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各种典章制度臻于完备,大量日本留学生来华学习。这些留学生归国后,要求仿效中国。于是日本政府实行()A.农奴制改革B.大化改新C.明治维新D.建立政教合一2、15世纪中期,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一种可以成批浇铸字模的手工浇铸机,用活字与机械来印制书籍,并建立了印刷厂。他的发明很快得到推广,到1500年德国有60多个城市有印刷厂,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这反映出当时()A.毕昇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B.科学技术推动政治新变革C.宗教改革推动了信息传播D.社会需求与商业发展结合3、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人类以智慧和劳动创造出无数雄伟壮丽的文化景观。但是目前文化遗产保护的形势十分严峻。下列遗产破坏的主要原因与其它三个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A.丽江古城B.巴米扬西大佛C.吴哥古迹群D.圆明园4、公元前后,由于匈奴势力的扩张,大月氏人被迫西迁中亚,建立的政权是A.赫梯帝国B.亚述帝国C.贵霜帝国D.罗马帝国5、《格致新报》由上海人朱开甲于1808年3月在上海创办。该报设有回答读者提问的专栏;至该报终刊时,共有答问242条,其分类如下,对如表分析不准确的是。

。序号。

类别。

数字。

比例(%)

序号。

类别。

数字。

比例(%)

1

日常生活现象。

45

18.6

8

地理。

3.3

2

应用科学。

33

13.6

9

趣味问题。

8

3.3

3

时务。

24

9.9

10

生理。

7

2.9

4

物理。

20

8.3

11

化学。

6

2.5

5

天文。

18

7.4

12

军事。

5

2.1

6

生物。

15

6.2

13

其他。

43

17.8

7

医学。

10

4.1

14

总计。

242

100

A.19世纪末中国社会对时务的关注度较高B.甲午战败后应用科学引起了国人的高度关注C.一定程度反映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D.西学东渐直接引发中国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这些主张,着重强调的是()A.以人为本B.天人合一C.崇德尚贤D.天下为公7、南宋临济宗禅师宗杲认为:“三教圣人所说之法,无非是劝善诫恶,正人心术。”忠义孝道以及治人安国之术与佛教的宗旨并不矛盾。材料说明A.儒、道、佛逐渐融合B.三教合归于佛学思想C.儒学正统地位正丧失D.佛教逐渐取代儒学地位评卷人得分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8、史实: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

推论:荷马史诗是欧洲第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题(共8题,共16分)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国的人文主义文化传统中,对人的价值及尊严是十分崇尚的。儒家重视人的价值,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流。自孔子始,便一再地强调“入世”。“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可谓知矣。”孔子自己也坚守“不语怪、力、乱、神”,把人事放在首位。“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说明孔子具有比较强烈的非宗教意识和倾向。孔子之后,儒家也基本上是反宗教、反出世的,儒家学者都十分强调人事。儒家的《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些儒家的经典,也没有主张超世脱俗的言论,都是针对现实社会需要的。——摘编自丁卯《政治规约与思想传播——历史视域下的解放区木刻研究(1937〜194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古代儒家“反宗教”的历史因素。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先秦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没有多少兴趣;他们提供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从规劝和改良的语气看,这种哲学无疑反映了一个屡起冲突、政治混乱的时期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材料二据我们所作的粗略统计;中国先秦15位重要的哲学家中,有13人曾从政做官;而在古希腊15位重要哲学家中,却有11人致力于自然科学研究,很少有人从政做官。当我们进一步深入考察他们的思想;学说之后,就会发现中国先秦哲学思想常常与政治、伦理思想融为一体,而古希腊哲学思想则往往同自然科学知识交织在一起。因此,中国先秦哲学的致思趋向显然是社会政治、伦理问题。相比之下,古希腊哲学迥然不同,它的致思趋向则是自然界的课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先秦思想家的致思趋向并分析成因。

