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原卷版)_第1页
第04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原卷版)_第2页
第04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原卷版)_第3页
第04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原卷版)_第4页
第04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4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核心考点01三国两晋南北朝1.(2022·北京学业水平·3)北魏孝文帝采取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改革措施。这些措施的影响是()A.推动了门第观念的淡化B.为北魏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C.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D.有利于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2.(2022·广东省佛山市高二上期末考试·6)北魏均田令规定,地主按其拥有奴婢和耕牛的数量可另外获得土地。奴婢受田同农民一样,耕牛每头受田三十亩。这一规定旨在()A.保障贵族地主的利益B.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C.平均分配土地和赋税D.提升奴婢的社会地位3.(2022·重庆市永川区高二上期末考试·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诏令将皇族拓跋氏改姓为元。史载: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由此看来,孝文帝改拓跋氏为元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盛行阴阳五行思想B.受华夏认同观念影响C.北魏政权重视农业发展D.洛阳城经济文化繁荣4.(2021·天津市五校联考高二上期中考试·8)黄仁宇在谈到北魏政权时说:“这一新兴王朝,……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而逐渐推广其统治权,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契机。”北魏政权提供的“再统一的契机”主要是指()A.扩大了北魏政权的统治区域B.通过改革促进民族大交融C.解决了长期存在的社会矛盾D.加速了国家制度的封建化5.(2021.7·贵州学业水平·2)下表是东晋至北宋时期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表。朝代东晋隋唐北宋比例4%17.2%24.5%46.1%表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的原因是()A.世卿世禄制的影响B.察举制的完善C.九品中正制的实行D.科举制的推行1.(2022·湖南省岳阳市一模·3)端午节在魏晋南北朝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如晋地纪念介子推,吴地纪念伍子胥等。最终,以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龙舟竞渡、采艾插蒲等习俗也相继为各地人民所采用。端午节的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A.防疫和卫生意识的逐渐普及B.民族融合与南北交流的趋势加强C.中原地区民间风俗成为正统D.儒佛道合流的局面促进思想趋同2.(2022·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三3月份联合考试·2)明堂起源于西周,是对朝堂及太庙的美称。汉武帝曾复原明堂,此后长期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仿汉制修建明堂,并亲赴祭祖。据此可知,北魏孝文帝此举意在()A.彰显北魏政权的合法性B.加大汉化改革的力度C.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D.缓和阶级与民族矛盾3.(2022·山东省潍坊市高三3月高考模拟考试·3)曹操在《求贤令》中提到吴起“杀妻自信”是不仁,“散金求官”是无节,“母死不归”是不孝,但同时认为吴起“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A.九品中正制的弊端B.治国理念的调整C.对历史经验的借鉴D.现实形势的需要4.(2022·山东省临沂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3)南北朝时期,金属货币在北方几乎绝迹,谷帛代替了钱币作为交易媒介。但在南方,金属货币的使用却是不断扩大,还产生筹码不足和钱币盗铸等问题。这反映出当时()A.南方经济水平高于北方B.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C.货币的功能和价值下降D.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控力减弱5.(2022·山东省威海市高三上期末·4)北魏孝文帝改革庙号,推最先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鲜卑贵族部落首领的祖先设庙拜祭。在庙号改定后,“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这些举措()A.消除了传统贵族的影响B.宣示了政权的合法性C.减少了国家改革的阻力D.开始了政权的封建化6.(2022·天津市和平区二模·2)北魏太和九年颁行《地令》,共15条。《地令》第1条前部,第2、4、5、7、8、9、10、13、14诸条款,都有关于国家授田与土地还受的内容。