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下图为晚清时期在华的外国航运比例图。
据此可知A.英国控制了中国航运业B.中国民族航运业长期受到压制C.美国在华经济实力下降D.列强在中国的航运业中占主导2、古埃及神话中记载了埃及人崇拜的植物、农业和丰饶之神奥西里斯教人们酿造啤酒,奥西里斯的妻子把小麦变成了面包的故事;中国也有神农尝百草,后稷教民耕种的传说。由此可知,在早期社会()A.人类普遍存在英雄崇拜B.英雄人物引领历史走向C.不同区域神话相互借鉴D.食物生产具有重要意义3、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1940年,提取青霉素的方法被发明。1942年,青霉素得以量产,成为二战中重要的救命药品。上述材料反映出A.化工产业开始逐步兴起B.科研活动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C.战争是科技进步的主因D.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成熟完备4、下面是美国福特公司的发展历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的主要认识是()
A.福特公司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B.第二次工业革命主导产业为汽车业C.福特公司重视科技研发和技术引领D.福特公司实行多元化经营发展战略5、观察如图,图上标有洛阳、南京以及①②③④四个曾作为古代都城的地点。结合所学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A.孝文帝迁都到①地B.唐朝的都城在②地C.北宋的都城在④地D.元朝的都城在③地6、明朝洪武年间规定:官员营造房屋,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屋脊用互兽,梁栋、斗栱青碧绘饰;庶民庐舍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栱饰彩色。由此可知,明朝房屋的营造()A.追求华丽的色彩设计B.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C.遵循严格的礼仪制度D.完全依据政府的规定7、《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家喻户晓的诗作。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此处的“市"是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B.地方自治的市镇C.沿街开铺的街市D.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8、农业革命的最重要意义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演变为食物___________者。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1题,共2分)9、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题(共4题,共40分)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原始社会;因为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产品没有剩余,没有私有财产,人类也没有私有观念从农业革命起,社会产品有了剩余,这就为私有制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氏族部落的首领和家族长利用自己对公共财产的管理和分配权,或利用对外交换产品的方便,把一些集体的财富据为己有。
材料二随着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也产生了。为了生产更多的剩余产品,减轻自己的劳动人们不再把战争中的俘虏杀死,而是把他们变成奴隶。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上述现象的产生是历史的进步吗?为什么?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糖业自唐代引进印度制糖术;至宋朝发明冰糖,形成专门“醣坊”,糖业已具相当规模。1400年前后中国与地中海地区为世界主要产糖区,到十六世纪中期左右中国与西方均已掌握熬制白糖的技术,这在世界糖业史是一次革命性的进步。此后糖业伴随着欧洲的对外经济扩张产生了飞速的发展,糖也从官僚贵族享用的奢侈品渐渐普及民众,糖量大大增加。
欧洲扩张主义者从巴西等美洲殖民地运输大量蔗糖到欧洲市场;获得暴利。此时,中国糖也参与国际蔗糖贸易.其市场主要包括欧洲;波斯和日本。中国糖运入欧洲市场具有其偶然性。十七世纪三十年代、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欧洲当时的主要蔗糖供应地巴西卷入战争,使其产糖量骤减,导致欧洲市场蔗糖供应不足,糖价上涨,荷兰人趁机利用东印度公司的以中国为主的蔗糖贸易把中国糖输入欧洲,多时竞至三百万磅,中国白砂糖的赢利额有时高达7.65倍。
——摘编自陈绍刚《十七世纪上半期的中国糖业及对外蔗糖贸易》材料二由于欧洲人对的蔗糖需求源源不断;蔗糖很快在欧洲市场上获得了价格优势,种植园主们也顺应形势变化,逐渐转向种植和生产蔗糖。“西印度人很快发现他们更大的利润来自甘蔗,因为烟草。因此,尽管圣基茨;巴巴多斯和马提尼克这些地方最先种植的作物是烟草,但是到17世纪中期时,殖民者们已经普遍放弃它而选择种植甘蔗了。”
——摘编自王倩《“蔗糖革命”的历史考察》(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制糖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世界近代以来蔗糖生产与传播产生的影响。12、在中国古代,商业政策不断调整变化。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当权者都能看到商业在图霸、兴业中的作用,卫文公为发展经济“务财训农,通商惠工”,晋文公也实行“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的政策。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当权者都能看到商业在图霸、兴业中的作用,卫文公为发展经济“务财训农,通商惠工”,晋文公也实行“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的政策。——万李义、孙涛《春秋时期私营商业兴起之原因浅析》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商君书·外内》材料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两宋的商品经济远远超过以往各个朝代,国家的商业政策不得不作出调整。宋朝早在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就“榜商税则例于务门,无得擅改征商则例”,政府明确规定“场务(征税机构)不即(及时)检税,若收纳力胜过数,各杖一百;留滞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财物赃重者,徒一年。”政府通商惠工的政策措施鼓励了人们经商的积极性,国家虽有明令减免商税,但税额反而增加。——摘编自冯芸、吴臣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时期统治者推行的经济政策及其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商鞅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主张提出的原因。
