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复习必修上册:诗歌鉴赏(考题猜想+知识清单)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1/0B/3B/wKhkGWehd36AQGo9AAOIs2XgkNg505.jpg)
![2024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复习必修上册:诗歌鉴赏(考题猜想+知识清单)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1/0B/3B/wKhkGWehd36AQGo9AAOIs2XgkNg5052.jpg)
![2024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复习必修上册:诗歌鉴赏(考题猜想+知识清单)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1/0B/3B/wKhkGWehd36AQGo9AAOIs2XgkNg5053.jpg)
![2024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复习必修上册:诗歌鉴赏(考题猜想+知识清单)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1/0B/3B/wKhkGWehd36AQGo9AAOIs2XgkNg5054.jpg)
![2024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复习必修上册:诗歌鉴赏(考题猜想+知识清单)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1/0B/3B/wKhkGWehd36AQGo9AAOIs2XgkNg505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古诗词阅读(考题猜想)
题组1:真题闯关
一、(24-25高一上•福建莆田•期中)阅读诗歌,完成下面1-2小题。
《观刈麦》叽【唐】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借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②去,丁壮③在南冈④。
足蒸暑士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周南•茉营
采采茶营,薄言采之。采采茶营,薄言有之。
采采采营,薄言掇之。采采采莒,薄言捋之。
采采米莒,薄言秸之。采采茶营,薄言撷之。
①《观刈麦》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时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
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
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②饷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前蜀韦庄《纪村事》诗:“数声牛上笛,何处饷
田归?"③丁壮:青壮年男子。《史记•循吏列传》:“(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日:'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④南冈:地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紫甘》是一曲劳动的欢歌,重章叠句,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通过对采摘荐甘这一劳动场面的细腻
描绘,将劳动者的形象和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诗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观刈麦》
则以通俗形象的描述让人喜悦的丰收景象,深刻真实地揭示了农民生活的苦难,表达了对劳动人民辛苦劳
动的同情,全诗语言朴实、通俗易懂。
B.《荣营》全诗十二句六个动词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却又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
回环的音乐感。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茉莒的人,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满载而归欢快的心情在诗歌的音乐
节奏中传达出来。《观刈麦》中“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堪称“神来之笔”,透过这句叙事,我们不难感受
到农家劳动的辛苦;运用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作用突出了天气的炎热与人们收麦劳动的辛劳。
C.从内容上看,《米苜》描述的是古代妇女们采集野生植物米苜的欢乐场景。诗中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
如“采采茶苜,薄言采之”“薄言掇之,薄言捋之”等,生动地展现了妇女们采摘紫莒的过程。这些动作不仅
富有节奏感,而且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使得整首诗洋溢着劳动的欢乐和热情,诗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
溢着劳动的热情;而《观刈麦》诗人将全景式刻画与特定人物描写相结合,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叙事明白,描绘了诗人目睹的农民劳作艰辛、生活穷苦的情景,直抒其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D.《荣营》一诗成功地塑造了一群勤劳、美丽、善良的劳动妇女形象。在采摘茉苜的过程中,不仅展现出
了她们的勤劳与智慧,还体现出了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这鲜明形象的个性特征,代表了古代
劳动人民的共同精神面貌。《观刈麦》首联总领全篇,概括了农民劳作的忙碌。一个“倍”字领起下文。“夜
来”二句,一派丰收景象,是“倍忙”的原因。“妇姑”四句,是“倍忙”的具体描绘。农忙时无闲人,女人、小
孩箪食壶浆送饭忙。这四句突出了刈麦“倍忙”的艰辛,尤其是“蒸”字,生动、形象、传神,给读者留下了
想象的空间。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运用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错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这两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和天气的炎
热。人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
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
故选B。
2.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就幻想过这一场景:“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
中,群歌互答。”元代吴师道说:“此诗(《茉莒》)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读之自见意思。”那么《荒苜》
是如何将这种快乐传递给我们的?
