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标准化概论090730教学幻灯片_第1页
01标准化概论090730教学幻灯片_第2页
01标准化概论090730教学幻灯片_第3页
01标准化概论090730教学幻灯片_第4页
01标准化概论090730教学幻灯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所涉及的标准: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1.2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标准的制定方法GB/T1.3标准化工作导则–第3部分:技术工作程序GB/T20000.1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术语GB/T200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2部分:采用国际标准的规则GB/T20000.3标准化工作指南–第3部分:引用文件的规则GB/T20000.4标准化工作指南–第4部分:标准中涉及安全方面内容的编写GB/T20000.5标准化工作指南–第5部分:产品标准中涉及环境方面内容的编写

GB/T20001.1标准编写规则–第1部分:术语GB/T20001.2标准编写规则–第2部分:符号GB/T20001.3标准编写规则–第3部分:信息分类编码GB/T20001.4标准编写规则–第4部分:化学分析方法GB/T15496-2003企业标准体系要求GB/T15497-2003企业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GB/T15498-2003企业标准体系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

第一章标准化概论第一节标准化的基础知识一、什么是标准1.标准: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例1:红灯停,绿灯行;靠右行驶例2:民用电压220V例3:铁路轨距1435mm例4:茶叶中铜的含量不得超过0.2mg/kg

例5:纸张的尺寸应是印刷物尺寸的整倍数例6:楼层的高度应是台阶的整倍数2.大标准的概念例如:刑法是刑事处罚的标准。在大标准的概念下,法律法规都属于标准。刑法第四十九条: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不适用死刑。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的,处死刑。

第一节标准化的基础知识按执行的层次可分为: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许多人认定标准就是法,但是至今没有一份法律文件规定中国法规体系中包括标准,标准与法的关系始终处于模糊状态。标准化的目的:建立最佳秩序标准化是“效率之母”,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石。

1.1标准化是在科学技术、经济贸易及管理等社会实践活动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最佳效益的过程。标准化是一门学科,同时又是一项管理技术,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标准化的历史源远流长,人类在远古时期发明的文字是标准化工作最杰出的成果之一;秦始皇对度量衡和车辆轮距等的统一规定,开创了中国古代标准化工作的先河;明代出版的《天工开物》,可谓我国古代生产技术成就和标准化工作经验总结的集大成者。

美国的国家标准化起源于一场火灾。巴尔地摩镇位于华盛顿和费城之间的一个小镇。1904年2月7日,巴尔地摩镇一家小商店的地下室干货仓库不慎起火。几分钟内火势蔓延到整个木楼,并向邻居扩散,火焰连成一片。巴尔地摩镇消防局向华盛顿和费城发出求助电报;28分钟后,满载消防员和消防装备的消防车到达巴尔地摩,然而,消防员发现,华盛顿的消防水龙带接不上巴尔地摩镇的消防栓阀门,消防员无能为力;从费城赶来的消防队同样如此。这场大火烧了30个小时才熄灭,烧毁了全镇的2500多栋房屋。

巴尔地摩镇的这场大火推动了一场解决消防栓阀门和水龙带头兼容的标准化运动。经调查发现:当时在全美使用的水龙头有400多个不同尺寸和品种。新成立的美国国家标准局于1905年颁布了消防水龙头国家标准。从此,对其它产品也开始标准化。

现代意义上的“标准化工作是西方近代工业革命的产物”.1865年成立了第一个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报联盟”;1906年成立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1947年成立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而中国作为ISO的发起国之一,早在1931年12月就成立了工业标准化委员会.

纵观近代标准化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工业化大生产是近代标准化工作的“孵化器”和“推进器”。

首先,只有按统一的规格尺寸等技术要求生产出来的产品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业化的优势,才能降低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就是标准所谓的生产属性;其次,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促使市场产生了对产品的通用性和互换性的需求,这就是标准的所谓贸易属性。随着工业化规模和市场范围的扩大,特别是国际贸易的兴起,在更大的范围内统一技术要求就成为经济贸易发展规律的内在需要。

在一些技术含量较高、市场广阔的“全球产品”的开发领域,标准一旦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便有可能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中获得垄断性利润。一流企业卖专利(品牌)、二流企业卖产品、三流企业卖劳力、超一流企业卖标准。因此,许多厂商在开发全球产品的同时,也开发标准,并力争将其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

