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提升训练六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提升训练六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提升训练六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提升训练六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提升训练六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单元提升训练(六)(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了解历史事务须要知道事务的各个要素。据下面内容推断,它记录的历史事务是()时间: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人物:孙中山纲领:驱除鞑虏,复原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A.兴中会成立 B.中国同盟会成立C.湖北军政府成立 D.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解析:选B。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复原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故答案为B项。2.武昌起义后,由于立宪派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他们的转向扩大了革命的阵营和力气;而旧官僚在革命到来之时,则选择了反对、独立或是逃亡。这些现象()A.使资产阶级革命派驾驭地方政权B.加速了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C.说明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群众基础D.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化人心解析:选B。依据“武昌起义后”“他们的转向扩大了革命的阵营和力气”“则选择了反对、独立或是逃亡”可知,武昌起义后,立宪派、旧官僚纷纷脱离清政府、甚至站在其对立面,加速了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B项正确;A项材料无法体现,解除;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统治瓦解的状况,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解除;D项材料无法体现,解除。3.视察如下“辛亥革命大事时间轴”。如要将史事“宣统帝下诏退位”列入其中,则应将其放在()A.①、②之间 B.②、③之间C.③、④之间 D.④之后解析:选B。依所学学问可知,辛亥革命后,建立湖北军政府,随后中华民国成立,故A项错误;依所学学问可知,宣统帝下诏退位是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之前,故B项正确;依所学学问可知,宣统帝下诏退位后,孙中山致电袁世凯表示虚位以待,随后,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故C项错误;南京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后,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故D项错误。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同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分。人民享有人身、财产……集会、结社、通信、信教等自由;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和被选举等项权利。”这些规定()A.否定了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B.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同等C.使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D.使中华民国实现了真正的民主政治解析:选A。材料反映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宣扬同等自由,这否定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打击了封建专制统治,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真正实现人人同等,最终成功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故B、D项错误;人民真正实现当家作主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C项错误。5.历史评价的首要原则是恪守求真,即评价应客观照实。下列对于辛亥革命的评价最符合历史评价这一原则的是()A.辛亥革命安葬了封建制度,但其资产阶级属性须要批判B.辛亥革命极大地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是承前启后的革命分水岭C.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化人心,推动全国性革命高潮的到来D.辛亥革命在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中起到了开创性作用解析:选B。辛亥革命极大地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是承前启后的革命分水岭,故B项正确;A项错在“封建制度”;C项中“全国革命”不符合史实;D项中“开创性”说法错误,应当是十月革命。6.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很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像,故得名“前刘海”。“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B.扫除封建陋俗成为潮流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解析:选D。1903年随着革命思潮的发展,发式的变更被给予政治意义,带来“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更,故选D项;官府否定的发式只是“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像”,不能得出道教的地位被否认,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更,并不能代表社会潮流,故B项错误;官府反对的是“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的发式,与反对政治革新无关,故C项错误。7.1914年,袁世凯宣布废除国务院,在总统府设立政事堂和陆海军大元帅统帅部,取消国务总理,改设国务卿并向总统负责。袁世凯这一调整事实上违反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A.责任内阁制 B.共和制C.两党制 D.皇帝制解析:选A。取消国务总理就是取消内阁总理的意思,所以违反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责任内阁制,故A项符合题意。8.史家论晚清,常绕不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而“大变局”的高潮一节,正是帝制的终结和“共和”的起先,这一时期也正是革故鼎新之际,宪法、国会出现,现代警察制度建立,新闻舆论形成等。这一时期是指()A.洋务运动时期 B.清末新政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时期解析:选D。