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易错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I目录
易错点专攻
【易错点1】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的表现01易错陷阱02举一反三
【易错点2】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客观原因01易错陷阱02举一反三
【易错点3】唐朝中央官制的变化01易错陷阱02举一反三
【易错点4】唐朝藩镇割据及其影响01易错陷阱02举一反三
【易错点5】元朝行省制的作用01易错陷阱02举一反三
【易错点6】明朝内阁的地位和作用01易错陷阱02举一反三
易错题通关
L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易错点1: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的表现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并逐步瓦解,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礼乐征伐自
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甚至礼乐征伐自大夫出。但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的表现不仅
包含政治方面,还深刻地体现在墓葬的变化、风俗的变化、青铜器纹饰和功用的变化等方面。
易错陷阱
【例1】(2024年山东卷)西周时期,诸侯国在奉行周礼的同时,多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春
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变革礼制,移风易俗,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诸侯国转变做法主要是为了()
A.重构统治秩序B.限制贵族特权
C.以德行教化民众D.打破宗法血缘关系
【易错陷阱】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国纷纷变革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并对社会风俗进行革新。这种社会风俗的变化正是适应了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背景下的统
治秩序的重构,进而为现实统治服务。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社会秩序相对稳定,诸侯国在遵循周礼的同时尊重当地风俗。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诸侯争霸,各国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需要重构统治秩
序以增强自身实力,变革礼制、移风易俗就是重要手段,通过这种方式来适应新的形势和需求,
建立起更有利于自己统治的秩序,A项正确;限制贵族特权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从整体
上构建有利于自身的统治秩序,排除B项;以德行教化民众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不是主要出
发点,排除C项;宗法血缘关系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变革礼制,移风易俗并不
能打破宗法血缘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变式1-1](2024年安徽卷)西周前期,青铜器高古凝重,无取巧用意,纹饰原始,颇有图
腾意味;春秋中叶至战国末年,器制多轻便适用,每每以现实性的动物为附饰物,追求精巧玲
珑,标新立异。这一变化说明()
A.宗法观念已经名存实亡B.青铜铸造进入鼎盛时期
C.青铜器的礼乐功能弱化D.农耕工具发生显著变化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青铜器本为礼器,到春秋战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礼崩
乐坏,青铜器走向轻便适用,由图腾意味的纹饰走向现实性的动物性纹饰,说明青铜器作为礼
器的功能在弱化,c项正确;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走向崩溃,但宗法观念依然存在,
排除A项;青铜铸造鼎盛时期在商周时期,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青铜器作为农具使用,
且根据所学可知,青铜农具大多作为礼器用于祭祀,很少作为农具使用,春秋战国时期农耕工
具发生显著变化是指铁农具使用,排除D项。故选C项。
【变式1-2](2024年广东卷)据研究,古代礼制记载的春秋时期酒器礼器,分为爵、飙、解、
角、散五种,称为“五爵”,其名来自于商、周时期的青铜酒器礼器。实际上,春秋时期的五爵
为漆木酒器,其容量依次为一至五升,“宗庙祭祀,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春秋时期礼器
的变化反映出()
A.五爵形制趋同说明礼崩乐坏B.宗庙祭祀遵循天人合一观念
C.采用漆木酒器彰显以人为本D.五爵以小为贵维系等级秩序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的五爵与漆木酒器相联系,为饮酒礼器的爵与祭祀活动密不
可分,献数按不同等级有不同规定。如宗庙祭祀时,贵者用很小的爵,贱者却用很大的散,这
就是以小为尊贵,故春秋时期礼器的变化反映出以小为贵维系封建等级秩序,D项正确;礼崩
乐坏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且材料未体现礼器形制趋同,排除A项;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
高度和谐融合,材料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B项;人文关怀即在人文精神方面的关心和教育,
材料所述与此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变式1-3](2023年辽宁卷)1955年,在今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出土一批西周青铜器,其中
一件盂造型雅致、纹饰精美,刻有“圈侯”等文字。“圈侯”即为“燕侯”,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封
地在蓟。这反映了()
A.青铜器的普遍使用B.燕文化影响到辽西地区