没有标准,生活质量将大打折扣。标准促进贸易通商。A4纸的尺寸210*2971:21/2

DVD是典型的全球商品,这一产品的核心技术是光头、机芯等部件,其中包括多项专利技术。其他厂商生产DVD或购买其关键部件装配都要付专利费,使一些不掌握核心技术和专利的DVD生产企业损失很大的经济效益。有鉴于此,索尼、松下等9大DVD厂家拟联合推出新的DVD制式标准(事实上的全球标准),这一轮DVD标准大战拉开了序幕。移动通信产品是最典型的全球产品,其市场之广阔令所有的生产厂商为之眼红。世界各国的营运商在不遗余力地开发产品和网络建设.与此同时,都把目光集中到第三代移动通信(3G)的国际标准上。

1.4我国标准化的发展历程三个阶段

我国标准化的发展历程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的缩影,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88)逐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技术标准体系,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管理条例》是这一阶段标准化工作的法律依据和标志性成就。该条例规定,我国标准分为国家标准、部(专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国务院、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和企业都要设立机构管理标准化工作;国家标准、部(专业)标准应由政府部门确定的标准化核心机构负责起草,由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发布,且一经发布就是技术法规,必须严格贯彻执行,而企业产品标准也必须由企业主管部门批准。这一阶段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的构成与管理运行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以政府为主导,以行政命令为手段,以行政强制保障标准的实施。

第二阶段(1988-2001)

198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199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以及随后颁布的一系列部门规章和规范性管理性文件是这一阶段标准化工作的法律依据和标志性成就。这一阶段的我国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并将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两类。在标准的制定方面,更多的通过由专家组成的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起草和审议,国家鼓励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在标准的实施方面,国家鼓励企业自愿采用推荐性标准,同时推行产品认证制度,认证合格的准许使用认证标志。这些举措为我国标准化工作的国际接轨和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当然,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及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制约,这一阶段的国家技术标准体系仍然没有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以计划为主导、以政府为主体的标准化管理模式等因素使我国标准化工作的潜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第三阶段(2001-今后很长一段时光)

开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的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阶段,为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国务院于2001年10月组建了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SAC),并成为新世纪我国标准化改革的发端。实现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才能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进而转化为经济优势,而充分发挥标准的技术扩散作用,推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则是推出新产品、形成新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大力提高标准的技术水平是实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选择。

第一节标准化的基础知识3.必要性(1).制定与实施标准是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必然要求。制定标准是有法可依,强制实施标准是有法必依例:受刑事处分应开除公职(管理标准)(2).是组织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实现专业化生产的必要条件。

第一节标准化的基础知识例:要求汽车的轮圈与轮胎的size的配合,所以需分别制定汽车轮圈与汽车轮胎的标准(技术标准,产品标准)(3).是节约原材料和能源的重要措施例:纸张的幅宽应是标准印刷物尺寸的倍数(技术标准,产品标准)例:某型号的汽车每百公里耗油不超过8升(技术标准,产品标准)

第一节标准化的基础知识(4)是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例:ISO9000(管理标准)(5)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6)实现管理科学和现代化的基础(7)是不断提高企业技术水平,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8)是保障生产安全、维护职业健康和强化环境管理的重要措施

第一节标准化的基础知识(9)有利于促进建立完善信息系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企业使用高新技术,实现技术进步(10)保护消费者利益,保证市场公开、公正、竞争而有序(11)消除技术壁垒,利于市场准入,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第一节标准化的基础知识二、标准的分类A.国际标准(区域标准)B.国家标准C.行业标准D.地方标准E.企业标准

第一节标准化的基础知识A.国际标准(ISOIECITU……)B.国家标准(截至2005年底,共颁布20,906项国家标准)。国家标准的编号GB强制性标准GB/T推荐性标准

第一节标准化的基础知识GB××—××或GB/T××—××××表示标准顺序号××表示批准年号例如:GB/T2828.4—20082828是标准顺序号,于2008年颁布。根据《标准化法》规定:“对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应当制定国家标准”截至2005年底有20906项国家标准

第一节标准化的基础知识C.行业标准(截至2005年底,共颁布31,348项行业标准)。YD××××—××××YD/T××××—××××根据《标准化法》规定:“对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可以制定行业标准”。

