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而优教有方参考答案:1.正确【详解】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故正确。2.正确【详解】微观粒子(如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例如在花园中可闻到花的香味,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正确。3.错误【详解】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的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故错误。4.正确【详解】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就是有新的物质生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没有发生变化,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故正确。5.错误【详解】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水分子和氧分子是与过氧化氢不同的分子,故错误。6.错误【详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而且原子核不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例如氢原子的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故错误。7.正确【详解】根据原子的构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两者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故正确。8.正确【详解】氖、氩等稀有气体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故正确。9.正确【详解】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铈、铒、锗、镝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卓越贡献,故正确。10.正确【详解】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将质子数为1的所有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故正确。11.错误【详解】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将质子数为6的所有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故错误。12.正确【详解】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故氢元素的符号为H。故正确。13.正确【详解】元素周期表每一横行为一个周期,共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周期表在18个纵行中,除第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个纵行为一族,共有16个族。故正确。14.正确【详解】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故正确。15.正确【详解】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故正确。16.
增大
缩小【详解】热胀冷缩现象是因为受热时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遇冷时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17.化学变化【详解】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种物质的分子会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故填:化学变化。18.分子【详解】物质分别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物质由那种微粒构成,微粒分别保持其化学性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故填:分子。19.
水分子
氧分子【详解】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氢气,即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过氧化氢分子分解,生成水分子和氧气分子。20.最小粒子【详解】化学变化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填:最小粒子。21.
原子核
核外电子【详解】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的。22.原子核【详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构成原子的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都约等于1,与质子、中子相比,电子的质量很小,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23.氧【详解】氧分子是由氧原子构成的,二氧化碳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故氧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中都含氧原子。24.质子数【详解】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25.种类【详解】原子是化学变化时的最小微粒,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所以元素的种类也不变。26.C【详解】A、分子和原子不能笼统的比较大小,故A错误;B、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因此分子和原子都可以单独构成物质,故B错误;C、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故C正确;D、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都具有微粒的特点:质量都很小、都在不停的运动、之间都有间隔,故D错误。故选C。27.D【详解】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小分子团水也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其化学性质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B、小分子团水和水一样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其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故选项说法错误;C、构成小分子团水的水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的,故选项说法错误;D、小分子团水具有饮用量少、在人体内储留时间长、排放量少等特点,它是多个水分子的集合体,小分子团水分子与普通水分子相同,只不过它们的聚集状态不同,故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物理性质不同,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28.D【详解】A、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都很小,不能被滤纸过滤,选项错误;B、溶解的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因此分子没有生成变化,选项错误;C、溶解的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分子没有发生改变,选项错误;D、溶解的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分子没有发生改变,选项正确;故选:D。29.B【详解】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变化的是分子之间的间隔,水蒸发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故水分子不变,只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B。30.C【详解】A、吹胀气球时,气球内气体分子的数目变大,气体体积变大,故A正确;B、酒精与水混合后振荡,因为分子间有间隙,水和酒精分子相互填补了对方的间隙,所以总体积变小,故B正确;C、雪花形成过程中,水分子仍在不断运动,故C错误;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氧气是由氧气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故D正确。故选C。31.A【分析】由微观示意图可知:加热氧化汞生成氧气和汞,其化学方程式为:。【详解】A、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氧化汞分子能保持氧化汞的化学性质。故对。B、该反应的产物是由原子构成的汞和由分子构成的氧气。故错。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分子种类一定改变。故错。D、该反应是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故错。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微观示意图,学生需要将微观示意图转换成化学方程式便于解题。32.D【详解】A、水受热后汽化是物理变化,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分子,此选项错误;B、贮氮气的钢瓶受热爆炸是气体受热膨胀造成的,是物理变化,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分子,此选项错误;C、食盐溶解于水属于物理变化,氯化钠电离成钠离子和氯离子,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离子,此选项错误;D、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变化时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此选项正确。故选D。33.(1)b(2)d(3)a(4)c【详解】(1)将100mL酒精和100mL水充分混合,混合液体的体积小于200mL,说明水分子和酒精分子的间隙不同,进而导致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互相穿插,使得其混合体积变小,其类似等体积的鹅卵石和沙子混合后,体积远小于两者体积之和,故填b;(2)一滴水中含有1.667×1021个水分子,充分说明水分子很小,否则一滴水的体积会非常大,故填d;(3)八月桂花香是因为桂花中的芳香分子不断运动扩散到空气中,故填a;(4)酒精能燃烧,酒精分子也能燃烧,燃烧属于化学性质,而酒精是由酒精分子构成的,故说明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故填c。34.(1)化合(2)
氢原子
氯原子(3)
氯分子
氢原子和氯原子
氢分子
氯分子【详解】(1)该反应的反应物是氢气和氯气两种物质,生成物是氯化氢,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了一种物质,是化合反应;(2)由化学反应的实质可知,在反应中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氯分子分解成氯原子,二者相互结合形成新的分子;(3)氯气是由氯气分子构成的,保持氯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氯气分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该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氯原子,因此在这个反应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氯气分子和氢气分子。35.(1)
B烧杯中溶液变红,A烧杯中溶液不变红
分子在不断运动(2)分子之间有间隔(3)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详解】(1)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在不断运动,溶解到B烧杯中能形成氨水,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则实验现象是B烧杯溶液变红,A烧杯中溶液不变红,实验结论是分子在不断运动。(2)图2中溶液混合后体积变小,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3)图2和图3相比,温度变大,则溶液混匀更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36.
