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扶贫模式与措施研究报告_第1页
三农扶贫模式与措施研究报告_第2页
三农扶贫模式与措施研究报告_第3页
三农扶贫模式与措施研究报告_第4页
三农扶贫模式与措施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扶贫模式与措施研究报告TOC\o"1-2"\h\u27234第一章绪论:阐述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框架与结构。 317483第二章农村扶贫工作现状分析:分析我国农村扶贫工作的现状、政策与措施。 326018第三章农村扶贫工作问题与挑战:探讨农村扶贫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310076第四章国内外三农扶贫模式研究:研究国内外成功的三农扶贫模式,总结其经验与启示。 36175第五章三农扶贫模式与措施:提出符合我国农村实际的三农扶贫模式与措施。 328278第六章结论与建议:对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321054第二章三农扶贫模式概述 342022.1三农问题的内涵与扶贫的重要性 3326522.1.1三农问题的内涵 3170642.1.2扶贫的重要性 3244452.2三农扶贫模式的定义与分类 4203372.2.1三农扶贫模式的定义 43622.2.2三农扶贫模式的分类 498412.3三农扶贫模式的发展历程 413402.3.1政策引导阶段(1980年代) 5171942.3.2项目支持阶段(1990年代) 5283202.3.3整合发展阶段(2000年代) 581692.3.4精准扶贫阶段(2010年代) 517302.3.5全面推进阶段(2020年代) 524846第三章产业扶贫模式 5268353.1产业扶贫的内涵与特点 510113.1.1产业扶贫的内涵 5307093.1.2产业扶贫的特点 5301393.2产业扶贫的主要模式 6126003.2.1资源开发型 6229793.2.2产业升级型 689093.2.3产业融合型 6175613.2.4创新驱动型 6229503.3产业扶贫模式的实施策略 660463.3.1政策引导 6248423.3.2资金扶持 6191333.3.3技术支持 630563.3.4市场开拓 673933.3.5人才培养与引进 715906第四章金融扶贫模式 7105104.1金融扶贫的内涵与功能 7234094.2金融扶贫的主要模式 733974.3金融扶贫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730078第五章教育扶贫模式 8311425.1教育扶贫的内涵与意义 8217365.1.1内涵 8290255.1.2意义 884215.2教育扶贫的主要模式 852435.2.1政策扶持型 8165195.2.2对口支援型 9164975.2.3社会参与型 9110655.2.4产业扶贫型 918545.3教育扶贫模式的效果评估 9190145.3.1评估指标体系 9141655.3.2评估方法 9233935.3.3评估结果应用 1017539第六章健康扶贫模式 1011496.1健康扶贫的内涵与需求 1084136.1.1健康扶贫的内涵 1029506.1.2健康扶贫的需求 10200036.2健康扶贫的主要模式 10308986.2.1政策引导模式 10295076.2.2资源整合模式 11247066.2.3社会参与模式 11242866.3健康扶贫模式的实施策略 11150236.3.1完善健康扶贫政策体系 11263616.3.2优化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155256.3.3激发贫困地区居民内生动力 1122341第七章生态扶贫模式 12127607.1生态扶贫的内涵与目标 12273017.1.1生态扶贫的内涵 12123787.1.2生态扶贫的目标 12291447.2生态扶贫的主要模式 1232607.2.1生态补偿模式 1262517.2.2生态农业模式 12125387.2.3生态旅游模式 126197.2.4生态就业模式 1348427.3生态扶贫模式的环境效应 1347687.3.1生态环境改善 13176147.3.2生态产业壮大 13186947.3.3生态意识提升 13236897.3.4社会效益显著 1312333第八章扶贫政策与措施 13324288.1扶贫政策的发展与演变 1369408.2扶贫政策的主要内容 14167558.3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 1424876第九章三农扶贫模式的区域差异与适应性 14309009.1三农扶贫模式的区域差异 143079.1.1东部地区三农扶贫模式的特点 1484169.1.2中部地区三农扶贫模式的特点 15253529.1.3西部地区三农扶贫模式的特点 1548559.2三农扶贫模式的适应性分析 15210309.2.1东部地区三农扶贫模式的适应性 15207599.2.2中部地区三农扶贫模式的适应性 15252129.2.3西部地区三农扶贫模式的适应性 15308659.3三农扶贫模式的区域发展策略 15145119.3.1东部地区发展策略 1535049.3.2中部地区发展策略 16146689.3.3西部地区发展策略 1613964第十章三农扶贫模式的未来发展 163245310.1三农扶贫模式的发展趋势 162601510.2三农扶贫模式的创新方向 161336310.3三农扶贫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17第一章绪论:阐述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框架与结构。第二章农村扶贫工作现状分析:分析我国农村扶贫工作的现状、政策与措施。第三章农村扶贫工作问题与挑战:探讨农村扶贫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第四章国内外三农扶贫模式研究:研究国内外成功的三农扶贫模式,总结其经验与启示。第五章三农扶贫模式与措施:提出符合我国农村实际的三农扶贫模式与措施。第六章结论与建议:对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第二章三农扶贫模式概述2.1三农问题的内涵与扶贫的重要性2.1.1三农问题的内涵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农村是城市发展的后盾,农民是国家的根基。三农问题涉及国家粮食安全、农村社会稳定、农民增收等多个方面,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2.1.2扶贫的重要性扶贫工作是我国长期关注的重要任务,旨在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扶贫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扶贫工作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2)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扶贫工作有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3)维护社会稳定。扶贫工作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4)促进经济发展。扶贫工作有助于拓展国内市场,提高消费水平,推动经济发展。2.2三农扶贫模式的定义与分类2.2.1三农扶贫模式的定义三农扶贫模式是指在主导下,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项目支持等手段,整合各类资源,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农业、农村、农民全面发展的一种扶贫方式。2.2.2三农扶贫模式的分类根据扶贫主体、扶贫方式、扶贫对象等因素,可以将三农扶贫模式分为以下几种:(1)产业扶贫:以发展农业产业为核心,通过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2)就业扶贫:以提供就业岗位为核心,通过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3)教育扶贫: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核心,通过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技能。(4)科技扶贫:以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为核心,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5)基础设施扶贫: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为核心,通过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2.3三农扶贫模式的发展历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三农扶贫模式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2.3.1政策引导阶段(1980年代)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民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2.3.2项目支持阶段(1990年代)这一阶段,开始实施一系列扶贫项目,如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等,以解决农村贫困问题。