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县第五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1页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县第五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2页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县第五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3页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县第五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4页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县第五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5页/共15页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第五中学2020-2021学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测试卷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先秦时期流行的一项体育运动“乡射礼”对于射手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能否射中靶心、形体能否合于音乐节奏、能否礼让对手。只有符合全部条件的射手,才能成为获胜者。据此可知,“乡射礼”A.契合了战乱频繁的时代 B.蕴含了中华文化的精神C.体现了儒法思想的结合 D.保证了人才的全面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先秦时期的“乡射礼”中对射手的评价包括多个方面,特别是涉及与礼乐的把握,由此可知“乡射礼”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B项正确;“乡射礼”是礼乐制度的内容,并不契合战乱频繁的时代,排除A项;仅根据“乡射礼”并不能看出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结合,排除C项;仅仅是“乡射礼”并不足以保证人才的全面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2.“逮桓、灵之间,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婢直之风,于斯行矣。”《后汉书》中的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汉代A.文人的入世精神 B.士族的专横跋扈C.清谈的大肆盛行 D.选官的极度混乱【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体现的是当时文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A。3.唐代士族在统治阶层当中所占的比例很高,“安史之乱”后仍在56%到89%之间波动。唐代最后一百年中,出身于赵郡李氏等十八个士族的宰相有79位,其中65人是通过科举入仕的,占总数的82.2%。导致此现象的原因是A.藩镇割据给士族发展提供了机会 B.士族放开了对科举的不屑态度C.经济重心南移推动了士族的兴盛 D.唐后期政权为世家大族所垄断【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该制度的选官标准是考试成绩,对于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出现材料“出身于赵郡李氏等十八个士族的宰相有79位,其中65人是通过科举入仕的,占总数的82.2%”的现象,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制对士人的影响,非藩镇割据的影响,A排除;唐朝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且与材料无关,C排除;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4.如图主要反映了唐代A.兼收并蓄的时代风范 B.空前辽阔的疆域版图C.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 D.光照四邻的灿烂文化【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图片及其注释“唐墓出土的胡装女俑,大食、非洲陶俑”可知,当时唐朝服饰多种多样,有中原服饰,有胡服,甚至有亚洲以外的服饰,体现唐与外国交流颇多,形成兼收并蓄的时代风范,故A项正确;服饰多种多样只能体现其包容的特色,并不代表唐王朝控制了这些地区,故排除B项;服饰多样只是社会生活的一小部分,不能证明社会生活多姿多彩,故排除C项;唐朝服饰多样体现的是其他地区文化对唐朝的影响,并非唐朝文化对其他地区的影响,故排除D项。5.1071年,宋神宗在讨论是否变法时提出,变法虽会触及士大夫利益,但却对百姓有益处。大臣文彦博却回答他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文彦博的回答意在强调A.统治者与被统治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B.士大夫应为改革时弊效力C.变法应以摒弃民本传统为政治前提 D.士大夫是统治的基础力量【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材料表明,宋神宗就变法征询大臣意见时,文彦博认为应该考虑士大夫利益,因为士大夫是维系统治的基础力量,因此D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B项与文彦博的回答不符;C项与史实不符。