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教版选修3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人教版选修3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人教版选修3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人教版选修3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人教版选修3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人教版选修3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1987年美苏两国领导人在华盛顿签署《美苏消除两国中程导弹和中短程导弹条约》,即《中导条约》。条约满足了美苏两国各自的利益需求,但苏联在谈判中显得更加积极主动,条约规定要销毁的中导数量,苏联也比美国高出一倍。苏联如此妥协的主要原因是A.迫于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威胁B.控制军备以缓和日益紧张的国际局势C.力图为国内的改革争取和平环境D.多极化的趋势下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2、列宁的革命口号和威尔逊的“十四点纲领”反映出战后国际政治思维方式的变化,但相继夭折,留下老迈的英法两国勉为其难地支配着充满危局的欧洲乃至世界事务。这一“危局”是指A.协约国对苏俄的干涉B.民族自决原则下的矛盾C.殖民体系的日趋崩溃D.凡——华体系内的不平衡3、大国插手中东事务造成中东地区矛盾复杂。大国插手中东事务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矛盾的复杂性B.联合国的决议C.宗教矛盾尖锐D.对石油资源的争夺4、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战士高唱“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入朝参战。入朝部队的名称是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B.东北野战军C.中国人民解放军D.中国人民志愿军5、印度、伊拉克、伊朗经济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是A.人口压力、粮食短缺、经济单一B.人口压力、边界争端、教派纷争C.教派纷争、边界争端、市场狭隘D.粮食短缺、经济单一、市场狭隘6、“德意志民族曾经号称‘思想家和诗人的民族’,也涌现出了一流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但是,这个伟大的民族曾在一个狂人的操纵下进行过最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后者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德意志民族性格的双重性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C.传统的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的影响D.没有形成一部真正的宪法7、1969年任联邦德国总理的维利·勃兰特回忆说,建立柏林墙“这一天的经验对我以后岁月中的政治考虑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我深切感受到核时代坚持对抗的严重危险性,被称之为我的‘东方政策’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维利·勃兰特的“东方政策”A.使两极格局下的对抗更激烈B.进一步缓和了法德关系C.加速了资本主义阵营的瓦解D.有利于德国实现统一8、2018年4月13日,美军联合英国、法国对叙利亚军事设施进行“精准打击”,以作为对之前叙东古塔地区发生“化学武器袭击”的回应。对此,俄、叙表示谴责,称打击是非法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对军事行动表示支持。4月14日,联合国安理会也未能通过相关决议草案。由此说明A.联合国主要由发达国家操纵B.多极化格局面临着严峻挑战C.恐怖主义严重威胁世界和平D.霸权主义导致国际局势动荡9、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份中共中央工作文件指出:由于美国低估会议的可能成果,以及美、英、法之间存在着多种矛盾,中国应该采取积极方针,打破美国封锁、禁运、扩军备战的政策,促进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与这份文件相关的外交活动A.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顺利解决B.使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C.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D.确立的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评卷人得分二、材料分析题(共9题,共18分)10、(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51年9月;美国主导的《旧金山和约》允许日本在自身能力范围内以“劳务方式”履行战争赔偿。

朝鲜战争后;由于出口低迷和进口增加,日本的国际收支状况趋于恶化。

鉴于东南亚国家在赔偿原则上不妥协的立场;日本不得不超越劳务赔偿的范围。1954年,日本与缅甸达成协定,日本在10年内向缅提供2亿美元的生产资料和劳务作为赔偿。在美国斡旋下,日本与菲律宾1956年达成协议,日本在20年间分别以货物;资本和技术服务的形式赔付菲方5.5亿美元,向菲提供2.5亿美元的经济贷款。

根据赔偿计划;日本在国内购买船舶;机械等商品交给受赔国,同时又从受赔国进口了大量的木材、铁矿石等原材料。显而易见,日本对东南亚的战争赔偿,已不再是单纯的国际法意义上的战争赔偿。日本在谈判交涉中,“斤斤计较地讨价还价,对受赔国没有丝毫感情上的歉意”,有人尖锐批评战争赔偿是日本“工商界执行的一种自我服务计划”。

