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二_第1页
上海市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二_第2页
上海市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二_第3页
上海市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二_第4页
上海市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二上海市嘉定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与友人论门人书(明)顾炎武①伏承来教,勤勤恳恳,闵其年之衰暮,而悼其学之无传,其为意甚盛。然欲使之效曩者二三先生,招门徒,立名誉,以光显于世,则私心有所不愿也。若西汉之传经,弟子常千余人,而位富者至公卿,下者亦为博士,以名其学,可不谓荣欤,而班史乃断之曰:“盖禄利之路然也。”故以夫子之门人,且学干禄。子曰:“三年学,不至于彀,不易得也。”而况于今日乎?②今之为禄利者,其无藉于经术也审矣。穷年所习不过应试之文,而问以本经,犹茫然不知为何语,盖举唐以来帖括之浅而又废之。其无意于学也,传之非一世矣,矧纳赀之例行,而目不识字者可为郡邑博士!惟贫而不能徙业者,百人之中尚有一二。读书而又皆躁竞之徒,欲速成名于世,语之以五经则不愿学,语之以白沙、阳明之语录,则欣然矣,以其袭而取之易也。其中小有才华者,颇好为诗,而今日之诗,亦可以不学而作。吾行天下见诗与语录之刻,堆几积案,殆于瓦釜雷鸣,而叩之以二南、雅颂之义,不能说也。于此时而将行吾之道,其谁从之?“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若徇众人之好而自贬其学,以来天下之人,而广其名誉,则是枉道以从人,而我亦将有所不暇。惟是斯道之在天下,必有时而兴,而君子之教人有私淑艾者,虽去之百世而犹若同堂也。所著《日知录》三十余卷,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惟多写数本以贻之同好,庶不为恶其害己者之所去,而有王者起,得以酌取焉,其亦可以毕区区之愿矣。③夫道之污隆,各以其时,若为己而不求名,则无不可以自勉。鄙哉硁硁所以异于今之先生者如此。高明何以教之!(节选自《亭林诗文集》)20.校勘本文时,发现第①段和第②段,各有一处字迹模糊,填入方框内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A.乃以 B.尔则 C.其而 D.故然21.下面对上文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求学三年,做不到公卿的人,是不容易见到的。B.求学三年,仅依靠经术做官的人,是不容易的。C.求学三年,不去求官做的人,是不容易见到的。D.求学三年,没领悟君子教诲的人,是不容易见到的。22.赏析上文第②段的画线句。23.下面文字为《与友人论学书》结尾,该文主要是与友人谈为学之道。请结合两文标题,探究作者是如何卒章显志的。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虽然,非愚之所敢言也,且以区区之见,私诸同志,而求起予。(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上海市宝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学科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阅读下文,完成小题。送元十八山人南游序(唐)柳宗元①太史公尝言:世之学孔氏者,则黜老子,学老子者,则黜孔氏,道不同不相为谋。余观老子,亦孔氏之异流也,不得以相抗,又况杨、墨、申、商、刑名纵横之说,其迭相訾毁、抵捂①而不合者,可胜言耶?然皆有以佐世。太史公没,其后有释氏,固学者之所怪骇舛逆其尤者也。②今有河南元生者,其人闳旷而质直,物无以挫其志;其为学恢博而贯统,数无以踬其道。悉取向之所以异者,通而同之,搜择融液,与道大适,咸伸其所长,而黜其奇邪,要之与孔子同道,皆有以会其趣。而其器足以守之,其气足以行之。不以其道求合于世,常有意乎古之“守雌”者。③及至是邦②,以余道穷多忧,而尝好斯文,留三旬有六日,陈其大方,勤以为谕,余始得其为人。今又将去余而南,历营道,观九疑,下漓水,穷南越,以临大海,则吾未知其还也。黄鹄一去,青冥无极,安得不冯丰隆、愬蜚廉③以寄声于廖廓耶?【注】①抵捂:即“抵牾”,矛盾。②是邦:当时作者被贬永州。③丰隆:传说中云神的名字;蜚廉:传说中风神的名字。21.下列各项中治学观点与作者不一致的一项是()A.