(3)据材料三;归纳宋朝通商惠工的主要措施及其积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商业政策的认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汉时期,城市成为了国家的统治中心,辐射统治周边乡村;经济上城乡还处于一体化的自然状态之下,村民和城郭居民都以农业生产为主。到中唐后,政府为增加收入,开始实行“以贫富为差”“凡百役之费,一钱敛之”的制度,并将户口分为“乡村户,”(以从事农业的乡村居民为主)乖“坊郭户”(以从事工商业的城市居民为主),规定“坊郭户配现钱须多”。这反映出中国由传统的“四民(士、农、工、商)分业”向“城乡分业”的转化。同时,由于新的选拔制度将越来越多的乡村优秀分子吸引到城市,从而使城市变成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而乡村变成政治上的边缘和经济上的皇粮供应地。城乡关系由以往的“城乡一体”走向了“城乡分离”,城乡的贫富差距也迅速加大。——据戴顺祥《从城乡一体到城乡分离》等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演变历程示意图
——据年猛《中国城乡关系演变历程、融合障碍与支持政策》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到唐朝中期“城乡分离”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示意图中①和②的相关内容。
(3)综上,谈谈你对我国城乡关系演变的认识。评卷人得分五、论述题(共1题,共6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新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把时空观念作为核心素养之一,并提出了五点具体要求:“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新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把时空观念作为核心素养之一,并提出了五点具体要求:“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依托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具体要求(任意一点或整体),围绕20世纪二三十年代相关历史事件,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朱汉国《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评卷人得分六、简答题(共2题,共18分)15、算一算,1911、1924年的铁路总长(1924年全国铁路总长1。2万千米,其中大部分为外国人修建)分别占今天全国铁路总长的百分之几分析导致这种数据变化的原因。16、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20世纪30年代;为了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基本做法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
(2)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滯胀”现象,各国纷纷采取怎样的经济对策?
(3)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采取了哪些措施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B【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柱状图可以看出,近代中国航运业中,列强占比此消彼长,这意味着中国本民族的航运业长期受到压制,B正确;英国在华航运业所占比例有一定的波动,说明当时英国并不能完全可知中国的航运业,排除A;美国在华航运业的萎缩不等于其在华经济实力的下降,两者不是必然联系,排除C;题干中并未列举中外航运业的整体对比情况,因此无法得出列强在中国航运业中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2、D【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教人们酿造啤酒”“把小麦变成了面包的故事”“后稷教民耕种的传说”可知,古埃及神话和中国的传说中都有关于食物生产的故事,这说明在早期社会食物生产具有重要意义,D项正确;“普遍”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不是强调英雄崇拜,排除A项;英雄人物可以影响历史,但“引领”夸大了英雄人物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无法看出古埃及和中国的神话相互借鉴,排除C项。故选D项。3、B【分析】【分析】
【详解】
根据“1942年;青霉素得以量产,成为二战中重要的救命药品。”可得出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中的社会效益,对社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B项正确;化工产业兴起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战争与科技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不能证明成熟完备,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4、C【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1908年福特生产世界第一辆普通百姓的汽车”“1913年开发出汽车行业的第一条流水线”“1965年推出第一辆真正意义的SUV”可知,福特公司重视汽车科学技术的研发和引领,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经济全球化,排除A项;主导产业是重工业,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战略,排除D项。故选C项。5、D【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地图洛阳、南京四个曾作为古代都城的地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地处于陕西境内,其都城判断为长安,②都城在河南境内,出去洛阳外,可判断为开封,③都城在北京地区,可判断都城为大都,④都城在浙江境内,可判断都城为临安,综上所述,元朝都城在大都,今北京地区,D项正确;孝文帝迁都到洛阳,排除A项;唐朝的都城在长安,而非②地开封,排除B项;北宋的都城在开封,而非④地临安,排除C项。