【答案】①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展现了妇女们在田野间采摘米甘的欢乐情景,让读者感受到劳动的快乐
和满足。②全诗通过“采”“有”“掇”“捋”“祐”“襁”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在重章复沓中展现出劳动
妇女从采摘到收获的全过程以及愉悦欢快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诗中的六个动词,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展开的,画面优美、质感分明,表现出一种诗意的劳动情态。
从一开始的三三两两、呼朋引伴,到走到长满茂盛荣营的山野而欢快地“采之”“有之”,然后是一片片地
“掇之”、一把把地“捋之”,最后到个个心满意足地手提衣襟而“秸之”、掖起衣襟而“襁之”。这简简单
单的动作,呈现的却是一次完整的采摘过程。诗中虽没有出现一个“乐”字,但字里行间流淌着的却都是
劳动的快乐、劳动的美好。
②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秸、芾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种重叠
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章节的重复,第二是句子和词语的重复。这种看似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
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茉苜的妇女,读起来却能感
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和她们对劳动的热爱,情绪就在诗歌反复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
二、(2023高二上•宁夏•学业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3-4小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在表达向往田园生活的同时,也直接表达了对黑暗官场的强烈批判。
B.这首诗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了乡村的日常生活图景。
C.“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中巧用叠词,写出了平静祥和的乡村生活。
D.诗歌中运用巧妙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归隐的愿望。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直接表达”错,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诗人将官场生活比作束缚自由的“尘网”“樊笼”,表示
诗人已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委婉表达了对官场的极大厌弃。
故选A。
4.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
【答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田园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意思为: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
三十年。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诗人作为一个熟读儒家
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
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
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虽是“误入尘网”,却是情性未移。“羁鸟恋旧林,池鱼思
2
故渊”,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后几句描写和平宁静的田
园景色,最后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
的生活。从中可见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三、(2023高二上•山西•学业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5-6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开篇用十分凝练的语言,描写了富有特征的六种景物,使形态、声音、色彩一一得到表现。
B.颔联采用了拟人、叠音的手法,借“落木”和“长江”喟叹时间无穷,而生命短暂,人生迟暮。
C.颈联的“万里”“多病”写自己远离故乡,身体衰疾,表达羁旅漂泊之情,感慨自己疾病缠身。
D.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结尾的“艰难”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含蕴丰厚。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拟人”错,颔联中作者没有把“落木”“长江”人格化,故未运用拟人手法。
故选B。
6.这首诗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悲秋之情。首联描写夔州秋景,猛烈的秋风送来阵阵猿的哀鸣;鸟儿因为风急,在有着白沙的
小洲上空回旋着不能前进,给人不尽的伤感。②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感伤。落叶无边,长江奔腾,会使
人想到时光流逝,人生短暂,壮志难酬。③长年羁旅漂泊之愁。“常作客”写出了诗人漂泊之久。④老病
孤独之愁。“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晚年。诗人年老且体弱多病,独自一人登高,无限悲愁顿
时涌上心头。⑤忧国忧民之愁。''艰难苦恨”除了写诗人潦倒的生活之苦,还写出了无法释怀的国难家愁,
诗人心忧国家和时局。⑥仕途潦倒、怀才不遇的怅恨。诗人仕途“潦倒”,白发很多,因病无奈断酒后,
悲愁越发难以排遣。(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悲秋之情。首联描写夔州秋景,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给人不尽的伤感,渲染悲凉
气氛。