孔子与诸子的学说思想存在矛盾不合之处。B.孔子与诸子的学说思想都有助于社会人生。C.只有佛教的思想确实离经叛道,惊世骇俗。D.诸子学说与孔子思想相通,可以融会贯通。22.下列对元生人品学问评判与原文不相同的一项是()A.胸怀开阔旷远,朴实正直志向坚定。B.学识渊博贯通,命运坎坷不改其道。C.遵循孔子之道,兼收并蓄取长补短。D.鄙弃世俗生活,隐居独处与世无争。23.阅读第③段,联系全文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24.结合下面文字,分析孔子与老子既“抵捂而不合”,又有共通的“佐世”价值。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宋儒论清·袁枚①古今来尊之而不虞其过者,孔子一人而已。其他则尊之者略溢其分,则攻之者必损其真。过尊者迂,过攻者妄。此吾宋儒之论之所以作也。②夫宋儒之讲学而谈心性者,今之尊宋儒者,皆际其时也,气运为之也。是何也?汉后儒者有两家:一笺注,一文章。为笺注者,非无考据之功,而附会不已。为文章者,非无润色之功,而靡曼不已。于是宋之儒舍其器而求诸道,以异乎汉儒;舍其华而求诸实,以异乎魏晋隋唐之儒。又目击夫佛老家诗张幽渺,而圣人之精旨微言反有所闭而未宣,于是入虎穴,探虎子,闯二氏之室,而心性之学出焉。③元仁宗以经义取士,以程、朱为式,则至今犹未变也。明祖开国,又首聘婺之四先生,劝颁《朱注》以取士,而宋学从此大昌。吾故曰:宋儒之讲学,人之尊宋儒者,皆际其时也,气运为之也。④,讲学在宋儒可,在今不可;尊宋儒可,尊宋儒而薄汉唐之儒则不可;不尊宋儒可,毁宋儒则不可。又何也?曰:孔子之道,若大海然,万壑之所朝宗也。汉晋唐宋诸儒,皆观海赴海者也。其注疏家,海中之舟楫桅篷也;其文章家,海中之云烟草树也;其讲学家,赴海者之邮驿路程也。路程至宋,定矣尽矣,但少一行者耳。⑤宋儒之于圣道,其果至矣乎?曰:难言也。后世学者未必能胜宋儒,亦未必不如宋儒,要惟是其言,而不必迂拘墨守;非其言,而不必菲薄诋呵。则所以论宋儒者定矣,所以论汉唐魏晋诸儒者,亦定矣。(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改)21.根据文意最适合填入第④段和第⑤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诚然然而 B.既然然则C.虽然固然 D.虽然然则22.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宋儒讲心性之学、人之尊宋儒,有其时代必然性和合理性。B.宋儒认为为笺注者弊病在于穿凿附会,为文章者弊病在于华而不实。C.宋儒对佛老思想的荒诞幽远飘渺十分心仪,由此生发出了心性之学。D.宋学大昌与元、明两朝统治者科举取士中对程、朱理学的倡导有关。23.赏析第④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24.袁枚在《题宋人诗话》中说:“丈夫贵独立。”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上海市宝山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完成各题。何陋轩记(明)王守仁①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1)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求其所谓甚陋者而莫得。独其结题鸟言,山栖羝服(2),无轩裳宫室之观,文仪揖让之縟,然此犹淳庞质素之遗焉,不得以为陋也。②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龙场之民,老稚日来视,予喜不予陋,益予比。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谓予之乐之也,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列堂阶,办室奥,琴编图史,讲诵游适之道略具,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以信(3)孔子之言。③嗟夫!诸夏之盛,其典章礼乐,历圣修而传之,夷不能有也,则谓之陋固宜。于后蔑道德而专法令,搜抉钩絷之术穷,而狡匿谲诈,无所不至,浑朴尽矣!夷之民,方若未琢之璞,未绳之木,虽粗砺顽梗,而椎斧尚有施也,安可以陋之?斯孔子所为欲居也□?虽然,典章文物,则亦胡可以无讲?今夷之俗,崇巫而事鬼,渎礼而任情,不中不节,卒未免于陋之名,则亦不讲于是耳。然此无损于其质也。诚有君子而居焉,其化之也盖易。而予非其人也,记之以俟来者。(选自《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三)[注](1)上国:指京城。