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湘教新版高二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0/0F/0E/wKhkGWegR8uAeYsTAAG-r_pmEHA626.jpg)
![2025年湘教新版高二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0/0F/0E/wKhkGWegR8uAeYsTAAG-r_pmEHA6262.jpg)
![2025年湘教新版高二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0/0F/0E/wKhkGWegR8uAeYsTAAG-r_pmEHA6263.jpg)
![2025年湘教新版高二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0/0F/0E/wKhkGWegR8uAeYsTAAG-r_pmEHA6264.jpg)
![2025年湘教新版高二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0/0F/0E/wKhkGWegR8uAeYsTAAG-r_pmEHA626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湘教新版高二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960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下图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2、用显微镜观察某植物标本时,已知目镜的放大倍数为10×,物镜的放大倍数为40×,则物像的放大倍数为A.长度、宽度均放大400倍B.面积放大了400倍C.长度或宽度放大400倍D.标本的体积放大400倍3、新鲜马铃薯块茎中含有淀粉9%~20%,蛋白质1.5%~2.3%,脂肪0.1%~1.1%。下列实验叙述,正确的是A.马铃薯富含淀粉可作检测还原糖的实验材料B.新鲜马铃薯块茎滴加过氧化氢溶液会出现气泡C.新鲜马铃薯块茎滴加苏丹Ⅲ染液后呈现红色D.煮熟的马铃薯块茎滴加碘液后不会变成蓝色4、生产可保存的干扰素所应用的生物技术是()A.基因工程B.细胞工程C.蛋白质工程D.胚胎工程5、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下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B.19.8℃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C.24.8℃条件下第5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33.6℃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K值恒定不变6、【题文】下列各项中,属于一个种群的是()A.一块稻田中的全部稗草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C.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D.一片草原中全部细菌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8题,共16分)7、图1为科研小组探究a、b;c三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葡萄茎段侧芽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图2为该小组探究某种南瓜矮生突变体属于激素合成缺陷型突变体还是激素不敏感型突变体的实验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得到某浓度生长素处理后的实验数据,需要测量每个葡萄茎段____长度,并计算出生长量;而且需要取每组多个葡萄茎段生长量的____作为该组的实验结果.
(2)若选用带顶芽的葡萄茎段作实验材料,要对其进行____处理,目的是____
(3)图1中的a、b、c三种浓度中,浓度最高的是____,判断依据是____.
(4)由图2可知,生长素对正常南瓜茎生长有____作用;喷施生长素____(填“能”或“不能”)使矮生南瓜的茎恢复至正常,由此可推测:该矮生南瓜属于____突变体.8、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的含量有关.
9、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一猎物模型,如图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据图回答:
(1)该模型属于____(填“物理”、“概念”或“数学”)模型,其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____调节.
(2)请用该模型解释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群数量均能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____
(3)仅从该模型分析,图中最可能代表猎物和捕食者K值的数据分别为____和____.
(4)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关系是经过长期的____进化逐步形成的,捕食者的存在对猎物也是有益的,因为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猎物中的____的个体,同时往往捕食种群数量较____(填“大”或“小”)的猎物物种.