6.下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黄彬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朱纯祖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姚光第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这说明当时国内()A.新式知识分子投身工商业 B.儒家的义利观不再受到士人信仰C.晚清传统的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由表格可以看出,清末部分士人投身实业而不再发展仕途,这说明清末原有的社会结构受到冲击,故选C;表格中的士人都是旧式知识分子,而非新式,排除A;B项说法过于夸张,不符合实际,排除B;仅根据表格中的几个例子无法说明新式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排除D。7.孙中山认为只有土地国有才能防止地主暴利的产生,“人类发生之前,土地已自然存在,人类消失以后,土地必此存留。可见土地实为社会所有,人于其间由恶得而私之耶?”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完全吻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B.贯彻落实其“节制资本”主张C.试图解决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D.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孙中山认为应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消除地主依靠地租及地价增涨获得暴利的可能,有利于解决地主土地所有制存在的弊端,故C项符合题意;题干中未主张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不同,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节制资本主张,排除B项;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排除D项。故远C。8.2021年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建党100周年。早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共“二大”宣言就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B.决定以农村为基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C.提出了由土地革命转向国民革命方针D.决定立即发动农民进行暴力革命【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材料“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农民问題的认识程度加深,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大作用,A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是在1927年秋收起义后,而且题干体现不出决定以农村为基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B项排除;1927年八七会议上,提出了由国民革命转向上.地革命方针,与题干时间和内容不符,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到要发动农民进行暴力革命,D项排除。9.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为了争取在中国周边地区形成非军事区的缓冲地带,以及对亚洲国家增信释疑、改善周边环境以维护国家主权、中国政府在朝鲜停战后A.积极发起了不结盟运动 B.与美国恢复了正常的外交C.率先改善与日本的关系 D.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答案】D【解析】【详解】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目的是为了改善周边环境,维护国家主权,D正确;依据所学,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时间不符,且中国没有发起不结盟运动,排除A项;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得到改善,1979年1月1日,中美证式建交,所以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中日关系改善是在70年代,是日本率先提出的,排除C项。10.1688-1832年,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兴起后,为了获取议会中更多席位,加强在议会中的作用,不断要求议会改革。但在一些选区,地方权贵通过人为操作确定议员,议会席位可以买卖,贿选行为屡见不鲜。这说明英国A.国王仍拥有最高行政权 B.每个公民都有广泛的普选权C.君主专制有了新的士壤 D.