(2)材料二认为古希腊哲学家的致思趋向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11、明末清初与晚清民初,中国先后出现了两次西学东渐的热潮,利玛窦和严复作为代表人物,体现了两次西学东渐不同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利玛窦简介。

1583年,进入中国传教。

1601年,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到京师献图,深受明神宗喜爱。

1607年,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正式出版。

同时他还把《四书》翻译成拉丁文,并在书信;回忆录中记叙了在华经历和对中国的印象。

利玛窦(左)与徐光启(右)儒服画像。

材料二大西洋陪臣利玛窦谨奏臣本国极远逖闻天朝声教文物用是离本国,航海而来缘音译未通,有同喑哑,僦居学习语言文字,淹留肇庆韶州二府十五年,颇知中国古先圣人之学,于凡经籍亦略诵记伏念堂堂天朝,方且招徕四夷,遂奋志径趋阙廷——1601年利玛窦给明神宗的上疏材料三

严复。

严复简介。

1866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

1877年派往英国海军大学留学。

1880年担任北洋水师学堂教官。

1895年起发表《论世变之亟》《救亡决论》等文,介绍西方政治经济学学说。

1896年捐资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

1897年译介《天演论》,将“进化论”介绍到中国,宣传维新变法,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1)材料一;二是否足以证明“利玛窦推崇中华文化”这一观点?简要说明理由。(至少两点依据)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严复成为“中国西学第一人”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三及所学知识,概述两次西学东渐的差异。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世纪,中俄贸易以中国的棉丝为主。18世纪后半叶,俄国棉纺织业发展进步,饮茶也在俄国普及,中国的茶叶输出量迅速增长。闽茶经汉口北上至河北张家口,经库伦(今乌兰巴托)至恰克图后由俄商贩运至俄国内地,行程近10000里,历时近半年,这一贸易路线被称为“万里茶道”。1812年,拿破仑战争导致俄罗斯社会动荡,对中俄茶叶贸易造成冲击。1853年,中国产茶省区的道路被起义军占领,茶路受阻导致闽茶价格上涨。部分商人将较为便宜的两湖(湖南、湖北)茶掺入闽茶贩运至恰克图。出乎意料的是,两湖茶非常对俄国人的口味。闽茶向俄輸出遇到的阻隔和两湖茶的登场,使汉口成为中俄茶叶贸易路线之中枢至1894年,汉口直接装运出口的茶叶为14.7万担,其中俄商贩运的茶叶量占输出总量的85%,汉口外贸市场为俄罗斯所独占。——摘编自宋时磊、刘再起《晚清中俄茶叶贸易路线变迁考以汉口为中心的考察》材料二1950年,苏联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世纪50年代,苏联政府对中国援建156家工业企业,涉及化工、冶金、石油机械、电力、建筑等领城。中国政府主要以补偿贸易的方式用农产品和原材料进行清偿。1950~1960年,苏联从中国进口的生铁占其进口总额的90.5%,锡占比98.8%,肉和肉产品占比54.5%,大米占比76.7%。1981~1989年,中国向苏联出口肉和罐头60万吨、生丝8000吨:同期,中国从苏联进口11.9万辆汽车.57架飞机。780万吨钢材和生铁,1700立方米锯材、原木和纸材,370万吨尿素。——摘编自李新、张宇熙《中俄经贸合作70年:经验与教训》(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世纪至19世纪末中俄茶叶贸易的趋势及影响这一趋势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80年代中苏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并谈谈对中苏贸易发展的认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1世纪教皇的权力开始由盛转衰,教皇解释《圣经》的话语权和释义权的威信逐渐降低基督教会迫切需要传播教义和布道占领民众心智,恢复信徒的信任。12世纪,大学中的学问研究开始盛行,14、15世纪的德国出现了类似海德堡大学这样的著名学府。这一时期,急需一项全新的、能够实现信息内容大批量复制的技术,以实现大规模传播、满足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11世纪教皇的权力开始由盛转衰,教皇解释《圣经》的话语权和释义权的威信逐渐降低基督教会迫切需要传播教义和布道占领民众心智,恢复信徒的信任。