2.3.3整合发展阶段(2000年代)这一阶段,开始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实施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程,推动农村全面发展。2.3.4精准扶贫阶段(2010年代)这一阶段,提出精准扶贫战略,通过精确识别贫困人口,实施针对性的扶贫措施,提高扶贫效果。2.3.5全面推进阶段(2020年代)这一阶段,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三农扶贫工作将更加注重农村全面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第三章产业扶贫模式3.1产业扶贫的内涵与特点3.1.1产业扶贫的内涵产业扶贫是指以产业发展为核心,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支持等手段,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持续稳定增收。产业扶贫旨在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1.2产业扶贫的特点(1)长效性:产业扶贫注重培养贫困地区的产业优势,实现贫困人口的持续增收,具有长远的发展前景。(2)可持续性:产业扶贫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保证扶贫产业的可持续发展。(3)区域性:产业扶贫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条件,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培育产业。(4)辐射性:产业扶贫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带动周边地区和贫困人口共同发展。3.2产业扶贫的主要模式3.2.1资源开发型资源开发型产业扶贫主要依托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民族文化产业等。3.2.2产业升级型产业升级型产业扶贫是指通过技术改造、产业链延伸等手段,提升贫困地区的传统产业,提高附加值。3.2.3产业融合型产业融合型产业扶贫是指将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相互融合,形成产业链,实现产业协同发展。3.2.4创新驱动型创新驱动型产业扶贫主要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手段,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3.3产业扶贫模式的实施策略3.3.1政策引导(1)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扶贫政策,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2)完善产业扶贫的财政、金融、土地等政策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3.3.2资金扶持(1)加大财政投入,设立产业扶贫专项资金。(2)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产业扶贫,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3.3.3技术支持(1)建立产业扶贫技术培训体系,提高贫困人口的技能水平。(2)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推动产业升级。3.3.4市场开拓(1)建立产业扶贫产品销售渠道,拓宽市场空间。(2)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业扶贫产品的市场竞争力。3.3.5人才培养与引进(1)建立产业扶贫人才培养机制,提高贫困地区人才素质。(2)引进高层次人才,为产业扶贫提供智力支持。第四章金融扶贫模式4.1金融扶贫的内涵与功能金融扶贫是指利用金融手段,通过优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高农村贫困地区的金融可得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缓解贫困问题的一种扶贫方式。金融扶贫的核心在于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实现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金融扶贫的主要功能包括:(1)提高贫困地区金融服务水平,满足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金融服务需求。(2)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3)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贫困地区,助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4.2金融扶贫的主要模式我国金融扶贫的主要模式包括:(1)政策性银行扶贫模式: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代表,通过提供优惠贷款、发行债券等方式,支持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2)商业银行扶贫模式:商业银行通过优化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为贫困地区提供融资支持,助力农村经济发展。(3)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扶贫模式: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挥地缘、人缘优势,为贫困地区提供信贷支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4)互联网金融扶贫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宽贫困地区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提高金融服务效率。4.3金融扶贫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在金融扶贫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方面,我国取得了以下成果:(1)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针对贫困地区的实际需求,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扶贫产品,如扶贫小额信贷、扶贫专项贷款等。(2)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加大农村支付体系建设力度,提高农村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3)加强政策支持:制定一系列金融扶贫政策,为贫困地区提供融资支持。(4)推动金融扶贫与产业扶贫相结合:发挥金融扶贫在产业扶贫中的重要作用,推动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5)加强金融扶贫宣传和培训:提高贫困地区金融素养,增强农村贫困人口的金融意识。第五章教育扶贫模式5.1教育扶贫的内涵与意义5.1.1内涵教育扶贫是指通过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水平,培养贫困人口的知识和技能,使其具备自我发展和持续增收的能力,从而实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教育扶贫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多个层面,旨在消除贫困的代际传递,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5.1.2意义教育扶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贫困人口素质:教育扶贫有助于提高贫困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为贫困地区培养更多的人才。(2)促进经济转型:教育扶贫有助于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3)消除代际贫困:教育扶贫有利于消除贫困的代际传递,使贫困地区的下一代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机会。(4)社会公平与和谐:教育扶贫有助于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谐。