民主政治进程曲折尚需完善【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题干中“地方权贵通过人为操作确定议员,议会席位可以买卖,贿选行为及见不鲜”,可知英国的民主制度建设并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完善,D项符合题意;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通过限制国王权力,确立了议会的权力,即国家最高权力中心在议会,而不在国王那里,排除A项;普选权是说对任何一个成年人而言,无论他的性别、年龄、种族、信仰等情况,都有参政议政的权利,依据所学,直到1969年,英国才规定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论男女,都可以参加选举,题干时间与之不符,排除B项;君主专制属于封建性质的政体,而君主立宪制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政体,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它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一种组织形式,不属于专制独裁范畴,且《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排除C项。11.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写道:“民主是多数人的统治,其中的多数人……很容易被巧舌如簧的人操纵。很容易做出集体自私自利的决定”。下列雅典民主机构或制度中较容易出现这一结果的是①公民大会②十将军委员会③陶片放逐法④发放观剧津贴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意在考查雅典民主制的缺陷。根据“多数人……很容易被巧舌如簧的人操纵”可以判断出公民大会、陶片放逐法其投票的随意性极易受到“巧舌如簧的人操纵”。十将军委员会为雅典最高军事机构,十位将军轮流执掌军事指挥权,故不合题意。发放观剧津贴是为了保障民主制度,故不选。故①③符合题意,②④不符合题意,故选C,排除ABD。12.下表是英国在1811年至1911年100年间各部门就业人口在劳动力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单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行业1811年1821年1831年1841年1851年1861年1871年1911年农业35.233.328.122.322.018.815.39.0工业44.445.942.148.553.855.754.664.1其他20.420.829.829.224.225.530.126.9A.英国农业的产量按年份逐步降低 B.英国农业停滞并成为粮食进口国C.英国工业技术存在停滞的可能性 D.英国工业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由表格数据可知,英国在1811年至1911年100年间,农业就业人口在劳动力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大大较少,而工业比重则明显提升。这说明英国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多,而对技术的需求可能在较少,即英国工业技术存在停滞的可能性,故C正确;材料数据不涉及英国农业产量,也反映不出英国农业停滞,故AB错误;材料没有第三产业的信息,故D错误。13.1819年,李斯特以德意志5000名商人和厂主的名义起草了《致德意志同盟议会请愿书》,建议邦国间废除关税,成立德意志工商关税同盟,对外国产品实行报复性关税。1834年,关税同盟建立。材料体现了德意志A.自由主义经济思想较为盛行 B.已经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C.议会日渐上升为权力的中心 D.民族国家意识深入经济领域【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建议邦国间废除关税,成立德意志工商关税同盟,对外国产品实行报复性关税”“1834年,关税同盟建立”体现的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下,德意志的民族国家意识深入经济领域,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贸易保护主义,A排除;统一的国内市场形成是在德意志统一后,B排除;当时德国尚未建立民主政治,C排除。故选D。14.1776年,《常识》发表以后,约翰亚当斯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最近两年所发生的变化实在惊人,(北美)各州居民的思想感情都彻底发生变化,“对君主的崇拜从未在如此之短的时间里如此彻底地从如此之多的人内心根除”。这表明当时北美A.独立战争催生了平等意识 B.民主思想逐渐深入人心C.民众已抛弃了精英政治理念 D.共和思想受到民众推崇【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强调美国民众“对君主的崇拜”逐渐根除,这反映出当时美国民众对君主制的否定,说明当时美国民众倡导“共和”,故选D项;平等意识强调的是民众享有平等的权利,这在材料信息中并未体现,故排除A项;民主思想的内涵是主权在民、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这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B项;材强调的不是精英政治,故排除C项。【点睛】15.下图是1500—1998年中国、日本、美国和英国的GDP年均增长率趋势图。其中丙曲线代表的国家是1500—1998年中国、日本、美国和英国的GDP年均增长率趋势图A.英国 B.美国 C.中国 D.日本【答案】A【解析】【详解】丙在1820—1913年间快速增长,在1913—1950年间增长放慢,1950—1973年快速增长,1973—1998增速下降,丙的变化趋势与乙类似,但同期增速低于乙,故乙应是英国,故选A项;乙在1820—1913年间快速增长,1913—1950年间虽有增长但低于前一时期,1950—1973年快速增长,1973年后增速下降,乙应为美国,排除B项;甲在1820年前增速几乎停滞,1820—1870年间为负增长,1950—1998年间持续增长,故甲应是中国,排除C项;丁在1870年后增长较快,1950—1973年是四个国家中增速最快的,1973—1998年增速明显下降,故丁应是日本,排除D项。16.如图为1947—1956年美国出口增速示意图。导致虚线所划圆圈内美国出口增速状况的关键原因是A.