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件3《水质水生态监测规范》(征求意见稿□送审稿□报批稿)制定说明主编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签章)主持机构:水利部水文司(签章)2024年11月28日制定说明一、工作简况1.1标准修订必要性1.1.1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需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落实好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的各项举措,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完善自然灾害特别是洪涝灾害监测、防控措施,织密社会安全风险防控网,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要加强舆论引导,有效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要有效应对外部风险挑战,引领全球治理,主动塑造有利外部环境。水质水生态监测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监测水质变化,可以预测和评估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为防洪减灾提供科学依据。1.1.2落实《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需要当前,我国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需要有坚实的水安全支撑和保障。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构建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等领域短板,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充分发挥超大规模水利工程体系的优势和综合效益,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国家水安全,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加快构建国家水网,是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更大范围实现空间均衡的必然要求。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和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迫切需要加强水资源跨流域跨区域科学配置,解决水资源空间失衡问题,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和供给能力,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国家水网,是解决生态环境累积欠账、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全国仍有3%国控断面地表水水质为Ⅴ类、劣Ⅴ类,全国地下水超采区面积28万平方公里,年均超采量158亿立方米。河湖水域空间保护、生态流量水量保障、水质维护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面临严峻挑战,迫切需要系统谋划水资源优化配置网络,发挥水资源综合效益,既保障经济社会用水需求,又实现“还水于河”,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加快构建国家水网,是有效应对水旱灾害风险、更高标准筑牢国家安全屏障的迫切要求。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需要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提升洪涝干旱防御工程标准,维护水利设施安全,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推动建设高质量、高标准、强韧性的安全水网,保障经济社会安全运行。水质水生态监测标准可以确保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点的监测数据具有可比性,从而更好地评估水环境的质量变化和污染状况。统一监测标准,可以更好地预测水环境污染的发展趋势,为日常监督管理、污染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有助于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通过与国际接轨,可以更好地参与国际环境治理项目,共享资源和经验,提升国家在水环境保护方面的国际影响力。可以确保水质检测的规范性和一致性,及时发现和处理水污染问题,保障公众健康和生态安全,可以更好地评估水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制定有效的治理措施。1.1.3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与落实水利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制”需要李国英部长强调,要强化水利基础研究,加快重大水利科技问题攻关,加快实现高水平水利科技自立自强,健全水利技术标准体系。为加快推动水利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还必须强化各种创新型水利科技成果应用,包括先进卫星雷达遥感技术应用,无人机、无人船、水下机器人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各类水利信息自动监测和感知技术应用,先进的水利施工和抗洪抢险技术、水流计量、工程测量等技术应用,污水处理及再生水生产技术应用,网络信息、大数据、云计算等智慧管理和决策支持技术应用等。水利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制”,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2024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全面推动水利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制”落地见效的具体体现。李国英部长多次对建立安全生产风险查找、研判、预警、防范、处置、责任等全链条管控机制作出部署,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持续抓紧抓细抓实,逐项逐环节落实管控措施,真正做到预防为主、管住为王。各地各单位高度重视,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推动“六项机制”走深走实,在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水利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制”持续落地见效,水利行业管控安全风险的意识和能力明显提高。先进实用的《水质水生态监测规范》必将在预警、防范、处置等环节发挥重要作用。1.2任务来源为扎实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标准支撑,进一步规范水质、水生态监测工作,2024年4月,水利部水文司印发《关于开展<水环境监测规范>修订工作的通知》(水文便字〔2024〕37号)水利标准修订计划,下达了《水环境监测规范》SL219-2013(以下简称《规范》)修订工作任务。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承担该标准规范的修订任务。1.3工作过程1.3.1组建编制组2024年4月,接到《规范》修订任务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立即成立标准编制组,有序开展标准修订的前期准备工作,编制组成员包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部水环境监测评价研究中心)、水利部信息中心、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流域水质监测中心)、黄河水利委员会(中游水文水资源局)、海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太湖流域水文水资源监测中心、北京市水文总站、辽宁省河库管理服务中心(辽宁省水文局)、重庆市水文监测总站、江西省水文监测中心、云南省水文水资源局(云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等具有多年水质水生态监测工作的专家。1.3.2项目启动2024年4月23日,标准编制单位在北京组织召开项目启动会,组织专家进行开题论证,确定标准修订原则和技术路线等。主编单位就标准修订工作的工作任务、工作形式、时间安排等方面进行汇报,各编制组专家就相关问题进行沟通、讨论,就标准修订任务分工及具体技术细节达成一致意见。