10、_______________是在基因工程基础上,延伸出来的第二代基因工程,通过该项技术能够制造自然界并不存在的新蛋白质。11、下图1表示渗透作用装置,一段时间后液面上升的高度为h其中半透膜为膀胱膜,装置溶液A、a起始浓度分别用MA、Ma表示;图2表示在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活动中,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放在蔗糖溶液后观察到的一个细胞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1)图1中,如果A、a均为蔗糖溶液,且开始时Ma>MA,则达到平衡后MA________Ma(填大于、等于、小于),图1中的半透膜相当于图2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_________(填数字)组成。(2)图2中,如果B、b分别表示蔗糖溶液和细胞液,且起始浓度分别为MB、Mb,则达到平衡后MB______________________Mb(填“大于”、“等于”、“小于”)。(3)若图2为实验中加清水后观察到的,此时细胞处于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中,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___________,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分子马达是由生物大分子构成并利用化学能进行机械做功的纳米系统。天然的分子马达,如:驱动蛋白、RNA聚合酶、肌球蛋白等,在生物体内参与了胞质运输、DNA复制、转录、细胞分裂、肌肉收缩等一系列重要生命活动。(1)根据上述材料可知,下列属于分子马达的是________。A.RNAB.核苷酸C.染色体D.DNA解旋酶(2)由资料信息分析,分子马达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其所有种类中,婴儿有___种不能合成。基因控制分子马达合成需经过______________过程。(3)上述材料表明,分子马达是通过其______________等功能而参与生物体的一系列生命活动的。(4)下列各项植物的生命活动中,可以不需要分子马达参与的是________。(多选)A.生长素的极性运输B.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C.渗透吸水D.光能吸收13、红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与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与血浆.______(判断对错)14、如图甲为神经调节的局部示意图;当刺激图甲中的伸肌时,会在a处记录到电位变化,变化过程如图乙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包括____个神经细胞的胞体,伸肌在反射弧的结构中,相当于____,a处的神经纤维是由神经元的____形成的,在正常体内,兴奋在a点的传递是____(填“单向的”或“双向的”).b神经元是否受大脑皮层的控制?____(填“是”或“否”);
(2)图乙中A处所示为神经纤维的____电位,B处所示膜电位为0,此时膜上____离子通道是打开的,该离子内流是否消耗能量?____(填“是”或“否”),如果适当降低a处膜外该离子的浓度,则C处的电位将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8题,共16分)15、对于钾盐和钠盐来讲,正常人容易缺乏的是钾盐。16、纯合子的自交后代中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的自交后代中不会出现纯合子.(判断对错)17、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判断对错)18、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后,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5对.(判断对错)19、基因与性状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判断对错)20、一侧人耳感受到的声音刺激通过听觉神经通路传送到两侧的大脑听区皮层.()21、正常情况下,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加时,代谢产物增加,此时组织中的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22、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评卷人得分四、识图作答题(共2题,共12分)23、方框内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箭头表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请据图回答:(1)图中参与构成食物网食物链的生物有____(填字母),该生态系统内实际上不存在的能量流动方向为____。(2)次级消费者为图中的____,其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图中____(填字母),C所同化的能量的去向不同于B的特点为____。(3)该生态系统中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属于图中的____(填字母)(4)研究发现该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均有垂直结构,一般认为动物的垂直分层与____有关,植物的垂直结构与____有关。24、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A、B、C为生态系统中的成分,①②③代表生理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碳循环的角度分析,该示意图并不完整,缺少的过程是____。(用文字和箭头表示)(2)该生态系统中C代表的是____,①代表的是____,碳元素在A→B之间的传递形式是____。(3)某生态学家通过一年的时间,调查一个小型生态系统各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现把调查结果统计如下表,其中甲、乙、丙、丁为不同营养级,戊为分解者,Pn表示生物贮存的能量,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能量单位:kJ/(m2·a)该表中属于第二营养级的是____,能量从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保留小数点后一位)评卷人得分五、实验题(共1题,共8分)25、将某种玉米子粒浸种发芽后研磨匀浆、过滤,得到提取液。取6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溶液后,分为3组并分别调整到不同温度,如图所示,然后在每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玉米子粒提取液,保持各组温度30分钟后,继续进行实验(提取液中还原性物质忽略不计):(1)若向A、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适量斐林试剂,沸水浴一段时间,观察该三支试管,其中液体颜色呈砖红色的试管是_______;砖红色较深的试管是______,颜色较深的原因是____;不变色的试管是______,不变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2)若向B、D、F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碘液,观察三支试管,发现液体的颜色是蓝色,产生该颜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3)以上实验的三种处理温度不一定是玉米子粒提取液促使淀粉分解的最适温度。你怎样设计实验才能确定最适温度?(只要求写出设计思路)____。评卷人得分六、综合题(共3题,共27分)26、【题文】(8分)某研究小组在雅玛里克山东北坡海拔890~1290m范围内;按80m间距划分6种梯度样。
