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沪科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5年沪科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5年沪科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5年沪科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5年沪科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沪科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500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在位时,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这位皇帝是()A.刘邦B.刘彻(汉武帝)C.刘秀D.刘备2、“在历代帝王中,唐太宗是以其‘雄才大略而从谏如流,位及人主而兼听纳下’的开明作风而闻名于世的.”这个评价的依据是唐太宗A.善于听取臣下建议,鼓励臣下直言B.大力加强监察制度,监督地方官员C.奖励军功,按照功劳大小分封爵位D.创立行省制度,推行改革采用汉法3、唐代新创的釉彩陶是A.唐三彩B.白瓷C.青瓷D.青花瓷4、商鞅变法法令中,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是()A.加强刑罚B.奖励生产C.奖励军功D.推行县制5、如图能够反映秦统一度量衡中的哪一项措施()

A.统一“度”B.统一“量”C.统一“衡”D.统一“度、量”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8题,共16分)6、唐朝著名的书法家有()

A.颜真卿B.欧阳询C.王羲之D.吴道子7、“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包括()A.国家统一,社会稳定B.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C.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D.重视人才的选拨和任用8、人物评价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以下对赵匡胤评价准确的有()A.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北宋王朝B.通过“杯酒释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C.建立科举考试制度,完善了人才选拔D.采取重文轻武政策,提高士人地位9、下列搭配,不正确的有()A.种姓制度伊斯兰教B.螺旋式水车浮力定律C.《天方夜谭》《俄狄浦斯王》D.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10、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A.废丞相,设“三司”B.设置厂卫制度C.八股取士D.设三省六部制11、关于《史记》和《资治通鉴》,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两部著作分别成书于西汉和北宋B.前者体例是纪传体,后者体例是编年体C.前者是司马光所著,后者由司马迁编撰D.两部著作都记述的是西汉前期的相关史实12、下列四幅两宋与辽、金、西夏并立示意图中,____的是()A.B.C.D.13、与唐朝诗人杜甫情况不符合的是()A.他处于盛唐时代B.他的诗气魄雄浑,人们称他为“诗仙”C.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复杂、动荡的历史时期,被称为“诗史”D.“三吏”“三别”是诗史名篇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8题,共16分)14、党的好干部是______。15、外八庙和避暑山庄都是著名的旅游景点,在清朝时期实际上起到了第二政治中心的作用。它们位于今天河北承德地区。______(判断对错)16、唐玄宗开启了“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盛世局面。______(判断对错)17、中国古代制瓷业发达。唐朝时期,陶器____闻名中外。宋朝兴起的____后来发展成为瓷都。18、达赖与班禅是西藏佛教的首领。清初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为____。康熙帝又册封五世班禅为____。从此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____的册封。19、如图我国主要远古人类遗址图中;序号④所在位置是河姆渡遗址。______(判断对错)

20、(1)宋朝的__________政策防止了唐末以来武将跋扈的情况;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在地方设置_________以控制地方财赋权。(2)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兴起的_______,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宋代从越南引进的__________推广到江南地区。(3)持续八年之久的______________是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的标志;同时,由于地方势力的加大,形成唐末__________的局面。(4)“罄南山之竹书罪无趣,决东海之波流而难尽”痛斥的是________;________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5)唐朝著名画家阎立本的代表作《_________》,这幅画面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有吴带当风,被誉为“画圣”的吴道子的代表作是《_________》21、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采取的政策是______。评卷人得分四、判断题(共2题,共4分)22、“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日曛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洲。”根据诗歌内容,据此判断作者生活的历史时期应是南宋与辽、西夏对峙的时期。()23、都江堰是战国后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的。评卷人得分五、识图题(共4题,共36分)24、观察下图,回答问题。图一图二图三(1)图一的“诸侯”是通过什么制度产生的?西周为什么要实行这种制度?

(2)图二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基本形势,请写出这一时期的任意两位霸主。

(3)图三中并立的七个诸侯国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到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诸侯国是哪个国家?