第一节标准化的基础知识行业标准代码机械JB汽车QC船舶CB商业SB林业LY轻工QB

水利SL邮电(电信)YD邮政YZ

第一节标准化的基础知识D.地方标准(截至2005年底,共颁布8,155项地方标准)。DB××/×××—××××DB××/T×××—××××DB44/1234—2009广东省强制性地方标准1234号2009年颁布DB44/T1234—2004广东省推荐性地方标准1234号2009年颁布

第一节标准化的基础知识省、自治区、直辖市代码北京市11上海市31广东省44天津市12广西壮族自治区45河北省13山西省14海南省46内蒙古自治区15四川省51辽宁省21黑龙江省23吉林省22湖南省43

云南省53贵州省52西藏自治区54

第一节标准化的基础知识江苏省32陕西省61浙江省33甘肃省62安徽省34青海省63福建省35河南省41江西省36山东省37湖北省4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65台湾省7l宁夏回族自治区64

第一节标准化的基础知识根据《标准化法》规定,制定地方标准的对象需要具备两个条件:a.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b.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的事和物。

第一节标准化的基础知识E.企业标准Q(截至2005年底,大约共颁布134万项企业标准)。根据《标准化法》规定:“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企业标准代号:

Q/××××××-×××××××表示企标代号×××表示标准顺序号××××表示批准年号

第一节标准化的基础知识例:Q/IBM1234-2009IBM公司第1234号企业标准,于2009颁布。

第一节标准化的基础知识按标准化的对象分,可分为:标准化的对象可以概括为“物”、“事”、“人”三方面,由于这些“物”、“事”、“人”的多次重复活动,产生了统一标准的客观需要和要求,从而分别形成了技术标准---标准化的对象为“物”;管理标准---标准化的对象“事”;工作标准---标准化的对象为“人”;

三、标准是一把双刃剑标准制定的不妥(不对)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例如身份证号码标准严重侵害隐私权;但目前依然不能改变。

1234第一节标准化的基本知识第二节标准化概述第三节标准化的作用第四节科技研发、科研成果与技术标准主要内容

第二节标准化概念标准化是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社会管理活动中逐渐摸索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技术,同时也是一门科学。

第二节标准化概念当今时代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标准和标准化已远远超出了原来指导和促进工业化生产的狭隘领域。农业、服务业、食品卫生、环境保护、IT产业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渗透着标准和标准化的深刻影响,反映着对标准和标准化的强烈需求。

第二节标准化概念一、基本概念(一)标准化依据ISO/IEC指南2:1996《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在GB/T20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对标准化所下的定义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

第二节标准化基本概念1、标准化是一项活动,是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的系统过程,标准是标准化活动过程的核心要素。2、标准化对象不是孤立的一件事、一个事物,而是共同的、可重复的事物。

第二节标准化基本概念3、标准化是一个动态的的概念,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标准没有最终成果,标准在深度上的持续深化和广度上的不断扩张正体现了标准化的动态特征。

第二节标准化基本概念4、标准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表现在随着事物的发展,标准化与非标准化、共性和个性的相互不断转化的发展规律上。任何已经标准化的事物和概念,都可能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突破已有的共同规定,成为非标准化。因此,这种事物和概念的标准化——非标准化——再标准化,共性——个性——共性的交替进化,符合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它推动标准化永无止境地发展。

第二节标准化基本概念5、标准化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只有当标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以后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在标准化活动中,标准的应用是最重要、最具实践性的一个环节,没有标准的应用,标准化工作就失去根本意义。

第二节标准化基本概念(二)标准1、来自ISO的定义(1)ISO的定义依据ISO/IEC指南2:1996《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GB/T20000.1

第二节标准化基本概念—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对标准所下的定义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第二节标准化基本概念(三)标准化的对象标准化的对象可以概括为“物”、“事”、“人”三方面,由于这些“物”、“事”、“人”的多次重复活动,产生了统一标准的客观需要和要求,从而分别形成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

第二节标准化基本概念技术标准是对技术活动中需要统一协调的“物”制定的技术准则。它是根据不同时期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实践经验,针对具有普遍性和重复出现的技术问题提出的最佳解决方案。它的对象既可以是“有形”的物(如产品、材料、工具),也可以是无形的“物”(如程序、方法、术语、图形符号)。

第二节标准化基本概念管理标准是对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订的标准。它的对象是管理技术事项,即“事”。它为合理的组织、利用和发展生产,正确处理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相互关系,以及行政和经济管理机构行使其计划、监督、指挥、控制等管理职能而制定的准则。

