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练习2含解析浙科版必修2_第1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练习2含解析浙科版必修2_第2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练习2含解析浙科版必修2_第3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练习2含解析浙科版必修2_第4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练习2含解析浙科版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第1节核酸是遗传物质(二)1.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的转化试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试验”的表述,正确的是A.把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和活R型肺炎双球菌混合后一起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会得肺炎死亡B.两个试验的设计思路都是设法将DNA与RNA分开后单独探讨各自的效应C.在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试验中,保温时间太长或太短均可导致上清液放射性上升D.将S型细菌的DNA与活的R型细菌混合,进行悬浮培育,会出现光滑的菌落【答案】C【解析】把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和活R型肺炎双球菌混合后一起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会得败血症致死,A错误;肺炎双球菌的转化试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试验是设法将DNA与蛋白质分别开来,单独地、干脆地探讨各自由遗传中的作用,而不是将DNA与RNA分开,B错误;在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试验中,保温时间太长(细菌细胞裂解)或太短(噬菌体没有完全侵入)均可导致上清液放射性上升,C正确;将S型细菌的DNA与活的R型细菌混合,在固体培育基中培育才会出现光滑的菌落,D错误。2.下列关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相关试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烟草花叶病毒的RNA能进入烟草细胞B.加热杀死的S型菌的DNA仍具有生物活性C.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时,32P主要进入了细菌D.噬菌体侵染细菌试验中,离心的目的是将DNA和蛋白质分层【答案】D【解析】病毒的核酸只有进入到宿主细胞内才能给完成增殖过程,A正确;加热杀死的S型菌的DNA可以将R型细菌转化成S型,说明其仍具有生物活性,B正确;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依据A项分析,DNA主要进入细菌,C正确;噬菌体侵染细菌试验中,离心的目的是将噬菌体外壳和细菌分别,D错误。3.下列关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相关试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烟草花叶病毒感染试验中,单独运用A型TMV的RNA感染烟草,可从烟草细胞中分别出A型TMVB.噬菌体侵染细菌试验中,用32P标记的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后未经过搅拌,则沉淀物中的放射性下降C.活体细菌转化试验中,加热杀死的S型菌DNA整合到了R型菌的染色体上D.离体细菌转化试验中,从死的S型菌中抽提DNA、蛋白质和荚膜物质,与R型菌混合悬浮培育【答案】A【解析】烟草花叶病毒感染试验中,单独运用A型TMV的RNA感染烟草,可以从烟草细胞中分别出A型TMV,A正确;噬菌体侵染细菌试验中,用32P标记的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后未经过搅拌,不影响沉淀物的放射性,B错误;肺炎双球菌无染色体,C错误;离体细菌转化试验中,从活的S型菌中抽提DNA、蛋白质和荚膜物质,与R型菌混合悬浮培育,视察是否出现S型菌,D错误。4.核酸在遗传上的重要地位的确立,凝聚了几代科学家的奋力拼搏,下列关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试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噬菌体侵染细菌试验中,35S标记试验中通过搅拌削减了沉淀物中的放射性B.肺炎双球菌转化试验证明,DNA的纯度和细菌的转化效率呈正相关C.TMV的感染试验中单用病毒RNA也可使烟草出现感染病毒的症状D.噬菌体侵染细菌试验和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试验都是将有机物分开探讨【答案】B【解析】噬菌体侵染试验中,搅拌的目的是把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宿主细胞分别,32S标记的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在离心时保留在上清液中,削减了沉淀物中的放射性,A正确;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试验没有证明DNA的纯度和细菌的转化效率的关系,B错误;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和重建试验中,用TMA的RAN和蛋白质重建的病毒感染烟草叶片细胞后,可检测到A型病毒,说明RNA是TMV的遗传物质,C正确;噬菌体侵染细菌试验和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试验的原理都是将各有机物分开单独的探讨,D正确。5.某科研小组对“噬菌体侵染细菌试验”过程中搅拌时间与放射性强弱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如图所示曲线A、B分别是不同放射线标记的噬菌体侵染试验的结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充分搅拌可使全部的噬菌体与细菌分别B.试验过程中被侵染的细菌基本未发生裂解,故曲线A上清液中35S的放射性不能达到100%C.若搅拌4min时被侵染的细菌放射性强度下降,则曲线B上清液中32P的放射性会增加D.若搅拌时间相宜,该试验能够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答案】C【解析】充分搅拌可使吸附在细菌表面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别,A错误;试验过程中由于搅拌不充分,使部分吸附在细菌表面的35S蛋白质外壳未与细菌分别,跟细菌一起进入到沉淀物中,故曲线A上清液中35S的放射性不能达到100%,B错误;若搅拌4min时被侵染的细菌放射性强度下降,说明细菌裂解,被标记的子代噬菌体被释放到上清液中,则曲线B上清液中32P的放射性会增加,C正确;该试验只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错误。6.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试验说法错误的是()A.T2噬菌体是一种特地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B.在搅拌器中搅拌,使细菌外的噬菌体与细菌分别 C.用含35S的培育基培育未被标记的T2噬菌体,一段时间后可得到被35S标记的T2噬菌体D.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试验组,离心后上清液中放射性很高【答案】C【解析】T2噬菌体是一种特地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A正确;在搅拌器中搅拌,使细菌外的噬菌体及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别,B正确;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在培育基上独立生存,不能用含35S的培育基培育未被标记的T2噬菌体,C错误;35S标记的是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试验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大肠杆菌,离心后上清液中放射性很高,D正确。