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古代文化知识:古代官职的设置_第1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古代文化知识:古代官职的设置_第2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古代文化知识:古代官职的设置_第3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古代文化知识:古代官职的设置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官职的设置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职设置;从中央行政到地方行政,官职的种类众多。一夏商周时期的官职设置夏商周三朝最高统治者是王。夏禹王,原是夏部落首领,后成为夏朝开国君王。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决定权力的宗法制,被继承下来作为统治形式。商朝建立内外服制度,商王的直接统治区为内服,王亲属的封地和被征服的部落领地为外服。内服设政务官、宗教官、事务官、武职官等;外服分为九州,设州牧主持政务。西周在中央设立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辅佐周王处理国家大政;设六卿,分管政务。实行分封制,把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以王室代表的身份行使权力,周王则作为天下共主控制各诸侯国。东周,诸侯崛起,王室逐渐衰微并失势。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一般设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职:司徒管民政,司马管军事,司空管营建,司寇管刑狱。战国时期,各国多设相和将:相领百官,将管军事。地方行政分郡、县两级,长官为郡守、县令。二秦汉时期的官职设置从秦朝起,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行政实行宰相制。秦汉朝廷,设三公九卿。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九卿指各官署的长官,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和太仆:奉常管宗庙礼仪,郎中令管皇帝侍卫,卫尉管宫门警卫,廷尉管司法刑狱,典客管少数民族事务,宗正管皇族事务,治粟内史管财政税收,少府管皇帝私有财政,太仆管车马仪仗。秦朝的京师行政由内史掌管,内史与九卿同列。汉武帝以后,京师分由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治理,称三辅。秦朝的地方行政实行郡县制,分为郡、县两级。汉朝初期还有一些与郡同级的诸侯国。西汉中期以后,逐步形成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州本为监察区,长官为刺史,负责监察所在州的各郡;州成为行政区以后,刺史就成为集行政、军事、监察等大权于一身的地方大员,后改称州牧;郡长官也由郡守改称太守。三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官职设置魏晋南北朝,是从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演进的过渡时期。皇帝为了提高官僚机构的行政效率,与世族势力抗衡,依靠尚书、中书、侍中等出身寒门的官员,建立起一套宰相机构。曹魏政权以处理机密文书的秘书省为基础设立中书省,掌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的重心;晋朝正式有门下省的建制。唐朝三省六部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宰相制,隋唐时期趋于完备。隋唐均设立三省六部。三省是地位平等的三个最高行政机关,三省长官都是宰相。隋朝的三省是内史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内史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核,尚书省管执行。尚书省下辖吏部、礼部、兵部、都官部、度支部、工部等六部。唐朝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管决策,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尚书省下辖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等六部:吏部管官吏的考核、任免,户部管户籍、财政,礼部管礼仪、科举、教育,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等。三省六部之外,还设监察官,御史台为最高监察部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三院的设置,表明监察制度的成熟。地方行政,魏晋和隋初袭用西汉中期以后的州、郡、县三级地方官制;隋朝中期改为州、县二级;唐朝中后期演变为道、州、县三级。道当于省,初为监察区,后转化为行政区。唐朝还在军事重镇设节度使,总揽数州军政事务,控制地方割据势力。唐朝还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官吏品位制度。官吏分为九品三十级,不同品级的官吏,地位高低和俸禄不同,服色和冠带均有区别。这种官吏品位制度一直沿用到晚清。四宋金元时期的官职设置宋朝实行二府制,即政事堂和枢密院分掌政务和军事。政事堂长官为同平章事,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二府长官同为宰相。后来增设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设三司,总管全国财政。设翰林学士院,专门负责起草机密诏制,不属以宰相为首的中央行政系统,而直属皇帝。二府同对皇帝负责,使权力更集中于皇帝。后来,宋神宗恢复了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金朝、元朝实行一省制,以中书省为政务中心,中书令由皇太子挂名担任,下设左、右丞相等。一省取代三省,标志着分权制的终结,集权政治的强化。地方行政,宋朝最初是州、县两级;后演变为路、州、县三级。路相当于唐朝的道,最初是监察区,后转化为行政区。元朝为省、路、州、县四级;州长官由刺史改称知州。五明清时期的官职设置内阁制,是明清两朝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明初,废除秦朝形成、使用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枢密院改为都督府,不设总都督,分设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掌管军事,但无调兵权;军队由皇帝调遣。后设内阁,内阁只是辅政机构,大学士入阁参与机密事务,对奏章提出处理意见,根据皇帝旨意草拟诏令,经皇帝批准后交六部办理;六部成为最高行政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内阁制实行以后,皇帝拥有绝对权力。清朝统管朝政的最高行政长官,初为内阁大学士;后设军机处,作为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最高长官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取代了大学士的职权,内阁便名存实亡。军机处是皇帝维护专制体制的得力工具,有利于中央集权制的进一步加强和皇权的强化。地方行政,明朝为省、府、县三级,清朝为省、道、府、县四级。地方最高军政长官为总督、巡抚,在明朝属于中央政府的差遣官,在清朝成为正式的地方高官。总督又称制军、制台,管两三省;巡抚又称抚军、抚台,管一省。各省设三司:布政使司,管民政;按察使司,管司法;指挥使司,管军事。清末增设提学使司,管教育,提学使又称学政。清朝的官职设置最完备。官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别。如大学士、军机大臣是正一品,将军、尚书是从一品。服色不分品,区别在帽顶,官品不同,帽顶的珠子质料不同。课

习解释下面句子里的古代官职名。1.(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2)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3)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史记·陈涉世家》)2.(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2)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3)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史记·屈原列传》)3.(1)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2)将军向宠,……众议举宠为督。(3)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诸葛亮《出师表》)4.(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2)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欧阳修《醉翁亭记》《丰乐亭记》)5.(1)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2)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3)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文天祥《〈指南录〉后序》)6.(1)令以责之里正。里胥狡黠。(2)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3)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聊斋志异·促织》)附:课后练习答案1.(1)王,最高统治者。侯,爵位(公、侯、伯、子、男)的第二等,又指诸侯。将,高级军官。相,丞相。王侯将相,泛指位尊、禄厚、权重、势大的贵族。(2)将军,全军统帅。都尉,次于将军的军官。(3)守令,郡守和县令。陈是郡府、县府所在地,所以有守有令。守丞,守城的行政助理官。

2.(1)左徒,楚国官名,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2)令尹,楚国的最高官职,相当于后世的宰相。(3)太傅,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的老师,帝王年幼或缺位时可以代为管理国家,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3.(1)侍中,皇帝的侍从,位近丞相。侍郎,丞相的属官,宫廷近侍。(2)将军,全军统帅。督,都督,统帅诸军的将领。(3)尚书,各部长官。长史,丞相或将军的属官,相当于秘书长。参军,将军的属官,参谋军务。4.(1)太守,郡最高行政长官,宋朝不设郡,县以上的行政单位是州,州政由中央派员前往管理,称知州。(2)刺史,郡或州最高行政长官,宋朝刺史是虚衔。欧阳修知滁州时,写《醉翁亭记》提到太守,写《丰乐亭记》提到刺史,都是沿用前代的旧称。5.(1)右丞相,此为副丞相。枢密使,宋朝掌管军事的最高长官,与宰相相当。(2)资政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