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沪教版必修3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913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运用生态学原理可以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引进新物种一定能增加当地的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利于该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B.“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中将蚕粪喂鱼,实现了生态系统能量的反复循环利用C.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虫的目的是通过提高害虫的死亡率来降低其种群密度D.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2、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冬季在温室种植的番茄开花后施用乙烯可以促进番茄果实的形成B.高浓度2,4D作为除草剂的原理是可以抑制双子叶植物类杂草的生长C.冬季大棚中缺少昆虫为黄瓜传粉,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防止减产D.给收获后的农产品适当喷洒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有助于储存保鲜3、剧烈运动过程中,人体的多个器官、系统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此过程中热量的来源主要是肝脏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B.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肝糖原和肌糖原持续分解补充血糖C.汗腺分泌量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D.运动过程中存在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4、生态护坡是综合生态学、工程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知识,利用植被对斜坡进行保护的综合技术。如下图为某种海岸生态护坡及部分食物网示意图(图中字母表示相应种群同化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其中沙氏变色蜴位于第四或者第五营养级B.太阳辐射到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即为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图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表示为D.图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5、我国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原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体现了ATP可作为信号分子B.“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温度能调节植物生命活动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6、如图甲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锥体图,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现对图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其中分析正确的是(注:图乙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
A.a+b+c+d+e为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c1表示初级消费者中被次级消费者所摄入的能量C.b和d之一可代表生产者死亡后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D.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包含在c1中7、下列关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海洋生态系统以捕食食物链为主,陆地生态系统也是如此B.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倒置时,其数量金字塔也是倒置的C.海洋中的含碳量高于大气圈,但CO2还能通过扩散作用从大气圈得到补充D.由于海洋面积约占地球的71%,该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高于陆地生态系统的三倍8、下列对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C.生产者除绿色植物外,还包括黑藻、蓝藻、硝化细菌等原核生物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方面紧密联系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破坏后的生态系统不易恢复,说明其抵抗力稳定性强B.弃耕农田形成灌木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提高C.大量引进外来物种,有利于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控制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8题,共16分)10、在退化荒丘上建成的塞罕坝林场是我国荒漠化治理的典范。为更好地管理;利用林木资源;科研人员研究了不同砍伐强度对塞罕坝林场落叶松人工林的林木生物量(有机物总量)影响,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砍伐强度/%
生物量相对值。
龄/组。
24.0
25.9
38.6
10
13.24
14.73
15.64
20
72.54
75.09
81.09
30
161.87
166.10
171.12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研究不同龄组各砍伐强度下的生物量B.适当砍伐改变了落叶松种群的垂直结构,减少了竞争C.各龄组的林木生物量随砍伐强度的变化呈现不同变化趋势D.适度砍伐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11、《战狼2》电影中小女孩帕莎是感染“拉曼拉”病毒后自行痊愈者,医生从她的血清中检测到“拉曼拉”抗体,这种抗体是终结这场瘟疫的希望。冷锋在保护帕莎撤退时,误闯“拉曼拉”疫区而感染病毒,后来被同行的援非医生救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随电影剧情发展心跳加快,这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B.猜测冷锋被治愈是用了帕莎的血清,这是一种主动免疫C.冷锋在感染“拉曼拉”病毒后,其机体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会发挥作用D.帕莎在自愈过程中,有记忆细胞的参与12、如图代表肌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饮食过咸,摄入水分较少,则Y中渗透压会升高B.X中的大分子物质不可通过Z进入YC.肌细胞的代谢产物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X的pH降低D.X、Y、Z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13、欧亚苔原生态系统的旅鼠以苔草为主要食物。