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三门峡市2024—2025学年度高三1月第一次大练习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陶渊明并称的是苏轼:“渊明作《闲情赋》,正所谓《国风》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摘选自邹佳茹《“不遇”之遇:屈陶并称与遗民诗人的立命之道》有删改)痛快地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为名士了。”的句子时,我总是忍不住想起屈原的《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当秋天寒风来袭,唯有菊花迎霜傲放,于是菊花便成为了秋天的象征。“菊”,甚至被称为花中性高洁的植物,来象征自己坚贞的信仰。在一首咏菊的词中,将陶渊明和屈原并提:“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君子的典范。(摘选自杨雨《光齐日月——屈原情怀,隔世之音》,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不遇”之情,易代的遗民诗人对此尤为关注。B.文人并称是中国古代文学常见的品评方式,苏轼第一个将屈原与陶渊明并称,确立了陶诗的美学价值,使“屈陶”并称走向文学熟套。C.屈原浪漫飞扬的文采和清高孤傲的个性,成为魏晋名士普遍倾慕的理想,陶渊明发扬了屈原清高正直的人格特点。D.陶渊明选择隐逸,屈原选择自沉,表面形式不同,但本质都是源于内心的清高傲气和忧生忧世情怀,李清照将他们并提,认为他们风韵相宜。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先秦时期“士不遇”主题文学书写已展开,汉代该议题沉淀巩固,宋元时期“屈陶”并称受推崇,易代之际遗民诗人常借屈陶抒怀。B.屈原拒绝“渔父”归隐建议,选择以死明志;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田园,他们的行为体现了“不遇”之困境。C.木兰、秋菊是屈原诗歌中的意象,青松、飞鸟是陶渊明笔下的意象,他们都是借自然界中品性高洁之物,象征自己坚贞的信仰。D.屈原和陶渊明都有忧生忧世情怀,屈陶的忠君内核在南宋时期成为坚劲的夯筑,这表明他们在后世文人心中有一定地位。3.下列选项中,能作为素材支持“屈陶并称具有重要意义”这一观点的是(3分)为五斗米折腰”,二者皆体现出高尚的气节。C.宋代文学家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评价屈原“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对陶渊明则称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D.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屈原之《骚》,陶潜之《诗》,虽宗风不同,而骚灵均于怨,陶灵均于和,其趣一也。”4.中国古代文人在面对“不遇”困境时,从屈陶身上汲取了哪些精神力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5.陈谟隐居不仕,寄情诗画:“屈子餐宁饱,陶潜爱岂私”。试谈谈屈陶并称对现在不遇之士有什么启示?(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余秋雨灯光下幽幽地向前延伸,两旁的老宅紧闭着门扉,显得格外神秘。头。他喃喃自语道:“路名没错啊,门牌号码也越来越近了,怎么这里还是这么阗寂无声呢?”的男人。我们说已经来过电话预订,他客气地弯腰把我们迎入。们吃了一惊。只是低头敛目,如深沉自省,却把手臂和身体展动成了九天魔魅,风驰电掣。但恰恰在怎么也想不到的瞬间,她骤然停止,提裙鹤立。应该有一丝笑容露脸,却没有,只以超常的肃静抵赖刚才的一切,使全场观众眨着眼睛怀疑自己:这样雅淑懦弱的女郎怎么会去急速旋转呢?瘦削的男子一脸愁楚,一出场就把自己的脚步加速成夏季的雨点,像要把一身烫热霎时泻光。他应该是这个家庭的小儿子,家庭遗传使他有了如此矫健的步数。静静地,仪态万方,一个中年女子上场,她应该是这家的大媳妇。同样的奔放在她这儿归结为圣洁,同样的激越在她这儿转化为思考。最后她终于笑了,与年轻的舞者结束时谁也不笑不同,只有她敢笑,但笑容里分明有三分嘲讽隐藏。有这三分嘲讽,这舞蹈便超尘脱俗,进入了可以平视千山的成熟之道。舞台边上一直站着一个胖老汉,一看便知是家长,正在监督演出的全过程。没想到大媳妇刚退场,他老人家却走到了舞台中央。以为要发表讲话,却没有,只见他突然提起西服下摆,轻轻舞动起来。他身体过于肥硕,难于快速转动,但他有一股气,凝结得非常厚重,略略施展只觉得举手投足连带千钓,却又毫无躁烈,悠悠地旋动出了男人的妩媚、老人的幽默。这位最不像舞者的舞者怎么着都行,年岁让他的一举一动全都成了生命的古典魔术。高潮是老太太的出场。这是真正的台柱、今晚的灵魂,尽管她过于肥胖又过于苍老。