C.分封制的日趋完善D.诸侯祭祀礼仪活动频繁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今辽宁省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上刻有“圈侯”等文字,而“原侯”封地在
蓟,也就是燕国,这反映了燕文化影响到辽西地区,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一件青铜器,无法
体现青铜器的普遍使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分封制的完善,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诸侯
祭祀礼仪活动的频率,排除D项。故选B项。
易错点2: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客观原因
西汉初年,刘邦在总结秦亡教训的基础上,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分封同姓诸侯王驻守各地,
借此来巩固皇权,稳定天下。同时,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也有其深刻的客观原因。
面。
对易错陷阱
【例1】(2024年湖南卷)据史料记载,秦人“畏有司而顺”,楚人“好游侠”“易发怒”。秦末,
六国旧地都出现了反秦斗争,其中楚地声势最大,反应最为激烈。这可用于()
A.证实秦对楚地的统治最为严苛B.说明秦楚之间文化冲突无法弥合
C.证明秦朝的制度不适用于楚地D.解释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
【易错陷阱】在刘邦重建帝业的过程中,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显现出来,且以楚、齐、赵三
地最为明显。在东西文化尚未充分融合、战国时代的文化布局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刘邦建立汉
家帝业,必须尊重东方社会的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认为秦朝单纯实行郡县制,
未能充分考虑到各地的差异和历史文化背景,导致地方统治缺乏根基,容易引发反抗。而楚地
在秦朝时就表现出强烈的反抗情绪,这使得汉初统治者认识到,对于像楚地这样具有独特文化
和历史传统的地区,不能完全采用单一的郡县制进行管理。郡国并行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地
方一定的自治权,特别是对于那些文化传统深厚、地方特色鲜明的地区,能够更好地安抚民心,
稳定统治,D项正确;仅从楚地反秦斗争声势最大不能直接证实秦对楚地的统治最为严苛,排
除A项;“秦楚之间文化冲突无法弥合”这种说法过于绝对,秦统一六国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排除B项;秦朝的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不能简单地说不适用于楚地,
而是秦朝的统治方式在楚地未能充分考虑当地的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变式2-1】《汉书•诸侯王年表》:“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
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据此可知,汉初在地
方推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是()
A.维护边疆安定B.加强地方治理
C.巩固国家统一D.保护刘姓政权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建立之初,刘邦为避免重蹈“秦孤立之败”的覆辙,在地
方推行“郡国并行制”是为了巩固刘姓家族的统治,维护自己的政权,D项正确;郡国并行制并
不能维护边疆安定,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巩固刘姓家族的统治,不是加强地方治理,排除B
项;地方的诸侯最终成为威胁国家统一的割据力量,排除C项。故选D项。
【变式2-2】刘邦虽基本上继承了秦朝的制度,但他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权宜政策,这些权宜政
策在初期勉强起了些作用,但到文帝和景帝时期,日益不合时宜,甚至起到消极作用。“权宜
政策”指的是
A.实行盐铁官营B.设置西域都护府
C.颁布“推恩令”D.采取郡国并行制
【答案】D
【解析】刘邦在继承秦朝郡县制基础之上,恢复了分封制,实行郡国并行制,这一制度在初期
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统治,但是在文景时期,诸侯国形成了割据,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正确;
A是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排除;B是汉宣帝时期设置,排除;C是汉武帝时期的举措,排
除。
【变式2-3】历史学家陈苏镇指出:“在刘邦重建帝业的过程中,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显现出
来,且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在东西文化尚未充分融合、战国时代的文化布局仍然存在
的情况下,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
社会的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这是历史对刘邦的苛刻要求。”据此可知,作者意在
强调()
A.汉承秦制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B.郡国并行制存在时代合理性
C.东西文化差异决定汉初王国的设立D.大一统还未成为时代的趋势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在东西文化尚未充分融合、战国时代的文化布局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刘邦
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聚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的习俗”及所
学可知,西汉政权建立后,刘邦为维护自身统治,意识到战国时代的文化布局仍具有影响力,
需要尊重东方社会的习俗,从而在尊重历史传统与维护现实统治的要求下实施了郡国并行制,
说明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具有一定的历史因素,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汉承秦制是国家长治久