酚酞溶液变红色
装置不密闭,挥发出的氨气会污染空气
小纸花由下而上依次变红色,并且图3比图2变色快
高
ABC
小【详解】[方案一]①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分子不断运动,运动到酚酞溶液中形成氨水,氨水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故能观察到酚酞溶液变红色;②该装置不密闭,挥发出来的氨气逸散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方案二]①氨水呈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挥发出的氨气分子运动到有酚酞溶液的纸花中,能使纸花变红色,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则观察到实验现象为小纸花由下而上依次变红色,并且图3比图2变色快;②利用图2、图3中对照实验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则需控制的等量为塑料瓶的材质、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小纸花大小和形状相同;小纸花上都均匀喷有酚酞溶液;用注射器向图2和图3的塑料瓶中同时注入5滴浓氨水。变量为烧杯中的水温;故选:ABC;[方案三]HCl能与NH3反应产生NH4Cl,氯化铵为白烟,NH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HCl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6.5,从图4中观察到有白烟产生且位置偏右,说明氨分子运动的比氯化氢分子运动的快。由此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分子质量越小,分子运动得越快。37.
酚酞溶液变红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滤纸条上的酚酞点从右至左依次变红
在烧杯背面放一张白纸
节约药品
酚酞溶液与浓氢水滴反了
图I烧杯B中溶液变红的速率较图N慢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详解】进行实验:烧杯丙中的浓氨水挥发出的氨分子进入烧杯甲中,与水结合形成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色,此实验说明了分子在不断运动。实验改进: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的氨分子不断运动,与水结合形成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色,从而可观察到几分钟后滤纸条上的酚酞点从右到左依次变红。分析讨论:①若实验I的现象不明显,为了便于观察到颜色及颜色变化,可在烧杯背面放一张白纸;②改进后装置的主要优点是药品用量少,可以达到节约药品的目的。③实验过程中,若发现滤纸条没有变色,而试管中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了红色,可能是浓氨水和酚酞溶液滴反了。拓展延伸:①图IV中A烧杯温度比图Ⅲ中A烧杯温度高,故图Ⅲ烧杯B中溶液变红的速率较图IV慢。②对比图Ⅲ和图IV所示的装置,说明了分子的运动速率受温度影响,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分子运动速率跟温度有关系)。38.C【详解】A.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该选项描述正确;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原子不可再分,该选项描述正确;C.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再分,则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而不是因为原子的质量小,该选项描述不正确;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该选项描述正确,故选C。39.C【详解】A、原子核由质子与中子构成,质子数与中子数不一定相等,故选项说法错误;B、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电子的质量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则原子的质量由原子核决定,故选项说法错误;C、原子不是实心结构,内部有相对很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做高速运动,故选项说法正确;D、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原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如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40.B【详解】A.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则原子核带正电,该选项描述正确;B.原子核不一定都由质子与中子构成,有一种氢原子的原子核中只有1个质子,没有中子,该选项描述不正确;C.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构成,该选项描述正确;D.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但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该选项描述正确,故选B。41.B【分析】α粒子带正电,同性电荷的粒子互相排斥,异性电荷的粒子互相吸引。【详解】A、绝少数α粒子向两侧偏转,说明原子中心的“核”带正电,故A正确;B、少数α粒子偏转的角度很大,说明受到同种电荷的排斥,不能说明原子“核”外有带负电的电子,故B错误。C、绝大多数α粒子仍沿原来方向穿过,说明原子中绝大部分是“空”的,故C正确;D、绝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说明原子中心有一个体积小而质量大的“核”,故D正确。故选B。42.C【详解】①Cu、Cu2+、Cu+三种微粒属于同种元素,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则三种微粒的核电荷数相等;②Cu2+是由Cu原子核最外成电子失去两个电子得到,Cu+是由Cu原子核最外成电子失去一个电子得到,则三种微粒的核外电子数不相等;③根据上述②中分析得到三种微粒的电子层结构不同;④三种微粒仅原子核最外成电子数不同,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Cu、Cu2+、Cu+相对原子质量几乎相等;综上分析得出①④说法正确;故选C。43.C【详解】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则为稀有气体元素,属于相对稳定结构;若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A、由图可知,铬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不符合题意;B、由图可知,铬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不符合题意;C、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24=2+8+x+1,x=13,符合题意;D、铬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不符合题意。故选C。44.D【分析】根据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详解】因为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题意该原子的质子数为26,故其核外电子数为26;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由题意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6,则中子数=56-26=30。所含粒子总数为26+30+26=82。故选D。