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消化系统疾病预防护理(幼儿疾病预防课件)_第1页
儿童消化系统疾病预防护理(幼儿疾病预防课件)_第2页
儿童消化系统疾病预防护理(幼儿疾病预防课件)_第3页
儿童消化系统疾病预防护理(幼儿疾病预防课件)_第4页
儿童消化系统疾病预防护理(幼儿疾病预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幼儿消化系统的

解剖生理特点

学习目标熟悉的幼儿消化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一、口腔

口腔具有吸吮、咀嚼、消化、味觉和语言功能。新生儿及婴幼儿唾液分泌少,口腔黏膜干燥,血管丰富,容易受损和局部感染。3~4个月唾液分泌增多,因不能及时吞咽所分泌唾液,常出现生理性流涎。二、食管新生儿和婴儿食管下段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常发生胃食管反流,新生儿食管长度8~10cm,1岁12cm,5岁16cm,学龄儿童20~25cm,成人25~30cm

三、胃

婴儿胃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张力低而幽门括约肌发育良好,易发生溢乳。胃容量:新生儿30~60ml,1~3个月90~150ml,1岁250~300ml,5岁约700~850ml,成人约2000ml。胃排空时间因食物种类而异,水排空时间1.5~2小时,母乳2~3小时,牛乳3~4小时。四、肠小儿肠管相对比成人长;肠系膜长而柔软,肠壁固定差,易发生肠扭转、肠套叠。肠壁薄、通透性高,肠内微生物、毒素、过敏原等易透过肠黏膜进入体内,引起全身感染和过敏性疾病。五、肝婴幼儿在右肋下1~2cm触及肝脏,质软无压痛,6岁后肋下则不能触及。六、胰腺消化酶类最后出现的是淀粉酶,故3~4个月婴儿不宜喂淀粉类食物。七、肠道细菌胎儿肠道是无菌的,生后数小时细菌即侵入肠道。肠道菌群因食物种类各异,单纯母乳喂养儿以双歧杆菌为主,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儿以大肠杆菌为主。