带分别以(A;B、C、D、E、F表示);在每个样带内选3个样点,在每个样点按距地表深度0~5cm、5~10cm;
10~15cm;15~20cm四层进行采样。统计不同海拔高度土壤动物的群落组成情况;结果如下表。
(1)调查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和个体数,应采用的方法是____,确定每个样带的三个样点时应____选取。
(2)在雅玛里克山的东北坡,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土壤动物个体数的变化趋势是____,原因之一是随着温度逐渐降低,生态系统中____的____能力下降,导致作为土壤动物食物来源的____减少。
(3)土壤动物丰富度的变化趋势是____。
(4)土壤动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27、【题文】血糖浓度保持平衡对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图4-10-4为胰岛素作用机理模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图4-10-4
(1)由图可知;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的机理:胰岛素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成;另一方面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增加,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除图中所示之外,胰岛素的作用还表现在能促进________________,同时抑制肝糖原和非糖物质(脂肪;蛋白质)转化为葡萄糖。
(2)胰岛素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调节糖代谢过程;这反映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功能。某人体内含有某种抗体;该抗体能与胰岛素受体结合而使此人出现高血糖症状。若给其注射胰岛素________(“能”或“不能”)有效调节其血糖水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该原因导致的疾病属于________病。
(3)胰岛素由________细胞分泌,影响胰岛素分泌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其一方面可以直接作用于胰岛以调节胰岛素的分泌,另一方面也可作用于胰岛组织中的神经末梢或血管内的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胰岛素分泌。因此血糖平衡受______________的调节。在血糖调节中,血糖浓度降低后的信号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叫作__________。28、下面①~⑤列举了五种育种方法,请回答相关问题:(7分)⑤获取甲种生物的某基因→通过某种载体将该基因携带入乙种生物→新生物个体(1)第①种方法属常规育种,一般从F2开始选种,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2)在第②种方法中,我们若只考虑F1分别位于n对同源染色体上的n对等位基因,则利用其花药离体培育成的幼苗应有________种类型(理论数据).(3)第③种育种方法中使用秋水仙素的作用是促使染色体加倍,其作用机理是_______。(4)第④种方法中发生的变异一般是基因突变,卫星搭载的种子应当选用萌动的(而非休眠的)种子,试阐述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第⑤种方法培育的新生物个体可以表达出甲生物的遗传信息,该表达过程包括遗传信息的。甲种生物的基因能够在乙种生物体内表达出与原来一样的蛋白质原因是①②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C【分析】试题分析:神经纤维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当受到足够强的电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同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点是双向的,故C正确。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兴奋的传导过程,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解析】【答案】C2、A【分析】目镜10倍,物镜40倍,那么一共就是放大400倍,所以每条边都是放大400倍,面积放大160000倍,所以A选项正确。【解析】【答案】A3、B【分析】【分析】本题考查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的含量,化合物的检测方法,过氧化氢酶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解答】A.马铃薯的主要成分是淀粉;不属于还原糖,不能用来检测还原糖,A错误;
B.马铃薯含有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为水和氧气,因此加入过氧化氢后产生气泡,B正确;C.新鲜马铃薯块茎含有脂肪,滴加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被染成橘黄色或红色,C错误;
D.煮熟的马铃薯块茎含有淀粉;淀粉遇碘液变成蓝色,D错误。
故选B。【解析】B4、C【分析】【解析】【答案】C5、D【分析】试题分析:从题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的温度下,该藻类的环境容纳量不同,故A正确;当外界温度为19.8℃条件下,藻类的环境容纳量最小,故B正确;24.8℃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大为400,当个体数量为K/2时,即第5天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故C正确;当外界温度为33.6℃条件下,种群数量最终会围绕K值上下波动,故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解析】【答案】D6、A【分析】【解析】略【解析】【答案】A二、填空题(共8题,共16分)7、处理前后平均值去除顶芽避免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对侧芽的生长造成影响,排除对实验结果的干扰aNAA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通过a、b、c与空白对照相比,对葡萄茎段的侧芽生长具有促进作用的是b、c浓度,具有抑制作用的是a浓度,因此a的浓度最高两重性不能激素不敏感型【分析】【解答】(1)为得到某浓度生长素处理后的实验数据;需要测量每个葡萄茎段处理前后长度,并计算出生长量;而且需要取每组多个葡萄茎段生长量的平均值作为该组的实验结果.