安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东西文化差异并不是汉初设立王国的决定因素,表
述错误,排除C项;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体现了大一统的时代
趋势。汉初刘邦已经完成了国家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
易错点3:唐朝中央官制的变化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在三省六部制发展过程
中,皇帝往往制定自己信任和品级较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唐前期在中央掌握决策大计的
是三省宰相班子,唐后期逐渐过渡到翰林院手中。
©m易错陷阱
【例1】(2024年江西卷)唐代诏令用纸书写,颁下州县的诏令需长时间传递,白麻纸招虫,
不能耐久,故用黄麻;重大诏命或当朝宣命,无须久存,故用白麻。黄轻白重,遂为故事。大
约到德宗时,中书只有黄麻可用,白麻已皆在翰林院。这折射出()
A.行政效率提高B.中央集权加强
C.决策事权转移D.科举影响扩大
【易错陷阱】唐朝时期在中央官制上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但唐
朝中央官制的发展中,并非只有三省六部参与决策,翰林院后期也演变成了重栗的决策机构。
翰林院的发展体现了唐朝中央决策事权的转移和专制皇权的加强,是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
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黄麻书写的诏令一般是需要长时间传递
的不紧急的诏令,而白麻书写的诏令一般为重大的诏令或者紧急的诏令,唐朝后期,中书省只
有黄麻可用,而白麻都在翰林院,折射出唐代决策事权的转移,重大诏令或者紧急诏令的起草
由中书省转移到翰林院,C项正确;中书省和翰林院都有起草诏令的职权,不利于行政效率提
高,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官制的变化,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材
料涉及的是中央决策权的变化,没有涉及科举制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变式3-1](2020年山东卷)如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时期概况
高祖、太宗时期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
高宗、武后时期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
开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
玄宗时期
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
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唐代翰林学士由备君主顾问到开始参与决策再到专掌诏令起草,
正式参与决策,说明翰林学士逐渐获得了决策国家事务的权力,成为决策集团的一分子,即在
朝廷内部决策权力进行了重新分配,故选D;翰林学士是逐渐参与决策权力,决策权始终还是
归皇帝所有,排除A;仅根据翰林学士地位的变化无法证明文官地位得到提高,排除B;三省
六部制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在唐前期就已经趋向成熟,排除C。故选D。
【变式3-2】唐朝中后期,品秩较低的翰林学士逐渐取代中书舍人,掌管国家制诏之权。德宗
时期,翰林学士陆贽被视为亲信,“虽有宰臣,而谋猷参决,多处于贽,故当时目为‘内相
这一变化()
A.可有效减少决策失误B.使行政中枢一分为二
C.导致中书省不复存在D.使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唐朝中国。
翰林学士品秩较低,皇帝更容易控制,翰林学士取代中书舍人掌管国家制诏之权,有利于加强
君主专制,D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草拟诏令的权力的转移,而非决策过程的转变,不能得出
减少决策失误,排除A项;翰林学士逐渐取代中书舍人,而非两者并立和形成两个中心,排
除B项;材料只能得出中书省制诏之权逐渐丧失,不能断定该机构不复存在,排除C项。故
选D项。
【变式3-3】唐高宗废尚书令,新设形同宰相的“北门学士”;唐玄宗以协助政务为由命翰林学
士帮助皇帝起草诏书;唐宪宗命翰林首席学士掌制诏印并使其拥有独立的办公机构,至此,翰
林学士承旨成为定制。唐代设立翰林学士意在()
A.拓宽官员选拔路径B.巩固君主专制统治
C.提高宰相文化水平D.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
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翰林学士的设立主要是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削弱了相权,
从而巩固了皇帝的专制统治,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官员选拔路径,排除A项;翰林学士的
设立主要是帮助皇帝处理政务,而不是提高宰相的文化水平,排除C项;皇帝设置翰林学士
目的是削弱相权,而非决策科学性的提高,排除D项。故选B项。
易错点4:唐朝藩镇割据及其影响
唐朝的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但中央试图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藩镇的控制,同时有些藩镇对
于延续唐朝统治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O
口易错陷阱
[例1](2024年福建卷)唐代河朔地区藩镇割据的节度使,一度热衷于阅读《春秋》《左传》,
并以春秋时期的诸侯自比。据此可知,当时()
A.中央朝廷丧失权威B.儒家理念深入人心
C.崇文抑武风气渐显D.一统秩序受到挑战
【易错陷阱】唐朝时期藩镇割据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降低,威胁中央集权,但在名义上仍旧
保持着中央与地方的从属关系。
【避错点拨】虽然藩镇割据挑战了唐朝的统治秩序,但中央朝廷的权威并未完全丧失。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
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热衷于阅读《春秋》《左传》,并以春秋时期的诸侯
自比”可知,当时藩镇割据的节度使有称霸的野心,说明当时一统秩序受到挑战,D项正确;
材料中节度使“以春秋时期的诸侯自比”,说明中央集权遭受冲击,不是丧失权威,排除A项;
节度使“热衷于阅读《春秋》《左传》”不是因为儒家理念深入人心,是为了称霸的野心,排除
