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2023届江西省区域一模专项突破分层整理
一文言文阅读
2023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易》曰:“王臣蹇蹇,呼躬之故。”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
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
楚庄王立为君三年不听朝乃令于国日有谏则死无赦苏从曰处若之高爵食君之厚禄爱其死而
不谏其君则非忠臣也乃入谏。苏从曰:“臣闻之,好道者多资,好乐者多迷,好道者多粮,好乐
者多亡:荆国亡无日矣,死臣敢以告王。"王日善。左执苏从手,右抽阴刃,刎钟鼓之悬,明日,
授苏从为相。
晋平公好乐,多其赋敛,穴迨城郭,曰:“敢有谏则死。”国人忧之,有咎犯者见。咎犯中
其左臂而讪指日:“便游赭画,不峻城阙;柱梁衣绣,士民无褐:民有饥色,而马有粟秣:近臣
不敢谏,远臣不敢达。"平公日善。乃屏钟鼓,除竽瑟。遂与咎犯参治国。
齐简公有臣日诸御鞅,谏简公曰:“口1常与宰子,此二人者甚相憎也,臣恐其相攻;相攻虽
叛而危之,不可。愿君去一人。"简公曰:“非纲人之所敢议也。”居无几何,田常果攻宰予于庭,
贼简公于朝。简公喟焉太息曰:“余不用鞅之言,以至此患也。故忠臣之言,不可不察也」
晏子复于景公日:“朝居严乎?”公臼:“朝居严,则曷害于国家哉?”晏子对口:“朝居严,
则下无言:下无言,则上无闻矣。下无言则谓之喑,上无闻则谓之聋;聋喑,则非害治国家如
何也?且合菽栗之微以满仓盛,合疏缕之纬以成帏幕。太山之高,非一石也,累卑然后高也。
大治天下者,非用一士之言也,固有受而不用,恶有距而不入者哉?”
(节选自《说苑•正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立为君/三年不听用/乃令于国日/有谏则死无赦/苏从F1/处君之高爵食/君之厚禄/
爱其死而不谏/其君则非忠臣也/乃入谏/
B.楚庄王立为君三年/不听朝/乃令于国曰/有谏则死无赦/苏从曰/处君之高/爵食君之厚禄/
爱其死而不谏/其君则非忠臣也/乃入谏/
C.楚庄王立为君/三年不听朝/乃令于国日/有谏则死无赦/苏从日/处君之高爵/食君之厚禄/
爱其死而不谏其君/则非忠臣也/乃入谏/
第1页/总22页
D.楚庄王立为君三年/不听朝/乃令于国日/有谏/则死无赦/苏从日/处君之高/爵食君之厚禄/
爱其死而不谏/其君则非忠臣也乃入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与“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氓》)两句中的“匪”字含义相同。
B.“不治城郭”与“不效,则治臣之罪”(《出师表》)两句中的“治”字含义相同。
C.”咎犯申其左臂”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其人之于国也》)两句中的“申”字含义不同。
D.“非细人之所敢议也”与“大行不顾细谨”(《鸿门宴》)两句中的“细”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继位,不理朝政,苏从冒死向楚庄王进谏。庄王割断悬挂鼓钟的绳子,采纳苏从的建
议,第二天苏从被拜为国相。
B.晋平公喜好声乐,增收赋税,咎犯列举多点理由进行劝说。晋平公听后觉得有理,就废除声
乐,与咎犯一起治理国政。
C.诸御鞅认为田常和宰予相互憎恨会危害国家,建议齐简公除掉其中一人。后来山常果然杀人。
简公感叹要详察忠臣之言。
D.景公施政严酷且认为这不会妨害治国理民,晏子则认为这会导致臣子变成聋人和哑巴,闭塞
言路,严重影响国家治理V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柱梁衣绣,士民无褐;民有饥色,而马有栗秣:近臣不敢谟,远臣不敢达。
(2)夫治天下者,非用一士之言也,固有受而不用,恶有距而不入者哉?
【正确答案】10.C11.B12.D
13.(1)(君王宫殿的)梁柱上都裹着锦绣,士人和百姓却没有租布短衣:老百姓面带肌容,
但君王的马却有粮食吃:亲近的大臣不敢劝谏,疏远的臣子又不能表达自己的意见。
(2)治理天下的人,不只是用一个人的话(所能奏效的),(别人的进言)本来也有接受了暂时
不用的情况,但哪里有拒绝而不采纳的呢?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楚庄王成为君主后,三年不管理朝政,还在国内下令说:“有劝谏的人就一定要处死,绝
不饶恕!苏从(听了这个消息后)说道:“身处君王高贵的爵位,享受着君王提供的丰厚待遇,
爱惜自己的生命而不劝谏他的国君就是不忠。”于是他入宫进谏。
“三年”是“不听朝”的具体时间,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
“君之厚禄”做“食”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第2页/总22页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都是“不是”的意思。句意:王室的臣子刚正忠直,不是为「自身的缘故。/其实不是真换丝,
找个机会谈婚事。
B.”两句中的“治”字含义相同”错误,含义不同。“不治城郭”中“治”的意思是“修整”,
“不效,则治臣之罪”中“治”的意思是“惩处”。句意:却不修整城邑。/若不能完成,就治
我的罪。
C.通“伸”;反更申述。句意:咎犯伸出他的左臂而弯曲手指说。/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
I).见识浅陋:细微。句意:这不是见识短浅的人应该议论的事情。/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
故选瓦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D.“晏子则认为这会导致臣子变成俘人和哑巴”错误。由原文“朝居严,则下无言:下无言,
则上无闻矣。下无言则谓之喑,上无闻则谓之聋;苴喑,则非害治国家如何也”可知,处理朝
政严酷,那臣下就不敢说话了;臣下不敢说话,那么君王就什么也听不到了。臣下不敢说话,
就叫做哑巴,君主听不到下情,就叫做聋人。上聋下哑,那么不是妨害治理国家又是什么呢?