老太太一出场便不怒自威,台上所有的演员都皮诚地站在一边注视着她,包括那位胖老汉——她的夫君。连后台几个工作人员也齐刷刷地端立台角,一看便知这是他们家庭的最高仪式。刚才的满台舞姿全由老太太一点一点传授,此刻宗师出马,万籁俱静。老太太脸上,没有女儿式的平静,没有儿子似的愁楚,没有大媳妇的嘲讽,也没有胖老汉的幽默,她只是微微蹙眉又毫无表情,任何表情对于她都显得有点世俗。她的一招一式,是他们天天面对的经典,却又似乎永远不可企及。耳边有人在说:整个西班牙已经很少有人能像她这样,下肢如此剧烈地舞动而上身没有半点摇摆。老太太终于舞毕,在满场的掌声中,他们全家一起进入舞蹈状态,来为今晚的演出收尾。但奇怪的是,每个舞者并不互相交流呼应,也不在乎台下观众,各自如入无人之境,因此找不到预料中的欢乐、甜媚、感谢和道别,有的只是炽烈的高傲、流动的孤独、忧郁的奔放。观众至此,已经意识不到这是沉沉黑夜中一条小巷中的家庭舞会,只觉得满屋闪闪的烛影,已全然变成安达卢西亚著名的阳光。在西班牙南部,阳光、夜色、晨曦、暮霭,大半从舞者的身体迸出,留下小半才是自然天象注:弗拉门戈舞是西班牙国舞,是诞生在西班牙南部安达鲁西亚的一种影响广泛的舞蹈艺术。(摘选自《行者无疆》,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一行在夜晚寻找演出地点的时候,因门牌号码越来越近但是阗寂无声而疑惑,体现了这个家庭舞蹈团演出场所的隐秘。B.中年女子的笑容里有对前两位年轻舞者的三分嘲讽,这使得她的舞蹈超尘脱俗,进入了可以平视千山的成熟之道。C.文中对不同舞者的描写各具特色,如年轻女郎的美丽、中年女子的成熟、胖老汉的幽默等,展现了不同年龄的舞者有着不同的舞蹈风格。D.文章以"小巷老门"为题,暗示了家庭舞蹈团演出场所的隐秘感、舞蹈的历史悠久和传承,象征着西班牙传统文化独特的深厚底蕴。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使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视野宏阔,让读者能更为文化的关系。B.神秘氛围与家庭舞蹈团的私房性质相呼应,凸显出其独特性和珍贵性,表现家庭舞蹈团保守内敛,不事张扬的特点。C.文章结尾处的描写富有诗情画意,将观众的感受与自然天象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深邃迷离的意境,给文章增加了浪漫色彩,深化了文章主题。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运用的手法相同。8.文中对老太太舞蹈的描写与前面几位舞者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9.有人说,这篇文章既是对一场舞蹈演出的记录,也是对西班牙文化的一种探寻。文章结尾画线句意蕴丰富,富有浪漫气息,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结尾画线句的表达效果。(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①省约文书;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由、行伍、营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臣光曰:李广之将,使人人自便。以广之材、如此焉可也;然不可以为法。何则?其继者难也,况与之并时而为将乎!夫小人之情,乐于安肆而昧于近祸,彼既以程不识为烦扰而乐于从广,且将仇其上而不服。然则简易之害,非徒广军无以禁虏之仓卒而已也。故曰“兵事以严终”,为将者,亦严而已矣。然则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其材气超绝,汉之边将无出其右者。自汉师之加匈奴,广未尝不罪,无尺寸之功以取封爵,卒以失律自裁以当幕府之责。窃尝究之,以广之能而遂至于此者,由其治军不用纪律,此所以勋烈、爵赏皆所不与,而又继之以死也。夫部曲行阵、屯营顿舍,与夫昼夜之警严、符籍之管摄,皆所谓军之纪律。虽百夫之率,不可一日辄废而缓于申严约束者也。今广之治军,欲其人人之自安利也。至于部曲、顿舍、警严私而专为恩。所谓军之纪律者,未尝用也。故当时称其宽缓不苛,士皆爱乐。士诚乐死之矣,然其纪律之不戒也,亦所以取败也。故曰:厚而不能令,譬如骄子,不可用也。(节选自何去非《何博士备论》)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而其士卒[A]亦佚乐[B]咸乐[C]为之死[D]我军[E]虽烦扰[F]然虏[G]亦不得犯我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何去非认为,李广久经战阵,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他之所以不能得到功勋、爵赏,而D.程不识对队伍的队列、驻营、阵势等要求严格,他的部队夜里击刁斗警戒,公文簿册清楚明白,所以王夫之认为程不识比李广更适合做统帅。