5.2教育扶贫的主要模式5.2.1政策扶持型政策扶持型教育扶贫模式以为主导,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为贫困地区提供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具体措施包括: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改善贫困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实施教育扶贫项目,提高贫困地区教育质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5.2.2对口支援型对口支援型教育扶贫模式以地区间对口支援为基础,通过发达地区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援助,提升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具体措施包括:选派优秀教师到贫困地区支教;开展教育交流活动,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实施远程教育项目,弥补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不足。5.2.3社会参与型社会参与型教育扶贫模式以社会力量参与为主,通过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资源的整合,为贫困地区提供教育援助。具体措施包括:开展公益项目,资助贫困学生;组织志愿者支教,提升贫困地区教育质量;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参与教育扶贫。5.2.4产业扶贫型产业扶贫型教育扶贫模式以产业发展为支撑,通过发展教育产业,为贫困地区提供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具体措施包括:发展职业教育,培养贫困地区的专业技能人才;推动教育产业发展,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实施教育扶贫项目,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5.3教育扶贫模式的效果评估5.3.1评估指标体系教育扶贫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资源改善:包括教育经费投入、教育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2)教育质量提升:包括学生学业成绩、升学率、教育成果等方面。(3)贫困人口素质提升:包括贫困人口的文化程度、职业技能、创业能力等方面。(4)经济社会发展:包括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状况等方面。5.3.2评估方法教育扶贫效果评估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定量评估:通过对教育扶贫项目的各项指标进行量化分析,评估教育扶贫的效果。(2)定性评估:通过专家评审、实地考察等方式,对教育扶贫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综合评价。(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扶贫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教育扶贫提供借鉴。(4)监测与预警:建立教育扶贫监测预警系统,对教育扶贫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发觉和解决问题。5.3.3评估结果应用评估结果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调整: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育扶贫政策,优化教育扶贫模式。(2)资源配置:根据评估结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扶贫效果。(3)项目改进:针对评估中发觉的问题,改进教育扶贫项目,提升项目实施效果。(4)经验推广:总结教育扶贫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其他贫困地区,提高教育扶贫的整体效果。第六章健康扶贫模式6.1健康扶贫的内涵与需求6.1.1健康扶贫的内涵健康扶贫是指通过改善贫困地区居民的健康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进而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健康扶贫关注的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旨在通过提供全面的健康服务,减轻贫困人口的医疗负担,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6.1.2健康扶贫的需求我国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健康扶贫需求日益凸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贫困地区居民的健康素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2)加强贫困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3)加大健康扶贫政策宣传力度,提高贫困人口对健康扶贫政策的知晓率。(4)实施健康扶贫项目,为贫困人口提供针对性的健康服务。6.2健康扶贫的主要模式6.2.1政策引导模式政策引导模式是通过制定一系列健康扶贫政策,引导贫困地区居民树立健康观念,提高健康素养。主要包括:(1)落实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保证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待遇。(2)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为贫困人口提供免费体检、健康教育等服务。(3)开展健康扶贫宣传教育活动,提高贫困地区居民的健康意识。6.2.2资源整合模式资源整合模式是指整合各类健康扶贫资源,优化贫困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主要包括:(1)加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能力。(2)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缓解贫困地区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3)推动健康扶贫与教育、产业等其他扶贫领域相结合,形成合力。6.2.3社会参与模式社会参与模式是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健康扶贫工作,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主要包括:(1)引导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健康扶贫项目,提供资金、技术支持。(2)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健康扶贫志愿服务,传播健康知识。(3)加强与贫困地区居民的需求对接,保证健康扶贫项目精准发力。6.3健康扶贫模式的实施策略6.3.1完善健康扶贫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健康扶贫政策体系,保证政策实施的科学性、连贯性和有效性。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政策宣传,提高贫困人口对健康扶贫政策的知晓率。(2)完善健康扶贫政策,保证政策覆盖面和实施效果。(3)加强政策评估,及时调整完善健康扶贫政策。6.3.2优化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满足贫困人口的健康需求。具体措施包括:(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机构硬件水平。(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人员素质。(3)推广适宜技术,提高贫困地区医疗服务能力。6.3.3激发贫困地区居民内生动力引导贫困地区居民树立健康观念,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健康教育,培养贫困地区居民良好的生活习惯。(2)开展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地区居民就业创业能力。(3)加强政策引导,鼓励贫困地区居民积极参与健康扶贫项目。第七章生态扶贫模式7.1生态扶贫的内涵与目标7.1.1生态扶贫的内涵生态扶贫是指在保障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依托生态资源,发挥生态优势,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和开发措施,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增收的一种扶贫方式。