由此可知,不是“晏子则认为这会导致臣子变成者人和哑巴”,而是“晏子则认为这会导致君王
变成聋人,臣子变成哑巴”。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衣”,名词用作动词,裹着;“士民”,士人和百姓;“褐”,粗布短衣:“粟秣”,粮食;”达。
表达自己的意见。
(2)“固”,木来:“不用”,暂时不用的情况:“恶有”,哪里有;“距”,拒绝。
参考译文:
《周易》上说''王室的臣子刚正忠直,不是为了自身的缘故。”作臣子的刚正忠直迎着困难
去劝谏他的君主的原因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想要纠正君主的过错,改正君主的失误。看见君主
有过失而不劝谏,是忽视君主的危亡。
楚庄王成为君.主后,三年不管理朝政,还在国内下令说:“有劝谏的人就一定要处死,绝不
饶加!苏从(听了这个消息后)说道:“身处君主高贵的爵位,享受着君主提供的丰厚待遇.
第3页/总22页
爱惜自己的生命而不劝谏他的国君就是不忠于是他入宫进谏。苏从说道:“我听说好走正道
的人资助多,好享乐的人沉迷多,好走正道的人粮食(好处)多,好享乐的人败亡多:楚国的
灭亡没有几天了,我冒死罪来告诉大王。”楚庄王说道:“很好!:随即左手拉着苏从的手,右
手抽出护身的短刀,割断悬挂鼓钟的绳子,第二天就拜苏从为国用。
晋平公喜好音乐,增加赋税征收,却不修整城邑,并且说:“有敢劝谏的人处死刑」'都城
的人都为此而忧虑。有一个名叫咎犯的人求见。咎犯伸出他的左臂而弯曲手指说:“君王所游之
处全是雕梁画栋,但城墙门楼不得完善;君王宫殿梁柱都裹着锦绣,而士人和百姓却没有粗布
短衣:老百姓面带肌容,但君王的马却有粮食吃:亲近的大臣不敢劝谏,疏远的臣子又不能表
达自己的意见。”平公说:“说得好」于是撤去钟鼓,废除声乐,和咎犯一同治理国政。
齐简公有个臣子名叫诺御鞅,他谏简公说:“田常与宰予这两个人互相憎恨,我担心他们会
相互攻杀。相互攻杀产生叛乱会危害国家,不能这样,希望你除去一个人。”齐简公说:“这不
是见识短浅的人应该议论的事情。”没过多久,田常果然在宫庭攻杀宰予,在朝廷伤害简公,简
公长叹一声说曰:‘'我不听御鞅的话才造成这样的祸患。所以忠臣的话,不可不详察。”
晏子问齐景公说:“处理朝政严酷吗?"景公说:''处理朝政严酷,那对治理国家又有什么
妨害呢?“晏子回答说:“处理朗政严酷,那臣下就不敢说话了;臣下不敢说话,那么君王就什
么也听不到了。臣下不敢说话,就叫做哑巴,君主听不到下情,就叫做聋人.上聋下.哑,那么
不是妨害治理国家又是什么呢?再说集合微小的豆子小米来装满限仓:汇合稀疏的丝缕做纬线,
就能织成帷幕。泰山高大,不是仅靠一块石头,而是从低处堆积然后才变得高大。治理天下的
人,不只是用一个人的话(所能奏效的),(别人的进言)本来也有接受了行时不用的情况,但
哪里有拒绝而不采纳的呢?”
2023届江西省赣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卫献公戒”孙林父、宁殖食。鸿集于囿,虞人士以告,公如囿射鸿。二子待君,日晏,公不
来至。来,不释皮冠而见二子。二子不说,逐献公,立公子给。卫庄公立,欲逐石囿。登台以
望,见戎州,而问之曰:“是何为者也?”待者曰:“戎州也。”庄公曰:“我姬姓也,戎人安敢
居国?”使夺之宅,残其州。晋人适攻卫,戎州人口与石囿杀庄公,立公子起。此小物不审也。
人之情,WfLb,而蹶于理工
(《吕氏春秋•慎小》)
赵宣孟活饥人于委桑之下,而天下称仁焉。荆依非犯河中之难,不失其守,而天下称勇焉。
毋憋见小行则可以论大体矣。田了方见老马「道喟然有志焉以问K御口此何马也其御日此故公
第4页/总22页
家窗也老疲而不为用出而靛之田子方日:“少而贪其力,老而弃其身,仁者弗为也。“束吊以赎
之。疲武闻之,知所以归心矣。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日:“此何虫也?”