(2)结题鸟言,山栖羝服:指少数民族的一些生活习俗。结题:结发于额;羝服:指用羊皮做的衣服。(3)信,通“伸”,伸张。10.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益予比A.比较 B.并列 C.亲近 D.具备11.第③段方框处填入虚词恰当的一项是()A.矣 B.乎 C.欤 D.焉12.下列句子翻译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翻译:人们都认为我从京城来,将会简陋地布置此地,因而不能够(安心)居住。B.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翻译:于是到我轩来的人,好像在四通八达的都市游观,而我也忘记了我自己是居住在蛮夷偏远之地了。C.诸夏之盛,其典章礼乐,历圣修而传之,夷不能有也,则谓之陋固宜。翻译:华夏的兴盛,那些典章礼乐,经过圣贤的修订而流传下来,夷地不能拥有,那么称之为鄙陋固执是可以的。D.今夷之俗,崇巫而事鬼,渎礼而任情,不中不节,卒未免于陋之名,则亦不讲于是耳。翻译:现在夷地的风俗,崇尚巫术,敬奉鬼神,轻慢礼仪,放任情感,不符合礼节,(所以)最终不能免于鄙陋的名声,自然也就没有人谈论这些罢了。13.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的话作为文章开篇,展现了对孔子安贫乐道精神的赞美,同时也引出了作者对于陋与不陋的看法。B.第一段中孔子的话与第二段中作者对轩的命名呼应,书轩名暗含孔子的思想观念。C.第二段中,作者描写当地百姓为自己建造屋子与自己修饰住所的过程,体现其在龙场生活的艰辛不易,也表达了与对龙场人民的感激之情。D.第三段中,作者再次提到孔子想要居住到九夷,是为了表明孔子有开化夷地民众的高尚之心。14.下列选项中,下列对本文写作意图推测不正确的一项是()A.展示自己面临恶劣的环境和条件时仍然能够安而乐之的君子操守,暗含对自我的精神肯定。B.表现夷地百姓热情,淳朴,善良,表达对当地人民的赞美与感激。C.告诉人们龙场人民有质朴的本质,可以加以改变,破除人们认为夷地简陋的偏见。D.表达了自己无法教化当地百姓的担忧与失望,期待更多的君子来此地教化百姓。上海敬业中学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材料二: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贞观政要》材料三:贞观初,太宗从容谓侍臣曰:“周武平纣之乱,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国。其得天下不殊,祚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尚书右仆射萧瑀进曰:“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则异。”太宗曰:“不然,周既克殷,务弘仁义;秦既得志,专行诈力。非但取之有异,抑亦守之不同。祚之修短,意在兹乎!”《贞观政要》20.应填入材料二方框处的词是()A.之 B.非 C.若 D.则21.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讲到了防微杜渐的问题。B.三则材料都是对国家盛衰“人事”原因的探讨。C.三则材料都讲到了为人君和为人臣的责任。D.三则材料都力图从历史事实中吸取经验教训。22.唐人沈德潜盛赞材料一“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试从这一角度赏析材料一选文部分。23.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做读书札记,完成以下表格。材料二材料三围绕的话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围绕的话题:(2)_________________褚遂良观点唐太宗观点萧瑀观点唐太宗观点(3)_________对褚遂良观点表示肯定,并加以引申,认为(4)________(5)________(6)_________答案上海市嘉定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20.A21.C22.运用类比论证,以高明的木匠不肯为拙劣的木工改变或放弃规矩,后羿不肯为蹩脚的射手改变其拉弓的标准来论证自己不会为屈从世人的喜欢而自己贬低所学,以求招揽天下的人,来张扬自己的名声的态度。以浅寓深,形象鲜明,增强了说服力。23.《与友人论门人书》结尾强调学术的衰败和昌盛,固然各有其时代的必然,但应勤勉追求真正的学问而非虚名,是对前文为干禄、为名誉、为速成而学者的批判;《与友人论学书》与好友谈为学之道,结尾则从士行有耻、好古多闻两个方面论述“士”从根本上稳固为学根基的意义,强调这也是近圣人之道的法门。