(2)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a、b;c三种不同浓度的NAA对葡萄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而顶芽能产生生长素,因此用带顶芽的葡萄茎段实验时,要去除顶芽,避免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对侧芽的生长造成影响,排除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3)NAA的作用具有两重性,通过a、b、c与空白对照相比,对葡萄茎段的侧芽生长具有促进作用的是b、c浓度,具有抑制作用的是a浓度,因此a、b;c三种浓度中;NAA浓度最高的是a.
(4)图2生长素图象先上升后下降;说明生长素对正常南瓜茎生长有两重性,喷施生长素不能使矮生南瓜的茎恢复至正常,说明激素对矮生南瓜的茎不起作用,由此可推测:该矮生南瓜属于激素不敏感型突变体.
【分析】分析曲线图:a、b、c三种不同浓度的NAA对葡萄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相比较,b、c浓度的侧芽生长速度比空白对照组快,即具有促进作用,a浓度的生长速度比空白对照组慢,即具有抑制作用.根据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可知,a浓度最高.8、蛋白质无机盐【分析】【解答】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故答案为:蛋白质;无机盐。
【分析】渗透压:
(1)细胞外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2)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反过来,溶液微粒越少即,溶浓度越低,对水的吸引力越小.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9、数学负反馈猎物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猎物种群数量减少→捕食者种群数量减少→猎物种群数量增加→再次循环N2P2共同年老、病弱或年幼大【分析】【解答】(1)图中数学模型中可以看出,在N1~N2段,猎物数量减少时,捕食者的数量也在减少,捕食者的种群数量会随着猎物种群数量的增加而不增加;在N3~N4段;猎物的种群数量增加时,捕食者数量也在增加,但是当捕食者达到一定的程度后,猎物又在不断减少,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
(2)猎物种群数量增加时;导致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这样猎物种群数量减少,从而导致捕食者种群数量减少,最终又使猎物种群数量增加.这样不断循环,就可以保持两种种群的数量维持相对稳定.
(3)分析该模型,如果捕食者数量下降到某一阀值以下,猎物数量种数量就上升,而捕食者数量如果增多,猎物种数量就下降,反之,如果猎物数量上升到某一阀值,捕食者数量就增多,而猎物种数量如果很少,捕食者数量就下降.即猎物种群数量超过N2,则引起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种群数量超过P2,则猎物数量即减少,两者相互作用,使猎物和捕食者的数量在N2和P2水平上保持动态平衡.
(4)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关系是经过长期的共同进化逐步形成的.捕食者的存在对猎物也是有益的;因为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猎物中的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同时往往捕食种群数量较大的猎物物种.
