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山东省德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山东省德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山东省德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山东省德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山东省德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费孝通曾经对礼治秩序做出过探讨,他认为,乡土社会并非“无法无天”或者“无政府状态”的社会,礼治社会也“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礼”就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为人们理出合乎道德的经济秩序。礼不仅仅是一种个体的行为规范,也是一种传统习惯,更是一种社会秩序。作为一种礼治秩序,“礼”通过自身的特点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首先,礼治秩序主要是通过道德约束力来发挥社会控制作用。第一,礼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和意识形态形成普遍约束力,比如古人通常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等说法;第二,礼治秩序的形成不依靠强制力实施,它不同于法律,法律是国家规定并认可的具有普遍约束力以及国家强制力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而礼治秩序依靠的更多是乡规民约和民间习俗来对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进行约束;第三,礼通过一种积极控制引导人们规范自己的行为,表现为在调节手段上是费孝通所说的“让人主动服膺的”而并非让人被动遵从的,它是一种德治的社会控制。其次,礼治秩序是通过礼俗教化以及潜移默化的形式进行乡村治理和控制。“教化”的作用就是让人们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规范和意识形态,这是传统乡村礼治社会秩序建构的核心理念。社会学者赵旭东认为:“从乡村社会的传统治理而言,乡村秩序建构的核心理念从来都是强化礼教对人的教化作用,并不存在那种特意要改造农民成为新人的现代观念下的意识形态;更多地在于感化和树立礼教的榜样。”最后,礼治社会秩序处理矛盾与调解纠纷的特点通常表现为“无讼”。这一特点在费孝通《乡土中国》“无讼”一节中有所提及。传统乡土社会秩序的一大特点就是——“不打官司”。传统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们之间亲如一家,村民犯错误之后,通过家族内部进行“调解”“劝服”,而不会诉诸公堂。可以说,传统中国乡村社会,就是一个“无讼”而“自觉”的礼治社会。传统乡村社会秩序就是通过“礼治秩序”保障了人们的权益,实现村民对公正的诉求。当然,费先生也提出,“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如果环境一改变,就需要“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摘编自赵旭东等《城乡中国》)材料二:经历了革命、改造、改革和转型的乡土中国,现如今已经迈入后乡土中国。后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从乡土社会的熟悉关系转向熟悉关系加陌生人关系的混合型关系,乡村秩序形成基础和维系力量从教化权威力量转向代表国家法规政策的法理权威与乡村礼俗混合而成的力量,乡村秩序的形成和维护环境从封闭的共同体转向流动的开放空间。乡村社会所有这些重要的变迁,都反映出乡村社会治理及秩序的基本性质也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从基本性质上看,后乡土社会治理的秩序基础是一种“法礼秩序”。所谓法礼秩序,是指既非单纯现代法治秩序,亦非传统礼治秩序,而是法理秩序和礼俗秩序特性兼具的混合型社会秩序。在社会秩序构建和国家治理方面,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就曾提出“隆礼至法”的理想境界,后乡土社会的法礼秩序或许尚未达到这种理想状态,但法礼秩序兼具法理秩序和礼俗秩序的特征。法理秩序,是指国家力量主导的权力、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在秩序构建和维系中起着根本性作用,即按国家法理构建起的社会秩序。法理秩序与法治秩序的区别在于,法治秩序更为偏重于狭义的法学意义上的法律规范在秩序构建和社会治理中的核心作用。礼俗秩序是指乡村居民按照传统和习惯而在平常生活中构成的一种自然有序状态。法理和礼俗秩序的混合而构成法礼秩序,即意味着乡村社会秩序的形成和维持包含了法理和礼俗两种力量的共存与混合作用。之所以把后乡土社会治理的秩序基础概括为法礼秩序,主要是针对当前乡村社会的两个方面的现实而言的:一方面,就国家与乡村、国家与农民关系的现实而言,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法规政策和制度规范已成为影响和制约乡村居民行为的主导性力量。如今的乡村社会治理秩序,已经基本按照国家法理规范建立起来,并依靠合法的力量来维持秩序,从而具有法理秩序的特征。另一方面,就乡村发展和农民生活的现实而言,聚村而居的生活仍是后乡土社会的基本形态。