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课内重点文言文篇《虽有佳肴》(解析版)_第1页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课内重点文言文篇《虽有佳肴》(解析版)_第2页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课内重点文言文篇《虽有佳肴》(解析版)_第3页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课内重点文言文篇《虽有佳肴》(解析版)_第4页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课内重点文言文篇《虽有佳肴》(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23课内重点文言文篇一一《虽有佳肴》(解析版)

考点:文学常识

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

纂的。

考点:课后注释

⑴[旨]味美。

⑵[至道]最好的道理。

⑶(困)困惑。

⑷(自反)自我反思。

⑸(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

(6)[学xi力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时间。

(7)[学xito]同“教”,教导。

考点:重点译句

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答案】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也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

⑵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答案】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⑶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答案】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得地方。

⑷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答案】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省。

⑸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答案】知道了自己不懂得地方,这样以后才能勉励自己。

⑹故日:教学相长也。

【答案】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⑺《兑命》曰:“学学半。

【答案】《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⑻其此之谓乎?

【答案】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考点:课后习题

一、背诵《虽有嘉肴》,说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答案】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学”相互促进,“教”是“学”

的另一种形式。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

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再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

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最后弓口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全文语言精练,逻辑严密。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注意古今意义的区别和联系。

故曰:茗学相长也

【答案】教学:教与学。现代汉语中指“教书”或指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大致相当于古代汉语中的“教”。

三、下面是《礼记•学记》中的一些格言警句,查阅工具书,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你的

理解。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答案】玉不雕琢,就不能成为器物;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答案】就学年龄过了然后才去学习,那么就劳苦而难有成就。(强调学习的时效性)

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答案】独自学习而没有学友(一起研讨),就会孤陋寡闻。(提倡共同探讨交流、相互启发、

增广见闻的学习方法)

4.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答案】善于提问的人,如同砍伐坚硬的树,先砍伐纹理平顺的地方,最后砍伐(纹理不平

顺)有疙瘩的地方。(提倡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3的为中考预测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

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

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

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①,秋登②其实;讲论

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选自《颜氏家训》)

(注)①华(hua):花。②登:进用,这里指摘取。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1)虽有至道.(2)学学半

(3)以补不足也(4)但能说之也

【答案】(1)最好的道理(2)同“教”,教导(3)弥补(4)只

【解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

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

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至道”是“最好的道理”;“但”

是古今异义词,“只”的意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弗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故曰:教学相长也故虽有名马,濡辱于奴隶人之手

C.古之学者为己何陋之有

D.行道以利世也不得志,独行其道

【答案】B

【解析】考查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A.食:动词,吃/动词,喂养;弗食食马者不

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故:连词,所以/连词,所以;C.之:助词,的/宾主前置标志;

D.道:名词,道义,主张/名词,原则,行为准则;故选B。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

【答案】(1)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

勉励自己。(2)学习就像种树一样,春天可以观赏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

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知(知道)、反(反省)、困(困惑)”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夫(发语词,不译)、犹(好像)、玩(赏玩)、华(花)、登(摘取)、

其实(它的果实)”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4.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甲)文开篇用类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乙)文开篇则用对比手法论述了学

习的O

(2)请结合(乙)文用自己的话谈谈求学的真正意义。

【答案】(1)重要性(重要)目的(作用)(意思相近即可)(2)充实自己,弥补

自身不足;推行主张,造福社会;涵养德行,以利于事。(答出其中两点,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甲】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

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乙】

文是把古人学习的目的和今人学习的目的进行比较。据此理解概括可填写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从“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可以

知道,古人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弥补自身不足;从“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可以

知道,古人学习是为了推行主张,造福社会;从“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可以

知道,古人学习是为了涵养德性,有利做事。据此可概括作答。

【参考译文】

【甲】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

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

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古时候求学的人都是为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己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都是为了

别人的称赞,只能说说罢了。古时候求学的人是为了别人,推行自己的主张来对社会谋利;

现在求学的人都是为了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求得升官。学习就跟种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

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收获它的果实;评讲文章,就好像赏玩春天的花朵一样,修身利行,就

好像收获秋天的果实一样。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

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二)

门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

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①,斩②

而射之,通于犀革③;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④,镂而砥砺之*

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选自《孔子家语》)