故选D项。6、C【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官员营造房屋,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屋脊用互兽,梁栋、斗栱青碧绘饰;庶民庐舍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栱饰彩色”可知题干主旨,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制度,是建立在封建礼制基础之上的,材料中明代的宅制对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规定,重在维系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C项正确;材料中的“青碧绘饰”虽然能体现“追求华丽的色彩设计”,但非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明朝房屋营建方面的诸多规定,并未涉及“以人为本的理念”,排除B项;“完全依据政府的规定”的表述太过绝对,而且从题干材料中得不出“完全依据”之意,排除D项。故选C项。7、D【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长安城,市坊分开,经营时间和场所有严格限制,故D正确;依据材料“到长安城。”可知AB错误;C在宋代才出现,故排除。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8、略
【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农业革命的最重要意义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演变为食物生产者。故填空生产。【解析】生产三、判断题(共1题,共2分)9、B【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因此,本题说法错误,一战改为二战。四、材料分析题(共4题,共40分)1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主要考查学生对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形态的理解。依据材料一“从农业革命起;社会产品有了剩余,这就为私有制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氏族部落的首领和家族长把一些集体的财富据为己有”可知,体现了私有制的产生;依据材料二“随着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也产生了”可知,反映了阶级的产生。
(2)通过评价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认识。材料一中指出私有制出现。材料二“随着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也产生了。为了生产更多的剩余产品,减轻自己的劳动人们不再把战争中的俘虏杀死,而是把他们变成奴隶”表明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同时,也伴随着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因而是历史的进步,虽然存在奴隶贸易,这是历史的黑暗面,但是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本身就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解析】(1)材料一反映了私有财产的产生。材料二反映了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的出现。
(2)上述现象的产生是历史的进步。因为它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有利于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11、略
【分析】【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中国糖业自唐代引进印度制糖术”可归纳出历史悠久;根据材料“到十六世纪中期左右中国与西方均已掌握熬制白糖的技术”可归纳出制糖技术不断进步;根据材料“这在世界糖业史是一次革命性的进步”可归纳出具有较高的世界地位;根据材料“荷兰人趁机利用东印度公司的以中国为主的蔗糖贸易把中国糖输入欧洲;多时竞至三百万磅”可归纳出国际市场广阔。原因:结合材料“欧洲扩张主义者从巴西等美洲殖民地运输大量蔗糖到欧洲市场,获得暴利”“欧洲当时的主要蔗糖供应地巴西卷入战争,使其产糖量骤减,导致欧洲市场蔗糖供应不足”和所学知识可知,这需要从中国手工业技术;世界联系日益密切及国际环境的变化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影响:根据材料“糖也从官僚贵族享用的奢侈品渐渐普及民众,糖量大大增加”可归纳出蔗糖从奢侈品逐渐变为日用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根据材料“欧洲扩张主义者从巴西等美洲殖民地运输大量蔗糖到欧洲市场,获得暴利”可归纳出西方殖民者控制了国际市场,成为贸易主要受益者;根据材料“中国糖也参与国际蔗糖贸易”可归纳出蔗糖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推动了世界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根据材料“中国白砂糖的赢利额有时高达7.65倍”可归纳出中国在被卷入世界市场的同时,也获得一定利润;根据材料“种植园主们也顺应形势变化,逐渐转向种植和生产蔗糖”可归纳出种植园大量种植甘蔗,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解析】(1)特点:历史悠久;制糖技术不断进步;具有较高的世界地位;国际市场广阔。原因:封建政府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先进;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护张加强了世界市场的联系;国际环境的变化提供了契机。
(2)蔗糖从奢侈品逐渐变为日用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蔗糖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推动了世界经济与文化的交流;西方殖民者控制了国际市场,成为贸易主要受益者;中国在被卷入世界市场的同时,也获得一定利润;种植园大量种植甘蔗,改变厂当地的经济结构。12、略
【分析】【详解】
(1)从“务财训农;通商惠工”和“轻关易道,通商宽农”可以看出,统治者对商业和农业都十分看重,因此实行的是农商并重政策。原因:结合材料中“当权者都能看到商业在图霸;兴业中的作用”可以看出,推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