依据材料“正是帝制的终结和‘共和’的起先,这一时期也正是革故鼎新之际,宪法、国会出现,现代警察制度建立,新闻舆论形成等”可知,袁世凯逼清宣统帝退位,结束帝制,起先“共和”等一系列政治建设,故D项正确;洋务运动仅限于对西方先进技术的学习,故A项错误;清末新政照旧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故C项错误。9.下面表格是1913—1921年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状况,这一状况出现的缘由是()1913—1921年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状况年份19131914191819191921纱锭(枚)4841925447806475706587481248282布机(台)19862310273638394139A.自然经济完全解体B.科学技术突飞猛进C.国家统一社会安定D.欧洲列强短暂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解析:选D。依据材料的时间可知是处于一战时期,这一时期,欧洲列强忙于斗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导致中国的棉纺织业出现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故选D项。10.袁世凯统治时期,出现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全国到处成立“孔教会”“尊孔会”“孔道会”等组织,定孔教为“国教”的主见也甚嚣尘上。针对该现象,一批激进的学问分子发起思想革命,打出的旗号是()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物竞天择,适者生存”C.“德先生”与“赛先生” D.“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解析:选C。依据材料中的时间和反对袁世凯的“尊孔复古”逆流,可以推断是新文化运动,它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在思想文化领域绽开反封建的斗争,故C项正确。11.1918年,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提出:“欲废孔学、不得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无趣的、野蛮的、固执的思想,尤不行不先废汉文。”钱玄同提出这一观点的实质是()A.宣扬西方文化 B.废除中国汉字C.普及平民教化 D.反对封建思想解析:选D。材料中钱玄同认为为了废除孔教,即以儒学为代表的封建思想,首先要废除汉字,由此可见其观点的核心是反对封建思想,故选D项;材料阐述的是钱玄同对中学和汉文的看法,并未涉及宣扬西学的主见,A项错误;材料中钱玄同认为废汉字的目的是废除儒学,所以废除中国汉字并不是其观点的实质,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钱玄同关于教化的主见,C项错误。12.袁伟时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初衷是通过普及西方的现代文明学问,帮助中国人冲破意识形态牢笼,实现思想变革,为自由、民主在中国生根奠定基础。这表明新文化运动旨在()A.普及西方的现代文明学问B.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C.为自由民主国家奠定基础D.推动中国人民获得解放解析:选C。据材料“新文化运动的初衷是通过普及西方的现代文明学问,帮助中国人冲破意识形态牢笼,实现思想变革,为自由、民主在中国生根奠定基础”得出新文化运动旨在为自由民主国家奠定基础,故选C项;普及西方的现代文明学问是一种手段,不是意图,A项错误;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B项错误;推动中国人民获得解放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新文化运动除了宣扬“德先生”和“赛先生”,还起先了一场道德伦理革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乃在革除从前一本不易旧道德之观念,而建设今日因时制宜新道德之标准。就目前之情势观之,应规定者约有三事:(一)注意人道主义,以同等博爱诸德实行之;(二)发达个人之利己心;(三)主见极端之自由思想。——吴康《论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材料二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黯然失色,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终觉悟之最终觉悟。——陈独秀《吾人最终之觉悟》材料三我们今日的环境,真是不幸极了:社会的种种组织、风俗、制度,都是过渡时代、“青黄不接”——新文化未能完全产出,旧道德已宣告破产;使得国内的军政、民政以及工商百业,都显出一种黯淡凋零的状态,比之欧洲黑暗时代,也差不多。——左立夫《中学毕业生的切身问题》请回答:(1)据材料一,作者所说的“旧道德之观念”指的是什么?作者所提出的“新道德之标准”的思想来源又是什么?(2)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人渐趋觉悟的发展阶段。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说明“道德伦理革命”出现的缘由。(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当时中国道德伦理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缘由。解析:第(1)问,联系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的内容回答第一小问;联系新文化运动的内涵解答其次小问。第(2)问,从材料二中“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其次为政治”“伦理问题”可知,国人觉悟经验了“学术”“政治”和“伦理”三个阶段;“缘由”可从政治、经济、思想、阶级等角度分析。第(3)问,理解材料中“新文化未能完全产出,旧道德已宣告破产”“欧洲黑暗”的含义回答“存在的问题”;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和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回答“缘由”。答案:(1)儒家传统道德(或三纲五常)。西方资产阶级人文思想(启蒙思想)等。(2)学术—政治—伦理(器物—制度—思想)。资产阶级追求民主政治;尊孔复古逆流兴起;袁世凯复辟帝制;新式学问分子的作用。(3)问题:除旧而未能立新;道德伦理规范混乱。缘由:新文化运动存在过激倾向;社会政治黑暗、经济凋敝。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政治制度必需适应国情,但另一方面,这种适应必需是一种动态的适应,即:政治制度必需随国情的变更而变更。国情是可以改造且须要改造,应当不断地改造国情,使之恒久处于去劣存优的变更之中。对国情的这种改造其实是一种量的变更:当国情变更的量的积累最终导致质的变更时,政治制度就要随之发生变动以适应变更了的国情,假如政治制度不随国情的变更而变更,即使牵强建立,仍难以长久。——摘编自檀江林、汪少波《志向的幻灭: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夭折与反思》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详细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解析:材料体现了政治制度必需适应国情,并且是一种动态的适应,必需随国情变更而变更。政治制度只有随国情的变更而变更,才能适合时代。中国近代史就是一个政治民主化的过程,其中政治制度也在不断地变更之中。论题可以正面论证材料观点,也可以反面论证。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清末新政、预备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