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保行业污染源治理与减排方案TOC\o"1-2"\h\u828第1章污染源识别与评估 4150501.1工业污染源识别 496961.2农业污染源识别 4181291.3生活污染源识别 4141001.4污染源评估方法 416371第2章环保法规与政策 5244642.1国家环保法规体系 5154882.1.1宪法 5294482.1.2环境保护法 595632.1.3污染防治法 548132.1.4生态保护法 5272982.1.5核与辐射安全法 5149332.2地方环保政策分析 5242152.2.1各地大气污染防治政策 6115022.2.2各地水污染防治政策 6289292.2.3各地生态保护政策 6138742.3环保法规对污染源治理的要求 657182.3.1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6314762.3.2加强污染防治设施建设与运行 6167482.3.3推进清洁生产 6181092.3.4强化环境监测与信息公开 6193372.3.5完善环境保护制度 625113第3章工业污染源治理技术 6179203.1废气治理技术 782463.1.1烟气脱硫技术 7188873.1.2烟气脱硝技术 717083.1.3除尘技术 7155263.2废水治理技术 7185393.2.1预处理技术 72393.2.2生物处理技术 7217873.2.3深度处理技术 7276133.3固废处理与资源化技术 721633.3.1填埋技术 7153.3.2焚烧技术 785303.3.3资源化利用技术 753063.4噪音与振动治理技术 898873.4.1吸声技术 860203.4.2隔声技术 8205473.4.3减振技术 8179643.4.4噪音控制技术 831918第4章农业污染源治理与减排 8262114.1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8163264.1.1畜禽养殖污染现状与问题 8300854.1.2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技术 8159364.1.3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政策与措施 8222964.2农药化肥污染治理 9247404.2.1农药化肥污染现状与问题 9544.2.2农药化肥污染治理技术 99104.2.3农药化肥污染治理政策与措施 9203014.3农膜与秸秆污染治理 9140624.3.1农膜与秸秆污染现状与问题 9314504.3.2农膜与秸秆污染治理技术 9277354.3.3农膜与秸秆污染治理政策与措施 959024.4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发展 9134604.4.1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概述 9290474.4.2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关键技术 10284464.4.3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政策与措施 1015146第5章生活污染源治理 1087545.1城镇污水处理 10320005.1.1提高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行效率 10103865.1.2强化污水收集与输送系统管理 10283805.1.3推进再生水利用 1026055.2垃圾分类与处理 10210225.2.1完善垃圾分类制度 11162065.2.2提高垃圾处理技术水平 11124585.2.3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 11230395.3城市扬尘与餐饮油烟治理 11115675.3.1城市扬尘治理 11122265.3.2餐饮油烟治理 11139665.4噪音污染治理 11117275.4.1加强噪音污染防治立法与监管 11162725.4.2推广低噪音技术与产品 1252335.4.3实施城市噪音综合治理 1225940第6章污染源监测与预警 12313016.1污染源监测技术 125356.1.1自动在线监测技术 12159666.1.2遥感监测技术 12223396.1.3便携式监测技术 1222046.2自动监测系统 1243246.2.1系统构成 12127366.2.2系统功能 13138236.3污染源预警与应急响应 13309696.3.1污染源预警系统 13297866.3.2应急响应措施 1323293第7章污染源治理与减排经济政策 13275667.1环保税与排污权交易 13161237.1.1环保税制度 13315927.1.2排污权交易 1440547.2财政补贴与绿色金融 14285067.2.1财政补贴政策 14196037.2.2绿色金融政策 1428297.3环保产业政策与发展 14125117.3.1支持环保产业发展 14124387.3.2激励企业参与污染治理 14243427.3.3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141819第8章企业环保责任与绿色发展 14325638.1企业环保责任制度 14262138.1.1环保法规遵循 1488488.1.2环保责任制度建立 15143958.1.3环保投入与保障 15313338.2环保管理体系建设 15177518.2.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1580288.2.2环保管理组织建设 15212978.2.3环保制度建设 15232268.3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15248218.3.1绿色生产与清洁生产 1597138.3.2资源循环与综合利用 1613778.3.3环保技术创新与研发 16316378.3.4环保文化建设 1615455第9章公众参与与环保教育 16115199.1环保社会组织与公众参与 16108989.1.1环保社会组织的职能与作用 16189949.1.2公众参与的途径与方式 16200209.2环保教育体系建设 16219479.2.1环保教育政策与法规 1640839.2.2环保教育内容与课程设置 1632239.2.3环保教育师资培养与培训 17316669.3媒体宣传与舆论引导 1726789.3.1媒体宣传策略 17267159.3.2舆论引导方法 1753209.3.3环保宣传与舆论引导的案例分析 1720255第10章污染源治理与减排案例解析 172750910.1工业园区污染治理案例 172197310.2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案例 171337110.3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案例 182800710.4区域性大气污染治理案例 18第1章污染源识别与评估1.1工业污染源识别工业污染源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排放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大气污染源:燃煤、燃油、燃气等燃料燃烧排放的废气,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艺废气,以及各类堆场、仓库等产生的扬尘。