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题01地球的宇宙环境-湘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总复习(解析版)_第1页
练习题01地球的宇宙环境-湘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总复习(解析版)_第2页
练习题01地球的宇宙环境-湘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总复习(解析版)_第3页
练习题01地球的宇宙环境-湘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总复习(解析版)_第4页
练习题01地球的宇宙环境-湘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总复习(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湘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总复习练习一(地球的宇宙环境)判断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1.恒星、星云、卫星、流星、彗星等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____)【答案】B【详解】宇宙中恒星与星云的质量占已知天体总质量的绝大部分,恒星与星云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而卫星、流星体、彗星等天体是恒星系统中一部分,它们的质量很小,直接或间接环绕恒星运动,不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因此本题说明错误。2.黑子、耀斑分别发生在太阳大气的色球层、光球层。(____)【答案】B【详解】太阳黑子是光球层中高速旋转的气体涡旋,温度比光球层平均温度低,看起来较“黑”,因此黑子发生在太阳大气的光球层。耀斑是太阳色球层中激烈的能量爆发,其温度比太阳表面高几十倍,看起来较“亮”,因此耀斑发生在太阳大气的色球层。由此判断,本题说法错误。3.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同属地球的外部圈层。(__)【答案】B【详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属于内部圈层。判断错误。4.在地球的深化历程中,动物演化的顺序是: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海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哺乳动物。(_____)【答案】B【详解】在地球的深化历程中,动物演化的顺序是: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海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点睛】动物的演化顺序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一个过程。5.我们之所以可以根据化石确定地层层序和年代,其基本原理是:生物进化具有阶段性和不可逆性,即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进化。(_____)【答案】A【详解】我们之所以可以根据化石确定地层层序和年代,其基本原理是:生物进化具有阶段性和不可逆性,即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进化。生物的进化的进步性,这种规律也反映在地层当中的化石上,年代较老的地层,化石生物种类比较低等,形态比较原始,年代较新的地层,化石生物种类比较高等,形态趋向进化,根据不同层位中的化石生物特征可以反映地层的相对新老,确定地层层序和年代。故正确。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下图是太阳系局部示意图,黑点表示小行星。读图完成下面小题。6.图中表示巨行星的是()A.③④ B.④⑤ C.⑤⑥ D.①⑥7.人类发射的探测器可以到达④表面,表明人造天体已经离开()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答案】6.C7.A【分析】6.材料信息表明,图中黑点表示小行星,即行星④和行星⑤轨道之间为小行星带,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因此④为火星,⑤为木星,太阳系八大行星从近到远的顺序依次为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星、海王星,由此推断,图中①为水星、②为金星、③为地球、⑥为土星。太阳系八大行星中,木星和土星属于巨行星,即图中⑤和⑥,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7.上一题判断可知,图中④为火星,人类发射的探测器可以到达火星表面,表明人造天体已经离开地月系,A符合题意;火星位于太阳系中,太阳系位于银河系,因此人类发射的探测器到达火星表面,并没有离开太阳系和银河系,排除B、C;地球和火星均不位于河外星系,因此不存在火星探测离开河外星系之说,排除D。故选A。【点睛】太阳系八大行星中,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属于类地行星,木星和土星属于巨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属于远日行星。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8.图中的M天体可能是()①月球②水星③金星④土星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9.与地球相比,天体M没有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是()①没有液态水和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②没有坚硬的地表③距日较近,表面温度较高④体积和质量很小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答案】8.B9.C【分析】8.M位于地球与太阳之间,且绕着太阳公转,因此M可能为水星、金星。②③正确,故选B。9.生命存在的条件是适中的温度、适宜大气和充足的液态水,①③正确,没有坚硬的地表,既不是水星、金星的特征,也与生命存在关系不大(地球上的海洋生命非常丰富);水星、金星地球属于类地行星,体积、质量与地球差异小,②④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太阳系以及地球存在生命条件的相关知识。日全食是科学家观测日冕的绝佳机会,但这样的时机过于短暂稀少。中国科学家最近提出了一种新颖的观测模式,将望远镜发射到太空,太阳、地球、望远镜三者一线相对位置保持不变,且地球能恰好完全遮挡太阳。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0.下列地球上的现象可能与日冕层太阳活动有关的是()①无线电长波通信信号减弱②到美国的游客看到了极光现象③光纤宽带信号不稳定④卫星通信信号受干扰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11.在地球上观测日冕非常困难,其主要原因是()A.日冕层温度很低B.