12世纪,大学中的学问研究开始盛行,14、15世纪的德国出现了类似海德堡大学这样的著名学府。这一时期,急需一项全新的、能够实现信息内容大批量复制的技术,以实现大规模传播、满足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摘编自黄雅丽《古登堡机器印刷术引发的系列变革研究》路德曾描述印刷机是“上帝最大、最极致的仁慈,通过它,福音事业被推向前行”。萨尔顿指出印刷术:“既促成了新思想的诞生与传播,又给旧思想的生命翻开了新的一页。”当印刷文化到来,书籍走进人们的生活,一个思想强烈躁动的时期随之而来,进而推动了新技术的采用,对后来的以机器取代人力影响深远。材料二路德曾描述印刷机是“上帝最大、最极致的仁慈,通过它,福音事业被推向前行”。萨尔顿指出印刷术:“既促成了新思想的诞生与传播,又给旧思想的生命翻开了新的一页。”当印刷文化到来,书籍走进人们的生活,一个思想强烈躁动的时期随之而来,进而推动了新技术的采用,对后来的以机器取代人力影响深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登堡印刷术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印刷革命”产生的深远影响。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鸦片战争时期,《四洲志》《英吉利纪略》《海国四说》等,有很多关于西方国家图书馆情况的记载。鸦片战争时期,《四洲志》《英吉利纪略》《海国四说》等,有很多关于西方国家图书馆情况的记载。1876年,出使欧洲的郭松焘在日记中写到:“游大学堂一,名曰波里安,藏书五十余万册”;薛福成在其《出使日记续刻》中写到:“法国有书楼五百所,藏书四百五十九万八千册;英国有书楼二百所,藏书二百八十七万二千册”1892年,早期维新派代表郑观应主张“宜饬各直省督、抚于各厅、州、县分设书院,购中外有用之书,藏贮其中,派员专管。”1895年,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写到:“州县乡镇,皆设书藏,以广见闻,则人才不可胜数也。"1898年,湖南常德的明达学会在其章程中写到:“西国郡邑,皆设藏书楼故异才日出,学术日新。”1902年,清政府颁布《学堂章程》,明文规定:“《大学学堂应附属图书馆一所》广罗中外古今图书。”1904年,浙江绍兴绅士徐树兰创办古越藏书楼,是私人近代化图书馆的代表。1905年,湖南成立第一所官办图书馆,此后,各省相继建立公共图书馆。——据陈亮《清末近代化图书馆的兴起》整理1850年,欧洲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案在英国诞生。该法规定,经地方纳税人投票同意可以使用地方税设立公共图书馆。1893年,英国议会对该法案做出修正,允许地方政府有权决定设立公共图书馆。1871年德国统一之后,其公共图书馆运动得到发展,1924年成立德国公共图书馆协会,拥有450家图书馆会员。在社会和政治相对稳定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1882年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欧仁·莫雷尔发起公共图书馆运动,1906年在他的倡议下成立了法国图书管理员协会,公共图书馆在法国顺利发展。总体来说,到20世纪初,欧洲已经普遍建立起公共图书馆体系,这与政府的公共属性和社会职能是分不开的。材料二1850年,欧洲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案在英国诞生。该法规定,经地方纳税人投票同意可以使用地方税设立公共图书馆。1893年,英国议会对该法案做出修正,允许地方政府有权决定设立公共图书馆。1871年德国统一之后,其公共图书馆运动得到发展,1924年成立德国公共图书馆协会,拥有450家图书馆会员。在社会和政治相对稳定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1882年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欧仁·莫雷尔发起公共图书馆运动,1906年在他的倡议下成立了法国图书管理员协会,公共图书馆在法国顺利发展。总体来说,到20世纪初,欧洲已经普遍建立起公共图书馆体系,这与政府的公共属性和社会职能是分不开的。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把晚清近代化图书馆的兴起分为几个阶段,并说明划分的依据。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欧洲公共图书馆兴起的原因和影响。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海外华人变化表。

