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12个社会转型4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转型含解析_第1页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12个社会转型4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转型含解析_第2页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12个社会转型4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转型含解析_第3页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12个社会转型4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转型含解析_第4页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12个社会转型4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转型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甲午斗争后至五四运动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转型总体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中国近代化全面绽开。详细表现:(1)政治:西方列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甲午战败,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中国人掀起救亡图存运动。民族资产阶级起先登上政治舞台,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起先启动,推动政治体制的转型。农夫阶级掀起义和团运动。清政府进一步开展“自救”运动:预备立宪和新政。(2)经济:列强经济侵略转向资本输出为主;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两次重要的发展机遇,第一次是甲午斗争后的“初步发展”,其次次是“一战”期间的“短暂的春天”(进一步发展);在列强侵略(资本输出)和近代工业的冲击下,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3)文化: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近代民主思想起先产生(先后出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和“民主科学”思潮),向西方学习转向制度和思想层面。民族民办法识高涨;近代教化呈现新的变更。(4)社会生活上:大城市生活习俗转为简约文明。三、转型缘由:内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外因: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四、高考真题1.(2024·天津高考·7)《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马上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复原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具有显明的革命目标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答案】B【解析】通过题干中“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复原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可知湖北革命军的革命目标特别明确,故选B项;通过题干可知,该公告的针对对象是士兵,并且,辛亥革命并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依靠对象仅是军队,解除A项;题干中并没有提及其他国家对辛亥革命的看法,解除C项;依据题干中“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马上处死”,可知辛亥革命并没有反帝,解除D项。2.(2024·北京高考·16)为下表选取表名,最恰当的是()名称相关信息开滦唐山煤矿1878年建,中国近代煤炭工业北洋水师大沽船坞1880年建,北方最早的船舶修造厂北洋银元局1902年建,位于天津,造币中心京师自来水公司1908年建,北京第一座官营自来水厂A.京津冀地区晚清民族企业简表B.北京近代民族企业简表C.洋务运动时期北方企业简表D.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简表【答案】A【解析】由材料“1878年建”、“1880年建”、“1902年建”、“1908年建”可知为晚清时期,由材料“唐山”、“北方”、“天津”、“北京”可知为京津冀地区,故表格信息反映了京津冀地区晚清民族企业的发展,故选A项;由材料“唐山”、“北方”、“天津”可知为京津冀地区,解除B项;1895年甲午中日斗争的失败标记洋务运动的破产,解除C项;开滦煤矿和北洋水师大沽船坞属于洋务企业,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解除D项。3.(2024·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8)黄彬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朱纯祖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姚光第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表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川沙县部分名人大多参加了工商业。这说明当时出现了士与工商合一的趋势,冲击了传统强调士农工商分立的社会结构,故选B项;材料“创设朱丽记花米行”说明是从事工商业,与科举取士无关,解除A项;材料反映部分士人参加工商业说明是儒家的义利观念受到冲击而非被抛弃,解除C项;材料只是提及部分名人从事新式工业,不能反映整个经济状况,且无法说明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解除D项。4.(2024·江苏高考·10)民国时期,有学者认为,“在发展过程中,为着帝国主义间,彼此有冲突,所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某限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地的地位”。在他看来()A.民族资本主义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发展空间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依靠于帝国主义间冲突C.民族独立以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为前提D.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以民族独立为前提【答案】D【解析】“有某限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的地位”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民族资本主义虽然可以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冲突实现有限度的发展,但不行能实现完全的发展,说明民族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必需以民族独立为前提,故D项正确;“没有发展空间”的说法与“有某限度的蓬勃”相冲突,故A项错误;帝国主义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阻碍作用,故B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以民族独立为前提,故C项错误。