八、健康儿童粪便

1.胎粪2.母乳喂养儿粪便3.人工喂养儿4.混合喂养儿粪便

口炎学习目的

1.了解口炎的概念2.熟悉口炎发生的原因3.熟悉口炎的症状4.了解口炎的类型5.熟悉口炎的护理6.掌握口炎预防措施

7.掌握口角炎的预防措施口炎口炎指口腔黏膜由于各种感染引起的炎症。病变限于局部如舌、齿龈、口角,亦可称舌炎、牙龈炎或口角炎等。本病在小儿时期较为多见,尤其是婴幼儿.口炎的发生原因Part01Part02口炎的临床症状Part03口炎的护理预防Part04内容口炎的类型症状口炎的发生原因口炎大多数由病毒、细菌、真菌或螺旋体引起。可单独发病,也可继发于急性感染、腹泻、营养不良、维生素B或C缺乏等全身性疾病。食具消毒不严,口腔不卫生或由于各种疾病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均有利口炎的发生。几种常见的口炎鹅口疮又名雪口病,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多见于新生儿、营养不良、腹泻、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的患儿。使用污染的奶具、哺乳时乳头不洁可致新生儿感染,亦可经产道感染。鹅口疮的症状在口腔粘膜表面出现白色或灰白色乳凝块状物,略高于粘膜表面,粗糙无光,最常见于颊粘膜,其次是舌、齿龈、上腭,甚至蔓延至咽部。起初呈点状和小片状,逐渐融合成片,形似乳凝块,不易拭去,强行探试剥离时,局部粘膜潮红、粗糙,亦可伴有溢血。患处不痛、不流涎,一般无全身症状,不影响进食。重症则整个口腔均被白色斑膜覆盖,甚至可蔓延到咽、喉头、食管、气管、肺等处,可伴低热、拒食、吞咽困难。鹅口疮的治疗要点1、保持口腔清洁哺乳前后用2%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2、局部用药局部涂抹10万U—20万U/ml制霉菌素鱼肝油混悬溶液,每日2-3次。疱疹性口炎疱疹性口炎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无明显季节性,1-3岁小儿多见,传染性强,在卫生条件差的家庭和集体托幼机构感染容易传播。疱疹性口炎症状起病时发热,体温达38℃~40℃,齿龈红肿(齿龈炎),触之易出血,在齿龈、舌、唇内和颊粘膜等口腔粘膜上可见单个、一簇或几簇小疱疹,疱疹迅速破裂后形成浅表溃疡,上面覆盖黄白色纤维素性分泌物。多个小溃疡可融合成不规则的较大溃疡、周围粘膜充血,有时累及上腭及咽部。口角及唇周皮肤可有疱疹,局部疼痛,出现流涎、拒食、烦躁,颌下淋巴结肿大。病程约1~2周,体温在3~5天后恢复正常,淋巴结肿大2~3周后消退。本病须与疱疹性咽峡炎鉴别,后者多由柯萨奇病毒引起,常发生于夏秋季,疱疹主要在咽部和软腭,有时可见于舌,但不累及齿龈和颊粘膜。疱疹性口炎的治疗要点1、重视口腔卫生多饮水,禁用刺激性药物和食物。2、局部处理局部可涂疱疹净抑制病毒,亦可喷西瓜霜、锡类散等中药;疼痛重者进食前在局部涂2%利多卡因。为预防继发感染可涂2.5%~5%金霉素鱼肝油。3、对症处理发热者用退热剂,补充足够的营养和液体;使用有效抗生素控制继发感染。溃疡性口炎原因溃疡性口炎主要是由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绿脓杆菌或大肠杆菌等感染引起的口腔炎症,多见于婴幼儿。常发生于急性感染、长期腹泻等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口腔不洁更利于细菌繁殖而致病。溃疡性口炎的症状口腔各部位均可发生,常见于舌、唇内及颊粘膜处,可蔓延到唇及咽喉部。开始时口腔粘膜充血水肿,随后形成大小不等的糜烂或溃疡,上有纤维素性炎性分泌物形成的假膜,呈灰白色或黄色,边界清楚,易拭去,露出溢血的创面,但不久又被假膜覆盖,涂片染色可见大量细菌。局部疼痛、流涎、拒食、烦躁,常有发热,可达39℃~40℃,局部淋巴结肿大,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全身症状轻者约一周左右体温恢复正常,溃疡逐渐痊愈;严重者可出现脱水和酸中毒。溃疡性口炎的治疗要点1、控制感染,选用有效抗生素。2、做好口腔清洁及局部处理,溃疡面涂5%金霉素鱼肝油、锡类散等。3、注意水分和营养的补充。口炎的护理1、口腔护理溃疡性口炎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0.1%利凡诺溶液清洗溃疡面,年长儿可用含漱剂。鼓励多饮水,进食后漱口,保持口腔粘膜湿润和清洁,减少口腔细菌繁殖。对流涎者,及时清除流出物,保持皮肤干燥、清洁,避免引起皮肤湿疹及糜烂。2、正确涂药为了确保局部用药达到目的,涂药前应先将纱布或干棉球将病变部粘膜表面吸干净后方能涂药。涂药后嘱患儿闭口10分钟,不可立即漱口、饮水或进食。3、饮食护理以高能量、高蛋白、含丰富维生素的温凉流质或半流质为宜,因口腔粘膜糜烂、溃疡引起疼痛影响进食者,于进食前局部涂2%利多卡因,同时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对不能进食者,应给予肠道外营养,以确保能量与水分供给。口炎的护理4、食具专用患儿使用的食具应煮沸消毒或压力灭菌消毒。5、监测体温体温超过38.5℃时,予以松解衣服、置冷水袋、冰袋等物理降温,必要时给予药物降温。同时做好皮肤护理。预防措施