第二节标准化基本概念工作标准是对需要协调统一的工作事项所制订的标准。它的对象是“人”的工作、作业、操作或服务程序和方法。由于工作标准是“人”的行为准则的基本依据,目前主要由企事业单位自行制订,它包括管理、操作和服务岗位的岗位职责、工作程序、工作内容与要求、工作质量考核等方面的标准。

第二节标准化基本概念(四)标准化的本质标准化的本质就是统一,统一的含义是使一致,是把同类事物两种以上的表现形式归并为一种或限定在一个范围内。绝对的统一(例如,各种编码、代号、标志、名称、单位等)相对的统一(例如,对质量指标允许有一定的灵活性,如分级规定、指标上下限、公差范围等)

第二节标准化基本概念任何统一化都不可能是任意的,统一化必须遵循等效、适时、适度的原则。

第二节标准化基本概念等效就是在统一化时,被确定的与被取代的事物和概念之间必须具有功能上的可替代性。具体的说,就是在众多的标准化对象中确定一种而淘汰其余的对象时,被确定的对象所具备的功能应包含被淘汰对象所具备的功能。等效是统一化的前提。

第二节标准化基本概念适时就是要选择适当的统一时机,选择时机过早或过迟,都难以达到应有的标准化效果,而且会增加统一的难度,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适时是统一化的关键。适度就是要合理地确定统一化的范围和指标水平。范围过大或者过小,指标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会对标准化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第二节标准化基本概念(五)技术法规1、技术法规的产生由于科技的进步和人民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使得法律法规更多地涉及到如何保障人民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法规的执行也越来越需要解决这些技术问题,于是出现了规定技术要求的法规——技术法规。

第二节标准化基本概念2、技术法规的定义ISO/IEC第二号指南给出了“技术法规”的定义,我国已通过制定GB/T20000.1-2002将此定义完整引入,该定义为:“规定技术要求的法规,它或者直接规定技术要求,或者通过引用标准、技术规范、或规程来规定技术要求,或者将标准、技术规范、或规程的内容纳入法规中”。

第二节标准化基本概念3、标准与技术法规的关系随着技术的进步,法规越来越多地涉及到了技术问题,法规制定机构在寻找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时,除了运用自身的力量外,发现标准可以作为法规制定的有效支撑手段。

第二节标准化基本概念标准的优势:由于标准制定的目的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是为了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因此具有公共目的性;标准是在协商一致基础上制定的,因此具有广泛的可接受性;标准凝聚了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反映了最新技术水平,因此具有先进性和合理性。由于标准在理论上所具备的这些性质,这也是法规制定所追求的效果,这就使得标准被法规利用成为可能。

第二节标准化基本概念(1)由于立法程序的复杂性,使得技术法规的更新既费时又费力,如果在技术法规中对技术问题规定得过细,就会出现由于技术的快速发展而不能及时地通过修改技术法规加以体现,使最新技术不能得到及时的应用,从而阻碍了技术的进步

第二节标准化基本概念(2)法规起草者在起草技术法规时由于受有关专业技术知识的限制往往会遇到技术上的困难,而在法规中引用标准可以减轻法规起草者的负担,使他们自己不用去考虑技术细节问题,也避免了法规和标准制定中对于同一技术问题的重复工作而造成的时间、费用上的浪费和出现矛盾。(3)由法规机构来制定技术细节,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技术权威性也会引起社会的质疑。

第二节标准化基本概念鉴于上述考虑,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和地区往往采取下述两种模式:模式一,技术法规仅规定安全、健康、环境保护等方面(WTO/TBT确定的制定技术法规的五个正当目标)的基本要求,而技术细节则通过引用标准来解决;模式二,在没有适用的标准情况下,法规机构委托标准机构制定相应的标准供法规所引用。

第二节标准化基本概念这两种模式使技术法规和标准紧密地联系起来,使标准和技术法规形成了一个科学、统一、严谨和灵活的整体,既保证了WTO/TBT确定的五个正当目标的实现,又给了技术的发展留有空间。

第二节标准化基本概念(六)合格评定程序合格评定程序任何用以直接或间接确定是否满足技术法规或标准有关要求的程序。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申请程序2、评定依据3、评定过程4、合格判定5、证书