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然则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2)法制非人情之所安,然吾必驱之使就者,所以齐万民也。14.材料二中,何去非认为李广的军队军纪不严,士兵人人安乐,这样的军队不可任用。你是否认同他的观点?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说说你的理由。(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词作,完成15~16题。送湖南部曲青杉匹马万人呼,暮府当年急急符。愧我明珠成薏苡,负君赤手缚於菟。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马援从交趾还,载一车薏苡,有人告发他私藏一车珍珠。后世用“薏苡明珠”指被人诬蔑,蒙受冤屈。④於菟:老虎的别称。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首联的“万人呼”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了部属的勇猛形象。B.颔联“愧”字表明诗人因自己的才能有限而深感愧疚的谦虚胸怀。C.颈联表明诗人自己有知人之明和论事之胆,点明他受谗被谤的原因。D.全诗悲壮而苍凉、雄健而沉郁,展现出作者光明磊落的英雄本色。16.叶嘉莹老师曾说:“辛弃疾是最为了不起和不可及合一,豪得可爱可敬。”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辛弃疾的“豪”体现在哪里?(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人们看到浩瀚的星空、广阔的大海等壮丽的自然景象,常会借用苏轼《赤壁赋》中“,(2)杜甫《客至》中“,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写出了主人因客人到来的欣喜之情。(3)古代文人在诗歌中常描写邻里、朋友间请客宴饮的场景,字里行间显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厚意,如“,第Ⅱ卷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小题。恩格斯年纪轻轻就接触到了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并对时刻处于失业危机、生死边缘的工人产生了同情。同时,受进步书刊的影响,恩格斯萌生了拯救贫苦工人、改变阶级不平等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恩士。①在她的帮助下,②恩格斯打破了横亘在资本家少爷与工人群众之间的隔膜,③得以能够近距离观察工人生活中的细节,④获得了对于工人阶级状况“有血有肉”的第一手资料。恩格斯根据其1842年至1844年在英国的亲身调研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反映工人阶级状况的专著、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开展社会调查研究的经典作品—《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时至今日,这部著作所蕴含的调查研究思想仍A,给我们深刻的启示。童9岁起就开始劳动,每天至少工作12个小时。工人的活动基本上局限在琐碎的纯机械性的操作上,无休止地重复着,一年又一年。妇女甚至每天要工作18个小时。婴儿无人照顾,便其实,在思格斯对英国工人阶级进行调研之前,(甲)。恩格斯在翻阅大量已有的调查资料之后,很快就发现了这类调研的弊端。他说:“资产阶级调查委员会的这些长篇大论的报告注定要永远沉睡在废纸堆里。”原因在于这类调查都是受资产阶级委托的,其特定的调查立(乙),但思格斯既没有天然地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去审视工人的状况,也没有把自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变原意。(4分)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C.“几点钟?”米考伯先生问道,"我可以——"“8点左右吧。”昆宁先生回答。不超过15个字。(4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信息;不少于800字。1.B2.B3.D4.①忠君爱国:屈原沉江明志,陶渊明不仕新朝,他们的忠义精神为文人所敬仰。③忧世情怀:虽形式不同,但他们都有清高傲气④理想追求:面对“不遇”,文人士子借诗歌寄托思考,屈陶为他们提供了榜样。(答1点2分,答2点3分,答3点4分,作答和答案内容一致即可)5.