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断句:《老子》四章《兼爱》(练习)(解析版)_第1页
专题06-断句:《老子》四章《兼爱》(练习)(解析版)_第2页
专题06-断句:《老子》四章《兼爱》(练习)(解析版)_第3页
专题06-断句:《老子》四章《兼爱》(练习)(解析版)_第4页
专题06-断句:《老子》四章《兼爱》(练习)(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断句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十年秋,陈豨反,高帝自往击,至邯郸,征兵梁王。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高帝怒,使人让梁王。梁王恐,欲自往谢。其将扈辄曰:“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不如遂发兵反。”梁王不听。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囚之洛阳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①西至郑逢吕后从长安来道见彭王彭王为吕后泣涕,自言无罪,愿处故昌邑。吕后许诺,与俱东至洛阳。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于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国除。(节选自《史记•就豹影越列传》)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囚之洛阳/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西至郑/逢吕后从长安来/道见彭王B.上使使抢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囚之/洛阳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西全郑/逢吕后从长安来/道见彭王C.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囚之洛阳/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西至郑/逢吕后从长安来/道见彭王D.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囚之/洛阳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上郝/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西至郑/逢吕后从长安来/道见彭王【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皇上派使臣蒙蔽梁王,梁王不曾察觉,因此被逮捕,皇上把他囚禁在洛阳。有关部门审理后,认为他谋反的罪证具备,请求依法判处。皇上赦免了他,废为平民百姓。流放到蜀地青衣县。向西走到郑县,正赶上吕后从长安来,路上遇见彭王。“洛阳”作为“囚之”的后置状语,中间省略了“于”,不能断开,排除BD;“上”作“赦”的主语,前面断开,排除C。故选A。参考译文:汉十年秋,陈豨造反,汉高帝亲自率领部队前去讨伐,到达邯郸,向梁王征兵。梁王说自己生病了,只派出将领带着军队到邯郸。高帝很生气,派人去责备梁王。梁王很害怕,打算亲自前往谢罪。他的部将扈辄说:“大王当初不去,被他责备了才去,去了就会被捕。不如就此出兵造反。”梁王没有听从他的意见。梁王对他的太仆很生气,打算杀掉他。太仆逃到汉高帝那儿,控告梁王和扈辄谋反。于是,皇上派使臣蒙蔽梁王,梁王不曾察觉,因此被逮捕,皇上把他囚禁在洛阳。有关部门审理后,认为他谋反的罪证具备,请求依法判处。皇上赦免了他,废为平民百姓,流放到蜀地青衣县。向西走到郑县,正赶上吕后从长安来,路上遇见彭王,彭王对着吕后哭泣,自称无罪,希望回到故乡昌邑。吕后答应下来,和他一块向东来到洛阳。吕后对皇上说:“彭王是豪壮而勇敢的人,如今把他流放蜀地,这是给自己留下祸患,不如就此杀掉他。”于是吕后就让彭越的门客告他再次谋反。廷尉王恬开上奏请求诛灭彭越家族。皇上就批准了,于是灭了彭越的家族,封国被废除。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未几,自秘书少监除中书舍人,擢御史中丞。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节选自《宋史·王安中传》)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B.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C.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D.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开封巡逻的士卒晚上捉拿盗贼,盗贼逃走,有个百姓受惊出门与士卒相遇,士卒把他当作盗贼绑起来;百姓到开封府申诉,受不住惨酷的拷打,于是被屈伏罪。安中审察后得知实情,审理冤屈,立即放走这个百姓,让官吏抵罪。