对曰:“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
天下勇武矣。”回车而避之。勇式闻之,知所尽死矣。故田子方隐一老马而魏国载之,齐庄公避
一螳螂而勇武归之。汤教祝网者周而四十国朝:文王葬死人之骸,而九夷灯之;武王荫陶人于
槌下,左拥而右扇之,而天下怀其德;越王勾践一决狱不辜,援龙渊,而切其股,血流至足,以
白罚也,而战武士必其死。故圣人行之于小,则可以覆大矣;审之于近,则可以怀远矣。
[注]①戒:约请。②虞人,古官名。③埃:蚁封。④汤教祝网者,商汤见祝网者置网四面,
要祝网者收去三面。⑤龙渊,宝剑名,又名龙泉剑。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田子方见老马于道/咱然有志焉/以问其御日/此何马也/其御日/此故公家畜也/老疲而不为
用/出而鬻之/
B.山子方见老马/于道喟然有志焉/以问其御曰/此何马也/其御日/此故公家畜也/老疲而不为
用/出而鬻之/
C.田子方见老马于道/喟然有志焉/以问其御臼/此何马也/其御曰/此故公家帝也老/疲而不为
用/出而掰之/
0.田子方见老马/丁道喟然有志焉/以问其御曰/此何马也/其御曰/此故公家畜也老/疲而不为
用/出而鬻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与石圃”与“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两句中的''因"字含义相同。
B.“不蹶于山”与“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两句的句式相同。
C.“是故见小行”与“是故圣益圣”(《师说》)两句中的“是故”含义相同。
D.“九夷归之”与“轼乳乃得归”(《苏武传》)两句中的“归”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献公约请孙林父、宁殖进餐,孙、宁两人不高兴,驱逐献公,是因为献公不释皮冠来见他
们:后来,卫庄公因处事不当而被杀害。
B.田子方看到一匹老马,便询问这马的情况,得知情况后,他说了一番话,然后用帛赎买了这
匹马,他的这些言行让老弱的武士归心。
C.齐庄公出猎时碰到一只螳螂,却不知何物,询问驾车人后,齐庄公觉得螳螂像勇士,便掉回
车子避开它,这让天下的勇上们有了触动。
第5页/总22页
D.商汤叫祝网者网开三面,周文王礼葬死者,周武王置中暑者于树荫下为之扇凉,勾践决狱后
的做法,都说明了圣人很重视身边小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鸿集于困,虞人以告,公如囿射鸿。
(2)援龙渊而切其股,血流至足,以自罚也。
【正确答案】10.A11.D12.A
13.(I)鸿雁聚集在苑囿,虞人把这情况报告给献公,献公就去苑囿射雁。
(2)就拿出宝剑割自己的大腿,血流到脚上,来惩罚自己。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田子方在路上看到一匹老马,感叹(老马)现出志在千里的样子。便询问赶车的人说:
“这是什么马呀?"驾车人回答说:“这是原来官府所养的一匹马,由于老弱不再使用了,便牵
出来想把它卖掉。”
“老马于道”作“见”的宾语,中间不断,排除BD:
“此故公家畜也”为判断句,“老疲”中间不断,排除故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都是介词,趁机。句意:戎州人趁机跟石圃一起攻杀庄公/趁机在座位上击杀沛公。
B.正确。都是被动句。句意:谁也不会被高山绊倒/被焦仲卿的母亲休同娘家。
C.正确。都是因此。句意:因此,看一个人的细小行为就可以断定他为人的大概/因此圣人更加
圣明。
D.错误。归附;回。两句中的“归”字含义不同。句意:那么九夷都归附了他/公羊生小羊才能
回到汉朝。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因为献公不释皮冠来见他们”错误,由原文“二子待君,R晏,公不来至。来,不释皮冠
而见二子”可知,原因不止“不释皮冠”,还有长时间等待。
故选Ao
【13题详解】
第6页/总22页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的能力。
(1)“集”,聚集:“囿”,苑囿、苑林:“以”,把:“以告”,省略“之”,这情况:“如”,到、
往、去,
(2)“援”,拿;“切”,割;“股”,大腿;“其”,自己的;“自罚”,惩罚自己,
参考译文:
卫越公约孙林父、宁殖吃饭。鸿雁聚集在苑囿,虞人(古掌山泽苑圈之官)把这情况报告
给献公,献公就去苑囿射雁。孙林父、宁殖两个人等待国君,天色己晚,献公还不回来。回来
以后,又连皮冠也不摘就与二人见礼。孙林父和宁殖很不高兴,就驱逐了献公,立公子黝为国
君。卫庄公立为国君,打算驱逐石圃。卫庄公登台望远,看见戎州,就问道:“这是做什么的?”