——摘编自陈从阳《“经济外交”与50年代日本对东南亚的战争赔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后日本对东南亚国家战争赔偿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日本对东南亚国家的战争赔偿“已不再是单纯的国际法意义上的战争赔偿”?11、(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欧洲两种民族主义共同推动政治领袖和军方走向战争。一是小国的民族主义;尤其是巴尔干地区被统治的少数民族的极端民族主义,是引发战争的直接原因。哈布斯堡帝国据统治地位的奥地利人和匈牙利人日益面对境内少数民族的反抗,尤其是巴尔干地区的塞尔维亚人;罗马尼亚人、捷克人、斯洛伐尼亚人等,后者组成各种地下团体,有时候采取恐怖主义手段。二是列强本国的民族主义狂热所推动。意味深长的是,虽然很多人将德国的扩张下意识地归罪于德国上层容克贵族,但实际上煽动民族主义最欢实的却是德国新兴的工商阶层及专业人员阶层。德国统一后,社会各阶层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媒体大肆宣扬“地缘政治学”、“生存空间论”、“人种优劣论”、“武力决定论”等,其主题是德意志人是最优秀民族,注定对世界起到支配作用。一战爆发时,英国伦敦特拉法加广场上也是“欢声雷动”。在其他不少欧洲国家首都,人民也自发上街庆祝。

﹣﹣摘编自南方人物周刊《一战的启示:不可放任狂热民族主义情绪》

材料二小说《火线》亦名《一个班的日志》;叙述一个法国步兵班的“蓬头兵”在欧洲战场壕沟里受难的历程。作者揭露交战双方的主宰们对本国庶民采用“填脑术”,反驳赞美参战官兵为“爱国英雄”,坦言:“我们不过是一帮兢兢业业的屠夫!”小说结尾,他大声疾呼:“不!成为战胜者,这不是应取的结果。要战胜的并不是德国人,而是战争本身!”这里,作者发出的是鲍狄埃在《国际歌》中的强烈号召:“吾侪和兮,战彼暴君!”

﹣﹣摘编自沈大力《一战的回响:晴天霹雳》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欧洲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小说《火线》结尾的呼吁?12、(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威尔逊总统立刻号召他的同胞严守中立。这一呼吁得到了普遍的赞成,因为绝大多数美国人都不希望卷入这场战争。然而到了。

1917年时;威尔逊个人却将这个国家引向战争。从中立走向干预的一个原因是战备运动-1916年6月3日威尔逊政府通过了《国防法》,这一法案标志着战备运动达到高潮。运动期间的军事宣传使美国人有了参战的心理准备。另一个因素则是美国武装干涉墨西哥没有多少痛苦和牺牲的军事行动让美国人体验到了乐趣。美国介入战争的另一个驱动因素是美国的金融和工业一直在向协约国赊卖军用物资,如果他们的主顾失败了,这些金融业和工业也将被毁掉。而德国无限制的潜艇战导致美国人员和舰只的损失也加速了美国的参战。最后,1917年3月沙皇政权被推翻使美国有可能加入一个民主国家的联盟来反对中欧的专制国家。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从中立到参加一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参战的影响。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记忆不灭;抗争不止。巴以之间围绕现实问题的纷争,与尖锐复杂的"历史战"交错混杂,相互助推。以色列将大屠杀记忆作为塑造国民身份认同和政治动员的强大武器。巴勒斯坦同样将自身的创伤记忆作为集体身份认同的主要动力和政治动员的重要工具。这一记忆产生的强大集体情感,对和平进程构成了严重政治制约。

注∶如图中人手中拿着的地图是"中东和平路线图";挡在路上的房子门前树立的标示为∶以色列定居点。

——据《萨义德办公室里的巴勒斯坦地图》等整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阻碍中东地区和平进程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东战争所造成的影响。14、(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根据1947年2月至1949年1月在美军辖区做的民意调查;62%的被访者首先希望有一个能保证经济发展和高收入的政府,而不是自·由选举权;新闻自由和经济自由。在1947年6月,更有高达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准备放弃基本自由权利,以换取经济保证。

——摘编自梅瑞特《被占领德国的公共意见》

材料二战后西部德国人对20世纪德国的看法。

——劳施:《联邦德国的政治文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后德国民众的价值取向,并分析其成因。