“民讼诸府”,状语后置句,“诸(之于)府”“之”是诉讼的宾语,“于府”做状语,修饰“讼”,其后断开;“不胜”是忍受不住,说明“考掠”的情况,二者不能断开,排除BD;“即出民”中,“民”是“出”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C。故选A。参考译文:不久,从秘书少监授任中书舍人,提升为御史中丞。开封巡逻的士卒晚上捉拿盗贼,盗贼逃走,有个百姓受惊出门与士卒相遇,士卒把他当作盗贼绑起来;百姓到开封府申诉,受不住惨酷的拷打,于是被屈伏罪。安中审察后得知实情,审理冤屈,立即放走这个百姓,让官吏抵罪。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丙午,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三十余人肉袒降,上所得传国玺绶。积兵甲宜阳城西,与熊耳山齐。赤眉众尚十余万人,帝令县厨皆赐食。明旦,大陈兵马临洛水,令盆子君臣列而观之。帝谓樊崇等曰:“得无悔降乎?朕今遣卿归营,勒兵鸣鼓相攻,决其胜负,不欲强相服也。”徐宣等叩头曰臣等出长安东都门君臣计议归命圣德百姓可与乐成难与图始故不告众耳今日得降,犹去虎口归慈母,诚欢诚喜,无所恨也。”帝曰:“卿所谓铁中铮铮,佣中佼佼者也。”戊申,还自宜阳。帝令樊崇等各与妻子居洛阳,赐之田宅。徐宣卒于乡里。帝怜盆子,以为赵王郎中,后病失明,赐荥阳均输官地,使食其税终身。(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光武平赤眉》)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徐宣等叩头曰/臣等出长安/东都门君臣计议/归命圣德百姓/可与乐成/难与图始故/不告众耳/B.徐宣等叩头曰/臣等出长安东都门/君臣计议/归命圣德/百姓可与乐成/难与图始/故不告众耳/C.徐宣等叩头曰/臣等出长安东都门/君臣计议/归命圣德百姓/可与乐成/难与图始故/不告众耳/D.徐宣等叩头曰/臣等出长安/东都门君臣计议/归命圣德/百姓可与乐成难与图始/故不告众耳/【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徐宣等叩头说:“我们走出长安东都门,君臣商议,要把自己的生命交给陛下,可以和百姓同享受成果,难以和他们同谋开始的事情,所以没有告诉众人。“君臣计议”是主谓结构,其前应断开,排除AD;“圣德”是“归命”的对象,“(于)圣德”作“归命”的补语,“归命圣德”其后应断开,排除C。故选B。参考译文:丙午日,刘盆子和丞相徐宣及以下三十余人袒露出臂膀投降,献出所得的传国玉玺和绶带。赤眉的兵器和甲胄堆积在宜阳城西,和熊耳山一样高。赤眉部众还有十余万人,刘秀命令宜阳县厨房赐给所有人食物。第二天,刘秀在洛水边陈列大军,命刘盆子君臣列队观看。刘秀对樊崇等人说:“你们该不会后悔投降吧?我今天送你们回营,统率军队,鸣起战鼓再战,一决胜负,不想强迫你们归服。”徐宣等叩头说:“我们走出长安东都门,君臣商议,要把自己的生命交给陛下,可以和百姓同享受成果,难以和他们同谋开始的事情,所以没有告诉众人。今天能够投降,就像离开虎口回到慈母的怀抱,实在欢乐欣喜,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刘秀说:“你就是所谓铁中的刚强的部分,凡人中的出类拔萃者!”戊申日,刘秀从宜阳返回京城。他让樊崇等人各自偕同妻子儿女住在洛阳,赐给他们田地和住宅。徐宣在他的故乡去世。刘秀可怜刘盆子,任命他当赵王刘良的郎中,后来刘盆子患病,双目失明,刘秀把荥阳均输官地赏赐给他,使他终身享用租税。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洪熙元年春正月,御奉天门受朝,不举乐。夏四月,帝闻山东及淮、徐民乏食,有司徵夏税方急,乃诏大学士杨士奇草诏﹐免今年夏税及科粮之半。庚辰,帝不豫,辛巳,大渐,崩于钦安殿,年四十有八。赞曰:“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节选自《明史·本纪第八·仁宗》,有删改)A.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B.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C.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D.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在位一载”的主语是“仁宗”,“在位”作谓语,“一载”作补语,成分完整,“用人”跟在它们后面多余,应断开,排除A。“政”是“行”的宾语,“善”是“不胜书”的主语,所以“行”和“善”之间断开,排除B。“涵濡”与“休养”内容相近,均为施政的理念,不能断开,同时,“涵濡”“休养”都属于“德化”的内容,应与“德化”断开,排除D。故选C。参考译文:洪熙元年春正月,皇帝驾临奉天门接受朝见,不演奏音乐。夏四月,皇帝听说山东及淮、徐的百姓缺乏粮食,官吏催征夏税正紧,于是命令大学士杨士奇起草诏书,免除今年夏税及所征粮食的一半。庚辰,皇帝身体不适,辛巳,皇帝病危,在钦安殿驾崩,享年四十八岁。赞辞说:“在位一年,使用人才实行政治,美善之处写也写不完。假如上天延长他的寿命,让他恩惠润泽天下百姓得以休养,他仁德教化的盛大,岂不是可以与汉文帝、汉景帝一样伟大吗?”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三府并辟,皆不就,愿归侍虞。得报,驰还。未至,虞已为公孙瓒所害。畴至,谒祭虞墓,陈发章表,哭泣而去。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谓曰:“汝何自哭刘虞墓,而不送章报于我也?”