5.(2024·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A.主见国家至上B.批判封建伦理C.反对西方民主D.传播马克思主义【答案】B【解析】“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重点不是强调个人之自由,而是强调从思想上打倒封建伦理,故选B项;“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强调个人权利的重要性,而非国家至上,解除A项;“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体现了西方的民主思想,解除C项;“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还停留在西方民主的范畴,没有上升为马克思主义,解除D项。6.(2024.4·浙江高考·10)有学者探讨新文化运动时留意到: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时,以为可以轰动一时,但是第一年,并不如所想象,销行无多,每期仅印一千份。1917年起,为数渐增,日后达一万五六千份,大专学校及中学学生争先购阅,才算真正轰动一时,这种状况与其反对旧道德的言论当然有关,但更与引起青年“簇新的趣味”因素干脆关联。这种因素是()A.“自强求富” B.“实业救国” C.“民主共和” D.“文学革命”【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1917年起,为数渐增……真正轰动一时……更与引起青年‘簇新的趣味’因素干脆关联”,结合所学,1917年新文化运动发起了“文学革命”,故选D项;自强求富,是19世纪六七十年头洋务运动时期的口号,解除A项;实业救国论,以张謇等人为代表,早在19世纪末就已提出,解除B项;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化人心,解除C项。7.(2024·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同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更可说明()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学问界否定D.中国社会主要冲突发生变更【答案】A【解析】据材料“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同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流思想是民主和科学,而后期起先传播马克思主义,因而“革命”一词较多,故选A项;国民革命运动是在1924—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解除B项;材料“‘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说明认同资产阶级民主政体虽然削减但不是全盘否定,解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新文化运动前后期主流思想的变更,与中国社会主要冲突无关,解除D项。8.(2024.4·浙江高考·9)在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前仆后继,可歌可泣。甲午斗争后,大陆和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的重要人物是()①邱逢甲 ②徐骧 ③刘永福 ④丁日昌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C【解析】丘逢甲,1895年任义勇军统领,与日军绽开抗战,故①正确;徐骧,清末台湾抗日义军将领,在抗击日本侵略的新竹保卫战中壮烈殉国,故②正确;刘永福,在台湾割让后,接着领导台湾民众抗日,故③正确;丁日昌,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风云人物,甲午斗争前去世,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9.(2024·北京高考·16)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盼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A.提示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急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C.呼吁世界列强担当爱护弱国的责任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中兔子的感叹及“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等信息可知是警惕当时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故A项正确;材料中是对列强侵略的一种疑问,不是颂扬,故B项错误;列强对弱国持侵略看法,不行能担当爱护弱国的责任,故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是中国与列强的关系,不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故D项错误。10.(2024·海南高考·8)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很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像,故得名“前刘海”。“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 B.扫除封建陋俗成为潮流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 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答案】D【解析】据材料官府否定的发式只是“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像”,可得出与道教的地位被否认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更,并不能代表社会潮流,故B项错误;材料官府反对的是“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这一发式的变更,与反对政治革新无关,故C项错误;1903年随着革命思潮的发展,发式的变更被给予政治意义,带来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更,故D项正确。11.(2024年新课标全国Ⅲ卷28).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日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更的主要缘由是()A.