(2)水污染源:工业废水排放,包括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生活污水,以及工业冷却水等。(3)固体废物污染源: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固体废物,包括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污泥等。(4)噪声污染源: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机械噪声、电磁噪声等。1.2农业污染源识别农业污染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土壤污染源:农药、化肥过量使用,导致土壤污染。(2)水污染源:农田排水、养殖业废水排放、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等。(3)大气污染源: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秸秆焚烧、粪便发酵等排放的废气。(4)固体废物污染源: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等。1.3生活污染源识别生活污染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大气污染源:居民生活燃料燃烧排放的废气,餐饮业排放的油烟,以及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等。(2)水污染源:居民生活污水、洗涤废水、医疗机构废水等。(3)固体废物污染源:居民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餐厨垃圾等。1.4污染源评估方法污染源评估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排放因子法:根据各类污染源的排放特征,确定相应的排放因子,结合排放量计算污染物的排放强度。(2)实地监测法:对污染源进行现场监测,获取污染物的浓度、排放量等数据,为评估提供依据。(3)模型模拟法:利用计算机模型,模拟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预测污染影响范围和程度。(4)生态风险评估法:结合污染物的毒性、暴露途径等因素,评估污染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5)社会经济评估法: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综合评估污染源治理的效益和成本。第2章环保法规与政策2.1国家环保法规体系我国环保法规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法律法规框架。主要包括宪法、环境保护法、污染防治法、生态保护法、核与辐射安全法等五大类。这些法律法规为污染源治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操作指南。2.1.1宪法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总体要求。宪法规定国家保护环境,保障人民生活在良好的环境中,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1.2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保法律法规体系的核心,明确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制度和管理措施。主要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等。2.1.3污染防治法污染防治法针对各类污染源,制定了具体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2.1.4生态保护法生态保护法主要针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包括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2.1.5核与辐射安全法核与辐射安全法旨在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环境安全。2.2地方环保政策分析各地根据国家环保法规体系,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地方环保政策。这些政策主要针对地方特色污染物、重点行业和领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2.2.1各地大气污染防治政策针对大气污染问题,各地制定了严格的排放标准、限行措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等政策。2.2.2各地水污染防治政策各地针对水污染问题,实施了排污许可制度、水污染物排放标准、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等政策。2.2.3各地生态保护政策各地加强生态保护,实施了生态红线政策、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补偿机制等政策。2.3环保法规对污染源治理的要求环保法规对污染源治理提出了以下要求:2.3.1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环保法规要求各级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将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到规定标准以内。2.3.2加强污染防治设施建设与运行环保法规要求企业加强污染防治设施建设,保证设施正常运行,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2.3.3推进清洁生产环保法规倡导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2.3.4强化环境监测与信息公开环保法规要求企业加强环境监测,及时公开污染物排放信息,提高环境管理透明度。2.3.5完善环境保护制度环保法规要求企业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制度,落实环境保护责任,保证各项环保措施落到实处。第3章工业污染源治理技术3.1废气治理技术3.1.1烟气脱硫技术烟气脱硫技术主要包括干法、半干法和湿法脱硫技术。干法脱硫技术主要包括喷雾干燥法、活性炭吸附法等;半干法脱硫技术主要包括循环流化床法、喷雾干燥法等;湿法脱硫技术主要包括石灰石石膏法、氨法等。3.1.2烟气脱硝技术烟气脱硝技术主要包括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技术以及低温SCR技术。