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语文分类复习:文言文阅读《马说》_第1页
2025年中考语文分类复习:文言文阅读《马说》_第2页
2025年中考语文分类复习:文言文阅读《马说》_第3页
2025年中考语文分类复习:文言文阅读《马说》_第4页
2025年中考语文分类复习:文言文阅读《马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2文言文阅读

18《马说》

1.(2022•辽宁阜新•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各题。

【甲】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

槽才历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

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

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

【乙】

①王孙圉聘于晋①,定公飨②之。赵简子鸣玉以相③,问于王孙圉曰:"楚之白瑁④犹在乎?〃对曰:"然。"

简子日:“其为宝也几何矣?”

②曰:“未尝为宝。楚之所宝者,目观射父⑤,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

史倚相⑥能道训典以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若夫白琦,先王之玩也,何宝焉?

圣⑦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

(选自《国语•王孙圉论楚宝》,有删改)

【注释】①王孙圉(yu)聘于晋:王孙圉访问晋国。聘:访问。②飨(ximng):用酒食款待,宴享。③

鸣玉以相:弄响身上的佩玉给(王孙圉)看。鸣:弄响。相:本义察看,这里指给......看。④笫(heng):

系在玉佩上部的横玉。⑤观射父:楚国大夫。⑥倚相:人名,楚国史官。⑦圣:通达事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才美不外?见余大喜曰

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战于长勺

C.未尝为宝或异二者之为

D.其为宝也几何矣其真无马邪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楚之白给犹在乎?

(3)用"/"为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

(4)甲文中作者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对待人才?

(5)甲、乙两文都论述了人才的重要性。甲文"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乙文用","揭示人才之所以成为国宝的原因。(请用乙文中原句回答)

2.(2022,湖南永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

物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

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目:“天下无马!”呜呼!其真

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

【乙】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①之,谓先主目:“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

主日:“君与俱来。”庶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②也。将军宜枉驾③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

往,乃见。

(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注释】①器:用作动词,器重,重视。②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③枉驾:屈尊,这是

请别人到某处去时的客气话,枉,委屈,驾,车马。

⑴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然/后有千里马B.故/虽有名马

C.将军岂/愿见之乎D.不/可屈致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阿伯乐不常有/鸣之则不能通其意

B.马之千里者/将军宜枉驾顾之

C.才美不外星/徐庶卑先主

D.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⑶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虽为马说却意不在马,而是作者借说马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B.【乙】文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非凡才智以及他绝不奉迎、为人谨慎的性格特点。

C.【甲】【乙】两文的表达都是以议论和抒情为主,说理深刻,论证有力,情感鲜明。

D.【甲】文讽刺了统治者摧残人才的现象,【乙】文则表现了刘备善于纳谏和礼贤下士。

⑷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由是先主遂诣亮。

3.(2022•四川泸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马说

唐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

物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

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目:"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

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爱莲说

北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

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丙】

问说(节选)

清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

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

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

也。

是已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卡达■强以为知理有理安妄以臆度如夏则终身几无可问之妻。一.贤于己者,忌之

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

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

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B.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C.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D.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马也,虽有千里之熊能:才能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宜:应当

C.贤于己者,问焉以跋其疑破:破解

D.孔文子不地下问,夫子贤之耻:耻辱

(3)下列对三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写法不拘一格。甲乙丙三文都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达作者鲜明的观

点,抒发高雅的情趣。

B.甲文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寄寓了作者对人才受到屈辱、被埋没

的感慨、悲愤之情。

C.乙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人格和对

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D.丙文第一自然段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分析了"问"与"学”的关系,后面几段主要阐明

了"问"的重要性。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①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4.(2021•广西河池•统考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

析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

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

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

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目:“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目:“死马且

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②,千里之马至者三。

(《战国策・千金求马》)

【注】①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②期年:满一年。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鸣之财不能通其意/安事死马加捐五百金

B.食书不能尽其材/千里多马至者三

C.基真无马邪/基首五百金

D.骈死于槽杨之间/涓人言于君曰

⑵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执策而顺之(面对)

B.第之不以其道(马鞭)

C.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同"返",返回)

D.天下必以王为能由马(买)

⑶下列对【甲】【乙】文段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朗读节奏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B.【甲】文托物寓意,把知人善任的贤君比作伯乐,把未被发现的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比作食马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C.与【甲】文的以议论为主不同,【乙】文以记叙为主,叙述"涓人"用重金购买死马的头,刺激各地献来

宝马,不满一年即成功收获好几匹千里马的故事。

D.【甲】【乙】两文都涉及“千里马",然而千里马的境遇却迥乎不同。【甲】文中的千里马被埋没,【乙】

文中的千里马受到重视。

⑷把【甲】【乙】两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古之人君,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⑸有人认为【甲】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阐述。

参考答案

1.【答案】(1)B

(2)①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来喂养它。(回答"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

养它”亦可)

②楚国的白笫还有吗?