苔草被旅鼠大量啃食时;可产生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抑制旅鼠消化道内蛋白质的水解,即苔草的“化学防御”。下图为某一时期旅鼠种群密度与苔草化学防御水平的研究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生产者苔草的种群增长受其密度制约B.可推测此前一段时间样地一中旅鼠种群密度过高C.可预测样地三中的苔草化学防御水平此后将会降低D.苔草化学防御水平的变化有助于维持苔原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14、近年来,随着微生物农药研究的不断深人,微生物农药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的作用愈来愈大。某科研团队为探究微生物农药对高寒牧区草原蝗虫的防治效果,选用了A:0.4亿孢子/毫升蝗虫微孢子悬浮剂,B:2.5%绿僵菌复合油剂,C:400亿孢子/克球孢白僵菌粉剂三种微生物农药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表l几种微生物农药对草原蝗虫的防治。药剂防治效果%)7d10d20d30d30dA15.0445.4659.0172.32B60.2685.0179.3465.01C53.0184.1278.2264.12I
防治效果(%)=防治前愉蝗虫数量-防治后蝗虫数量/防治前蝗虫数量×100%
表2残存蝗虫的感病率。药剂感病率(%)7dl0d20d30d30dA57.2662.4765.3870.01B82.4679.3547.7818.13C80.3274.1443.2712.75
感病率(%)=感染蝗虫数量/观察蝗虫总数×100%A.以上三种微生物和草原蝗虫之间可能的种间关系有寄生、竞争、互利共生等B.B和C药剂速效性方面好于A,A药剂在蝗虫长效控制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C.C施药后,蝗虫死亡高峰在感病高峰之后,可能是因为受环境因素的影响D.微生物农药的使用属于生物防治,优点是对环境友好、无需进行安全性评估15、新型“零废弃生态农业”利用酶催化剂,将鸡粪、猪粪及农田废弃物变为无臭无味溶于水的粉末,随水施撒在土壤里,实现了农田有机垃圾的零废弃、无污染,让农田秸秆和卖不出去的废弃农产品代替化肥改造盐碱地。从生态学角度对“零废弃生态农业”进行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零废弃”改变了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B.酶催化剂提高了该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C.废弃物再利用提高了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D.促进了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并减少环境污染16、螟虫是一种水稻害虫,在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中,小龙虾取食浮游动植物、害虫、虫卵等,使螟虫数量下降。科研小组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下稻虾养殖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处理环境参数无机肥有机肥有机-无机复合肥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1.952.292.58浮游植物生物量(mg/L)11.032.717.68
A.螟虫爆发可减少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仅施无机肥组可能导致浮游植物竞争加剧C.该稻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发生在不同营养级和无机环境之间D.为提高浮游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应对稻田施加有机一无机复合肥17、某池塘生态系统中人工养殖了多种鱼,其中某种鱼(A鱼)不同年龄阶段的食性不同,幼年A鱼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成年A鱼主要以小鱼(包括幼年A鱼)、小虾为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成年A鱼和幼年A鱼之间存在捕食关系B.成年A鱼和幼年A鱼可能因为食物的主要来源不同,在池塘中存在垂直结构C.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可能小于所有消费者的同化量之和D.增加池塘中养殖物种的丰富度就可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8、将单位时间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图形,就叫作______。从中可以看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______。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_______个营养级。19、生态系统:由_______和它的__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20、目前控制生物危害的技术大致有_______等。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_______,这其中有些就是利用_______。21、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等,通过_______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其来源可以是_______,也可以是_______。22、某地经过开垦后;荒山变为树林,注地成为鱼塘。下图表示某鱼塘的能量金字塔(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回答下列问题。
(1)山顶和山脚种植了不同的树木;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__结构。树林中,A和B两种生物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关系.互利共生通常指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分析;乙同化的能量去向有_______________(答出3点)。
(3)若鱼塘的环境条件不变;经过捕捞后,某种鱼的环境容纳量将___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鱼塘生态系统需要人工不断地添加饲料以维持其正常功能,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角度说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四、判断题(共1题,共3分)23、可以通过控制光照时间长短来控制花期______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五、非选择题(共2题,共16分)24、下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图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哪个箭头是不应存在的?____________(填数字标号)。
(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填数字标号)。
(3)图中食物链含有_______个营养级;属于第三营养级的是________________。