(4)学了春秋战国的历史后,小明认为“春秋无义战”,因为春秋争霸战争是诸侯国之间为争夺土地、人口而进行的掠夺式战争,它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请辨析他的观点,并阐明你的理由。25、观察地图、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1)唐朝交通依托的大运河是隋朝时开凿的,隋朝运河的最北端是涿郡,该地区是今天的_______中心A是_________(2)唐朝文人有漫游的风尚,一位诗人从洛阳到扬州(隋江都),需要经过的大运河的河段包括_______、_______。(3)唐玄宗时,高僧_______从扬州解缆启航远渡东瀛,为中国文化传入_______做出了突出贡献,至今在招提寺内还安放着他坐像。(4)观察“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并结合所学,说明唐朝扬州成为经济都会的原因。26、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1)请你按时间先后顺序重新排列四幅图片(2)比较图A图B,你会发现图A中哪一个曾经称霸的诸侯国在图B上却找不到了?这两幅图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有什么共同的社会特点?(3)图C和图D反映出周初与秦朝在地方上分别实行什么行政制度?(4)按照先后顺序排列后,你会发现诸侯国在数量上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27、阅读下图,回答问题:(1)请你仔细分辨两幅图片,哪一幅是春秋形势图,哪一幅是战国形势图?

(2)观察两幅图片,分析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与战国时期的诸侯国相比有什么变化。

(3)在图上可以看到无论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都有著名的重大战役发生。你能比较出这些战役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吗?

(4)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评卷人得分六、材料题(共1题,共3分)28、通过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这一单元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极大的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请回答:(1)写出最能反映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

(2)五四运动有什么意义?

材料二:如图是2008奥运圣火传递过程中的两个镜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请说出奥运圣火选择在以上两个景点的历史依据?以上事件在党的历史上有什么重大意义(任选一个回答)?

材料三: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改变现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进行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4)领导这次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是谁?这次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C【分析】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光武中兴.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刘秀建立东汉与光武中兴.【解析】C2、A【分析】本题考查对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君王,被誉为“唐宗“,与”宋祖”齐名。他在位期间能认识到君民关系是舟水关系,有着著名的三镜之说,能以开明的政策处理与边疆各民族的关系,被称为“天可汗”。“雄才大略而从谏如流,位及人主而兼听纳下”则是强调虽是人主的他能善于听取臣下建议,鼓励臣下直言,如著名的谏臣魏征,一生对唐太宗提出了无数的谏言,这些唐太宗几乎都采纳,正是他这样的明君,才造就了唐初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所以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解析】A3、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唐三彩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唐三彩是唐代低温彩釉陶器的总称,是新创的釉彩陶,在同一器物上,黄、绿、白或黄、绿、蓝、赭、黑等基本釉色同时交错使用,形成绚丽多彩的艺术效果。所以BCD不正确,故选A。【解析】A4、B【分析】【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史实的识记。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第三子目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中内容:“奖励生产。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可知,奖励生产的内容,能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故选B。A、D两项是政治方面的措施.巩固了统治。C项是军事方面的内容,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考点: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解析】【答案】B5、C【分析】读题干图可知:图中的两人正在称物体的重量。权是秦朝统一度量衡中的衡的单位。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的知识点。

本题以秦朝统一度量衡的措施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对秦朝统一度量衡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解析】C二、多选题(共8题,共16分)6、AB【分析】略【解析】AB7、ABD【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的盛世。在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由于当时的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封建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民族关系融洽,对外交往频繁,唐朝的国力强大。在国家管理方面,统治者重视人才的选拨和任用,虚心纳谏,导致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局面。故选ABD。【解析】ABD8、ABD【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赵匡胤。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经出现统一的趋势。宋太祖在进行统一大业的同时,加强中央集权。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通过“杯酒释兵权”,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C建立科举考试制度,完善了人才选拔是隋唐时期的史实。故选ABD。【解析】ABD9、AC【分析】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的等级制度;后来古印度诞生了反对种姓制度的佛教不是伊斯兰教;《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它与《俄狄浦斯王》无关;阿基米德发现了浮力定律,并发明了螺旋式水车;《汉谟拉比法典》和楔形文字都是两河流域的文明成果.

故选AC.

本题考查前后搭配的辨析;由于是多项选择题,注意认真审题.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文明成果的地区与领域.【解析】AC10、ABC【分析】略【解析】ABC11、C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史记》和《资治通鉴》的相关内容。西汉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该书记事上起传说的黄帝,下至西汉汉武帝太初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资治通鉴》是北宋时期司马光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述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末年共1362年的历史。由此分析得出,AB两项正确。CD两项错误。故选C和D。【解析】CD12、ABD【分析】略【解析】ABD13、AB【分析】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诗深刻反映了那个动荡的历史时代,真挚地表现了他关心国家盛衰和民生疾苦的心情,人们称之为“诗史”.杜甫的诗感情真挚,笔触细腻,风格雄浑,语言简练.被后人尊为“诗圣”.