7.赫尔希和蔡斯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与无32P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培育,一段时间后经搅拌、离心得到了上清液和沉淀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T2噬菌体中含32P的成分是磷脂分子和DNA分子B.采纳搅拌和离心手段,是为了把蛋白质和DNA分开,再分别检测其放射性C.假如离心前保温时间过长,会导致上清液中的放射性上升D.该试验结果说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答案】C【解析】T2噬菌体为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没有磷脂分子,A错误;采纳搅拌和离心手段,是为了把噬菌体和大肠杆菌分开,视察噬菌体的DNA是否进入大肠杆菌,B错误;假如离心前保温时间过长,部分大肠杆菌裂解,会导致上清液中的放射性上升,C正确;该试验结果只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8.下图是“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试验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子代噬菌体中具有放射性的个体占少数B.悬浮液B中放射性较高的缘由可能是②操作不当C.若C中含大量放射性,可以证明噬菌体的蛋白质留在外面D.锥形瓶内的培育液中有含32P的物质,以便标记细菌进而标记亲代噬菌体【答案】A【解析】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子代噬菌体中具有放射性的个体占少数,A正确;过程②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外壳与大肠杆菌分别,试验中B对应部分有少量放射性,可能缘由是培育时间过短或过长,B错误;若只有C中含大量放射性,不能干脆证明噬菌体的蛋白质留在外面,还应设置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试验作为相互比照,C错误;锥形瓶内的培育液中有不能含32P的物质,不然细菌就被标记了,试验失败,D错误。9.关于探究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试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活体细菌转化试验证明S型菌中的DNA可以进入R型菌体内,引起R型菌稳定的遗传变异B.离体细菌转化试验证明从S型菌中提取的DNA可以使小鼠死亡C.烟草花叶病毒感染试验结果发觉:单用病毒的RNA就可以使烟草出现感染病毒的症状D.烟草花叶病毒重建试验的关键思路是将RNA和蛋白质分开【答案】C【解析】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产生可遗传的变异,但该变异并不能稳定遗传,A错误;使小鼠死亡的是S型活菌,B错误;烟草花叶病毒感染试验结果发觉:单用病毒的RNA就可以使烟草出现感染病毒的症状,即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C正确;烟草花叶病毒重建试验的关键思路是将RNA和蛋白质分开后再重新组合,D错误。10.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试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试验,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试验比肺炎双球菌转化试验更严谨,更有劝服力B.肺炎双球菌的离体细菌转化试验中,先用液体培育基使其发生转化,再用固体培育基检测转化效果C.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试验中,搅拌不充分影响DNA的去向,侵染时间不恰当影响蛋白质的去向D.有无荚膜是肺炎双球菌菌体的特征,光滑型、粗糙型是其菌落的特征【答案】C【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试验中用同位素标记法将DNA和蛋白质分别标记进行了试验,比肺炎双球菌转化试验更严谨,更有劝服力,A正确;肺炎双球菌的离体细菌转化试验中,先用液体培育基使其发生转化,再用固体培育基检测转化效果,B正确;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试验中,搅拌不充分会使个别35S标记的蛋白质外壳没有和细菌分别而随其到了沉淀物中。侵染时间过短,少量的被32P标记的噬菌体的DNA没有进入细菌,侵染时间过长,被标记的噬菌体在细茵体内增殖完成,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离心后子代噬菌体分布于上清液中,C错误;有无荚膜是肺炎双球菌菌体的特征,光滑型、粗糙型是其菌落的特征,D正确。11.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部分试验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中的细菌为子代噬菌体的产生供应了模板和原料B.上清液出现放射性的缘由是搅拌不充分C.②操作可使细菌外的噬菌体与细菌分别D.放射性32P大量存在于沉淀中,即可说明DNA是遗传物质【答案】C【解析】①中噬菌体DNA复制的模板是由噬菌体供应的,而原料、能量、酶均由细菌供应,A错误;依据上述分析可知,上清液出现放射性的缘由是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B错误;②操作可使细菌外的噬菌体与细菌分别,C正确;本试验缺少比照组,不能充分说明DNA是遗传物质,D错误。12.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试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育基培育噬菌体B.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育C.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试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D.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试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答案】C【解析】噬菌体是病毒,寄生在活细胞中,不能用培育基培育,A错误;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保温培育,但时间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B错误;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而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并没有进入细菌内,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若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少数蛋白质外壳未与细菌分别所致,C正确;因为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所以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试验只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错误。13.下列有关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试验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分别后的悬浮液主要是子代的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