1.3.3初稿编制2024年5月-6月编制组成员根据任务分工,分别别进行资料收集和调研,形成《规范》各章初稿;7月-8月主编单位对初稿进行了汇总,对表述、格式等进行了统一;9月初,为保证初稿的规范性、准确性,主编单位在京召开研讨会,编制组成员对《规范》初稿逐条进行完善,并提交召开大纲(含初稿)审查会申请。1.3.4召开标准制修订大纲审查会2024年9月19日,标准主编单位在北京组织召开《规范》工作大纲审查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水利部水文司、北京师范大学、海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山东省水文中心、河北省水文勘测研究中心、河南省水文水资源测报中心和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分析测试所等单位的专家和代表。评审组对标准工作大纲及初稿进行审查,通过质询、讨论,形成评审意见,并一致同意本标准通过工作大纲审查,建议编制单位按照审查会议意见尽快完成标准的编制。1.3.5征求意见稿的编制2024年10月-11月,编制组对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研究,对初稿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形成《规范》征求意见稿,并相主持机构提交征求意见申请。1.4标准主要起草人及任务分工(1)刘晓波作为项目负责人对标准编制各阶段材料进行整体把关。(2)刘晋和万晓红作为技术负责人对标准各阶段文本进行汇总,对标准内容的一致性和衔接性、体力格式的符合性进行把关,负责对各阶段会议的申请和实施、材料的报送等。(3)各章节的编制工作分别由吴文强、司源、张盼伟、钱宝、金喜来、吴树宝、邓燕青、徐东昱、张敏、杨青惠、徐枫、郭伟、吕平毓、韩朝光、李旭春、孙燕利、郎杭、渠晓东、高博等人共同完成。二、主要内容及来源依据2.1主要内容本标准修订总体原则体现标准的科学性、可行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以最佳样品采集、前处理、质量保证与控制及数据管理技术为依据,在参考国际先进水平的前提下,针对国内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制订可操作性强的标准方法,实现水质水生态监测工作全链条可控。使修订定的标准既充分考虑国际接轨程度,又在我国具有实用性。根据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安排,按照SL/T1—2024《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程》,对SL219—2013《水环境监测规范》进行修订,并更名为《水质水生态监测规范》。本标准共14章和5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标准涉及的定义和术语;——监测站网规划与管理及监测断面、点的布设原则和方法;——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大气降水、水体沉降物监测,水生态调查与监测、水质风险源调查与监测,应急监测、移动检测、自动监测与遥感监测,以及实验室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数据处理与管理的主要技术内容、要求与指标。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新增了定义和术语;——修订和补充了监测站网有关技术内容与要求;——修订和补充了地表水监测有关技术内容与要求;——修订和补充了地下水监测有关技术内容与要求;——新增了饮用水水源地监测有关技术内容与要求;——修订和补充了大气降水监测有关技术内容与要求;——修订和补充了水体沉降物监测有关技术内容与要求;——修订和补充了水生态调查与监测有关技术内容与要求;——原入河排污口调查与监测,修改为水质风险源调查与监测;——修订和补充了应急监测有关技术内容与要求;——修订和补充了移动监测与自动监测有关技术内容与要求;——新增了遥感监测技术内容与要求;——修订和补充了实验室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有关技术内容与要求;——修改和补充了数据处理与资料整、汇编有关技术内容与要求。2.2依据和预期效果《水环境监测规范》(1984年、1998年、2013年)作为水利行业第一部规范水质监测行为与活动的行业标准,为统一我国水环境监测工作活动,保证水环境数据质量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经过近十年的应用,《水环境监测规范》(SL219-2013)已经成为水利行业水环境调查、评价、监测、管理等工作不可或缺的标准资料和行为准则。当前,我国对水环境的保护由单纯的水体化学污染指标控制逐步转变为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的统筹治理。生态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了关键的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水环境监测不仅能够及时发现和评估水资源质量的变化,还能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必要的支持,使其能够迅速应对各种水污染事件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加深以及科技的快速发展,水环境监测行业必须不断创新,以适应日益变化的环境需求。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水环境监测的进一步提升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推动该领域朝着数字化和智慧化方向迈进。
随着传感器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正致力于制定统一的传感器技术标准,以确保在水质监测中使用的设备具备一致的性能与可靠性。这一措施旨在提升数据的可比性和可重复性,确保监测结果的科学性。同时,针对水环境监测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将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该体系将包括技术审核、数据验证、结果评估等内容,确保数据采集、分析和报告的精确性与可信度。目前,我国水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体现在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建设集成化监控平台以及加强政策支持等方面。修订《水环境监测规范》,将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实现对水质的实时、准确监测和分析预警,有效地提升水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和精确性,可为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标准参考和技术支撑。三、国内外相关标准对比分析3.1与国际、国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或与测试的国外样品、样机的有关数据对比情况。工作组调研了国内外有关水质水生态监测方面的标准,主要包括:WHO水质监测国际标准:WHO是联合国下属的专门机构,负责全球卫生事务,包括水资源安全。WHO发布的《饮用水质量指南》是最常用的水质监测国际标准之一,该指南规定了饮用水允许存在的各种污染物的最高浓度限制,涵盖了细菌、重金属、有机物等指标。ISO水质监测国际标准: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对水质监测制定了国际标准。ISO发布了多项与水质监测的相关标准,如ISO5667系列标准,其中规定了水样采集、传输、保存和分析方法等方面的要求。EU水质监测标准:欧盟也制定了针对水质监测的标准,其中最重要的是《水资源管理指令》和《水质标准指令》。这些指令规定了欧盟成员国在水资源管理和水质监测方面应遵循的标准,对水体的质量要求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美国的水质监测标准主要由美国环境保护署(EPA)负责制定,主要包括《水资源保护法》(CWA)和《国家水质监测手册》(NEMC)等。美国的水质监测标准较为完善,涉及了监测项目的选择、采样和分析方法、数据管理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同时还规定了监测频次和报告要求。加拿大的水质监测标准主要由国家环境和气候变化部制定,主要包括《加拿大水质监测规范》(CCME-WQMS)和《加拿大水质监测数据报告指南》(CCME-WQDR)等。这些标准规定了水质监测的项目、采样和分析方法、质量控制和数据管理等方面,同时还要求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和可信度。英国的水质监测标准主要由国家环境署(EA)制定,其中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技术文件》(EQS-TG)和《环境质量标准用户手册》(EQS-UM)等。