侍者说:“这是戎州。”庄公说:“我和周天子同为姬姓,戎人怎么敢住在我的国家?”派人抢夺
戎人的住宅,毁坏他们的州邑。这时恰好晋国攻卫,戎州人趁机跟石圃一起攻杀庄公,立公子
起为国君。这是由于对小事不谨慎造成的。人之常情都是如此,谁也不会被高山绊倒,却往往
被蚁封绊倒。
(《吕氏春秋•慎小》)
赵宜孟在桑树荫下救下了一个饥饿的人,天下人使称颂他的二器。楚国的饮非,面对江中
的恶龙果敢地冲了上去,没有失掉他的勇气,天下人都称赞他的勇敢”因此,着一个人的细小
行为就可以断定他为人的大概。W子方在路上看到一匹老马,感叹(老马)现出志在千里的样
子。便询问赶车的人说:“这是什么马呀?"驾车人回答说:“这是原来官府所养的一匹马,由
于老弱不再使用了,便牵出来想把它卖掉田子方说:“年少的时候贪用它的力气,年老的时
候就把它抛弃,仁义的人不做这样的事。”便用五匹帛赎买了这匹马。老弱的武士听说之后,便
知道有所归向了。齐庄王外出打猎,有一只小虫伸出脚要来挡齐庄王的车轮,齐庄王问赶下人:
“这是什么虫子呀?”赶车人说:“这是人们常说的螳螂。这种昆虫,只知前进不知退却,从不
计量自己的力量且轻视敌人。”庄公说:“这如果是人,一定是天下的勇上。”便掉回车子来避开
螳蝉。勇士听说此事后,都知道该为谁效死了。所以,田子方怜惜一匹老马,魏国人都拥戴他,
齐庄公避开一只螳螂,勇士们都归附他。商汤叫张网的人网开三面,那么天下四十个诸侯来朝
拜他;周文王礼葬死者的尸骸,那么九夷都归附了他:周武王把中暑的人安置在树荫卜,左手
拥抱着他,右手用扇给他扇凉,天下人感怀他的恩德;越王勾践冒然一次错判了案子,冤枉了
无辜,就拿出宝剑割自己的大腿,血流到脚上,来惩罚自己,战斗中的武士们一定为他死战。
所以说圣人从小处入手做事,就能产生大的影响;i革慎处理身边小事,就能感化安抚远方的人
们。
2023届江西省上饶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第7页/总22页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祥兴二年二月,厘山破,张弘范谓文天祥曰:“国亡,承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今,
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日:“国亡不能救,敢逃其死而或其心乎?”弘范义之。
十月,丞相李罗召见于枢密院,天祥入长揖。欲使跪,天祥日:“南之揖,北之跪,予南人
行雨礼!”字罗曰:“自古以来,有以宗庙、土地与人而复逃者乎?"天祥曰:“卖国者有所利
而为之,必不去,去者必非卖国者也。而前辞宰相不拜,奉使军前,寻被拘执。国亡当死,所
以不死者,以度宗二子在浙东故耳。”字罗日:“弃德祐而立二王,忠乎?"天祥日:“吾别立君,
为宗庙、社稷司他。从怀、愍而北者非忠,从元帝为忠。从徽、钦而北者非忠,从高宗为忠
学罗语塞,忽曰:“晋元帝、宋高宗皆有所受命,二王立不以正,篡也。"天祥日:“景炎乃德祐
亲兄,不可谓不正,登极于德祐去位之后,不可谓篡。”学罗怒曰:“尔立二王,竟成何功?”
