度的应试倾向給我国教育导致了很大危害,重要表目前:一是重视少数學生的发展而忽视全体學生的发展;二是重视學生的個别方面(重要是知识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學生素质的全面提高。2、处理措施:首先,有赖于整個社會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最终,中小學自身也应积极進行改革,端正办學思想,认真贯彻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的质量和效益,增進全体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拾二、教育制度1、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學校教育制度,简称學制,是一种国家各级各类學校的總体系,详细规定各级各类學校的性质、任务、规定、入學条件、修业年限即它們之间的互相关系。學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关键与主体,体現了一种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2、旧中国的學制沿革我国現代學制的建立是從清末“废科举、兴學校”開始的。(1)19的《钦定學堂章程》(又称“壬寅學制”)以曰本的學制為藍图,是我国颁布的第一种現代學制,虽然正式公布,但未实行。(2)19的《奏定學堂章程》(又称“癸卯學制”)是我国第一种实行的現代學制。(3)19的“壬子癸丑學制”在法律上体現了教育机會均等,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种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學制。(4)19的“壬戌學制”采用美国六三三分段法。又称“新學制”或“六三三學制”。3、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從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2)現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①加强學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學教育的衔接②延長义务教育年限③中等教育中一般教育与职业教育朝著互相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大众化⑤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⑥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⑦教育社會化与社會教育化⑧學历教育与非學历教育的界线逐渐淡化拾三、教師1、從广义上讲,但凡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传授給他人的人,都可称之為教師。從狭义上讲,教師指通過专门训练、在學校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专门人员,教師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实行者,主线任务是教書育人。2、教師职业角色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家長代理人3、教師劳動的特點教師劳動的复杂性和发明性教師劳動的持续性和广延性教師劳動的長期性和间接性教師劳動的主体性和示范性教師劳動的個体性和集体性4、教育机智(1)教育机智是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師能根据學生新的尤其是意外的状况,迅速而對的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用及時、恰當而有效的教育措施处理問題的能力。(2)教師应怎样培养教育机智①加强教育理论修养,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理论思维能力和批判反思能力。②重视实践锻炼,获得對教育实践的感性认识和教育經验,积累在不一样教育情境下的恰當行為模式。③教師必须在理论的指导下,在故意营造的教育情境中,自覺地整顿從事实中产生的并且由于事实而得到升华的思想。拾四、教師威信1、教師威信是指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2、教師威信有两种:权利威信;信服威信3、建立教師威信的途径(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性。(3)重视良好仪表、風度和行為习惯的养成。(4)給學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5)做學生的朋友与知已。拾五、教師职业素养1、职业道德素养(1)看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看待學生—热愛學生(3)看待集体—团結协作(4)看待自已—為人師表2、知识素养(1)政治理论修养(2)精深的专业知识(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學知识(5)丰富的实践性知识3、能力素养(1)語言体現能力(2)教育教學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4、职业心理健康(1)崇高的師德(2)愉悦的情感(3)良好的人际关系(4)健康的人格拾六、教師专业发展1、教師专业发展的内容(1)专业理想的建立(2)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3)专业能力的提高(4)专业自我的形成2、教師专业发展的阶段(1)“非关注”阶段(2)“虚拟关注”阶段(3)“生存关注”阶段(4)“任务关注”阶段(5)“自我更新关注”阶段3、教師专业发展的途径師范教育、入职培训、在职培训、自我教育4、教師专业化的实現(1)国家和政府對教師专业化的增進与保障加强教師教育制定法律法规提供經济保障(2)教師個人為实現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善于學习恒于研究勤于反思勇于实践拾七、學生的特點1、學生是教育的對象(客体)2、學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3、學生是教育活動的主体4、學生是责权主体拾八、師生关系的内容1、師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學上結成授受关系2、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3、師生在社會道德上是互相增進的关系拾九、怎样建立良好的師生关系1、教師方面(1)理解和研究學生(2)树立對的的學生观(3)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质(4)发扬教育民主(5)對的处理師生矛盾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學生的合法权利2、學生方面(1)對的认识自已(2)對的认识老師3、环境背面(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2)加强學風教育二拾、我国新型師生关系的特點尊師愛生;民主平等;教學相長;心理相容二拾一、課程1、課程是指學校學生所应學习的學科總和及其進程与安排。“課程”一詞在我国始見于唐宋。在西方,最早出目前英国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2、課程的类型(1)從課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分為學科課程与活動課程(2)從課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為分科課程和综合課程(3)從對學生的學习规定的角度分為必修課程和选修課程(3)根据課程任务分為基础型課程、拓展型課程和研究型課程(4)從課程设计、開发和管理主体角度分為国家課程、地方課程与校本課程(5)從課程的展現方式分為显性課程与隐性課程(6)從課程功能的角度分為工具性課程、知识性課程、技能性課程、实践性課程3、制约課程的重要原因總的来說,社會、知识、學生是制约學校課程的三大原因。详细表目前:(1)一定历史時期社會发展的规定及提供的也許。(2)一定期代人类文化及科學技术发展水平。(3)學生的年龄特性、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課程理论。