②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感伤。落叶无边,长江奔腾,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
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③长年羁旅漂泊之愁。''万里悲秋常作客”中“常作客”写出了诗人漂泊之久,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
涯。
④老病孤独之愁。“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晚年。诗人年老且体弱多病,
独自一人登高。诗人暮年登高,力不从心,体弱多病,处境艰难,孤苦伶仃,愁苦难遣,无限悲愁顿时涌
上心头。
⑤忧国忧民之愁。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已经使诗人白发日多,苦不堪言。诗人心忧国家和
时局,其忧国伤时的情操表现得淋漓尽致。
⑥仕途潦倒、怀才不遇的怅恨。诗人仕途“潦倒”,白发很多,因病无奈断酒后,悲愁越发难以排遣。“艰”
“难”“苦”“恨,,,组合在一起,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
四、(2021•山东沂水•高一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7-8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
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3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的“大江”既是实景,又虚化成历史的长河,才能够“淘尽”了“风流人物”。
B.“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句承上启下,总结上文之景,引出下文的豪杰英雄。
C.下阕写周瑜这个令自己仰慕的英雄形象,是表明自己“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D.“故国神游”句是说词人去神游赤壁之战故地,被周瑜嘲笑华发早生,功业未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被周瑜嘲笑华发早生”错,应该是词人的自嘲。
故选D。
8.这首词一般被认为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品,请简要分析本词如何体现豪放之情的。
【答案】①词人选用的景物如“大江”“惊涛”等都具有开阔、激烈奔放的特点,有利于抒发豪放之情。
②怀想的人物周瑜年少有为,雄姿英发;指挥了赤壁大战,以少胜多,战绩显赫,给人慷慨豪放之感。③
词人遭遇挫折打击,处境失意,但仍怀有思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本词上片写景。词一开始,以一泻千里、日夜东流的长江着笔,“大江”“惊涛”等都具有开阔、激烈奔放
的特点,给人以突兀峥蛛、震惊耳目的感觉,有利于抒发豪放之情。
下片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三句描写周瑜风华正茂的形象。“羽扇纶巾,谈
笑间、橘橹灰飞烟灭”写周瑜手执羽扇,头戴纶巾,表明他虽为武将,却有文士的风度,这样就突出了周
瑜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
“谈笑间”三字充分反映了周瑜当年赤壁破曹时那种轻而易举的神态。“橘橹灰飞烟灭”将火烧赤壁的情
景和曹操覆灭的惨象逼真地再现出来了。周瑜以少胜多,战绩显赫,给人慷慨豪放之感。
词人虽遭贬谪,处境失意,甚至“早生华发”,但仍思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这份壮志更是其体现豪放
之情的体现。
五、(2021・广东•普宁市第二中学高一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9-10小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
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
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还正确的项是()
A.诗人起笔便抒发其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非但再也找不到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连
那些反映他光辉功业的遗物,也都被“雨打风吹去”,杳无踪迹了。
B.“元嘉草草”三句用南朝宋文帝刘裕好大喜功、仓促北伐、遭到重创的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醒南
宋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
C.“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与“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对比,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
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但如今沦陷区的人民已安于异族的统治。
D.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刘裕”错误,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刘裕”应为“刘义隆”。
故选B。
10.词的末尾,辛弃疾以廉颇自比,内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答案】(1)表明决心。自己和廉当年一样,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被起用,就愿随时奔赴疆场,报效国
家。(2)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为北伐效力。(3)
抒写忧虑。词人以廉颇自沉,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无法施展才能,不能实现壮志。
4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能力。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意思是,有谁会来寻问,廉颇将军年纪已老,他的身体是否强健如故?