这些技术能有效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3.1.3除尘技术除尘技术主要包括机械除尘、静电除尘、布袋除尘和湿式除尘等。这些技术可以有效地去除废气中的颗粒物。3.2废水治理技术3.2.1预处理技术预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格栅、调节池、沉淀池等,用于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调节水质水量。3.2.2生物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包括好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好氧生物处理技术有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厌氧生物处理技术有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内循环厌氧反应器(IC)等。3.2.3深度处理技术深度处理技术包括吸附、离子交换、膜分离等,用于去除废水中的难降解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3.3固废处理与资源化技术3.3.1填埋技术填埋技术是固体废物处理的一种方法,主要包括卫生填埋、安全填埋等。3.3.2焚烧技术焚烧技术可以减少固体废物的体积和重量,同时实现能量回收。主要包括炉排炉焚烧、回转窑焚烧等。3.3.3资源化利用技术资源化利用技术包括废渣制砖、废渣制备复合材料、废渣提取有价金属等,有利于减少资源浪费。3.4噪音与振动治理技术3.4.1吸声技术吸声技术是通过吸声材料或结构降低噪音的一种方法,如吸声墙面、吸声天花板等。3.4.2隔声技术隔声技术是通过隔声结构或隔声材料阻隔噪音传播,如隔声门窗、隔声屏障等。3.4.3减振技术减振技术是通过减振器、减振材料等降低设备振动,从而降低噪音的一种方法。3.4.4噪音控制技术噪音控制技术包括声源控制、传播途径控制、受体保护等方面,综合运用各种措施降低噪音影响。第4章农业污染源治理与减排4.1畜禽养殖污染治理4.1.1畜禽养殖污染现状与问题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畜禽养殖业迅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畜禽粪便污染、恶臭污染和抗生素残留等方面。4.1.2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技术(1)清洁生产技术:优化饲料配方,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粪便排放。(2)粪污处理技术:采用固液分离、厌氧消化、好氧处理等技术,实现粪便资源化利用。(3)恶臭控制技术:采用生物滤池、离子除臭等技术,降低恶臭气体排放。(4)抗生素残留控制技术:严格抗生素使用,研发替代品,降低抗生素残留。4.1.3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政策与措施(1)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养殖企业环保责任。(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广清洁生产技术。(3)加强监管,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4.2农药化肥污染治理4.2.1农药化肥污染现状与问题农药化肥过量使用,导致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4.2.2农药化肥污染治理技术(1)生物农药: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等生物制剂,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2)绿色防控技术:采用物理、生物、化学等多种措施,综合防治病虫害。(3)科学施肥技术: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状况,合理施用化肥,提高肥料利用率。4.2.3农药化肥污染治理政策与措施(1)加强农药化肥市场监管,严格执行登记和淘汰制度。(2)推广绿色防控和科学施肥技术,减少农药化肥使用。(3)完善政策体系,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料。4.3农膜与秸秆污染治理4.3.1农膜与秸秆污染现状与问题农膜残留和秸秆焚烧导致土壤、空气和水体污染,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4.3.2农膜与秸秆污染治理技术(1)农膜回收利用技术:采用机械化捡拾、再生利用等方法,减少农膜残留。(2)秸秆还田技术:将秸秆粉碎后还田,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焚烧。(3)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通过生物质发电、秸秆饲料、秸秆建材等途径,提高秸秆利用率。4.3.3农膜与秸秆污染治理政策与措施(1)制定农膜和秸秆管理政策,明确责任主体。(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广农膜回收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4.4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发展4.4.1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概述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4.4.2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关键技术(1)生态种植技术:采用间作、套作、轮作等模式,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2)生态养殖技术:利用生态循环原理,实现养殖业与种植业的有机结合。(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通过生物质能源、有机肥料等途径,提高农业废弃物利用率。4.4.3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政策与措施(1)制定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广关键技术。(3)加强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发挥引领作用。第5章生活污染源治理5.1城镇污水处理城镇污水的有效处理对于改善水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我国城镇污水处理现状,本章提出以下治理措施:5.1.1提高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行效率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优化污水处理工艺,降低运行成本;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污水处理技术和设备。