(4)E代表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25、生物量是指某一调查时刻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科研人员对我国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导致山体滑坡30年后;恢复群落和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
(1)科研人员在两个群落中________选取多个样地;收获全部植物,按照_________分类后,测定生物量,结果如图所示。图中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______(填“S1”或“S2”)。
(2)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后;原有植被虽不存在,但还可能存在植物的种子;可能发芽的地下茎或植物根系等,在这一基础上形成恢复群落的过程为_________演替。伴随这一演替过程,群落的物种_________逐渐增加。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具有较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_______利用率。
(3)恢复群落植被的总生物量只有原始林群落的______%;这是由于山体滑坡后_______稳定性较低,群落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原状。
(4)恢复群落植被不易恢复的关键限制因子是______条件,可利用人工措施重建________群落,帮助群落植被快速恢复。评卷人得分六、综合题(共2题,共12分)26、有些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如图为人体部分特异性免疫过程的示意图,a、b;c表示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特异性免疫属于____免疫,图中b和c分别表示______细胞和________________细胞。d表示_______;
(2)b细胞在人体内可以来自_______细胞和______细胞。(填字母)
(3)当抗原经过⑤⑥而产生的免疫过程称为____________,该过程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患者感染的病原体为HIV,则患者体内严重受损的是______淋巴细胞,患者自身的_________(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会受到影响。
(5)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称为靶细胞,在细胞免疫过程中,__________细胞能识别靶细胞并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
(6)若图中所示的抗原为酿脓链球菌,当人体产生抗体消灭该菌时,也会攻击心脏瓣膜细胞,使人患风湿性心脏病,这属于免疫失调中的______________病。27、如图为种群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增长曲线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
(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___,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的特征是____________。
(2)如果种群生活在一个___________(填“理想”或“现实”)的环境中,种群数量是按a曲线增长的,称为____________型曲线增长。在自然环境中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都是有限的,种群达到一定数量后势必加剧种内竞争,使种群数量增长受到影响,按b曲线方式增长,称为____________型曲线增长。
(3)按b曲线方式增长,种群数量在达到K值后维持相对稳定,K值称为_______。种群数量在_______时该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当种群数量稳定在K值时,表示该种群出生率_________死亡率(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D【分析】【分析】
1;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2;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
(2)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关系。
【详解】
引进物种不当会导致生态入侵;使生物多样性降低,进而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A错误;“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中将蚕粪喂鱼,实现了生态系统能量的多级利用,B错误;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虫的目的是通过改变性别比例,降低害虫的出生率来降低其种群密度,C错误;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2、A【分析】【分析】
此类题型中;考生要识记并区分生长素和乙烯的作用,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乙烯能够促进果实成熟。
【详解】
A;冬季在温室种植的番茄开花后施用生长素类似物可以促进番茄果实的形成;A错误;
B;由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并且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浓度更敏感,因此利用高浓度2,4-D抑制双子叶植物类杂草的生长,B正确;
C;黄瓜属于果实;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因此冬季大棚中缺少昆虫为黄瓜传粉,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防止减产,C正确;
D;由于细胞分裂素能够促进细胞的分裂;延缓叶片的衰老,给收获后的农产品适当喷洒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有助于储存保鲜,D正确;
故选:A。3、D【分析】【分析】
1;剧烈运动时;细胞代谢增强,产热增加,机体主要通过下丘脑的传出神经支配汗腺分泌汗液增加,增加散热。
2;剧烈运动时由于机体汗腺分泌汗液增加;体内水分减少→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加→尿量减少。
【详解】
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是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尤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剧烈运动时热量的来源主要是骨骼肌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A错误;血糖浓度降低时,肝糖原可分解形成葡萄糖,但肌糖原不能分解形成葡萄糖,B错误;剧烈运动时,机体产热增加,此时汗腺分泌量增加可带走更多的热量,由于机体大量出汗导致水分减少,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故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使尿量减少,C错误;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都以反射的方式对躯体运动发挥调节作用,二者彼此联系,低级中枢要受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故剧烈运动过程中存在着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D正确。
故选D。4、C【分析】【分析】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详解】