这三句是说武将廉颜被免职,他年老时,赵王又想起用他,就派人去看他的身体状况。“廉颜为之一饭斗
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词人由此典故联想到自己,他并不如廉颇老迈,却没有人来过问。
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
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
奔赴疆场,抗金杀敌。
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
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
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
现。
六、(2024•广东茂名•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11-12小题。
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①
李清照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②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注】①这首词写于作者南渡后的最初几年。②人胜:剪成人形的首饰。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一写外景,一写内景,前者凄清冷落,后者狭小静寂,渲染了氛围。
B.炉火映照在头上的凤钗上,凤钗显得更加明亮,词人观察敏锐,抓住了细节。
C.“催”字富有表现力,号角声似乎催促着曙色的到来,反映词人盼望天明出游。
D.凄冷的西风留着旧年的寒意,春意迟迟不到,缺少花信,此处和上阕的雪呼应。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词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C.“反映词人盼望天明出游”错误,似乎是一夜角声把晓色“催”来,反映了词人彻夜不眠的苦况。
故选C。
12.在李清照的《菩萨蛮》和《声声慢》两首词中,季节变化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词人内心世界
的反映。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本词写早春之际,春寒料峭,百花不发。这里不仅指景色,暗喻南渡以后小王朝偏安不振的局
面;一年尹始,在寒凝大地的氛围中,作者联想到国事和自身遭遇,心情格外沉重。
②《声声慢》写晚秋时节,秋风带来寒意,吹落黄花;秋雁触发乡情;秋雨更填凄凉。诗人借景抒情,抒
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的内容及情感的能力。
从“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中可以看出,本词是写早春:春寒料峭,百花不发。结合【注】①可知,
“不发”的不仅仅是“花。还有小王朝偏安不振的局面;“寒”的不仅是早春的天气,更有词人内心因国
事和自身遭遇带来的悲凉。
通过''雁”“黄花”“梧桐雨”等意象可知,《声声慢》写的是晚秋时节:秋风带寒,黄花凋零,北雁南归,
秋雨填凉。诗人借景抒情,渲染了凄凉的氛围,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
愁苦的心绪。
七、(23-24高一上•山西阳泉•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13-14小题。
静女
诗经•国风•邺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跳躅。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怪女美。
自牧归葭,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闲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却故意迟到来考验男子,男子非常着急。
5
B.“贻我彤管”“自牧归黄”之事是倒叙,是那位痴情的小伙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时的回忆。
C.黄草非常普通,男子却大赞“洵美且异”,是因为黄草是女子从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纯属爱屋及乌。
D.全诗是以男子的第一人称方式叙述的,充分刻画了一位痴情男子的形象。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故意迟到”错,姑娘并未迟到,而是躲了起了跟男子开玩笑。
故选Ao
14.清代陈震《读诗识小录》评价此诗“有写形写神之妙”,请结合诗句分析本诗是如何描写男子之形神的?
【答案】①“静女其姝”“静女其娈”,反复赞美恋人的外貌,生动写出对女子的爱恋。
②动作描写,“搔首跑蹦”写出男子心急如焚之状,表现出男子的痴情。
③侧面描写,“彤管有炜,说怪女美"''自牧归黄,洵美且异”极力刻写女子赠物的美丽,侧面烘托男子对
女子的喜爱。
④心理描写,“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直白真切地道出男子对女子无限的真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及写作手法的能力。
①“静女其姝”“静女其娈”,通过他对恋人外貌的赞美,生动写出对女子的爱恋,而这又反过来使读者对
小伙子的痴情加深了印象。
②动作描写,“搔首胸胴”写出男子心急如焚之状,表现出男子的痴情。他早早赶到约会地点,急不可耐
地张望着,却被树木房舍之类东西挡住了视线,于是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爱而不见,
搔首跣随”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好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
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
③侧面描写,“彤管有炜,说怪女美"''自牧归黄,洵美且异”,照理说,彤管比美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
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黄草却由衷地大赞”洵
美且异”,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美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通过
极力刻写女子赠物的美丽,侧面烘托男子对女子的喜爱。
④心理描写,“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两句对恋人赠物的“爱屋及乌”式的反应,可视为一种内心独白,
直白真切地道出男子对女子无限的真情。