【注释】:①不揉自直:不须人力加工,它就是挺直的。②斩:用刀砍下来。③革:兽皮④

话(gua,箭尾)而羽之:(如果)把箭尾削得尖一点,再在它上面安上羽毛。⑤镶(箭头)

而砥砺之:安上箭头,再把它打磨打磨。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其肯也(心意)B.不知若善也(它)

C.岂可呆乎(赶上)D.汝何好年(音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A.句意: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旨:味美;

B.句意: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其:代指学习;C.句意:谁能赶得上你呢!及:赶得上;

D.句意:你有什么爱好?乐:爱好,喜欢;故选C。

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镁而砥砺之”中“镀”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横柯上蔽,在昼犹昏B.吾妻之年我者,私我也

C.网寡人之耳者,受下赏D.若士必怒……天下缅奉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用法。题干中“貌而砥砺之”的意思是:把它作成箭头而且磨

砺它;其中“镶”是名词作动词,把……作成箭头,A.±:名词用作状语,在上边;

B.美:意动用法,以……为美;C.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D.缩素:名词作动

词,穿丧服;故选D。

3.与例句中“相”的含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两项是()

例句:教学相长也

A.刮目相待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伯乐善相马D.相映成趣

【答案】B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题干中“教学相长也”的意思是:教与学是互相

促进的。其中“相”的意思是互相,副词;A.相:动词,意思是对待,看待;

B.相:副词,意思是互相;C.相:动词,意思是观察,发现;D.相:副词,意思是互相;

故选BD。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非此之问也,

(2)其人不益深乎?

【答案】(1)我不是问你这件事(或我问你的不是这件事)。(2)箭射进去不是更深了吗?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找出关键实

词、虚词,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

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注意:(1)非:不是;“此之问也”是宾语前置句,

翻译时调整为“问此也”;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2)其:代箭;益:更加。

5.下面两个句子在文中各比喻什么?

(1)南山有竹,不揉自直。

(2)恬而羽之,镂而砥砺之,其人不益深乎?

【答案】(1)比喻只要素质(天赋)好,不学习也照样优秀(能干)。(2)比喻学习可以

使人有更大的发展(或学习可以使人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才能)。

【解析】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理解。(1)句意思是:南山有竹子,不矫正自然就是直的;

这里用南山竹子的生长来比喻只要自身的天赋条件好,不需要后天的的辅佐,自然就能很优

秀;(2)句意思是:做好箭杆还要装上羽毛,做好箭头还要打磨锋利,这样射出的箭不是

射得更深吗?这里用弓箭需要经过打磨才能射的更深来比喻学习可以使有先天优势的人有

更大的收获。

【参考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

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这样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

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

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乙)子路初次拜见孔子,孔子说:“你有什么爱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

孔子说:“我不是问你这个。我是说以你的能力,再加上努力学习,谁能赶得上你呢!”……

子路说:“南山有竹子,不矫正自然就是直的,砍下来用作箭杆,可以射穿犀牛皮。以此说

来,哪用学习呢?”孔子说:“做好箭精还要装上羽毛,做好箭头还要打磨锋利,这样射出

的箭不是射得更深吗?”子路再次拜谢说:“恭敬地接受您的教诲。”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单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

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廖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

命)日“学学半”,募此之谓乎!・(《礼记•虽有佳肴》)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当。夫学须

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厂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

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

1.下列括号内对加点词语意义或用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茧有佳肴(即使)里我之死,有子存焉(虽然)•

B.非宁静无以致晅(形容词用作名词)斗折电行(名词用作状语)

C.非学无以广才(增长)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勉励)

D.基此之谓乎(表推测)茜真无马也(表反问)•

【答案】A

【解析】A.错误,虽有佳肴(虽然);里我之死(即使)。故选A-

2.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A.甲文先通过类比引入,层层推论得出“教学相长”的论点。•

B.乙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待。

C.两文都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既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又使文章节奏鲜明、朗朗上

Po-

D.两文都围绕“学”这个中心论题,提出并充分论证各自与“学”相关的中心论点。,

【答案】D

【解析】D.错误,甲文集中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教学相长”的道理;乙文的主

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

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故选D。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答案】示例:依靠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节约的作风来培养品

德。.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直译为主,意

译为辅。此句中重点的词有“静(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

者的目的),修(修养),养(培养)”,注意根据句境确定词义。-

参考译文:

甲:君子的行为操守,依靠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节约的作

风来培养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

心专一,而才干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