故选AB.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诗人杜甫.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唐朝的诗歌.【解析】AB三、填空题(共8题,共16分)14、略

【分析】焦裕禄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他坚持与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1964年5月14日病逝于郑州,终年42岁,人民称颂他是“党的好干部”。

故答案为:焦裕禄。

本题考查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被誉为“党的好干部”的人物。识记焦裕禄的事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焦裕禄的事迹等相关知识的掌握。【解析】焦裕禄15、略

【分析】因不堪忍受沙俄压迫;在其杰出首领渥巴锡领导下,万里东归,返回新疆,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外八庙和避暑山庄位于河北承德。清朝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建造承德避暑山庄,并在山庄外围修建十二座宏伟的喇嘛庙。每年指定蒙古王公轮流避暑山庄觐见,陪同皇帝打猎;习武,并给予赏赐,达到“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目的。外八庙和避暑山庄实际上起到了清朝第二个政治中心的作用,对于加强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联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故答案为:√。

本题考查清朝的史实;着重考查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承德避暑山庄。【解析】√16、略

【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当政时期,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得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故答案为:×。

本题以“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切入点,考查武则天的相关知识。

注意识记武则天的统治措施及历史地位。【解析】×17、略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宋时期,制瓷业的相关知识点。唐朝时期,制瓷业有重要的发展。其中唐三彩最为有名,闻名中外。唐三彩造型美观,釉色绚丽,世界工业的珍品。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故填唐三彩、景德镇。【解析】唐三彩;景德镇18、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中央政府【分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达赖和班禅相关知识的识记。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第一子目的内容中,有这样一些原话:“顺治帝还正式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达赖和班禅相关知识的识记。19、略

【分析】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所以序号③所在位置是河姆渡遗址。

故答案为:

×。

本题以我国主要远古人类遗址图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河姆渡遗址。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点。【解析】×20、略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宋朝的相关史实。唐末五代,军阀飞扬跋扈,影响到政局的稳定。宋初统治者吸取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武将权重,乃至操纵政权、废立皇帝、改朝换代的教训,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在地方设置转运使以控制地方财赋权。故填重文轻武;转运使。(2)本题考查的是宋朝手工业和农业的相关史实。宋朝时,原产越南的占城稻由福建推广到江淮一带。宋代的陶瓷器的制作更加精美,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故填景德镇;占城稻。(3)本题考查的是唐朝安史之乱的相关史实。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地方上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故填安史之乱;藩镇割据。(4)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罄南山之竹书罪无趣,决东海之波流而难尽”痛斥的是隋炀帝。隋炀帝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酷虐残暴,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各地地方长官和一些割据势力也乘乱纷纷起兵,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唐太宗曾引用古人“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话告诫太子,表明他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故填隋炀帝;唐太宗。(5)本题考查的是唐朝绘画方面的成就。唐朝画家阎立本以人物故事画著名,其代表作是《步辇图》。盛唐画家吴道子的人物画和山水画的造诣很高,被后人尊为“画圣”,其代表作是《送子天王图》。故填步辇图,送子天王图。【解析】(1)重文轻武;转运使。(2)景德镇;占城稻。(3)安史之乱;藩镇割据。(4)隋炀帝;唐太宗。(5)步辇图,送子天王图。21、分封制【分析】(1)西周建立后;为巩固统治,周天子实行分封制,即把土地;平民和奴隶分封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

(2)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之战中打败秦军主力.

(3)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继续推行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重视农业生产,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出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局面--文景之治.

(4)西汉建立后;经济萧条,汉高祖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即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主要发展农业生产等.

故答案为:

(1)分封制.

(2)巨鹿之战.

(3)文景之治.

(4)休养生息.

(1)本题以西周分封制的目的为依托;考查的是西周分封制的知识.

(2)本题以秦末农民战争为依托;考查的是巨鹿之战的知识.

(3)本题以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局面为依托;考查的是文景之治的知识.

(4)本题以汉高祖的统治为依托;考查的是休养生息政策的知识.