这意味着乡村熟悉社会的性质依然部分维续下来,那些已有传统和新形成习俗的规则,又在村落共同体的生活中被认同为自愿遵循的行动准则,从而对维持乡村社会秩序特别是生活秩序仍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乡村社会秩序又不完全是依靠国家法理规范和力量来支撑的,乡村社会秩序的礼俗基础尤其是生活秩序的自然基础依然存在并发挥作用,乡村秩序仍具有明显的礼俗性。(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的法礼秩序及其实践》)材料三:最近复兴中学进行了一次“家乡文化生活”问卷调查。面对“如果有人借了您的钱赖着不还,您会怎么办”这一问题,火把赵村村民的解决方式及各种方式占比,统计如下。解决方式忍了算了托熟人解决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找村委会或村党支部解决带上一帮人来硬的其他占比2.3%33.3%25.7%35.8%1.2%1.7%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治秩序”主要是通过道德约束力、礼俗教化等不外显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社会乡村产生影响。B.当今中国乡土社会中,虽然国家法理规范还没有完全起到核心作用,但已经具备法理秩序的特征。C.从乡土中国到后乡土中国,社会治理秩序虽然有所不同,但都依托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现实基础。D.前两则材料都围绕“礼治秩序”展开,各有侧重,但都肯定了“礼”在社会秩序中具有重要作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乡村社会是一个礼治社会,那么在处理矛盾与调解纠纷方面,一定是主动遵从礼德而不打官司的。B.乡村秩序的形成基础和维系力量发生了根本转变,可知礼治秩序已经不符合当今乡村社会治理的要求。C.法理秩序和礼俗秩序融合在法礼秩序里,在后乡土社会秩序的形成和维持中,二者共存并发挥作用。D.随着村落共同生活的延续,尽管一些历史的或传统的规则被中断或打破,但又会形成新的传统和习惯。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礼治社会”礼治特征的一项是()A.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B.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C.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D.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朱子家训》)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5.请运用前两则材料中的相关内容对材料三的统计结果进行简要分析。【答案】1.D2.B3.A4.①举例论证。举古人“非礼勿视”等说法,论证了“礼教”对人们生活行为的约束教化作用。②对比论证。通过与法律的对比,指出“礼治秩序”对人们社会行为规范约束的非强制性。③引用论证。引用社会学者赵旭东的表述,论证了礼治的教化作用;通过大量引用费孝通关于“乡土中国”的权威论述,来增强自己观点的合理性。5.①这种现象是后乡土社会治理中“法礼秩序”的真实表现,体现了法理和礼俗两种力量共存与混合的作用。②“托熟人解决”是村民按照熟人社会中“无讼”的传统和习惯来保障权益、实现对公正诉求的做法,属于礼治秩序。③“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偏重法律规范所起到的核心作用,属于法治秩序。④“找村委会或村党支部解决”就是在法理秩序中寻求国家力量主导的法理帮助。【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前两则材料都围绕‘礼治秩序’展开,各有侧重”错误,材料二是围绕“法礼秩序”而展开的,材料一是围绕“礼治秩序”展开的。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可知礼治秩序已经不符合当今乡村社会治理的要求”错误。由原文“法理和礼俗秩序的混合而构成法礼秩序,即意味着乡村社会秩序的形成和维持包含了法理和礼俗两种力量的共存与混合作用”可知,乡村社会秩序的形成和维持需要“礼治秩序”,即礼治秩序符合当今乡村社会治理的要求。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意思是指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指即使两国人民相处得很近,交往密切到连鸡狗的叫声都混在一起,却从来不发生战争与摩擦。它体现的是老子所描绘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不能体现“礼治社会”礼治特征。B.“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是:做君主的要像君主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子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这句话反映了孔子的“正名”主张,孔子强调君臣父子的等级名分对于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能体现“礼治社会”礼治特征。C.贵贱有等级,长幼有差别,而且贫富和地位都要有相应的规定和标准。在荀子看来,道德要与地位相称,地位要与俸禄相称,俸禄要与能力相称,能体现“礼治社会”礼治特征。D.