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7.2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7.2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7.2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7.2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7.2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5-《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生平并熟读背诵诗歌。2、学习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培育审美鉴赏实力和表达沟通实力。3、品尝田园生活中的自然和谐之美,领悟诗人对田园生活的酷爱和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行。二、教学重点:感受田园生活的和谐安静自然之美。三、教学难点:领悟诗人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行。四、教学方法

诵读式: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美探究式:引导学生感受诗人表达的情感五、课时支配: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常说诗言志,诗歌是用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志向的。第七课有两篇诗歌,曹操的《短歌行》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短歌行》,在这首诗里,曹操表达的是时间逝去、贤才难求以及渴望建功立业的宏愿。今日,我们随着陶渊明一起从繁华的官场抽身,探求他表达了自己什么情感?二、诗人及背景介绍(见幻灯片)三、初步感知1、请同学诵读(正字音)全班齐声朗读3、问:在我们初读诗歌后,找出题眼(抓住题目的核心)。那我们依据这个“归”字,思索以下问题?从何而归?归向何处?为何而归?归后如何?四、详细赏析(再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思索陶渊明从何而归?)(1)从何而归?(用原诗诗句回答。)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师:作者将官场比成尘网、樊笼,便可以看出官场对陶渊明生活带来的多为束缚。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而鸟儿自由的翱翔,鱼儿畅快的游跃最简单唤起人们对于自由的憧憬,请同学们结合着诗句内容思索看看,作者呈现的思想情感?生1:对官场生活的厌恶A.误:这是作者对自己前半生步入的官场进行了简洁概括,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在封建社会中人们若想实现政治志向,建功立业,只能当官,走仕途。但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志向是不行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回来田园生活。B.久:处于这样勾心斗角、勾心斗角的官场之中,让人觉得极端厌恶,无比漫长。C.羁鸟和池鱼:是指关在笼中的鸟,禁在池中的鱼。这是陶渊明的自比,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苦痛。也示意作者在官场就犹如“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师强调:作者虽身在官场,但却心系田园,憧憬自由。(2)为何而归?(找出诗句)

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勾心斗角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其次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宠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B、守拙归园田“拙”有原始本真的意思。陶渊明强调自己不会顺应世俗的潮流,而是要坚守自己的纯真本性,更强调出对于田园生活的憧憬。展示创作背景:(1)东晋末年权力之争猛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冲突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特别苦痛。他不愿同流合污,便受排挤孤立,他固守清贫,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2)几经坎坷,陶渊明在官场之中看透了种种卑污,本诗便是他在人生幡然醒悟中的感叹,是一位哲人看透世界后的箴言。老师再点明:“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3)归向何处?齐读有关描写田园的诗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这样的农村生活景象由那些构成,你觉得美吗?你的依据是什么?生1:特别的一般,常见,并没有什么太多的亮点生2: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的确很一般,但正是这些平平经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特别安静幽美、清爽喜人的图画。田园风光中的清单朴实,自然柔软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有点像世外桃源,心灵当中的追寻。生3:如苏轼所言: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语言质朴无华,单意蕴深远。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变现了这种美:A、远近结合: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鸡鸣桑树颠。”是简笔的勾画的近景,以此显出主子生活的简朴清雅。虽无雕梁画栋却有榆柳的绿荫覆盖于屋后,桃李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远景,给人以安静安详的感觉。

从近景转到远景,将一座充溢农家风味的茅舍溶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

B、动静结合鸡犬之声是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因狗吠鸡鸣,才让这样的景象多了一些生气,画面更加和谐统一C、视听结合D、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线条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描写景物采纳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不加雕饰,不加烘托,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纳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这些景象的共同勾画,营造出自然、清爽,悠然和谐而充溢朝气的田园生活。(4)归去如何?(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词语。)无尘杂/有余闲/久/复——自由、安逸、喜悦。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生答:厌恶官场,酷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总结:在学完这首诗之后,我们对陶渊明借由本篇诗作拥有了更为直观的理解,他对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憧憬。五、探究拓展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消极避世,不敢直面现实,不思进取的表现。有人认为他的归隐是对自我本性的皈依,他在感受自然万物和艰难的躬耕生活中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新的意义。结合下列诗句,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看待陶渊明的仕与隐

?1、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2、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六、课堂小结:正如叶嘉莹所言:“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干脆面对人生的苦难悲伤,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方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分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七、布置作业背诵诗歌完成配套练习八、板书设计:归园田居(陶渊明)从何而归

官场

(厌恶)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田园

(憧憬)九、教学反思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索探究沟通,讲求学问生成获得。老师引导学生扣住文题中的“归”字,围绕“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三个方面,由浅入深,由生活场景的描摹到精神层面的溯求,进而,由陶渊明这一个到对学问分子群体意识倾向的揭示,使得整个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