【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句意:比如西汉时代经师的传授经书,学生常常多至千余人。依据前文“然欲使之效曩者二三先生,招门徒,立名誉,以光显于世,则私心有所不愿也”可知,此处写自己想仿效过去的某些先生的做法,招收门徒,树立名声,来显耀于人世,但自己是不愿这样干的。之后提到西汉时代经师,所以属于另起一事,选“乃”,和“若”构成合成词。若乃:至于,用于句子开头,表示另起一事。(2)句意:但又都是读书而急于求事功的一些人,希望速成而得名于世。前边“欲速成”的目的是“名于世”,所以可选“以”。以:连词,表目的。故选A。【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求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此句的重点词:“彀”,喻指圈套、牢笼,这里是指“官场”,“至于彀”可译成“求官”;“得”,见到。依据前文“所以即使孔子的弟子,尚且要学求得做官之道”可知,此处表达的意思是孔子的弟子,也要学求得做官之道。所以,承接上文,“不至于彀”的意思是“不去求官做”。句意:求学三年,不去求官做的人,是不容易见到的。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句子的能力。句意:高明的木匠不肯为拙劣的木工改变或放弃规矩,后羿不肯为蹩脚的射手改变其拉弓的标准。运用类比论证。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此处用了两种情况,一是“高明的木匠不肯为拙劣的木工改变或放弃规矩”,二是“后羿不肯为蹩脚的射手改变其拉弓的标准”,来论证后文“若徇众人之好而自贬其学,以来天下之人,而广其名誉,则是枉道以从人,而我亦将有所不暇”的观点,意思是,作者认为倘若屈从世人的喜欢而自己贬低其所学,以求招揽天下的人,来张扬自己的名声,那便是歪曲真理来追随别人,那也没有心情花这么多的闲工夫。巧作类比,笔法灵活,说明充分,生动形象的把道理讲的浅显,有很强的说服力。【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求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译文:士人不首先讲廉耻,则是没有道德根基的人;不喜欢学习和探求古代文化经典而扩大见闻,那就是空虚的学问。以没有道德根基的人来谈论空虚的学问,我看他们即使天天说追随在圣人左右,但实际上却距离圣人愈来愈远了。虽然说了这些话,并不是我大胆敢言,而是姑且以渺小的见解,说给志同道合的朋友而求教他们,能给我启发和指点。(1)《与友人论学书》结尾,意思是:学术的衰败和昌盛,各有其时代的必然,倘若为了自己的追求而不求虚名,那就没有不可以自我勖勉的。鄙陋如作者固执地持以不同于当今的先生们的就是上述的原因。强调学术的衰败和昌盛,在于勤勉追求真正的学问,而不是求取虚名。同时也表达了对当今学者的批判。(2)《与友人论学书》讲的是与好友谈为学之道,强调学术与道德的结合,不讲廉耻,是没有道德的人;不学习和探求古代文化经典,是空虚的学问。有道德,知廉耻,是对治学之人的基本要求,也是近圣人之道的法门。参考译文:拜接来信,内容殷勤恳切,怜念我年龄的衰老,而痛惜我的学业没有传人,这番心意十分深厚。但是想要我仿效过去的某些先生的做法,招收门徒,树立名声,来显耀于人世,则鄙意是不愿这样干的。比如西汉时代经师的传授经书,学生常常多至千余人,其中地位高的做到三公九卿,稍次的也可以做博士,使所授的学生扬名于世,能不称为光荣么?但是班固却评之曰:“这实在是人们走做官谋利的道路造成的结果。”所以即使孔子的弟子,尚且要学求得做官之道。孔子道:“求学三年,不去求官做的人,是不容易见到的。”而况今日之世呢?当今世上追求富贵的人,其无须依靠经术是很明白的。一年到头所学的不过是应考的时文,倘若问他经书本文,还茫茫然不知道是出于哪里的话,实在是连唐朝帖括之学的这点浅薄的记诵都丢掉了。这种根本不存心治学的风气,相沿不止一代了,何况纳财捐官的制度通行,那些目不识丁的人也可以当上府县的教官!只有贫穷而不能改业的士子,一百人中还有一两个,但又都是读书而急于求事功的一些人,希望速成而得名于世,叫他学五经可不愿学,叫他读陈白沙、王阳明的语录,却很高兴,因为袭取这些东西是很容易的。其中有些小有才华的人,颇喜欢做诗,而现在的那些诗,不用学也可以做得出来。我跑遍天下所见到的诗集和语录的刻本,堆几积案地到处皆是,简直是一片震耳的噪音,而问他们《周南》、《召南》、《雅》、《颂》的精义,却是说不出来的。在这样的时代而想贯彻我的主张,有谁肯听从呢?“高明的木匠不肯为拙劣的木工改变或放弃规矩,后羿不肯为蹩脚的射手改变其拉弓的标准。”