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之散文相关知识点汇编及相关练习《水银花开的夜晚》(16道题)_第1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之散文相关知识点汇编及相关练习《水银花开的夜晚》(16道题)_第2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之散文相关知识点汇编及相关练习《水银花开的夜晚》(16道题)_第3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之散文相关知识点汇编及相关练习《水银花开的夜晚》(16道题)_第4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之散文相关知识点汇编及相关练习《水银花开的夜晚》(16道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作用(意图、好处)题类】主要有1.语句或段落作用题

2.人称作用题

3.标题作用题

4.景物描写的作用

5.物象作用题(一)语句或段落作用题1.命题特色:题干带有“作用”或“好(妙)处”等词语具体有两类:一是某处句段的作用;二是文中所用材料(如详写的内容、引用的材料或其他穿插性材料)的作用,2.常见提问方式

(1)句、段作用分析: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好处)?在结构中有什么作用?对文章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变式提问:开头为什么从××××写起?作者写这些句子(节)的用意是什么?(2)文中材料作用分析:文章写××××内容有什么作用(好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3.答题角度(切入点):从内容、结构、主题和表达技巧等方面的作用去分析。(1)结构——设置悬念;总领全文,小结上文;照应开头,与某处相呼应;承上启下(过渡),引出下文的议论和思考,为下文某处内容做铺垫,为文章的某处内容埋下伏笔等。(2)内容——写出了什么内容,突出了某个事物。(3)手法——有时还要结合表达技巧所起的作用考虑,比如“对比”“衬托”等。(4)主题、情感——①开篇点题,奠定了全文的基调(句子在文中开头的);②体现了什么情感,深化主题,点明或深化主题。4.知识储备:句段(含某一处景物描写)的作用(1)开篇——①照应题目②开篇点题,开门见山(统领全文),点明题旨

③引出下文情节或引出话题,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

④运用某种特殊手法(如欲扬先抑)为下文做铺垫或作对比

⑤提供背景,渲染气氛,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

⑥设置悬念或埋下伏笔,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中间——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总结上文,领起下文),起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照应上文内容,转换话题;④为下文情节做铺垫,引起下文的内容;⑤内容上扩展思路,丰富内涵。(由写景转向抒情、由叙述转向议论、由正面转向反面等)

⑥或起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彰显叙述主体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具有衬托作用),或渲染托某种围(描写环境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氛围)。⑦如果该段不长,看似与文章关系不大,那么往往是衬托(正衬或反衬);如果就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描述,那么一般是丰富文章的内涵,具体展示或说明了什么,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3)结尾——①呼应开头或照应上文,结构严謹②篇末点题,卒章显志

或含蓄地表明主旨(往住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③寄托或升华感情;④总结全文,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⑤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使文章委婉含蓄有余味;留下余地(留有空白),发人深省,意蕴深远(尤其是结尾带省略号的句子)。(4)引文的作用①传说故事: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②某一事件:引出下文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有深化或启迪作用。③史实: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喻)今,具有例证的作用。④诗句:增强文章的文学色彩或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引出或表明观点,寄托情感。⑤名言:表明观点,具有论证观点、明事理的作用,增强文章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5)反复出现的句子——①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②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③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补充:主体材料可更好地表现主旨;穿插性材料对主体性材料起着补充、丰富、拓展的作用,行文更活泼,曲折有致,丰富或深化主旨。(二)人称作用题1.第一人称:①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②亲切自然真实;增强文章的真实感,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更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③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2.第二人称:①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②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加强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③所写对象为物时,起拟人化的修辞效果。3.第三人称:①不受时空限制,能比较直接的展现富的生活,显得客观冷静②便于叙事和议论,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③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三)标题作用1.结构上:是文章线索,是行文思路的体现,具有统领全文、贯穿全文的作用。(写景状物的散文如果以写作对象为标题,这个写作对象常常就成为了文章的线索,并能够设定全文的结构思路。)2.内容上:概括或暗示文章的内容,奠定情感基调;突出叙述的对象(人、物)3.主题上:有些标题就是文眼,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承载作者情感。(以句子为标题的,常常就是主旨的表达或哲理的启示。)4.效果和读者:技巧(修辞及效果,一语双关,象征意味、寓意深刻等),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兴趣)注意标题特点:(1)以人物为题,主要点明写作对象和特点;(2)以时间、地点为题,主要有创设背景、渲染气氛的作用(3)以景、物为题,主要有线索、表情、暗示主旨的作用。常见的作用术语有: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省、激发兴趣等。(四)景物描写作用题(景物描写——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1.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作用。2.渲染气氛,为下文铺垫;奠定情感基调。3.烘托叙述对象(人或物)某种特征。4.象征、暗示作用。(五)物象作用题1.结构上:①贯穿全文内容,起到线索作用;②引出某人或某物,为下文内容做铺垫;③和文中某部分内容形成照应关系