畴答曰:“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瓒壮其对,释不诛。(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一》,有删改)A.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B.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C.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D.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汉王室衰败,人人怀有不忠之心,只有刘先生不失忠诚的节操。朝廷章表所说的,对于将军你来讲并不是什么好听的话,恐怕不是你所愿意听到的,所以就没有送给你看。根据语法结构可知,“汉室衰颓”是主谓句,语意完整,“人”是“怀异心”的主语,不能割裂,排除A、D两项;“不失忠”还是“不失忠节”不易一下子看出,可先放下;而“节章”一词,古汉语没有复用的情况;“章”是奏章,于是可以判断出“节”“章”之间应断开,排除C项。故选B。参考译文:三公官府同时召他(田畴)做官,(他)都没有应命,希望回去侍奉刘虞。得到朝廷的答复后,(他就)快马加鞭往回赶。还没到(幽州),刘虞已经被公孙瓒杀害。田畴回到(幽州)后,就去拜祭刘虞墓,(在墓前)念了朝廷的章表,大哭一场(后)离开。公孙瓒听说田畴拜谒刘虞墓,非常愤怒,悬赏捉拿(他),(最后将他捕获,公孙瓒)对田畴说:“你为什么擅自到刘虞墓去哭祭,而不把朝廷的章表送给我?”田畴回答说:“汉王室衰败,人人怀有不忠之心,只有刘先生不失忠诚的节操。朝廷章表所说的,对于将军你来讲并不是什么好听的话,恐怕不是你所愿意听到的,所以就没有送给你看。”公孙瓒很佩服他的回答,把他放了没有杀他。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范升字辩卿,代郡人也。王莽大司空王邑辟升为议曹史。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方春岁首,而动发远役,藜藿不充,田荒不耕,谷价腾跃,斛至数千,吏人陷于汤火之中,非国家之人也。如此,则青、徐之寇在于帷帐矣。升有一言,可以解天下倒县,免元元之急,不可书传﹐愿蒙引见,极陈所怀。”邑虽然其言,而竟不用。升称病乞身,邑不听。(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A.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B.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C.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D.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时王莽连续征兵,赋税繁多,范升于是向王邑提意见道:“现在天下的事情,像太阳、月亮那样明亮,像雷鸣那样震天动地,而朝廷却说看不见,王公也说听不见,那么百姓怎能不呼天?解答这道题需要注意的地方有两处:第一处,“发”是一个及物动词,后面不能缺少宾语,“兵役”作“发”的宾语,因此应在“兵役”后断开,据此可排除BD两项;第二处“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是一个骈句,结构一致,各自断开,据此可排除C项。故选A。参考译文:范升,字辩卿,是代郡人。王莽的大司空王邑征召范升做议曹史。当时王莽连续征兵,赋税繁多,范升于是向王邑提意见道:“现在天下的事情,像太阳、月亮那样明亮,像雷鸣那样震天动地,而朝廷却说看不见,王公也说听不见,那么百姓怎能不呼天?现在正是春季,一年的开始,却动员百姓到远方服役,野菜不能充饥,田地荒芜无人耕种,谷价飞涨,每斛涨至数千,官吏、百姓陷于水火之中,不再是国家的人。这样下去,那么青州、徐州的强盗就近在腹地了。我有一句话,可以解除天下极其艰难、危急的困境,免去百姓的焦虑,不可用书信传递,希望能得到引见,向皇帝极力陈述我的想法。”王邑虽然认为范升的话有理,但最终没有采用。范升称病请求退职,王邑不允许。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御史沈汝梁者,巡视下江,用馈遗为名,尽括所部赎锾,自修劾奏之。帝方欲惩贪吏,乃命逮治汝梁,而召自修为左都御史。十五年大计京官政府欲庇私人去异已卖部尚书杨巍承意指惟谨自修患之先期上奏请勿以爱憎为喜怒排抑孤立之人帝善其言,而政府不悦。(节选自《明史·辛自修传》,有删改)A.十五年/大计京官政府/欲庇私人/去异己/吏部尚书杨巍承意指惟谨/自修患之/先期上奏/请勿以爱憎为喜怒/排抑孤立之人/B.十五年/大计京官政府/欲庇私人/去异己/吏部尚书杨巍承意指惟谨/自修患之先期上奏/请勿以爱憎为喜怒/排抑孤立之人/C.十五年/大计京官/政府欲庇私人/去异己/吏部尚书杨巍承意指惟谨/自修患之/先期上奏/请勿以爱憎为喜怒/排抑孤立之人/D.十五年/大计京官/政府欲庇私人/去异己/吏部尚书杨巍承意指惟谨/自修患之先期上奏/请勿以爱憎为喜怒/排抑孤立之人/【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万历十五年,(朝廷)考核京官,内阁想庇护依附于自己的人,除去与自己作对的人。吏部尚书杨巍只是恭敬地秉承旨意,辛自修对此表示忧虑,事先上奏,请求不要以个人的爱憎为喜怒依据,去排斥、压抑孤立的人。