向家长讲解口炎发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护理。指导食具专用,做好清洁消毒工作。纠正小儿吮指、不刷牙等不良习惯,培养其进食后漱口的卫生习惯。宣传均衡营养对提高机体抵抗力的重要性,避免偏食、挑食,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口角炎营养不良性口角炎在营养缺乏者中常发生,以B族维生素缺乏引起的口角炎最常见。症状1.多为双侧发病,也可单侧。2.口角处皮肤湿白、皲裂,疼痛不明显。继发感染时皲裂加深,局部可形成结痂,口唇活动时易裂伤出血,疼痛明显,张口受限

应对措施

全身治疗由维生素缺乏引起的口角炎,应补充维生素B2、叶酸等。有其他的全身疾病,如贫血等,应积极治疗全身疾病。局部治疗有结痂形成时,应采用局部湿敷的方法去除痂皮,然后用抗生素软膏外涂。预防措施防治方法除服用复合B族维生素外,最佳的方法是食用含维生素B2较多的食物,如动物肝、动物肾、蛋黄、胡萝卜、香菇、橘子、橙、芹菜、奶制品等。天气寒冷或干燥,使嘴角皮肤黏膜干裂,此时葡萄球菌、链球菌就会乘虚而入,形成口角炎,这时可用抗炎药膏,如金霉素眼膏等涂于口角处。婴幼儿流涎较多,形成口角部位较潮湿的环境,这正是白色念珠菌生长繁殖的温床。霉菌性口角炎可用派瑞松(曲安奈得益康唑乳膏)或克霉唑软膏等涂于口角。小儿患了口角炎后,由于受到炎症的刺激,会不时用舌头舔患处,甚至常用手去揭痂皮,此时家长应进行制止,因为小儿手上带有不少细菌,会引起糜烂感染,致使病情加重。小儿急性肠套叠学习目的1.了解的概念2.熟悉肠套叠发生的原因3.熟悉肠套叠的症状4.了解肠套叠的类型5.熟悉肠套叠的护理6.掌握肠套叠预防措施内容:流行病学资料、疾病概述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鉴别诊断治疗方法疾病预防肠套叠肠套叠占肠梗阻的15%~20%。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婴幼儿,继发性肠套叠则多见于成人。绝大数肠套叠是近端肠管向远端肠管内套入,逆性套叠较罕见,不及总例数的10%流行病学资料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病理生理123肠套叠多为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肠腔内,依据其套入部位不同分为:

回盲型:回盲瓣是肠套叠头部,带领回肠末端进入升结肠,盲肠、阑尾也随着翻入结肠内,此型最常见,约占总数的50%—60%;

回结型:回肠从具回盲瓣几厘米处起,套入回肠最末端,穿过回盲瓣进入结肠,约占30%;

回结型:回肠先套入远端回肠内,然后整个再套入结肠内约占10%;

病理生理456肠套叠多为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肠腔内,依据其套入部位不同分为:

小肠型:小肠套入小肠,少见;

结肠型:结肠套入结肠,少见;

回结型:回肠先套入远端回肠内,然后整个再套入结肠内约占10%;

急性肠套叠临床表现呕吐全身症状血便腹部肿块腹痛腹痛腹痛为早期出现的症状,其特点是平素健康的婴儿,无任何诱因而突然发生剧烈的有规律的阵发性腹痛。患儿表现阵发性哭闹不安、屈腿、面色苍白。每次发作约10~20分钟,以后安静入睡,或玩耍如常,约数十分钟后又突然发作,其症状如前。如此反复多次,患儿精神渐差、疲乏不堪、面色苍白。这种有规律的阵发性腹痛,是由于较强的肠蠕动波把套入的肠管向前推进,牵拉肠系膜,同时套叠鞘部发生强烈收缩所引起。个别较小的病儿无剧烈哭闹,仅表现为阵阵不安和面色苍白,随后进入休克状态,需特别警惕呕吐腹痛起病不久即出现反射性呕吐。这是由于肠系膜被牵拉所致,呕吐物为奶块或食物,以后即有胆汁甚至可为粪便样物,是肠梗阻严重的表现。