④伏笔悬念的设置。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①对内容的充实作用;②和某事物形成对照,映衬烘托某事物或景象;③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④文中X多次出现,层层递进,逐层深入,把感情推向高潮3.主题上:①象征意义,表现某种情感和思想意蕴(一般来说,写物的要找志,写景的要析情。)

②深化升华主旨(六)线索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1.结构方面: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③使行文富于变化。2.内容方面:①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②揭示主题;③呈现某种情景或状态。3.还要区分不用性质线索的不同作用:如物象线索有象征、呼应等作用,情感线索有使情感浓厚、不断

深化的作用。【第二节:概括题】(一)概括线索——“四看”定线索(1)看标题:有些标题就揭示了线索。如《白杨礼赞》揭示对白杨树的赞美就是文章的情感线索。(2)看时空词语:有些时间、空间词语很可能就是“时间线索”或“空间线索”。如《荷塘月色》就有空间线索(3)看“物”:文章中某一“物”若反复出现,很可能就是线索。如《记一辆纺车》就是以“一辆纺车”这一常出现的物件为线索的(4)看议论抒情: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子中蕴含的“情”往往就是文章的线索。如《记念刘和珍君》中表达作者悲愤情感的议论抒情句,表明了文章的线索是悲愤之情。(二)概括文章结构(或行文思路)(指文章内部的组织框架、线索、脉络、层次)、情感变化1.解题思路:(1)分析层次结构,把握段落大意(2)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3)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2.答题方法:(1)摘取法: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这些重要词语通常在主要的语句中,主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章或段落的首尾。尤其要注意抒情句和议论句(表明观点、态度和倾向的句子),归纳时摘取这些词语和句子。(2)合并法:把每层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或整个段落的主要内容。(3)舍取法:要对次要信息和同类信息进行舍弃,合并相同的内容。3.答题格式:模式一(采用表次序的词语):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模式二(采用分条表述):①写……②写……

③写……④写……(三)人物形象特点概括(常见于写人叙事散文)(注意区分人物的形象特点和性格特点)1.人物形象特点概括切入的4角度(1)从记叙的事件中概括:分析事件,理清情节,从而概括人物形象(2)从描写中概括:从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神态等细节中概括人物思想性格和精神风貌等。(3)从抒情议论中概括:分析文中带有倾向性的抒情议论句,特别是对形象的评价性语句,往往直接点明形象特点,去揣测作者的情感倾向,进而分析概括。(4)结合时代背景概括: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分析概括2.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1)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2)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四)物象特点概括分析3步骤1.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和环境特点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内涵、本质、精神),抓住与志的“契合点”(了解物与所象征意义间的相似点。)3.分析作者借这个物象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或表达的某种向往、追求,它在表现主旨方面的意义和作用。(这一步不是答题必有的,有些只要求概括特点的可省略)(五)原因分析概括题型1.这类题常见的提问方式:作者这样说(评价)的理由是什么?综观全文,概括××××的主要原因;概括文意,说说××××为什么闻名遐迩。2.答题切入点(1)关注问题,确定答题范围(是全文还是某些段落)(2)把握思维模式①辨明因果关系。很多散文,作家总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些道理,而这些感悟、道理就是命题人命题的“果”。这些“果”从何而来?就是前后的叙事、描写、回忆等等。说到底,散文全文一般就是一个大因果复句,答题有可能涉及全文。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这多“因”的数量找全。②就近原则和分散原则相结合。凡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其上下文,往往是答案要点最密集的地方。所以,一定要“就近”思考答案。尚存一两点分散在离题干句较远的上下文。这时,要适当扩大搜索范围。③“显”“隐”结合原则除了显性要点,还要注意隐性要点(往往隐含在较含蓄的叙述和描写中),作答时要挖掘隐性要点。3.规范答题模式:它无固定的答题模式,但根据题目要求不同,一般有几种具体的答题方法:(1)引述,即择用原文中的某个词语或句子作为试题的答案。(2)整合,即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依据题目要求,对相关语意重新组合。(3)概括,即不能用文中现成的词句作答,必须转换为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答案各点组织时要尽量按照原文顺序。)