日冕层粒子密度小C.日冕层亮度很强D.日冕层粒子速度快【答案】10.D11.B【分析】10.太阳活动释放的强烈射电和高能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后,会干扰地球电离层,从而影响依靠电离层传播的无线电短波通信,对长波通信信号影响较小,①错误;太阳活动会引起两极地区的上空出现极光现象,在位于极地地区的美国阿拉斯加州可看到极光现象,②正确;光纤信号通过有线传播,不通过电离层传播,因此太阳活动不会导致其出现不稳定,③错误;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带电粒子可以直接干扰影响卫星通信信号,④正确。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11.日冕层位于太阳大气最外层,离太阳中心远,物质稀薄,温度很高,所产生的可见光很少,日冕层亮度很低,因此在地球上观测日冕非常困难,B符合题意、排除C;在太阳大气各层中,日冕层温度最高,排除A;日冕层粒子速度快,与观测日冕非常困难关联度不大,排除D。故选B。【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活动高峰年往往激烈天气现象增加,全球农业倾向于增产等。②影响电离层,产生“磁暴”现象,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和航天。③在极地地区产生极光现象。12.关于太阳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A.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内部的核裂变反应B.煤、石油的形成与太阳辐射无关C.太阳辐射的电磁波对地球磁场影响明显,产生“磁暴”现象D.太阳辐射是促进地球上水循环的主要动力【答案】D【详解】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A错。煤炭和石油属于地质历史时期生物体固定的太阳能,形成与太阳辐射有关,B错。对地球磁场影响明显的是太阳活动,而不是太阳辐射,C错。太阳辐射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D正确,故选D。13.如果人类有能力一直进入到地心,则下列有关在入地的过程中所见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密度是均匀的B.可以发现地球内部存在物质性质有较大差异的不连续面C.地球的外核为液态物质,该层物质是火山活动中岩浆的来源D.自地表至地心都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答案】B【详解】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变化大可以判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密度是不均匀的,A错误;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在有些地方发生突然变化判断,地球内部存在物质性质有较大差异的不连续面,B正确;地球的外核为液态物质,但由于距离地表太深,该层物质不是火山活动中岩浆的来源,C错误;自地表至地心有明显的物质及物质状态的变化,不都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D错误。故选B。冰岛是欧洲第二大岛,全岛11.5%的面积被冰川覆盖,但冰岛是世界上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85%的冰岛人口利用地热取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量资源,一般认为它主要是地球内部熔岩的热量向地表传递产生的,这些熔岩主要分布在()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15.有关熔岩所在圈层与地壳间界面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界面为古登堡面B.该界面处只有地震波的纵波能够穿过C.该界面的地下深度在海洋上较大D.地震波在该界面附近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答案】14.B15.D【分析】14.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高,一般至100km深时,温度便接近于地幔物质开始熔融的温度,这时在水和挥发性组分的参与下,开始产生选择性熔融,逐渐形成固流体软流层,一般认为,熔岩主要来自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B符合题意;地壳位于岩石圈上部,温度条件很难产生熔岩,排除A;下地幔、地核位于地下很深处,其物质很难上升至地表,不是向地表传递热量的熔岩主要分布区域,排除CD。故选B。15.熔岩位于软流层,软流层位于地幔,熔岩所在圈层是指地幔,地幔与地壳之间的界面为莫霍面,古登堡面是地幔与地核分界面,A错误;地震波向下传播到莫霍面时,由于物质密度明显增加,地震波中的纵波与横波的传播速度均明显增加,纵波与横波均能够穿过,B错误,D正确;地壳厚度陆地厚、海洋薄,因此莫霍面地下深度在海洋上较小,C错误。故选D。【点睛】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其中内部圈层包括地壳(莫霍界面以上)、地幔(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另外,岩石圈表示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属于地球内部圈层向外部圈层过渡的一个特殊圈层。吉林雾凇是我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因冬季雾凇厚重持久、树形奇美而享誉海内外。下图为吉林省雾凇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6.图中景观不能直观体现的地球圈层是()A.大气圈 B.水圈 C.岩石圈 D.生物圈17.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B.生物圈渗透于大气圈底部、水圈和岩石圈的全部C.岩石圈位于莫霍界面以上,连续且厚度均匀D.地球的外部圈层和岩石圈构成地球表层环境【答案】16.C17.D【分析】16.图中雾凇景观中,直接可以看到树木,树木属于生物圈;树木上有冰挂,冰挂属于水圈;雾凇景观背景是大气圈,故A、B、D不符合题意;岩石圈通过图中景观不能直接体现出来,C符合题意。故选C。17.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不包括岩石圈,A错误;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表面,B错误;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之上,包括上地幔顶部和地壳,莫霍面以上只是岩石圈的一部分,C错误;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和岩石圈构成地球表层环境,D正确。故选D。【点睛】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大部、岩石圈表面。读某地地层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8.