【点睛】本题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并灵活运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45.C【分析】微粒A2+是由A失去两个核外电子得到,A2+核外有10个电子,则A原子核外有12个电子;微粒B2-是由B得到两个电子形成,B2-核外也有10个电子,则B原子核内有8个电子。【详解】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A中核外有12个电子,B中核外有8个电子,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A、B原子核内质子数分别为12、8,故选项说法错误;B、根据上述分析得到A中核外有12个电子,B中核外有8个电子,故选项说法错误;C、根据上述分析可知A、B原子核内质子数分别为12、8,原子形成离子时质子数不变,则质子总数=12+8=20,故选项说法正确;D、根据上述分析可知A、B原子核内质子数分别为12、8,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46.D【详解】根据题意,钙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64×10-26kg÷(1/12×1.993×10-26kg)≈40,故选D。47.C【详解】A、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作为标准,任何一个原子的真实质量跟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的比值,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故错误;B、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质量与一种碳原子质量的的比值,故错误;C、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作为标准,任何一个原子的真实质量跟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的比值,所以可以计算得到两种元素原子质量之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原子质量越大,则相对原子质量越大,正确;D、相对原子质量是有单位的,其单位为“1”,只不过常省略而已,故错误;故选:C。48.C【详解】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质量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故原子自身质量主要有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可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主要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故选C。49.B【详解】①化学变化是核外电子的变化,原子核没有发生变化,故①正确;②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原子种类没有改变,故②错误;③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故③正确;④第一个表示氖原子,因为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第二个表示钠离子,第三个表示镁离子,都是阳离子,因为它们核内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故④错误。说法正确的是①③,故选:B。50.D【详解】A、钠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是活泼金属,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而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它们之间形成的是离子键,是因为得失电子引起的,故A错误;B、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易得到1个电子后,变成阴离子,故B错误;C、钠原子与氯原子通过得失电子结合形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氯化钠没有分子,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组成的,故C错误;D、钠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是活泼金属,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故D正确;故选D。51.A【详解】A、Mg、Mg2+两种粒子是同种元素形成的微粒,质子数相同,故A正确;B、镁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镁离子,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质量几乎相等,故B不正确;C、镁离子是稳定结构,镁原子易失去电子,不稳定,镁离子比镁原子稳定,故C不正确;D、镁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镁离子,二者的电子层数不同,故D不正确。故选A。52.D【详解】A、物质可以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说法不正确;B、二氧化碳由碳、氧元组成,二氧化硫由硫、氧元素组成,二氧化锰由锰、氧元组成,故三种物质都含有氧元素,氧分子是构成氧气微粒,故三种物质不含氧分子,说法不正确;C、氯化钠由钠离子、氯离子构成,说法不正确;D、氧化汞中含有汞元素,汞元素为金属元素,氯酸钾中含有钾元素,钾元素为金属元素,硫酸铜中含有铜元素,铜元素为金属元素,说法正确。故选D。53.(1)
分子
原子
离子
氢分子##H2
汞原子##Hg
钠离子##Na+
氯离子##Cl-(2)
正
阳
负
阴
离子(3)
16
3
8
6
得到(4)
少于
失去
多于
得到
8
2(5)
8
8
16
16
12
12【详解】(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氢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汞属于金属单质,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答案为:①分子;②原子;③离子;④氢分子;⑤汞原子;⑥钠离子;⑦氯离子。(2)原子失去电子后,就带有正电荷,成为阳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后,就带有负电荷,成为阴离子,带电的原子叫做离子。故答案为:①正;②阳;③负;④阴;⑤离子(3)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含义可知: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6,和外有三个电子层,第二层上有8个电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该原子容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离子,故答案为:①16;②3;③8;④6;⑤得到。(4)金属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一般较易失去电子;非金属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大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一般较易得到电子;稀有气体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8个(氦有2个电子),这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故答案为:①少于;②失去;③多于;④得到;⑤8;⑥2。