维新变法运动快速兴起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削减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答案】D【解析】维新变法运动是一场政治改良和思想启蒙运动,虽主见发展工商业,但不是维新派变法的重点,并且维新变法的影响力也没有这么大,因此维新变法不是产生上述变更的主要缘由,故A项错误;1895年甲午斗争清军惨败,洋务运动破产,洋务派创办的官督商办企业也受到影响,并且无法推断材料中企业是否为官督商办企业,故B项错误;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在华资本输出的途径,列强加大了对华资本输出,故C项错误;甲午斗争清政府战败,须要赔偿日本巨额斗争赔款,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间出现办厂热潮,故D项正确。五、高考模拟1.下图显示了19世纪后期中日海军编制。两国海军编制的差异()A.为东亚国际格局变更埋下伏笔B.源于近代化指导思想完全不同C.表明中国比日本更重视制海权D.证明中国海军的建制更为先进【答案】A【解析】从19世纪后期中日海军编制可以看出中国海军编制比较混乱,这为东亚国际格局的变更埋下伏笔,故A项正确,D项错误;中日的海军都受西方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看不出中国比日本更重视制海权,故C项错误。2.19世纪60年头到90年头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从边疆危机到民族危机。在这一过程中,具有转折性标记的事务是()A.《北京条约》 B.洋务运动C.甲午斗争 D.瓜分狂潮【答案】C【解析】《北京条约》是其次次鸦片斗争时期的不同等条约,没有体现出从边疆危机到民族危机的特征,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是清政府为挽救内忧外患局面进行的自救运动,不能体现从边疆危机到民族危机,故B项错误;甲午斗争后列强起先了瓜分中国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危机,符合从边疆危机到民族危机,故C项正确;从边疆危机到民族危机的表现是列强瓜分狂潮,但瓜分狂潮不是从边疆危机到民族危机的转折性标记事务,故D项错误。3.下面是甲午斗争期间中日双方参战士兵体格调查表。据此可推知()年龄(岁)身高(cm)体重(kg)胸围(cm)呼吸伸缩差(cm)肺气容量(ml)握力(kg)日兵21.4165.160.8884.9510.36363141清兵29.8166.6554.7589.510.24312931A.清军战斗力落后于日军B.军人体质确定斗争结局C.清朝不够重视军队建设D.清军战斗精神不及日军【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日兵在年龄、体重、肺气活量、握力上均要优于清兵,说明日兵整体的身体素养强于清兵。材料中不能体现日清军队战斗力的比较,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日清军人体质有差异,但军人体质的差异不肯定能确定斗争结局,说法太肯定,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清兵整体素养弱于日兵,表明清政府没有严格进行军队士兵的选择,也从侧面说明清政府不够重视军队建设,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日清军战斗精神的比较,故D项错误。4.甲午中日斗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隧然加快。洋务运动结束了,维新运动早产了。”材料中的“加快”主要体现在()A.起先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B.起先了制度变革的尝试C.提出学习西式民主的主见D.变更了落后的军事观念【答案】B【解析】起先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在洋务运动期间,早于甲午斗争,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洋务运动结束了,维新运动早产了”可知,“加快”即指“维新运动早产”,实行制度变革,故B项正确;提出学习西式民主,属于早期维新派,早于甲午斗争,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早在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就起先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了,故D项错误。5.鸦片斗争后,清政府负责有关外交事宜的机构出现了从“理藩院”到“总理衙门”到“外务部”的演化。这些变更()A.说明原有的整个官僚体系遭到否定B.充溢屈辱,严峻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C.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表现D.反映了中国外交制度的近代化【答案】D【解析】外交事宜的机构名称变更,不能体现整个官僚体系遭到否定,故A项错误;外交机构的变更单从名称本身并不能体现“屈辱”,故B项错误,“理藩院”到“总理衙门”到“外务部”的演化,本身不能体现半殖民地或是半封建社会,故C项错误;“理藩院”从称谓可以看出存在明显的华夷之辨,“外务部”采纳当时国际通用名称,渐渐与国际接轨,体现了外交制度的近代化倾向,D项正确。6.孙中山曾说:“当时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1900年)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造成民众看法发生这样变更的外部因素,主要是()A.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B.改良道路受挫C.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D.洋务运动失败【答案】C【解析】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19世纪末,维新变法失败,使资产阶级由改良转向革命,但这不属于外部因素,故B项错误;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其反动卖国的本质暴露无遗,故C项正确;甲午战败标记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7.有学者指出,纪年的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结果,但对中华大地上远离革命风暴中心的人们来说,正是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信任皇帝已经倒了。该学者认为纪年改革()A.有助于推翻皇帝制度B.实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C.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D.消退了封建思想对民众的束缚【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纪年的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结果”可知,皇帝制度的推翻,推动了纪年改革,故A项错误;纪年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和推动了转型,而不是实现了转型,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信任皇帝已经倒了,可知作者认为纪年改革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故C项正确;纪年改革并不能消退封建思想对民众的束缚,故D项错误。8.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学问界)对外国作品的爱好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忱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这一变更的本质作用是()A.