居家过日子,禁止争斗诉讼,一旦争斗诉讼,无论胜败,结果都不吉祥。处世不可多说话,言多必失。体现了礼治社会秩序处理矛盾与调解纠纷“无讼”的特点。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举例论证。结合“比如古人通常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等说法”可知,举古人“非礼勿视”等说法,论证了“礼教”对人们生活行为的约束教化作用。对比论证。结合“礼治秩序的形成不依靠强制力实施,它不同于法律,法律是国家规定并认可的具有普遍约束力以及国家强制力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而礼治秩序依靠的更多是乡规民约和民间习俗来对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进行约束”可知,通过与法律的对比,指出“礼治秩序”对人们社会行为规范约束的非强制性。引用论证。结合“社会学者赵旭东认为:‘从乡村社会的传统治理而言,乡村秩序建构的核心理念从来都是强化礼教对人的教化作用,并不存在那种特意要改造农民成为新人的现代观念下的意识形态;更多地在于感化和树立礼教的榜样’”可知,引用社会学者赵旭东的表述,论证了礼治的教化作用;结合“当然,费先生也提出,‘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如果环境一改变,就需要“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可知,通过大量引用费孝通关于“乡土中国”的权威论述,来增强自己观点的合理性。【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图表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结合“从基本性质上看,后乡土社会治理的秩序基础是一种‘法礼秩序’。所谓法礼秩序,是指既非单纯现代法治秩序,亦非传统礼治秩序,而是法理秩序和礼俗秩序特性兼具的混合型社会秩序”可知,这种现象是后乡土社会治理中“法礼秩序”的真实表现,体现了法理和礼俗两种力量共存与混合的作用。结合“礼治社会秩序处理矛盾与调解纠纷的特点通常表现为‘无讼’。这一特点在费孝通《乡土中国》‘无讼’一节中有所提及。传统乡土社会秩序的一大特点就是——‘不打官司’。传统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们之间亲如一家,村民犯错误之后,通过家族内部进行‘调解’‘劝服’,而不会诉诸公堂”可知,“托熟人解决”是村民按照熟人社会中“无讼”的传统和习惯来保障权益、实现对公正诉求的做法,属于礼治秩序。结合“法理秩序与法治秩序的区别在于,法治秩序更为偏重于狭义的法学意义上的法律规范在秩序构建和社会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可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偏重法律规范所起到的核心作用,属于法治秩序。结合“法理秩序,是指国家力量主导的权力、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在秩序构建和维系中起着根本性作用,即按国家法理构建起的社会秩序”可知,“找村委会或村党支部解决”就是在法理秩序中寻求国家力量主导的法理帮助。(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兄弟别情鸿爪雪痕①龙吟嘉祐六年十一月十九,太阳刚刚出山,便有一小队车马,出现在郑州西门外的官道上。这一行人三匹马,两辆车,由于天气很冷,两个来自汴京的车夫都戴上大棉帽子,把耳朵都盖上了,车子都盖得严严实实。马梦得骑着一匹马,走在最前头。子瞻和子由骑马走在车后,两人一边走,一边说话。子瞻穿着官服,显得特别神气。子由还是一身布袍,头上戴着黑色的毡帽,像个应试的举子。“弟弟,回去吧。你送我们都过了郑州,再往下就是洛阳和长安了!”子瞻催促子由回去。“不,哥。让我再送一会儿。我一个人,骑着马回去,快得很,天不黑就能返回汴京。”子由答应道。“说好了,今天过了郑州,你就回去。如果晚了,爹会担心呢。”子瞻又说。走了几步,他又嘱咐子由:“阿同,这是我们两个第一次分别,家中的事情,全都拜托给你了。”“哥,您就放心吧,再过几天,我都二十四岁了,不是小孩子了。”“是啊,你都快当爹了,我不能再叫你阿同了。”子瞻笑了起来。“要么叫阿同,要么叫弟弟,叫我别的,都显得不亲呢。”子由却有他的道理。前面的车子又开始上坡,车子走得很慢,子瞻便也跳下马来,在地上走着。子由当然也跟着跳下马来。“弟弟,你回去吧。送客千里,终有一别。何况我是你哥,不是客人呢。”子瞻又说。子由不回答哥哥的话,却一个劲儿地跟着他爬坡。“弟弟,想什么呢?”“哥,我一想到这次回到家中,一看到对面的房子里没有你,庭院里没有迈儿,闱幕卷起来没有嫂嫂走出来,我心里就不好受。”子由说到这儿,眼睛红了起来。子瞻见弟弟动了感情,心里也是一酸。可他毕竟能想得开,便安慰弟弟说:“阿同,你别这样。小时候,我不也常一个人到连鳌山,到华藏寺,不和你在一起吗?”“那时间多短啊?又在家跟前。这一回,你一走就是一千多里,一别就是三年……”此时子由说不下去了。“可以寄信嘛!不是说好了,每个月,我们至少寄诗一首,互相唱和么?”子瞻再次宽慰他。“想想我们在怀远驿的日子,我真想今生今世,永远都跟哥哥在一起。”“是啊弟弟,我心里也是这个想法。可是人生就是这样,有聚就有别,有合便有离。每当寒灯之下,夜雨滴答的时候,我都会想起与你对床而卧,无眠私语的情景……”说到这儿,子瞻觉得眼前也是一片模糊。“哥——”子由走上前去,拉住哥哥的手,泪水竟如断了线的珠子,簌簌地落了下来。车马在颠簸起伏的山路上跌落好几回,才到西边的高山顶上。“这个鬼路,车马走在里头,就像在簸箕里簸的谷子一样!”一个车夫说。好在山顶上有个茶屋,马梦得早已安排让车夫进去歇脚饮马,又请王弗和迈儿下车,进到屋里喝茶。