天祥日:“立君以存宗社,存一日则尽臣子一日之责,何功之有!”字罗欲杀之,弘范病中表奏
天祥忠于所事,欲释勿杀。
帝求南人有才者甚急,王积翁荐之。天祥日国亡吾分一死耳倘缘宽假得一黄冠归故乡他日
以方外备顾问可也。积翁欲令宋官谢昌言等十人请释为道士,留梦炎不可,曰:“天祥出,复号
召江南,置在十人于何地?”事遂隼。帝知其不可屈,议将释之,天祥日:“愿蜴一死!”童我
未忍,左右力希从其请,遂诏杀之。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
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J
史臣日:志士欲借大义于天卜.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
正,即人心之安尔。文天祥奉两孱王,兵败身执,而从容伏僚,可不谓之仁哉。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文谢之死》,有删改)
【注】骷:同“委”,枉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祥日/国亡吾/分一死耳/倘缘宽/假得一黄冠归/故乡他口以方外备/顾问可也/
B.天祥日/国亡吾/分一死耳/倘缘宽假/得一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
C.天祥日/国亡/吾分一死耳/倘缘宽假/得一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
D.天祥日/国亡/吾分一死耳/倘缘宽假/得一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敢逃其死而贰其心乎”与“士贰其行”(《诗经・氓》)两句中的“贰”字含义相同。
B.“为宗庙、社稷计也”与“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计”
字含义相同。
C.“事遂寝”与“然后得一夕安寂”(《六国论》)两句中的“寝”字含义不同。
第8页/总22页
D.“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与“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信”字
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弘范认为文天祥在南宋王朝灭亡的时候,已经尽到忠孝之心了,即使效忠元人,也不失宰
相的风度,文天祥坚决地拒绝了。
B.李罗指责文天祥'‘不忠”“不正”,文天祥针锋相对予以反驳,学罗见文天祥不屈服,要杀死
他,张弘范在病中为他上书求情。
C.王积翁想让人上书请求释放文天祥去做道士,留梦炎表示反对,因为他觉得•旦文天祥再起
义兵,会使他们陷入尴尬的境地。
D.虽然文天祥抗元最终失败,但史臣认为文天祥历经磨难仍心志坚定,舍生取义,从容赴死,
这体现了儒家“仁”的精神境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前辞宰相不拜,奉使军前,寻被拘执。
(2)帝犹未忍,左右力赞从其请,遂诏杀之。
【正确答案】10.C11.B12.A
13.(1)我先前推辞宰相的任命,奉命出使到大军之前,不久被拘捕“
(2)元帝还是不忍心,但身边的人却极力怂恿元帝听从文天祥的请求,于是元帝下诏杀了文天
祥。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文天祥说:“国家灭亡,从本分上说我只能以死报国。倘若因为你们宽大为怀,我能够以
道士身份回到故乡,来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聊备顾问是可以的。”
“国”作主语,“亡”作谓语,后面断开,“吾”做下句主语,其前断开,排除AB。
介宾短语“以方外”作状语修饰“备顾问”,其中“备”作“顾问”的谓语,故“备顾问”中间
不能停顿,排除D。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的能力。
A.正确,两个“贰”字含义相同,都意为“背叛、有二心”。句意:哪敢逃避死亡心怀二心呢?
/男子行为前后不一致了。
第9页/总22页
B.错误,两句中的“计”字含义不问。前一个“计”意为“谋划、考虑二句意:是为宗庙、
社稷考虑啊。/后一个“计”意为“商量二句意:只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从长计议此事。
C.正确。前一个“寝”意为“冷止、搁置”。句意:此事就被搁置了。/后一个“寝”意为“睡
觉二句意;这以后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D.正确。前一个“信”意为“同'伸',伸张二句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的有■志之士。/后
一个“信”意为”确实,实在"。句意: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
故选B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
A.“即使效忠元人,也不失宰相的风度”曲解文意,根据原文''能改心以事宋者事今,将不失
为宰相也”可知,张弘范认为文天祥如果能改变心愿,用对待宋朝的忠心对待元朝,将不会失
去宰相的位置。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辞”,推辞;“拜”,接受宫职:“使”,出使;“寻”,不久.
(2)“未忍”,不忍心;“左右”,身边的人;‘‘力赞",极力怂恿。
参考译文:
祥兴二年二月,匡山被攻破,张弘范对文天祥说:“国已亡,丞相忠孝之心尽到了。你如果
能改变心愿,用对待宋朝的忠心对待当朝,还是会担任宰相的。”文天祥说:“国家灭亡我却不
能拯救,哪敢逃避死亡心怀二心呢?”张弘范认为他是一个忠义的人。
十月丞相学罗和文天祥到枢密院会面,文天祥入内行长揖之礼。季罗却想让他下跪行跪礼,
文天祥说:“南方行揖礼,北方行跪礼,我是南方人就要施行南方礼仪!”李罗说:“从古至今,
有把宗庙、土地送给别人之后又逃跑的人吗?”文天祥说:“卖国者有所贪图的利益,一定不会
离开,离开的人一定不是卖国的人。我先前推辞宰相的任命,奉命出使到大军之前,不久被拘
捕。国家灭亡我应当去赴死,没有赴死的原因是度宗二子在浙东的缘故罢了。”李罗说:“抛弃
德祐皇帝而拥立二王,是忠诚吗?”文天祥说:“我重新拥立新君,是为宗庙、社稷考虑啊。跟
从怀帝、愍帝去北方的人不是忠臣,而跟从晋元帝南渡恢复社稷的人是忠臣。跟从徽宗、钦宗
去北方的人不是忠臣,跟从宋高宗南渡恢复社稷的人是忠臣。”学罗说不出话来,突然说:''晋
元帝、宋高宗都是接受天命,而你拥立的二王即位不合正统,是偏位。”文天祥答道:“景炎帝
是德祐帝的亲兄弟,不可以说不合正统,并且是在德祐帝退位之后才即位的,不可以说是篡位。”
学罗怒气冲冲地说:“你拥立二王,最终成就了什么功业!”文天祥说:“拥立国君来使宗庙社稷
第10页/总22页
得以保存,保存-H我就要竭尽臣于一日的贵任,有什么功劳呢!“李罗想杀了文天祥,张弘范
在病中上表进奏文天祥的忠诚,想让元主放了他不要杀害他。
元帝非常着急地寻求有才华的南方人,王枳翁推荐文天祥。文天祥说:''国家灭亡,从本分
上说我只能以死报国。倘若因为你们宽大为怀,我能够以道士身份回到故乡,来日以世俗之外
的身份聊备顾问是可以的。”王积翁想让降元的宋官谢昌言等十人上书请求释放文天祥去做道士,
留梦炎却认为不可以,他说:“一旦文天祥放出来,会在江南重新号召百姓,那么我们十人会被
置于何种境地呢?”此事就被搁置了。元帝知道文天祥不可屈服,商议将他释放,文天祥说:
“希望蜴我i死!”元帝还是不忍心,但身边的人却极力怂恿元帝听从文天祥的请求,于是元帝
下诏杀了文天祥。他的衣带中有赞文,这样写道:“孔子教导成仁,孟子教导取义,只要把道义
做到了极点,那么所希望的仁德自然也就做到了极致。我们读圣贤之人的著作,学习的是什么
东西?那么从今往后,就几乎没有什么可惭愧的了!”