《地令》第3条后款规定各户原有桑田“不在还受之限”,第6条规定“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恒从见口……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这表明当时()A.土地国有与现实存在冲突B.自耕农经济出现了衰退C.国家土地政策并不够完备D.土地国有制逐渐被废弃7.(2022·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选考模拟·3)祝总斌在《门阀制度》中谈到,中古门阀制度,整个看来,最主要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至于士族免徭役、婚姻论门第,“士庶之际,实自天隔”等特征,都是由前者逐渐派生的。据此可知()A.政治地位决定了士庶的差别B.士族因免徭役而经济实力强大C.婚姻关系固化了当时的阶级D.门阀政治是当时政治的主流8.(2022·辽宁省锦州市一模·2)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族谱系备受重视,从发掘的贵族墓葬墓志看,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族的贵族认同炎黄为先祖的远多于汉族。这反映出()A.华夏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B.各民族渴望国家统一愿望强烈C.民族政权宣扬政治合法性D.传统宗法门第观念被普遍接受9.(2022·山东省青岛市一模·2)《三国志》记载,孙权封儿子孙奋为齐王,居武昌;孙休为琅琊王,居虎林(今安徽省),而齐与琅琊均位于曹魏政权境内。孙权该举措的主要意图是()A.瓦解分化曹魏政权B.阐明政权的合法性C.表明统一南北的意志D.制造统一全国的舆论10.(2022·山东省济南市高三3月模拟考试·3)北魏时,朝廷专门在洛阳设归正里接收南朝人,设归德里接收北方各族人,设慕化里接收“东夷”来人,设慕义里接收“西夷”来人。这反映出当时()A.政府实行民族分化政策B.北魏政权深受汉文化影响C.北魏正统地位得以确认D.北方经济水平仍超过南方核心考点02隋唐的兴亡1.(2022·浙江省温州市高二上期末考试·4)有学者指出,隋朝末年,凡举兵造反者,无不以开仓放粮为招兵手段或善后措施。隋朝政府积累财富,粮食满仓,主观意图当然不是资助反叛,但客观上,越是粮仓重地,越是矛盾激化之所。学者意在说明隋朝()A.国富民强B.重视官方储粮C.社会救济成效显著D.粮食满仓与民众造反的关系2.(2021·湖北省十堰市高中联合体高二上期中联考·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顾炎武则认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据此可知二者都()A.主张取消中央集权B.关注现实政治的弊病C.反对君主专制D.主张中央与地方分权制衡3.(2021·北京学业水平·5)唐玄宗统治前期,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4.(2021·山东省淄博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5)如表是唐朝后期南北户数升降比较表,表中数据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项目天宝元年(742年)户数元和年间(806—820年)户数下降幅度(%)占全国户数比例(%)北方373665286688776.836.52南方3117624150654851.6863.48总计6854276237343565.73100A.安史之乱造成社会动荡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北民南迁促进南方发展D.两税法取代租调制5.(2021·北京昌平区高二第二学期期末·6)唐太宗说:“炀帝岂不以下无忠臣,身不闻过,恶积祸盈,灭亡斯及!若人主所行不当,臣下又无匡谏,苟在阿顺,事皆称美,则君为暗主,臣为谀臣。君暗臣谀,危亡不远。”为此,唐太宗的做法是()A.轻徭薄赋,劝课农桑B.居安思危,戒奢从简C.知人善任,虚怀纳谏D.大兴文治,改革兵制1.(2022·山东德州三模·3)图1为唐天宝元年(742年)人口密度图。这反映出当时()图1A.户籍管理更加严格B.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C.全国人口大幅增长D.南方开发程度超越北方2.(2022·山东中学联盟高考押题·4)贞观元年唐太宗下了一道诏书,规定寡妇丧期已满者,要及时改嫁,鳏夫也要及时婚配。并且把诏令的实行结果作为考察地方官政绩的重要指标;开元二十二年唐玄宗下诏,将合法婚龄降低到男子15岁、女子13岁。据此可以推知,当时()A.人口增长慢于预期B.社会福利体系初步建立C.社会供养能力不足D.妇女守节观念尚未产生3.(2022·山东省临沂市二模·3)(唐朝)王建《凉州行》(部分):“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养蚕缲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该诗反映了()A.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B.社会治理制度完善C.中华多元一体格局固化D.羁縻政策成效显著4.(2022·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选考模拟·4)陈寅恪在《金明馆丛稿二编》中写道: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据此可知()A.民族之间的交融促进了社会发展B.民族之间的交融扩大了国土疆域C.长期的分裂割据促进了文化整合D.长期的分裂割据加速了民族融合5.(2022·河北承德一模·3)表1所示为历史学家张国刚先生对9世纪初叶的唐代藩镇的分类。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唐代的藩镇割据()表1类型地区概述独立型藩镇河朔地区多为安史余孽盘踞,割据性强防遏型藩镇中原地区归顺朝廷,听从调遣,对河朔跋扈藩镇有制约作用防御型藩镇西北边地所设之军镇乃抵御外辱之需财源型藩镇江淮流域承担着给国家输送粮食、财赋的职能A.具有区域性与制约性统一的特点B.彻底解决了西北的边患问题C.造成了国家四分五裂的混乱局面D.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6.