(2)德国民众对20世纪不同时期在认同感上存在着较大差异,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15、材料一: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谣歌手彼得·西格尔的一首民谣《那些鲜花都去哪儿了》在四处飘荡:“花儿都到哪里去了?都被女孩摘走了,女孩都到哪里去了?都被男孩娶走了。男孩都到哪里去了?变成士兵打仗去了。坟墓都到哪里去了?都被花儿覆盖了”在大规模的反战运动中,以青年学生为主力的抗议力量逐渐壮大,为了阻止战争机器的继续开动,黑人民权运动、嬉皮士、摇滚乐、女权运动的参与者也纷纷汇入了反叛的洪流,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文化反战运动。材料二:全国各界人士都以大规模游行示威的抗议运动或通过各种舆论宣传媒体表达对政府的不满和对战争的深恶痛绝。在全国性的反战浪潮下,约翰逊总统在1968年3月因民众的反对和党内反对派的斗争而最终退出竞选。作为一个发动战争的不得人心的总统,约翰逊离开白宫。继任的尼克松总统则向民众保证“新任领导将结束战争”。材料三:美国于1965年8月向日内瓦18国裁军委员会提出一项防止核武器扩散条约草案。同年9月,苏联也向联大提出一项条约草案。1966年秋天,苏美两国开始秘密谈判,并于1967年8月24日向18国裁军委员会提出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联合草案,1968年3月11日美苏又提出联合修正案。1968年6月12日,联大核准该条约草案。1970年3月5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正式生效。1996年9月10日联合国大会以158票赞成、3票反对、5票弃权的压倒多数票通过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该条约是一项旨在促进全面防止核武器扩散、促进核裁军进程从而增进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条约。(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二战后反战运动高涨的原因?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有利于世界和平的因素有哪些?16、【加试题】“一战”以来,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越来越多地受到外部挑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7年,美国的参战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变数。如果这场战争基本上是一起欧洲争端,那么许多美国人都会认为与美国无关,美国人理应继续享受和平。可是,随着大战持续进行,这项叫做孤立主义的政策却逐渐变得不切实际。到19世纪末,美国已经照搬了西欧国家的制造业和工业经济,西欧和北美变得越来越像对方。其实,早在1915年威尔逊就向国会递交了一份咨文,建议增加陆军,扩大舰队和增加海军人员。美国人看出,如果不适时参战,战后世界将与美国无缘。——引自【美】费尔南德斯•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等材料二残酷的战争俄国战前就已表面化的矛盾,战争武装了人民,沙皇政权土崩瓦解。列宁敏锐地意识到布尔什维克党革命的绝好时机来了。根据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俄国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显然尚未成熟。但是列宁从理论上和政治策略上促使布尔什维克党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使无产阶级能够在“十月”首先夺取政权,并在1918年退出大战,然后解决国同发展问题。孙中山曾言:“有了俄国革命,世界人类便生出一个大希望。”从此,资本主义不再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唯一选择。——摘编自《孙中山全集》、姚海《俄国革命》等(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美国不再“继续享受和平”,介入“这场战争”的原因。(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列宁为“促使布尔什维克党走上一条全新的道路”在理论上进行的重大探索,并说明俄国革命给“世界人类”带来“大希望”的理由。17、【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在越南抗法战争后期,法国制定了以奠边府为基地夺回战场主动权的计划。越军为粉碎这一企图,在中国军事顾问的帮助下,以武元甲为总指挥,集结四万余人南北合围奠边府。战役从1954年3月打到5月,法军死亡1.6万余人,法方飞机被击落62架,将军被俘,战役以越方胜利告终。此战被称为越南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武元甲指出:“这一伟大胜利带来了越南北方的解放,为日内瓦会议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同时在尊重越南及其邻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融上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和平。”奠边府战役后,日内瓦会议确立了越南、老挝、柬埔寨不受干涉的原则,中国的国际地位也迅速提升。虽然这一战役是反殖民主义的独立战争,但在美国看来却并不那么简单,艾森豪威尔总统提出“多米诺骨牌”理论,担心“自由世界”遭到波及。——摘自刘俊涛《1954年奠边府战役的国际影响分析》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奠边府战役爆发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奠边府战役的历史影响。18、【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英布战争,1899﹣1902年英国同荷兰移民后裔布尔人建立的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为争夺南非领土和钻石资源而进行的一场战争,又称南非战争,1809年秋,英国军队开始在德兰士与奥兰治边境集结,布尔人10月11日对英宣战,布尔民兵由此向南部非洲英军主动发起攻击,为征服只有数十万人口的布尔人,英国先后投入四十多万人,战争持续了三年多,共阵亡两万两千余人。最终英国在国际舆论压力下,与布尔人签订和约,战争结来。战争促使了南非联邦的形成,南非的种族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化。战争也推动了日不落帝国在海外扩张的终结,从此英国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战略收缩,将本身的战略重点转回欧洲,集中营、迷彩服、游击战术、“全民战争”等现象与理论都在此次战争中出现,战争理论家甚至认为“英布战争”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英布战争,1899﹣1902年英国同荷兰移民后裔布尔人建立的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为争夺南非领土和钻石资源而进行的一场战争,又称南非战争,1809年秋,英国军队开始在德兰士与奥兰治边境集结,布尔人10月11日对英宣战,布尔民兵由此向南部非洲英军主动发起攻击,为征服只有数十万人口的布尔人,英国先后投入四十多万人,战争持续了三年多,共阵亡两万两千余人。最终英国在国际舆论压力下,与布尔人签订和约,战争结来。战争促使了南非联邦的形成,南非的种族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化。战争也推动了日不落帝国在海外扩张的终结,从此英国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战略收缩,将本身的战略重点转回欧洲,集中营、迷彩服、游击战术、“全民战争”等现象与理论都在此次战争中出现,战争理论家甚至认为“英布战争”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摘编自《英布战争一最后一场绅士间战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布战争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布战争爆发的影响。评卷人得分三、论述题(共2题,共4分)19、阅读如下图示。