八、(23-24高一上•天津河北•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15-16小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萎率,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反映出东汉中后期,游宦、游学之风盛行,大批士子远离故乡的社会现象。
B.“采之欲遗谁”说明思念的人已经弃我而去,因此以“离居”的形式独自终老。
C.芙蓉,指荷花;兰泽,是长着兰草的低湿之地;遗,赠送之意;还顾,指回头看。
D.主人公采撷美草香花想要赠送“同心”之人,却有碍于长路漫漫,因此欲赠不能。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B.“说明思念的人已经弃我而去”错,“采之欲遗谁”,写当姑娘们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拣最好的一朵送给
“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不是弃我而去。诗歌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
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更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故选B。
16.“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答案】主人公驾着小舟采荷花、集芳草,一幅清新雅丽,温润美好的画面。
6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画面的能力。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意为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夏秋之交,正
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
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
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
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更教人心醉。这样的如画之境,画面清新雅致。
九、(24-25高一上•广东广州•阶段练习)阅读《短歌行》《归园田居》,完成下面17-19小题。
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公。
归园田居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7.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A.何时可接B.乌鹊南飞C.天下归心D.榆柳阳后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掇”,无活用现象,动词,拾取,摘取。句意: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
B.“南”,名词作状语,向南。句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C.“归”,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服。句意: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服于我。
D.“荫”,名词作动词,遮蔽。句意:生长茂盛的榆树柳树遮蔽了后屋檐。
故选Ao
18.下列对诗句的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两句诗中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以“杜康”代指酒,表明只有酒可以排解自己
的忧愁。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句诗,引用《诗经》成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期盼之
情。
C.“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两句诗,巧妙运用比喻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
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两句诗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抒发了诗人
对恬淡自由生活的赞美。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D.“两句诗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错误。这两句诗直接用白描的手法写鸡
和狗,并非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而是对偶的修辞手法。
故选D。
19.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青青子衿”中的“子”是对对方的尊称,“衿”是“衣服的交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这
7
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B.《短歌行》是曹操的作品,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气魄雄伟,情调苍凉悲壮。
C.曹操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他的作品除五言外,四言诗也有不少优秀之作,如《短歌行》《观沧
海》。
D.《归园田居》的作者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是我国诗歌史上“山水田园”诗风的开
创者。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是我国诗歌史上‘山水田园'诗风的开创者”错误。“山水田园”应改为“田园”,“山水”诗的开创
者是谢灵运。
故选D。
题组2:易错易混
十、(23-24高一上.山东德州.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20-21小题。
米莒
《诗经•周南》
采采米营,薄言采之。采采茶营,薄言有之。
采采茶营,薄言掇之。采采茶营,薄言捋之。
采采茶莒,薄言秸之。采采茶营,薄言撷之。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20.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诗均描写了“劳动”的景象,画面生动鲜明,写出了劳动的欢快与繁忙。
B.《米莒》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
C.《乡村四月》前两句是静景,描写了山原河水、杜鹃鸣叫、烟雨飘飘的初夏风光。