。年代。

人口(单位:万)

资料来源。

宋代经济中心南移至明代海禁开放的六百多年中。

数万。

厦门大学历史所:

《东南亚论文集》

明代海禁开放至鸦片战争三百多年中。

十几万至一百多万。

1879

300

李长傅:

《中国殖民史》

1899

400

1905

760

1921

860

《南洋研究》2卷第5号。

1931

1282

《南大与华侨》11卷3号。

1940195619621963

850140016001700

沈已尧:《海外排华百年史》

1975

2200

陈烈甫:《东南亚州的华侨;华人与华裔》

1982

2400

《中国百科年鉴》

1984

近3000

《人民日报》

——朱国宏《论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现象自产生到现代;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代早期的国际迁移,即始发阶段。唐宋元明时期进入自发迁移阶段。明中叶以后,开始进入被迫迁移阶段。“一战”到建国时期,处于推动迁移阶段。新中国建国以来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据朱国宏《中国人口国际迁移的历史观察》整理材料二明代后期;正值西欧殖民者在东亚海域为争夺中国商品而展开激烈的商业竞争时,“隆庆开关”开放了福建漳州的月港一处口岸,允许泉州和漳州的商人对外贸易,并且仍禁止对日贸易。尽管如此,仍使中国海外贸易得以迅速发展,大量的海外贸易船涌向马尼拉等地,以中国的生丝;丝织品换取大量的墨西哥银元和日本白银,随之亦形成了一股海外移民浪潮。

——李金明《明代后期的海外贸易与海外移民》(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后期形成海外移民浪潮对中国的主要影响。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表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人数达到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期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到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评卷人得分四、论述题(共2题,共8分)17、大英博物馆是历史悠久、规模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汉斯.斯隆是享誉英国的收藏家,其藏品包括书籍、手稿、动植物标本,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文物。1751年,他立遗嘱将私人收藏捐赠给国家,希望建立一座博物馆,“或将不时欢迎—切具有相同参观和浏览之渴望的人到访参观”“这渴望可以是,尽可能有用,或是努力满足好奇求知之欲,或是增进所有人的学识和新知”。社会舆论认为建立博物馆“有益于增进不列颠的荣耀”。1753年英国国会立法成立大英博物馆,斯隆的收藏成为展品核心。后来以库克船长为代表的探险家提供来自澳洲及更远的世界的珍岛,进一步丰富了馆藏。759年,大英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参观者需要提前提出书面申请。门票一开始每天十张,后来增加到二十五张。大英博物馆在19世纪的新获藏品,反映了英国基于海上霸权获致的日新月异的帝国势力。英国在埃及击败法国后,将法国在埃及收集的文物作为战利品运回英国,保存于大英博物馆。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帕特农神庙的大理石雕刻来自英国人埃尔金在希腊进行的考古发掘,将这些艺术品偷运回英国的做法被认为是对希腊的公开破坏。I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从圆明园中盗出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女史箴图》。1810年,登记参观制度被废弃,结果访客人数急剧上升。19世纪中期,大英博物馆被批评“开放时间正好处于劳工和匠人最不方便的时间段”,因而增加了开放时间,以求更好地为公众服务。20世纪大英博物馆继续“关注过去”,又在全球范围收集大量当代藏品。70年代,围绕是否收参观费发生了争论,“考虑博物馆回报的时候应当优先考虑它给公众带来的教育红利,的观点占了上风,博物馆坚持免费参观。1972年埃及法老《图坦卡蒙宝藏特展》吸引了160多万人,这个惊人的数字在大英博物馆的展览史上无出其右;这批藏品在整个70年代都在苏联、美国、加拿大和德国的各大博物馆巡展。此后大英博物馆与各国博物馆合作举办的《德国一个国家的记忆》《秦始皇:中国兵马俑》展览都获得成功。博物馆的受众面也在—系列电台节目,如《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中得到拓展。——摘编自【英】詹姆斯汉密尔顿《大英博物馆:第一座公众博物馆的诞生》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解读“大英博物馆”的发展史。要: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华文化讲究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强调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互鉴互通等理念。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华文化讲究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强调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互鉴互通等理念。中华文化自古以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多元包容,中国历史本身就是一部不同文化交流互鉴从而不断发展的历史。中华文化在多元包容的过程中,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有的淘汰了,有的发展了,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富有生命活力。文化交流中需要树立起文化主体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跟其他文化交流,才能更好地吸取其他文化优秀的东西。如果没有文化主体意识,我们就看不到自己文化的长处和短处,也看不到其他文化的长处和短处,不知道怎么取长补短。