史料展示了经济全球化历程的两种发展状况,结合所学,任选一种发展状况进行论证。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历史上重要的条约或会议。

。时间。

会议或条约。

简介。

1648年。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结束了欧洲三十年战争;确定了国际关系中应遵守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1919年。

《凡尔赛和约》

共15部分;包括440个条款和一项议定书,第一部分为国际联盟盟约。条约围绕战后处置德国问题,协调了列强在欧洲;近东和非洲的资本主义世界秩序。

1945年4月。

《联合国宪章》

共分19章111条。宪章规定;联合国及其成员国应遵循各国主权平等;各国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在国际关系中不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以及联合国不得干涉各国内政等原则。

1968年7月。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宗旨是防止核扩散;推动核裁军和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合作。截至2002年4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缔约国共有187个。

2019年5月。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

聚焦“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主题;共商文明发展;合作大计,达成广泛共识并发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2019北京共识》

——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等材料列举了人类历史上一些重要的会议和条约,其中蕴含着全球治理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评卷人得分四、简答题(共2题,共4分)21、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远东国际法庭法官既为由日本投降书上签字受降各国所派遣;法官们的席次当然应该以受降签字国的先后为序,即以美;中、英、苏、澳、加、法、荷为序。但庭长不喜欢这个安排。由于他想使与他亲近的英、美法官坐他的两侧,便提议应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强为中心安排,即以美、英、苏、中、法为序。但是有人指出:按照联合国宪章,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以中、法、苏、英、美(按照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这样,中国和法国法官将坐在他的两旁。于是庭长又提议:可以用一般按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办法。但马上发展,居中的将是中、加等国的法官,英、美法官离庭长更远了。

1946年5月2日正式开庭的前一天;庭长宣布,经过盟军最高统帅同意,坐席安排是,庭长右侧为美;中、法等国法官,左侧为英、苏等国法官。这样,英、美两国法官居中。中国法官表示:“这个安排是荒谬的,它既非按照受降签字的次序,又非按照联合国安理会五强排列的次序,亦非按照一般国际会议以国名字母先后排列的次序,用意何在,殊属费解。”说毕便愤然离开。