D.“才了蚕桑又插田”,“才”与“又”极富表现力,不写“忙”而“忙”意自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乡村四月》前两句是静景”错误。前两句意思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
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前句是静景,有山原有河水,一“绿”
一“白”,色彩明丽;后句是动景,有子规的鸣叫,有细雨的飘洒,情意绵绵。因此,“子规声里雨如烟”
是视觉、听觉描写,杜鹃啼叫属于动景。
故选C。
21.两首诗在写劳动场景和乡村景象时,运用的手法及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茶莒》重章叠句,反复咏唱,以鲜明轻快的节奏、和谐优美的音韵,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
②《乡村四月》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
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琴甘》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茶营时所唱的歌谣,诗中写出了整个劳动的过程和场面,充满
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
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咏唱。此外,诗歌通篇铺陈采摘“茶甘”的场景,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这是采用
了《诗经》中赋的手法。在这一过程中,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达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
8
劳动的热情。纵观全诗,可以看出全诗以鲜明轻快的节奏、和谐优美的音韵,描写妇女们一边高兴地歌唱
赞叹,一边动手采摘茉苜的过程,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
《乡村四月》运用白描手法,前两句写自然景象。前句是静景,有山原有河水,一“绿”一“白”,色彩
明丽;后句是动景,有子规的鸣叫,有细雨的飘洒,情意绵绵。“绿”,写树木葱郁,“白”,写水光映天。
诗人从视觉角度着眼,描绘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第二句不仅以烟喻雨,写出了江南梅雨特有的景致,
而且以催耕的鸟声,平添了无限的生机。“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两句,绘尽农家四月人繁
忙的景象,化繁为简,勾画乡村的忙碌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十一、(24-25高一上•湖北•期中)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22-23小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签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甘①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三夜阴霾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酷劳苦辛。闭縻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①苛:种植。
2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诗一、二句,连用四个动词写出了全家插秧时紧张忙碌的场景。
B.苏诗首句,点出农忙时节,亟待收割新麦以接续去年的存粮。
C.杨诗描写农民在雨中插秧的劳动情景,典雅新奇的用语使农事的轻松之感跃然纸上。
D.苏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既展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画面,又流露出诗人对外孙的赞赏之情。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典雅新奇的用语使农事的轻松之感跃然纸上”错误。根据全诗来看,语言并不典雅新奇,而是通俗浅
白,反映的也并不是农事的轻松。
故选C。
23.这两首诗都写了劳动,但运用的手法不同。请结合诗句赏析。
【答案】①杨诗正面描写劳动的场景。如:一、二句“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用白描写出劳作紧
张,插秧繁忙;如:第三、四句把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用比喻贴切地写出冒着大雨插秧的情形,
写出插秧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突出了劳动的艰辛;如:五至八句通过对话描写,进一步表现了劳动的紧
张。②苏诗侧面描写表现劳动场景。如:第五、六句通过描写家里人忙着做饭、忙着酷酒“劳苦辛”间接
刻画收麦劳动的艰辛和劳苦。如:用“一竿晴日舞比邻”表现乡邻盼来晴日的喜悦,渲染抢收的迫切气氛,
令人仿佛看到外孙收麦时热火朝天的景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杨诗正面描写劳动的辛苦和农人的勤劳。
人物的动作描写:如田夫“抛”、田妇“接”、小儿“拔”、大儿“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分工明确,
描绘了紧张热烈的劳动场面。“低头折腰只不答”也写出了农人的劳作的繁忙和紧张。
“笠是兜鳌蓑是甲”,用比喻手法把“笠”和“蓑”分别比作“兜婺”和“甲。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
张的战斗;“雨从头上湿到胛”进一步点明雨中抢插的艰辛。
人物的对话(语言描写):农妇招呼农夫用早餐,点出农夫起早出工一直未歇,说明农事紧张到极点。农
夫保持着插秧的姿势,顾不上回答。后来农夫告诉妻子秧苗刚种下,尚未挺拔,回去照管好雏鸭,不用管
自己吃饭和歇息,表明这当口农事繁忙紧张,事事需要操持,顾不上其他的。
②苏诗通过侧面描写表现劳动的繁忙和辛苦。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酷劳苦辛”,虽没有直接描写麦收场景,但“急炊”“多博”和“偿饥乏””劳
苦辛”通过家里人忙着做饭、忙着酷酒慰劳辛勤的收麦人的场面可以看出收麦劳动的艰辛和劳苦。
“一竿晴日舞比邻”表现乡邻盼来晴日的喜悦,前面是“三夜阴霆败场圃”,好容易迎来一个可以收麦的
9
大晴天,农人们十分高兴,这就渲染了抢收的迫切气氛,令人仿佛看到外孙收麦时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十二、(24-25高一上•广东广州•期中)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24-25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九日齐山登高①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②?
