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04: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1、联系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的具体史实,从历史理解角度考查政治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2、从时空观念和历史理解角度考查两汉时期不同阶段面临的社会问题、解决措施及历史评价。3、梳理儒学从先秦到汉代的变化和两汉文化特征,在特定的时间框架下评析两汉文化成就。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2、汉初的统治:(1)王国问题背景:汉初,“汉承秦制”,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问题:王国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应对:汉高祖将异姓王逐渐剪除,但是,又陆续分封同姓诸侯王;汉景帝削减王国封地,引发了七国叛乱,叛乱被平定。(2)“文景之治”背景:汉初,经济残破;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内容: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结果:经济得到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为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创造了条件。二、西汉的强盛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朝。(2)选官制度: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官吏选拔制度。(3)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设置刺史:负责对辖区内的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监察。任用酷吏:严厉镇压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4)加强对经济的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生产:实行盐铁官营。贸易:推行均输平准,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商: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5)加强对思想的控制: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儒学的独尊地位确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2、开拓疆域:巩固和加强了国家统一。(1)北击匈奴: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战争,夺取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在河西走廊设酒泉等四郡。(2)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中国的丝织品沿此路西传,形成著名的“丝绸之路”。(3)地方治理: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治理比以前更加有效。三、东汉的兴衰1、西汉的灭亡:(1)西汉灭亡:西汉后期,社会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外戚王莽夺取皇位,西汉灭亡。(2)王莽改制:针对西汉后期的社会矛盾,王莽试图通过改革挽救社会危机,但措施不切实际,改革反而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加上自然灾害严重,王莽政权被绿林、赤眉起义军推翻。2、“光武中兴”: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1)重建汉朝: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随后,刘秀又平定一些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2)政治上: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整顿吏治,惩处贪腐。(3)经济上: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4)思想上:重视儒学,大兴太学。3、东汉的衰亡:(1)中央: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继位,年寿不长;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相互争斗;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抨击时政,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2地方: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3)东汉瓦解:184年,张角领导的农民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四、两汉的文化1、史学(1)《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2)《汉书》: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2、文学(1)汉赋: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2)乐府诗: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3)民间:流行五言诗,语言朴实、生动。