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一 殖民中国-近代列强侵华加剧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学案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1页
主题一 殖民中国-近代列强侵华加剧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学案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2页
主题一 殖民中国-近代列强侵华加剧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学案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3页
主题一 殖民中国-近代列强侵华加剧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学案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题一殖民中国——近代列强侵华加剧与民族危机的加深晚清之际中国国门洞开,西方列强以工业文明的重器打破了传统中国社会的缓慢变迁,以鸦片、以枪炮、以商品、以资本或赤裸裸或隐蔽的方式进行侵略。古老封建的中国逐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两次鸦片战争1840—1860年,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边疆危机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西北、西南、东南边疆地区安全遇到了严重危机。俄国、英国、日本、法国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瓜分中国的狂潮以“三国干涉还辽”为开端,西方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租租借地、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西方列强以镇压义和团为由,发动了侵华战争,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命题点1:鸦片战争1.(2024·浙江1月选考)有学者认为:“道光(皇帝)算是个幸运者,白莲教的事是他父亲嘉庆皇帝了结的;洪秀全的大动干戈则留给了他的儿子咸丰皇帝去担当。但是,他躲开了这些,却躲不开另一种灾难,那就是相继困扰的边衅与外患。”下列“边衅与外患”中,发生于道光时期的是()A.噶尔丹叛乱B.鸦片战争C.大、小和卓叛乱D.中法战争命题点2:中法战争2.(2024·广东高考)1884年《中法简明条款》规定:“此约缮中法文各两份,各执一份为据,应按公法通例,以法文为正。”1885年续谈正式约章时,以法文文本为准的条款被慈禧太后“勾掉”,最后签署的中法《越南条款》没有“以法文为正”字样。这表明清政府()A.意图抵制西方强权B.拒绝融入国际社会C.有效遏制边疆危机D.固守天朝上国观念命题点3:列强侵略的影响3.(2024·山东高考)下表为1846—1905年英国建筑师(单位:人)在上海、汉口、天津、北京等四地的分布情况统计。这体现了()年份上海汉口天津北京1846—1860年143001861—1875年12019001876—1890年19310201891—1905年353206714A.晚清外交的不断退让B.英国势力范围的扩展C.列强侵略方式的转变D.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命题点4:《辛丑条约》的内容4.(2023·湖南高考)1902年,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在西安合闱。这一罕见科考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辛丑条约》签订B.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C.清末新政的推行D.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满分点悟】1.时空观念如第1题:道光时期为1820至1850年,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至1842年,故发生于道光时期。2.思维误区如第2题:常规认识里慈禧太后是顽固派代表,勾掉“以法文为正”字样是固守天朝上国观念的表现,但忽视了条约本身即具有不平等性。再有,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也损害清政府统治,清政府与之也有矛盾冲突。随着晚清外交的近代化,清政府认识到了以“法文为正”的弊端,主张删除“法文为正”条款,这有助于抵抗西方强权。3.现象本质如第3题:对历史材料的解读一定要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论的基础上,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近代列强侵华,建筑师分布统计只是一个表层现象,实际上代表了西方人对中国影响所呈现出的一种阶段转型。在鸦片战争以前,外国人无法在华定居进行活动,而自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通商口岸后,外国人可以正常进入,上海与汉口成为第一阶段的代表,后面也同理,从正面看是英国势力的渗透,从反面看是晚清外交的不断退让。从沿海地区开放逐渐深入内陆的天津、北京。4.史实不清如第4题: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是教材《辛丑条约》的新增知识点,掌握这一新增知识点,就能迅速理解华北的顺天、山西乡试移到华北以外的省份进行考试这一罕见科考现象了。1.解析:选B。道光皇帝在位时间为1820-1850年,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1842年,故选B项;17世纪后期(康熙时期),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噶尔丹势力强大,清军与噶尔丹及其后继者进行了长期斗争,最终在1757年(乾隆时期)将准噶尔部彻底击败,排除A项;乾隆时期,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兄弟起兵反清,排除C项;中法战争发生于1883-1885年,当时在位的是光绪皇帝,排除D项。2.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中法简明条款》规定以法文文本为准,而签署《越南条款》时慈禧太后勾掉以法文文本为准的条款,体现了清政府对法国强权的不满与抵制,故选A项;材料中清政府的行为并不是拒绝融入国际社会,而是在外交过程中争取自身利益,排除B项;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和清政府的内外交困,边疆危机日益严重,排除C项;此时期清政府和法国的外交关系属于近代外交,并不是天朝体系,排除D项。3.解析:选A。