(2022·山东省威海市高三上期末·5)图2为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经济示意图。这一时期为()图2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7.(2022·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学会高三上期末学业水平监测·3)由于关中的物资供给由过去的窘迫变为丰富宽裕,唐政府于开元二十四年由洛阳西返后便长期驻在长安。当时关中物资供给状况的变化主要是因为()A.曲辕犁由江东扩展至关中B.江雅与长安间的运输改善C.关中从战乱中得到了恢复D.唐玄宗奖励农耕励精图治8.(2022·四川省广安等六市一模文综·26)历史上“西域”的范围并不固定,在唐代就多次发生变化。唐初主要指敦煌以西,唐太宗时转变为吐鲁番以西,唐高宗以后则逐渐用于特指帕米尔以西。“西域”范围的变化,反映出唐代()A.边疆地区矛盾加剧B.治理疆域向西扩张C.政治中心加速西移D.佛教东传影响扩大9.(2022·八省八校高三第一次T8联考(湖南卷)·4)唐前期,关中261个军府拥兵26万,约占全国军府总数和兵力总额的40%。唐玄宗天宝年间,却设置了安西等九个节度使和一个岭南五府经略使,十镇兵力驻军约49万人,约占当时全国总兵力的86%。这一举措()A.体现了唐内重外轻的布局B.为唐朝衰落埋下隐患C.遏制了边疆少数民族叛乱D.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10.(2022·湖南省怀化市高三一轮诊断监测·4)藩镇是唐朝至关重要的军事要地,藩镇的统帅即为节度使,节度使不仅手握重兵,同时还兼管管理屯田的营田使及管理军需的支度使。天宝年间之后,又获得了对道采访使(监督州县)的掌管权力。这些现象()A.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B.标志着郡县制度的彻底废除C.必然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出现D.表明中央集权制度面临危机核心考点03魏晋隋唐的制度1.(2022·山东安丘、高密、诸城高二下期中·10)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A.土地兼并严重B.政府调整经济政策C.均田制遭破坏D.商品经济繁荣发展2.(2022.1·云南学业水平·5)下图是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三省中的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该制度使()A.地方权力彻底消亡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相权分割和中央行政效率低下D.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3.(2022·江苏扬州高二上调研·3)唐初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以黄白二麻为纶命重轻之辨”,安史之乱中翰林学士(开元二十六年设置)正式掌管制诏。之后,军国重事,由翰林以白麻草拟;普通诏令,则用黄麻,由中书草拟。由此推断唐中后期()A.政局变化抑制皇权发挥B.中枢机构出现变动C.翰林院掌握了决策权力D.三省六部实已废除4.(2021·湖南学业水平·3)隋唐时期创立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授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5.(2021.12·贵州学业水平·2)下图是三省制的形成过程示意图。()A.君主专制弱化B.制度建设具有延续性C.中央集权加强D.选官制度的不断完善1.(2022·八省(市)高三12月联考·4)唐代科举考试试卷不密封,主考官决定是否录取时,既看考生的答卷水平,也可以参考考生平时的作品和声誉,如举子平时所作诗文卷轴向礼部交纳的“纳省卷”,在社会、政治、文坛上都有地位的人向主考官推荐的“通榜”等。唐代科举的这一录取原则()A.反映了唐代科举制度的完善B.加强了土族对政权的控制C.体现了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D.利于对参考考生全面考察2.(2022·福建省部分学校高三12月联考·2)《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期“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并且破格提拔,以至于“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自炫鬻者以千数”。这反映了汉代()A.延续了百家争鸣的局面B.察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C.采取分科考试选拔人才D.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3.(2022·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12月联考·5)唐朝前期,在宰相制度中出现参知机务、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差遣名称。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便利皇权集中的需要B.满足庶族参政的要求C.提高行政决策的效率D.实现职官体系的完善4.(2022·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高三大联考·5)唐代科考中盛行着多种入仕的办法,如“通榜”就是主试者将自己赏识的考生列上名单。录取时甚至可以不必看应试者的试卷,单凭谁是通榜者、谁是社会知名之士、谁门第出身高贵,就可以预先定好录取名单。由此可见,唐代科举考试()A.尚存有举荐选官的痕迹B.导致选官制度发生异变C.奠定了门阀土族的基础D.仍属于贵族政治一部分5.(2022·江苏省百校联考高三第二次考试·5)明朝为了保证科举能选拔出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从1427年起,在会试中实行南北卷制度。