B项;崇文抑武是宋朝的社会风气,唐朝节度使本身就是武将,排除C项。故选D项
©
【变式4-1](2024年重庆卷)唐朝为边疆防御节度使,每个节度使领属数万军队,兵将形成
长期密切的关系。节度使的设置缓解了边疆外族势力对朝廷的压力,然而天宝年间发生了安史
之乱。这说明节度使()
A.制度具有重大的缺陷B.由蕃将充任是严重失误
C.没有边地军队调兵权D.打破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
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唐朝为边疆防御节度使,每个节度使领属数万军
队,兵将形成长期密切的关系。”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
予节度使较大权力,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随着唐朝的逐渐
衰落以及节度使势力日益坐大,中央政府难以掌控住地方,故而演变为藩镇割据,可见节度使
制度具有重大的缺陷,A项正确;节度使本身是为了加强边防,由蕃将充任符合实际,只是这
一制度下,缺乏制衡和监督,排除B项;节度使手中实权很大,具有边地军队调兵权,排除C
项;节度使加重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A项。
【变式4-2](2024年湖南卷)唐末以后出现的新藩镇,其军队主要靠强迫征发而来,难以结
成牢固的军人集团。到后周时,中央禁军成为最强大的力量。这些变化()
A.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重建B.从源头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
C.促进了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D.使重文轻武观念逐渐被接受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
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到后周(中国)。据材料“唐末以后出现的新藩镇,其军队主要靠强迫
征发而来,难以结成牢固的军人集团。到后周时,中央禁军成为最强大的力量”可知,新藩镇
军队的特点使得其难以形成强大的割据势力,而中央禁军力量的强大则增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
制能力。这有助于改变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地方势力强大威胁中央的局面,为重新建立中央集
权体制创造了有利条件,A项正确;“从源头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说法过于绝对。虽然这些变
化对遏制藩镇割据有积极作用,但不能说从源头完全消除了藩镇割据,排除B项;材料主要
论述的是军事力量的变化,与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并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体
现重文轻武观念逐渐被接受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变式4-3](2024年湖北卷)唐朝后期,一位河朔藩镇幕僚述及本镇节度使更替时称,朝廷
要么立刻任命亲王遥领节度使一职,要么搁置数月,之后才正式任命本镇推举的节度使。而具
体的任命,通常由宦官传达。这说明此时()
A.藩镇的独立性受限B.官员任免程序规范
C.外重内轻局面出现D.宦官权力有所扩大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
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当时节度使的更替,朝廷要么立刻任
命亲王遥领节度使一职,要么搁置数月,并且具体的任命由宦官传达,这说明此时藩镇的独立
性受到朝廷的限制,A项正确;材料体现节度使任免要么立刻任命亲王遥领节度使一职,要么
搁置数月,说明任免程序不规范,排除B项;外重内轻局面是在天宝年间出现,排除C项;
材料重点强调的是藩镇的独立性受限,无法得出宦官权力有所扩大,排除D项。故选A项。
易错点5:元朝行省制的作用
元朝时期在地方管理上实行行省制,中央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
构,称为行中书省。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元朝通过分化事
权、打破山川形势等方式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
m易错陷阱
【例D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
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
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易错陷阱】元朝行省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地方保留了较大的自主性。
【避错点拨】元朝行省制,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地方军政大权相对集中,拥有适度权力。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
队的调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
拥有适度的权力,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
乏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合,故B项排除;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
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述不合题意,故C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权
力范围,“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主旨,故D项排除。
【变式5-1】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专肆而忌廉察官者”,
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经重臣董文用据理力争,该图谋未能得逞。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
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这说明元代()