5.1.2强化污水收集与输送系统管理完善污水收集管网,降低管网漏损;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维护,保证稳定运行;推行雨污分流制度,减少雨水对污水处理设施的冲击。5.1.3推进再生水利用制定再生水利用政策,鼓励再生水利用项目;提高再生水水质标准,扩大再生水应用领域;加强再生水利用的宣传与推广,提高公众对再生水的认识。5.2垃圾分类与处理垃圾分类与处理是减轻城市环境压力、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关键环节。以下为本章提出的治理措施:5.2.1完善垃圾分类制度制定详细的垃圾分类标准,明确分类要求;加强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分类意识;强化垃圾分类监管,落实分类责任。5.2.2提高垃圾处理技术水平推广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提高处理能力;加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保证处理设施正常运行;优化垃圾处理工艺,降低处理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5.2.3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推动垃圾焚烧发电、填埋气发电等资源化利用项目;鼓励开展垃圾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监管,保证资源化利用过程的环保要求。5.3城市扬尘与餐饮油烟治理城市扬尘与餐饮油烟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本章提出以下治理措施:5.3.1城市扬尘治理加强建筑工地、道路等扬尘源头的监管,落实防尘措施;提高机械化清扫保洁水平,减少道路扬尘;推广绿色施工,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扬尘排放。5.3.2餐饮油烟治理完善餐饮油烟排放标准,加强监管;鼓励餐饮企业采用高效油烟净化设备,提高净化效率;开展餐饮油烟污染整治行动,严厉打击违法排放行为。5.4噪音污染治理噪音污染对居民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本章提出以下治理措施:5.4.1加强噪音污染防治立法与监管完善噪音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明确噪音污染责任;加强噪音污染监管,提高执法力度;开展噪音污染监测,及时掌握噪音污染状况。5.4.2推广低噪音技术与产品鼓励研发低噪音技术与产品,降低噪音源排放;推广应用低噪音施工设备,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噪音污染;加强对低噪音产品的宣传与推广,提高消费者对低噪音产品的认识。5.4.3实施城市噪音综合治理制定城市噪音综合治理规划,明确治理目标与任务;加强城市交通、建筑工地等噪音源的治理;推广城市绿化,利用植物吸音减噪。第6章污染源监测与预警6.1污染源监测技术污染源监测是环保行业的关键环节,对于污染源的有效治理和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节主要介绍当前环保行业中常用的污染源监测技术。6.1.1自动在线监测技术自动在线监测技术具有实时、连续、自动等特点,可对污染源排放的各类污染物进行实时监测。主要包括水质自动监测、空气质量自动监测以及土壤污染自动监测等。6.1.2遥感监测技术遥感监测技术通过卫星、航空器等载体获取大范围地表环境污染信息,具有快速、高效、覆盖范围广等特点。该技术可用于监测大气、水体、土壤等多种污染源。6.1.3便携式监测技术便携式监测设备具有携带方便、操作简单、快速响应等特点,适用于现场快速监测和突发污染应急监测。6.2自动监测系统自动监测系统是污染源监测的重要手段,可有效提高监测效率和数据准确性。6.2.1系统构成自动监测系统主要包括采样系统、分析检测系统、数据传输系统、控制系统等部分。6.2.2系统功能自动监测系统可实现以下功能:(1)实时采集污染源排放的样品;(2)对样品进行分析检测,获取污染物浓度数据;(3)将监测数据传输至环保部门,为污染源治理提供数据支持;(4)通过控制系统实现远程监控和自动报警。6.3污染源预警与应急响应针对污染源可能引发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建立预警与应急响应机制。6.3.1污染源预警系统污染源预警系统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预警指标体系:建立包括污染物浓度、排放量、环境质量等多个指标的预警指标体系;(2)预警模型:根据预警指标体系,构建污染源预警模型,实现污染源排放的实时预警;(3)预警信息发布:通过短信、广播等多种渠道,及时发布预警信息。6.3.2应急响应措施在接到污染源预警信息后,应采取以下应急响应措施:(1)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开展应急处理工作;(2)对污染源进行排查,找出污染原因,采取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3)加强对受影响区域的环境监测,保证环境质量尽快恢复至正常水平;(4)及时向上级环保部门报告应急处理情况,保证信息畅通。通过建立完善的污染源监测与预警体系,有助于提高环保行业污染源治理与减排工作的效率和效果。第7章污染源治理与减排经济政策7.1环保税与排污权交易7.1.1环保税制度环保税是对污染排放行为实施的一种税收手段,旨在通过经济手段促使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我国环保税制度以“谁污染、谁付费”为原则,对大气、水、固体废物等污染源进行征税,从而提高企业的环境成本,激励其采取减排措施。7.1.2排污权交易排污权交易制度是一种市场化的污染物减排政策工具。通过设定污染物排放总量,将排放权分配给企业,允许企业之间进行排放权的买卖。这种制度有助于实现污染源的有效治理,降低整体减排成本,促进企业自主减排。7.2财政补贴与绿色金融7.2.1财政补贴政策对环保产业和污染源治理项目给予财政补贴,以降低企业的环保投入成本,鼓励其加大污染治理力度。财政补贴政策主要包括:污染治理设施投资补贴、环保技术研发与应用补贴、清洁生产补贴等。7.2.2绿色金融政策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保产业和绿色项目而提供的金融服务。通过设立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金融产品,引导资金流向环保领域,推动污染源治理和减排。7.3环保产业政策与发展7.3.1支持环保产业发展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支持环保产业的发展,包括: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投资、鼓励企业研发环保技术、推动环保产业技术创新、优化环保产业布局等。