这些标准主要规定了水质监测的项目和采样方法、分析和质量控制要求,同时还规定了监测数据的管理和报告要求。德国的水质监测标准主要由国家环境部制定,其中包括《水质监测指南》(WQM)和《德国水质监测对列》(DEKS)等。这些标准涵盖了水质监测的项目和采样方法、分析和质量控制要求,还规定了监测数据的管理和报告要求,以及监测设施和人员的要求。总的来说,各国对水质监测标准的制定都采取了类似的原则和方法,主要包括监测项目的选择、采样和分析方法的指导、质量控制和数据管理等方面。这些标准的制定旨在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以便进行跨国比较和评估。然而,尽管各国的水质监测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水质监测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不同国家的水体特点和环境背景差异较大,因此,在监测项目选择和监测方法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此外,监测数据的管理和报告要求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3.2与国内相关标准协调性分析本标准是在《水环境监测规范》(SL219—2013)基础上,对相关内容的修订和补充,使得发标准更好地满足国家、行业对水质水生态监测的新要求、新规定,更好地为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本标准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年重新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2022年)、《水质监测质量和安全管理办法》(水文〔2022〕136号)和《水利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水国科〔2022〕297号)等的规定进行修订,并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协调一致。水利部从1984年就制定了《水质监测规范》。原国家海洋局也执行其《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1~.7-2007),该规范共七部分,包括总则、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海水分析、沉积物分析、生物体分析、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农业部执行《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规范》(SC/T9102.1~4-2007),该规范共四部分,即总则、海洋、淡水和资料处理与报告编制。生态环境部则根据其监测领域分别制定了相应的技术规范,如《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442.1~10-2020等一系列技术规范。四、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无五、标准中尚存在主要问题和今后需要进行的主要工作需尽快进行标准意见征集,尽快形成标准送审稿。六、标准实施建议《水环境监测规范》(SL219)在2013年进行了修订和扩展,涵盖了地表水、地下水、大气降水、水体沉降物、水生态等多方面的监测内容,并明确了监测网站规划与管理、实验室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数据处理与资料整编等技术问题。修订后的规范适应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先进方法仪器的要求,促进了自动监测、移动监测、应急监测等多元化监测形式的发展。随着机构改革及各部委职能重新划分、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水质监测技术不断进步,新的技术和改进的传感器使得检测精度大幅提高。近年来,无人机、无人船等先进技术应用于水质水生态监测工作中,极大的提高了水质水生态监测工作的效率,将这些先进技术在本标准中予以标准化规定,将极大促进我国水质水生态监测工作发展,为发展水质水生态新质生产力提供技术支撑。该标准的修订,将统一规范水利行业水质水生态监测工作。水利部现有水环境监测站(点)3240个,覆盖了全国主要江河湖库,约有包括部中心和30个省级的水环境监测中心的近260个监测分析实验室,提供统一、高效、适用的标准将极大促进我国水利高质量发展工作,所以应大力推广本标准。七、其他说明事项无附表1《水质水生态监测规范》修订部分新旧条款对比说明序号原标准章节内容修订后标准章节修订后11.0.1为规范水环境与水生态监测工作,保证监测成果的客观公正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制定本标准。1.0.1为规范水质与水生态监测工作,保证监测成果的客观公正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制定本标准。21.0.2本标准适用于水环境与水生态监测,不适用于海洋水体
监测。1.0.2本标准适用于除海洋以外的水质与水生态监测。31.0.4本标准主要引用以下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0.4本标准主要引用以下标准:
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
GB50296管井技术规范
GB50027供水水文地质勘测规范41.0.5水环境与水生态监测工作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1.0.5水质与水生态监测工作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52增加术语一章62.1.1监测站网是指在流域内或者区域内,由适量的水质监测实验室与地表水、地下水、大气降水水质站和水生态监测站组成的水环境与水生态监测活动和监测信息收集系统。2.0.1以术语形式调整到第2章72.1.2水质站是为掌握水环境与水生态变化动态,收集和积累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监测信息而进行采样和现场测定位置的总称。2.0.2以术语形式调整到第2章82.1.2在监测目的、对象和内容方面可具有单一或多重性,在自然地理空间分布上具有唯一性。位置确定后,应设置站点标志物或固定的参照物,不得任意变更。3.1.1水质站在监测目的、对象和内容方面可具有单一或多重性,在自然地理空间分布上具有唯一性。位置确定后,应设置站点标志物或固定的参照物,不应任意变更。92.1.3水质站按设站目的与作用,分为国家基本水质站和专用水质站。
1为公共服务目的、经统一规划设立,能获取基本水环境与水生态要素信息的水质站为国家基本水质站。
2为科学研究、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等特定目的服务而设立的水质站为专用水质站。3.1.3国家基本水质站确定原则应包括:
——代表性原则:优选具有流域、区域空间代表性,能反映所在河湖水系水资源质量与水生态状况及其动态变化的水质站;
——重要性原则:优选对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调度、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服务于水利中心工作需求的水质站;
——稳定性原则:优选能够连续稳定监测自然环境演变、分析人类活动对水资源与水生态的影响而设立的水质站;
——同步性原则:优选和水文站结合的水质站,充分考虑水文情势特征,突出水资源监测量质同步的优势与特点。102.1.41重点水质站是为流域或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防灾减灾等提供重要的水资源质量、水环境与水生态要素信息;长期和系统监测自然环境演变、分析人类活动对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的影响而设立的。2.0.3以术语形式调整到第2章112.1.42一般水质站为重点水质站以外的国家基本水质站。2.0.4以术语形式调整到第2章122.1.5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国家基本水质站应确定为国家重点
水质站:
——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干支流的控制河段、人海河口;重要湖泊控制水域;重要地下水漏斗区、超采区、海水人侵区和大型地下水水源地等控制区。——流城面积大于10000km2,年径流量大于3亿m3的河流控制河段;流域面积不小于5000km2,年径流量大于5亿m3的河流控制河段;流域面积小于5000km2,年径流量大于25亿m3的河流控制河段。——常年蓄水量大于10亿m3的湖泊;库容大于5亿m3的水库;常年蓄水量或库容大于1亿m3,周边或下游有大中城市、大型厂矿,对水资源管理有重要作用的湖泊和水库。
——具有代表性,能反映流域水系水生态环境背景值基本情况的源头水域。
——涉及水生态环境等水事敏感区域的国家级自然生态保护区、跨流域调水水源保护区,供水人口大于50万的饮用水水源地,对水资源管理和防灾减灾有重大影响的省界缓冲区和其他地表水与地下水功能区。——国家确定的重要水工程和水污染防治工程所涉及的江河湖库水域,对区域水环境与水生态有重大影响的人河排污口附近水域。
