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_第1页
2024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_第2页
2024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_第3页
2024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_第4页
2024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1.《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

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喊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

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

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课文分析: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

色。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

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

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

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

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吠”。而到了秋天,则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

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

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

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

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

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

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

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

1、重岩叠嶂高笆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2、夏水襄陵襄:上

3、乘奔御风奔:这里指快跑的马

4、素湍绿潭湍:急流

5、不见曦月曦:阳光,这里指太阳

6、霜旦下霜的早晨

7、飞漱其间飞漱:冲刷

8、属引凄异属:连接;引:延长

9、或王命急宣或:有时

10、虽乘奔御风虽:即使

11、良多趣味真,实在

12、绝螳多生怪柏绝喊:极高的山峰

13、略无阙处略:无、毫无;阙:通“缺”,断开、缺口

14、自非亭午夜分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15、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二、翻译句子

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译文: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

太阳和月亮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文: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

这样快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译文: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

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译文: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

着清波,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译文: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文:水清,树荣,(茂盛),山高,

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U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译文:每当到了初晴或结霜的早晨,树

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8、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译文:有时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

持续不断,异常凄凉。

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译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

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三、问答以下问题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

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

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用原文回答: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

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表现春冬清流缓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

句子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

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

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

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4、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说明三峡秋天寂静、凄清的特点。

5、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

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L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原句1:朝发

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风御风不以急也)

理由2:落差大原句2: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6、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第四段是写三峡的秋天?理由是什么?

晴霜初旦,林寒涧肃。因为只有在秋天才会有霜,冬天是雪,夏天是

雨,所以说这是秋天。还有林寒,夏天的树林是茂盛的,冬天是光秃

的,只有秋天才会林寒涧肃。

7、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说明江面狭窄,两岸推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8、作者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描写,而是首先写夏季,

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本文重在写水,夏季三峡的水为湍急,极具特色所以先写“夏水”。

春冬两季的景色相似,所以将春冬两季合起来写;秋季凄清,写在最后.

9、“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意思是什么?这使我们想到李白的哪

两句诗?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当晚就到达江陵。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

口还

10、“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

这两句的意思是: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

种景物的影子。句中以“回清”写“素湍”的动态,以“倒影”写“绿

潭”的静态,极言江水这清澈。“素湍”见浪花之雪白;“绿潭”显

潭水之清澈,“回清”写江水之动态。

11、用简短的话归纳各段的大意:

第一段:总写三峡峰峦重叠,雄伟峻拔的山势。第二段:写三峡夏天

水势的湍急。第三段:写春冬二季三峡清幽隽绝、令人向往流连的风

光。第四段:写三峡秋冬之时景色的凄清

四、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层

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若不是在正午、半

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

能通航。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

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

疾风,也不如它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

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

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

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

寂静。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

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歌唱

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占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课文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

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

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

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

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

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

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

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

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

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最后,文章又以感慨

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

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

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

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

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

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

1、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都

2、晓雾将歇歇:消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欲:将要。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

鱼竞跃:争着跳跃

4、未复有能与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5、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

二、翻译句子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夕阳欲颓,沉鳞竞跃。译文: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

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文: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

色了。

三、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2、中心思想(表达的思想感情)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

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3、书是一种怎样的体裁?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具有文

学性。

4、义中提到的“康乐”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用意?

“康乐”指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说说其作用。

最后一句。说明能够欣赏山水之美的人很少。

6、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请用一个短语来概括短文内容。

峰、流、壁、林、竹、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短文是:欲

界之仙都

四、填空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色彩配合之美。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晨昏变化之

美。

五、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

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

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

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

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

积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文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

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

妙的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值

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

然起行”。“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念无与为乐者”,“念”

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

作者也许在想: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在这贬居

的寂寞中,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是作者“念”的结果,下笔十分轻淡,

实则意味深长。“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月光下的漫步,该

是如何一种心情!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

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存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

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

境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寥寥数语,意味

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

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一、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念:考虑、想到。遂:于是。至:

2、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4、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也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

5、月色入户户:窗户

6、欣然起行欣然:高兴地

二、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相与步于中庭。译文:一起在院里散步。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

人。

三、回答以下问题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月光(月色)

2、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庭下如积水空明……

影也”

3、全义分几层,请用7”划分,并写出层意全义分三层:

第一层记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第二层写景,写了月下

庭中景物。第三层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蔬影的感触。

4、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5、中心思想是什么?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

情怀。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

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

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①遂至承天—②相与步于中庭—③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理由:①唯张怀民可以同乐②关系亲密③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

运相同

7、作者称自己是“闲人”,有什么深意?

“闲人”可指闲来无事可做的人,依此解可看出苏轼被贬后失意落寞

之情;“闲人”又可指有闲情逸致的人,自此我们又可看出苏轼不以

被贬为意,仍旧有积极乐观旷达的人生情怀。

8、“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胸怀?

体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阔大胸襟。

9、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被贬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一一种种微妙复

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1。、占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作者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四、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

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

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

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

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存。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4.《与朱元思书》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

叫无绝。直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口。

课文分析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述说行旅所见的信,全文寥寥

一百余字,把富春江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

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风烟俱净俱:全,都

2、从流飘荡从:随着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缥碧:青白色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甚:比得过奔:飞奔的马

5、负势竞上负:凭依

6、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喈”叫

7、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戾:至U息:平息

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经纶:经营反:通“返”返回

9、横柯上蔽柯:树干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和山呈现相

同的颜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急速的水流比飞箭还快,迅猛的波浪有如

飞奔的马。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那一座座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

上,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4、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莺飞到天上一样极力为名利攀高的

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功名得禄的心。

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忙于经营俗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

也会流连忘返。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树木枝条相互交叉掩映,有时偶尔

也见到(一丝)阳光

三、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

文中的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

千二百时,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文中“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

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

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4、请找出文章里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异水”“奇山”的句子水皆缥

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泉水激石,

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莺飞戾天者息心和经纶世务者忘反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望峰窥谷

译文: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却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

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水都是青白色,千

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

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

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

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

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

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

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

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

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看到阳关。

5.《富贵不能淫》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

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

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

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课文分析

《富贵不能淫》通过景春与孟子对于“大丈夫”的不同解释,明确了

孟子关于真正的“大义大”的标准。激励人们要坚持正道、不畏强权。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富贵:指的是有钱财、有地位淫:使……扰乱。指金钱和地位不能使

之扰乱心意。居天下之广居:居(1):居住。居(2):住所。之:

相当于“的”。得:实现。之:代志向。由:实行。道:原则,行为

准则。移:……改变屈:使…服从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

天下熄。”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生气,

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2.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冠

礼时,父亲教导他;

3.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女儿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

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是妇

女之道。

4.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

住在天下最宽敞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

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路‘义‘上;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

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

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三、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

生畏的当权者。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

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

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

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3.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4.“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

各指代什么?

4.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

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

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文天祥、鲁迅、项羽笔典型例子。

5.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义中哪句话与这句

话的意思相近?

5.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

6.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6.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7.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7.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

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

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8.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

8.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

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

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耍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

真正的大丈夫。

译文: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

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

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

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

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

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的时候不能被

其迷惑做过分的事情,贫贱不能使其改移节操,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

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

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

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

乐也。

课文分析: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

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

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

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有说服力。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

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

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

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

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

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

胜矣”。

一、重点词语解释。

1、舜发于被任用

2、人恒过常;犯过失

3、傅说举于被选拔

4、衡于虑同“横”,梗塞,不顺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责任,担子;这

6、而后作奋起

7、苦其心志使……痛苦

8、征于色颜色

9、劳其筋骨使……劳累

10、发于声吟咏叹息

11、饿其体肤使……饥饿

12>而后喻了解

13、空乏其身使……贫困

14、法家拂士同“弼”

15、乱其所为使……错乱

16、入则在里面。指国内

17、所以动心忍性用来;使……惊动;使……坚韧;

