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二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练习含解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1D/2C/wKhkGWekDcKABBuiAAFL6QnKq2s422.jpg)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二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练习含解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1D/2C/wKhkGWekDcKABBuiAAFL6QnKq2s4222.jpg)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二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练习含解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1D/2C/wKhkGWekDcKABBuiAAFL6QnKq2s4223.jpg)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二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练习含解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1D/2C/wKhkGWekDcKABBuiAAFL6QnKq2s4224.jpg)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二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练习含解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1D/2C/wKhkGWekDcKABBuiAAFL6QnKq2s422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6其次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基础巩固1.下列关于大气的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主要由氧气组成B.由干洁空气组成C.由氧气和水汽组成D.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答案D2.对流运动强弱及对流层厚度主要取决于近地面气温凹凸和气温垂直递减率。若只考虑气温因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对流层厚度,白天小于夜晚B.对流层厚度,一般城市大于郊区C.对流层厚度,海南小于辽宁D.对流层厚度的季节改变,海口大于乌鲁木齐解析若只考虑气温因素,白天近地面气温高,对流运动剧烈,对流层厚度大于夜晚,A错。近地面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对流层厚度大于郊区。B对。海南的近地面气温高于辽宁,对流层厚度大,C错。海口的气温季节改变小,乌鲁木齐气温季节改变大,故海口对流层厚度的季节改变较小,D错。答案B下图是地球近地面大气的温度垂直分布图。读图,完成第3~4题。3.M层()A.随高度增加气温上升B.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C.同一纬度地区地表温度相同D.同一经度地区地表温度相同4.图中气温在垂直方向上的改变是由于大气中的热量主要来自()A.太阳B.地面C.地球内部D.大气本身解析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干脆热源,在近地面大气中,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降低。答案3.B4.B下图表示大气垂直分层。读图,完成第5~7题。5.右图中能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改变的曲线是()A.① B.②C.③ D.④6.对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A.Ⅰ层顶部 B.Ⅱ层底部C.Ⅱ层中部 D.Ⅲ层7.2024年10月17日23时2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放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胜利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四号放射升空。该卫星运行轨道所在大气层()A.气温为-50℃~20℃B.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C.最低气温约为-80℃D.最高气温约为40℃解析第5题,依据垂直方向上气温改变的几个转折点的温度值推断,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到对流层顶的气温约-50℃;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到平流层顶气温约0℃。故②曲线符合题意。第6题,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即图中Ⅲ层中,能反射无线电短波辐射。第7题,卫星运行轨道在高层大气中,其底部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最低气温约-80℃,之后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答案5.B6.D7.C8.甲图为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乙图是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分布图(单位:千米)。读图,完成下列各题。甲乙(1)请写出在平常生活中你接触到的主要地球圈层。(2)在甲图中,臭氧主要分布在(填字母)层,请说明其主要的作用。
(3)图甲中,A层为层,请分析该层天气多变的缘由。
答案(1)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2)B臭氧能汲取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损害,因此被称为地球生命的“爱护伞”。(3)对流该层集中了大气中的水汽和杂质的绝大部分;该层气温上冷下热,大气对流旺盛,所以天气多变。素养提升读图,完成第1~2题。1.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能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状况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2.有关图示大气层的叙述,正确的有()①有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②有利于航空飞行③上部冷下部热,大气稳定,以平流运动为主④有臭氧层,能汲取大量的紫外线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解析第1题,依据图示纵坐标表示大气层的高度位置可推断,该大气层为平流层,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在平流层顶,气温约为0℃,故①曲线符合。第2题,该大气层为平流层,而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①错误;由于平流层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上升,故不利于对流运动,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利于航空飞行,②正确;该层大气上部热下部冷,③错误;平流层的气温上升,主要由于该层大气中有臭氧层,能剧烈汲取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④正确。答案1.A2.D导致对流层气温出现逆温现象的缘由是上层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按垂直递减率计算的气温)。下图为某地四个不同时刻大气气温垂直改变状况。据此完成第3~5题。3.图中表示非逆温现象的是()A.① B.①②C.①②③ D.①②③④4.四个时刻中,最简单导致近地面大气污染物聚集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5.图中所示大气温度除④外,总体趋势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其缘由是()A.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地面B.大气稳定,不发生上下垂直对流C.没有臭氧,难以汲取太阳热量D.多水汽、尘埃,易成云致雨解析第3题,逆温现象不仅包括上热下冷的现象;而且包括垂直递减率小于0.6℃/100米的现象,②③④符合该现象。只有①表示非逆温现象。第4题,④的逆温现象最明显,所以其最简单导致近地面大气污染物聚集。第5题,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主要是由于对流层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答案3.A4.D5.A读下图,完成第6~7题。6.图中曲线表示的是()A.臭氧层的高度B.对流层的高度C.对流层气温的改变规律D.平流层气温的改变规律7.对图中甲、乙两处的正确叙述是()A.乙处的气温高于甲处B.甲处的水汽含量多于乙处C.甲、乙两处同为上升气流D.甲处热量主要来源于臭氧汲取紫外线解析第6题,对流层的高度随纬度的上升而降低,在低纬度为17~18千米,高纬度为8~9千米。第7题,甲处位于对流层,乙处表示平流层,水汽绝大部分在对流层中,平流层中几乎没有水汽。答案6.B7.B8.(拓展探究)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987年南极哈雷湾上空臭氧总量改变(1)图中臭氧含量最低值约DU(为多布森单位),当臭氧含量在DU时称臭氧层空洞。
(2)臭氧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层,该层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主要是因为。
(3)消耗臭氧的物质主要是人为排放的。就南北半球而言,这类物质主要来自半球,经大气环流输送到南极上空。
(4)大气中臭氧削减,使射向地面的增多,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是;对生物界的影响有。
(5)简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文山2024年云南文山市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总医院招聘54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中国减脂仪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高效低噪音节能离心通风机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红玛瑙情侣吊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短袖迷彩服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洗衣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有色打字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小麦胚芽油软胶囊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实木复合拼花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双色移印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人教版)全部完整PP课件
- 《煤矿安全规程》专家解读(详细版)
- 招聘面试流程sop
- 建筑公司工程财务报销制度(精选7篇)
- 工程设计方案定案表
- 最新2022年减肥食品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预测
- 第一章-天气图基本分析方法课件
- 暖气管道安装施工计划
- 体育实习周记20篇
- 初二物理弹力知识要点及练习
- 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及特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