倘若屈从世人的喜欢而自己贬低其所学,以求招揽天下的人,来张扬自己的名声,那便是歪曲真理来追随别人,那我也没有心情花这么多的闲工夫。不过学术之在天下,一定会有机会发扬,而古代君子教诲人要学习私心所仰慕的贤者,哪怕彼此相距已有百世之久也好像是同在一室似的。我所著的《日知录》三十多卷,生平的思想和学业都在这书里,只有多抄写几本,用以分赠同志,也许可以不被害怕这书会妨碍他们的那些人所消毁,而一旦有振作世道的人物出现,得以从我的书里择取一点东西,这也就可以了我一点微小的心愿了。学术的衰败和昌盛,各有其时代的必然,倘若为了自己的追求而不求虚名,那就没有不可以自我勖勉的。鄙陋如我固执地持以不同于当今的先生们的就是上述的原因。高明的您有什么见教呢?上海市宝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学科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答案】21.C22.D23.①表达对元十八山人能将各家流派融会贯通,伸其所长,黜其奇袤,以与孔子之道相合的赏识。②抒发与元十八山人离别的惜别之情,以及对他的厚望与祝福。③借送别元十八山人,阐明了他对儒、道、释等各家学派的态度:不专宗一家,调和众说以佐世。24.同:二者都告诫世人从小事出发、持续不懈才可能成就大事业。异:《子罕》主张“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强调行动与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主张“无为”,强调谨慎开始。【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根据原文“固学者之所怪骇舛逆其尤者也”可看出,这是某些读书人的观点,不是作者的观点。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D.“鄙弃世俗生活”“隐居独处”说法有误。原文只说“不以其道求合于世,常有意乎古之‘守雌’者”,意思是他并不用“道”去求遇于世人,而常常有心做古代那种抱弱守拙与世无争的人。文中并没有说他鄙弃世俗以及是否隐居。故选D。【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能力。原文第二段中,作者针对元十八的人品、学识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而客观的介绍、评价。在这其中,作者重点描述了“悉取向之所以异者,通而同之,搜择融液,与道大适,咸伸其所长,而黜其奇邪”,并给出了“要之与孔子同道,皆有以会其趣”的高度评价。而元十八山人的这一学术行为,显然也是符合作者的主张的。所以,作者也就在行文中不吝抒发其对元十八山人的赞赏之情。原文第三段叙述作者与元生的交往过程以及元生离永南游与作者的惜别心境。第一层文字从作者的角度写互相之间的交往,表达元十八山人对自己的关怀、教诲。第二层文字是本文的总扣题之笔:如今元生即将离开自己而南游,我不知他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这一句充满了作者的依依惜别之情。第三层文字,也是最后一层意思——作者对元生寄托着真情的厚望与祝福:元生此行就如黄等鹄戾天远去,在广垠无际的蓝天中朝翔,怎会不凭借着云与风,把自己的声响留在空阔的天穹之中呢?由此可见,作者在文中也尽情抒发了他与元十八山人离别的惜别之情,以及对他的厚望与祝福。此外,本文虽为柳宗元对即将远行的好友元十八的赠序,但作者在开篇就论述了自己对各学派的态度,并提出调和众说以佐世的理论。长期以来,学说众多。儒家、道家、杨墨申商、刑名纵横之说,以及后来的佛教,相互糅杂抵牾,莫衷一是。至柳宗元同时的韩愈,则更力排佛老,独尊孔孟。柳宗元与韩愈不同,他在本文中,虽推崇孔学,却公开提出了“杨、墨、申、商、刑名、纵横之说,皆有以佐世”的见解,认为对各派学说都要“伸其所长”。从柳宗元的全部作品和活动来看,他提出这一见解,主要是为了提醒人们注意法、道、墨等家的进步的或合理的因素,为他的改革弊政的主张提供理论依据。【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文章思想观点的能力。《子罕》中,孔子用积土成山和平整土地这一生活中的现实事例,强调了学习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的道理。在这一过程中,不管是“未成一篑”还是“虽覆一篑”,所做的都是很细小的行动,讲述的是积累小事的重要性。而《老子·第六十四章》中,“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等远大事物,都是以“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从小事出发、持续不懈才可能成就大事业。