A;分析题图;图中食物网共由4条食物链组成,即樟毛等植物→小型飞行草食动物→网蜘蛛→沙氏变色蜥;樟毛等植物→大型飞行草食动物→沙氏变色蜥;樟毛等植物→地面草食动物→沙氏变色蜥;樟毛等植物→地面草食动物→小型地面食肉动物,其中沙氏变色蜥位于第三或者第四营养级,A错误;
B;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B错误;
C、由图可知,沙氏变色蜥在食物网中所处的营养级为第三、四营养级,图中第一营养级为樟毛等植物,固定的能量为a,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小型飞行草食动物为b、大型飞行草食动物为d、地面草食动物为e,因此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b+d+e)/a×100%;C正确;
D;图中仅包含部分生产者和消费者;一定区域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故图中所有的生物不能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D错误。
故选C。5、A【分析】【分析】
ATP是腺苷三磷酸的英文名称缩写。ATP分子的结构可以简写成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一种特殊的化学键。由于两个相邻的磷酸基团都带负电荷而相互排斥等原因,使得这种化学键不稳定,末端磷酸基团有一种离开ATP们与其他分于结合的趋势,也就是具有较高的转移势能。
【详解】
A;“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其中萤火虫发光是荧光物质得到能量后发出光,是需要ATP水解为发光提供直接的能源,A错误;
B;“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是指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可是蝴蝶突然飞入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B正确;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C正确;
D;落红可以被微生物分解后又可被植物吸收利用;体现了物质循环的特点,D正确。
故选A。6、C【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图甲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锥体图,其中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图乙是将甲图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生物进行分类剖析,其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c、c1、c2表示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b、b1、b2和d、d1、d2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和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详解】
流入某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因此每年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c+d+e,A错误;c1表示初级消费者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B错误;图中a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表示呼吸消耗量,c表示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b和d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和流向分解者的能量,C正确;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不属于其所同化的能量(c1);D错误。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途径,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字母的含义,明确流入某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进而根据题中数据进行相关计算。7、C【分析】【分析】
生态金字塔是指各营养级之间的某种数量关系;可采用生物量单位;能量单位和个体数量单位。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一般为正金字塔。自然条件下,能量金字塔一定是正金字塔。
【详解】
海洋生态系统以捕食食物链为主,陆地生态系统通常以腐食食物链为主,A错误;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倒置时,其数量金字塔不一定是倒置,例如在英吉利海峡,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小于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生物量,但其数量大于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数量,B错误;海洋中的含碳量是大气圈含碳量的50倍,但CO2在大气圈和水圈的界面上通过扩散作用而相互交换,如果大气圈的CO2发生局部短缺,水圈溶解态的CO2就会更多地进入大气圈;同样,如果水圈里的碳酸氢根离子被植物光合作用耗尽,也能及时从大气圈中得到补充,C正确;虽然海洋面积约占地球的71%,但其初级生产量却只有陆地的一半,D错误。故选C。
【点睛】
易错的:1、若前一营养级的生物个体很大,而后一营养级的生物个体很小时,会出现倒置金字塔的现象。2、生物量金字塔也可能出现倒置的现象,如海洋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个体小,寿命短,繁殖快,可以整个被浮游动物吞食和消化,被迅速地转化为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量。8、C【分析】【分析】
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信息传递、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作用之一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正确;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可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B正确;生产者除绿色植物外,还包括蓝藻、硝化细菌等自养型的原核生物,黑藻属于真核生物,C错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D正确。9、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反馈调节不仅存在于一些动物激素的调节过程中,也存在于生态系统中。
【详解】
破坏后的生态系统不易恢复;说明其抵抗力稳定性弱,A错误;弃耕农田形成灌木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降低,抵抗力稳定性升高,B错误;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可能导致生态危机,不有利于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错误;控制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二、多选题(共8题,共16分)10、A:D【分析】【分析】
表格分析:随砍伐强度的增加;生物量不断增加;在同一砍伐量情况下,随着年限的增加,生物量也逐年增多。
【详解】