——有交换水文资料活动的河流出入国境河段或水域,流域面积大于1000km2的河流出、入国境控制河段或水域。3.1.5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国家基本水质站应确定为国家重点水质站:
1国家重要江河干支流的控制河段;重要湖泊控制水域;重要地下水漏斗区、超采区和大型地下水水源地等控制区。
2流域面积大于1×104km2,年径流量大于3×108m3的河流控制河段;流域面积大于5000km2,年径流量大于5×108m3的河流控制河段;流域面积小于5000km2,年径流量大于25×108m3的河流控制河段。
3常年蓄水量大于1×109m3的湖泊;库容大于5×108m3的水库;常年蓄水量或库容大于1×108m3,周边或下游有大中城市、大型厂矿,对水资源管理有重要作用的湖泊和水库。
4具有代表性,能反映流域水系水资源质量背景值基本情况的源头水域。
5国家级水生态敏感区、跨流域调水水源保护区,全国及流域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中的饮用水水源地,对水资源管理和水生态保护修复有重大影响的水域。
6国家水网重大引调水工程、国家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区域重要水资源配置工程、水源调蓄工程等所涉及的水域及区域。
7有交换水文资料活动的河流出入国境河段或水域,流域面积大于1000km2的河流出、入国境控制河段或水域;涉外事务中水事敏感河流。132.2.32与水文站网(雨量观测站网、地下水观测井网)规划、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相结合。3.2.32与国家水网规划、水文站网(流量站网、水位站网、降水量站网、泥沙站网等)规划、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相结合。142.2.33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以满足水资源管理的要求为目标,完善现有监测站网。3.2.33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以满足水资源管理和水生态保护修复的要求为目标,完善现有监测站网。152.2.34应布局合理、作用明确、相对稳定,适度超前、避免重复、具有较强的代表性。3.2.34应覆盖全面、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作用明确、相对稳定,适度超前、经济高效、具有较强的代表性。162.2.35与监测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实验室监测、移动监测与自动在线监测相结合;常规监测、动态监测和应急监测相结合。3.2.35与监测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实验室监测与移动监测、自动在线监测、遥感监测等相结合;常规监测、动态监测和应急监测相结合。172.2.5地下水监测站网规划范围和要求如下:1地面沉降区、海水入侵区域、次生盐渍化区。2以地下水作为主要饮用水水源地的地区和实施地下水功能区管理的其他区域。3重要水源补给区、矿产开发区、地方病发病区、生态脆弱区。4以浅层地下水监测为重点,兼顾地下水不同类型区。3.2.5地下水监测站网规划范围和要求如下:1地面沉降与地裂缝区、地下水超采区、海水入侵区、次生盐渍化区、泉域保护区、岩溶塌陷区、重要水源补给区、地下水储备区和水源涵养区、矿产开发区、地方病发病区、生态脆弱区、地下水污染及污染风险区、生态补水区。
2以地下水作为主要饮用水水源地的地区和实施地下水功能区管理的其他区域。
3以浅层地下水监测为重点,兼顾地下水不同类型区。182.2.63库容大于1亿m3的水库和面积大于100km2的湖泊。3.2.63大型湖泊、水库区。193.2.64新增款: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碳控制区。203.2.65新增款:重要供水水源地等地区。212.2.7水质监测实验室规划应根据需要,宜按水系或设区市的范围确定。3.2.7水质水生态监测实验室规划应根据需要,宜按水系或设区市的范围确定。222.2.8监测站网规划应当根据江河湖库的水环境与水生态变化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适时修改。修改监测站网规划,应当按照规划编制程序经原批准机关批准。3.2.8站网规划应当根据江河湖库的水资源、水生态变化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适时修改。修改站网规划,应按照规划编制程序经原批准机关批准。232.3.3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直属水文机构负责组织实施全国水利系统水质监测站网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流域管理机构负责所属水质监测站网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并在所管辖范围内按照规定的权限对水质监测站网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省级水文机构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的水质监测站网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3.3.3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全国水利系统水质监测站网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流域管理机构负责所属水质监测站网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并在所管辖范围内按照规定的权限对水质监测站网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省级水文机构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的水质监测站网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242.3.43入河排污口监测、水污染动态监测与公共水事件应急水质监测等其他监测资料,按管理权限向省级水文机构或流域管理机构汇交。删除252.3.5国家基本站监测资料由流域管理机构按年度整、汇编刊印成年鉴,并报送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直属水文机构。3.3.5国家基本站监测资料由流域管理机构按年度整、汇编,刊印成年鉴,并报送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2.4增加第5款:针对调蓄型的大型水库或者湖泊,宜在其消落带位置合理布设监测断面。273.1.6,3.1.7,3.1.8,3.1.9保护区监测断面布设应符合以下要求,保留区监测断面布设应符合以下要求,缓冲区监测断面布设应符合以下要求,开发利用区监测断面布设应符合以下要求删除相关内容,之后的条款号相应调整283.1.10受水工程控制或影响的水域监测断面布设应符合以下要求:4.1.6受水、调水工程控制或影响的水域监测断面布设应符合以下要求:293.1.11河流、湖泊、水库在监测断面上采样垂线的设置应符合表3.1.11的规定;北方地区封冻期,应以断面冰底宽度作为水面宽度设置采样垂线。4.1.7河流、湖泊、水库在监测断面上采样垂线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1应避开污染带;考虑污染带时,应增设垂线。
2数量设置按照表4.1.7的规定。
3北方地区封冻期,应以断面冰底宽度作为水面宽度设置采样垂线;解冻期采样时,可调整采样垂线。303.1.12河流、湖泊、水库在采样垂线上采样点的设置应符合表3.1.12的规定。4.1.8河流、湖泊、水库在采样垂线上采样点按照表4.1.8设置,并符合以下规定:
1潮汐河段应分层设置采样点。
2封冻时在冰下0.5m处采样,有效水深不足1.0m处时,在水深1/2处采样。