A.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B.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
C.地方的吏治问题得以解决D.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
法令上被确认”可知,元朝建行御史台监察行省,江淮行省“欲专肆”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
未能得逞,之后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说明行御史台能够更好的监察地方,
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B项正确;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排除A项;通过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地方吏治问题解决程度,排除C项;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
大臣决定,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变式5-2】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
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说明A解读错误;“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
逐项讨论”说明强调集体议决,因此选B;C在题干中没有充分体现,而且中国古代在中枢权
力中往往是分化权力、削弱相权,从而加强皇权;“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
说明D解读错误。
【变式5-3】蒙古帝国于中统元年(1260年)设立燕京行省,总领汉地政务,1262年该行省并
入中书省。忽必烈设十路隶属中书省的宣抚司,由中书省官员出任其长官,于是复有行省的设
置,先后有了西夏中兴、北京等行省。这时的行省多是为统一指挥军队作战而设的。可见这一
时期行省的特征是()
A.央地分权、相互制衡B.因俗而治、羁縻地方
C.制度完善、效率甚高D.中央外派、遇事而设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
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蒙古、元朝(中国)。根据题干信息,蒙古帝国在这一时期设立行省主要
是为了统一指挥军队作战,行省的设置是由中央外派官员担任长官,并且是根据具体需要而设
立的,因此,这一时期行省的特征是“中央外派、遇事而设”,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中央对
地方的控制,并非中央与地方相互制衡,排除A项;行省由中书省官员担任长官,而非地方
民族首领,不能体现因俗而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行省设立之初具有临时派遣的性质,
不能反映制度完善,排除C项。故选D项。
易错点6:明朝内阁的地位和作用
明朝内阁发展过程中,地位有所上升,但内阁自始至终不是法定的决策机构或行政机构,只是
以备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虽然后期取得票拟的权力,但票拟是否通过需要皇帝的披红。
m易错陷阱
【例1】(2020年全国卷ni)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
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
当时
A.内阁权势强大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易错陷阱】内阁权力上升,但其并非决策机构,没有威胁皇权力。
【答案】A
【解析】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向户部索求十万金的诉求在内阁首辅张居正的干预下未
能满足,说明万历年间内阁权势较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的任意妄为,A正确;明代内阁
是皇权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B选项中的“严重制约”不符合内阁这一机构的特征,排除;
题干涉及的内容与朝廷中枢机制有关,此信息不能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情况,而且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明中后期社会经济较为繁荣,排除C;内阁不是宰相,因此题干反映的现象不属于君
权相权关系,排除D。
【变式6-1】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
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傣”“申时行只得遵旨”中可以看出,明朝内阁拥有票
拟的权力,但必须服从皇权,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内阁是否参与决策政事,故A项
排除;内阁没有决策权,且“开始”一说也无从证实,故B项错误;批红权主要是皇帝掌握的,
故C项错误。
【变式6-2】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
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落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状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A项与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的发展史实不相符合,所以排除A项。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
合,这二者不存在政治隶属关系,六部直接受皇帝统领。D项与史实不符合,材料中的所说的
首辅权利来源于皇帝,皇帝信任首辅大臣专权只能说明是皇权的集权不断加强。
【变式6-3】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
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
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分析,明代内阁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六部逐渐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C.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文字说明明代内阁的地位逐步提高,但职能并未改变,依旧是皇帝的秘书机构,