子瞻把子由领进屋里,喝了一碗热水,然后拉着王弗,领着子由走到屋外,对子由说:“弟弟,你先上马回去,不然的话,我和你嫂嫂就在这儿不走了。”子由的眼圈儿又红了,他无言地点了点头,又走过去抱着迈儿亲了亲,然后翻身上马,将马头掉向回郑州和汴京的归路。当他再次转过头来,已是泪水涟涟。子瞻走过去,像小时候带弟弟出门时一样,将弟弟的黑帽下端的带子系好。子由一动不动地看着他,泪水顺着双颊一串串地流了下来。王弗早已看不下去,她用手捂着面,急急跑进屋子。子瞻此时心里只想着一句唐诗:“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他狠了狠心,用右手对着子由的马屁股,奋力便是一掌。那马飞也似地冲下山去了。子由坐在马上,再也没敢回头。子瞻独自站在山巅,看着子由在起伏的山垄上,一会儿露出头来,一会儿又沉到谷底,自己心里也像喝醉了酒一般,眩晕得站都站不稳当。他伸手扶着身边的树干,强行站立着,直到子由和马的身影变得很小很小。这时马梦得和卖茶的童子一道走了出来,那童子叫道:“先生,您的茶都凉了!”子瞻一动不动,还在那里向远处看着。此时后面又有行人上山,好像一边爬着,嘴里一边唱着山歌。此时,子瞻觉得自己心里有一种东西,像小虫子一样在蠕动,于是大声叫道:“梦得,快拿笔来!”马梦得犹疑地看着他,看了两眼,才明白他要做什么,便答应道:“子瞻兄,外边太冷,您要写诗,也得进屋里写啊。”子瞻点点头,又向东边的山谷看了几眼,确信子由已经走远了,这才回到屋内。马梦得很快将笔墨备好,王弗在茶桌边展开宣纸,迈儿则在一旁替爹磨墨。子瞻似乎没有看到这些,他提起笔来,便是一阵疾书。王弗和马梦得看到,他写的是一首七言古诗: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归人犹自念庭闱,今我何以慰寂寞?登高回首坡垄隔,惟见乌帽出复没。苦寒念尔衣裳薄,独骑瘦马踏残月。路人行歌居人乐,童仆怪我苦凄恻。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子瞻一口气写完这诗,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他从砚边捡起一只细笔,在诗后题下长长的落款:“尝有夜雨对床之言,故云尔。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赋诗一篇寄之。”(节选自《万古风流苏东坡·人伦》)〖备注〗①鸿爪雪痕,语出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后多以“雪泥鸿爪”或者“鸿爪雪痕”代指飘泊不定、匆匆无常的人生。6.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气严寒,路途颠簸,但子由送子瞻一直到郑州西门外的山路上,子由久久不愿离去。B.子瞻感觉子由已经长大成人,不好再叫他的乳名,但子由却认为叫他乳名,更显亲切。C.小说使用语言描写、侧面烘托、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来展现子瞻与子由的依依不舍之情。D.小说写子由送子瞻,伤感细腻,感人肺腑,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语言风格一样。7.关于小说最后引用的苏子瞻的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兄弟两个约定每月寄诗唱和,这才刚刚分别,子瞻就忍不住有感而发,要寄诗与子由。B.诗中薄衣裳、瘦马、残月、寒灯、夜雨等意象,写出人生老去、岁月飘忽的萧瑟之感。C.“登高回首坡垄隔,惟见乌帽出复没”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有异曲同工之妙。D.这首诗是对刚刚分别情景的艺术化描述,也间以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人生的期许。8.小说中“泪水”出现了多次,有什么作用?9.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答案】6.D7.B8.①子由多次留下热泪,子瞻也泪眼模糊,表现子由子瞻对兄弟之情的珍视及惜别之情。②子由先是两次眼睛红起来,又不断流泪,“泪水”伴随着两兄弟交流的深入和分别的临近等情节发展。③兄弟情深,感人肺腑,小说借“泪水”深化了主题,表达了对子瞻子由兄弟看重人伦孝悌的赞美。9.①子瞻子由刚刚踏入仕途,就面临着长久的远别,不知何时再能相见,兄弟俩依依惜别。②飞鸿踏雪有痕,雪化无迹,亦如人生,漂泊不定和匆匆无常才是常态。③表现了苏轼的人生态度,未来的人生不管如何变化,兄弟俩的真挚感情会留下痕迹,成为人生前进的动力。【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和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D.“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语言风格一样”错误。《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通过描绘月夜江上壮美景色,凭吊古战场和追念风流人物,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忧愤之情,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全词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而本文是小说,重在表现兄弟之间真挚的情感,描写细腻,二者语言风格不同。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B.“人生老去”错误。