【注】①唐会昌五年(845)杜牧任池州刺史,友人张祜遭逢失意前未拜访,二人重阳登高,诗人有
感而作。②牛山句: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去此而死乎!”后以“牛山泪”“牛
山下涕“喻为人生短暂而悲叹。
24.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高》开篇描写登高之所见,多感官、多角度地渲染出一种凄冷孤苦的意境氛围。
B.《九日齐山登高》标题点明了登高的时令是重阳节,诗中多处体现重阳佳节的习俗。
C.《登高》全诗意境深沉,忧国伤己,无一景不悲,无一语不悲,无限悲凉溢于言表。
D.《九日齐山登高》全诗意境清冷、低沉悲凄,颈联、尾联都体现了诗人情感的悲凄。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全诗意境清冷、低沉悲凄,颈联、尾联都体现了诗人情感的悲凄”错误。首联描写了雁过秋江,与客
提壶登山的美景,表现出诗人置酒会友,佳节登高的愉悦之情;颔联的“开口笑”及“菊花满头”,也能
体现诗人及时行乐的思想。由此两联来看,意境并非清冷悲凄。再者最后两联,诗人只想用酩酊大醉来酬
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而感叹,更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也饱含诗人友
人和自我的安慰。
故选D。
25.《九日齐山登高》的颈联“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有何含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颈联的表层意思:只应纵情痛饮来酬答这重阳佳节,不必为登高远眺落日余晖而心怀叹恨。
深层含义:结合背景来看,杜牧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以施展,同游的友人张祜又遭逢
失意,难免面对落日余晖而生人生迟暮之感。“但将”“不用”表现诗人希望借登高饮酒,暂时排遣心中的
郁闷,表达了诗人大醉忘忧、暂得行乐的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句含义的能力。
表层意思:即翻译诗句,“但将酩酊酬佳节”意味着诗人认为在这个美好的重阳佳节里,应该尽情享受,
畅饮美酒,以此来庆祝这个节日。这里的“酩酊”指的是醉酒的状态,表现出一种放纵自我的态度。“不
用登临恨落晖”则是说,在登高望远的时候,不应该因为看到夕阳西下而感到悲伤或遗憾。这里“落晖”
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深层含义:即诗句表达的情感,这两句诗不仅仅是对节日活动的描述,更深层次地反映了诗人的生活态度
和对人生的理解。杜牧生活在晚唐时期,那时国家衰败,个人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加上友人张祜也遭遇
了失意,这样的背景下,面对自然界的壮丽景色和个人的渺小,很容易产生一种无力感和悲观情绪。但是,
通过“但将”“不用”这两个转折词,诗人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即使处于逆境之中,也不应
该被消极情绪所控制,而是应该寻找快乐,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这种态度既是对个人情感的调节,也是
对当时社会环境的一种回应,展现了诗人豁达的人生观和乐观的生活哲学。
十三、(22-23高一下•江苏盐城•开学考试)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26-271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
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0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才啬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
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赤壁
[清]赵翼①
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
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
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
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②。
【注】①清代诗人、史学家,因不满官场的庸俗黑暗辞官归里,途经赤壁写下此诗。②渔父唱沧浪:
屈原被放逐后渔父唱《沧浪歌》,劝他世道清廉,就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就与世沉浮,不必过于清高。
26.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诗首联“故垒”化用了苏轼的“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虽写地理,但“依然”“故垒”等词蕴
含了深沉的历史感。
B.两首诗词都涉及历史人物曹操,苏词中的曹操英气勃发;赵诗巧妙用典,曹操统一中国的政治抱负在
赤壁一战中破灭,钱羽而归。
C.两首诗词写景各有千秋。苏词多感官描摹雄奇壮阔的赤壁之景,赵诗写景虚实结合,意境壮阔,笔触
大开大合。
D.两位诗人登山临海,思接千载,纵览古今,抒写了自己的“思古之幽情”,融入主观情感,体现了“有我”
之境。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苏词中的曹操英气勃发”错,苏词中“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写周瑜英气勃发,而不是曹操;“曹
操统一中国的政治抱负在赤壁一战中破灭,钱羽而归”错,赵诗用曹操的典故,“乌鹊南飞无魏地”,主要
是感叹历史的沧桑变迁。
故选B。
27.两首诗词的最后两句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苏词最后两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感慨,他认为人生如梦,一