上述材料是学者对中华文化的阐释。据此,结合所学的中国古代史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摘编自楼宇烈《多元包容的文化生命力》评卷人得分五、简答题(共3题,共30分)19、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二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20、阅读材料,探讨在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冲击下,中国青少年应该如何把握思想观念的定位。21、美国将选择孔子代表“世界传统的一部分”的合理性何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B【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大量日本留学生来华学习。这些留学生归国后,要求仿效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日本遣唐使学习隋唐政治文化,并在归国后要求仿效中国,于是日本政府7世纪中期实行了大化改新,B项正确;农奴制改革是俄国的改革,与材料无关,A项错误;明治维新是近代日本改革,与“隋唐时期”不符,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日本遣唐使学习隋唐政治文化,并在归国后要求仿效中国,进行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建立的并不是政教合一国家,D项错误。2、D【分析】【分析】

【详解】

题干主要说明了德国在15世纪中期到1500年印刷厂数量的变化;联系15世纪前后欧洲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可知德国印刷厂数量的增多反映出社会需求与商品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现象,故D正确;A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政治新变革的信息,排除B;1517年开始宗教改革,排除C。

【点睛】3、A【分析】【分析】

【详解】

丽江古城的破坏是因为旅游建设带来的破坏,与其他三个破坏的原因不同。故A符合题意;巴米扬西大佛、吴哥古迹群以及圆明园的破坏都是因为列强的入侵导致。排除B、C和D。故选A。4、C【分析】【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月氏人在中亚建立的是贵霜帝国,故C正确;A;B、D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5、D【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一些有识之士兴办实业,兴起了实业救国思潮,而非西学东渐直接引发中国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故D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19世纪末中国社会对时务的关注度较高,A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甲午战败后应用科学引起了国人的高度关注,排除B;材料表格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排除C。6、B【分析】【详解】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想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和敬畏自然的思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认为天地的运行自有规律,人们可以利用这种规律来改造自然,体现了人与自然巧妙结合的天人合一思想,B项正确;以人为本就是把人当作宇宙万物之本,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崇德尚贤意思是崇敬有道德的人,崇尚有才能的人,这是墨子的一个重要主张,排除C项;“天下为公”是原始社会的特征,材料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7、A【分析】【分析】

【详解】

魏晋时期时期;儒学受到佛道思想冲击,儒;道、佛“三教圣人所说之法,无非是劝善诫恶,正人心术”说明当时儒、道、佛逐渐融合,故A项正确;宋代应该是三教合归于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儒学一直是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故C项错误;儒学地位一直巩固,并没有被佛学代替,故D项错误。

【点睛】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8、B【分析】【详解】

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是关于荷马史诗内容的描述,不能得出荷马史诗的地位,因此史实和推论逻辑不符,错误。三、材料分析题(共8题,共16分)9、略