血便

腹痛多于病后6~12小时出现,是本病特征之一,常为暗红色果酱样便,亦可为新鲜血便或血水,一般无臭味,当疑为本病而尚无便血时可作直肠指检,如指检染血则有同样诊断意义。出现便血原因是套入部肠壁血循环障碍,致使粘膜渗血与肠粘液混合在一起的结果。

腹部肿块

腹痛是具有重要诊断意义的腹部体征,肿块的部位依套入点和套入程度而定,一般多在升结肠、横结肠和降结肠位置。在病程早期,肿块多位于右上腹部,呈腊肠样,光滑而不太硬,略带弹性,可稍活动,有压痛。以后随套叠的进展,肿块可沿结肠移至左腹部,严重时可套入直肠内,直肠指检可触及子宫颈样肿物。

全身症状

腹痛发病早期病儿全身情况尚好,体温正常,仅有面色苍白,精神不好,食欲不振或拒食。随发病时间延长,一般情况逐渐严重,表现精神萎靡、嗜睡、脱水、发热、腹胀,甚至休克或腹膜炎征象。

辅助检查X线腹部X射线检查有肠管充气和液平面等急性肠梗阻表现,空气或钡剂灌肠造影有助于回盲部套叠的诊断,可看到空气或钡剂至套入部肠管的远侧顶端即受阻,呈“杯口”状影像为其特点。

X线婴幼儿有典型症状者一般诊断不困难。临床上有阵发性腹痛、呕吐、便血及肿块四者存在即可确诊。对只有阵发性腹痛和呕吐的肠套叠早期,尚未出现血便,或晚期由于腹胀明显触不清肿块的病例,应做直肠指检,并进行空气或钡剂灌肠X线检查,可及时作出正确诊断。结肠注气或钡剂X线检查是一种简便安全而可靠的诊断方法,不但可以及时作出正确诊断,同时也是较好的治疗措施。B超

鉴别诊断过敏性紫癜肠套叠蛔虫性肠梗阻细菌性痢疾急性坏死性肠炎

过敏性紫癜多见于年长儿,多数有新鲜的出血性皮疹,伴有关节痛,有时伴有血尿。血便多呈暗红色,腹部触不到肿块,这些症状有助于与肠套叠鉴别,有时本病可并发肠套叠,应引起注意,必要时应作X线检查。

蛔虫性肠梗阻多见于较大儿童,可有阵发性腹痛、呕吐,在腹部可触及蛔虫团,颇似腊肠样肿块,但其表面常呈条索状,一般无血便。发病不如肠套叠急骤,多有排蛔虫或不当驱虫史。急性坏死性肠炎可表现为腹痛、呕吐和血便,但该病多有腹泻史,早期即可表现为腹胀、高热和频吐,大便频繁,呈洗肉水样,量较多,具有特殊腥臭味,全身情况恶化快,常表现严重脱水、皮肤花纹等休克症状。细菌性痢疾

亦多见于婴幼儿,起病急,有阵发性腹痛、血便等,可能与肠套叠混淆。但痢疾排便次数多,含有大量粘液和脓血便,有里急后重,早期即有发热,腹痛不如肠套叠剧烈而有规律,腹部也触不到肿块。粪便检查可见大量脓细胞,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鉴别常无困难,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细菌性痢疾的基础上,因肠蠕动紊乱,也可并发肠套叠。治疗方法TextText非手术疗法方法:灌肠疗法治疗一般采用空气或钡剂灌肠适应症:全身情况良好,无明显脱水,无

明显腹胀者治疗方法空气灌肠空气灌肠气体压力可为8.0~12.OkPa,(60~90mmHg),注入空气时,可轻柔按摩腹部或者改变体位以利于套叠复位。复位时可见套叠顶端逐渐向结肠近端退缩。直至看到空气突然进入回肠末端,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