第二节标准化基本概念1.我国在198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还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监督条例”等,此外在建筑法、食品卫生法、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中涉及到了标准化有关事项的规定。2.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是国家质检总局领导下,由国务院授权履行统一管理全国标准化工作行政职能的唯一机构,对国家标准实行统一计划、统一编号、统一审查、统一批准发布等四个统一管理职能,对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进行备案管理。3.国家标准的制修订是由国家标准委统一管理,各部门归口管理的243个技术委员会和360个分技术委员会负责制订,参与的各行各业的专家有27000多名。二、我国标准化工作的现状

第二节标准化基本概念4、按照我国的“标准化法”,我国的技术标准体系有四级标准组成

我国四级标准的数量表(统计到2005年底)我国国家标准的组成结构表(统计到2005年底)国家标准(项)行业标准(已备案的)地方标准(已备案的)企业标准(已备案的)20688313488155134万项左右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基础标准安全、卫生、环保标准管理和其它标准数量占%数量占%数量占%数量占%数量占%628330.37%855941.37%375718.16%15947.71%4952.39%20668项国家标准中,按标准的性质分:

第二节标准化基本概念三、国际标准化工作现状1、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有权威性的国际标准化专门机构,1946在伦敦正式成立(中、英、美、法、苏的25个国家的64名代表参加)ISO是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的甲级咨询组织和贸发理事会综合级(即最高级)咨询组织。ISO中央秘书处设在瑞士日内瓦,现有成员146个,中国于1978年9月1日重新进入该组织。国家标准委(SAC)代表中国参加ISO。截止到2005年底,ISO共制定国际标准14941项,其中95%由发达国家制定,中国占32项,仅为0.21%

第二节标准化基本概念2、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成立于1906年,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国际性电工标准化机构,负责有关电气工程和电子工程领域中的国际标准化工作。IEC的中央办公室设在瑞士日内瓦,至今IEC成员国已从1960年的35个增加到62个。目前IEC的工作领域已由单纯研究电气设备、电机的名词术语和功率等问题扩展到电子、电力、微电子及其应用、通讯、视听、机器人、信息技术、新型医疗器械和核仪表等各个方面。我国1957年参加IEC。国家标准委(SAC)代表中国参加IEC。截止到2005年底,IEC共制定国际标准5296项,其中96%由发达国家制定,中国占15项,仅为0.28%

第二节标准化基本概念3、国际电信联盟(ITU)。简称电联,其前身是1865年成立的国际电报联盟,1932年,70多个国家的代表在马德里召开的会议上决定将国际电报联盟与国际无线电报联盟合并,并更名为国际电信联盟。电联是联合国负责电信事务的专门机构,它是一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目前已有189个成员国,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我国于1920年加入国际电报联盟,原邮电部门即现在的信息产业部代表中国参加ITU。

一、标准化中的几个基本问题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电信联盟(ITU)ISO发布的国际标准共有14251个。我国是ISO理事会成员。IEC发布的国际标准共有5204个。我国是IEC理事局、执委会和合格评定局的成员。ITU目前已有189个成员国,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我国是电联理事国。截止到2005年底:

第二节标准化基本概念四、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和标准化WTO/TBT协定主要规则(1)国际标准原则:成员国在制定本国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时,要以国际标准(或即将发布的国际标准草案)和国际导则为基础,要尽可能地采用国际标准,并且鼓励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活动。TBT协定指的国际标准,主要是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电信联盟(ITU)三大国际标准组织发布的标准。

第二节标准化基本概念(2)国民待遇原则:在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方面,各成员国给予来自世贸组织其他任何成员境内产品的待遇应不低于本国同类产品的待遇,就是国民待遇原则。

第二节标准化基本概念(3)透明度原则:各成员国在制定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时,只要与贸易有关的,在发布前必须给成员国事先通报,并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规定为60天)给成员国的有关团体提意见,对所提意见,应做出合理的解释,或根据成员国提的意见进行修改。与国际标准不一致的,应做出说明,阐述理由。

第二节标准化基本概念(4)良好行为规范原则:各成员国应保证不制定、不采用、不实施在目的上或效果上给国际贸易制造不必要障碍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但是为了实现正当目标和基本气候或地理因素、基本技术或基础设施问题,各国可以制定与国际标准不一致的技术法规和标准,来保证正当目标的实现。

1234第一节标准化的基本知识第二节标准化基本概念第三节标准化的作用第四节科技研发、科研成果与技术标准主要内容

第三节标准化的作用一、标准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标准是规范和协调市场经济运行秩序的技术依据市场经济的运行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市场行为的主体,包括各类企业法人、事业法人、社会团体法人和自然人等,这些都是市场行为的发起者和操作者;另一类则是市场行为的客体,即市场上经营和交换的成千上万种商品,包括服务商品,这些都是市场行为的被操作者。