4、重要課程理论流派(1)學生中心課程论(重要倡导者是美国杜威)(2)學科中心課程论(3)构造主义課程理论(代表是布鲁纳)(4)要素主义課程理论(代表是巴格莱)(5)永恒主义課程理论(代表是赫钦斯)(6)社會改造主义課程论(代表是布拉梅尔德)5、三维課程目的:知识与技能、過程与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6、課程计划課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學校教育和教學工作的指导性文献。課程设置(開设哪些科目)是課程计划的首要和中心問題。义务教育阶段課程计划的特性: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7、課程原则課程原则是課程计划中每门學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學科教學内容的指导性文献,是課程计划的分學科展開。是编写教科書和教師進行教學的直接根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學质量的重要原则。8、課程实行的构造(1)安排課程表(2)分析教學任务(3)研究學生的學习特點(4)选择并确定教學模式(5)规划教學單元和課(6)组织教學活動(7)评价教學活動的過程与成果9、三级課程管理:国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校本課程)二拾二、校本課程的開发与实践1、校本課程開发的理念(1)“以學生為本”的課程理念(2)“决策分享”的民主理念(3)“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4)個性化是校本課程開发的价值追求2、校本課程開发的实质(1)校本課程開发是一种民主開放的課程决策過程。(2)校本課程開发是国家課程的重要补充,是課程资源到达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径。(3)校本課程開发是一种行動研究的過程,其課程成果是動态的生成過程。(4)校本課程開发意在凸現學校及小区的特色。3、校本課程開发的价值(1)全体學生的全面发展(2)增進教師的专业发展(3)凸現學校特色(4)重建學校文化4、校本課程的開发程序:建立组织、現实状况分析、制定目的、課程编制、課程实行、課程评价与修订5、校本課程開发的原则(1)目的导向性原则(2)协调性原则(3)统整性原则(4)多样性原则(5)合适性原则6、校本課程開发的途径(1)合作開发(2)課題研究与试验(3)规范原有的选修課、活動課和愛好小组7、校本課程開发与教師专业发展(1)校本課程開发增進教師专业自主意识的提高(2)校本課程開发增進教師知识构造的完善(3)校本課程開发增强教師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4)校本課程開发增進教師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高(5)校本課程開发增進教師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高二拾三、教學1、教學的一般任务(1)引导學生掌握科學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學生智力、体力和培养學生的发明才能(3)培养學生崇高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學的世界观基础。(4)关注學生個性发展。2、教學過程的基本要素:教師、學生、教學内容和教學手段3、教學過程的理论17世纪捷克夸美纽斯開始用個体认识论的原理分析教學過程。19世纪德国赫尔巴特是第一种企图按照心理活動的规律分析教學過程的教育家。4、教學過程的本质(1)教學過程重要是一种认识過程。(2)教學過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過程。(3)教學過程以认识活動為基础,是增進學生身心发展的過程。5、教學過程的基本特點(1)间接經验与直接經验相結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4)教師主导作用与學生能動性相結合6、教學過程的构造激发學习動机、领會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二拾四、現代国外重要教學模式1、程序教學模式(代表:斯金纳)2、发現教學模式(代表:布鲁纳)3、掌握學习教學模式(代表:布卢姆)4、暗示教學模式(代表:洛扎诺夫)5、范例教學模式(代表:海姆佩尔、瓦.根舍因)6、非指导性教學模式(代表:罗杰斯)7、自主學习模式(代表:巴特勒)8、抛锚式教學二拾五、我国中小學教學原则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進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络实际原则7、量力性原则8、科學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二拾六、班级讲課制1、1632年,夸美纽斯出版的《大教學论》最早從理论上對班级讲課制做了论述。在我国,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于北京開办的京師同文馆率先采用班级讲課制。19的癸卯學制以法令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在全国推广。2、班级讲課制的基本特點以班為單位集体讲課,學生人数固定。按課教學。准時讲課。3、班级讲課制的评价(1)長处①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學的正常開展,到达一定质量。②有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③以課為單位進行教學比较科學④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知识⑤可以充足发挥教師的主导作用⑥有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2)缺陷①過度整洁划一,难以照顾學生的個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②學生動手操作机會少,实践性不强,探索性、发明性不易发挥,轻易导致理论脱离实际。③教學活動多由教師做主,學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④教學内容和教學措施的灵活性有限。二拾七、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措施1、以語言传递信息為主的措施讲授法、談话法、讨论法、讀書指导法2、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措施演示法、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為主的措施练习法、试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動法4、以引导探究為主的措施(发現法)5、以欣赏活動為主的措施(欣赏法)二拾八、选择与运用教學措施的基本根据1、教學目的和任务的规定2、教學的重难點3、課程性质和特點4、學生年龄特性5、教師业务水平、实际經验及個性特點6、教課時间、设备、条件二拾九、現代教學措施改革与发展的趋势重视实現學生的主体性重视教學中學生知情智力的整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力施工承包合同(5篇)
- 口罩销售的合同(6篇)
- 房地产项目开发委托代理合同
- 文化旅游产业推广与合作经营合同
- 房产收购合作协议书
- 书面货物运输合同
- 互联网项目合作协议
- 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合作开发协议
- 制式装修合同
- 房地产项目销售合同
- GB 4094-2016汽车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标志
- 燃气锅炉安装施工方案5
- 2023年湖北成人学位英语考试真题
- 睡眠中心课件
- 小儿急性喉炎-课件
- 医院难免压疮申报表
- 七年级上册走进Python的世界第一课python导入及海龟编辑器介绍
- 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警示教育培训PPT
- 全文《中国式现代化》PPT
- SJG 112-2022 既有建筑幕墙安全性鉴定技术标准高清最新版
- 2023年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单招综合素质考试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