(六)主旨概括1.答题切入点(1)关注文章标题:标题能提供阅读的线索,直接点明主旨,或包含了写作对象等重要内容(2)分析首尾:首尾句往往揭示或暗含中心思想,所以要重点品悟(3)分析抒情句和议论句:种类句子通常能直接反映作者的观点态度(4)串联层意法:概括段意、整合层次的基础上,在整体上找出它们表达陈述的集中点,再概括出主旨。(5)因文而异法:①写人叙事类:要对人物做出评价或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什么人、什么事,表达了什么精神、品格)②写景状物类:借景和物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写了什么景、吴,抒发了什么感情或阐发了什么哲理。)③议论哲理类: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社会、生活的揭示或评价。(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表明了什么观点。)2.答题模板;本文记叙(描写)了……的事件(事迹、经过、故事、景物等),表现(反映、歌颂、揭露、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揭示了……主题,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第三节:理解题类】(一)理解词语的含义1.思考切入点(1)看词语自身:看词性、本义(自身意义)和有无修辞(2)看词语在句子的成分和在文中的位置,看其上下文有无提示(3)理解其在文中的语境义(在文中的含义),这是最重要的。(几乎所有的重要词语,其前后都有比较具体的阐释,换了一种说法来揭示其内涵,理解词义就要找到这样的阐释文字)(4)分析表达作用(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2.答题模板:这个词语表达了……内容,这么表达有……作用词语含义=词语本义+语境义+在修辞、情感、主旨等方面的作用注意点:①该词语如果是名词,一般来说答案也是一个名词性词组。②该词语如果是指示代词,要在具体语境中,就近(代词一般是前指,往往在上文)找出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然后进行分析概括。最好将所找出的指代内容代入原文,看看是否合适。③有时候还要考虑这个词语有没有两层含义:本义和在文中的意思。(二)理解句子的意蕴1.提问方式:①对这句你是如何理解的?②请简析该句的内容。③这句话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2.审题方法:①确定句子的关键词。一般来说,句子都有一两个关键性的词语,这是理解句子的切入点。关键词常常是有多重意义的词语,理解句意首先要理解这些关键词的具体含义。②分析句子的内部结构