史臣说: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的有志之士,是不会因为事情的成败或难易而使自己的心志
动摇的,君子管这个叫“仁”,因为仁不仅可以顺应天地自然之理,更可以使人心安定。文天祥
迎奉两位弱主,兵败之后被捕,从容就义,能说是不仁吗?
2023届江西省宜春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说秦王口:“臣闻之,弗知而言为不智,知而不言为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不审亦当死。
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
赵氏,中央之国也,杂民之所居也。其民轻而难用,号令不治,赏罚不信,地形不便,上
非能尽其民力,彼固亡国之形也,而不忧民氓,悉其士民军于长平之下,以争韩之上党。大王
以诏破之,拔武安。当是时,赵氏上下不相亲也,贵贱不相信,然则是邯郸不守,拔邯郸,完
河间,引军而去,西攻修武,逾羊肠,降代、上党。代三十六县,上党十七县,不用一领甲,
不苦一民,皆秦之有也。代、上党不战而已为秦矣,东阳、河外不战而已反为齐矣,中山、呼
港以北不战而己为燕矣
“然则是举赵则韩必亡,韩亡则荆、魏不能独立。荆、魏不能独立,则是一举而坏韩、就
魏、挟荆,以东弱齐、燕,决白马之口以流魏氏。一举而三晋亡,从者败。大王拱手以须,天
下遍随而伏,伯王之名可成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与赵氏为和。以大王之明,秦兵之强,
伯王之业曾不可得,乃取欺于亡国,是谋臣之拙也。”
“且夫赵当亡不亡,秦当伯不伯,天下固量秦之谋臣•矣。乃一悉卒以攻邯郸,不能拔也,
弃甲负玛,战栗向却。天下固量秦力二矣。军以引退,并丁李下,大王又并军而至,与战,非
第11页/总22页
能厚胜之也,又交罢却,天下同虽秦力三矣。内者虽吾谋臣,外者极吾兵力。由是观之臣以天
卜之从岂其难矣内者吾甲兵顿士民病蓄枳索田畴荒困仓虚外者天下比志甚固愿大王有以虑之
也。”
“臣昧死望见大王,言所以一举破天下之从,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以成伯王
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大王试听其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
齐、燕不亲,伯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于国,以戒为王谋不忠者
(节选自《成国策•秦策一,说秦王日》)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由是观之臣/以天下之从岂其难矣,内者吾甲兵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困仓虚/外者天下
比志甚固/愿大王有以虑之也
B.由是观之臣/以天下之从岂其难矣/内者吾甲兵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困仓虚/外者天下
比志甚固愿大王/有以虑之也
C.由是观之/臣以天下之从岂其难矣/内者西甲兵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困仓虚/外者天下
比志甚/固愿大王有以虑之也
D.由是观之/臣以天下之从岂其难矣/内者吾甲兵顿/士民病/蓄积索/田%荒/困仓虚/外者天下
比志甚固/愿大王有以虑之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唯大王裁其罪”与“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唯”字含
义相同。
B.“引军而去”与“乃引匕首提秦王”(《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引”字含义相同。
C.”伯王之业曾不可得”与“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赋》)两句中的“曾”字含义相同。
D.”言所以举破天下之从”与“所以遣将守关者”(《鸿门宴》)两句中的“所以”词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言者认为,由于赵国的民众轻浮不好治理,赵国的地理位置不利于防守,这导致赵国有了
亡国的形势。
B.在进言者看来,由于谋臣的笨拙,导致秦国建立不起天下新主的基业,反而被赵国欺负。
C.从秦国的谋臣、兵力、实力这三个方面来看,进言者认为,天下合纵的力量是更难对付了。
D.进言者认为,只要秦王采用他说的策略,秦国就•定能成就即王之业,使天下诸侯都来向秦
国朝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不忧民氓,悉其士民军于长平之下,以争韩之上党。
(2)乃复悉卒以攻邯郸,不能拔也,弃甲负弩,战栗而却。
第12页/总22页
【正确答案】10.D11.D12.A
13.(1)而又不忧恤百姓,竞动员全部百姓在长平城下驻扎,去争夺韩国的上党。
(2)于是又调动全部兵力去攻打邯郸,没能攻取,就丢下铠甲,背起弓弩,哆哆嗦嗦地退却了。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由此看来,我认为诸侯建立合纵联盟哪里很难呢。从内部看,我们的军队疲惫,民众困