切都是虚幻的;同时,他选择以酒祭江月来排遣心中的块垒,表达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
②赵诗最后两句“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赵翼看到已经成为历史遗迹的赤壁,表达了对历
史变迁的感慨;同时,借《沧浪歌》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苏词最后两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作者认为人生如同梦境一般,充满了变幻无常,而自己虽
然怀有才华,但却未能得到应有的认可和机会,感到自己的努力和奋斗都付诸东流。这种情感反映了理想
与现实的矛盾,是词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同时,他又能自我安慰与排解,以酒祭江月,
让心中的块垒随着江水的流逝而消散,体现出豁达的人生态度。
②赵诗最后两句“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作者今日经过赤壁的遗迹,那些陈年旧事已成为
历史,只有渔夫在月光下唱着歌谣,既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同时借“屈原被放逐后渔父唱《沧
浪歌》”的典故,世道清廉就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就与世沉浮,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隐逸生
活的向往。
十四、(22-23高一上•河南郑州•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28-3。小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
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
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郡圃春晚
11
韩琦㈤
溶溶春水满方塘,栏槛风微落蕊香。
尽日杨花飞又歇,有时林鸟见还藏。
沉河不为闲来减,流景知从静处长。
欲战万愁无酒力,可堪三月去堂堂。
[注]韩琦,北宋政治家,这是诗人晚年因病申请回到故乡相州任职时的作品。
28.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词开篇用七组叠字写词人的动作、感受、心理,由内及外,层层深入。
B.李词写大雁空是“旧时相识”,却再也无法为她传递情思,徒增空寂和凄楚。
C.韩诗因芳时难留,产生伤春之情,又因年老体衰,沉痛难愈,产生伤己之愁。
D.韩诗末句的“堂堂”为公然、毫不顾及之意,写出了春光离去的浩荡之势。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A.“由内及外”错误,由外在行动而内在心理,应该是“由外到内”。
故选Ao
29.下列对有关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样写春天,韩诗用细腻笔触描绘出落蕊飘香的暮春之景,《归园田居》则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出淡雅
的阳春之景。
B.同样写愁,韩诗以“万”字修饰,夸张地突出愁之多;李词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化繁为简,化多为少,
欲说还休。
C.“可堪”在韩诗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均为“不堪”之意,以肯定形式表达否定含义,有强化情
感之效。
D.“流景知从静处长”以明月初升的动态渲染了景色之静美,《琵琶行》以乐曲结束后水中映月的静态侧面
烘托音乐之动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有关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以明月初升的动态渲染了景色之静美”错误,“流景”指如流的光阴,句意为“在空闲时分才知光阴
漫长”,选项曲解诗句意思。
故选D。
30.《声声慢》中的“更”字与《郡圃春晚》中的“又”字在诗中有异曲同工之妙,试简析。
【答案】①''梧桐更兼细雨”,雨滴打在梧桐叶上,点点滴滴,连绵不断。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计算器及货币专用设备合作协议书
- 2025年棕、藤、草制品合作协议书
- 2025年压力校验器合作协议书
- 2025年高压化成箔合作协议书
- 2022-2023学年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四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
- 惠州惠东县幼儿教师招聘幼儿考试试题及答案
-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加减法测试题
- 历年高级财务会计试题及部分答案
- 四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教学计划
- 2025年交通事故一次性终结赔偿协议范文(2篇)
- 2025年鲁泰集团招聘170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2025学年成都高新区七上数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 企业员工食堂管理制度框架
- 2024年山东铁投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完整word版)中国银行交易流水明细清单模版
- MIL-STD-1916 抽样技术 (C=0 零不良)
-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课堂PPT)
- 胶合板公司人员招聘与配置(模板)
- 软件功能点估算.xls
- 燃气轮机LM2500介绍
- (精选)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