D正确,A是科举制特点;内阁并不能领导六部,B错误。明成祖正式设内阁。仅备顾问,不
参与决策,C错误。
1.据考古发现,洛阳东周王城遗址的面积不足10平方公里,赵都邯郸城面积是其两倍,楚都
纪南城面积接近其两倍,齐都临淄城的面积约为其三倍。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礼崩乐坏B.华夏认同C.诸侯混战D.皇权旁落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东周洛阳都城面积小于其他诸侯国,说明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A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少数民族与汉族关系问题,排除B项;题干显示的是周王室与各诸侯
之间的关系,不是未反映诸侯混战的问题,排除C项;此时尚未形成专制皇权,排除D项。
故选A项。
2.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
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
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分封制下诸侯获得封位都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根据“而王不加
位,我自尊耳”可知楚王自立为王的做法是对分封制的破坏,说明当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
选D;A项说法过于绝对,礼乐制度依然存在,排除;王位世袭制始终存在,并没有消亡,排
除B;材料没有体现宗法血缘关系,不能说明宗法关系开始解体,排除C。故选D
3.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
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
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答案】C
【解析】材料对秦国和东方六国的墓葬做了对比:秦国除君王墓葬外均无明显等级差别,而东
方六国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说明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故选C项。A项和B项知识错误,
D项“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太绝对,故错误。
4.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极具特色,有着明显的当地特点,用途由之前为上层阶级服务的礼
器开始作为生活用器使用,而它的纹饰也是从之前的奢华繁琐向现实主题纹饰转变,去奢从简。
这反映出()
A.青铜铸造技术的进步B.社会大变革的征象
C.人本主义思想的传播D.阶层流动性的加强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封
建制度的发展,各诸侯国纷纷崛起,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结构都处在变动中,青铜器从礼器转
变为生活用器,并且在纹饰上也趋于简约和现实,这反映了社会对实用性和现实需求的注重,
表现了封建制度发展的社会大变革特征,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青铜器更适应生活化的需求
而非技术的进步,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青铜器用途的变化,而非人的地位的变化,排除C
项;材料未涉及不同阶级的变化频率的增加,涉及的是青铜器用途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
项。
5.晋文公平定周朝内乱有功,于是向周襄王请求允许他死后享用王室的隧葬礼制,襄王不许,
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晋文公“于是惧而不敢违"。这说明()
A.礼乐制度等级森严B.分封制度迅速瓦解
C.周王室仍具影响力D.中央集权受到挑战
【答案】C
【解析】由材料“襄王不许”“晋文公’于是惧而不敢违’”可知,周襄王不允许晋文公享用王室的
隧葬礼制,晋文公虽为春秋五霸之一,但还是因畏惧而不敢违反,说明春秋初期,虽然周王室
对诸侯的控制力减弱,但仍具有影响力,C项正确;晋文公请求使用王室的隧葬礼制,说明礼
乐制受到了挑战和冲击,排除A项;春秋时期等级分封制虽然遭到破坏,但没有瓦解,战国
时期瓦解速度加快,排除B项;中央集权体制是秦朝才建设,与题干时空不一致,排除D项。
故选C项。
6.有学者指出,“秦以郡县治东方,用秦吏奉秦法,经纬天下,,移风,濯俗"结果激起东方社
会的反抗,其中楚人表现得最激烈,齐人、赵人次之……而在刘邦重建帝业的过程中,这种区
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一次显现出来。”该学者意在说明()
A.秦的暴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必然性
C.国家统一促进官僚政治建立D.国情差异影响秦汉的制度建设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刘邦重建帝业的过程中,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一次显现出来”并结合
所学可知,汉初,在东西文化尚未充分融合的背景下,刘邦想要巩固政权,一方面必须承秦之
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部地区的社会习俗,这就使得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成为必然,B项
正确;材料主旨是汉初郡国并行制实行的必然性,而不是秦的暴政,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
汉初郡国并行制实行的必然性,材料主旨不是官僚政治的建立,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汉
初政权建设中遇到了与秦相似的问题,而不是国情“差异”,排除D项。故选B项。
7.移风易俗远比军事征服艰难。秦灭六国,以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的强烈反抗。东方
六国旧地中,楚文化与秦文化差异最大,楚人对秦的统治最反感,反秦亦最为激烈。西汉立国
后,诸侯王与“奉汉法以治”的郡县长官不同,一定程度上从俗而治,缓和了矛盾。对材料解读
正确的是
A.汉代中华文化尚未出现融合B.从俗而治有助于缓和文化矛盾