【分析】模型的构建有三种方法,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和概念模型.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即猎物的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的种群数量也增加,这样猎物的种群增长受到抑制,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群数量均能维持相对稳定.10、蛋白质工程【分析】【分析】本题考查蛋白质工程,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解答】蛋白质工程是在基因工程基础上,延伸出来的第二代基因工程,通过该项技术能够制造自然界并不存在的新蛋白质。【解析】蛋白质工程11、(1)小于原生质层1、2、3(2)等于(3)质壁分离复原减弱选择透过性【分析】【分析】本题考查渗透作用的相关适度,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解答】(1)由于开始时Ma>MA,达到平衡后,由于水柱的压力,使水分子从漏斗进入水槽,所以MA依然小于Ma,这样才能使进出半透膜的水分子数达到动态平衡;图1中的半透膜相当于图2中的原生质层,由①细胞膜、③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②细胞质组成。(2)由于开始时蔗糖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细胞液浓度逐渐增大,当蔗糖浓度等于细胞液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达到动态平衡。(3)如果把植物细胞放在清水中,由于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植物细胞吸水,故此时细胞处于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随着吸水过程的进行,细胞液浓度变小,又因为细胞壁的作用,细胞吸水能力逐渐减弱,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解析】(1)小于原生质层1、2、3(2)等于(3)质壁分离复原减弱选择透过性12、(1)D
(2)氨基酸9转录、翻译
(3)催化、运动
(4)CD【分析】【分析】本题考查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基因的表达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题干中获取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解答】(1)分子马达在生物体内参与了胞质运输、DNA复制、转录、细胞分裂、肌肉收缩等一系列重要生命活动,DNA解旋酶参与DNA复制,属于分子马达,故选D。(2)从题干中举的例子和分子马达的作用,可推测出分子马达属于蛋白质,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在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婴儿有9种不能合成。基因控制分子马达合成需经过转录、翻译过程。(3)上述材料表明,分子马达是通过其催化、运动等功能而参与生物体的一系列生命活动的。(4)A.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载体蛋白属于分子马达;B.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需要纺锤体牵引,纺锤体微管上有分子马达附着;C.渗透吸水属于自有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参与,也不需要能量;D.吸收光能的是色素,不是分子马达。故选CD。【解析】(1)D(2)氨基酸9转录、翻译(3)催化、运动(4)CD13、略
【分析】解: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与组织液.
故答案为:错误.
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血浆是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而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不同,意在考查学生对细胞生活的环境的识记、理解与灵活运用能力,【解析】错误14、4感受器和效应器树突单向的是静息钠否变小【分析】【解答】(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包括1个传入神经、1个中间神经、2个传出神经共4个神经细胞的胞体;伸肌在反射弧的结构中,相当于感受器和效应器;a处的神经纤维是由神经元的树突形成的.在正常体内,兴奋由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传导到神经中枢,所以兴奋在a点的传递是单向的.b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灰质;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2)图乙中A处所示为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B处所示膜电位为0,此时膜上钠离子通道是打开的,Na+通过通道以协助扩散方式内流,所以不需要消耗能量.如果适当降低a处膜外该离子的浓度,进入细胞内的Na+数量减少;则C处的电位将变小.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3、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三、判断题(共8题,共16分)15、A【分析】【解答】人体容易缺的盐;可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需要量大的无机盐,二是容易丢失的盐,虽然从需求看是钠需求多,从丢失看钠在细胞外液中相对易丢失,但是钾盐是不吃也排,可能更容易丢失。
【分析】考查内环境中钠盐的多吃多排和钾盐的不吃也排,要求学生掌握渗透压的调节。16、B【分析】【解答】解:纯合体中遗传基因组成相同,自交后代均为纯合体,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体中遗传基因组成不同,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如Aa自交后代为AA、Aa和aa,所以会出现纯合子.【分析】纯合子是指遗传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如AA、aa,其特点纯合子是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杂合子是指遗传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如Aa,其特点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不发生性状分离.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17、A【分析】【解答】解: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而着丝点不分裂,染色体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所以导致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18、B【分析】【解答】解: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形成的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10条,但不含同源染色体,因此不能表示为5对.【分析】减数分裂的实质: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新细胞染色体数减半.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19、B【分析】【解答】解:基因与性状之一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有些性状可能由多对基因控制.【分析】1、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2、基因与性状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有些性状由多对基因控制.20、A【分析】【解答】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产生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感觉细胞,再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产生听觉.故一侧人耳感受到的声音刺激通过听觉神经通路传送到两侧的大脑听区皮层的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分析】此题考查听觉的形成过程,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据此回答.21、A【分析】【解答】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加时,代谢产物增加,此时组织中的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血浆中的水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增加,小部分的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因此淋巴也增加,故正确。【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细胞外液即内环境三大主要组成成分:血浆、淋巴和组织液的相互转换与物质的跨膜运输相结合。22、B【分析】【解答】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是通过不同物种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故答案为:×.