第三节标准化的作用一、标准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标准是市场交易中传递信息的载体

第三节标准化的作用(三)标准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1、标准可以规范和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标准是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第三节标准化的作用二、标准能够显著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总福利水平(一)标准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1、由于技术标准的简化、规范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等功能,企业内部的生产分工能更合理和专业化,生产者的生产成本降低,劳动生产率将会提高,产生供给方的规模经济,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三节标准化的作用二、标准能够显著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总福利水平(一)标准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2、企业可以将技术标准作为打开市场的战略性手段。通过制定和执行先进的标准,抢占世界市场,并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个体的持续竞争优势,实现企业利润的持续增长。世界上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往往都制定了较高的企业技术标准体系,以保证其竞争目标和利润的实现。

第三节标准化的作用二、标准能够显著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总福利水平(一)标准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3、标准会产生“需求方规模经济”,这种规模经济随用户预期的变化而变化。一旦消费者预期某个厂商占有标准而将处于主导地位,那么消费者将更愿意购买该厂商的产品,这反过来又使这个厂商成为主导厂商。这时主导厂商将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投入增加的比例,即由标准所带来的企业生产规模扩大而引致生产效率的提高。

第三节标准化的作用二、标准能够显著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总福利水平(一)标准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三节标准化的作用(二)标准能够提高国民经济效益1、通过标准化活动,可以提高资源(自然资源、劳动、资本和技术等)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耗费,促进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三节标准化的作用(二)标准能够提高国民经济效益2、一些发达国家把技术标准作为提高整个国家竞争力的主要手段,通过制定技术标准,在提高本国产品竞争力的同时,削弱发展中国家产品的比较优势,促进和扩大本国技术和产品的出口,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3、技术标准推广的速度、应用的范围和产生的效益要远远高于技术成果本身,其带来的国民经济效益的增长更加明显和迅速。

E

E1SDP1Q1社会总剩余(标准化前)QP0D1S1(三)标准能够提高社会总福利水平社会总剩余(标准化前)P2Q2

第三节标准化的作用三、标准有助于消除贸易壁垒和形成贸易优势地位(一)标准有助于消除贸易壁垒1、标准是进行贸易的基本条件贸易双方进行货物和服务交换时,技术标准对贸易对象的形式、功能和其他技术特性所作的一致性规定,为贸易双方提供了一种共同背景、共同语言和共同的客观依据,这是对外贸易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要求。因此,技术标准为消除贸易壁垒和建立统一市场创造了条件。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标准就没有贸易。

第三节标准化的作用三、标准有助于消除贸易壁垒和形成贸易优势地位2、标准是贸易仲裁的依据技术标准为解决贸易纠纷创造了公正的条件。如果贸易双方发生关于商品质量、性能、规格等问题的争议,可依据共同商定的技术标准进行仲裁。

第三节标准化的作用三、标准有助于消除贸易壁垒和形成贸易优势地位(二)标准有助于建立贸易优势地位以发达国家为例:1、发达国家技术法规、标准涉及的技术指标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苛刻,修订越来越频繁,发展中国家很难达到;2、发达国家对很多商品都规定了严格的合格评定和认证程序,包括从入境前的注册、登记、批准,以及入境后的检验、监督和各种认证标志的获取,其程序复杂、繁琐,费用昂贵,发展中国家难以承受和适应;

第三节标准化的作用三、标准有助于消除贸易壁垒和形成贸易优势地位(二)标准有助于建立贸易优势地位3、国际标准基本被发达国家所控制和垄断,标准中指标的确定基本是发达国家说了算。

第三节标准化的作用据商务部的调查表明,中国71%的出口企业,39%的出口产品受到国外技术壁垒的限制,每年造成损失约170亿美元。

第三节标准化的作用在受到国外技术壁垒限制的出口企业中,遭遇国外“提高标准”的有95.6%;遭遇国外“增加检验检疫项目”的有75.0%;遭遇国外“法规变化”的有38.3%。95.6%75.0%38.3%95.6%75.0%38.3%

1234第一节标准化的基本知识第二节标准化基本概念第三节标准化的作用第四节科技研发、科研成果与技术标准主要内容

第四节科技研发、科研成果与技术标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