3多点采样应单点样品检测,遇特殊条件(如洪水期等应急条件下)可采用混合样品检测。313.2.12符合水功能区管理与水资源保护的要求。3.2.12符合水功能区、入河排污口及水质高风险源管理等水资源保护的要求。323.2.2河流、湖泊、水库采样频次和时间规定,其中6-9部分涉及水功能区采样要求。4.2.2合并成第7款:水功能区断面应根据其不同管理功能合理布设采样频次,一般应每月采样1次,全年不少于12次;对于重要饮用水源区应按旬采样,每月3次,全年不少于36次;发生水事纠纷或水污染严重时,应增加采样频次。之后款号相应调整。333.2.3采样容器应有足够强度,且使用灵活、方便可靠,与水样接触部分应采用惰性材料,如不锈钢、聚四氟乙烯等制成;采样容器在使用前,应先用洗涤剂洗去油污,用自来水冲净,再用10%盐酸荡洗,自来水冲净后备用。4.2.3采样器应有足够强度,且使用灵活、方便可靠,与水样接触部分应采用惰性材料,如不锈钢、聚四氟乙烯等制成。采样容器在使用前,应进行清洗,特殊项目(如石油类)除外。343.2.4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以及涉水、桥梁、船只、缆道和冰上等采样方式,可选择以下之一的采样器:1聚乙烯桶。2有机玻璃采样器。3单层采样器。4直立式采样器。5泵式采样器。6自动采样器。4.2.4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以及涉水、桥梁、船只、缆道、冰上和无人机(船)等采样方式,可选择以下之一的采样器:1直立式采样器。2横式采样器。3泵式采样器。4自动采样器。5专用采样器,如石油类采样器等353.2.5根据监测目的与要求,可选用以下自动或人工采样方法之一采集样品:1定流量采样。2流速比例采样。3时间积分采样。4深度积分采样。4.2.5根据监测目的与要求,可选用自动或人工采样方法采集瞬时水样、混合水样或综合水样。363.2.62测定有机及生物项目的样品容器选用硬质(硼硅)玻璃容器,测定金属、放射性及其他无机项目的样品容器选用高密度聚乙烯或硬质(硼硅)玻璃容器,测定溶解氧及生化需量(BOD)使用专用样品容器。4.2.62根据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的要求,选择相应材质的样品容器,测定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硫化物及有机物等使用专用样品容器。373.2.71采样人员应通过岗前培训考核,持证上岗,切实掌握采样技术,熟知水样固定、保存、运输条件。4.2.71采样人员应通过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切实掌握采样技术,熟知水样固定、保存、运输条件。383.2.76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油类、生化需氧量、有机物、硫化物、余氯、悬浮物、放射性等有特殊要求的检验项日,应单独采集样品;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水样应将水充满容器,密闭保存;油类的水样应在水面下300mm单独采集,全部用于测定,不得用采集的水样冲洗采样器(容器)。4.2.76五日生化需氧量、石油类、硫化物、悬浮物、有机物、游离氯、微生物指标、放射性等有特殊要求的项目,应单独采集样品;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水样应将水充满容器,密闭保存;石油类的水样应在水面下0.3m单独采集,全部用于测定。393.2.77水样装入容器后,应按规定要求立即加人相应的固定剂摇匀,贴好标签;或按规定要求低温避光保存。4.2.77水样装入容器后,应按规定要求立即加入相应的固定剂或保存剂摇匀,密封容器,贴好标签。或按规定要求低温避光保存。403.2.78采样时应用签字笔或硬质铅笔做好现场采样记录,填写“水质采样记录表”,字迹应端正、清晰,项目完整。4.2.78采样时应做好现场采样记录,字迹应端正、清晰,信息应完整。413.2.8样品预处理应注意以下事项:
1含有沉降性固体(如泥沙等)的水样,应将所采水样摇匀后倒入简形玻璃容器(如量筒),静置30min;在水样表层50mm以下位置,用吸管将水样移人样品容器后,再加入保存剂;测定总悬浮物和油类的水样除外。4.2.8样品预处理应符合检测方法的要求或满足以下规定:
1含有沉降性固体(如泥沙等)的水样,应将所采水样摇匀后倒入沉降容器,静置30min;在水样表层5cm以下位置,用吸管将水样移入样品容器后,再加入保存剂;测定悬浮物和石油类的水样除外。423.2.9现场测定与观测应符合以下要求
1水温、pH值、溶解氧、电导率、透明度、感官性状等监测项目应在采样现场采用相应方法观测或检验。
2现场使用的监测仪器应经检定或校准合格,并在使用前进行仪器校正。
3采用深水电阻温度计或颠倒温度计测量时,温度计应在测点放置5~7min,待测得的水温恒定不变后读数。感官指标的观测:用相同的比色管,分取等体积的水样和蒸馏水作比较,对水的颜色进行定性描述。现场记录水的气味(嗅)、水面有无油膜和泡状等。
5水文参数的测量应符合现行国家和行业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潮汐河流各点位采样时,还应同时记录潮位。
6测并记录气象参数,如气温、气压、风向、风速和相对湿度等。4.2.9现场测定与观测应符合以下要求:
1水温、pH值、溶解氧、电导率、透明度、感官性状等监测项目应在采样现场采用相应方法观测或检测。现场记录水的颜色、气味(嗅)、水面有无油膜和泡状等。
2现场使用的监测仪器应经检定或校准合格,并在使用前进行仪器校正。
3采用深水电阻温度计或颠倒温度计测量时,温度计应在测点放置不少于5min,待测得的水温恒定不变后读数。
4水文参数的测量应符合现行国家和行业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潮汐河流各点位采样时,还应同时记录潮位。
5宜同时测量并记录气象参数,如气温、气压、风向、风速和相对湿度等。433.2.102保存剂可预先加入样品答器中,也可再采样后立即加入,但应避免对其他测试项目的影响和干扰;易变质的保存剂不宜预先添加。删除。443.3.1监测项目的选择应符合以下原则:
国家和行业地表水环境、水资源质量标准中规定的监测项目。
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要求控制的监测项目。.1监测项目的选择应符合以下原则:
1根据监测目的选择国家标准GB3838、GB5749或GB8978规定的监测项目。
2其他关于水资源质量、地表水环境规定的监测项目。45表3.3.2地表水监测项目表4.3.2地表水监测项目(进行了更新和补充)464.1.15与地下水水文监测井相结合,并优先选用符合监测条件的民井或生产井。5.1.15与地下水水文监测井相结合,水质水量同时监测。474.1.16监测井密度在主要供水区密,一般地区稀。污染严重区密,非污染区稀。删除。484.1.24超采区、次生盐渍和污染严重区。5.1.24超采区、次生盐渍和海(咸)水入侵区等污染严重区。494.1.31区域地下水类型区、自然水文地质单元特征、地下水补给条件、地下水流向及开发利用情况。5.1.31区域地下水类型区、自然水文地质单元特征、地下水补给条件、地下水水位及开发利用情况。504.1.33采样井有关参数,如井位、钻井日期、井深、成井方法、含水层位置、抽水试验数据、钻探单位、使用价值、水质资料等。5.1.33采样井有关参数,如井位、成井日期、井深、成井方法、含水层位置、抽水试验数据、钻探单位、使用价值、水质资料、滤水管形式等。514.2.15国家基本采样井的采样时间统一规定在采样月的20日前完成。同一水文地质单元的监测井采样时间应基本保持一致。5.2.15国家基本监测井的采样时间宜在采样月的20日前完成。同一水文地质单元的监测井采样时间宜保持一致。524.2.3采样器与样品容器应符合以下要求:1地下水水质采样器分为自动式与人工式,自动式用电动泵进行采样,人工采样方式分为活塞式与隔膜式,可按当地实际情况和监测要求合理选用。5.2.3采样器与样品容器应符合分析方法要求或满足以下规定:
1地下水水质采样应避免人为对水质的干扰,采样器分为自动式与人工式,自动式用电动泵进行采样,人工式分为活塞式与隔膜式,可按当地实际情况和监测要求合理选用。534.2.41利用水位测量井采样时,应先量测地下水位,然后再采集水样。5.2.41利用水位测量井采样时,应先掌握(量测)井的基本参数,然后再采集水样。544.2.44用机井泵采样时,应待抽水管道中停滞的水排净,新水更替后再采样。5.2.44用机井泵采样时,应待抽水管道中停滞的水排净,地层水更替后再采样。554.2.52每次检验工作结束后,样品容器应及时清洗。5.2.52每次采样前,应准备无污染的样品容器。564.2.53地下水水样容器和其他污水样品容器应分类存放,不得混用。删除,后面款号相应调整5.11增加款1:国家标准GB/T14848规定的监测项目。其他款号相应调整。58表4.3.2地下水监测项目表5.3.2地下水监测项目按照(GB/T14848-2017)修订596饮用水水源地监测新增章605.1监测站布设7.1采样点布设615.1.11根据本地区气象、水文、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7.1.11根据本地区气象、水文、风向、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625.1.13与现有水文雨量观测站网相结合,统一规划与布设大气降水采样点。7.1.13与现有水文雨量观测站网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设备等资源,统一规划与布设大气降水采样点。635.1.14具有较好的代表性。7.1.14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能反映监测区域范围内降水水资源质量的时空变化与分布状况特征。645.1.21监测站四周(25m×25m)无遮挡雨、雪、风的高大树木或建筑物,并考虑风向(顺风、背风)、地形等因素,避开主要工业污染源及主要交通污染源。7.1.21采样点四周(25m×25m)无遮挡雨、雪的高大树木或建筑物,并考虑风向(顺风、背风)、地形等因素,避开局部污染源,如主要工业污染源、主要交通污染源。655.1.3删除。后面条款号相应调整。665.1.5监测站点选择与采样器安装应符合以下要求7.1.4采样器安装应符合以下要求675.1.51采样点选择在开阔、平坦、多草、周围100m内没有树木的地方。删除。后面条款号相应调整。685.2.14和54与水文雨量观测时段相结合,少雨季节,按1段8时采样或2段8时与20时采样;多雨季节,按4段14时、20时、2时与8时采样。5每次采样以24h作为一次采样周期,若一天中有几次降雨(雪)过程,可合并为一个样品测定;若遇连续几天降雨(雪),则将上午9:00至次日上午9:00的降雨(雪)视为一个样品。7.2.14合并:取每次降水的全过程样(降水开始至结束)。若一天有几次降水过程,可合并为一个样品测定。若遇连续几天降雨,可收集上午8:00至次日8:00的降水,即24h降水样品作为一个样品进行测定。