3、科技(1)医学: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2)数学:《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3)科技: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一、西汉初期的政治经济思想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1、汉初的思想思想:黄老之学背景: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结果: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稳定,称为文景之治。2、汉初的政治概况:汉承秦制,有所损益(1)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2)选官制度:军功爵制(3 )地方制度:郡国并行制概况:在统一过程中,分封了七个异性功臣诸侯王,威胁到中央集权。汉高祖将异性诸侯王逐渐剪除,但又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七国之乱:汉景帝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七国叛乱,诸侯王的政治、军事权力被收归中央。二、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1、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制度变革——中央官制内外朝制度(设立中朝)2、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制度变革——地方制度(1)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以分割王国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中央的直接辖区日益扩大,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2)酎金夺爵:酎金,是汉朝祭祀宗庙祖先时,由地方诸侯所进献的黄金。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各地诸侯所进献的黄金成色不好、斤两不足为借口,废列侯106人。3、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制度变革——监察制度十三州刺史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分设刺史,(监督郡国长官)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进行巡视监察。4、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制度变革——选官制度察举制——品德、才能影响: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需要;5、汉武帝时期经济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算缗;告缗】6、汉武帝时期思想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拓展补充:汉武帝尊儒的措施政治方面:启用儒学之士参与国政;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方面:在中央兴办太学,使儒学官方化和制度化,从此教育被儒学家垄断;在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1.(2021年山东卷)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如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时期调整概况汉景帝时期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汉武帝时期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汉成帝时期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答案】C【解析】汉代裁撤王国机构,降低王国官员的品轶,这是打击诸侯国的举措,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政治统一,C正确;地方机构还有郡县,但是西汉主要针对的是王国机构,因此A不是出发点,排除;王国官员的俸禄由王国支出而非中央,排除B;D不符合史实,排除。2.(2021年湖北卷)东汉永建二年(127年)汉顺帝征召知名隐士樊英,但樊英称病推辞。于是,皇帝下诏“切责郡县”,地方官府遂用公车将樊英送至东城。该责问方式体现了A.君权削弱 B.中央集权 C.吏治腐败 D.豪强崛起【答案】B【解析】据题意可知,东汉汉顺帝由于名士樊英没有顺从朝廷的征召而责问地方郡县,地方官府则用公车将樊英送至东城,由此体现了汉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是中央集权强化的表现,B项正确;该责问方式体现的是中央集权的强化,而非君权削弱、吏治腐败和豪强崛起,排除ACD项。故选B项。3.(2021年广东卷)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A.皇权旁落 B.相权转移C.地方权力削弱 D.行政效率降低【答案】B【解析】根据“事无大小,咸归令、仆”可得出国家大事都掌握在尚书令、尚书仆射,说明魏晋时期相权转移到尚书令、尚书仆射手中,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是皇权加强的体现,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材料与效率无关,排除D。4.(2021年湖南卷)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 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 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初的“诸吕”属于外戚,所以大臣在迎立刘恒为帝时的标准是刘恒本人的仁孝以及太后薄氏的谨良,所以这一做法是为了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故选B;刘恒是刘邦的第四子,不是嫡长子,排除A;仁孝只是选帝的标准之一,这一做法也不是为了确立选帝的标准,排除C;材料未涉及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排除D。5.(2021福建卷)如图为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出土的东汉墓壁画(局部),描绘了农业生产的场景。据此可推知,东汉时期该地区