促进了民主科学的传播B.结束了封建礼教的束缚C.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革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答案】C【解析】依据题目中的关键词“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结合所学学问,说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进步到了制度层次,两个派别为维新派和革命派分别主见君主立宪、民主共和,走资本主义的道路,故C项正确。9.下列由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法令措施中,最有可能在1913~1915年被北京政府废止的一项是()A.爱护工商业发展B.小学禁止读经科C.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公权”D.小学男女可同校【答案】B【解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为复辟帝制,下令各地学校复原尊孔读经,在思想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故B项正确。10.1912年3月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制定与颁行的。它既规定了总统各项实际权力,又极尽可能地给予参议院和国务员各种广泛的权力和实际的责任。这表明该法()A.是当时各政治派别妥协的产物B.旨在确保各政治派别和各阶层的利益C.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思想D.具有典型的因人设法的工具主义倾向【答案】D【解析】依据三权分立原则,总统权力应当大一些,但鉴于当时袁世凯权势过重,所以扩大了内阁权力压制总统,体现了因人设法的倾向,故D项正确。11.文学家沙汀在回忆家乡——川西北的绵阳在辛亥革命后服装的变更时说:“那时,大家把辛亥革命称为光复,意思是兴汉灭清。男的一般装束是用黑绫子、黑纱帕包头,后头吊半截,说是给崇祯皇帝(明朝末代皇帝)戴孝。”这反映()A.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C.民主共和思想深化人心D.反封建、反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答案】B【解析】材料“男的一般装束是用黑绫子、黑纱帕包头”不能体现移风易俗,故A项错误;材料“那时,大家把辛亥革命称为光复,意思是兴汉灭清”得出反对满清统治,是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故B项正确;材料“说是给崇祯皇帝(明代末代皇帝)戴孝”与民主共和思想深化人心不一样,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明确反帝,材料也没有干脆涉及到帝国主义,故D项错误。12.辛亥革命后两年里,全国出现了500多家报馆,标榜民主,评价时政,其中胡鄂公就在天津的《大中华报》上“无日不骂项城(袁世凯)”。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A.社会资讯传播方式的变更B.传统社会道德观念被打破C.言论出版自由制度受敬重D.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化人心【答案】D【解析】依据题目中的“标榜民主”“无日不骂项城(袁世凯)”可以得出辛亥革命后,尽管革命果实为袁世凯窃取,但民主观念深化人心,故D项正确。13.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验更多的苦痛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A.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未见成效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C.辛亥革命与传统王朝更替相同D.革命后的制度建设更加艰难【答案】D【解析】革命与民国虽然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但是并不意味着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未见成效,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观点错误,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并不同于传统王朝的更替,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出的是在辛亥革命后的制度建设中更加艰难,故D项正确。14.下图是中国1872~1911年按经营方式分类的厂矿及其资本总量统计。结合所学推断,出现图中所示现象的缘由是()A.政府统一货币且实行关税自主B.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C.列强短暂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D.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蓬勃开展【答案】B【解析】甲午斗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15.民国初年,“孔道会”、“孔社”、“尊孔会”、“孔圣会”等民间团体兴起,多以“昌明孔教,救济社会”为宗旨。1915年2月,北京政府宣布“国民教化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这反映了民国初()A.孔子的地位达到最高峰B.民间思潮左右了政府的决策C.社会出现广泛的信仰危机D.民众享有充分的言论结社自由权利【答案】C【解析】民国初年,西学东渐,民主共和、儒家思想、维新立宪等各种思潮同时传播,社会出现广泛的信仰危机,所以民间和政府在混乱中向儒家寻求解决之道,故C项正确。16.据《中国近代史新编》载,官僚地主杨宗濂兄弟在19世纪90年头初期,既投资棉纺织工业,又大量购买田产,以增加自己的地主地位。杨氏如此选择的缘由是()A.受到近代工业利润的驱使B.中国处于半封建社会转型时期C.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D.受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答案】B【解析】受近代工业利润的驱使不能说明其大量购买田产,故A项错误;中国处于半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所以一方面其投资近代工业,一方面又保留旧有的封建传统做法,如大量购买田产,故B项正确;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之后,故C项错误;假如受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其不应当投资近代工业,故D项错误。17.学者蒋立文指出,大量史实表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早在1912年就已到来。该观点认为“黄金时代”到来的主要缘由应是()A.清朝政府政策的推动 B.辛亥革命创建了有利条件C.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 D.列强放松侵略【答案】B【解析】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故B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不符合1912年的时代特征。18.许金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