“大计京官政府欲庇私人”中有两个短语,即“大计京官”和“政府欲庇私人”,前者为动宾关系,后者为主谓宾关系,意思完整,应在它们中间断开,排除A、B两项。再看C、D两项的不同之处,“自修患之先期上奏”,主语是“自修”,根据“一事一断”的原则,“自修患之”和“先期上奏”中间应该断开,排除D项。故选C。参考译文:御史沈汝梁,巡视下江,以馈遗为名义,搜刮了所属机关的全部罚款,辛自修上奏弹劾他。皇帝正想惩治贪官污吏,就下令将沈汝梁逮捕并治罪,并且召辛自修为左都御史。万历十五年,(朝廷)考核京官,内阁想庇护依附于自己的人,除去与自己作对的人。吏部尚书杨巍只是恭敬地秉承旨意,辛自修对此表示忧虑,事先上奏,请求不要以个人的爱憎为喜怒依据,去排斥、压抑孤立的人。皇帝认为他的谏言很好,但内阁不满意。8、1.(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景公(节选自《说苑•贵德》)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B.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C.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D.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答案】B【解析】句意:周公说:“让他们各自住着自己的房屋,耕作自己的田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只亲近仁义的人。百姓有过错,责任在我一人身上。”武王说:“看得远大啊,(这样做足以)平定天下啊!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德行啊。”从内容来看,划线句是“周公”和“武王”的对话,两个“曰”是标志,“武王曰”前面是“周公”所言,所以“武王”前面断开,排除CD;从句式结构来看,“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是“……者,……也”的判断句,且“贵士君子”是动宾短语作“者”的定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故选B。9.(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榖不须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对文中划线都分的断句,正角的项是(

)A.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B.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诺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C.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D.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答案】B【解析】“不烦一兵”和“不伤一人”字数相同,结构相似,都是后文“得商于之地六百里”的前提,“而”是连词,所以“而”之前应断开,由此排除A、D。“子”是第二人称,指“你”,是“不贺”的主语,因此“子”前应断开,由此排除C。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不派遣一个士兵,不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我自认为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贺,只有你一个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故选B。3.10、(2022·新高考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答案】C【解析】句意: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歃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现。”“魏歃盟于秦”是状语后置句,“于秦”是“歃盟”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是判断句,“此……也”是判断句的标志,中间不可断开,“之所以”是固定结构,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11.(2022·山西太原·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则再拜而辞去也。(选自《战国策·齐策四》)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B.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C.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D.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答案】C【解析】句意:我希望回到我的乡里,晚点吃饭权当吃肉,悠闲散步权当乘车,不犯王法权当富贵,清静纯正,自得其乐。