据表格信息可知,从1846年到1905年,上海、汉口、天津、北京四地的英国建筑师数量在不断上涨,且伴随着列强侵略中国的进程,其分布呈现不断深入中国内地和腹地特点,体现了不平等条约的陆续签订,晚清外交的不断退让,半殖民地化色彩日益浓厚,故选A项;英国建筑师在上海、汉口、天津、北京四地的分布不能代表英国势力范围的扩展,且英国的势力范围主要在长江流域,排除B项;鸦片战争之后列强侵略方式主要是商品输出,直到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侵略方式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排除C项;仅凭四地英国建筑师的分布,不能简单得出“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的结论,排除D项。4.解析:选A。由材料可知,1902年,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在西安合闱,结合所学可知,《辛丑条约》中明确规定禁止华北科举考试五年。由此可知,顺天和山西的做法是为了继续进行科举考试的变通之举,故选A项;晚清财政危机一直存在,并不是导致材料中罕见现象出现的原因,排除B项;清末新政的教育措施是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并不会出现材料所述现象,排除D项。1.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剧变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步入近代社会政治晚清政局发生变化,出现洋务派,顽固势力根深蒂固社会经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企业的兴办,有利于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阶级关系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先后产生社会思想一批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芽,产生了“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对外关系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中外联系加强,中国被迫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中,对外关系逐步近代化社会生活西方的生活习俗、交通工具等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2.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重要转折点(1)侵华方式:列强侵华进入新的阶段,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进行侵略;政治上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以华制华成为新手段。(2)主要矛盾: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3)经济结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4)阶级关系: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革命派政治团体成立,救亡图存运动高涨。(5)学习西方:向西方学习从技术层面转向制度层面。(6)民族意识:中华民族意识觉醒,更多阶层投入救亡图存的行列。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对中国政治方面《辛丑条约》的签订,不仅损害了国家主权,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华北大乱之际,东南各省督抚自行宣布中立,从此清朝中央政府权威低落,汉族官僚势力扩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客观上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经济方面《辛丑条约》规定,以海关税及盐税作抵押偿还赔款,这两项税收为清朝政府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控制其就基本上能够左右中国财政文化方面联军占领北京后,对北京城大肆抢掠,造成中国大量珍贵文物、文史资料典籍的失窃、破坏对远东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它明显地反映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的本质角度1:鸦片战争1.1843年,英国下院议员说道:“在1840年那时候,在中国沿岸的船只或个人可能犯有走私行为,但这不能使中国当局对在该口岸的整个英国社团施行强暴成为正当,甚至不能减轻其罪行,所以,为了维护我们在中国的荣誉和利益,以适当的武力作为支持,要求充分的赔偿,是绝对有必要的。但我从没有否认事实,即如果没有鸦片走私,就不会有战争。”这说明()A.鸦片走私只是个别行为B.没有鸦片走私就不会有侵华战争C.英国维护自身利益正当D.英国以炮舰政策支持其市场扩张解析:选D。据材料“为了维护我们在中国的荣誉和利益……就不会有战争”可知,英国议员认为鸦片走私是导致战争的主要原因,其主张以武力维护鸦片走私等英国利益,即以炮舰政策支持其市场扩张,故选D项;据材料“如果没有鸦片走私,就不会有战争”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前,鸦片走私泛滥,“个别行为”与材料主旨和史实都不符,排除A项;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将其作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即使没有鸦片走私,英国也会利用其他原因发动战争,该说法与实际不符,排除B项;鸦片走私并非正当利益,排除C项。角度2:甲午中日战争2.1894年11月,孙中山在兴中会章程中指出:“近之辱国丧师,剪藩压境,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孙中山的这些言论反映了()A.甲午战争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B.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C.革命取代改良成为当时的新潮流D.革命派组建政党的时机成熟解析:选A。据材料“1894年”“近之辱国丧师,剪藩压境”“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清廷的战败刺激了国人,促进了有识之士积极救亡图存,故选A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排除B项;“革命取代改良”不合史实,1895年4月日本逼迫清廷签订《马关条约》,推动康有为等人组织了“公车上书”,维新变法开始,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排除C项;仅凭孙中山的言论不能说明革命派组建政党的时机成熟,排除D项。角度3:瓜分狂潮3.(2024·河北承德二模)英国战地记者维利尔斯(1852—1922)的回忆录中描绘了如下场景:(旅顺)那些不幸的店铺掌柜和市民……举着大山岩(日军第二军司令官)的安民告示,准备欢迎和接待日本士兵,然而他们却被残忍地射杀在自家门槛上。下列事件与该场景相关的是()A.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清廷成为洋人统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