由此可见,两者有共通的“佐世”价值,都告诫世人从小事出发、持续不懈才可能成就大事业。孔子主张“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强调行动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开始行动了,即使再小都能产生影响。而老子则主张“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认为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所以主张要“无为”,强调“慎始”。这是两者“抵捂而不合”的部分。参考译文:太史公曾经说过:“世上学孔子学说的就贬斥老子,学老子学说的就贬斥孔子。人们由于立场、志趣不同,不能共同谋划合作。”我看老子学说也是孔子学说的一个支流,不可以将两者匹敌抗衡。又何况杨朱、墨翟、申不害、商鞅等人的学说,刑名、纵横等学派,它们相继非议诋毁彼此不相一致而不合的地方,能说得尽吗?可是它们都对社会有一定帮助。太史公逝世,之后佛教传入,这当然更是让某些读书人感到惊恐悖逆的事了。如今有一位姓元的河南书生,他为人宽宏豁达、朴实正直,任何事情都无法挫败他的意志,他学问广博精深并且能融会贯通,命运不能阻碍他的志向。他尽取过去人们认为大相径庭的各派学说,贯通统一,采择融会,使之与圣人之道完全相符,这样他就发挥了各派学说的长处,而去除了邪伪不正的部分,总之做到了与孔子的思想相一致,而又能聚合各家学派的旨趣,他的才能完全能够坚守“道”,他的气魄完全能够运用“道”。他并不用“道”去求遇于世人,而常常有心做古代那种抱弱守拙与世无争的人。等他来到永州,因见我穷途潦倒心多忧虑,且又曾经爱好礼乐典章,特地逗留了三十六天,向我陈述了他的高见,致力于向我告诫教诲,我才得以了解他的为人。现在他又将要离开我去南游,经过营道,游览九嶷山,经漓江而下,穿过南越直向大海,我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他就像黄鹄一去千里,在无边无际的青天翱翔,又怎能不凭借风雷之神,把声音留在寥廓的天空呢?链接材料: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答案】21.D22.C23.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孔子之道比作成大海,将汉晋唐宋诸儒比作看海赴海的人,将注疏家比作大海中的船只,将文章家比作海中的云烟草树,将讲学家比作赴海者的驿站,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儒家学派万壑朝宗的地位和儒者对儒家学派发展的作用。②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罗列注疏家、文章家、讲学家在儒学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句式整齐,有节奏感,增强了语言气势,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24.有志气的人崇尚突出、超群,不依赖外力。宋代儒者也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对历代的儒学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不是人云亦云或只听一家之言。【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诚然:表示承认或同意前面的说法,但不完全同意。然而:指从另一个方面说,表示转折关系。既然:已经如此。然则:但是、然而,引出转折情况。虽然:虽然这样或即使这样。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同时引起下文的转折。根据第③段最后提到“宋儒之讲学,人之尊宋儒者,皆际其时也,气运为之也”和第④段“讲学在宋儒可,在今不可”可知,第④段的句首词应表示转折,排除A、B项;又根据第⑤段“宋儒之于圣道,其果至矣乎?”这一问句可知,此处方框处也应表示转折,引出转折情况,排除C项;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宋儒对佛老思想的荒诞幽远飘渺十分心仪”错误,原文“又目击夫佛老家诗张幽渺,而圣人之精旨微言反有所闭而未宣,于是入虎穴,探虎子,闯二氏之室,而心性之学出焉”,看到佛学荒诞幽远缥缈,而儒学没落无声,由此生发出了心性之学,并未对佛老思想十分心仪。故选C。