诗中薄衣裳、瘦马、残月、寒灯、夜雨等意象,表达的是对弟弟离去的牵挂和对兄弟情深的追忆、惜别之情,不是感慨“人生老去”。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分析情节的作用,可以从内容、结构、主题等方面来谈。从内容上看,“‘哥,我一想到这次回到家中,一看到对面的房子里没有你,……我心里就不好受。’子由说到这儿,眼睛红了起来”“‘是啊弟弟,我心里也是这个想法。可是人生就是这样,有聚就有别,有合便有离。每当寒灯之下,夜雨滴答的时候,我都会想起与你对床而卧,无眠私语的情景……’说到这儿,子瞻觉得眼前也是一片模糊”“当他再次转过头来,已是泪水涟涟”,子由多次留下热泪,子瞻也泪眼模糊,写出了子由、子瞻彼此之间的不舍与关怀,表达了对兄弟之情的珍视及惜别之情。从情节上看,“子由说到这儿,眼睛红了起来”“子由走上前去,拉住哥哥的手,泪水竟如断了线的珠子,簌簌地落了下来”“当他再次转过头来,已是泪水涟涟”“子由一动不动地看着他,泪水顺着双颊一串串地流了下来”,子由先是两次眼睛红起来,又不断流泪,“泪水”伴随着两兄弟交流的深入和分别的临近逐步展开情节,小说中“泪水”多次次出现,推动了情节发展。从主题上看,弟弟舍不得与哥嫂侄子分开,哥哥也希望永远和弟弟在一起,兄弟情深,感人肺腑,小说借“泪水”表达了对子瞻、子由兄弟看重人伦孝悌的赞美,深化了主题。【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1)标题的含义:“兄弟别情鸿爪雪痕”中“兄弟别情”和“鸿爪雪痕”直接体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弟弟,回去吧。你送我们都过了郑州,再往下就是洛阳和长安了!”“阿同,这是我们两个第一次分别,家中的事情,全都拜托给你了”“那时间多短啊?又在家跟前。这一回,你一走就是一千多里,一别就是三年……”,子瞻子由兄弟二人刚刚踏入仕途,就面临着首次长久的远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兄弟俩依依惜别;依据注释可知,“鸿爪雪痕”语出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多代指飘泊不定、匆匆无常的人生。“那时间多短啊?又在家跟前。这一回,你一走就是一千多里,一别就是三年……”,表明此次苏轼远离家乡,将要经历飘泊不定、匆匆无常的生活。(2)标题的作用:“是啊弟弟,我心里也是这个想法。可是人生就是这样,有聚就有别,有合便有离。每当寒灯之下,夜雨滴答的时候,我都会想起与你对床而卧,无眠私语的情景……”“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飞鸿踏雪有痕,雪化无迹,亦如人生,漂泊不定和匆匆无常才是常态,和弟弟的临别话语以及所作之诗,表现了苏轼的人生态度,未来的人生不管如何变化,兄弟俩的真挚感情会留下痕迹,成为人生前进的动力。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姚鼐,字姬传,桐城人,刑部尚书文然玄孙。乾隆二十八年进士,选庶吉士,改礼部主事。历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所得多知名士。四库馆开,充纂修官。书成,以御史记名,乞养归,不仕。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归里后,主梅花、钟山、紫阳、敬敷诸讲席,凡四十年。所至,士以得及门为幸。与人言终日不忤而不可以鄙私干有来问必竭意告之汲引才俊如不及虽学术与先生异趣者,见之皆亲服。纪文达撰《四库书目录》,颇诋宋儒,先生直斥其妄。先生貌清臞,神采秀越,澹荣利,有超世之志。王兰泉称其蔼然孝弟,有儒者气象,而文名尤重天下。和硕礼恭亲王薨,遗教必得姚某为家传。自望溪方氏以文章称海内,上接震川,推文家正轨,刘海峰继之。论者谓:“望溪之文质恒以理胜,海峰以文胜,学或不及,先生则理与文兼至。”三君皆籍桐城,故世或称“桐城派”。(选自《清先正事略选》,有删改)材料二:姚君姬传,甫弱冠而堂已无所不窥,余甚畏之。姬传,余友季和之子,其世父则南青也。忆少时与南青游,南青年才二十,姬传之尊府方垂髫,未娶。其后余漂流在外,倏忽三十年,归与姬传相见,则姬传之齿,已过其尊府与余游之岁矣。明年,余以经学应举,复至京师。无何,则闻姬传已举于乡而来,犹未娶也。读其所为诗赋古文,殆欲压余辈而上之,姬传之显名当世,固可前知。独余之穷如曩时,而学殖将落,对姬传不能不慨然而叹也。今天既赋姬传以不世之才,而姬传又深有志于古人之不朽,其射策甲科为显官,不足为姬传道;即其区区以文章名于后世,亦非余之所望于姬传。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以尧舜为不足为,谓之悖天;有能为尧舜之资而自谓不能,谓之漫天。若夫拥旄仗钺,立功青海万里之外,此英雄豪杰之所为,而余以为抑其次也。(选自刘大櫆《送姚姬传南归序》,有删减)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与人言/终日不忤而不可/以鄙私干/有来问/必竭意告之汲引/才俊如不及B.与人言/终日不忤/而不可以鄙/私干有来问/必竭意告之/汲引才俊如不及C.与人言/终日不忤而不可/以鄙私干/有来问/必竭意告之/汲引才俊如不及D.与人言/终日不忤/而不可以鄙私干/有来问/必竭意告之/汲引才俊如不及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类别之一,由各州、府主持,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B.弱冠,古时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束发加冠,举行加冠礼,戴上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C.