【分析】共同进化指不同物种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四、识图作答题(共2题,共12分)23、(1)A、B、C②(2)CBC中无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去向(3)D(4)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光照【分析】【分析】本题考查了群落与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准确识图并识记相关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解答】、据图分析A是生产者、BC属于消费者、D是分解者。(1)图中参与构成食物网食物链的生物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即____A、B、C,该生态系统内实际上不存在的能量流动方向为____②____。(2)次级消费者为图中的C,其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图中上一营养级B的同化量,C所同化的能量的去向不同于B的特点为:C属于最高营养级,____C中无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去向____。(3)该生态系统中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属于图中的D分解者。(4)研究发现该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均有垂直结构,一般认为动物的垂直分层与____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____有关,植物的垂直结构与____光照____有关。【解析】(1)A、B、C②(2)CBC中无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去向(3)D(4)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光照24、(1)大气中的CO2库→A(2)分解者细胞呼吸有机物(3)甲11.3%【分析】【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碳循环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识图能力、信息的提取与应用能力、通过比较与综合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等。据图分析:图中A为生产者,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解答】(1)碳元素从大气中进入生物群落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大气中的生理过程是消费者的呼吸作用①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图中明显缺少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即大气中的CO2库→A。(2)据图分析,该生态系统中C代表的是分解者,①代表的是细胞呼吸,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故A→B之间的传递形式是含碳有机物。(3)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可以得出丙、甲、乙、丁分别处于第一、二、三、四营养级,故该能量流动的食物链丙→甲→乙→丁。该表中属于第二营养级的是甲,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3370kJ/(m2·a),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380kJ/(m2·a),能量从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解析】(1)大气中的CO2库→A(2)分解者细胞呼吸有机物(3)甲11.3%五、实验题(共1题,共8分)25、(1)A和CC淀粉酶在40℃时活性相对较高,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产生的还原糖多E酶失活
(2)剩余的淀粉遇碘变蓝
(3)在20℃和100℃之间每隔一定温度设置一个实验组,其它实验条件保持一致。以反应液和上述试剂(或碘液或斑氏试剂或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的程度为指标确定最适温度【分析】【分析】本题考查探究淀粉酶的最适温度、还原糖的检测实验,要求考生掌握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及相应的曲线图,识记鉴定还原糖实验的原理,能运用学的知识正确分析、解释实验象,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解答】(1)A;C中的淀粉酶能将淀分解成还原性糖;且淀粉酶在40℃时活性相对较高,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产生的还原糖多;E中由于高温,使淀粉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而失活,淀粉未被分解,不产生还原性糖。所以向A、C、E三支试分别加入适量的斐林试剂鉴定还性糖,水浴一段时间后,观察该三支其中液体颜色呈砖红色的试管是A和C,砖红色较较深的试管是C,E试管不变色。
(2)碘液遇淀粉变蓝色,故若向B、D、F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碘液,观察三支试管,发现液体的颜色是蓝色,产生该颜色的原因是剩余的淀粉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加油车配送合同范本
- 公司承包转让合同范本
- 2025年度高新技术园区过桥资金借款申请扶持合同
- 2025年中国当归行业发展趋势预测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0元租赁合同范例
- 个人车辆维修合同范例
- 2025年度环保竣工验收跨区域协作与支持合同
- 别墅装修装饰合同范本
- 买卖小牛犊合同范本
- 农村盖房承揽合同范例
- DZ/T 0430-2023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范(正式版)
- (高清版)WST 442-2024 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
- 历史时间轴全
- 2019译林版高中英语全七册单词总表
- 高速行业网络安全与维护
- 2024年能源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
- (2024年)房地产销售人员心态培训
- 康复科院感年度工作计划
- T-BJCC 1003-2024 首店、首发活动、首发中心界定标准
- 《海洋自然保护区》课件
- 2024年云南机场集团飞机维修服务分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