A;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龄组各砍伐强度下的生物量;A正确;
B;落叶松种群有空间特征和数量特征;无垂直结构,B错误;
C;通过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各龄组的林木生物量随砍伐强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都是上升,C错误;
D;由表格数据可知;适度砍伐保持持续的更新能力,可长期维持稳定的生产,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D正确。
故选AD。
【点睛】
本题考查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和种群的特征,要求考生掌握估算种群密度的样方法,明确这两种方法的适用范围,能理解种群的特征及含义。11、B:D【分析】【分析】
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详解】
A;观看电影高潮部分;观影人会心跳加快,这是神经-激素的调节的结果,A正确;
B;注射抗毒血清属于人工被动免疫;B错误;
C;冷锋在感染“拉曼拉”病毒后;其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同时进行,C正确;
D;帕莎的自愈过程是在初次接触抗原时产生的;应该是体内产生了抗体,而记忆细胞发挥作用是在再次接触抗原时,D错误。
故选BD。
【点睛】
本题考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易错点D选项中,记忆细胞发挥作用是在二次免疫的过程。12、B:D【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肌细胞直接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X为组织液,组织液与血浆可进行双向物质交换,Y为血浆,则Z为淋巴液。
【详解】
A、若饮食过咸,摄入水分较少,则血浆中水分会较少,血浆渗透压会升高,A正确;
B、组织液中的抗体、某些激素等大分子物质可通过淋巴液进入血浆,B错误;
C、肌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乳酸或二氧化碳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组织液pH降低,C正确;
D、内环境的稳态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D错误。
故选BD。13、A:B:D【分析】【分析】
当苔草大量被旅鼠捕食时;苔草会产生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会抑制旅鼠消化道内蛋白质的水解,进而影响旅鼠的进一步捕食,这种“化学防御”有助于维持苔原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
A;苔草密度过高其个体之间会进行种内斗争;即生态系统生产者苔草的种群增长受其密度制约,A正确;
B;据图分析;这一时期样地一中的苔草化学防御水平最高,可以推测样地一中旅鼠种群密度降至极低水平是此前一段时间旅鼠种群密度过高所致,B正确;
C;据图分析;这一时期样地三中旅鼠种群密度最大,可以预测样地三中的苔草化学防御水平此后将会增高,C错误;
D;苔草化学防御水平的变化会减小被捕食的程度;有助于维持苔原生态系统稳态,D正确。
故选ABD。14、B:C【分析】【分析】
1;生物的种间关系:①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如地衣、根瘤、白蚁与鞭毛虫等;②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物;③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④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在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2;分析图表:由表1可知;药剂A在第30d达到最大防治效果,药剂B和C在第10d达到最大防治效果。由表2可知,使用药剂A后,蝗虫的感病率在第30d达到最高,使用药剂B和C后,蝗虫的感病率在7d达到最高。
【详解】
A;以上三种微生物有防治蝗虫的作用;可见它们和草原蝗虫之间的种间关系不可能是互利共生,最可能的种间关系是寄生,A错误;
B;由表1可知;药剂A在第30d达到最大防治效果,药剂B和C在第10d达到最大防治效果,由此可见,B和C药剂速效性方面好于A,A药剂在蝗虫长效控制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B正确;
C;使用药剂B和C后;蝗虫的感病率在7d达到最高,使用药剂B和C在第10d达到最大防治效果。可能是因为受环境因素的影响,B、C施药后,蝗虫死亡高峰在感病高峰之后,C正确;
D;微生物农药的使用属于生物防治;优点是对环境友好、但仍需进行安全性评估,避免微生物对人畜产生不利影响,D错误。
故选BC。15、A:B:C【分析】【分析】
根据题干可知;“零废弃生态农业”技术是废弃物的再利用,既能减少废弃物的数量,还可以减轻污染,改善环境,增加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
【详解】
A;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并没有发生改变;“零废弃”只是加速了物质循环过程,并且能更加有效地利用该生态系统部分废弃物,A错误;
B;酶能够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加速物质的分解,但并不能提高分解者的作用,B错误;
C;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是无法改变的;废弃物再利用属于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C错误;
D;原来的生态系统中;鸡粪、猪粪及农田废弃物是由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进而被植物体重新吸收的;而在“零废弃生态农业”利用酶催化剂,将鸡粪、猪粪及农田废弃物变为无臭无味溶于水的粉末,随水施撒在土壤里,不仅加速了物质循环过程,还能减少环境污染,D正确。
故选ABC。16、A:B:D【分析】【分析】
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详解】
A;螟虫爆发则捕食更多的水稻;则水稻的光合作用减少,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减少,A正确;
B;据表可知;仅施无机肥组浮游植物生物量最多,可能导致浮游植物竞争加剧,B正确;
C;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C错误;
D;施加有机一无机复合肥;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最高,则营养结构最复杂,生物群落最稳定,所以为提高浮游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应对稻田施加有机一无机复合肥,D正确。
故选ABD。17、A:B:D【分析】【分析】
1;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
(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
(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
(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如噬菌体侵染细菌。
2;群落的结构:
(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
(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3;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
【详解】
A;捕食是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而成年A鱼和幼年A鱼是同一种生物,A错误;