7.3.2激励企业参与污染治理通过政策引导,激励企业积极参与污染源治理,如: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提供贷款贴息支持、推行环保信用评价制度等,以提高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7.3.3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国际环保组织、发达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环保理念、技术和经验,推动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提高污染源治理与减排水平。(本章完)第8章企业环保责任与绿色发展8.1企业环保责任制度企业作为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肩负着重要的环保责任。本节将从制度层面探讨企业环保责任的落实与执行。8.1.1环保法规遵循企业应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环保法律法规,保证生产、经营过程中不违反相关环保规定。同时企业需密切关注政策动态,及时调整环保措施,保证与法律法规保持一致。8.1.2环保责任制度建立企业应建立健全环保责任制度,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环保职责,形成从上到下、全员参与的环保工作格局。企业还需制定环保考核机制,保证环保责任落实到位。8.1.3环保投入与保障企业应加大环保投入,保障环保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保证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和地方标准。同时企业还需加强对环保设施的维护与管理,提高设施运行效率。8.2环保管理体系建设企业环保管理体系是企业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本节将从体系建设角度探讨企业环保管理的方法与措施。8.2.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应按照ISO14001等国际标准,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并通过第三方认证,以提高环保管理水平。8.2.2环保管理组织建设企业应设立专门的环保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环保工作的开展。同时加强环保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执行力。8.2.3环保制度建设企业应制定一系列环保制度,如污染物排放管理制度、环保设施运行管理制度等,保证环保工作有章可循。8.3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企业绿色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本节将从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讨企业环保责任的实践路径。8.3.1绿色生产与清洁生产企业应采用绿色生产技术,优化生产过程,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同时推进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产生。8.3.2资源循环与综合利用企业应积极开展资源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企业还需加强对废物的综合利用,降低环境污染。8.3.3环保技术创新与研发企业应加大环保技术创新和研发力度,推动环保技术进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环保技术,提升企业环保能力,为实现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持。8.3.4环保文化建设企业应加强环保文化建设,提高员工环保意识,形成绿色发展的企业价值观。通过举办环保活动、培训等形式,营造全员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第9章公众参与与环保教育9.1环保社会组织与公众参与本节主要讨论环保社会组织在污染源治理与减排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推动公众参与环保事务。9.1.1环保社会组织的职能与作用环保社会组织在推动污染源治理、监督企业减排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环保社会组织可以通过调查研究,发觉环境问题,为决策提供依据。环保社会组织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公众环境权益。环保组织还可以开展环保公益活动,提高公众环保意识。9.1.2公众参与的途径与方式公众参与环保事务是推动污染源治理与减排的重要力量。本节介绍公众参与的途径与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环保志愿者行动、社区环保活动、环保举报与监督、环保公益诉讼等。9.2环保教育体系建设环保教育是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推动环保事业发展的基石。本节探讨环保教育体系的建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影视设备智能穿戴设备集成考核试卷
- 石墨在微波吸收材料的研究考核试卷
- 森林保护与青少年素质教育考核试卷
- 生活的苦与乐初三语文作文
- 朋友初三语文作文
- 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含答案)
- 桥梁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考核试卷
- 纸质航空航天材料研发与性能评价考核试卷
- 玩具企业的产品线拓展与市场定位考核试卷
- 等离子体刻蚀设备的安全控制考核试卷
- 小学中暑课件教学课件
- 江西公务员面试模拟5
- Unit 4 Natural Disasters Reading and Thinking 说课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英语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 厥阴病完整版本
- 荧光-光谱完整版本
- 代持房屋合作协议书范本
- 供应链管理师技能竞赛理论考试题及答案
- (新版)糖尿病知识竞赛考试题库300题(含答案)
- 新工人进场三级教育表格
- 写字楼保洁人员培训方案(技术方案)
- (附着式升降脚手架)设备设施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