③注意句子有没有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等

④观察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或在段首、开头,或在段尾、文末等),明确其在结构上的作用。⑤看相邻句,主要是上下文;看段、章的中心。联系文章主旨,弄清其深层含义,有时句子还有警策意义(类似于名言),注意提炼概括。3.答题格式:①先说表层含义,再说深层含义②先说关键词语含义,再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③先说修辞手法,再结合文意理解4.答题模板——4类模式体会语句含义题没有固定的答题模式,不同的句子有着各自的答题特点:(1)概括抽象的句子要具体化。先分析句子本身修饰语的意义,然后抓住文段中解释说明或者论证这些句子的支撑句,探讨其具体含义。(2)生动具体的句子要概括化,即把形象、生动、具体的关键词作抽象化处理。(3)表达有特点的句子要突出其特点。如语句运用了比喻、拟人、反语、双关等修辞手法,或象征、对比、村托等表现手法,体会时应重点突出对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的解读。(4)结构复杂、较长的句子要进行切分,即把这些句子切分成几层,逐层体会,分别回答。附:某一词语含义或作用常使用的术语动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非常、只有等):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词语顺序: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一致;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第四节:鉴赏题类】一.鉴赏表达技巧或艺术表现手法(包括列出技巧题、鉴赏技巧题、技巧作用题)表达技巧是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了散文传情达意的所有手段,如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表达方式的运用技巧、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和行文技巧等。在判断手法上,要求多角度切入,掌握多种表达技巧的综合运用。可以是整体(一般找表现手法)的,也可以是局部(一般找修辞手法)的。(一)修辞手法: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感情强烈,引起共鸣。对偶: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排比: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强化情感;文章贯通,语势强劲;集中内容,加重感情;条分缕析,说理严密透彻,抒情酣畅淋漓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突出内容,变化波澜;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增强说服力和表达效果反问:强化语气,强调内容;加深读者印象,起强化作用;增强表达效果,表达强烈感情;引起思考,余音回荡起兴: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统摄全诗,引出故事;激发读者想象;化实为虚,形象生动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文章的表达方式,主要看它是采取叙述、描写,还是采取议论、抒情的方式来写作。叙述就是把人物的经历或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直接表达出来。描写就是对人物、事件、环境等,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和刻画,使之有形、有声、有色地再现在我们的面前,从而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描写往往和叙述结合起来使用,写人的文章,很注意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注意周围环境的描写。抒情就是作者对所写的人物、事件抒发爱憎、好恶的感情。议论就是讲道理,作者往往是通过材料和逻辑推理,;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这四种表达方法也常常是在文中综合运用的。1.叙述(叙事)手法(技巧/特点)①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注意特殊视角,比如儿童视角)(注意叙述人称的变化)②叙述方式(倒叙、插叙、补叙)A.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B.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思想更加鲜明)C.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某些内容作交代。(增强文章的审美效果)(使事情来龙去脉清晰③叙述顺序(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等)④叙述语言特点、风格⑤手法技巧(包括修辞,其他如悬念、抑扬、突转、对比、铺陈等情节安排技巧)⑥和其他表达方式(议论、抒情、描写)的关系(比如夹叙夹议、寓情于事、在叙述中融入细节描写)⑦叙述详略:详写、略写⑧叙述线索(双线——明线、暗线)⑨叙述节奏(例如舒缓的节奏)⑩叙述安排:对话、心理、真实与幻觉、、历史与现实等2.描写手法(技巧/特点)(1)环境(景物)描写技巧的思考角度A.修辞手法: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来描写;B.描写技巧: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②动静结合(化静为动),虚实关系(虚实结合、化虚为实、化实为虚),以小见大,正侧结合,点面结合,明暗对比,色彩的渲染、衬托、烘托;③选取某某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描写等等。C.描写角度:①感觉角度:多感官结合(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视听结合,形声色角度;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仰视、俯视、平视;③写景顺序:分层写景(由远及近,由近到远;由高及低,由低及高;由内及外,由外及内等等)(2)人物描写技巧的思考角度A.直接描写(正面描写)①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及性格特征②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A.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B.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③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④细节描写: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作用是刻画、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营造氛围,渲染时代气氛,深化主题。⑤其他术语:白描、工笔等B.间接描写(侧面描写)(对比、衬托、烘托)①借助其他人(次要人物)对比衬托

②借助物象衬托(比如,物象的象征作用)

③借助环境衬托C.修辞(比喻、夸张、排比等)D.其他表现手法(场面描写、点面结合、抑扬结合、虚实结合等)3.抒情手法(技巧/特点)(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作者的主观情感,表达对事理的见解和看法等。(2)间接抒情:①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触景生情(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以乐景衬哀情(用美好之景表现愁苦之情,以乐衬哀,更突出内心的悲情)等、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它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②物: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自然界中的某物某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志向或揭示作品的主旨。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多见于用于“咏物诗”,诗中之物既是作者的气节、志趣、理想的化身,也是作品主旨的载体)、象征、比喻等③事:因事缘情(借用眼前的现实中的事来抒发情感,也称“寄情于事”“借叙述抒情”。通过对具体人物形象和生活事件的叙述来抒发作者情感的手法。作者的情感往往曲折地蕴含在人物、事件的叙述之中)、借古讽今(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借古(咏史)抒怀、用典抒情(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前人诗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诗句更凝练,言近而旨远,含蓄而婉转,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4.议论:散文中的议论,是在记叙过程中融入的倾向和评价,形成夹叙夹议的特色。(三)表现手法: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烘托心理、烘托人物形象、象征社会环境、烘托思想感情。托物言志(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中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白描: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虚实相生: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抑扬(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类比:以浅寓深,以此类彼,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事物特点,突出强化思想感情,形象更加鲜明,深化文章主题。还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渲染烘托: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象征:形象含蓄,寓意深远,引发联想,感染力强)反讽: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喻事理,更鲜明地表达主题)(四)行文技巧:设悬念、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照应题目、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伏笔、铺垫、抑扬二.语言特色鉴赏6角度1.字词(用词):(1)动词、形容词:

①准确;②精练;③生动、形象、传神等(2)叠字、叠词:①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使语言具有绘画美;②使语言富有音乐美;③叠字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使语言具有建筑美(形式美);④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⑤使上下文联系紧密,给人一气呵成之感(3)反复:突出某种思想,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4)化用(成语、古语、诗词等):富有文采,典雅优美2.句式(用句):(1)多用短句:①强调作用,突出感情表达;②句式活泼灵动,简洁明快,节奏感较强;(2)长短句结合:句式活泼,错落有致,具有节奏感;行文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3)多用整句: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感,读来朗朗上口;(4)整句散句结句: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3.修辞: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4..描写技巧:如白描、细描、远近结合(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静为动)、多感官结合(视觉、听觉、味觉、触觉)、视听结合(有声有色)、色彩明丽(和谐)、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使描写事物细致生动,形象鲜明。5.语言风格:平实质朴、委婉含蓄、幽默风趣、华丽典雅、清新自然、生动活泼、凝练、细腻等6.语言特色(风格)除以上角度外,还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

(1)时代特色:一些词语只在特定时代使用,有明显的时代气息(2)地域特色:方言、俚语等(3)语体特色:口语、书面语等注:语言特色鉴赏与表达技巧鉴赏在某些方面是有交叉的,比如鉴赏散文运用的修辞手法既可以说是技巧鉴赏,也可以说是语言特色鉴赏。但鉴赏语言特色更多的在于理解散文遣词造句的特点,体会行文的风格,品味语言的韵味;这一点和鉴赏技巧侧重分析手法的如何运用及运用效果有着明显的区别。三.构思(谋篇布局)的技巧1.选材的角度,题材详略主次的处理2.行文线索的安排3.叙事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时间空间的变换)、思想情感的转化4.结构:例如总分总、总分、分总、并列等5.行文布局技巧: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设置悬念、伏笔铺垫、欲扬先抑、首尾呼应6.特色语言7.特色标题四.写作特点鉴赏(一)形式1.语言运用:修辞、遣词造句、全篇的语言风格等2.表达方式:3.谋篇布局:(1)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策划(开头: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提出问题,引起思考;描写环境,引出人物或奠定基调等。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主题;自然收尾,干脆利落;留下空白,余味无穷等。)(2)过渡、照应、伏笔、详略等4.表现手法: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二)内容1.立意2.选材角度(主次的安排、详略的处置)3.从取题目的艺术角度分析【第四节:探究题类】一、考点解读1.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探究学习的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其考查不可能是无限开放的,其特点就是题目的回答具有选择性,个性化色彩较浓。二、解体要求探究性试题是具有一定开放性和独立思考性的试题,要求说出“你的理解”“你的看法”,在文中通常找不到现成答案。1、唯一型(有观点):表面上问题有两三种观点,但是只有一种是正确的,只能选择这一观点来作答。2、选一型(有观点):问题有两三种观点,而且每种观点都是独自成立的命题,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种观点来作答。3、融合型(有观点):问题有两三种观点,但是每种观点都不能偏废,只能融合这些观点来作答。4、自创型(无观点):问题没有直接给出观点,要自己思考并形成观点作答。三、答题格式1.判断它属于哪一类型,2.确立观点,观点必须明确,态度必须鲜明,观点的表述多用判断语气的句子,比如“我认为……”“我觉得……”“我赞成……”等。附:分析过程归纳为四种类型:1.观点+文本:这种标志性语句是“联系文本(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等。要筛选和运用好文本相关内容,注意摘录或者化用文本的相关字词句,整合成话,扣紧观点进行分析。2.观点+事例:这种探究题的标志性语句是“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你是否同同意这一观点,请举例说明”等,分析过程要注意事例的叙述简洁,分析到位,材料与观点要相互融合。3.观点+理论:答题中的理论常见的有生活理论、文艺理论、写作理论等,这种分析过程要注意理论精辟概括,理论与观点相互印证。4.文本+现实+观点:标志性语句是“联系文本(文章内容)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理由)”等。要筛选和运用好文本相关内容,还要结合现实进行分析。附:答题技巧提醒1.高考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多是主观题,需要组织文字准确的表述。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2.