第二天;远东国际法庭正式开庭。开庭前庭长宣布,最高统帅已经同意,法官行列和坐席的顺序以受降签字国的顺序为准。

——摘编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建立的背景;说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长先后提出的法官座次安排的理由。

(2)说明中国法官抗争的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22、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我想;如果您真的关心世界人民的幸福的话,那么您就会正确地理解我的意思:人人都需要和平,无论是还没有丧失理智的资本家,还是不仅能够珍惜自己个人的生命而且更能珍惜人民生命的共产党人,都是如此,我们共产党人从问世之日起,一般来说是反对国家间的任何战争和捍卫和平事业的,我们始终把战争视为灾难,而不是把它当成儿戏,当成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更不是把它当做目的本身。我们的目的是明确的,而达到目的的手段就是劳动。战争是我们的敌人,对各国人民来说是灾难。

如果您真的关心和平和本国人民的幸福;那么这也只能算是您作为总统应尽的义务,而我作为部长会议生席也应对自己的人民表示关怀。此外,维护全球和平应是我们其同美心的事业,如果在现代条件下爆发战争,那么这就不仅仅是美苏之间的战争,因为美;苏之间其实并不互相谋求什么,但战争将是全球性的,残酷的、毁灭性的。

——1962年10月26日赫鲁晓夫致肯尼迪的信(摘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致信肯尼迪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对现代条件下的战争所持的态度及其积极影响。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C【分析】【分析】

【详解】

“条约满足了美苏两国各自的利益需求,但苏联在谈判中显得更加积极主动,条约规定要销毁的中导数量,苏联也比美国高出一倍”表明苏联如此妥协的主要原因是力图为国内的改革争取和平环境,故C正确;迫于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威胁不是材料中的主要原因,A错误;控制军备以缓和日益紧张的国际局势与材料主旨信息不符合,B错误;多极化的趋势下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不符合材料的现象主要原因,D错误。2、D【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留下老迈的英法两国勉为其难地支配着充满危局的欧洲乃至世界事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凡——华体系内部存在着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战胜国与殖民地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因此整个欧洲必然存在着危局,D选项符合题意。协约国对苏俄的干涉与欧洲危局无关,属于西方国家对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敌视,A选项排除。民族自决针对的是殖民地,B选项排除。殖民体系的日趋崩溃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凡——华体系的内部矛盾,C选项排除。3、D【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国插手中东地区事务主要是为了控制这一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中东的复杂局面有利于大国实现这一目的,所以D正确;ABC不是主要原因,所以ABC错误。4、D【分析】【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称之为最可爱的人。D项符合题意。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7年9月国共第二次合作后,共产党军队改为八路军;新四军。A项不合题意;1946年——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的军队称为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参加了辽沈战役。BC两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爆发”,“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是解题的切入点。由此可知是抗美援朝。1950年美国侵略朝鲜,企图以朝鲜为跳板侵略中国,威胁了中国的安全,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由此确定答案。5、B【分析】【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调动、运用知识和比较共性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民族和宗教矛盾复杂等因素严重阻碍印度经济的发展;伊拉克和伊朗由于人口多、边界争端、教派纷争和经济利益冲突等问题严重损害了两伊经济的发展。因此,正确答案为B。6、C【分析】【详解】

依据材料“这个伟大的民族曾在一个狂人的操纵下进行过最骇人听闻的大屠杀”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希特勒发动法西斯战争,出现这种情况的历史根源是德国传统的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残余的影响,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体现的是民族性格的影响,不是历史根源的影响;B选项错误,德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已经跃居欧洲前列;D选项错误,该表述违背史实,德国在希特勒之前已经颁布了《魏玛共和国宪法》,它是德国历史上第一部实现民主制度的宪法。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7、D【分析】【详解】