C.未从俗而治导致了秦的灭亡D.汉承秦制才是长治久安的保证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朝推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法律等
方面都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因而可以顾及当地的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从俗而治,从而缓和
了文化矛盾,B项正确;A项中的“尚未出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表述绝对;材料主旨并
非“汉承秦制”,排除D项。故选B项。
8.唐玄宗时,因中书省文书常常积压,于是选文学之士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后来
别置(翰林)学士院,专掌内命,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等皆由学士草拟诏书,其后翰林
学士选用益重,而礼遇益亲,至号为内相。这反映了
A.朝廷权力有所调整B.中书机构不断扩大
C.国家政务逐渐繁多D.科举地位日渐崇高
【答案】A
【解析】在实行三省六部制的情况下,唐玄宗于中书省外,另置翰林学士院,负责重要诏令的
起草,反映了朝廷权力有所调整,A项正确;翰林学士并不属于中书省,排除B项;国家政
务逐渐繁多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科举地位日渐崇高在材料中没有
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9.唐初,中书省负责诏敕的制定;安史之乱后,唐德宗以翰林学士(被天子视为“私人”)负
责起草任免将相大臣、宣布大赦、号令征伐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中书省则负责草拟日常政
令。这种变化
A.使三省职责更加清晰
B.是皇权对相权的侵夺
C.表明中央集权的减弱
D.旨提升行政办事效率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唐初三省之一的中书省负责诏书的草拟;而到了唐德宗时期,则由原只
是亲信顾问的翰林学士负责军国大事诏令的草拟,而中书省的职权则有所下降,这种变化反映
的是皇帝通过重用亲信来侵夺相权以加强皇权专制,故答案为B项。材料反映的是翰林学士
和中书省,没有涉及尚书省和门下省,A项错误;中央集权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材料中没有
涉及,C项错误;这种变化旨在加强皇权,D项错误。
10.唐中后期,朝廷鼓励士人到地方任职,藩镇有辟召幕僚之风。一度出现“游宦之士,至以
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的现象,这()
A.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B.缓和了朋党之争
C.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D.加剧了阶级矛盾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唐朝中后期,文人士子争相
到藩镇使府担任幕职,增强了地方藩镇的实力,不利于中央集权,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A
项正确;朋党之争是指唐末时,两派士大夫结党互相争斗排挤的事件,与材料主旨关系不大,
排除B项;这些士人去地方藩镇做幕僚,与科举考试无关,排除C项;这些士人去地方藩镇
做幕僚,不会加剧阶级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
11.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
7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答案】D
【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唐代的藩镇除了河朔型擅自任免官员、拥兵自立外,其他类型的藩
镇均由中央任免,并且驻兵防止分裂和异族进犯,维护社会治安。由此可知,“安史之乱”后的
藩镇基本维护了唐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材料中大部分藩镇是上缴赋税的,并且唐朝除了
藩镇的税收外,还有其他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表格体现不出藩镇彼此攻伐不已,故B项
错误;河朔型藩镇拥兵自重、与朝廷对抗,威胁到中央权威,故C项错误。
军容宣慰处置使"获得节制军队的权力,“军容头”风行一时,而宦官的权力是皇帝所赋予的,
这本质上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A项正确。由“肃宗任命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
代宗时,又任命他为‘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可知,宦官的权力是皇帝所赋予,无法体现其权
力的膨胀,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唐代社会形成尚武之风,无法得出该结论,排除C项;
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唐朝中后期没有受到全面遏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7.元朝实现了较高水平的全国统一,并明确边疆地区与邻邦较清楚地分开,朝廷以不同的治
策应对天下格局。下表所示是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装修施工合同书
- 电子商务平台搭建及运营服务协议
- 咨询服务代理合同
- 应届毕业生顶岗实习协议书
- 游戏开发授权合作协议
- 房地产开发权益转让合同
- 外接电源合同协议
- 的担保借款合同
- 汽车零部件制造技术转让合作协议
- 农家乐住宿房装修合同
- 妊娠期用药安全课件
- GB/T 44958-2024化工设备安全管理规范
- 《化妆品包装材料相容性试验评估指南》
- 6张精美甘特图图表可编辑课件模板
- 2025年轧钢原料工技能考试题库
- 【政治】法律保障生活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 大学生考研规划
- 四川政采评审专家入库考试基础题复习试题
- 智研咨询-2025年中国生鲜农产品行业市场全景调查、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 车辆采购论证方案
- 尼康D7000简体中文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