多角度:条分缕析。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而且高考题已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一定要设①②③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3.术语使用注意事项: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考教衔接根据《故都的秋》这篇散文,训练全部题型。第一部分:选择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下,听“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清淡,悠闲,还带有一丝落寞。B.“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无声无味,“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渲染了那种寂静的氛围,突出了“静”。C.“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细腻中给人以清净悠闲之感,突出了“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又紧扣了“悲凉”。D.文章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颂和内心淡淡的喜悦,所以他笔下的秋色、秋味便都呈现出清、静、迷人的情调,散乱的秋景统一在这感情的基调之下。解析D项,作者内心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文章基调也基于此。答案D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了表现“故都的秋”,作者重点抓住秋槐、秋蝉、秋雨、秋枣等景物进行细腻的描写,写出了“清”“静”“悲凉”的特点。B.“秋蝉的衰弱的残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以及秋雨后桥头上都市闲人无聊的谈天声,是秋天静中的喧闹,都给人一种热闹的感觉。C.“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这句话运用了“绘声”和“以情驭景”的描写方法。D.作者不选择北平秋天的那些著名风景,如“陶然亭的芦花”之类,这些著名风景是古往今来骚人墨客吟咏北京秋天常用的题材,难以写出新意来,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解析B项,此处写声音是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声”衬静,所以“喧闹”“热闹的感觉”都理解不当。答案B第二部分:主观题一、阅读课文第1~3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分析语言特色题)第2段中“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一句,在语言上有何特色?(6分)答案这句话从反面形容南国的秋似秋又不是秋,言外之意,只有北国的秋才是盛开的名花,使人赏玩到十足;才是浓浓的美酒,使人陶然心醉。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2.(概括分析特点题)第3段中的景物是怎样体现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6分)答案①“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了无点尘之感,写出了“清”;②“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以及“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在写“静”;③有着几分冷落和萧条的“破壁”、蓝、白等冷色调的“牵牛花”以及象征生命衰竭和凄凉的“秋草”体现了“悲凉”。二、阅读课文第4~10段,回答下面的问题。3.(鉴赏表达技巧题)第5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北国的秋蝉“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的意图是什么?(6分)答案①用南国秋天的蝉鸣反衬北国秋蝉啼唱的特点,用北国的蟋蟀、耗子类比北国秋蝉之多。②“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4.(分析原因题)“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作者为什么这样说?(6分)答案在封建的专制统治下,中国的文人被压抑、被摧残、失意潦倒的人太多太多了。所以,到了人生的秋天,仍然功业无成,声名无望,面对硕果累累、北风萧索的秋天,就难免不发出“人生如梦”的悲凉感叹。5.(分析结构思路题)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描述上述秋景时,是有序的还是无序的?(6分)答案作者在描述秋景时,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作者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很自然,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这是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了“清、静、悲凉”的共同点,作者正是以“清、静、悲凉”这些景物的共同点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三、阅读课文第11、1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6.