【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句意:孔子之道,像大海一样,许多的小水流都注入到这里。汉晋唐宋各儒,都是看海奔赴大海的人。其中的注疏家是大海中的行船;其中的文章家是大海中的云雾烟气草木;其中的讲学家是奔赴大海的人的路途中的驿站。比喻能够让表达更加形象生动,文中首先将孔子比作大海,把历代儒者比作赶海赴海者,形象而又独特,接着用三个句式一致的排比句,分别论述注疏家、文章家、讲学家在海中扮演的角色,使文章的表述形象生动而又朗朗上口有节奏感,气势强。【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丈夫贵独立”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志气的大丈夫应该崇尚突出、超群,不依赖外物。根据文中“为笺注者,非无考据之功,而附会不已。为文章者,非无润色之功,而磨曼不已。于是宋之儒舍其器而求诸道,以异乎汉儒;舍其华而求诸实,以异乎魏晋隋唐之儒”可知,作者认为大丈夫应该有自己的思考,不人云亦云,也应该吸收借鉴其他儒者的精华,使之成为全新的儒学。参考译文:宋儒论清·袁枚从古至今(人们)尊崇他而不担心推崇的太过分的人,只有孔子一个人罢了。其他的要么尊崇的人过于夸赞他的名分,要么反对的人一定要损害他的本真。过于尊崇的人迂腐,过于反对的人荒谬。这就是我写宋儒论的原因。宋儒的讲学谈的是心性之学,如今尊崇宋儒,都是因为它符合当时的时代,是气运所为。这是为什么呢?汉之后的儒者有两种:一个是笺注,一个是文章。作注解的人,不深入考察,知识牵强附会。写文章的人,只是修饰文字,华而不实。于是宋儒舍弃它的外在而探求它的规律,来与汉儒相区别;舍弃它的华丽而探求它的实际,来与魏晋隋唐儒相区别。又看到佛老思想的荒诞幽远飘渺,而圣人的微言大义反而封闭起来没有发扬。于是宋儒进入虎穴,探寻虎子,闯进程朱两人的房间,生发出了心性之学。元仁宗用经义选拔人才,以程、朱的思想为标准,到现在还没有变化。明祖开创国家,首次聘请婺之四先生,公布用《朱注》来选拔人才,宋学从此兴盛起来。所以我说:“宋儒讲学,人们尊崇宋儒,都是因为它符合当时的时代,是气运所为。即使这样,宋儒讲学可以,在如今不可以;尊崇宋儒可以,尊崇宋儒却轻视汉唐之儒那就不可以;不尊崇宋儒可以,诋毁宋儒就不可以。又为什么呢?说:孔子之道,像大海一样,许多的小水流都注入到这里。汉晋唐宋各儒,都是看海奔赴大海的人。其中的注疏家是大海中的行船;其中的文章家是大海中的云雾烟气草木;其中的讲学家是奔赴大海的人的路途中的驿站。这个路程到了宋,已经是稳定下来走到尽头了,只是少了在路上行走的人罢了。然而,宋儒对于圣道而言,果真到了这个地步吗?说:难说啊。后世的学者未必能超过宋儒,也未必不如宋儒,要思考这些话,而不必墨守成规;非难这些话,而不必看不起毁谤。所以宋儒论确定了,那么汉唐魏晋之儒也就确定了。上海市宝山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0.C11.C12B13.B14.D【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益予比”意思是:跟我越来越亲近。“比”意为亲近。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斯孔子所为欲居也□”句子的意思是:这正是孔子想要迁居到九夷之地的原因吗?可见这句话是表示疑问,四个选项中只有“乎”“欤”表示疑问,但与“也”连用,应选“欤”。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A.“陋”在这里是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这里简陋。故句子意思是:人们都以为我来自京城,一定会嫌弃这里简陋,不能居住。C.“固”在这里意思是固然。故句子意思是:华夏兴盛,那些典章礼乐,经过圣贤的修订而流传下来,夷地不能拥有,那么因此称之为“陋”固然可以。D.“中”指的是符合,“不中不节”意思是不符合礼节,而没有偏离正道的意思。故句子意思是:现在夷地的风俗,崇尚巫术,敬奉鬼神,轻慢礼仪,放任情感,偏离正道,不合礼节,所以最终不免于简陋的名声,自然也就没有宣讲这些了。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同时也引出了作者对于陋与不陋的看法”说法有误。作者在第一段主要是借孔子的话引出自己的相关经历,还没提到自己的看法。C.“体现其在龙场生活的艰辛不易”说法有误。作者写这部分主要是为了强调当地百姓的纯洁。D.“是为了表明孔子有开化夷地民众的高尚之心”说法有误。第三段中“斯孔子所为欲居也欤”的意思是这正是孔子想要迁居到九夷之地的原因吗?对应的是前文赞美边地人民虽然粗朴固执,却心底淳朴,本质纯正。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能力。