图中地层中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19.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环境特点为()A.干燥,冷热多变B.炎热,岩浆活跃C.湿润,森林茂密D.寒冷,冰雪广布20.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分别出现在()A.前寒武纪末期和古生代末期 B.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C.中生代末期和新生代末期 D.古生代末期和新生代末期【答案】18.B19.C20.B【分析】18.含三叶虫化石的为古生代早期地层,含鱼类化石的为古生代中期地层,含恐龙化石的为中生代地层,含裸子植物化石、煤层的地层出现在古生代晚期或中生代地层。从动物进化来看,古生代早期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的时代;古生代中期,出现了脊椎动物一一鱼类;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因此可知B正确,ACD错,故选B。19.煤炭是地质时期的森林等植被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由此可推知,温暖湿润的环境,森林茂密,有利于煤炭的形成。因此可知C项正确,ABD错误,故选C。20.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分别出现在古生代未期(二纪大灭绝,超过96%的地球生物灭绝)和中生代末期(白垩纪大灭绝,又称为恐龙大灭绝),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地球一共经历过五次生物大灭绝,分别是奥陶纪大灭绝、泥盆纪大灭绝、二叠纪大灭绝、三叠纪大灭绝、白垩纪大灭绝。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21.图中化石形成的地质年代正确的是()A.恐龙化石--中生代B.大型哺乳动物化石--古生代C.甲化石--新生代D.三叶虫化石--前寒武纪22.关于图中地层叙述正确的是()A.组成该地层的岩石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B.从上往下地层的年龄越来越老C.从上往下地层化石中的生物越来越复杂D.该地层记录了地球46亿年来地壳运动的痕迹【答案】21.A22.B【分析】21.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恐龙盛行于中生代,在中生代末期灭绝,所以恐龙化石应位于中生代,A正确;大型哺乳动物化石应位于新生代,B错;甲化石位于恐龙化石下部,其形成年代早于恐龙化石的年代,不可能为新生代,C错;三叶虫化石应位于古生代,D错。故选A。22.图中岩石具有层理结构和化石,属于沉积岩,受外力沉积,固结成岩形成,A错;从上往下地层的年龄越来越老,化石中的生物形成时间越来越早,化石生物越来越简单,B正确,C错;该地层并未全部记录地球自形成以来的地质信息,没有记录地球46亿年来地壳运动的痕迹,D错。故选B。太阳辐射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的多少,下图是我国北京、成都、上海、昆明四个城市的太阳辐射年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23.图中表示北京的曲线是()A.① B.② C.③ D.④24.7、8月份④地太阳辐射强度大于①,是因为④地()A.正午太阳高度较大B.阴雨天气较少C.白昼时间较长D.海拔较高25.①地春季太阳辐射强度大于夏季,但气温低于夏季,可能是因为春季()A.大气逆辐射强 B.地面辐射弱 C.大气污染重 D.气压较高【答案】23.B24.C25.B【分析】23.我国太阳辐射强度最大值在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太阳能最低,故可知④为成都,③为上海;昆明的纬度比北京低,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大,且白昼时间长,冬季昆明的太阳辐射强度大于北京,故为①为昆明,②为北京,B正确,ACD错误。故选B。24.由上题分析可知,①为昆明,④为成都,7、8月份成都太阳辐射强度大于昆明,是因为与昆明相比,成都纬度较高,白昼时间较长,C正确。昆明的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于成都,A错误。两地夏季降水都较多,阴雨天气都较多,B错误。昆明的海拔较高,D错误。故选C。25.①为昆明,昆明春季太阳辐射大于夏季,但气温却低于夏季,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大气的直接热源为地面辐射,可能是地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引起的,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结合地图,准确从地图中提取出有用的地理信息,再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分)26.(15分)读太阳系局部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是________星,B是________星,C是________带。属于类地行星是图中字母________,属于巨行星是图中字母________。(3分)(2)图中彗星在其运行到距离太阳较近的位置时,外层物质呈现为背向太阳的尾状(扫帚状),其尾部所留下的碎屑物质同地球大气摩擦会出现________现象。著名的哈雷彗星围绕太阳的运行周期约为________。(2分)(3)八大行星的公转方向具有________性,公转的轨道具有________性,公转轨道平面的形状具有________性,这样使得它们在运动中能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一种________的环境之中。(4分)(4)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________,假若火星上适合人类居住,则它必须具备哪些基本条件?(3分)【答案】(1)火星木星小行星AB(5分)(2)流星雨(流星)76年(2分)(3)同向共面近圆比较稳定安全(4分)(4)太阳液态水;供人类呼吸的大气成分;适宜的温度;有较厚的大气层且气压适宜,有土壤等。(4分)【详解】(1)根据图示信息,A为火星,B为木星,C为小行星带。(2)哈雷彗星公转周期约是76年。(3)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4)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地球存在生命的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液态水;可供呼吸的大气。假若火星适合人类居住也必须有这些条件,并且还需要气压适宜、土壤等。27.(15分)读“地理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1)若模式图表示太阳系,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那么曲线①为____的公转轨道,②为____的公转轨道,③为____的公转轨道,曲线④为____的公转轨道(填行星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