(5)在原子结构中,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氧原子的核电荷数为8,因此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等于核电荷数等于8;硫原子的质子数为16,因此硫原子的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等于质子数也为16;镁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2,因此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也为12,故答案为:以8;②8;③16;④16;⑤12;⑥12。54.(1)35(2)B【详解】(1)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图示为溴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所以有,解得x=35,故填35;(2)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其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A、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5,不等于7,与溴原子化学性质不相似,故A错误;B、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等于7,与溴原子化学性质相似,故B正确;C、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不等于7,与溴原子化学性质不相似,故C错误;故选B。55.(1)
1##一
失去
11
正
(2)
6##六
2##二
16
负
【详解】(1)钠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1,最外层电子数为1;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1个电子;在钠原子转变为钠离子过程中,原子核不发生变化,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为11;此时失去1个电子和钠原子转变为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钠离子,钠离子表示为。故填1;失去;11;正;;(2)硫元素为16号元素,其质子数为16。硫原子最外层由6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得到2个电子,从而形成稳定结构。在硫原子转变为硫离子的过程中,质子数不变为16,最外层电子层得到2个电子,形成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硫离子的符号为。故填6;2;16;负;。56.B【详解】A、H表示氢元素,一个氢原子,故错误;B、Al表示铝元素,表示一个铝原子,表示铝这种物质,故正确;C、N表示氮元素,表示一个氮原子,故错误;D、O表示氧元素,表示一个氧原子,不能表示氧气,故错误。故选B。57.A【详解】A、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故铕的原子序数为63,正确;B、由铕元素的汉字名称中含有“钅”字旁可知,铕属于金属元素,错误;C、在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63,错误;D、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常省略不写,故铕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52.0,错误。故选A。58.C【详解】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为“O、Si、Al、Fe”,因此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故选C。59.(1)
过氧化氢分子
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
改变
不变(2)
氢元素和氧元素
改变
不变【详解】(1)从微观上看,过氧化氢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一个过氧化氢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比较反应前后,各粒子的示意图不难发现,从微观上看,在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由过氧化氢分子变成了水分子和氧分子,但原子的种类不变,仍然是氢原子和氧原子;(2)宏观上,过氧化氢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从宏观上分析,物质的种类发生了改变,由过氧化氢变成了水和氧气,但元素的种类不变,仍然是氢元素和氧元素。60.(1)
原子
分子(2)A(3)
7
最外层电子数
质子数【详解】(1)汞由汞原子构成,原子能够构成离子,即为原子,故填原子;水由水分子构成,即表示分子,故填分子。(2)A
氯化氢是由氢、氯两种元素组成的,选项正确;B
氢气和氯气混合后形成混合物,氯化氢是一种纯净物,是由氢、氯两种元素组成的,选项错误;C
氯化氢是由氯化氢分子构成的,选项错误,故填A。(3)①原子中的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由图可知,氯原子的质子数为17,则图中x=17−2−8=7,故填7。②由图可知,氧原子与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均为6,所以氧和硫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具有相似性,故填最外层电子数。③由元素的概念可知,氧和氯两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它们原子中的质子数不同,故填质子数。61.(1)A(2)B(3)
非金属元素
氯化钠
钠离子
氯离子
得到
S2-【详解】(1)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故元素周期表中不同元素间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故选A;(2)A、张青莲对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的贡献,不符合题意;B、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符合题意;C、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测定了空气的成分,不符合题意。故选B;(3)①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故8号元素是氧元素,由“气”字旁可知,氧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②由Y的位置可知,Y是硅元素,硅是14号元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厂房长期租赁合同书
- 大数据智能营销服务合同
- 环保设施建设施工合同
- 智慧物流园区运营服务协议
- 院校与企业战略合作协议书
- 房屋交易居间合同
- 合同资料员劳动合同
- 做时间的主人活动方案
- 个人劳务分包合同协议书
- 市场拓展策略实施方案
- GB/T 6284-2006化工产品中水分测定的通用方法干燥减量法
- GB/T 3003-2017耐火纤维及制品
- GB/T 1094.1-2013电力变压器第1部分:总则
- 制药工程导论课件
-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1-课件
-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全册
- 古代历史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课件
- 2023年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单招综合素质考试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颈动脉斑块的防治课件
- 幼儿园小班健康教案:我会上厕所(课堂PPT)【幼教课件】
- 非国有企业职务犯罪课件共58p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