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教材重难点10-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原卷版)_第1页
回归教材重难点10-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原卷版)_第2页
回归教材重难点10-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原卷版)_第3页
回归教材重难点10-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原卷版)_第4页
回归教材重难点10-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回归教材重难点10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哲学的基本概况,唯物论和辩证法)课标内容:1.比较哲学思维与日常思维的异同;理解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3.阐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表达无神论立场;表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4.描述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运动的,领会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的意义,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观察和处理问题。考查方向:必备知识: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科学知识、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两大派别、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2.世界的物质性,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与运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3.联系的特征、整体与部分、发展的实质、量变与质变、前进性与曲折性、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关键能力:1.辨识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相关哲学现象、观点作出判断;分析某现象体现的哲学道理,进行理论和事实方面的论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相关哲学问题作出正确的评价。2.辨识物质的含义、意识的本质;分析论证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物质是运动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3.面对各种矛盾争端,把握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评价既遵守规范、遵循程序,又不盲从、敢于质疑的行为;针对生活实践中各种不确定的具体问题,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权衡利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应对成长过程中遭遇的复杂情景和突发事件,运用辩证思维,掌控分歧及各种不确定性,澄清有关信息和观点的误导,提出有创建的解决方案。学科素养:1.认同唯物主义的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认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结合学生自身学习实际,能够说明生活中必须面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坚持以哲学为指导,开启人的智慧,坚持实践的观点,与时俱进,提高自觉运用哲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2.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认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发展理念;科学认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意识的本质、规律的客观性;结合自身实际参与社会实践。3.认同国家根据实际作出的各项决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运用辩证法分析实际问题。(科学思维)核心价值观:1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3.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一、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世界观区别含义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形成是哲学家研究的结果,是自觉形成的,不是人人都有是自发形成的,人人都有特点是系统化、理论化的是零散的、不自觉的联系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注意:哲学≠世界观。世界观能否成为哲学,关键是看它是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二、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方法论区别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联系①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②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注意:世界观与方法论不是相互决定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但方法论不能决定世界观。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具体科学区别含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研究对象整个世界世界某一具体领域任务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揭示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作用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方法联系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离开具体科学知识,哲学就会干涸和枯萎②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四、哲学的基本问题1.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从生活实践角度: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2)从理论角度: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②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五、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否认神创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但把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合理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局限性缺少科学依据;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共同性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六、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内涵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代表人物及其观点①孟子:“万物皆备于我”;②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③王阳明:“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是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④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⑤笛卡儿:“我思故我在”;⑥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⑦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①朱熹:“理在事先”“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已有此理”;②柏拉图:现实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创造的,理念是世界的本原;③黑格尔: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④神创论:上帝创造世界联系二者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注意:(1)从根本观点上看,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二者是对立的。(2)既不能对所有的唯物主义一律提倡,也不能对所有的唯心主义全盘否定。(3)不能把追求物质满足看成是唯物主义,也不能把追求精神满足看成是唯心主义。(4)不能认为一切唯心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者,二者的判断标准不同。七、哲学的两大阵营与“两个对子”两个对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区别回答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是源回答的是世界“怎么样”以及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世界的问题,是流联系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从独立的基本派别上看,哲学上只存在“两大阵营”,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1.产生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斗争的必然产物,也是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2.马克思哲学产生的条件:(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自然科学前提。19世纪,自然科学已经由“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为“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使人们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世界成为可能。(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社会科学前提。尤其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穴想社会主义学说等取得的积极成果,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科学前提。3.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4.历史使命: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九、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最基本的观点。2.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1.重大理论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毛泽东思想:(1)精髓:实事求是。(2)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所蕴含的丰富的哲学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重要贡献。(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十一、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具体的物质形态区别特性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存在状态不生不灭、永恒存在有生有灭、暂时存在联系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二者是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注意:①物质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万事万物的总和。②客观存在≠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十二、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依据从起源看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从生理基础看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内容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主观映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结论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十三、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的客观性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无论深刻的意识还是肤浅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形式的主观性从意识的主观特征上看:意识作为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不仅是对客观对象的近似真实的摹写,还可能是对现实歪曲的、虚幻的反映从意识的主观形式上看:意识是由知识、情感、意志等各种反映形式共同组成的完整体系从意识的主体差别上看:对于同一对象或同一客观过程,不同的人由于社会地位、知识水平等差异,会产生不同的反映注意: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意识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错误的意识是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十四、唯物论必答原理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会促进事物的发展,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和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方法论:要坚持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观点,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补充原理)原理内容: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②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会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方法论:既要看到绝对运动又要看到相对静止,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方法论: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不能违背规律。5.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6.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补充原理)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②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③我们既要尊重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7.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原理依据: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规律的客观性)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十五、辩证法必背原理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有普遍性。(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的普遍性的主要表现:①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②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方法论: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避免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3.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原理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有条件的。方法论: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①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②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③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5.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原理内容: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方法论:①我们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的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②我们应当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③要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6.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发展具有普遍性,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7.发展的实质原理原理内容:,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8.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形式或状态原理)①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我们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③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我们要把事物的发展不断推向新的台阶。9.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原理(事物发展的途径原理)①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我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10、矛盾的含义原理原理内容:矛盾即对立统一。方法论:我们要坚持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11.矛盾的基本属性原理原理内容:①矛盾即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②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一个统一体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③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是绝对的。④矛盾的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矛盾的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方法论:我们要坚持全面的观点和一分为二的观点,促进有利转化,防止不利变化,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1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我们要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1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原理内容:矛盾具有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二是同一事物在不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1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内容: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也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就没有普遍;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不存在,任何特殊的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对立统一。③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①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实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坚持由特殊到普遍,再有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15.主要矛盾和次矛盾辩证关系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我们办事情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②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我们要统筹兼顾,恰当的处理好次要矛盾。③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1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我们看问题要把握主要方面,抓主流。②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我们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不忽视支流。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17.两点论和重点论(1)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务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2)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3)关系: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1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2)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注意:联系的观点(3.1)和发展的观点(3.2)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或基本观点。矛盾的观点(3.3)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对立统一(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2023·河南·校联考模拟预测)2023年3月,经国际矿物学学会新矿物命名与分类专业委员会审查、投票,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鹏副教授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李国武教授团队申请的两种新矿物,均通过认定,中文名为毓川碳钇矿和文兰钒钇矿。中国科学家发现两种新矿物印证了:(