①精神寄托与消解“不遇”困境:屈原的忠君爱国情操和陶渊明的隐逸诗人形象,为后(答对一点2分,答出其中对3点即可满分,本题是开放性的,合乎文意、言之有理的作答均可得分)6.B(中年女子的舞蹈超尘脱俗,进入了可以平视千山的成熟之道的原因不只是笑容里有三分嘲讽,再之这三分嘲讽并不一定是对前两位舞者的嘲讽,该项说法不准确)7.C(A选项,文章采用的叙述视角是第一人称有限视角;B选项,“表现家庭舞蹈团保守月色中的句子运用了以听觉写嗅觉的通感的修辞手法)②文中对老太太舞蹈的描写主要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又难以企及,体现出她舞蹈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功力。(每点2分,作答和答案内容一致即可)(每点2分,作答和答案内容一致即可)10.BDF句意是:而他的士兵却安逸快乐,都甘愿为他效死。我第一处:“而其士卒亦佚乐”中“其士卒”是主语,“亦佚乐”是谓语,可在“佚乐”后断开,即B处;第二处:“咸乐为之死”承前省略主语“士卒”,此句也和后文“士卒军”,其中“虽”(虽然)和后句“然虏亦不得犯我”中“然”(但)构成转折关系,应在“然”前断开,即F处。11.C12.D13.(1)既然如此,那么效法程不识治军,即使不能建立战功,尚且能不战败;效法即使;“鲜”,少;“覆亡”,覆灭,失败。)(2)法制不是人们所安于(乐于)遵守的,但我一定要督促他们遵守,这是用来统一(“所安”,所字结构,所安于(乐于)遵守的;“驱”,驱使、督促;“就”,遵守;“所以”,用来……的方法;“齐”,使……整齐、统一。)(作答与意思一直即可酌情赋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制、队列和阵势,选择水草好的地方驻扎,士兵人人自便,晚上不击刁斗来自卫,军中的文书簿册一切从简;但是也远远地派出侦察人员,因此也没有遇到过危险。程不识则对队伍编制、队列和阵势要求很严格,晚上击刁斗警戒,军官处理军事文件到天亮,军队得不到休息;然而也没有遇到危险。程不识说:“李广的军队非常简便易行,但是敌人突然袭击它,就无法抵御。而他的士兵却安逸快乐,都甘愿为他效死。我的军队虽然管理烦扰,但敌人也不能侵犯我。”然而匈奴人害怕李广的谋略,士兵大多愿意跟随李广而以跟随程不识为苦。臣司马光曰:李广治军,使人人自便。凭借李广的才能,这样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作为法度标准。为什么呢?因为后人难以效仿,何况那些与李广同时做将领的人呢!那些小人的性情,乐于安逸放纵而忽视眼前的祸患,他们既然认为程不识治军严苛烦扰,就乐意跟随李广,(一旦有急变,)就会仇视他们的上级而不服从命令。那么,治军简易的危害,不仅仅是李广的军队无法抵御敌人的突然袭击而已。所以说“兵事以严终”,作为将领,也应该严格而已。那么效仿程不识,即使无功,也不会失败;效仿李广,很少有不覆灭的!治理国家而放松法制的国家会灭亡,管理军队而废弃纪律的军队会失败。法制不是人们所安于遵守的,但我一定要督促他们遵守,这是用来统一百姓的方法;纪律不是士兵们所喜欢的,但我一定要督促他们遵守,这是用来严肃三军的方法。从前,李广担任将军,他的才能和气概超绝,汉朝的边将没有人能超过他。自从汉朝军队加兵于匈奴以来,李广每次参与战事。然而李广每次都遭遇失败和挫折,没有一点功劳来取得封爵,最终因为违反军纪而自杀以承担幕府的责任。我曾经研究过,以李广的才能而最终落得如此下场的原因,是由于他治军不用纪律,这就是功勋、爵赏都没有给他,又继而身死的原因。部队的编制、队列、驻扎营地、警戒、符籍的管理等,都是所谓的军之纪律。即使是统领一百人的小官,也不能一天放弃或松懈这些规定。现在李广治军,想要让每个人都感到安逸和便利。至于部队的编制、驻扎营地、警戒、管理等,一切都放松简略,以便个人私利而专门施恩。所谓军之纪律,从未使用过。所以当时称他宽缓不苛,士兵都很喜欢他。士兵确实乐于为他效死,然而他的纪律不严明,也是导致失败的原因。所以说:只讲厚待而不能令使,就像骄纵的孩子,不可用也。作为将领,有进攻有防守,有统率大军有统率小股部队。程不识的正行伍、击刁斗、管理军事文件,是守军的将领。李广治军简便易行,人人自便,是攻军的将领。束伍严整,斥候详密,是统率大军的原则。刁斗不警,文书省约,是统率小股部队的原则。严谨地进攻,敌人会窥见其行动而无功。简单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台风降水考试题及答案
- 煤质化验考试题及答案
- 公司门禁管理方案
- 社区防爆炸应急方案
- 引流管术前健康宣教
- 水泵运输保障方案(3篇)
- 企业项目实施方案
- 企业商务人员培训课件
- 产品介绍培训
- 法制宣传教育团日活动
- JG/T 405-2013住宅内用成品楼梯
- 京东居家客服面试题及答案
- 制造业中数字孪生技术的市场推广策略研究
- JJF(赣) 028-2024 气相分子吸收光谱仪校准规范
- (王瑞元版本)运动生理学-课件-2-第二章-骨骼肌机能
- 医院培训课件:《儿童保健技术规范》
- 2023年广东省高中生物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试卷真题(含答案详解)
- 孩子上学劳动合同协议
- 胎膜早破的护理查房
- 强奸赔偿和解协议书
- 【阿里妈妈】2025未来商业奖案例大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