A.存在大量戍边军民 B.生计方式受中原影响C.耕作方式日益完善 D.农耕经济占优势地位【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东汉时期的边疆地区进行铁犁牛耕生产,说明的是边疆地区的生计方式受到中原影响,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画中人物的身份,排除A项;当时的耕作方式并不完善,排除C项;当时内蒙地区仍然是游牧经济为主,排除D项。故选B项。6.(2021年辽宁卷)东汉后期,世家大族日益重视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赞贤圣之后,班族类之祖,言氏姓之出”,如《崔氏家传》《李膺家录》等。这一做法的实质是A.加强道德修养 B.追求政治利益 C.辨别大宗小宗 D.维护经济特权【答案】B【解析】东汉后期,世家大族崛起,注重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强调门第,其本质是为了追求政治上的垄断,维护自己的政治利益,B项正确;修家谱并未涉及道德修养,排除A项;辨别大小宗不是实质,排除C项;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与经济特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7.(2021年北京卷)祝岁习俗古已有之。《诗经》云:“称彼兕觥(酒杯),万寿无疆。”汉代岁首,皇帝“大朝受贺”“百官受赐宴飨”。民间亦在岁首祭祀,其时全家依次列坐,向家长敬酒祝寿。该习俗A.出现于战国并兴盛于汉代 B.体现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C.植根于我国古代商业文明 D.仅是官方举行的庆祝仪式【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祝岁习俗由来已久,从皇帝到普通百姓都很重视,通过举行各种仪式来体现对君主或长辈的敬意与美好期盼,体现了通过节庆礼仪进行教化和对伦理秩序的认同,B项正确;由材料中《诗经》的记述可知,该习俗在西周时就已经出现,排除A项;该习俗植根于我国古代农耕文明,排除C项;由材料可知,祝岁习俗并不仅是官方举行的庆祝仪式,在民间也有,排除D项。故选B项。8.(2021年全国甲卷)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监察体系的改进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举制度的实施【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辟召制度是察举制的补充,选拔了大量真才实学之人,其运作是辟主根据民间呼声或自己的见闻,使出身草野没有机会入仕之人进入统治阶层。辟召制度是“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要保证其有效运作并加强中央的控制,这就需要监察体系的改进,故B正确;分科考试选官制指的是科举制,故A错误;郡国并行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和材料没有必然联系,故C错误;察举制度和辟召制度是两种不同的选官制度,故D错误。9.(2021年全国乙卷)如表是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单位:户,据如表可知,在此期间都名西汉末东汉中期代郡(今河北、山西间)5677120123太原(今属山西)16986330902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359316528551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461587404448豫章(今属江西)67462406496零陵(今湖南、广西间)21092212284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 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答案】A【解析】由材料数据可知,西汉末到东汉中期,长江以南的豫章、零陵等郡的人口成倍增长,而长江以北的代郡、太原、汝南等郡的人口却不同程度下降。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和长江以南地区经济发展加速有关,故A正确;东汉时期豪强大族势力逐渐增强,故B错误;材料数据无法说明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故C错误;个体农耕经济衰退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错误。10.(2021年浙江卷6月)中国是丝的国度,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丝绸文明。至汉,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在某汉代考古遗址发现有一件素纱禅衣,重量仅49克。识图(下为汉代局部示意图)判断,该遗址位于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素纱襌衣于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由图判断,该遗址位于③,故C正确;①是北京地区,②是苏州、上海地区,④是广州地区,故ABD错误。11.(2021年浙江卷6月)《汉书》称颂汉武帝:“雄材大略…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他在位期间A.推行科举制 B.令各郡国建立学校C.不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D.