经学,此处指注解儒家经书的学问,与《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经”相同。D.拥旄仗钺,旄,旗帜,钺,节钺,手执军队旗帜与出征的节钺,文中指掌握着军事大权。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姚鼐治学精深,他的文章理性和文采并重,他和方望溪、刘海峰被世人称为“桐城派”。B.姚鼐淡泊名利,有超凡脱俗的志向,告老还乡后,在书院讲学数十年,致力于教诲后辈。C.刘大櫆回忆了与姚鼐交往的情景,既有时光流逝的感伤,又透露出自己老而无成的慨叹。D.材料二尾段点明文章的中心,勉励姚鼐应当志存高远,努力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贤之人。13.两则材料都从侧面衬托了姚鼐的形象,请结合材料举例说明。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读其所为诗赋古文,殆欲压余辈而上之,姬传之显名当世,固可前知。(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答案】10.D11.C12.C13.①学术上与姚鼐见解不一致的人对他信服。②王兰泉称赞他有儒者的气度,其文名被天下看重。③和硕礼恭亲王临终时要姚鼐来写家传。④刘大櫆认为自己无法和姚鼐相比。14.(1)我读他所写的诗文辞赋,几乎有赶上和超过我们这辈人的势头,他能够在当世闻名,本来就是事先预料到的。(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的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他与人谈论,终日不烦,但不可以用浅陋庸俗的问题冒犯他。有人前来求问,他一定竭尽诚意告诉那人;提携才俊如恐不够。“终日不忤”是对“与人言”的补充说明,“而”表转折,是下文另说内容,所以应该在“而”前面断开,排除AC;“以鄙私”都是“干”的状语,不能断开,“有”是“有人”的意思,是“来问”的主语,应从“有”的前边断开,排除B。故选D。【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C.经学:此处指注解儒家经书的学问。“余以经学应举”句意:我因为被举荐参加儒家博学鸿辞科考试。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句意: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这里“经学”和“经”含义不同。故选C。【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刘大櫆回忆了与姚鼐交往的情景”理解错误,材料二第一段“姬传,余友季和之子,其世父则南青也。忆少时与南青游,南青年才二十,姬传之尊府方垂髫,未娶。其后余漂流在外,倏忽三十年,归与姬传相见,则姬传之齿,已过其尊府与余游之岁矣。明年,余以经学应举,复至京师。无何,则闻姬传已举于乡而来,犹未娶也”是刘大櫆回忆和姚鼐的伯父、父亲交往的情景,并没有与姚鼐交往的情景。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注意“侧面”衬托,就是通过其他人的感受、评价等表现姚鼐的形象。根据材料一第二段“虽学术与先生异趣者,见之皆亲服”可得出,学术上与姚鼐见解不一致的人对他信服。根据材料一第二段“王兰泉称其蔼然孝弟,有儒者气象,而文名尤重天下”可得出,王兰泉称赞他有儒者的气度,其文名被天下看重。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和硕礼恭亲王薨,遗教必得姚某为家传”可得出,和硕礼恭亲王临终时要姚鼐来写家传。根据材料一第一段“明年,余以经学应举,复至京师。无何,则闻姬传已举于乡而来,犹未娶也。读其所为诗赋古文,殆欲压余辈而上之,姬传之显名当世,固可前知。独余之穷如曩时,而学殖将落,对姬传不能不慨然而叹也”可得出,刘大櫆认为自己无法和姚鼐相比。【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为”,写;“殆”,几乎;“上”,超过;“固”,本来;“前知”,事先预料到。(2)“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意思是“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黄泉”,地下的泉水;“用”,因为。【参考译文】材料一:姚鼐,字姬传,桐城人,刑部尚书姚文然的玄孙。乾隆二十八年考中进士,被授为庶吉士,后来改任礼部主事。曾经担任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所选拔的举子大多是知名人士。四库全书馆开设,姚鼐担任纂修官,《四库全书》完成后,在记名御史的官任上,请求辞职奉养父母,回到故里,不肯再出来做官。姚鼐说:“古代的君子,做官不是随随便便的,他将会考虑他的志向能否在当时得以实现,他的方法能否对大众有所补益。”回归故里后,他先后主持了梅花书院、钟山书院、紫阳书院、敬敷书院的讲席,前后有四十年。先生所到之处,士子们把能到先生门前拜问过他作为荣幸。他与人谈论,终日不烦,但不可以用浅陋庸俗的问题冒犯他。有人前来求问,他一定竭尽诚意告诉那人;提携才俊如恐不够。即使学术上与先生见解不一致的人,见到先生后都觉得他亲近和蔼,令人信服。纪晓岚撰写《四库书目录》时,多有诋毁宋儒之言,先生直接斥责其妄自尊大。姚鼐先生形貌清瘦,神采清秀超越,淡泊名利,有超凡脱俗的志向。王兰泉称赞他和气友善、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有儒者的气度,其文章的名气尤其被天下人看重。和硕礼恭亲王逝世,临终教诲家人说一定要请姚先生来作家传。自从望溪先生方苞凭借文章称誉天下,接着是归有光推崇作文章的正道,刘海峰又接续其后。