后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也逐渐稳定,南卷、北卷和中卷的录取比例分别为55%、35%和10%。由此可见()A.明朝的科举制走向衰落B.明朝中央集权得到强化C.分卷制度相对公平合理D.录取比例反映经济水平6.(2022·山东潍坊三模·4)表1为唐代两种不同的赋税制度。从前者向后者的转变反映出当时()表1制度征收方式租庸调制租:政府授田的男丁,每年须交纳粟二石庸:每丁每年须为国家服劳役二十日调:每丁按照当地的出产,每年输纳绢二匹、绫二丈、绵三两两税法全国各地的人民,一律以现有男丁与田地数目为标准,划分等级,规定税额,分夏、秋两季交纳,其税额概以钱计,再折合绫绢缴纳A.封建剥削减轻B.货币经济发展C.人身控制加强D.实物地租消失7.(2022·山东省滨州市二模·3)唐初,薛元超以门荫入仕,高宗时官至宰相。他曾说:“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崔、卢、李、郑、王五姓);不得修国史。”这反映了当时()A.门第观念逐渐淡化B.政治制度的导向C.历史传承得到强化D.门阀势力的衰弱8.(2022·山东省淄博市高三模拟·4)唐代初期釆用府兵制,征兵对象主要是均田农民,农民忙时务农,闲时参加军事训练,国家打仗时随军出征,自己携带粮食和武器。唐玄宗时,政府改行募兵制,由国家招募职业军人,提供军饷和装备,招募的兵士由专门的军官训练和指挥,长期服兵役。唐玄宗改行募兵制是基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B.两税法广泛推广C.藩镇割据的出现D.均田制受到破坏9.(2022·重庆市普通高中高三第一次联合诊断检测(康德卷)·5)官卷之设始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庚辰科会试,“凡系大臣子弟,另编字号”,其录取须依定额,不得挤占民卷。有记载称:“江南乡试,俗名第十九名为官元,以官卷中式最高名数以第十九名为止”。掘此可知,官卷之法的推行()A.维护了官僚特权B.提高了官员素质C.有利于取士公平D.保证了吏治清明10.(2022·四川省绵阳市二模历·25)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故重武轻文的现象相当严重。一些人还以卫青、霍去病为榜样,认为他们虽然不读书,却能成为公辅,故“男儿当横行天下,自取富贵,谁能端坐读书,作老博士也”,这反映出当时()A.门阀政治影响社会阶层流动B.唯才是举成为社会共识C.佛道两家发展为时代主旋律D.社会动荡激发爱国情怀核心考点04魏晋隋唐的文化1.(2022·江苏徐州高二下期中·3)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云冈石窟建设进入晚期。与中期造像相比,菩萨造像大多身形修长,身缠帔帛,神情高傲,给观者以洒脱超然之感,而这种形象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仙形象相符合。这反映当时()A.佛像雕刻技术日益创新B.北方分裂割据混战不止C.佛教呈现出本土化趋势D.民族交融进程停滞不前2.(2022.1·云南学业水平·4)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下列人物中被称为“书圣”的是()A.王羲之B.吴道子C.贾思勰D.祖冲之3.(2021.7·云南学业水平·3)魏晋至隋唐时期,修建了大量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由此可知,这一时期()A.生产技术进步B.艺术种类众多C.佛教广泛传播D.社会持续动荡4.(2022·北京学业水平·1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成就斐然。《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本草纲目》代表了某一领域的成就。这一领域是()A.数学B.农学C.医学D.天文学5.(2022·广东省佛山市高二上期末考试·5)《齐民要术》载,黄河流域地区广泛种植大豆,并与其他作物轮种、间作、套种。至宋元时,大豆的种植遍及全国各地。这说明()A.南北经济趋向均衡B.民众饮食结构发生根本改变C.土地利用效率提高D.生产力发展提升了科学认识1.(2022·辽宁大连二模·4)公元九世纪初,日本高僧空海随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佛法,期间经常研习王羲之、颜真卿书法(见图1)的笔法。回到日本后,空海积极发展日本的书法(见图2)并开创日本书法理论的先河。分析材料可知,空海的重要贡献是()A.促进中华文化在日本传播B.使佛教文化从此传入日本C.开启了中日政治交往历程D.将日本先进文化带到中国2.(2022·山东省滨州市二模·2)魏晋南北朝时期,莲花、忍冬、飞天和缠枝花等成为基本纹饰,逐渐成为石窟、工艺美术方面的主流图案。这表明()A.外来文化丰富了艺术创作B.艺术创作走向自觉C.政权更迭阻断了文化传承D.南北经济交流频繁3.(2022·山东省青岛市一模·3)哈密市拉甫却克墓地发掘出土了五铢钱、开元通宝、漆木器、仿东罗马金币、萨珊波斯银币、金戒指、瓜棱珠大耳环等器物。这()A.证明该墓葬形成不晚于唐朝初年B.说明中国手工业水平领先于世界C.体现了西域开始同中原建立联系D.反映了东西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4.(2022·海南省高三学业水平诊断·2)据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载,北方农民“常在桑田中间用锄耕地,密植绿豆、小豆等作物”,既收获了豆类又“润泽益桑”。据此可知,当时北方地区()A.人地矛盾日益突出B.农民普遍缺少耕牛C.农作技术已较成熟D.轮作农业开始出现5.(2022·湖南省长沙市新高考适应性考试·4)杜牧诗作《江南春》中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但事实上北朝当时的寺庙远比南朝要多。杜牧的主要意图是()A.倡导儒学复兴B.揭示南朝灭亡教训C.暗讽崇佛现象D.描述南方别致景色6.(2022·八省八校高三第一次T8联考(湖北卷)·4)唐代实行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