重新确立儒学为正统思想【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在位期间重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下令各郡国建立学校,由此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故B正确;科举制开创于隋朝,故A错误;汉武帝即位后改“无为”为“有为”,一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故C错误;D项错在“重新确立”。12.(2021年浙江卷1月)某博物馆收藏了一批古代铜镜,上有铭文:“郡举孝廉州博士,少不努力老大悔”“孝言之始孝为右”“居必忠必信”等。从这些铭文中无法确切获取的历史信息是A.郡县制 B.察举制C.铜镜制造于西汉 D.宣扬儒家伦理思想【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郡举孝廉州博士”可提取当时西汉推行郡县制和察举制,AB不符合题意;材料“孝言之始孝为右”体现的是对儒家思想的宣传,D不符合题意;仅从材料信息是无法推出铜镜的制造准确时间,因此C符合题意。故选C。13.(2021年河北卷)下图为中国古代某皇帝在位期间政令信息承转运行关系示意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尚书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B.分权造成了冗官现象C.决策权与执行权出现分离 D.王国问题得到了解决【答案】C【解析】年本题考查“汉代中外朝制度”,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皇帝的诏令最终是由外朝的“三公”及其僚属去执行的,参与朝见和朝会的公卿百官以及中朝“尚书”协助皇帝进行决策,说明当时决策权和执行权出现分离的情况,C项正确;图示内容不能说明尚书是最高的行政机构,更不能说明造成了冗官现象,排除AB项;根据“郡国”可知当时王国还存在,无法判定其是否解决,排除D项。故选C项。14.(2021年海南卷)《汉书·食货志》载:“民三年耕,则馀一年之畜。衣食足而知荣辱,廉让生而争讼息,故三载考绩。”这反映了官员考核的主要依据是A.德政教化的成效 B.断狱决疑的能力 C.博闻辩智的才情 D.慎独律己的修养【答案】A【解析】材料“民三年耕,则馀一年之畜。衣食足而知荣辱,廉让生而争讼息,故三载考绩”大意是:人民勤恳耕作三年,家里才会出现剩余,人民丰衣足食后就会知晓荣誉和耻辱,这就会减少犯罪和争讼现象,因此对官员的考核要三年一次,由材料可以看出,人民是否知晓荣辱、犯罪现象的多少是对官员考核的主要依据,体现了德政教化对官员考核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对官员的考核主要依据该官员治下的犯罪多少和人民是否知晓荣辱,BCD三项均和材料这一主旨不符,排除。故选A项。15.(2021年江苏卷)《史记·淮阴侯列传》:“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散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在这里,司马迁采用的史学方法是A.档案文献与现场考察结合 B.口述资料与实地探访互证C.出土简牍与历史文献参校 D.民间传说与墓志铭文比对【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太史公说:我到淮阴,淮阴人对我说,韩信即使是平民百姓时,他的心志就与众不同。他母亲死了,家中贫困无法埋葬,可他还是到处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让坟墓旁可以安置万户人家。我看了他母亲的坟墓,的确如此。故司马迁采用的史学方法是口述资料与实地探访互证,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档案文献、出土简牍、墓志铭文等信息,排除ACD项。故选B项。1.下表是秦汉时期铸币情况表(部分),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发行时间名称重量币面文字是否垄断发行自秦延续秦半两半两半两否文帝五年(前175年)四铢钱四铢半两否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三铢钱三铢三铢不准私铸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郡国五铢五铢五铢由郡国垄断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赤侧五铢五铢五铢(带红色镶边)由中央垄断A.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B.王国问题渐趋严重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D.铸币制度日臻完善【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表格中“是否垄断发行”所显示的内容来看,从秦朝到汉朝初年,中央对铸币权的不断垄断,反映出汉朝政府对经济管控力度的加强,说明中央集权在汉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C项正确;秦朝没有对铸币权进行垄断,汉武帝对铸币权进行了垄断,不是“汉承秦制”,排除A项;汉武帝垄断铸币权,说明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王国的控制,而不是“王国问题渐趋严重”,排除B项;表格内容体现的是中央对铸币权的垄断,不涉及“铸币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2.下表为汉代部分大司马大将军(中朝官员核心)概况,据此可知两汉时期姓名人物简介卫青西汉武帝皇后卫子夫的弟弟霍去病卫青的外甥、霍光同父异母的兄长霍光西汉宣帝第二皇后霍氏的父亲(废黜刘贺)王莽西汉平地皇后王娥的父亲何进东汉灵帝皇后何氏的哥哥(召董卓进洛阳)A.选官用官强调血缘关系 B.外戚政治具有两面性C.宦官势力仍被外威压制 D.中朝的设立威胁皇权【答案】B【解析】汉代部分由外戚身份的大司马大将军中,卫青、霍去病是西汉的大将,打击匈奴,立下了赫赫战功,霍光、王莽、何进却把持朝政,形成外戚干政的局面,说明外戚政治具有两面性,故B项正确;汉代实行察举制,依据品德选拔官吏,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宦官势力的信息,排除C项;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外朝的势力,加强了皇权,排除D项。