【分析】【详解】

因素:根据材“在中国的人文主义文化传统中,对人的价值及尊严是十分崇尚的”可归纳出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价值;根据材料“儒家重视人的价值,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可归纳出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根据材料“孔子始,便一再地强调‘入世’”可归纳出孔子等思想家及儒家经典的推动;根据材料“没有主张超世脱俗的言论,都是针对现实社会需要的”可归纳出中国古代是世俗社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观念的影响及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也是重要因素。【解析】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价值;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孔子等思想家及儒家经典的推动;宗教观念与儒家伦理相悖;中国古代是世俗社会;小农经济占主导。10、略

【分析】【详解】

(1)致思趋向:根据“中国先秦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没有多少兴趣;他们提供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可得出与政治、伦理融为一体。成因:根据所学可得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社会动荡;社会需要稳定,人心需要安抚等。

(2)致思趋向:根据“而古希腊哲学思想则往往同自然科学知识交织在一起”得出与自然科学交织在一起。举例:根据所学可得出古希腊哲学家力图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涉及哲学、政治学和诸多科学领域。【解析】(1)致思趋向:与政治;伦理融为一体。

成因: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社会动荡;社会需要稳定,人心需要安抚。

(2)致思趋向:与自然科学交织在一起。

举例:古希腊哲学家力图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涉及哲学、政治学和诸多科学领域。11、略

【分析】【详解】

(1)观点:根据“同时他还把《四书》翻译成拉丁文,并在书信;回忆录中记叙了在华经历和对中国的印象。”及画像的内容可得了;虽然利玛窦的上疏和他的画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对中华文明的态度,但仍不足以证明“利玛窦推崇中华文化”这一观点。根据所学可从多个角度概括,如从史料的类型、史料的数量、史料的价值等方面概括。

(2)严复所处的时代背景:根据所学可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向全球扩张,中国遭受殖民入侵,民族危机加剧;根据“1880年担任北洋水师学堂教官。”可得出洋务运动中留学生的选派或新式教育的发展。

(3)结合材料的信息可得出第一次西学东渐:仅在士大夫阶层,社会影响小;主要局限在科技、器物层面;文化上东西双向交流。而第二次西学东渐:通过译书、报刊、学校、社团、留学等各种途径传播西学,社会影响大:在政治和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学习西方;促进中国社会转型。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观点:虽然利玛窦的上疏和他的画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对中华文明的态度,但仍不足以证明“利玛窦推崇中华文化”这一观点。

理由。

角度1:利玛窦的上疏是第一手史料,但他上疏的目的是希望明神宗能够支持他的传教活动,为博取明神宗好感,对中华文明可能会多一些溢美之词。

角度2:即使利玛窦上疏反映了他的真实想法,也是一个孤证,“孤证不立”是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原则,还需其他相关的原始材料互相印证。

角度3:利玛窦儒服画像是艺术作品,其证明力有限。

(2)严复所处的时代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向全球扩张,中国遭受殖民入侵,民族危机加剧;洋务运动中留学生的选派或新式教育的发展。

(3)第一次西学东渐:仅在士大夫阶层,社会影响小;主要局限在科技;器物层面;文化上东西双向交流。

第二次西学东渐:通过译书、报刊、学校、社团、留学等各种途径传播西学,社会影响大:在政治和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学习西方;促进中国社会转型。12、略

【分析】【详解】

(1)趋势:由材料“中国的茶叶输出量迅速增长”可知;茶叶出口迅速增长;由材料“闽茶向俄輸出遇到的阻隔和两湖茶的登场”可知,出口的茶叶从闽茶变成两湖茶;由材料“汉口成为中俄茶叶贸易路线之中枢”可知,贸易路线从福建转移到湖北,汉口逐渐成为贸易中枢。