(鉴赏表达效果题)“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试加以分析。(6分)答案这句话综合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饶有趣味。四个比喻多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形象地写出了味烈、味深、味浓、味久的特色;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形象地写出了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的特色。用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令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胸。四、总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析段落作用题)文章开头和结尾部分都写到了南国之秋,其作用是什么?(6分)答案写南国之秋主要是为了形成对照,衬托北国秋景之美,秋味之浓,同时显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赞美和眷恋。作者在开头部分点出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后,接着写到了江南之秋。但那里“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又时常多雨而少风”,因此,“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在文章结尾部分,作者又写到了“南国之秋”,指出“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些描述,极为鲜明的对比凸显出北国之秋的秋色之美,秋味之浓,秋意之十足,饱含着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盛赞,渗透着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深挚爱和眷恋。8.(探究思想感情题)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说法:有人认为是悲秋,也有人认为是颂秋。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6分)答案(观点一)这是作者写的一曲秋的颂歌。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开头“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还有最后的“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些句子里感受到。这些句子都直接表达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深向往和眷恋之情。例文呈现水银花开的夜晚迟子建猫冬让北方人筋骨疲弱,所以当积雪消融,埋藏在雪下的枯草出狱似的,瑟瑟缩缩地出现在阳光下时,人们以为摸到春天的触角了,奔向户外的漫步者不在少数。寒风虽是强弩之末,但威力尚存,我不幸被击中,有一日傍晚从江畔回来,咳嗽流涕,身上阵阵发冷。我便取放在玄关托盘上的体温计,想看看自己是否发烧。我取体温计的时候,不慎将外壳的护帽朝下,这一竖不要紧,由于对接处咬合不严,护帽叛徒似的落地而逃,将体温计彻底出卖了,它随之坠落,摔成两截。它这一跌,我家的黑夜亮了。从玻璃管内径流溢而出的水银,魔术般地分裂成大大小小的珍珠状颗粒,像一带雪山巍峨地屹立在我面前。我先是拿来一块抹布擦拭,以为它们会像水滴一样,迅速被吸附,①岂料它们欢欣鼓舞地一分二、二分三、三分四地遍撒银珠,泻地水银非但未少,反而如满天繁星,在白桦木地板上,朝我眨眼。它们近在咫尺,却仿佛远在天边,不可征服。我少时数理化不灵光,对水银的了解,竟来自当时广为流传的一本小人书《一块银元》,主要情节围绕一块银元展开,写了穷人的苦,地主的恶,其中最让人惊悚的情节,是一个地主婆死了,她的儿子竟让一对童男童女为他老娘殉葬。他们给童男童女灌注了水银。故事浓墨重彩的是那个身世凄惨的童女,在出殡的行列中,她端坐在莲花上,手持一盏纱灯,双目圆睁,虽死犹生。她的亲人在路旁声声唤她,可她无法应答了。那个画面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浓重的阴影,恨地主,也恨水银。水银是毒蛇,它要了如花似玉的姑娘的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水银制品,除非是在镇卫生所。我那时感冒了,发烧了,抗拒去卫生所,骨子里是恐惧水银体温计。总觉得我的腋窝藏着火苗,会将爆竹似的它引爆。它灿烂了,我就黑暗了。体温计是恶魔,这在看过《一块银元》小人书的同学心中,根深蒂固。以至于我们憎恨一位班主任老师时,私下议论要是小人书中被灌注了水银的是她,而不是那个女孩,该有多好。好像我们真的掌握了水银,都会沦为施恶的地主婆的儿子。这位班主任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她中等个,微胖,圆脸上生满雀斑,厚眼皮,眼睛不大,但很犀利。她不是本地人,住在学校的板夹泥宿舍里。因为没有食堂,她得自己弄吃的,所以我常在清晨去生产队的豆腐房买豆腐时遇见她。因为怕她,又因为豆腐房总是哈气缭绕,人在其中如在雾里,面目模糊,我假装没看见她,溜之乎也。我们为什么怕这位老师呢?她严厉起来不可理喻。她有一杆长长的教鞭,别的老师的教鞭只在黑板上跳舞,她的教鞭常打在学生手上。期中期末考试总成绩不及格者,是她惯常教训的对象。她会让他们伸出手来,这时她的教鞭就是皮鞭了,抽向落后生。痛和屈辱,让被打的同学哇哇大哭。这种示众的效果,倒是让所有的学生不甘落后,刻苦学习了。但大家心底对她还是恨的,她头发浓密,梳着两条粗短的辫子,我们背地就说她带着两把锅刷;她脸上的雀斑,被我们说成耗子屎;她擦黑板上红红白白的字时,粉笔擦不慎碰着脸,成了大花脸,我们在底下偷着乐,没一个提示她的。