苦,积蓄殆尽,土地荒芜,粮仓空虚:从外部看,诸侯同力抗秦的决心很牢固,愿大王能认真
考虑这种形势。”
“臣”是“以天下之从岂其难矣”的主语,其前断开,排除AB:
“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困仓虚”句子结构一致,各自断开,排除AC。
“天下比志甚固”主谓宾俱全,后面断开:''愿"表示希望,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断开,排除
BC。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杳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两个“唯"都是'‘希望句意:希望大王您来裁决定罪。/希堡大王和群臣仔细地商议这件
事。
B.“带领、率领”:举起。句意:然后率领军队离开。/于是举起4首投掷秦王。
C.两个“曾”都是“竟然”。句意:新王的功业竟然不能实现。/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
(没有停止过一瞬)。
D.用来……的(方法):……的原因。句意:陈述一举而破坏诸侯的合纵联盟的办法。/派遣将
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由于赵国的民众轻浮不好治理,赵国的地理位置不利于防守,这导致赵国有了亡国的形势”
原因分析不全。从原文“其民轻而难用,号令不治,赏罚不信,地形不便,上非能尽其民力,
彼固亡国之形也”来看,赵国有了亡国的形势不止是赵国的民众和地理位置导致的,还有统治
者不能使人民的潜力全部发挥出来的原因。
故选A
【13题详解】
第13页/总22页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盲文句子的能力。
(1)“忧”,忧恤;“悉”,全部;“军”,驻扎;“军于长平之下”,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
长平之下军二
(2)“悉卒”,调动全部兵力:“拔”,攻取:“负弩”,背起弓弩;“却”,退却。
参考译文:
张仪游说秦惠王说:“我听说,不知道事情的具体情况就随意开口是不明智的,明知对国家
有利的道理却不说是不忠心的。作为臣子,对国不忠应当被处死,说话不谨慎也当被处死。尽
管如此,我还是愿意把我所知道的全都说出来,希望大王您来裁决定罪」
“赵国,是位居六国中央的国家,是各诸侯国民众杂居的地方。赵国人民轻浮难以任用,
号令不严明,赏罚无信用,地形不便攻守,君王又不能充分调动民众的力量,这本来就有亡国
的迹象,又不忧恤百姓,竟动员全部百姓在长平城下驻扎,去争夺韩国的上党。大王下令击破
它,夺取武安。在那个时候,赵国君臣互不相亲,官吏和民众互不信任,既然这样,那么邯郸
就难以守住,攻下邯郸,收取河间,然后率领军队离开,向西攻可修武,越过羊肠,降服代郡
和上党都。这样,代郡的三十六个县、上党的十七个县,无须动用一件铠甲,不用让一个百姓
受苦,就都能归秦国所有。代都、上党不用武力就已经归属秦国了,东阳、河外不用武力就已
经归属齐国了,中山、呼海以北不用武力就已经归属燕国了J
“这样,攻下赵国,韩国就必然灭亡,韩国灭亡,楚国和魏国就不能单独存在。楚国和魏
国不能单独存在,这样就一举破坏韩国、损害魏国、控制楚国,进而在东边削弱齐国和燕国,
再掘开白马I」淹灌魏国。这样就一举灭亡赵、魏、韩三国,合纵联盟就失败了。大王可以悠闲
地等待,诸侯就会一个跟着一个来降服,霸王的功名就可以实现,然而谋臣不出来策划,却率
领军队撤退,和赵国和解。凭着大王的贤明,秦国军队的强大,霸王的功业竟然不能实现,反
而被行将灭亡的赵国欺编,这是谋臣们的笨拙造成的「
“况FL赵国应当灭亡却没有灭亡,秦国应当称箱却没有称新,诸侯本来就看透了秦国的谋
臣,这是一。于是又调动全部兵力去攻打邯郸,没能攻取,就丢下铠甲,背起弓弩,哆哆嗦嗦
地退却了。诸侯本来就看透了秦国的力量,这是二。军队已经退却,聚集到李城下,大王乂合
军赶到,与赵国交战,非但没有取得大胜,反而和赵国都因疲困而退兵,诸侯本来就看透了秦
国的力量,这是三。对内看透了我们的谋臣,在外摸清了我们的兵力。由此看来,我认为诸侯
建立合纵联盟哪里很难呢。从内部看,我们的军队疲惫,民众困苦,积蓄殆尽,土地荒羌,粮
仓空虚:从外部看,诸侯同力抗秦的决心很牢固,愿大王能认真考虑这种形势
“我冒着死罪希望拜见大王,陈述一举而破坏诸侯的合纵联盟,攻下赵国,灭亡韩国,臣
服楚、魏两国,使齐国和燕来亲附,成就霸王的功名,使四邻诸侯来朝拜的办法。大王姑且听
听我的主张,一举不能破坏诸侯合纵联盟,赵国攻不下来,韩国灭亡不了。楚、魏两国不来臣
第14页/总22页
服,齐燕两国不来亲阳,霸王的功名不能成就,四邻诸侯不来朝拜,大王就杀了我在全国示众,
以此儆戒为大王出谋划策不尽忠的人。”
2023届江西省九江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人君之欲平治平下而下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皆我先君桓公,长毅八百乘以薪诸
侯,今成长毂三r•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
臣忠黄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介子推行年十五而相荆,仲尼则之,使人往视,还口:“廊下有二十五俊士,堂上有二十五
老人。”仲尼曰:“合二十五人之智,智于汤武:并二十五人之力,力于彭祖。以治天下,其固
免矣乎!”
