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涉密人员管理办法_第1页
公司涉密人员管理办法_第2页
公司涉密人员管理办法_第3页
公司涉密人员管理办法_第4页
公司涉密人员管理办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司涉密人员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涉密人员管理,确保国家秘密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国家保密局等有关单位关于涉密人员管理的有关文件规定和《公司保守国家秘密工作管理办法》,结合公司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公司及公司境内子公司。本办法涉密人员是指,公司内涉及国家秘密岗位工作的人员。第三条涉密人员管理应当遵循精准确定、严格审查、分类管理、保障权益的原则。第四条保密委员会负责领导本单位涉密人员管理工作。第五条组织人事部门会同保密工作机构,按照人事行政隶属关系、干部管理权限负责本单位涉密人员保密管理工作。公司管理的各单位涉密人员,所在单位按照公司委托承担具体保密管理工作,各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和保密工作机构负责指导和监督下级单位的涉密人员保密管理工作。第六条涉密人员应当遵守有关保密法律法规、公司以及所在单位的保密规章制度,严格履行保密承诺,自觉接受保密管理,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国家秘密。第二章涉密人员分类确定第七条各单位按涉密岗位确定标准,确定岗位及其涉密等级,对涉密人员实行分类管理。(一)各单位工作岗位职责涉及下列特殊事项的,应当确定为涉密岗位。1.负责涉密载体制作、复制、收发、传递、保管、维修和销毁的岗位;2.负责涉密信息系统建设、管理、运维等岗位;3.负责涉密科研项目研究、管理任务的岗位;4.定密责任人岗;5.负责密码机及其网络设备管理、运维的岗位;6.从事国家秘密产品生产的岗位及相关管理岗位;7.其他专门处理国家秘密的岗位。(二)不属于上述特殊事项岗位,但近3年工作中产生、办理、接触、使用秘密级国家秘密年均达到9项(件)或者产生、办理、接触、使用绝密级、机密级国家秘密的,应当确定为涉密岗位。第八条各单位根据岗位涉密程度,将涉密岗位分别确定为核心涉密岗位、重要涉密岗位、一般涉密岗位。具体涉密岗位分类参照下列标准执行:(一)在涉密岗位近3年产生、办理、接触、使用绝密级国家秘密年均达到3项(件)的岗位应当确定为核心涉密岗位;(二)在涉密岗位近3年产生、办理、接触、使用绝密级国家秘密年均未达到3项(件),但产生、办理、接触、使用机密级及以上国家秘密年均达到6项(件)的,应当确定为重要涉密岗位;(三)其他涉密岗位应当确定为一般涉密岗位。第九条在各单位按照“以岗定人”的原则,将涉密岗位工作的人员(含借调、挂职人员)确定为涉密人员,将在上述岗位工作的人员分别确定为核心涉密人员、重要涉密人员、一般涉密人员,涉密人员的涉密等级与所在涉密岗位的涉密等级一致。只接触绝密级、机密级涉密载体但不知悉内容的涉密人员,在确定涉密等级时,可下调一级。不知悉是指涉密载体处于密封状态,无法知悉其内容。对不在涉密岗位,近3年产生、办理、接触、使用秘密级国家秘密不足9件(项)的人员,所在部门应当在其接触国家秘密事项前,告知保密注意事项和保密义务,签署保密承诺书,产生、办理、接触、使用国家秘密的情况应当作书面记录,加强保密管理。第十条各单位组织人事部门会同保密工作机构按照第八条、第九条规定,提出确定、变更、调整涉密岗位及等级的意见,填写《公司涉密岗位登记表》(附件l),提请本单位保密委员会审批。第十一条各单位组织人事部门会同保密工作机构按照第九条规定,涉密岗位和涉密等级审定后,组织对拟任(聘)用到涉密岗位的人员进行保密审查,提出确定、变更、调整涉密人员及等级的意见,填写《公司涉密人员备案汇总表》(附件2),提请本单位保密委员会审批。第十二条各单位管理的涉密人员,其涉密岗位和涉密人员的确定、变更、调整由所在单位组织人事部门会同保密工作机构提出意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向上级报备。第十三条各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应当建立涉密人员保密管理档案,及时掌握涉密人员岗位变动、类别调整等具体情况,实行动态管理。涉密岗位、涉密人员确定和调整情况及时更新填写《公司涉密岗位登记表》(附件1)、《公司涉密人员备案汇总表》(附件2)报同级保密工作机构备案。各单位保密工作机构应当将本单位涉密岗位和涉密人员确定、变更、调整情况向上级保密工作机构进行年度报备。上级保密工作机构应当对报备情况进行抽查、检查。第三章上岗保密管理第十四条各单位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先审后用、严格把关”的原则,组织对拟任(聘)用到涉密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保密审查。确认其是否具备在涉密岗位工作的条件和能力。保密审查未通过的,不得任用到涉密岗位工作。第十五条保密审查内容包括国籍行、学习经历、国(境)外机构工作经历、现实表现、、政治立场、道德品质、主要社会关系以及与组织、人员交往等情况。对拟任(聘)用到核心涉密岗位工作的人员,增加保密审查内容。第十六条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实施保密审查。