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的发展-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解析版)_第1页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的发展-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解析版)_第2页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的发展-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解析版)_第3页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的发展-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解析版)_第4页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的发展-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发展核心考点0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目前,中国境内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研究这些文化遗存的主要依据是()A.史书记载B.神话传说C.考古发掘D.学术论著【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料有效性考古发掘大于史书记载,大于学术论著,大于神话传说,所以选择C2.河姆渡考古发现大量木桩、地板、柱、梁、枋等干栏式建筑构件,部分带有榫头和卯口,远比同时期黄河流域居民的半地穴式建筑复杂。这说明()A.中国木建筑领先世界B.建筑深受地理环境影响C.河姆渡文明程度最高D.半地穴式建筑适合定居【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南方地区雨水充足,干栏式建筑能够防潮,因此复杂的建筑是为了应对自然地理条件,故选B项;材料只能反映干栏式建筑较为复杂,并不能直接说明当时中国的建筑领先世界,排除A项;河姆渡文明程度最高的说法不准确,不管是河姆渡还是干栏式建筑,都只是当时的一种文明类型,排除C项;半地穴式建筑也是为了适应自然地理条件而产生的建筑类型,不能判断其是否适合定居,排除D项。3.图腾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本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象征或标志,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的原始信仰。图腾信仰的出现()A.侧面反映早期文明多元特点B.体现了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C.标志人类已经进入阶级社会D.客观反映了生物的进化历程【答案】A【解析】题干中“图腾……用来做本氏族的象征或标志”,主要是为了将一个氏族和另一个氏族开,结合《纲要》上册第3页所学:中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具有多元的特征,与题旨吻合,故选A项;题干未探讨图腾出现原因,排除B项;人类进入阶级社会的标志有私有制出现,阶级分化明显,争夺财富和权力等,排除C项;“客观反映”与题干“‘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本氏族有血缘关系”相悖,排除D项。4.20世纪80年代以来,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了青铜大立人、青铜纵目面具、青铜神树等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2021年的新发掘中又出土重要文物一千余件。为此,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三星堆遗址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三星堆遗址属于()A.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B.自然遗产,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C.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是早期的城邦文明D.早期文化遗址,彰显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三星堆遗址再现了辉煌灿烂的古蜀文明,是研究古蜀文化的实物依据,故选D项;三星堆属于物质遗产,排除A项;三星堆属于文化遗产,排除B项;三星堆属于古蜀地区早期国家文明的代表,排除C项。5.图1表明,半坡人()A.生活在旧石器时代B.居住在长江流域C.已经具备审美意识D.掌握了制瓷技术【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人不属于旧石器时代,A错误。半坡人生活在陕西西安,B选项错误。图片是彩陶并非瓷器,D错误。图中彩陶已经有了几何符合组成的纹样,说明半坡人具备了审美意识,C选项正确。1.图1为公元前5000年以来中国主要新石器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这说明,我国()图1A.区域文化在交融中发展B.先民活动受到地域限制C.远古北方文化长期领先D.文明起源的多元化特征【答案】D【解析】公元前5000年以来中国主要新石器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显示文化遗存较多,且大体分为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水田农业经济文化区以及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三类,说明我国文明起源具有多元化特征,故选D项;题干体现的是不同文化遗存具有不同的特征,同样特征的区域文化之间没有体现交流,所以不能说在交融中发展,排除A项;各地不同的文化遗存具有各自独有的地域经济文化特征,并没有反映出先民活动受地域限制,排除B项;从示意图看,北方的文化遗存既有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水田农业经济文化区,也有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所以没法说北方文化长期领先,排除C项。2.考古学者在大汶口文化的一些大墓中发掘出了棺椁,还有大批的随葬品,最多的有180多件,包括精美的彩陶、黑陶和白陶及石质、骨质的工具、装饰品,甚至还有刻花的骨梳和象牙雕筒等工艺品;而葬在同一墓地的其他墓葬几乎一无所有。这反映出()A.贫富悬殊的现象B.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C.阶级压迫的现实D.奴隶社会王位世袭制的形成【答案】A【解析】题干内容将大汶口文化时期所出土的一些墓葬进行了对比,即一些大墓中既有棺椁,甚至还有“大批的随葬品”,且数量较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葬在同一墓地的其他墓葬几乎一无所有”,这反映出在该时期已经出现了贫富悬殊的现象,故选A项;题干的着重点在于将出土于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墓葬进行对比,而不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排除B项;题干内容将出土于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墓葬进行了对比,没有涉及阶级压迫问题,排除C项;按照学术观点,中国的奴隶社会开始于夏朝,并且在题干内容中没有涉及王位世袭制,排除D项。3.2021年“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在成都召开,通报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据研究,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学界长期以来寻踪夏文化的重点考古遗址)出土的资料中,都有玉质礼器牙璋,在陶器方面都有封口盉、敞口瓠、高柄豆等。据此推断,当时两地()A.