发号施令的是大王,竭尽忠心直言进谏的是颜斶。“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为相同句式,“晚”“安”“无”“清”之前应该断开,排除ABD;再者,“制言者,王也”为判断句,发号施令的是大王,“者”和“王”之间应该断开,“也”后应断开,排除ABD;故选C。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后数日,薨。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曰文贞。太宗亲为制碑文,复自书於石。太宗后常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因泣下久之。乃诏曰:“昔惟魏征,每显予过。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选自吴兢《贞观政要·任贤第三》,有删改)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联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B.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联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C.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联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D.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所以我再次虚心征求意见,以便清醒头脑进行反省。你们直言劝谏了而我不采用,我愿承担责任;我需要采纳忠言而大家又不说,这个责任谁来承担?从今以后,大家都得竭尽忠诚。我如有对或不对的言行,你们要直言劝谏不要保留隐瞒。”“虚己外求”“披迷内省”句子结构对仗,各自断开,排除AC;“言而不用”和“用而不言”是对照的两种情况,应各自断开,排除AC;“自斯已后”是时间状语,单独断开,排除B。故选D。参考译文:过了几天,魏征去世。太宗亲自到他的灵柩前痛哭,追封他为司空,赐谥号文贞。太宗亲自给他撰写碑文,还亲笔书写在石碑上。太宗后来常对身边的大臣们说:“用铜做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历史做镜子,可以知道历代兴衰更替;用人做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我常常保有这三面镜子,用来防止自己犯过错。如今魏征去世,就失掉一面镜子了!”因而哭了很久。于是下诏说:“过去只有魏征,经常指责我的过错。自从他去世后,我虽有过错也没有人敢公开指出。难道我只在过去有错误,而今天全是正确的吗?所以我再次虚心征求意见,以便清醒头脑进行反省。你们直言劝谏了而我不采用,我愿承担责任;我需要采纳忠言而大家又不说,这个责任谁来承担?从今以后,大家都得竭尽忠诚。我如有对或不对的言行,你们要直言劝谏不要保留隐瞒。”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呜呼哀哉!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民有父母,国有蓍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譬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今公之没也,赤子无所仰庇,朝廷无所稽疑。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缄词千里,以寓一哀而已矣!盖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呜呼哀哉!尚享!(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有删节)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B.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C.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D.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以前我的父辈胸怀大略隐居于世,不是先生就不能够招致到他;而那时没有才能的我,因为这样才得以跟随先生,在先生的门下受到教育。听说先生逝世的消息,按情理应当跪着前去凭吊,但是身有公务不能前往,我也愧对过世的人而感到不自在。“遁世”是一个词,意思是“隐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匍匐”修饰“往吊”,作“往吊”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A。参考译文:悲痛啊!先生到这世上来,已经有六十六年了。(因为有了先生)百姓有了父母官,国家有了可以象蓍草和龟甲一样解决疑问的人;文化因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