马歇尔计划的顺利实施 B.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C.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由1947—1956年美国出口增速示意图可知,虚线所划圆圈内美国出口增速总体较快。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该状况出现的关键原因是1947年马歇尔计划的顺利实施,故A正确;二战结束预示着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故B错误;第三次科技革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是关键因素,故CD错误。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荀子是先秦时期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家之一。他认为法律要规定好赋税的缴纳,“轻田野之税,省刀布之敛,罕举力役,无夺农时”,同时,“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荀子还将强国按一定的标准划分为王、霸与强三种霸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亡国富筐筐,实府库”,只有“辟田野,实仓廪,便备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进而选贤任能才能真正成为霸者。——摘编自王高阳《先秦诸子粮食安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材料二隋唐时期是中国粮食储备辉煌发展的时期,粮食储备仓库有正仓、太仓、转运仓、军仓、常平仓等六种仓库,其中太仓(含嘉仓)是专为皇室、京官提供俸米的粮仓,主要盛纳全国州县所交租米,并起着关东和关中之间漕米转运站的作用。下图是唐代洛阳含嘉仓十九号粮窖出土的四方铭文砖及铭文。——摘编自王高阳《先秦诸子粮食安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张。(2)根据材料二,提取含嘉仓铭文信息,并据此说明对研究唐朝社会经济的史料价值。如果要了解唐朝的粮食仓储制度,还可寻找哪些类型的史料?(3)综上,谈谈你对古代粮食安全的认识。【答案】(1)主张:重视立法;轻徭薄赋,保证生产;减少关税,促进粮食流通;藏粮于民;注重粮食储存。(2)参考答案:角度信息提取史料价值材料来源含嘉仓铭文砖属于出土实物史料是研究唐朝粮食仓储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的一手史料。材料内容东门、从西、右圣历二年正月八日、糙米、耗在内、正刚录事、仓史等信息记载了仓窖的位置、储量、品种、来源、存入时间,管理官员等粮食储存的详细情况可用来研究唐朝粮食储备制度以及漕运等问题;综上所看,含嘉仓铭文内容丰富,为研究隋唐经济、漕运、官制、历法以及我国储粮史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史料,是唐代社会经济状况的缩影。苏州粗糙米白反映了含嘉仓粮食来源于江南可用来研究唐朝时期东南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重心南移等问题;仓史、监事、监仓御史等反映了粮仓管理官员的设置情况可用来研究唐朝的职官制度;通天二年、圣历二年正月八日等反映了当时的纪年方法可用来研究唐朝的天文历法等问题。还可以查找文献史料。(3)古代粮食仓储制度是保证国家安全、政权巩固和人民安定的国家战略,对救济灾民、安定人心、平抑物价、巩固统治等有重要作用,对后世中外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有重要借鉴。【解析】【详解】(1)主张:根据材料一中“法律要规定好赋税的缴纳”可知,重视立法;根据“轻田野之税,省刀布之敛,罕举力役,无夺农时”可知,轻徭薄赋,保证生产;根据“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可知,减少关税,促进粮食流通;根据“王者富民,霸者富士”可知,藏粮于民;根据“‘辟田野,实仓廪,便备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可知,注重粮食储存。(2)史实价值:根据材料二中“唐代洛阳含嘉仓十九号粮窖出土的四方铭文砖及铭文”可知,这一史料来源即含嘉仓铭文砖属于出土,是实物史料,对于研究唐朝粮食仓储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来说,是一手史料;通过阅读材料二中铭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门”“右圣历二年正月八日”“糙米”“耗在内”“正刚录事”“仓史”等信息,记载了含嘉仓的仓窖位置、储量、品种、来源、存入时间,管理官员等粮食储存的详细情况,可用来研究唐朝粮食储备制度以及漕运等问题;这些信息说明含嘉仓铭文内容丰富,为研究隋唐经济、漕运、官制、历法以及我国储粮史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史料,是唐代社会经济状况的缩影;其中“苏州粗糙米白”反映了含嘉仓粮食来源于江南,可用来研究唐朝时期东南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重心南移等问题;“仓史”“监事”“监仓御史”等反映了粮仓管理官员的设置情况,可用来研究唐朝的职官制度;“通天二年”“圣历二年正月八日”等反映了当时的纪年方法,可用来研究唐朝的天文历法等问题。史料类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除了材料二中提供的实物史料,要了解唐朝的粮食仓储制度,还可以查找文献史料。(3)认识:综合以上两则材料和相关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的经验教训说明,古代粮食仓储制度是保证国家安全、政权巩固和人民安定的国家战略,对救济灾民、安定人心、平抑物价、巩固统治等有重要作用,对后世中外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有重要借鉴。