D.“表达了自己无法教化当地百姓的担忧与失望”说法有误。根据文章最后“然此无损于其质也”可知,作者并没有对当地百姓表示批判,也就不存在对无法教化当地百姓的担忧与失望。故选D。参考译文:先前孔子要住在九夷(边远之地),别人都认为那里简陋落后。孔子说:“(如果是)君子居住在那里,(又)有什么简陋的呢?”守仁因罪被贬龙场,龙场在古代的夷蔡之外,属于边远地区,人们都以为我来自京城,一定会嫌弃这里简陋,不能居住;然而我在此地住了十多天,却很安乐,并没有发现他们所说的简陋落后。只是这里的人们,结发于额头,说话似鸟语,住在深山里,穿着羊皮做的衣服。没有华丽的车子,没有高大的房子,也没有繁复的礼节,然而这是一种质朴淳厚的古代遗风,并不能认为是落后啊。我刚来的时候,没有房子居住。住在丛棘之中,则非常阻滞;迁到东峰,就着石洞住下,却又阴暗潮湿。龙场的人民,老老少少每天都来看望我,他们很高兴,并不轻视我,渐渐亲近我。我曾在丛棘的右边开园种菜,人们认为我喜欢那个地方,纷纷砍伐木材,就着那块地搭建起一座轩房让我居住。我于是种上桧柏竹子又栽上芍药等花卉,砌好堂前的台阶,置办好室内的房间,(摆上)琴书和图册史书,讲学诵书游乐之道大略具备了,来交往的文人学士,也慢慢聚集增多了。于是到我轩中的人,好像来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远夷之地。于是给轩取名为“何陋轩”,来伸张孔子的话。唉,华夏兴盛,那些典章礼乐,经过圣贤的修订而流传下来,夷地不能拥有,那么因此称之为“陋”固然可以;此后(中原华夏)轻贱道德而专注于法令,搜罗延揽的办法用尽了,可是人们狡猾奸诈,无所不为,浑朴的品质消失殆尽!而夷地的人民,正好比是没有雕琢的璞玉,没有经过墨线量直和加工的原木,虽然粗朴固执,可是还有待于锤子斧头的加工完善啊,怎么能够认为他们鄙陋无知呢?这正是孔子想要迁居到九夷之地的原因吗?虽然这样,但是典章文化怎么可以不加以宣讲呢?现在夷地的风俗,崇尚巫术,敬奉鬼神,轻慢礼仪,放任情感,偏离正道,不合礼节,所以最终不免于简陋的名声,自然也就没有宣讲这些了。然而这对他们浑朴的本质并没有损害。果真有君子住到这里来,开导教化他们大概很容易吧。可是我不是那种能担此重任的君子,因此写下这篇“记”,用以等待将来的人。上海敬业中学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答案】20.D21.C22.通过极写后唐的盛衰对比,一抑一扬,昭示忧劳兴国,逸乐亡身这样一个发人深思的历史教训。23.①.进谏与纳谏②.国运长短的决定因素③.“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谏官从小事中发现事物发展苗头,才会极力劝谏,防微杜渐。如果等到过失已经很大了再进谏,就没必要了。④.要求大小事无论始终都应该进谏。并且皇帝本人也应该及时改正。⑤.国运长短出在取得天下的方式上,秦平定天下的时候不得人心。⑥.认为问题并非只出在创业上,而在守成上,周和秦的治理方式不同,周努力推行仁义,但秦还是崇尚欺诈和暴力,所以国运会有长短不同。【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此”是代词“这”,“危亡之祸”是偏正短语,“危亡的灾祸”,所以中间缺少一个动词作谓语。A.“之”作动词时是“到”的意思,所以不合适;B.“非”表否定判断,意思表达正好和原文相反;C.“若”没有动词的用法;D.“则”副词,表肯定判断,译成“就是”,正确。句意:这就是危亡的灾祸。故选D。【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1)第一则材料主要是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那就是“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这也是作为人君的责任,不要“沉溺于自己喜爱的事物”;但没有讲到作为人臣的责任。(2)第二则材料主要是唐太宗君臣探讨事情无论大小早晚都应纳谏的问题。这也是作为人君的责任,要擅长“纳谏”;同时作为人臣,也要“在事情的开端就进谏,等到已做完再劝谏也不起作用了”,即要勇于“进谏”。(3)第三则材料主要是唐太宗君臣讨论国运长短的决定因素,告诫作为国君,要实行“仁政”;但没有讲到作为人臣的责任。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依据原文“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和“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可知,文章通过唐庄宗李存勖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