最让我们难堪的是检查个人卫生。我们上课前她会手持碎砖头,高傲地站在门口,我们则像乞丐一样朝她伸出手去,如果我们的手皴了,或是指甲里藏污纳垢,她会扔给你一块碎砖头,让我们出去蹭掉手上的皴,抠出指甲里的泥,砖头在此时就成了肥皂了。这位班主任老师看上去跋扈,但她业务好,很敬业,也有善心。有的同学家贫,她家访时会带上她买的作业本,她还帮助交不起学费的学生交费,并带我们进城,去照相馆拍合影。如果是冬天,天黑得早,讲台就点起一根蜡烛。烛火跳跃着,忽明忽暗,她的脸也忽明忽暗,那也是她最美的时刻,脸上的雀斑看不见了,语气温柔,面目平和。她离开我们小镇,似乎没有任何预兆。突然有一天,她要调到黑龙江东部的一个小城去,说是她恋人在那儿,是去结婚。这时我们才意识到她是一个女人,是个有人惦念的人。她要离开了,按理说我们是奴隶得解放了,该同声庆祝的,可大家突然都很沮丧,因为她一点狠劲都没了。她带着偿还之意,将自己所用之物,分给常遭她鞭打的人,那多是家庭困难的同学,我听说的就有书本、衣物、脸盆。在她走前,有天我在小卖店碰见她,她还买了一双雨靴送我。从此后她离开的风雨时刻,穿着雨靴走在泥水纵横的小路上,总会想起她。而她带我们拍的合影,成了同学们最美的珍藏。四十多年了,我没有她的任何消息,也极少想起她来。但水银泄地的这个夜晚,也过了半百之岁的我,却很热切地思念起她来。不知她是否还在她当年嫁过去的小城。按她的年龄,应是儿孙满堂,颐养天年了。我不知当年的这位班主任老师的长辈,是否有出自旧学堂的,她的一些教育方式,私塾痕迹明显,教育为主,体罚为辅,在今天可能会遭到众口一词的谴责。但试想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个荒僻的山镇,一个有抱负的教师,面对着一群天性顽劣的野孩子,她最直接有效的教书育人方式,也许就是恩威并施。她用教鞭打了那么多孩子,可没一个因之受伤,可见她心里是有轻重和尺度的;当她把砖头抛向你,让你蹭掉手上的皴时,尽管你满心不快,但至少让你从此后注意个人卫生,时常用温水泡手,让它们散发出我们那个年龄的手,本该有的鲜润光泽。再回到体温计碎裂的那个夜晚吧。我关了厅里的灯,打算回卧室休息一下。借着卧室的微光,我突然发现刚清理过的地板上,仍有水银珠一闪一闪的。我不相信,取了手电筒照向那里。呵呀,这分明是一个微观花园么,我发现了无数颗更加细小的水银珠粒,在白桦木地板的表面和缝隙,花儿一样绽放着。这不死的花朵,实难相送,那就索性不送,我不相信就凭它们,会让我性命堪忧———②将其当花来赏又如何!权当它们是腊梅的心,是芍药的眼,是丁香的小袄,是莲花的罗裙!因为在黑夜面前,所有的花朵都是无辜的。(选自《文汇报》有删改)要点概括题1.根据全文,概括作者对于水银的认知经历了哪三个阶段?作者写对水银认知的变化有何用意?认识阶段:从恐惧水银的毒性,到坦然接受它,最后到欣赏它的独特的美。用意:①内容上,作者对水银认知的变化实际上是写作者对于这位班主任老师的感情的变化的。从一开始怕这个老师,甚至想给她灌水银,再到老师离开时对她的不舍,四十年后重新反思她的教育方式,变得“热切地思念她”。①结构上,对水银的认知的变化是文章的线索,使得文章的结构脉络清晰。文章虽然在时空上跳跃很多,跨越了40年的时间,但由于有了这个线索,文章的脉络就清晰了,过渡也显得自然了。2.纵观全文,作者对老师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简要概括分析。①憎恶与喜爱:与老师相处,严厉时学生憎恶她;温和时老师的业务能力、敬业、善良,受到学生喜爱。②沮丧与不舍:老师离开时,不严厉了,还带有偿还之意,让学生感到沮丧,不舍。③感激与思念:四十多年后,热切地思念老师,对她心怀感激,认为她虽严厉,但惩戒有尺度,在困苦的环境中,出于真诚和善意来爱护和教育学生。结构思路题3.本文以“水银花开的夜晚”为标题,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①内容:叙述的主要事件是发生在水银温度计摔断的夜晚,为故事发生提供背景。②手法:采用双关的手法,表层指水银在夜晚的美丽,深层指班主任严厉管教中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怀念和赞美。③结构:点明了作为文章线索的水银。同时,水银温度计与老师的故事相照应增加了文章情感的变化,使得文章情节曲折,增强作品的感染力;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相照应,使得文章结构紧凑。④读者:诗意化表述,引发读者的想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4.散文以“水银”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①结构方面:水银是本文线索,由“水银”引发对老师的回忆,贯穿文章始终,使结构清晰,行文富于变化。②内容方面:“水银”在文中有象征作用,表达了“我”的爱憎之情:“水银”有毒,老师的严格,都是“我”童年不理解和惧怕的。“水银像花一样绽放,我要把它当花来赏”表明“我”体会到美好和善意的教育初衷。③揭示主题:黑夜里的水银花是无辜的。表明作者对乡村教师的教育现状是理解、同情的,对乡村教师的敬业和善心是赞扬的。5.从全文看,作者在文中第三段插入《一块银元》这本小人书的故事内容,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①结构上:这一故事与上文水银温度计摔碎相照应,也为下文引出少年时憎恨的一位像水银一样恶魔般的班主任做铺垫;②内容上:丰富了文章内容。补充、交代了“我”少年时憎恨水银的原因,充实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可读性;③表达上: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表达了“我”对黑夜中孤独而美丽地绽放的水银花的赞美;增加了文章情感的变化,使得文章情节曲折,增强作品的感染力。6.请结合全文,说说文章最后一段话的作用。“因为在黑夜面前,所有的花朵都是无辜的。”①结构:照应文章开头,水银散落在地,如银珠如星星,美丽纯净又活泼可爱,我家的黑夜亮了。这使得文章更加严谨、连贯。扣题,点明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