故选B项。3.对比分析下面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最能说明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A.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B.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逐步解决C.中央行政制度进行了调整 D.西汉历代统治者积极开拓疆域【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汉高帝十二年到汉武帝元封五年,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由15郡发展为108郡、国,尤其是汉景帝以后郡级政区快速增加,这是汉景帝、汉武帝持续削弱封国势力的成果,特别是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大的王国被分成较小的侯国,无力再对抗中央,西汉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逐步解决,故B项正确;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缩小,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的变化,与“中央行政制度进行了调整”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只涉及汉高帝、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等几任帝王的统治,未体现“西汉历代统治者积极开拓疆域”,故D项错误。4.如表信息可以集中用来佐证西汉前期《史记货殖列传》载,西汉初齐人刁间“逐渔盐之利”“起富数千万”西汉霍贺出土一件漆奁,器内底部有墨线绘印章,刻有篆书“桥氏”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据湖北江陵凤凰山10号汉墓简牍:文景之时,已出现所谓“中舨共侍约",即合伙做商贩所共同订立的契约A.统治者奉行轻徭薄赋的政策 B.政府无意推行盐铁官营政策C.个体工商业注意创新营销方式 D.个体工商业发展环境相对宽松【答案】D【解析】《史记》中关于私商刁间经营渔盐致富的记载,刻有“桥氏”印章的西汉漆奁,西汉前期工商业发展的史实和政策,汉墓中出土的合伙做商贩契约等,可佐证西汉前期个体工商业发展环境是相对宽松的,D项正确;材料不能佐证西汉前期统治者奉行轻徭薄赋的政策,A项错误;西汉前期政府就工商业管理的态度和意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个体工商业注意创新营销方式只是材料最后一栏中的部分信息,C项不符合题意。5.西汉之初,私授儒学者即已常见,汉武帝之后,逐渐出现一些经学世家,这些家庭世代修习儒家经典,家族子弟世代仕宦,逐渐发展为豪强大族。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①民众的文化素养普遍提高
②儒学成为进身入仕的阶梯③中央集权促进了思想繁荣
④豪强世家垄断了学术文化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答案】C【解析】根据”逐渐出现一些经学世家,这些家庭世代修习儒家经典,家族子弟世代仕宦,逐渐发展为豪强大族。“可得出此时儒学的地位提升,成为进身入仕的阶梯。故②正确;根据“这些家庭世代修习儒家经典,家族子弟世代仕宦,逐渐发展为豪强大族”可得出世家大族垄断了当时的学术文化,故④正确。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民众的文化水平,且普遍提高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①。材料没有体现中央集权与思想的关系,排除③。故排除ABD。6.《史记•货殖列传》中描述文景时期城市经济时写道,在通邑大都,大到车船,小到瓜果蔬是共菜,无论是海中特产,还是地下珍异,全国各地生产的重要物产都应有尽有。其种类之丰同时富,令人叹为观止。由此推知,当时A.经济政策客观上适应了商业发展 B.重农抑商思想未能付诸实施C.民营手工业获得一定程度的进步 D.区域分工与专业化程度加强【答案】A【解析】根据“无论是海中特产,还是地下珍异,全国各地生产的重要物产都应有尽有。其种类之丰同时富,令人叹为观止。”可得出文景时期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也带动了商业的发展,因此能够体现经济政策客观上适应了商业发展,A项正确;汉代已经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民营手工业,排除C;材料与区域分工无关,排除D。7.长沙马王堆汉墓(约为文帝时期)出土的帛书中有一篇年表,采用“秦一张楚”的纪年顺序,而司马迁的《史记》中也采用“秦楚之际”的纪年表述,但只把项羽列入帝王本纪,而把陈胜列入世家。东汉班固的《汉书》则将陈胜和项羽都统一编入列传之中。对此变迁的合理解释是A.史家对秦末史实的考证不断接近真实B.司马迁对农民起义军有着同情和认可C.儒家思想的正统观念愈来愈深入人心D.传统史学体例和编年方式逐渐规范化【答案】C【解析】文帝时期出土的帛书以秦一张楚纪年,说明当时的书写者认可张楚政权合法性,认可陈胜的地位。司马迁认可的楚,是项羽建立的楚政权,也就是司马迁否认了陈胜农民政权的正统性,只认可他的诸侯地位。东汉班固则否认了陈胜和项羽政权,只认可从秦到汉的法统。这一变迁历程体现出儒家正统观念逐渐树立,故选C;史家对以上史实无异议,但对史实的解读不同,排除A;司马迁只把陈胜列人世家,不能推断他同情农民起义,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史学体例规范化,只是体现了不同史家对历史的解释不同,排除D。8.下图汉画像石展现的是西王母和奇禽异兽、周公辅成王、乐舞、庖厨、出行等场景,构成一幅兼容并包、涵育万象的美学图景。后汉王延寿也说两汉的雕塑绘画是“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忠臣孝子,贤愚成败,靡不载叙”。这反映汉代艺术A.恪守“厚人伦、美教化”信条 B.儒家思想和浪漫情怀交融并存C.