必要时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依申请协助审查。第十七条保密审查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一)所在部门组织拟任(聘)用到涉密岗位工作的人员填写《公司涉密人员保密审查表》(附件3表格)报保密审查有关个人信息,初审合格后报组织人事部门;(二)组织人事部门组织保密审查,出具书面审查意见;(三)保密委员会审批或授权保密工作机构审批。第十八条拟任(聘)用到涉密岗位工作的人员应当提供真实、完整的个人信息。必要时,所在部门、组织人事部门可向被审查人员原工作(学习)单位、居住地有关部门和人员申请配合协助。第十九条涉密人员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二)年满18周岁;(三)热爱祖国,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四)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行;(五)具有正常履职的身体条件和心里素质;(六)具有胜任涉密岗位要求的工作能力。第二十条核心涉密岗位、重要涉密岗位不得使用临时聘用人员。核心涉密岗位应当任(聘)用正式工作人员;(二)重要涉密岗位应当任(聘)用正式工作人员或与本单位签订3年以上劳动(聘)合同的人员。第二十一条各单位组织人事部门会同保密工作机构对上岗前涉密人员进行保密教育培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组织签订《保密承诺书》(附件4表格),明确涉密人员上岗保密管理要求以及违规违约责任。岗前教育培训考核情况要作为年度述职内容纳入涉密人员个人档案。第二十二条各单位与拟任(聘)用到涉密岗位工作的人员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当明确涉密岗位及其涉密等级,并在劳动(聘用)合同中约定有关入职入岗、离职离岗和脱密期等保密管理要求。已任(聘)用人员确定为涉密人员的,应当签订补充合同,明确保密要求。第四章在岗保密管理第二十三条各单位保密工作机构对涉密人员开展经常性监督检查,涉密人员所在部门应当加强涉密人员日常保密管理,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保密教育和提醒谈话,精准掌握涉密人员现实表现和思想状况。各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应当将涉密人员履行保密责任情况作为考核考察、职务职级晋升和职称评聘的重要参考。第二十四条各单位保密工作机构会同组织人事部门定期对本单位管理涉密人员进行保密优良传统、保密法律法规、保密技术防范、窃密泄密案件警示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涉密人员每年保密教育培训不少于4个学时。第二十五条各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定期组织涉密人员复审,确保涉密人员符合涉密岗位要求。核心涉密人员每年复审1次,重要涉密人员每2年复审l次,一般涉密人员每3年复审1次。第二十六条涉密人员岗位变动或涉密等级需要由低向高调整的,应当在调整之前进行复审,如复审中发现涉密人员个人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向组织人事部门提供虚假材料、故意隐瞒事实等,不适宜继续在涉密岗位工作的涉密人员,应立即调离涉密岗位,并采取相应措施消除泄密隐患。第五章出国(境)保密管理第二十七条各单位涉密人员因公出国(境)由组织人事部门和保密工作机构提出意见,按照人事行政隶属关系、干部管理权限和外事审批权限审批。各单位涉密人员因私出国(境)需填写《涉密人员因私出国境审批表》(附件5),由所在部门、组织人事部门和保密工作机构按人事行政隶属关系、干部管理权限审报批准。第二十八条各单位核心涉密人员不得因私出国(境),重要涉密人员因私出国(境)每2年不得超过1次,一般涉密人员因私出国(境)每年不超过1次。第二十九条各单位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及时向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报备本单位涉密人员信息。第三十条各单位涉密人员出国(境)前,组织人事部门(外事管理部门)应当进行保密教育,填写《涉密人员出国(境)行前保密教育情况表》(附件6),保密工作机构可予以配合。涉密人员出国(境)返回后,应当向所在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外事管理部门)和保密工作机构报告在国(境)外期间相关情况。第三十一条各单位因私出入境证件应当按照管理权限由本单位组织人事部门集中登记保管,因公出入境证件应当由本单位外事管理部门集中登记保管。涉密人员出国(境)返回后,因公应当在回国(境)7天内、因私应当在回国10天内将证件交由组织人事部门或外事部门集中管理。涉密人员不逾期不交或不执行证件管理规定的,所在单位应当暂停因公、因私出国(境)审批,并视情况提请外交或者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宣布证件作废。第三十二条各单位发现涉密人员可能擅自出境,或对国家安全造成危害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采取相关措施。