评论者说:“望溪先生的文质常以理性取胜,海峰以文采取胜,学识上或许赶不上(望溪先生),姚鼐先生则是学识与文采兼具。”三人祖籍都是桐城,所以世人称他们“桐城派”。材料二:姚鼐字姬传,刚到二十来岁就已经无所不学了,我非常敬服他。姚鼐是我朋友季和的儿子,他的伯父就是(著名的)南青先生,回忆(我)年轻时与南青交往,(那时)南青才二十岁,姚鼐的父亲还没有长大成人,还未娶妻。此后,我一直在外漂泊,转眼间三十年(过去了),(再)回乡见到姚鼐时,这时姚鼐的年龄已超过他父亲与我交往时的岁数了。第二年,我因为被举荐参加儒家博学鸿辞科考试,再次来到京师。不久,就听说姚鼐乡试中举也来到了京城,还没有娶妻成家。我读他所写的诗文辞赋,几乎有赶上和超过我们这辈人的势头,姚鼐能够闻名于当世,这是本来就事先预料到的。只有我还像以前一样穷困无知,而学问的积累增长也将衰落。我不能不对姚鼐感慨赞叹啊。现在既然上天赋予姚鼐以稀世的才华,并且姚鼐也有志于古人的立德、立功、立言的做法,那考中进士做大官,不是姚鼐所追求的;如果他只是凭文章出众而名传后世,也不是我对姚鼐的期望。孟子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认为不值得去做尧舜,那是违背天理;有能成为尧舜的天资却说做不到,那是不尊重天理。像那举着大旗,手持武器,统领士兵,在遥远的边疆立下战功,这是英雄豪杰们所做的,而我认为还是其次的。(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送麹十少府李白试发清秋兴,因为吴会吟。碧云敛海色,流水折江心。我有延陵剑①,君无陆贾②金。艰艰此为别,惆怅一何深。〖备注〗①延陵剑,出自“季礼挂剑徐君墓树”的典故,表达季礼与徐君之谊。②陆贾,汉初能臣,出使南越得财万金。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五言律诗,裁剪整齐又音韵和谐,特别是中间两联,对仗工整,琅琅上口。B.首联写清秋时节天气舒朗,引得诗人诗兴大发,与友人共吟吴会之歌,赏江海胜景。C.颔联“敛”与“折”写出了云海一色、江河流转的景象,体现李白诗歌的清丽自然。D.尾联直抒胸臆,“艰艰”,叠词,更显愁绪之深;“一何”,助词,加强了离别的语气。16.用典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这首诗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都使用了典故,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送麹十少府》中借延陵剑陆贾金的典故,表现友人处境窘迫,诗人不忘故旧,抒发了依依惜别之情。②“谢公屐”是谢灵运登山所用特制木屐,“青云梯”出自谢灵运登山诗歌,指直上云霄的山路,这两句诗借用典故描写李白登山的轻快,表达对天姥山的向往之情。【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清丽自然”错,颔联“敛”与“折”二字用词准确,体现的是语言生动、形象、凝练的特点。故选C。【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送麹十少府》“我有延陵剑,君无陆贾金”意思是,我空有延陵公子的宝剑,你却没有祖宗留下的遗产。结合注释“延陵剑,出自“季礼挂剑徐君墓树”的典故,表达季礼与徐君之谊”“陆贾,汉初能臣,出使南越得财万金”可知,这里运用延陵剑陆贾金的典故,“延陵剑”典出《新序》,“陆贾金”典出《汉书》,此处用于送别友人,表现友人处境窘迫,诗人不忘故旧,抒发了依依惜别之情。谢公屐: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他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木屐,以木板作底,上面有带子,形状像拖鞋。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写李白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云梯。借用典故描写李白登山的轻快,表达对天姥山的向往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李煜《虞美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曾被李清照化用为《浪淘沙》中的“一江春浪醉醒中”,以此抒发自己浓重的孤身漂泊之痛和国破家亡之悲。(2)苏轼在《赤壁赋》中遥想三国英雄曹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语带夸张,渲染曹操的水军声势浩大,威势赫赫。(3)古诗词中,诗人常以自然界那些渺小易逝的事物作比,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如《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舳舻千里旌旗蔽空(3)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这是邓清明第三次出现在问天阁,不同的是,这一次,他首次以主份的身份亮相。为了这一刻,他整整等了24年10个月。1998年,邓清明和其他13名战友一起,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首批航天员。在当时,中国载人航天刚刚起步,受任务密度和条件制约,飞天的机会①。隔几年才会到来的任务前,都要对所有航天员严格的训练和选拔,按照以综合评价排名确定主备份人选。很多科目考核的第一名和最后一名成绩相差很小,小到一两分,甚至仅仅零点几分。而就这细微的差距,一次又一次让邓清明与飞天②。在载人航天这样一个备受关注的伟业中,最重要的是任务成不成,而不是谁上没上,个人的荣辱得失实在是③。