鲁人攻都,曾子辞于郎君口:“请出,寇罢而后兔来,请姑毋使狗豕入吾舍。”郎君口:“彩
人之于先生也,人无不闻;今鲁人攻我而先生去我,我胡守先生之舍?“鲁人果攻都而数之罪
十,而曾子之所争者九。鲁师罢,郑君复修曾子舍而后迎之。
应侯与贾午子坐,闻其鼓琴之声,应侯曰:“今日之琴,一何悲也!”贾午子曰:“夫急张调
下,故使人悲耳。急张者,良材也;调卜者,官卑也。取夫良材而卑官之,安能无悲乎!”应
侯曰:“善哉!”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巧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日:“范、中行氏尊
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臼:“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
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蹄之。贤者怨之,不肖者聊之:怨撕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
得乎?”
(节选自《说苑•尊贤》)
10.下列对文中划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
臣尽管仲也/
B.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
臣尽管仲也
C.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
臣尽管仲也/
第15页/总22页
D.弦章对Fl/臣闻之/水广则鱼大/若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
臣尽管仲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仲尼闻之”与“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闻"字用法不同。
B.“而数之罪十”与“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数”字含义不同。
C.“治国何如”与“开国何茫然”(《蜀道难》)两句中的“何”字含义不同。
D.“不肖者雕之”与“及仇雕已灭”(《伶官传序》。两句中的“做”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景公感叹昔盛今衰,管仲不冉而箱业不存。弦章则指出君臣关系犹如水与鱼,齐桓公
善于用人才是重要原因。
B.介子推在荆国做国相,任用了五十位贤人,孔子称赞他能团结贤才,与彭祖抗衡,这样
自然能使国家免于危亡。
C.贾午子抚琴的曲调悲伤,他向应侯解释原因是弦绷得紧、调子低沉,就像自己才能高而
官位低,应侯表示认同。
D.子路向孔子请教治国方法,孔子以范氏和中行氏为例,指出不任用贤才,不远离庸才,
就会激起群愤,终将覆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5分)
(2)请出,寇罢而后复来,请姑毋使狗豕入吾舍。(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0.R(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
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1LD(A.动词,听说:使动,使••听到。B.动词,列数,列举:副词,多次。C.“何如”,
怎么样:副词,多么。D.动词,仇视,仇恨:名词,仇人。)
12.B(“与彭祖抗衡”错误。原文“力于彭祖”意为比彭祖更有力量。)
13.(1)想使天下太平并印下美名的国君,一定要尊重贤才、屈交(亲近)士人。(定语后
置句式,1分:平治,使动用法,使太平,1分;贤,形容词作名词,贤才,1分;下,名词动
用,屈交(屈身结交),1分:句意通顺1分。)(2)请让(我)出城(避难),敌人罢兵后我再
回来,请您暂时不要让狗和猪进入我的房子。(省略句补主语''我”,1分;罢,罢兵,停战,1
分;姑,暂时,1分:豕,猪,1分:句意通顺1分。)
【附一:文言文参考译文】
第16页/总22页
想使天下太平并留下美名的国君,一定会尊重贤才、屈交士人
齐景公攻打宋国,来到岐堤上面,登高而远眺,长叹道:“过去我的先王桓公,凭借八百辆
兵车,就能在诸侯中称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院培训课件:评估SOAP和目标制定SMART
- 青年航校培养协议书
- 倒闭厂设备转让协议书
- 食堂水果采购协议书
- 酒店股东住房协议书
- 高考师生努力协议书
- 道路花砖维修协议书
- 高速公路清扫协议书
- 连云港市投资协议书
- WPS便签用户协议书
- 当前我国社会民生热点问题解析课件
- 城管协管笔试题及答案
-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5年高三5月份联合考试语文及答案
- 全国助残日 课件高中下学期主题班会
- 2025年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中考二模英语试题(含笔试答案无听力答案、原文及音频)
- 2025年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
- 动力电池热失控蔓延机理及其控制策略研究
- 2024年江苏镇江中考地理试卷真题及答案详解(精校打印)
- 轻型颅脑闭合性损伤护理查房
- 体育场馆停车场车辆管理规范范文
- 文明检修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