)①世界是可知的,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②人类能够能动地去认识世界③科学实验是实践的最基本形式④科学理论对认识世界具有指导作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2022·广东·高考真题)艾思奇被誉为“善用大众话语的人民哲学家”。他的《大众哲学》一书以大众话语为载体,将深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众耳熟能详的事例结合起来,直接满足了当时人们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热切期望,启蒙了成千上万青年的革命理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俗化作出了卓越贡献。由此可见(

)①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②先进文化只要走进大众,就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③优秀的文化成果能紧扣时代脉搏,回应时代呼声④一定的文化是一定政治的反映,又给予政治以重大影响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2022·江苏·高考真题)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表明,空间上微观的随机性导出了宏观的决定性。微分动力系统的研究又揭示出,时间上微观的决定性呈现为宏观的随机性。气体分子一个一个随机活动于空间的局部,而整体上却遵从明显的规律……数学的严密论证帮助哲学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决定的必然性与随机的偶然性不仅是对立的,而且是统一的。材料告诉我们(

)A.必须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本质B.哲学为具体科学的发展提供指导C.量的积累能够引起事物的质变D.具体科学的发展为哲学提供基础4.(2022·江苏·高考真题)“我在室内弹琴,看见窗外鸽子飞,在这刹那间,飞舞的鸽子与室内的音乐产生了某种联系,彼此成为对方的背景:音乐是鸽子飞舞的伴奏,鸽子是音乐表达的内容。总之,鸽子与音乐产生和谐的美感。其实,它们隔了一层玻璃,鸽子与音乐根本就不相干。是什么把它们和谐在一起呢?是我。”这段话(

)A.把想象的东西当作了真实,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B.割裂了音乐和鸽子的客观联系,是形而上学的表现C.说明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D.说明人们通过合理化想象可以创造一个客观的世界5.(2022·广东·高考真题)苦瓜味苦性寒,是一种消暑清热的食材。清代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这样评价苦瓜:“杂他物煮之,他物弗苦,自苦不以苦人,有君子之德焉。”苦瓜这种“不传己苦与他物”的特点,使其得了“君子菜”的雅号。从材料可以看出(

)①事物是各种观念的集合

②意识对事物的反映具有选择性和创造性③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④掌握事物的特性是意识活动的最终目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2022·浙江·高考真题)在基诺族口耳相传的神话中,创世女神开天辟地、创造了人类后,便将一把茶籽撒在基诺山上让他们以种茶为生。从此,基诺人开始了栽培种植茶叶的历史。这表明(

)①生产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②神话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③古代基诺人正确回答了世界本原问题④先进的社会意识会推动社会发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2022·浙江·高考真题)人(或动物)硬组织的化学组成与其食物中的化学组成密切相关,当食物来源不同时,其硬组织中的碳(C)、氮(N)稳定同位素组成就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同位素分析,科学家可揭示其生前10年左右的食物结构、生活方式以及生存环境。由此可见(

)A.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B.意识只能追溯过去不能推测未来C.知识水平越高认识越深刻 D.具体科学的进步促进哲学的发展8.(2023·北京西城·统考二模)人们将一段长约195米的省级公路整体东移19.4米,只为把生长空间“还给”古树。如今,古树焕发新生,当地也从古树保护中找到了新的发展思路——通过全镇16棵古树串联村落,开发古树文化旅游线路,打造“古树名镇”。可见(

)①“为一棵古树挪一条公路”的做法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②文化、经济、环境等要素间是有机联系的,应综合考虑促进发展③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过去与现在之间存在的对立是相对的④世界并不缺乏联系,缺乏的是关于发现联系的创新意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2023·全国·模拟预测)2022年11月9日上午,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举行全体会议。一批新科技产品在互联网大会上亮相。比如,“刷一下脸就能识别健康状态”的“心魔镜”(人工智能健康检测终端),“名片般大小”的电脑“树莓派”,让渐冻症用户通过眼球转动和凝视即可操作电脑完成输入的“眼动输入法”……人类可能从来没有如此真切地感受到,“科技创新更好造福人类”,在今天变得如此具体又系统。这说明(

)①用科技可以改变事物的具体联系,造福人类

②联系的多样性是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动力

③科技创新成果源于科学家对自然规律的创造性改造

④科技创新要遵循价值性与真理性的统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0.(2023·河北·模拟预测)近年来,黄河保护与治理卓有成效,重在对黄河上中下游生态条件差异的深刻把握,更胜在“一盘棋”思维,落实区域服从流域的河流治理原则。黄河流域统一调度全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水库、堤防、蓄滞洪区等水利设施,成功实现连续23年不断流,平稳度过2022年强汛期。这蕴含的哲理是(

)①实践活动的多样化促成事物联系的多样性②运用综合思维有利于实现整体功能最大化③促进事物发展应分清事物矛盾的主次方面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1.(2023·河南·二模)2022年11月3日,中国空间站“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