关注现实,充满市民生活气息 D.古朴稚拙,展现民族融合气度【答案】B【解析】据材料“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可知,汉代艺术以神话传说为内容,具有浪漫情怀;据材料“忠臣孝子,贤愚成败,靡不载叙”结合汉代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可知汉代艺术与儒家“忠孝仁义”的思想相契合,故B选项正确;“厚人伦、美教化”只是对“忠臣孝子,贤愚成败,靡不载叙”的概括,不全面,A选项错误;关注现实的说法显然与材料“杂物奇怪,山神海灵”不符,C选项错误;据材料“西王母和奇禽异兽、周公辅成王、乐舞、庖厨、出行”可知,这里的兼容并包与民族融合无关,D选项错误。9.下表是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和东汉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年,三辅地区(今关中平原一带)和三河地区(俗称关东或“山东”,崤山以东黄河流域一带)户口统计表,据此推知东汉时期汉平帝元始二年汉顺帝永和五年户人口户人口三辅地区(关中)6471802436360107741523860三河地区(关东)75458627702884617992383188三河与三辅比率%116.6154.8428.6454.9(注:以三辅地区为100)——据《汉书•地理志下》与《续汉书•郡国志一》记载A.政府重视发展山东经济 B.经济中心逐渐东移C.大量人口由西往东迁移 D.豪强地主经济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三辅地区(今关中平原一带)和三河地区(俗称关东或‘山东’,崤山以东黄河流域一带)”“汉顺帝永和五年428.6%,454.9%”等信息可知,两汉之际山西地区的户口数字均低于山东地区,山东在经济全局中占据主导地位,说明经济中心逐渐东移,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三河地区相比三辅地区,其人口、户数都占多数,说明山东在经济全局中占据主导地位,体现了经济中心逐渐东移的现象,没有涉及政府对山东经济的态度,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两汉之际山西地区的户口数字均低于山东地区,但没有体现人口迁徙的方向,无法得出大量人口由西往东迁移的结论,C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东汉时期我国经济中心逐渐东移的现象,没有涉及豪强地主经济发展状况,D项错误。10.如图是四川彭县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优戏图》,描绘的是三位优人集体演出,舞姿各呈风采。该作品体现了A.汉代戏剧演出的丰富多样 B.汉代社会发展的整体风貌C.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发展 D.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答案】D【解析】汉代画像砖是汉代时期的文物,首先体现了史料价值;根据画像砖的内容可以反映当时民众的审美特点,所以该作品兼具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故选D;仅根据一个画像砖并不能说明汉代戏剧演出的丰富多样和汉代社会的整体风貌,排除AB;仅根据画像砖的内容并不能体现民族文化的交融,排除C。11.汉武帝时期,桑弘羊主持的财政改革对盐的生产实行民制官收政策,在市内设官吏定点销售,在不设市的小邑和乡村,特准中小商人在交纳重税的条件下分销给消费者。此举意在A.推动制盐业的繁荣 B.统一盐价稳定市场C.控制盐业增加收入 D.打击商人消灭割据【答案】C【解析】从材料反映的“对盐的生产实行民制官收政策”“特准中小商人在交纳重税的条件下分销给消费者”等信息可以看出,此举一方面是加强对盐业经营的管理,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故答案为C项;材料只是反映对盐业生产和销售的管理,没有反映是为了推动盐业的繁荣,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统一盐价,且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而不是稳定市场,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此举意在消灭割据,排除D项。12.“《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据此,对董仲舒的主张,下面理解最准确的是A.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文化的一统促进政治的一统 D.儒者应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根据“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可知董仲舒认为统一思想可以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一,故C符合题意;董仲舒提出的主张目的是巩固统治,AD并没有提下这一主旨,排除;B项是董仲舒主张的内容,不是目的,排除。13.关于如图汉长城说法正确的是①汉武帝打败匈奴后开始大规模修筑②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长城③是代表当时军事工程建筑技术水平的杰作④是汉王朝强大国力的体现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汉长城又称外长城,附属设施是塞外列城。这一段长城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长城。是代表当时军事工程建筑技术水平的杰作,也是汉王朝强大国力的体现。故②③④B项正确;修筑长城时,正值讨伐匈奴,并不是在打败匈奴之后才大规模修筑的,故①错误,排除ACD。14.《史记平准书》中留下了西汉时期“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的记载;《汉书严延年传》中也有“宁负二千石、无负豪大家”的记录。这种现象A.影响了汉代治国方略的调整 B.改变了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C.