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周代的贵族分王室、诸侯、卿大夫、士等等级。春秋时期,从各个阶层中游离出来的贵族、平民渐渐合流于士的阶层,他们熟知礼乐文化,著书立说,聚徒讲学。——摘编自王家范等编著《大学中国史》材料二东汉时期,儒生从政后,为应时兵刑伐谷而“通法律政事”“习文法史事”。而由法律起家的文吏,开始转习经术。两汉四百年间儒生与文吏充满矛盾,最终是“吏服训雅,儒通文法”。——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材料三明代科举名额没有与人口增殖同步增长,士人获得功名的机会越来越小。不少士人放弃科举,投身商业,出现了“士而贾行”“弃儒就贾”的现象。——摘编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士”作为社会阶层,在春秋、东汉、明代三个历史时期社会角色的变化,并用材料中的现象加以说明。(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士”阶层在春秋以来稳居四民之首的原因。【答案】(1)春秋:由西周的最低阶贵族演变为知识阶层的代名词,依据是“熟知礼乐文化,著书立说”。东汉:“士”阶层内部的两大群体儒生与文吏最终走向融合,依据是“吏服训雅,儒通文法”。明代:“士”阶层部分成员转变为商人,依据是“士而贾行”“弃儒就贾”。(2)“士”阶层作为文化精英,以天下为己任,不断与时俱进;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选官制度为“士”阶层提供了入仕途径;阶层的流动性为“士”阶层注入新的活力。【解析】【详解】(1)角色变化:根据材料“从各个阶层中游离出来的贵族、平民渐渐合流于士的阶层”“熟知礼乐文化,著书立说”可知,由西周的最低阶贵族演变为知识阶层的代名词;根据材料“吏服训雅,儒通文法”可知,东汉时期“士”阶层内部的两大群体儒生与文吏最终走向融合;根据材料“士而贾行”“弃儒就贾”可知,明代时期“士”阶层部分成员转变为商人。(2)原因: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士阶层”的与时俱进、选官制度的发展及阶层的流动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孔子曰:“善人为帮百年,亦可胜残去杀矣。”“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对于如何实现“无讼”,孔子提出的是一套为政以德、为国以礼、为政在人的治理方案,总体上是以德去刑。汉代一些地方行政司法官吏,在社会治理中,综合运用礼教、政教对社会的指引作用及刑罚对犯罪的禁止功能,综合治理,以达到最大限度地解决社会冲突、化解社会矛盾的目的。例如:秦彭“准礼训人,不任刑罚,崇好儒雅,教明庠序”;东汉刘矩稍迁雍丘令,“以礼让化之,其无孝义者,皆感悟自革。民有争讼,矩常引之子前,提耳训告,以为忿恚(愤怒)可忍,县官不可入,使归更寻思。讼者感之,辄各罢去。其有路得遗者,皆推寻其主”等。——摘自胡仁智《中国古代地方治理的儒家化及共历史启示》材料二罗马法是在古希腊自然法理念的感召下,经千余年的历史筛选而鼎立起来的传统私法文化之源,由于罗马法学家一开始就以自然法为指导,诠释着以市民法和万民法等为代表的法律法规,并亲历种种司法实践,在几个世纪中ー贯以往。他]形传统的诉讼指导、诉讼参与、撰写契据,解答司法实践中大量的现实问题,使他们的解答常常必须被审判者所接受,直接作为判案据,这大大推动了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加之罗马版图的日益扩大,对外文往日愈频繁,国内人际关系越来越趋于复杂,法律的确认和处理已是罗马国家不可替代的必然手段,因此,罗马民间才靠着罗马法学家的活动成了有史以来的“法制帝国”。——摘编自张蓉蓉等《罗马私法一一自然法的法律表达》(1)根据材一并结冷所学知识括指出汉代社会治理的发展,并作简要评析。(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古罗马与中国古代在社会治理上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产生不同的原因。【答案】(1)发展先秦时期,儒家德、礼、政、刑综合治理思想和“无讼"社会理想尚停留于思想层画;但在汉代为ー些地方郡县官吏所推崇,并付诸社会实践开创了地方治理儒化的进程。评析:有利于解决社会冲突,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人们对自己正当法律权利的追求,是造成中国古代司法道德化的重要历史因。(2)不同之处:中国古代社会治理重视儒家伦理的调节作用,忽视法律的作用:古罗马注重法治,私法发达,注重以法律手段调节各种复杂的矛盾。原因: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社会关系相对简单,人们主要与自己家族和邻里乡亲打交道;儒家治理思源远流长。古罗马商品经济发达,海外贸易频繁商业文明下,理性化的契约关系确立古希腊自然法理念的影响;私法文化传统适应罗马帝国扩张后社会治理的需要。【解析】【详解】第(1)向关于先泰至汉代社会治理的变化,学生可根据材料中的“汉代一些地方行政司法官吏,在社会治理中,综合运用礼教、政数对社会的指引作用及刑罚对犯罪的禁止功能,综合治理,以达到最大限度地解决社会沖突、化解社会矛盾的目的”得出“先泰时期,儒京德、礼、政、刑综合治理思想和无讼社会理想尚停留于思想层面但在汉代为一些地方郡县官吏所推崇,并付诸社会实践,开创了地方治理儒家化的进程”。关于评析这一变化,学生可进行知识的转移,从社会治理儒家化的角度分析其积极性和消极性。

第(2)问关于古罗马与中国古代在社会治理上的不同之处,学生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得出“中国古代社会治理重视儒伦理的调节作用,忽视法律的作用古罗马重视法治,私法发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