依据题干中“我深切感受到核时代坚持对抗的严重危险性,被称之为我的东方政策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可得出维利·勃兰特的“东方政策”是认识到两极对抗的危险性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以起到缓解对抗,而“使两极格局下的对抗更激烈”的表述不合题意,故A项排除;依据已学可知维利·勃兰特的“东方政策”涉及的是德国,与法国及加速资本主义阵营瓦解均无关,故BC项排除;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维利·勃兰特的“东方政策”旨在消除两极格局造成德国分裂的危害,从而有利于德国实现统一,故D项正确。8、D【分析】美军联合英国、法国对叙利亚军事设施进行“精准打击”根本没有得到安理会的表决通过,所以属于霸权主义的做法,故选D;由于其行动联合国并没有授权,所以A没法体现,故排除A;多极化格局还没有建立,故B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B;题干所述不是恐怖主义的行动,故C也排除。9、A【分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日内瓦会议。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新中国成立之初”“美;英、法”“促进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可知这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美国、英国、法国等国一起召开的国际性会议;结合所学知识为中国首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日内瓦会议,这次会议主要讨论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故A正确;B项内容为亚非会议的影响,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内容为新国成立初期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

【点睛】

日内瓦会议是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在日内瓦举行的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1954年2月18日,苏、美、英、法四国外长在柏林会议达成协议,建议在日内瓦召开由中、苏、美、英、法以及有关国家参加的会议,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二、材料分析题(共9题,共18分)10、略

【分析】【详解】

(1)根据材料“美国主导的《旧金山和约》允许日本在自身能力范围内以‘劳务方式’履行战争赔偿”“朝鲜战争后;由于出口低迷和进口增加,日本的国际收支状况趋于恶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二战对东南亚的影响;美国支持、冷战形势、战后日本经济状况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2)根据材料“以‘劳务方式’履行战争赔偿”“经济贷款”“日本在国内购买船舶、机械等商品交给受赔国,同时又从受赔国进口了大量的木材、铁矿石等原材料”“对受赔国没有丝毫感情上的歉意”并结合所学可以从赔偿方式、目的、过程和结果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解析】(1)背景:太平洋战争给东南亚地区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美国占领日本;主导提出劳务赔偿方式;50年代远东地区冷战加剧;战后日本经济萧条,急需恢复发展经济。

(2)原因:从赔偿方式看,主要采用劳务赔偿(工业品输出)和经济贷款等方式,而不是惩戒性的罪责赔偿;从目的看,主要为日本经济发展、对外经济扩张服务;从过程看,主要表现为双边的协商谈判和经济合作,也受到美国霸权政策的影响;从结果看,日本扩大了海外市场,逐渐重返国际社会,但日本并没有正确认识和反省侵略罪行。11、略

【分析】本题考查欧洲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原因和人们对战争的反思;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欧洲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但实际上煽动民族主义最欢实的却是德国新兴的工商阶层及专业人员阶层”“尤其是巴尔干地区被统治的少数民族的极端民族主义”“德国统一后,社会各阶层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2)从小说《火线》结尾的呼吁“不!成为战胜者,这不是应取的结果。要战胜的并不是德国人,而是战争本身!”可以看出,人们反思战争的灾难和战争对生命的摧残,呼吁远离战争;表达了人们强烈的和平愿望。【解析】(1)统治集团和资本家希望通过战争扩大生存空间;民族关系复杂和民族矛盾尖锐;政府对狭隘民族主义的宣传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活节奏的加快;带来人民的不安情绪。

(2)体现了人们反思战争的灾难和战争对生命的摧残,呼吁远离战争;表达了人们强烈的和平愿望。12、略

【分析】【详解】

(1)根据材料“从中立走向干预的一个原因是战备运动”;“军事宣传使美国人有了参战的心理准备”、“另一个因素则是美国武装干涉墨西哥让美国人体验到了乐趣”、“另一个驱动因素是美国的金融和工业一直在向协约国赊卖军用物资;如果他们的主顾失败了,这些金融业和工业也将被毁掉”、“德国无限制的潜艇战导致美国人员和舰只的损失也加速了美国的参战”、“沙皇政权被推翻”等信息,概括得出美国从中立到参加一战的原因。

(2)结合第(1)问概括出的原因及所学的知识,概括出影响。【解析】(1)原因:战备运动的促进;军事宣传的影响;武装干涉墨西哥的成功;保护美国金融业和工业的经济利益;德国潜艇战给美国带来了损失;俄国二月革命的影响;争夺胜利果实的需要。

(2)影响:增加了协约国军事实力;加速了一战的结束;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13、略