第六章离岗离职保密管理第三十三条各单位涉密人员离岗离职应当经组织人事部门会同保密工作机构审核同意,并按照人事行政隶属关系、干部管理权限审批。核心涉密人员应当从严审批。第三十四条各单位涉密人员离岗离职前,组织人事部门应当会同保密工作机构进行保密提醒谈话,并填写《离岗离职涉密人员保密提醒谈话记录表》(附件12),签订《离岗离职保密承诺书》(附件11)。第三十五条涉密人员离岗离职实行脱密期管理。脱密期自批准涉密人员离岗离职之日起计算,核心涉密人员脱密期不少于3年,重要涉密人员脱密期不少于2年,一般涉密人员脱密期不少于1年。具体脱密期限由所在单位保密工作机构会同组织人事部门确定。第三十六条涉密人员调整到非涉密岗位工作、退休或者其他情形的,需所在单位负责脱密期管理;调入机关或其他国有企事业单位的,需填写《脱密期委托管理书存根》(附件8)、《委托管理涉密人员基本信息表》(附件9),涉密人员所在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应当将涉密人员有关情况以及脱密期管理要求告知调入机关、单位,由调入机关、单位负责脱密期管理。第三十七条属于上一条款第二种情形的,涉密人员原单位应当将涉密人员身脱密期管理信息以函件形式告知离职涉密人员社保关系或者户籍所在地、经常居住地的地市级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其中,涉密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权限不在原单位的,办理离职手续前应当同时将涉密人员的相关信息告知涉密人员人事档案保管机构。涉密人员人事档案转递应当保密审查,必要时进行脱密处理。第三十九条涉密人员在脱密期内,未经批准不得出国(境),确需申请的,要征求原单位意见,并按照出国(境)办理。涉密人员调入机关及其他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出入境证件可以协调调入单位保管;如在本单位内部调离涉密岗位、退休或其他情形的,出入境证件均由本单位保管。涉密人员在脱密期内出国(境)不得撤销报备。脱密期结束后,经核实涉密人员严格遵守脱密期保密管理要求的,备案单位应当及时撤销出国境报备。第四十条涉密人员离职后,在脱密期内应当定期向原单位组织人事部门报告本人就业变更、个人重大事项等情况。核心、重要涉密人员每年至少报告1次,一般涉密人员在脱密期结束前至少报告1次,遇有特殊情况及时报告。各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应当建立并及时更新离岗离职涉密人员管理台账,督促脱密期涉密人员及时报告本人情况,发现涉密人员违反从业限制规定的,应当及时制止;发现有可疑情况的,应当及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同时报告国家安全机关、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各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应配合按年度将脱密期内离岗离职涉密人员的从业以及提供劳务、咨询或者其他服务情况、个人重大事项情况向保密工作机构报备。第四十一条涉密人员擅自离职的,所在单位应当及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同时报告同级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10保密行政管理部门,脱密期内严重违反保密管理规定的,由保密工作机构会同有关部门依法依规实施惩戒措施。第四十二条涉密人员应严格执行《离岗离职保密承诺书》的相关要求,脱密期结束后,应当对知悉的国家秘密继续履行保密义务。第四十三条各单位组织人事部门要会同保密工作机构、信息化部、行政管理部、涉密人员所在部门以及相关部门,严格核查、敦促涉密人员清退所有涉密载体,并填写《涉密载体清退登记表》(附件10)并将清退的涉密载体登记造册。必要时,可现场核查清退情况。第七章权益保障第四十四条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涉密人员权益保障制度,保障涉密人员权益。各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因履行保密义务导致权益受到限制或者损害的涉密人员相应补偿。第四十五条涉密人员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一)长期在涉密岗位工作,为保护国家秘密、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作出突出贡献;(二)在危机重要时刻,为保护国家秘密挺身而出;(三)及时检举泄露、非法获取国家秘密或非法持有国家秘密载体行为;(四)在保密工作中取得其他重要成果或显著成绩。第四十六条各单位涉密人员保密管理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第四十七条各单位可按照涉密等级在编制工资总额和工资结构中对涉密人员给予适当倾斜,并根据保密任务完成情况与绩效工资联动。第四十八条各单位应当充分考虑涉密人员研究成果不能公开发表等权益受限情况,在职称评聘等方面体现公平公正。第八章责任追究第四十九条各单位保密工作机构应当对本单位涉密人员管理公正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的限期整改;对严重违反保密规定的涉密人员,应当建议将其调离涉密岗位,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