影响因素:由材料“18世纪后半叶;俄国棉纺织业发展进步,饮茶也在俄国普及”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发展和饮茶习惯是茶叶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由材料“拿破仑战争导致俄罗斯社会动荡,对中俄茶叶贸易造成冲击”可知,内外战争致使的社会政局波动也是影响茶叶贸易发展的因素之一;由材料“中国产茶省区的道路被起义军占领,茶路受阻导致闽茶价格上涨”可知,地理;交通条件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另外再结合所学可从国际环境、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通商口岸的开放等因素进行分析。

(2)变化:由材料“中国政府主要以补偿贸易的方式用农产品和原材料进行清偿”“中国向苏联出口肉和罐头60万吨;生丝8000吨”可知;中国对苏联的出口从此前的农产品和原材料转向以轻纺工业品等制成品为主;由材料“中国从苏联进口11.9万辆汽车,57架飞机,780万吨钢材和生铁,1700立方米锯材、原木和纸材,370万吨尿素”并结合所学可知,相比50年代,俄国向中国出口飞机和汽车等汽车工具的出口量有所减少,而其他商品则相应增加,这说明苏联对中国的出口逐步从飞机和汽车等运输工具转向以机械设备、汽车、化肥、水泥、钢材、木材为主。

认识:结合所学可从互补、互助、互益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解析】(1)趋势:茶叶出口迅速增长;出口的茶叶从闽茶变成两湖茶;贸易路线从福建转移到湖北,汉口逐渐成为贸易中枢。

影响因素:工业发展;饮茶习惯;内外战争致使社会政局波动;国际环境;地理;交通条件;资本主义人侵;通商口岸的开放。

(2)变化:中国对苏联的出口从此前的农产品和原材料转向以轻纺工业品等制成品为主;苏联对中国的出口从飞机和汽车等运输工具转向以机械设备;汽车、化肥、水泥、钢材、木材为主。

认识:中苏贸易双方均有利益需求且利益互补;中国支持苏联战后的国际地位,苏联向中国提供军事、技术、资金援助;中苏贸易发展有利于提高中国工业化水平、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发展,有利于巩固新中国政权;中苏贸易发展增进了中苏交流和加强了双方学习借鉴。13、略

【分析】【详解】

(1)历史背景:根据材料“基督教会迫切需要传播教义和布道占领民众心智;恢复信徒的信任”可知,教会发展的需要;根据材料“12世纪,大学中的学问研究开始盛行,14;15世纪的德国出现了类似海德堡大学这样的著名学府”和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欧洲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的推动;根据材料“这一时期,急需一项全新的、能够实现信息内容大批量复制的技术,以实现大规模传播、满足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从思想上分析,这一时期欧洲的思想解放。

(2)根据材料“既促成了新思想的诞生与传播,又给旧思想的生命翻开了新的一页”可知,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根据材料“当印刷文化到来,书籍走进人们的生活,一个思想强烈躁动的时期随之而来,进而推动了新技术的采用,对后来的以机器取代人力影响深远。”可知,促进欧洲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近代欧洲的社会转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印刷革命的出现,促进欧洲民族国家意识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印刷革命推动了思想解放,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兴起。【解析】(1)教会发展的需要;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商品经济的推动;欧洲的思想解放。

(2)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促进欧洲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兴起;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近代欧洲的社会转型。14、略

【分析】【详解】

(1)阶段和依据:依据材料“鸦片战争时期;《四洲志》《英告利纪略》《海国四说》等,有很多关于西方国家图书馆情况的记载”,得出鸦片战争时期,介绍西方国家图书馆;依据材料“1876年,出使欧洲的郭松焘在日记中写到”,得出洋务运动时期,重提西方国家图书馆;依据材料“1895年,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写到”,得出维新运动时期,主张设置图书馆,以广见闻;依据材料“1902年,清政府颁布《学堂章程》,明文规定”,得出晚晴新政改革时期,国家推动,私人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相继成立。

(2)原因:依据材料“1850年;欧洲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案在英国诞生”,得出国家立法的推动;从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得出工业革命的影响;依据材料“1871年德国统一之后在社会和政治相对稳定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得出政局稳定;依据材料“这与政府的公共属性和社会职能是分不开的”,得出政府的公共属性和社会职能。