【分析】【详解】

(1)原因∶根据“以色列将大屠杀记忆作为塑造国民身份认同和政治动员的强大武器”可得出以色列国家和阿拉伯国家积怨已久的民族仇恨;再结合所学可从圣城耶路撒冷的归属问题;犹太人定居点的问题、巴以双方右翼政权在中东问题上态度强硬、极端民族主义组织对巴以人民的煽动、双方"以暴制暴"的尖锐对立、西方大国的干预等内容进行概括。

(2)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从造成人员伤亡、增加军费、阻碍发展、不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等方面概括。【解析】(1)原因∶以色列国家和阿拉伯国家积怨已久的民族仇恨;圣城耶路撒冷的归属问题;犹太人定居点建立在阿拉伯人领土上;与领土纠纷联系在一起;巴以双方右翼政权在中东问题上态度强硬;极端民族主义组织对巴以人民的煽动;双方"以暴制暴"的尖锐对立;西方大国的干预。

(2)影响∶中东战争造成巴以双方数十万人的伤亡;沉重的军费负担,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威胁了中东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数百万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园,造成世界难民问题;中东战争促成新式武器的研发和战术战略思想的革新。14、略

【分析】【详解】

第(1)问;“价值取向”,根据材料一信息“62%的被访者首先希望有一个能保证经济发展和高收入的政府,而不是自由选举权;新闻自由和经济自由”概括得出:民生观念。“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战争的影响、战后经济状况、被分区占领等角度分析。

第(2)问,“原因”,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角度分析德意志帝国时期,从经济危机影响角度分析1930至1932年间的情况,从大规模的军事采购和订货、扩大垄断组织的角度分析1933至1938年间的情况,从二战的影响角度分析1945至1948年间和1949至1951年间的情况。【解析】(1)价值取向:民生(经济发展)。原因:战争的创伤;战后经济凋敝;民生状况不容乐观;德国被分区占领,民众无法自主决定国家政治。

(2)一战前,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德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满意度达到45%;1930至1932年间,德国难以出台应对经济危机的有效措施。民众不太满意;1933至1938年间,通过大规模的军事采购和订货、扩大垄断组织,希特勒法西斯政府引领德国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人民满意度较高;二战后,在战争废墟上,德国经济处境艰难,直到马歇尔计划的出台才有所改观,民众对1945至1948年间和1949至1951年间的德国政府非常不满。15、略

【分析】【详解】

(1)根据材料“男孩都到哪里去了?变成士兵打仗去了。坟墓都到哪里去了?都被花儿覆盖了”可知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各国人民渴望和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核武器毁灭性的破坏力威胁人类文明;美苏冷战的威胁;局部战争的存在;世界各国民众维护世界和平意识增强。

(2)本小问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从可以推动世界和平的因素的角度进行分析,注意联系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即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不断发展;亚、非、拉美等国家发起了不结盟运动;非政府组织作为反战和平运动的新兴力量在世界范围兴起;中国崛起,并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重大贡献。【解析】(1)原因: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各国人民渴望和平;核武器毁灭性的破坏力威胁人类文明;美苏冷战的威胁;局部战争的存在;众多文化名人的推;世界各国民众维护世界和平意识增强。

(2)因素: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不断发展;亚、非、拉美等国家发起了不结盟运动;非政府组织作为反战和平运动的新兴力量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中国崛起,并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重大贡献;《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签订。16、略

【分析】【详解】

(1)本题据材料一“美国已经照搬了西欧国家的制造业和工业经济;西欧和北美变得越来越像对方。如果不适时参战,战后世界将与美国无缘”并结合所学即可从扩大在世界的影响力;与协约国的经济联系加强;美德关系紧张;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损害了美国的利益等方面分析美国不再“继续享受和平”,介入“这场战争”的原因。

(2)本题据材料二“残酷的战争俄国战前就已表面化的矛盾,战争武装了人民”并结合所学即可从战争引起革命、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首先获得胜利等方面概括指出列宁为“促使布尔什维克党走上一条全新的道路”在理论上进行的重大探索。再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国际无产阶级斗争榜样、民族解放实践指导、现代化的新范式等方面说明俄国革命给“世界人类”带来“大希望”的理由。【解析】(1)美国希望参与争霸;扩大在世界的影响力;美国与协约国的经济联系加强;战争爆发前;美德关系紧张;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损害了美国的利益。