从32岁进入航天员大队时风华正茂,到56岁终于圆梦太空时两鬓斑白,饱经坎坷的邓清明已经宠辱不惊。今天,他的名字终于进入了“神舟十五号”的飞行乘组内。这机会不是等出来的,是24年持之以恒的训练得来的,是24年不抛弃不放弃得来的,是24年家人战友的鼓励得来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宁愿做一块默默无闻的基石,也绝不容忍自己在号角催征时,还没有准备好。”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隔几年才会到来的任务前,都要对所有航天员严格的选拔和训练,按照以综合评价排名确定主备份人选。B.隔几年才会到来的任务前,都要对所有航天员进行严格的训练和选拔,按照综合评价排名确定主备份人选。C.隔几年才会到来的任务前,都要对所有航天员进行严格的训练和选拔,按照以综合评价排名确定主备份人选。D.隔几年才会到来的任务前,都要对所有航天员严格的训练和选拔,按照综合评价排名确定主备份人选。20.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答案】18.①寥寥无几(屈指可数、寥寥可数)②失之交臂(擦肩而过)③微不足道(不值一提)19.B20.这个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邓清明将自己比作“基石”,将任务来临比作“催征”的“号角”,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邓清明作为航天人不计个人名利得失,坚持训练,时刻准备为航天事业做贡献的精神。【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此处语境是指飞天的机会数量很少,所以应该用成语“寥寥无几”,或者“屈指可数”“寥寥可数”。“寥寥无几”,形容数量很少,没有几个。“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寥寥可数”,数量很少。第二空,此处语境是指一次又一次让邓清明与飞天的机会错过,所以应该用成语“失之交臂”,或者“擦肩而过”。“失之交臂”,形容当面错过或失去好机会。“擦肩而过”,互相错身,往相反方向离开。第三空,此处语境是指个人的荣辱得失实在是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所以应该用成语“微不足道”,或者“不值一提”。“微不足道”,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不值一提”,不值得提起,形容事情很轻微或者不重要。【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语病有:一是成分残缺,“都要对所有航天员严格的训练和选拔”缺少谓语,在“航天员”后加上“进行”;二是句式杂糅,“按照以”句式杂糅,去掉“以”。故选B。【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这个句子“我宁愿做一块默默无闻的基石,也绝不容忍自己在号角催征时,还没有准备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邓清明将自己比作“基石”,将任务来临比作“催征”的“号角”;结合“这机会不是等出来的,是24年持之以恒的训练得来的,是24年不抛弃不放弃得来的,是24年家人战友的鼓励得来的”可知,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邓清明作为航天人不计个人名利得失,坚持训练,时刻准备为航天事业做贡献的精神。(二)语言文字运用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从孟子讲的“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到梅兰芳说的“移步不换形”,国乐传承其来有自,从未中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延续生命、永葆活力。①,又要结合时代条件赋予文化以时代新内涵,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博节目《国家宝藏》,用民乐的方式让人们看到国宝“活”起来,利用新技术让观众全方位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坚守传统不等于固步自封。回溯千年以来的乐器变迁史,我们会发现,琵琶、二胡、箜篌等乐器都来自外来文化,而今天,再也没有人会将它们视作“外来之音”。这说明,②。我们要利用好文化的吸引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我们还要积极推动③,借力新媒体平台,不断开拓音乐传播的舞台,才能汇聚更多观众,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今年7月,中央民族乐团与抖音直播联合发起“乐上花火国乐大会”活动,获得了1.5亿多的观看量。网络的点击量、播放量不仅仅是单纯的数字,数字背后就是实实在在的热爱。21.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和文中划横线句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仿佛像个才子,实则到处害人。B.有些学生因为某些原因提出转导师,这样,问题来了,谁来“接盘”。C.“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B22.①我们既要立足传统②不同文化之间有相互的吸引力③传统艺术与互联网融合【解析】【21题详析】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