礼乐制度都非常完善B.经济发展水平齐平C.手工技艺领先于世界D.文化之间互动交流【答案】D【解析】据材料“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资料中,都有玉质礼器牙璋,在陶器方面都有封口盉、敞口瓠、高柄豆等”可知,三星堆遗址和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相同之处颇多,说明这两个文化之间可能存在交流,故选D项;据所学,礼乐制度形成于西周时期,与材料遗址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三星堆遗址和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有相同之处,不足以说明经济水平齐平,排除B项;材料仅是三星堆和二里头的部分出土文物的状况,没有世界其他地方的信息,无法推断世界地位,排除C项。4.《竹书纪年》记载:“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尚书·多士》记载:“殷革夏命。”而20世纪50年代末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村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属于夏朝中晚期,为夏朝的存在提供了考古学依据。这说明()A.三重证据法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B.考古是探寻历史真实的唯一途径C.考古发现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缺失D.考古发现可以与古代文献记载相互佐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自禹至桀十七世......用岁四百七十一年”“殷革夏命”“河南偃师二里头村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属于夏朝中晚期,为夏朝的存在提供了考古学依据”,可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与《竹书纪年》和《尚书》中关于夏朝的记载相吻合,体现了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之间的相互印证,故选D项;王国维先生提倡的是二重证据法,排除A项;考古所获得的实物史料是探寻历史真实的途径之一,排除B项;“为夏朝的存在提供了考古学依据”说明材料强调的是考古资料为文献史料提供实物证据,排除C项。5.根据西安半坡遗址和河南安阳殷墟中发掘的竹鼠、獐和水牛等热带和亚热带动物化石,以及甲骨文记载的播种时节等证据,研究者进行了大胆推测。下列最合理的推测是当时()A.气候温暖湿润B.物产丰富C.开始饲养家畜D.农业发达【答案】A【解析】据材料“根据西安半坡遗址和河南安阳殷墟中发掘的竹鼠、獐和水牛等热带和亚热带动物化石,以及甲骨文记载的播种时节等证据,研究者进行了大胆推测”,可知西安和河南安阳等地在上古时期温暖湿润,因此才有热带和亚热带动物的生存而遗留下化石,故选A项;材料只提到动物化石,并没有提到物产的种类多,排除B项;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就开始开始饲养家畜,而且竹鼠、獐等动物并不是家畜,排除C项;西安半坡遗址和河南安阳殷墟所处时代农业比较落后,排除D项。6.据考古发现,中国一些古人类遗址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他们的陪葬品都是农具;而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这种变化说明()A.生产发展影响劳动分工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C.文明之初性别分工形成D.集体劳作正在瓦解【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内容中“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可知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男性的陪葬品大多与农业生产有关,而女性则与手工业有关,据此可知,题干所述变化反映出生产发展影响到了劳动的具体分工,故选A项;在题干内容中述及的是“男性与女性”,这属于性别的不同,与“阶级”无关,排除B项;在题干内容中确实述及了男性与女性陪葬品的不同,但是并不能据此扩大为性别分工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形成”,排除C项;集体劳作指的是由于农具的原始,许多人不得不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即“千耦其耘”、“十千维耦”,而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该现象,排除D项。7.位于浙江余杭的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核心。在遗址中心的莫角山,考古人员发现了30公顷的人工地基,经过部分试发掘,证明其上曾建有宫殿。近年来,又在良渚遗址的西北发现了绵延四五公里的土垒,据推测可能是城墙或堤坊。据此可以推知良渚文化时我国()A.初步确立了君主政治B.已有了初始的文明C.部落之间的纷争不断D.阶级分化十分明晰【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良渚文化发掘出宫殿、城墙或堤坊,而宫殿、城墙是早期文明的象征,这说明当时我国已有了初始的文明,故选B项;君主政治形成于夏朝,排除A项;材料设立城坊是出于防御的需要,但并不能说明部落之间纷争不断,排除C项;材料信息能反映出阶级分化,但“十分”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8.2021年3月20日根据“考古中国”通报,有考古学家在三星堆遗址发现新的“祭祀坑”,与之前的祭祀坑共同构成了“祭祀区”。专家推测,这是古蜀国祭祀天地祖先、祈求国泰民安的重要场所。这可以用来解释()A.早期人类文明的信仰及其文化B.神学色彩融入了国家政治生活C.礼乐制度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可D.形成“多元一体”格局【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三星堆遗址中所发现的“祭祀区”,其主要功能是“祭祀天地祖先”、“祈求国泰民安”,据此可知,这是古蜀国信仰与文化的重要体现,故选A项;“祭祀天地祖先”能够体现出古蜀国的神学色彩,但是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融入”政治生活之中,排除B项;“祭祀”属于礼乐制度的范畴,但是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该制度被社会“广泛”认可,排除C项;在题干内容中仅是述及了三星堆遗址这一个早期人类文明,并没有述及其他文明,也就不能得出“多元一体”的结论,排除D项。9.玉琮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中发现的一种玉器,是表明贵族身份的重要礼器。四川三星堆文化的前期已出现了良渚玉琮。此外,良渚文化的兽面纹还出现在陕西的石峁遗址中。这表明()A.中华文明起源于良渚文化B.良渚文化领先其他文化C.三星堆是良渚文化的扩散D.区域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答案】D【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玉琮,出现在长江上游的四川三星堆文化中、黄河流域的陕西的石峁遗址中,说明当时长江下游、长江上游、黄河地区存在着经济文化的交流,故选D项;良渚文化处于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文明可追溯到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排除A项;“领先”不妥,题干未提及良渚文化与其他地区的农业、手工业的比较,排除B项;三星堆遗址是距今4800年至3100年左右的古蜀文化遗址,其源头依然没有被解开,专家认为其与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有关、与川东鄂西史前文化有关、与山东龙山文化有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