B;成年A鱼及幼年A鱼是一个物种;在水体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仅仅是该物种的分布范围,B错误;
C;人工养殖的池塘会经常投饵料喂鱼;故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可能小于所有消费者的同化量之和,C正确;
D;池塘的资源和空间有限;增加池塘中养殖物种的丰富度不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
故选AB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识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识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识记人工控制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各选项。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能量金字塔多四~五1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生物群落无机环境生物圈20、略
【解析】①.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机械防治②.生物防治,③.信息传递的作用。21、略
【解析】①.光、声、温度、湿度、磁力②.物理过程③.无机环境④.生物。22、略
【分析】【分析】
通过图中能量流动的方向示意图和不同营养级所构成的能量金字塔;来回答相应的生态学习题。生物群落中不同的生物分布在不同的位置的现象称作群落的结构,分为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群落中不同生物之间形成不同的种间关系: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寄生等关系;能量的流动过程中,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呈现相对平衡时,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
(1)在不同水平位置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称作群落的水平结构,山顶和山脚是不同的水平位置,因此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获利,彼此对对方有利的生物关系。
(2)根据能量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分析;对于一个生物的同化量(乙)而言,其能量的流动方向有:细胞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流向下一个营养级(流向丙和丁),还有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除此以外部分的能量未被利用。
(3)种群S型增长的K值称作环境容纳量;影响S型增长的因素是环境因素(包括食物;水、天敌、栖息地空间等),与此时种群的种群密度无关,因此若环境不变捕捞前后环境容纳量基本不变。
(4)鱼塘生态系统中因捕捞造成大量鱼类生物输出;因此对于输入的能量和物质都要增大,持续不断地添加饲料为鱼塘提供能量和物质来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点睛】
本题是生物的生态学知识点的考察,通过能量金字塔来完成生态系统,种群、群落的相关问题,难度适中,多为一般性的概念考察,在做题时需要通过题干与知识点结合来处理具体的问题。【解析】水平(空间)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传递给丙和丁、用于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流向分解者不变环境条件不变,该种鱼的环境容纳量不变由于捕捞造成池塘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的输出大于输入,所以要不断添加饲料为鱼塘提供能量和物质以维持生态系统正常功能四、判断题(共1题,共3分)23、A【分析】【分析】
【详解】
某些植物的花期受光周期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控制光照时间长短来控制花期,正确。
【点睛】五、非选择题(共2题,共16分)24、略
【分析】【分析】
考点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考查对生态系统个成分间的内在联系的把握;能量流动图示的理解和辨识。
【详解】
(1)能量流动不能从分解者流向生产者;所以图中⑤箭头是不应存在的。
(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即图示①。
(3)图中BCD分别是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三级消费者;所以食物链含有4个营养级,属于第三营养级的是次级消费者C。
(4)E利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残落物和粪便中的能量;代表的成分是分解者。
【点睛】
分解者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能量通过呼吸作用散失到无机环境,无机物可以被生产者吸收利用,但能量不能再被生物循环利用。【解析】⑤①四C分解者25、略
【分析】分析:据图分析;三类植物的S1生物量都高于S2,则S2表示恢复群落的生物量,S1表示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的生物量;同时草本的生物量含量最高,灌木次之,而乔木的生物量最低。
详解:(1)根据题意分析;该实验需要测定两个群落中的三类植物的生物量,即在两个群落中随机选取多个样地,收获全部植物,按照植被类型分类后,测定生物量。根据以上分析已知,S2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
(2)根据题意分析;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后,还可能存在植物的种子;可能发芽的地下茎或植物根系等,所以其发生的是次生演替;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中植物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垂直结构),可以提高光能的利用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四年级数学(上)计算题专项练习及答案汇编
- 2025年注册消防工程师考试消防安全案例分析历年真题解析试卷
- A-Level生物实验模拟试卷2025年-显微镜操作与样本处理重点难点突破
- 2025年小学三年级童话故事文化背景测试卷
- 2025年高考化学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突破试卷
- 2025年乒乓球裁判员二级考试模拟试卷:规则掌握与实战执裁策略
- 【《休闲食品企业营销策略宏观环境的PEST分析综述》2600字】
- 流感治疗指南
- 口腔医学技术职业规划书
- 广东省汕尾市2025年考研英语(二)新题型专项训练卷:阅读理解与完形填空解析
- 技术学徒合同协议书
- 语文教学法与评价2025年试卷及答案
-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测试卷
- 《生态环境的密码:竺可桢的科学研究课件》
- 硕士外语水平考试指南与答案
- 2025年入团考试历年总结试题及答案
- 车位回购协议书范本
- 2025年福建省三明市中考二模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中国的耕地与粮食安全课件高二下学期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 完形填空15篇(答案解析)-2025年中考英语分类专练(深圳专用)
- 2025年服装进货合同范本下载8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