影响:从对民众的文化分析,得出有利于提升民众的知识文化水平;从维护资产阶级统治角度分析,得出反映资产阶级政府对社会治理的加强,具有引导社会风气、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从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分析,得出为世界其他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建立提供借鉴。【解析】(1)阶段和依据:鸦片战争时期;介绍西方国家图书馆;洋务运动时期,重提西方国家图书馆;维新运动时期,主张设置图书馆,以广见闻;晚晴新政改革时期,国家推动,私人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相继成立。

(2)原因:国家立法的推动;工业革命的影响;政局稳定;政府的公共属性和社会职能。

影响:有利于提升民众的知识文化水平;反映资产阶级政府对社会治理的加强,具有引导社会风气、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为世界其他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建立提供借鉴。15、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现象自产生到现代;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并结合材料一中对诸侯国人口迁移的五个阶段的描述可知,中国人口迁移过程具有持续性和阶段性;根据材料一海外华人数量变化表可以看出,移民人口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从迁移的方式来看,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性质基本上是和平的;从迁移的动机来看,中国人口国际迁移动机具有经济性和社会性,受国内环境影响;从近现代人口迁移的原因来看,人口迁移的进行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

(2)影响:根据材料“尽管如此,仍使中国海外贸易得以迅速发展,大量的海外贸易船涌向马尼拉等地”可知,海外移民浪潮带动了中国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根据材料“以中国的生丝、丝织品换取大量的墨西哥银元和日本白银”可知,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增加了国民收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白银大量流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经济的松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引起了社会价值观念的改变,封建统治受到一定的冲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口国际迁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人口迁移至他国,造成国内人口流失,劳动力减少。【解析】(1)特点:①迁移过程具有持续性和阶段性;②移民人口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③迁移性质基本上是和平的;④迁移动机具有经济性和社会性,受国内环境影响;⑤迁移的进行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

(2)影响:①带动了中国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②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增加了国民收入;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经济的松动;④引起了社会价值观念的改变,封建统治受到一定的冲击;⑤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发展;⑥造成国内人口流失,劳动力减少。16、略

【分析】【详解】

(1)趋势:根据表格中人口迁移的地理空间和数量可知;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根据移民的意愿角度分析,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从非洲人口迁移情况看,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2)特点:根据“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1500-1850年,欧洲、非洲移民到美洲”得出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根据“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得出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根据“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得出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贡献:结合所学,可从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持全民族的抗战等方面分析总结。【解析】(1)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四、论述题(共2题,共8分)17、略

【分析】【详解】

依据材料“后来以库克船长为代表的探险家提供来自澳洲及更远的世界的珍岛,进一步丰富了馆藏”,可以得出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物品传入英国;英国的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提供了藏品;得益于收藏家的潜心收藏和胸怀,藏品来源于私人捐赠等;通过建立博物馆提升民族自信心。依据材料“大英博物馆在19世纪的新获藏品,反映了英国基于海上霸权获致的日新月异的帝国势力。英国在埃及击败法国后,将法国在埃及收集的文物作为战利品运回英国,保存于大英博物馆”,得出工业革命后英国国力强盛,暴力攫取了大量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文化遗产;藏品主要来自殖民掠夺和考古发掘;随着人们文化素养的提升,更多的人有兴趣参观博物馆。依据材料“考虑博物馆回报的时候应当优先考虑它给公众带来的教育红利,的观点占了上风,博物馆坚持免费参观”,得出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世界各地经济文化联系的进一步加强,使藏品可以通过电视等媒体向受众传播,各国博物馆相互合作。做到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即可。【解析】示例。

18世纪;大英博物馆诞生,在面向公众开放的前提下服务范围有限。(背景:)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物品传入英国;英国的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提供了藏品;得益于收藏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