(2)探索: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首先获得胜利。

理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榜样;为民族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提供了实现现代化的新范式。17、略

【分析】【详解】

(1)由材料“在越南抗法战争后期;法国制定了以奠边府为基地夺回战场主动权的计划。越军为粉碎这一企图,在中国军事顾问的帮助下,以武元甲为总指挥,集结四万余人南北合围奠边府”和所学知识,可从法国和越南两个角度来分析。就法国而言,法国在印度支那继续推行殖民政策,但是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遭受严重的战争创伤,实力受损,故才会有战场上的被动局面的形成;就越南来说,对内是民族主义的蓬勃发展,对外是中苏等国的支援,两相对比故奠边府战役越南获得巨大胜利。

(2)由材料“奠边府战役后,日内瓦会议确立了越南、老挝、束埔寨不受干涉的原则,中国的国际地位也迅速提升”可知,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相继贏得国家独立,同时东亚东南亚政治格局也发生了改变;由材料“越军为粉碎这一企图,在中国军事顾问的帮助下”可知,中国在奠边府战役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越关系变得友好,国际社会主义力量进一步增强(越南为社会主义国家);由材料“但在美国看来却并不那么简单,艾森豪威尔总统提出“多米诺骨牌”理论,担心“自由世界”遭到波及”可知,美国在亚洲的“遏制”政策,特别是遏制中国的政策遭遇到重大挫折,开始大力支援南越政权,同时这也为后来的越南战争埋下隐患。【解析】(1)法国在印度支那推行殖民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法国遭受严重的战争创伤;越南民族主义的蓬勃发展;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对越南的支援。

(2)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相继贏得国家独立;中越关系友好,国际社会主义力量增强;东亚东南亚政治格局发生改变;美国在亚洲的“遏制”政策受挫,大力支援南越政权;美越关系紧张,埋下越南战争的隐患。18、略

【分析】【详解】

(1)背景:根据“英国同荷兰移民后裔布尔人建立的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为争夺南非领土和钻石资源而进行的一场战争”得出荷兰和英国的殖民扩张;南非在军事战略和经济价值上的重要地位;根据“1899﹣1902年”,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传统优势地位下降,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矛盾激化。

(2)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际形势特征我们可知,英国人和布尔人战争最后导致的影响,对英国:根据“战争也推动了日不落帝国在海外扩张的终结,从此英国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战略收缩,将本身的战略重点转回欧洲”得出推动了日不落帝国在海外扩张的终结,英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战略收缩,战略重点转回欧洲;对南非:根据“战争促使了南非联邦的形成,南非的种族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化”得出促使了南非联邦的形成,加剧了南非的种族问题;对世界:对战争理论:根据“集中营、迷彩服、游击战术、‘全民战争‘等现象与理论都在此次战争中出现”得出深刻影响了20世纪以来的战争格局;根据所学,英布战争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殖民地体系的最终形成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解析】(1)荷兰和英国的殖民扩张;南非在军事战略和经济价值上的重要地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传统优势地位下降;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矛盾激化。

(2)对英国:推动了日不落帝国在海外扩张的终结,英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战略收缩,战略重点转回欧洲;对南非:促使了南非联邦的形成,加剧了南非的种族问题;对世界:推动了世界殖民地体系的最终形成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对战争理论:深刻影响了20世纪以来的战争格局。三、论述题(共2题,共4分)1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材料中“经济全球化历程的三次浪潮和挫折”体现出经济全球化的两种发展状况分别是经济全球化的三次高潮和经济全球化的三次挫折。首先,提出观点是经济全球化的三次高潮。然后论证,根据材料中“第一次浪潮发生在16世纪”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是推动第一次经济全球化高潮的主要因素。根据材料中“第二波浪潮发生在1815—1913年期间”,而这一时间段刚好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因而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成为全球化发展的强大动力,经济全球化出现第二次高潮。材料中提到“第三波浪潮出现在二战后特别是冷战初期”,而这一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