生态扶贫旨在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高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7.1.2生态扶贫的目标生态扶贫的主要目标包括以下几点:(1)改善生态环境:通过生态扶贫项目,恢复和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环境质量。(2)促进经济发展: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加贫困地区经济收入。(3)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通过生态扶贫项目,使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增收,提高生活水平。(4)增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生态扶贫,提高贫困地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7.2生态扶贫的主要模式7.2.1生态补偿模式生态补偿模式是指通过设立生态补偿基金,对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给予资金支持,从而促进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7.2.2生态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模式是指利用生态农业技术,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实现农民增收的一种模式。主要包括生态种植、生态养殖、生态循环农业等。7.2.3生态旅游模式生态旅游模式是指依托贫困地区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增收的一种模式。7.2.4生态就业模式生态就业模式是指通过开展生态保护工程,如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机会,实现稳定增收的一种模式。7.3生态扶贫模式的环境效应7.3.1生态环境改善生态扶贫项目实施后,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7.3.2生态产业壮大生态扶贫项目推动了贫困地区生态产业的发展,形成了特色优势产业,为贫困地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动力。7.3.3生态意识提升生态扶贫项目使贫困地区的居民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高了生态意识,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7.3.4社会效益显著生态扶贫项目在提高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同时还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如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第八章扶贫政策与措施8.1扶贫政策的发展与演变扶贫政策作为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历了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扶贫政策的发展与演变呈现出以下特点:(1)从单一政策向多元化政策转变。扶贫政策从最初的救济式扶贫,逐渐发展为包括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在内的多元化政策体系。(2)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在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政策制定者逐渐认识到,单纯追求扶贫数量的增加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而应关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内在发展能力。(3)从到地方的政策传导机制不断完善。扶贫政策的深入实施,到地方的政策传导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政策执行力度和效果得到显著提升。8.2扶贫政策的主要内容当前我国的扶贫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扶贫。通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收入水平。(2)就业扶贫。通过提供就业培训、就业信息、创业支持等手段,帮助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和创业。(3)教育扶贫。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改善贫困地区教育条件,提高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水平。(4)健康扶贫。通过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改善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条件,减轻贫困人口的医疗负担。(5)生态扶贫。通过实施生态补偿、生态移民等政策,保护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态环境质量。(6)社会保障扶贫。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8.3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通过扶贫政策的深入实施,我国贫困人口数量从2010年的1.66亿减少到2019年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7.2%降至0.6%。(2)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加快。扶贫政策的实施,使贫困地区的经济结构得到优化,特色优势产业得到发展,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提高。(3)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扶贫政策的大力推进,使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为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4)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扶贫政策的实施,使贫困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提升,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得到加强。(5)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扶贫政策注重生态保护,使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九章三农扶贫模式的区域差异与适应性9.1三农扶贫模式的区域差异9.1.1东部地区三农扶贫模式的特点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三农问题相对较小。在三农扶贫模式方面,东部地区以产业扶贫为主,注重农村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值;(2)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3)引导农民参与产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9.1.2中部地区三农扶贫模式的特点中部地区三农问题较为突出,扶贫模式以政策扶贫和产业扶贫为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保证扶贫资金精准发放;(2)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附加值;(3)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增加农民收入。9.1.3西部地区三农扶贫模式的特点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三农问题较为严重。三农扶贫模式以生态扶贫和政策扶贫为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恢复生态环境;(2)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农民生活水平。9.2三农扶贫模式的适应性分析9.2.1东部地区三农扶贫模式的适应性东部地区三农扶贫模式在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但是在政策引导、农民参与等方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