本题以西周分封制的目的、秦末农民战争、西汉前期的统治为依托,考查的是学生对西周分封制、文景之治、巨鹿之战和汉朝休养生息政策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解析】【小题1】分封制【小题2】巨鹿之战【小题3】文景之治【小题4】休养生息四、判断题(共2题,共4分)22、×【分析】本题考查南宋与金对峙的知识点,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识记判断能力。根据题干“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日曛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洲。”可知,反映的是诗人林升对当时南宋统治者的讽刺。他生活在南宋与金、西夏对峙的时期,当时辽已经灭亡了。故题干“南宋与辽、西夏对峙”应将“南宋与辽、西夏对峙”改为“南宋与金、西夏对峙”。故选F。【解析】F23、√【分析】本题考查都江堰。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本题是正确的,故选T。【解析】T五、识图题(共4题,共36分)24、略

【分析】(1)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根据图片一和所学知识,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实现分封制,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2)本题考查春秋五霸。根据图片二和所学知识,春秋时期,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著名的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3)本题考查战国七雄。根据图片三和所学知识,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的小诸侯国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定已经完全崩溃。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田氏取代。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到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诸侯国是秦国。(4)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根据所学知识,我认为他的观点不完全对。一方面,春秋争霸战为了掠夺土地、人口,确实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另一方面,也有其客观进步的一面,在争霸过程中,逐渐形成局部统一,各诸侯国为了增强实力,比较重视生产,积极实施改革,有利于历史的进步。通过争霸战争秦国最后统一了全国,它使得诸侯国的数目大量减少,使整个中国朝着统一的方向前进。【解析】(1)分封制。为了巩固对辽阔疆土的统治。(2)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3)战国七雄。秦国。(4)他的观点不完全对。一方面,春秋争霸战为了掠夺土地、人口,确实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另一方面,也有其客观进步的一面,在争霸过程中,逐渐形成局部统一,各诸侯国为了增强实力,比较重视生产,积极实施改革,有利于历史的进步。25、略

【分析】(1)本题考查了大运河的相关知识。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时期开通的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的南北交通大动脉。这里的涿郡指的是北京。(2)本题考查了大运河的相关知识。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时期开通的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的南北交通大动脉。运河从北向南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由此分析,唐朝文人有漫游的风尚,一位诗人从洛阳到扬州(隋江都),需要经过的大运河的河段包括通济渠、邗沟。(3)本题考查了鉴真东渡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鉴真6次东渡,终于成功到达日本。次东渡,终于成功到达日本。鉴真东渡给日本传授佛经、建筑等方面。(4)本题考查了6的相关知识。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扬州位于长江、大运河的交汇点,是对外贸易的港口、交通便利。还有唐朝对外开放政策也促进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扬州成为经济都会。【解析】(1)北京、洛阳(2)通济渠、邗沟(3)鉴真、日本(4)扬州位于长江、大运河的交汇点,是对外贸易的港口、交通便利,唐朝对外开放政策26、略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西周、春秋战国和秦的建立的时间先后顺序。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是由周武王灭商后所建立,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大约历经275年。春秋时期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是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秦朝是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是由战国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故正确的顺序为图C、图A、图B、图D。(2)本题考查的是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联系已学知识,战国初年,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个国家,加上原有的齐、楚、燕、秦,并称战国七雄。图A中晋国在图B上却找不到了,晋分成韩、赵、魏三个国家。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是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处于分裂割据状态。(3)本题考查的是周初与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行政制度。图C是周初形势图,西周实行分封制。图C是秦朝疆域图,秦朝实行郡县制。(4)本题考查的是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及特点。诸侯国的数量比春秋时减少,最后合为一个。原因:在春秋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到战国时期诸侯国的数量已不多,七个较强的诸侯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兼并战争,直至秦灭六国,统一全国。

【解析】(1)排序:图C、图A、图B、图D。(2)晋国;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处于分裂割据状态。(3)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4)变化:诸侯国的数量由多变少,最后合为一个。原因:在春秋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到战国时期诸侯国的数量已不多,七个较强大的诸侯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兼并战争。战国末期,强大的秦国不断通过战争,兼并东方各国的土地,直至灭六国,统一全国。27、略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内容。结合图片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图一春秋时期;图二是战国时期,因为图一体现了东周的都城,以及春秋五霸的相关信息;图二出现了战国时期的七个国家。所以故判断图一:春秋;图二:战国。(2)本题主要考查了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的变化。春秋时期分封的诸侯国的数量很多,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少。(3)本题主要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战役的本质区别。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得知,春秋时期的战争是奴隶主之间争夺土地和人口的掠夺战争;战国时期的战争是诸侯之间大国吞并小国的兼并战争。(4)本题主要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对当时的社会产生的影响。春秋时的争霸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也促使各诸侯国进行改革,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量减少,加快了中国的统一;各民族相互接触,有利于促进民族触合。【解析】(1)图一:春秋;图二:战国(2)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少(3)春秋是争霸战争;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