695.2.21国家重点监测站点逢降雨(雪)即测。删除。后面条款号相应调整。705.2.51采样器具与样品容器在使用前,应用10%(V/V)盐酸浸泡24h后,再用去离子水多次洗净。7.2.51采样器具与样品容器在使用前,应用10%(V/V)盐酸浸泡24h后,再用去离子水多次洗净。然后加少量去离子水振摇,用离子色谱法检测水中氯离子浓度,若和去离子水相同,即为合格。晾干,然后加盖保存。718.2.36增加款6:采样人员应通过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切实掌握采样技术,熟知沉降物采样流程、保存和运输条件。726.3样品保存与预处理8.3样品保存与制备73表6.3.1表8.3.1测定项目中把汞、砷、六价铬单独列出来;有机污染物测定项目进行了细化,把原表格中的有机污染物分为可萃取有机污染物、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以及难挥发性有机污染物746.3.2、6.3.3、6.3.4、.2合并成1条。756.3.66选择背景结构、组分、含量水平尽可能与待测沉降物样品一致或近似的标准样品,如ESS系列、GSS系列和GSD系列等土壤与水系沉积物标准样品,进行准确度控制;每批样品每个监测项目标准样品测试,不少于2次。8.3.36选择背景结构、组分、含量水平尽可能与待测沉降物样品一致或近似的标准样品,进行准确度控制;每批样品每个监测项目标准样品测试,不应少于2次。76表6.4.2水体沉降物监测项目,常规项目中总氮、总磷表8.4.2水体沉降物监测项目,常规项目中总氮、总磷改成全氮、全磷;分常规项目增加有机硫农药等根据监测区域地表水污染特征和监测区域水安全管理的需求确定沉降物的监测项目;微塑料、抗生素等新污染物以及影响水质安全的高风险内源污染物可根据监测区域保护的管理需要确定。777.1.1水生态调查与监测涉及水质、沉降物、水生生物监测与河岸带(包括湖滨带)调查等四个方面。开展水生态调查与监测前,应调查和收集待调查与监测区域范围内河流、湖库的有关基础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9.1.1水生态调查与监测主要内容包括水生生物监测与其物理生境调查两个方面。水生生物监测主要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生维管束植物、着生藻类、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等类群。物理生境调查主要包括河岸带(包括湖滨带)调查、河湖沉积物调查、水文地貌形态调查、河岸带周边人类活动情况等四个方面开展水生态调查与监测前,应调查和收集待调查与监测区域范围内河流、湖库的有关基础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789.1.12增加款2:河流水质状况基本信息,监测区域内(或河流上游、湖库最靠近监测区域)代表性水质监测断面的水质监测资料。之后的款号相应调整。799.1.14增加款4:流域内工农业生产布局、土地利用、水土流失与植被分布状况。807.1.2监测断面(垂线、点)布设应符合以下原则:
1根据全国河流水生态分区和全国湖泊地理分区确定的不同水生态类型与特征,开展水文水资源、物理结构、水质、生物以及社会服务功能等方面的调查监测工作。
2与水生生物生长及分布特点相结合。
3与水文站、水质站和水体沉降物监测断面(线、点)相结合。
4符合经济、方便性和长期监测的连续性要求。
5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能反映调查与监测水域范围内不同水域实际状况。
具有较好的完整性,既能反映调查与监测水域水生生物状况,又能反映人类活动对水体生态状况的影响。9.1.2水生态调查与监测断面布设应符合以下原则:
1应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当监测目的为大范围、全面的流域水生态监测与质量评估时,断面需覆盖整个流域范围;当监测目的为评估人类活动(采砂、河道整治、涉水工程建设等)或者污染事故的影响时,则需在受影响及可能受影响区域及其上下游设置断面。
2应根据监测区域的重要性设定监测断面,重要区域应根据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重要区域分类确定,包括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区域。
3应沿用历史监测断面,与其他监测(水文或水质)站点相衔接,保持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和可比性。
4应在确保达到监测目的、保证采样精度和样本量,以及采样安全性的前提下,要兼顾监测的可操作性,以期用最少得样点设置和人力、物理、时间投入,获得最有效的数据。
5非历史延续监测断面的布设应具有灵活性,可根据水生态环境变化、监测需求和监测结果的反馈,适时调整断面的布设。
6法规和标准遵循原则:断面布设应符合国家、部门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817.1.3监测断面(垂线、点)布设应符合以下要求:1在相对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少的水域应布设对照监测断面.2在河流的激流与缓流水域(河滩、河汉、静水区)、城市河段、纳污水域、水源保护区、支流与汇流处、潮汐河段潮间带等代表性水域,应分别布设监测断面。
3在湖泊、水库的进出口、岸边水域、开阔水域、汉湾水域、纳污水域等代表性水域,应分别布设监测断面;水库下泄低温水,应根据影响范围布设若干个监测断面。
4河流、湖泊、水库水面宽度小于50m,可在中心布设1条采样垂线;宽度在50~100m的,应布设左右2条采样垂线;宽度大于100m的,采样垂线布设不得少于左、中、右3条采样垂线。
5人河排污口(含温水排放口)水域,分别在排污口上游500~1000m和下游500m、1000m以及大于1500m处,布设对照和控制监测断面。
6采集鱼样时,应按鱼类的摄食和栖息特点,如:肉食性、杂食性和草食性,表层和底层等在监测水域范围内采集。9.1.3河流水生态调查与监测断面布设应符合以下要求:
1河流的监测应考虑河流水生态分区特征,不同生态区均应布设断面。
2河流还应考虑河流类型,统筹考虑上下游、干支流、可涉水与否、山区-平原段、自然-人工段等多种河流类型特征,在不同类型的河段分别布设监测断面。
3断面布设最低要求,可以按照流域面积,大河(流域面积大于等于3000km2)选择上、中、下游河段,干流上调查与监测站不少于7个,一级支流上、中、下游河段分别布设断面,调查与监测站不少于3个;中型河流(流域面积大于等于200km2,且小于3000km2)选择上、中、下游河段分别布设断面,调查与监测站不少于3个;小型河流(流域面积小于200km2),选择上、中、下游河段分别布设断面,调查与监测断面不少于2个。827.1.4河流水生态调查与监测纵向评价河段、监测河段和监测断面与监测点位的布设(见图7.1.4)应符合以下要求:
1河流上、中、下游河段,山区与平原河段;顺直、弯曲、分叉、游荡河段;大的支流汇人与分叉河段;城市与乡村河段以及水工程河段等河道地貌形态、水文水力学和河岸邻近陆域土地利用状况不同的变异分区河段,应布设代表评价河段。
2每条河流的代表评价河段的数量不得少于5个;代表评价河段较长时,应增设监测河段。当河流深泓水深小于5m时,监测河段长度按40倍河宽确定;当河流深水深大于5m时,监测河段长度取定为1km。
3监测断面按等距离设置于监测河段内,按4倍河宽等分距离布设11个监测断面;监测断面设置除考虑代表性外,还应兼顾监测便利性和取样的安全。9.1.4湖泊水生态调查与监测断面的布设计应综合考虑湖泊水文、水动力条件、湖盆性状、人类活动影响等特征,兼顾湖泊功能区划和行政区划等因素,覆盖湖泊各个典型区域,并符合以下要求:
1监测断面应考虑湖泊分区特征,包括湖泊中心水域及其代表性站点,兼顾湖泊出入河流或水道。
2监测断面数量按照水域面积,兼顾代表性和南北方区域差异性进行确定,具体可参考下表。837.1.5河流水生态调查与监测横向断面,按左、右河岸带和河道水面布设,并应符合以下要求:
1根据河流横断形态和河岸带植被、地形、土壤结构、沉积物、洪水痕迹和土地利用等不同状况,确定河道和左右河岸带取样区。
2设有堤防的河道,河岸带取样区为实际水面线至两岸堤防之间陆域区和陆向延伸10m的区域;无堤防的河道,河岸带取样区为实际水面线至历史最高洪水位或设计洪水位范围,外加向两侧陆向延伸10m的区域;两岸堤防及护堤地宽度不足10m的,陆向延伸至10m范围。9.1.5水库水生态调查与监测断面的布设应符合以下要求:
1平原型水库可参考湖泊监测断面布设要求;
2河道型水库的断面要兼顾河流区和湖泊区,河流区的断面布设原则参照河流进行,湖泊区的断面布设原则参照湖泊进行;
3大型水库(库容大于等于1×188m3)可按照库首、库中、库尾分区域布设监测断面,每个区域内布设的监测断面数量最低不应少于3个;
4中小型水库(库容小于1×188m3)可按照库首、库中分区域布设监测断面,每个区域内布设的断面数量最低不应少于1个;
5水库下泄低温水的水库,还应根据影响范围在水库坝下布设若干个监测断面。847.1.6、7.1.7、7.1.8删除。857.2.1水生态调查与监测应与地表水监测和水体沉降物监测采样时间与频次相结合,并同步进行水质、沉积物和水生生物采样。河岸带(湖滨带)调查与监测时间和频次应符合以下要求:1国家基本站应每年收集气象常规,自然地理,水文水情等相关信息,并按国家和行业的技术规范要求进行统计分析。2国家重点站所在河段或水域,河岸带(湖滨带)和生物群落监测应3~5年为1个周期,调查监测1次;国家一般站所在河段或水域,河岸带(湖滨带)调查与生物群落监测可参照执行。