18、出则在外面。指国外

19、曾低其所不能增加,同"增

二、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2、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一定要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3、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使他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

4、行拂乱其所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用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

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6、人恒过,然后能改人常犯过失,然后才能改正

7、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

作为

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

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个国家)国内

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

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10、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

乐使人委靡死亡。

三、问答题

1、本义的论点是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本文开头所列举的六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都是在经历了一番艰难困苦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3、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将会有怎样的益处?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

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

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

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

长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

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

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

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

致灭亡。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7.《愚公移山》《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

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

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

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始龊,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

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

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

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课文分析: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

来脍炙人口。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

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一、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1、力七百里,高万仞。方:指面积,方圆。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苦于。迂:曲折,绕远。

3、聚室而谋。谋:商量。

4、吾与汝毕力平险。汝:你们。

5、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指:通“直”。汉阴:汉水的南面。

6、杂然相许。杂然:纷纷,许:赞同。

7、其妻献疑日。献疑:提出疑问。

8、且焉置土石。且:况且。焉,疑问代词。置:安放。

9、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交换。反:通“返”。

10、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1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穷尽。

12、何苦而不平?苦:愁。

1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

1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15、年且九十。且:将近

16、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连……都……损:削减

17、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18、愚公长息长息:长叹

19、虽我之死虽:即使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

都要绕远路。

2、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4、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

6、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

三、回答下列问题。

工、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直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对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愚公的妻子是出于对

丈夫的关心而“献疑”的,她不反对移山,所以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

解决的问题:且焉置土石。智叟更多的是讥笑,阻止移山,也体现了

他智非真智。

4、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智叟”对举,有何深意?

从表面看,愚公“愚不可及”,但事实上,“大智若愚”,他有远大

的抱负,移山是为了造福后代,他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力

量是“无穷匮”的。而智叟不智,他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断定人在

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实为“鼠目寸光”。

5、本文写作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运用对比和衬托的写法。例如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就具有强烈的

对比作用。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

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

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

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作者在命名上还特意将

这两个人物加以颠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

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

增强了讽刺的效果。此外的对比还有京城氏之子和智叟,京城氏之子

刚七八岁,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则是“笑而止之"

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

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

“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

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

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

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

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

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

就凭你残余的岁月、蛆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

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

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

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

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

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

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8.《周亚夫军细柳》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

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上自

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迫。已而之细柳军,军

士吏被甲,锐兵刃,锻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

“天子旦至!”军门都尉日:“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

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

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

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

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

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

袭而虏也。至于亚大,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课文分析: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

的史事,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

七十列传,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

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对历史学和文学的极其宝贵的

贡献。《史记》不仅是史学著作的典范,而且是传记文学著作的典范,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1)文帝:汉高祖刘邦之子刘恒。

(2)匈奴:我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

(3)宗正:官名,负责皇族内部事务的长官。

(4)霸上:古地名,一作濡上,又名霸头、瓶陵,因地处霸水西高

原上得名,在今陕西西安市东。

(5)祝兹侯:封号。

(6)棘门:原为秦宫门,在今陕西咸阳东北。

(7)河内:郡名,今河南北部地区。守,郡的行政长官。

(8)细柳:古地名,在今陕西省咸阳西南,渭河北岸。

(9)上:指汉文帝。

(10)被:通“披”。

(11)毂(gou):张满弓弩。弩(nu):用机括发箭的弓。

(12)持满:把弓弦拉足。

(13)军门都尉:守卫军营的将官,职位略低于将军。

(14)节:符节,皇帝给的凭证。

(15)壁门:营门。车骑:汉代将军的名号。

(16)按:控制。辔:马缰绳。

(17)揖:拱手行礼。

(18)介胄之士:穿铁甲、戴头盔的士兵。介,铁甲。胄,头盔。

(19)式车:式通“轼”,俯身靠在车前的横木(轼)上,表示敬意。

(20)中尉:负责京城治安的武官。

(21)罢:结束。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