(3)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

(4)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能答出希望统治者听取人才的意

见,让其有优厚的待遇等也可。)

(5)圣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

【解析】3.(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

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见:同"现",显现/看见;

B.于:都是在;

C.为:作为/心理;

D.其:它/难道;

故选Bo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

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

①食:通"饲",喂。其:指千里马,代词。千里:名词动用,能日行千里。

②之:的。拓:系在玉佩上部的横玉。犹:还。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

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意思是:还有左史倚飨,能够说出(先王)的训导和典章,陈述各种事物。

"又有左史倚相”动宾结构,应在"相"后停顿;"能道训典"动宾结构,应在"典”后停顿;因此断句为:又有左

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对统治者的错误做法,从反面理解,作者

则是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5)本题考查信息筛选。要求用乙文中原句回答。

根据提干“揭示人才之所以成为国宝的原因”的提示,找到乙文"圣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可提炼

出:圣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意思是:贤能够掌握和评判万事万物,以辅佐国家的,就将他当做宝。

【点睛】参考译文:

【乙】

(楚国大夫)王孙圉在晋国访问,(晋国国王)定公设宴招待他,(晋国大夫)赵简子(佩带着能发

出)鸣响的玉来和他飨见,问王孙圉说:"楚国的白布还在吗?"(王孙圉)回答说:"在。"简子说:"它是

宝啊,价值多少啊?"

(王孙圉)说:“没(将它)当成宝。楚国所当成宝的,叫观射父,他能发表(上乘的)训导和外交辞

令,来和各诸侯国打交道,使我国国君不会有什么话柄。还有左史倚飨,能够说出(先王)的训导和典章,

陈述各种事物,朝夕将成败的经验和教训告诉国君,使国君不忘记先王的基业。如果说到白布,这只是先

王的玩物,哪称得上是宝啊?圣贤能够掌握和评判万事万物,以辅佐国家的,就将他当做宝。"

2.【答案】(1)B

⑵A

⑶C

⑷①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②于是刘备亲自前往拜访诸葛亮。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文朗读停顿。

A."然后"是连词,正确停顿为"然后/有千里马";

C."将军”为主语,正确停顿为“将军/岂愿见之乎”;

D.意思是:不可随便召他来。正确停顿为"不可/屈致也"。

故选Bo

(2)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都是"表转折,却”;

B.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代词,他;

C.动词,同"现",显露/动词,拜见;

D.名词用如动词,用马鞭驱赶/名词,马鞭;

故选Ac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有误,乙文主要运用的是记叙和描写。选项“【甲】【乙】两文的表达都是以议论和抒情为主”的理解是错

误的。

故选Co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

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

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一食(吃一顿)、或(有时)、尽(吃尽)”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由是(于是)、遂(就)、诣(拜访)"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点睛】参考译文:

【乙】其时刘备正驻军新野县。徐庶谒见刘备,刘备对他十分器重,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人,

是,卧龙,啊!将军想不想见见他?"刘备说:"你陪他一道来吧!"徐庶说:"此人只能拜访他,不可随便召他

来。将军您应该屈尊去看望他才好。"于是刘备亲自前往拜访诸葛亮,一连去了三次,才得以相见。

3.【答案】(1)B(2)D(3)A

(4)①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②不学就不会发现疑问,不问就不能增长知识。

【解析】5.(1)本题考查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句意为:认为自己

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

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

问的事(了)。根据句意可直接断句为: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

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故选Bo

(2)D.句意: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耻,以......为耻。

故选D。

(3)A."甲乙丙三文都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有误,丙文并没有用到托物寓意的写法。"抒发高雅的情趣”

有误,甲文寄寓了作者对人才受到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丙文论证了"君子之学必好问”的观点。

故选Ac

(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重点字词:

①益,更加;植,竖立;而,表转折;亵,亲近却不庄重。

②非学,不学习;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致疑,提出疑难;广识,增长知识。

【点睛】参考译文:

【丙】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

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

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

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

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

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

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它。《尚

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

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

(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

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

有(什么)可问的事(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

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

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

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

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所以地

位高的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

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

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