3在周期监测年份内,河岸带(湖滨带)野外调查应选在基流条件(即平水期)或初夏季节调查1次;每年可不重复安排一部分河段或水域进行河岸带(湖滨带)调查与生物群落监,3~5年内完成一个监测周期的水生态调查与监测。9.2.1水生态调查与监测宜每年同步收集气象数据、自然地理信息、水文数据、水质数据等水生态相关信息,与水生生物和物理生境数据整合形成水生态数据集。867.2.2国家重点站水生物监测采样频次与时间应符合以下规定国家一般站可参照执行,专用站按监测要求与目的确定。
1浮游生物每季采样1次,全年4次。
2着生生物春秋季各采样1次,全年2次。
3底栖动物春秋季各采样1次,全年2次。
4鱼类样品在秋季采集,全年1次;也可按丰、平、枯水期或一年四季采集。5水体初级生产力监测每年不得少于两次,春秋季各1次。6生物体污染物残留量监测每年1次,在秋或冬季采集样品。
7主要人河排污口污水毒性生物测试可不定期进行;宜在排污!排放的有毒污染物浓度最高时采集样品。
8水体卫生学项目(如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数、粪性大肠菌群数和粪链球菌群数)与地表水水质监测频率相同。9同一类群的生物样品采集时间(季节、月份)应尽量保持一致。浮游生物样品的采集时间以8时~10时为宜。9.2.2水生态调查与监测频次应按照河湖库水体类型,开展水生生物监测和物理生境调查,可按照季节按照春、夏、秋和冬季设计调查与监测频次,其中夏季洪水期不宜开展监测、北方河湖冬季冰封期不宜开展监测。也可按照水文周期在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设计调查与监测频次。水生生物监测频次宜按照类群生活史特征选择最适监测频次和最佳监测期,监测频次如下:
1浮游生物宜按季节为周期,每季采样1次,全年不少于2次;也可按水文为周期(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宜每期采样1次,全年不少于2次;遇水华暴发等特殊时期,应加密监测。
2着生藻类宜按季节为周期,每季采样1次,全年不少于2次;也可按水文为周期(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宜每期采样1次,全年不少于2次;遇着生藻类异常增殖等特殊时期,应加密监测。
3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宜按季节为周期,每季采样1次,全年不少于2次;也可按水文为周期(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宜每期采样1次,全年不少于2次。
4水生维管束植物宜按季节为周期,在夏季和秋季各采样1次,全年不少于1次;也可按水文为周期(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宜在丰水期和平水期每期采样1次,全年不少于1次。
5鱼类宜按季节为周期,在春季和秋季各采样1次,全年不少于1次;也可按水文为周期(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宜在平水期和枯水期每期采样1次,全年不少于1次。
6鱼类早期资源监测主要在鱼类繁殖季节进行,监测时长宜为60~90d。
7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着生藻类、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采样时,各类群水生生物均应采集重复样品,重复样品不应少于3个。879.2.3增加条:物理生境调查时,应考虑两岸的河岸带植被、地形、土壤结构、沉积物、洪水痕迹和土地利用等状况。调查范围为实际水面线向陆域延伸10m的区域。887.2.3水生生物样品采集可选用以下类型与规格的采样器皿。1有机玻璃采水器:适用于采集不同深度水样,采水器内部有温度计,可同时测量水温。规格:1000ml、1500mL、2000mL等。
2浮游生物网:用于采集浮游动植物,规格:25号网(网孔0.064mm)、13号网(网孔0.112mm)。
3彼得逊采泥器:用于采集底栖动物,规格:1/16m2、1/20m2。
4人工基质篮:用于采集底栖动物,规格:∅18cm、h20cm。
5三角拖网:用于采集底栖生物,规格:L35cm。
6硅藻计:用于着生生物的采集,规格:26mmx76mm。
7聚酯薄膜采样器:用于着生生物的采集,规格:4cm×40cm。9.2.4水生生物样品采集宜选用以下类型与规格的采样器皿。
1有机玻璃采水器:适用于采集不同深度水样,采水器内部有温度计,可同时测量水温。规格:10L、15L、20L等。
2浮游生物网:25号网(网孔0.064mm)用于采集浮游植物,13号网(网孔0.112mm)用于采集浮游动物。
3索伯网:用于定量采集可涉水河流的大型底栖动物,规格:0.09m2或0.16m2,网孔40目或0.63mm。
4手抄网:用于半定量采集可涉水河流或不可涉水河流浅水区的大型底栖动物,规格:网孔40目或0.63mm。
5彼得逊采泥器:用于采集湖泊、水库和不可涉水河流深水区的大型底栖动物,规格为1/16m2、1/8m2。
6抓斗式采草器:用于定量采集河流、湖泊和水库的大型沉水植物,规格:50cm×38cm。897.2.4水生态调查与监测中水质与沉降物的采样方法同本标准地表水监测及水体沉降物监测。删除。907.2.5浮游生物采样应符合以下要求:9.2.5浮游植物采样应符合以下要求:919.2.6浮游动物采样应符合以下要求:927.2.6着生生物采样应符合以下要求:
1天然基质法是利用一定的采样工具,采集生长在水中的天然石块、木桩等天然基质上的着生生物。
2人工基质法是将玻片、硅藻计和PFU等人工基质放置于一定水层中,时间不得少于14d,然后取出人工基质,采集基质上的着生生物。
3用天然基质法和人工基质法采集样品时,应准确测量采样基质的面积。
4采集的着生生物样品,除进行活体观测外,宜按水样体积加1%的鲁哥氏溶液固定,静置沉淀后,倾去上层清水,将样品装入样品瓶中。9.2.7着生藻类采样应符合以下要求:
1天然基质法是利用一定的采样工具,采集生长在水中的天然石块等硬质表面、大型水生植物基质以及软质基质上等天然基质上的着生藻类。对于硬质表面,用圆形塑料片(直径约6cm)覆盖在基质上,将覆盖区域以外的附着物刷去或刮去,再将覆盖面积内的附着物刷取或刮取采集;对于大型水生植物基质,将采集到的沉水植物茎叶或挺水植物水下茎段装入封口袋,加入适量蒸馏水,密封后充分震荡再手机水样,重复操作2次~3次,确保附着物被全部手机,并测量附着表面积;对于软质基质,用培养皿(直径约6cm)开口朝下压入软质基质,用塑料板密封培养皿口,将培养皿中收集到的样品全部转入样品瓶。
2对于沿岸有浅水区的河湖,在0.3m~0.5m水深处放置不少于3块的大理石片等人工基质;对于沿岸区没有浅水区的呵护,放置1个~2个漂浮的硅藻计,并与沿岸构筑物相连;2周~4周后回收人工基质,记录采样基质的面积,按天然基质法收集样品。937.2.7底栖动物采样应符合以下要求:
1定量样品可用开口面积一定的采泥器采集,如彼得逊采泥器(采样面积为1/16m)或用铁丝编织的直径为18cm、高20cm圆柱型铁丝笼,笼网孔径为5士1cm、底部铺40目尼龙筛绢,内装规格尽量一致的卵石,将笼置于采样垂线的水底中,14d后取出。从底泥中和卵石上挑出底栖动物。2定性样品可用三角拖网在水底拖拉一段距离,或用手抄网在岸边与浅水处采集。以40目分样,挑出底栖动物样品。9.2.8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采样应符合以下要求:
1河流定性样品:用长柄矩形踢网、手抄网等在监测河段的沿岸带采集定性样品,采集时应涵盖监测河段内的各类生境。
2河流定量样品:
1)对于可涉水河段,用索伯网(网口30cm×30cm)在每个样点采集2次,样品太少时可增加采集次数;水深超过30cm时,用长柄矩形踢网(网口30cm×30cm)在每个样点采集3min,记录下网口扫过的距离。记录采样面积,将所有样品混合装入样品瓶中。
2)对于不可涉水河段,当底质为淤泥时,采用彼得森采泥器(面积0.0625m2)采集2次,泥样过少时应重新采集。当底质为卵石、砾石或沙时用长柄矩形踢网采集,方法同可涉水河段。记录采样面积,将所有样品混合装入样品瓶中。
3)对于渠化程度高、采集底质困难的河段,可选择水流平缓的区域放置2个人工基质篮式采样器(直径30cm),用绳固定并做好浮漂标记,放置14d后回收。
3湖库定性样品。可用定量采样方法采集定性样品,还可用长柄矩形踢网和手抄网等在还贷浅水区采集定性样品,采集时需覆盖湖岸带各种小生境。
4湖库定量样品。湖库岸带宜用长柄矩形踢网进行采集,兼顾多种小生境。湖库深水区宜用彼得森采集器进行采集,方法同不可涉水河段底泥为淤积的采样方法。947.2.8水生维管束植物样品采样应符合以下要求:1定量样品用面积为0.25m、网孔3.3cm×3.3cm的水草定量夹采集。
2定性样品用水草采集夹、采样网和耙子采集。3采集样品后,去掉泥土、粘附的水生动物等,按类别晾干、存放。9.2.9水生维管束植物样品采样应符合以下要求:
1定性样品采集选择在有水生维管束植物分布的河湖库水域,平行于河岸方向或湖库的任意方向设置监测样带,记录沿途出现的植物。用手或采草夹采集植物样品,应采集完整植株(包括根、茎、叶、花、果)。
2定量样品采集
1)对于可涉水的河湖库岸带,垂直于河湖库岸带设置监测样带。固定标杆设置1m宽的样带,样点中均匀布设1m×1m样方(植株密度较大时可选择0.5m×0.5m样方),用用手或采草夹采集样方内全部植物(包括地下根茎)放入样品袋中。
对于不可涉水的河流或湖库开阔水域,平行于河岸方向或湖库的任意方向设置监测样带。用采草夹采集样品放入样品袋中。957.2.9鱼类样品采用渔具捕捞或从渔民、鱼市收购站购买标本采集后应尽快进行种类鉴定。9.2.10鱼类样品监测可采用鱼类资源主动捕捞监测、环境DNA监测两种方式。优先选择鱼类资源主动捕捞监测方式,在条件允许时采用环境DNA监测方式,环境DNA监测更适用于特定物种分布的监测。鱼卵、仔鱼、稚鱼等鱼类早期资源,则根据鱼卵属性特征差异,分别采用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监测方法和产沉黏性卵鱼类早期资源监测方法。采样应符合以下要求:
1鱼类资源主动捕捞监测。根据采集其余的生境特征,在使用刺网作为基本渔具的前提下,还可搭配其他类型渔具进行鱼类样本采集买入地笼、张网、单船底拖网。刺网适用于开阔的流水河段,地笼或张网适用于在静水或微流水区域持续捕捞,单船底拖网适用于河流水库及开阔的湖泊水域监测。
2环境DNA监测:
1)样品采集。将采样瓶口浸入水面取表层水,瓶口不超过水面以下5cm,瓶口朝上游来水或湖心方向。采样瓶装满水后盖上瓶盖密封。每个站点采集4个样本,各1L水样,储存于全新密封光口采样瓶中。
2)样品处理与保存。采集的水样在常温或4℃冷藏保存,其中常温保存的水样应在8h内完成抽滤,冷藏保存的水样应在24h内完成抽滤。对采集的样本选用0.45um孔径滤膜进行真空抽滤,抽滤设备包括真空泵以及与之相连的抽滤漏斗。每个站点的样本抽滤以前,均需对抽滤设备进行消毒清晰,用10%次氯酸钠消毒液浸泡抽滤漏斗30min并充分冲洗干净。每个采样点每次抽滤设置1个阴性对照,先抽滤1L纯净水,再抽滤采集水样。抽滤完成后,使用镊子夹住滤膜左右边缘,向上卷曲,滤膜上表面(含过滤物质)在内,放入50ml离心管中密封,并在离心管上标注采样的时间、地点及编号。滤膜于-80℃冷冻保存直至DNA提取。
在无法进行样品采集的区,可采用走访的方式进行调查,或从渔民、鱼市收购站购买标本进行种类鉴定。967.2.10、7.2.11、7.2.12、7.2.13删除。后面条款号相应调整。97表7.2.14生物样品保存方法表9.2.11生物样品保存方法(样品类别和保存方法进行调整)987.2.155每批水样,应选择部分项目加采现场平行样、制备现场空白样,与样品一同送实验室分析。删除。997.3.1河流、湖泊、水库水生态调查与监测主要内容包括水质、沉降物、水生生物监测与河岸带(包括湖滨带)调查等四个方面,并应符合以下要求:
1国家基本站水生生物监测项目应符合表7.3.1常规项目要求;国家重点站生物体残毒指标每年监测1次,国家一般站可参照执行。2国家基本站主要人河排污口污水毒性生物测试可不定期进行。
3水体卫生学项目(如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数、粪性大肠菌群数和粪链球菌群数)与地表水水质监测项目相同。
4专用站可根据监测要求与目的,按表7.3.1确定监测项目。9.3.1河流、湖泊、水库水生态调查与监测应符合以下要求:
1国家基本站水生生物监测项目应符合表9.3.1常规项目要求。
2专用站可根据监测要求与目的,按表9.3.1确定监测项目。100表7.3.1水生生物监测项目表9.3.1水生生物监测项目(指标类型进行调整)1018入河排污口调查与监测删除\o"/news/china/1961750.html"原因:2018《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提出,“组建生态环境部。将……水利部的编制水功能区划、排污口设置管理、流域水环境保护职责,……整合,组建生态环境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随后,生态环境部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入河排污口排查、分类、规范化建设、监督管理等一系列相关的规范和标准。《水环境监测规范》作为水利部修订颁布的《水环境监测规范》,应在水利部的职责权限的基础上,编制江河湖库和地下水实施水质水生态监测的相关内容。因此建议删除“入河排污口调查与监测”章节内容。10210水质风险源调查与监测增加原因:2018《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十)优化水利部职责。将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并入水利部。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南阳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李国英部长在《2024年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树牢极限思维,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对水安全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做到见微知著、心中有数,立足最不利情况,向最好结果努力,牢牢守住水安全底线。水利行业水质监测为保障水资源的质量安全、供水安全和水质保护与提升提供基础性依据。负责流域内重要水域地表水、地下水、农村饮水水资源质量监测与评价,负责流域重要水生态敏感区、跨流域调水及重大水利工程的水生态监测、调查、保护、修复、研究工作。《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指出:坚持风险防控、确保安全。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从注重事后处置向风险防控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降低安全风险转变,建立健全水安全风险防控机制,提高防范化解水安全风险的能力。因此,建议在《水环境监测规范》中增加“涉水风险源调查与监测”相关的内容,更好地保障水安全,服务于水利高质量发展。1039.1.1应急监测是指在突发重大公共水事件,如水污染事件、水生态破坏事件、特大水旱等自然灾害危及饮用水源安全的紧急情况下,为发现或查明污染物种类、浓度、危害程度和水生态环境恶化范围而对敏感水域进行的动态监测。2.0.14以术语形式调整到第2章。1049.1.2应急监测实行属地管理为主、分级响应和跨区域联动机制。当突发重大公共水事件时,各级水文机构和流域水环境监测机构应按照地方应急事件指挥机构或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承担应急监测任务。根据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需要各级水文机构和流域水环境监测机构应制定应急监测预案适时开展水环境水生态应急监测演练,不断提高应急监测能力。11.1.1应急监测实行属地管理为主、分级响应和跨区域联动机制。当突发重大公共水事件时,各级水文机构和流域水质监测机构应当按照地方应急事件指挥机构或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承担应急监测任务。10511.1.2根据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需要,各级水文机构和流域水质监测机构应当制定本地区、本流域应急监测预案,定期开展应急监测演练,不断提高应急监测能力。10611.1.3增加条:应急预案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总则、组织体系、职责分工、应急监测工作流程、保障措施、附则等部分,具体内容由各级水文机构和流域水质监测机构根据自身组织结构与管理方式细化。10711.1.4增加条:各级水文机构和流域水质监测机构接到地方应急事件指挥机构或上级主管部门的应急要求时,应做好记录,并根据应急预案启动应急监测工作。10811.1.9增加条:各级水文机构和流域水质监测机构在向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发现突发重大公共水事件的同时,应根据应急预案启动应急监测工作。1099.2水污染应急事件调查11.2现场调查1109.2.1水污染事件的调查应符合下列要求:1当发现或获悉水污染事件或水生态破坏事件时,各级水文机构应按就近原则,及时开展调查。2一般水污染事件或水生态破坏事件,由当地水文机构协同有关部门或机构进行调查。3发生较大和重大水污染事件或水生态破坏事件,可能影响到跨设区市界的江河湖库时,由省级水文机构协同有关部门或机构进行调查。4可能影响到跨省界江河湖库的重大水污染事件或水生态破坏事件,由流域水环境监测机构协同有关部门或机构进行调查;特别重大事件可经授权由流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Mumeose-K-生命科学试剂-MCE-2774
- 5-Fluoro-THJ-生命科学试剂-MCE-6389
- 2025年度环保型空调拆卸作业安全协议书
- 2025年度文化创意产业居间代理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父母出资购房子女房产份额分配协议
- 2025年度无房产证房屋买卖风险评估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砍树承包合同及林业资源管理实施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企业食堂档口租赁合同与员工餐饮补贴协议
- 高标准实验环境下的安全防护措施探讨
- 临时用电安全合同协议
- 设计单位-质量管理体系
- 2024版《供电营业规则》学习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 福建省医院大全
- GB/T 16659-2024煤中汞的测定方法
- 闪蒸罐计算完整版本
- (高清版)DZT 0073-2016 电阻率剖面法技术规程
- 完整2024年开工第一课课件
- 货运车辆驾驶员安全培训内容资料完整
- 高一学期述职报告
- 风神汽车4S店安全生产培训课件
- ICU患者的体位转换与床旁运动训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