(2)从“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可以看出商鞅反对发展商业,所以体现出的是重农抑商政策。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在当时是国之本,而且商业发展影响农业生产、国家收入,危及政权统治。
(3)从“榜商税则例于务门;无得擅改征商则例”可以看出宋朝立税则,规范商税征收;从“场务(征税机构)不即(及时)检税,若收纳力胜过数,各杖一百”可以看出严惩官员侵商;扰商行为。影响:结合措施来看,对于宋代来说,这项措施调动了人们经商的积极性,促进了商业发展。由此带来的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
(4)本题是一道综合性的问题,需要我们根据材料的内容和前面的三问来综合回答问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对商业的态度是有着一定变化的,虽然重农抑商政策一直存在,但是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和统治者的需要影响着商业政策的调整。【解析】(1)政策:农商并重。
目的:富国强兵(建立霸业)。
(2)主张:重农抑商。
原因:农业是经济基础;商业发展影响农业生产;国家收入;危及政权统治。
(3)措施:立税则;规范商税征收;严惩官员侵商;扰商行为。
影响:调动了人们经商的积极性;促进了商业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4)认识: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统治者的基本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和统治者的需要影响着商业政策的调整。13、略
【分析】【详解】
(1)原因:根据“秦汉时期;城市成为了国家的统治中心,辐射统治周边乡村”得出城市是国家统治的中心;根据“并将户口分为“乡村户,”(以从事农业的乡村居民为主)乖“坊郭户””得出政府调整赋税和户籍制度;根据所学可得出商品经济发展,城乡经济分工日趋明显;根据“同时,由于新的选拔制度将越来越多的乡村优秀分子吸引到城市”可得出科举制度的实行。
(2)根据所学可知;建国初期的背景主要有新中国成立;经济困难,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外部威胁;苏联经验影响。根据所学可得出,十六大以来,城乡关系主要包括城市与农村融合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城乡二元体制突破等。
(3)认识: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对城乡关系的变化的认识主要可从其变化的原因,发展历程,特点,影响等方面概括。如国家制度和政策措施、生产力及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等因素促使城乡关源的发展变化;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当前,我国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发展乡村产业,实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析】(1)原因:城市是国家统治的中心;政府调整赋税和户籍制度;商品经济发展;城乡经济分工日趋明显;科举制度的实行。
(2)①:新中国成立;经济困难;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外部威胁;苏联经验影响。
②:城市与农村融合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城乡二元体制突破。
(3)认识:国家制度和政策措施、生产力及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等因素促使城乡关源的发展变化;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当前,我国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发展乡村产业,实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五、论述题(共1题,共6分)14、略
【分析】【分析】
【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围绕20世纪二三十年代相关历史事件”和所学知识可拟定论点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相互借鉴,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关于阐释可从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两方面发展的表现进行分析,如社会主义制度可从列宁推行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影响、经济大危机对苏联工业化建设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如资本主义制度方面可从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点睛】【解析】示例:
论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相互借鉴,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阐释:社会主义方面;1921年3月,列宁推行“新经济政策”,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在一定范围内恢复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促进了苏俄经济恢复发展,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自由放任政策宣告破产,1933年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家用电器购销合同
- 长沙6号线施工方案
- 公路运输合同样本
- 佣工合同样本
- 构建持续学习的职业生态计划
- 锁盒安装施工方案
- 2025租未装修房屋合同书模板
- 农村灶具销售合同样本
- 出口合同样本 收汇时间
- 2025武汉市经济适用房买卖合同
- 西南18J202 坡屋面标准图集
- 农业合作社全套报表(已设公式)-资产负债表-盈余及盈余分配表-成员权益变动表-现金流量表
- 中国船舶工业供应商
- 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专题训练拟写颁奖词
- 涵洞水力计算-2
- 全国省、地级市(市辖市)、县级市(县)列表
- 影视乱世佳人欣赏
- YS/T 429.2-2000铝幕墙板 氟碳喷漆铝单板
- LS 8010-2014植物油库设计规范
- GB/T 33342-2016户用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接口技术规范
- GB/T 22427.7-2008淀粉粘度测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