埋下了王国割据问题的隐患 D.源于西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度【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所述可知,汉代豪强在地方上的影响力较大,因此出现了“以武断于乡曲”、“宁负二千石、无负豪大家”的记载,在此背景下,汉代除了打击豪强之后,后汉政权逐渐与豪强合作,治国方略发生了变化,A正确;题干中所述豪强影响地方政治,并未导致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郡国并行制导致诸侯王割据,排除C;豪强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而非郡国并行制,排除D。15.有学者指出,“在战国时代的文化布局仍然存在、东西文化尚未充分融合的情况下,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为此,西汉政府A.贯彻无为思想与民休养生息 B.命令郡国岁举孝和廉各一人C.实行郡县和封国并行的体制 D.重用品秩低的官员加强皇权【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汉政府在继承秦制方面是实行郡县制,在照顾东方社会习俗方面则是实行封国制度,故C符合题意;贯彻无为思想和与民休息不是尊重东方社会的习俗,排除A;举孝和廉以及重用品秩低的官员都是西汉时期的创新,不能体现继承秦制,排除BD。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急就篇》是西汉后期官方颁布的学童识字课本和常识课本,其中,“姓氏名字”部分记录了不少常见姓氏和名字。20世纪,位于河西走廊的汉代居延要塞遗址先后出土三万余枚简麟,内容起自西汉中期,止于东汉中后期,统称居延汉简。有学者发现,《居延汉简》所载人名与《急就篇)相合者约30个。这些汉简所裁人物,有的籍属边郡,有的来自内地(如表所示)。表:《居延汉简》与《急就篇》人名互证(部分)《急就篇》《居延汉筒》所裁“姓+名”“职街+(姓)名”“籍贯+姓名”宋延年京兆尹长安南卫张延年、河阳里张延年、“第五隧长”赵延年、沛鄢山苍县蔡里赵延年、田延年、吕延年卫益寿卜益寿、李监寿周干秋周千秋、朱千秋、傅千秋、蕭千秋高辟兵霍辟兵、“尉史”辟兵郝利亲冯利亲、卢利亲、丁利亲冯汉强“甲集侯”汉强景君明游君明、任君明董奉德丁奉德、司马奉德由广国“从史”广国、“守城尉”广国曹富贵“宜昌候”王富贵减罢军“饼庭长”罢军、苏罢军郭破胡丁破胡、“万世隧长”破胡、“甲渠侯”破胡左地余胡地余、孙地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汉代人名”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答案】【示例一】论题:《急就篇》与《居延汉简》的人名互证,体现出汉代人积极奋进的精神状态。阐述:《急就篇》是官颁启蒙课本,《居延汉简》是边塞原始文书记录,二者所载人名多有重复,表明这些人名既符合官方意识形态又在社会上广泛使用。“千秋”“延年”“益寿”等人名的普遍使用,反映出汉代人对现世的眷念;“汉强”“破胡”“广国”反映出汉代人对朝廷和国家的热爱;“辟兵”“罢军”“君明”反映出汉代人对安定生活的期望“利亲”“奉德”反映出汉代人对以孝为代表的道德伦理的认同;“富贵”“地余”反映出汉代人对生活富足的追求。综上所述,这些人名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思想、社会生活诸方面汉代人的精神追求和境界,展现出热烈、积极、上进的文化心态。【示例二】论题:《急就篇》与《居延汉简》的人名用词,反映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阐述:如《急就篇》与《居延汉简》所载,汉代人取名所用的若干汉语词汇,如“延年”“益寿”“富贵"等,不仅在当时流行,而且后世长期沿用。同时,这些“人名”所寄寓的文化心理流传至今,例如“千秋”“延年”对长寿的期盼,“罢军”辟兵”对和平的呼唤,“奉德”“利亲"对道德伦理的重视等。综上所述,古人今人,心同理同,这些汉代就已经广泛使用的人名,反映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星火相传。【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通过材料的人名,可见当时汉代的生活状态。根据材料“宋延年京兆尹长安南卫张延年、河阳里张延年、“第五隧长”赵延年、沛鄢山苍县蔡里赵延年、田延年、吕延年卫益寿卜益寿、李监寿周干秋周千秋、朱千秋、傅千秋、蕭千秋高辟兵霍辟兵、“尉史”辟兵郝利亲冯利亲、卢利亲、丁利亲冯汉强“甲集侯”汉强景君明游君明、任君明董奉德丁奉德、司马奉德由广国“从史”广国、“守城尉”广国曹富贵“宜昌候”王富贵减罢军“饼庭长”罢军、苏罢军郭破胡丁破胡、“万世隧长”破胡、“甲渠侯”破胡左地余胡地余、孙地余”对材料人名进行分类整理,提出明确论题,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示例:论题:《急就篇》与《居延汉简》的人名互证,体现出汉代人积极奋进的精神状态。阐述:《急就篇》是官颁启蒙课本,《居延汉简》是边塞原始文书记录,二者所载人名多有重复,表明这些人名既符合官方意识形态又在社会上广泛使用。“千秋”“延年”“益寿”等人名的普遍使用,反映出汉代人对现世的眷念;“汉强”“破胡”“广国”反映出汉代人对朝廷和国家的热爱;“辟兵”“罢军”“君明”反映出汉代人对安定生活的期望“利亲”“奉德”反映出汉代人对以孝为代表的道德伦理的认同;“富贵”“地余”反映出汉代人对生活富足的追求。综上所述,这些人名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思想、社会生活诸方面汉代人的精神追求和境界,展现出热烈、积极、上进的文化心态。1.汉武帝时,在西南地区设郡,封夜郎侯为夜郎王,领诸部,"使其子为令"。后在西夷置十余县,除都尉外,其县令也按"从其俗以长之"的惯例,由本地区王之子或王的嫡亲充任。这些措施A.缓和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B.实现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C.旨在缓解郡国制度的问题 D.体现了边疆治理的灵活性【答案】D【解析】据题意可知,汉武帝时期,虽然在西南地区设置了郡县,但郡县长官一早西南地区的风俗实行世袭,这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灵活性,故选D;材料仅反映了西南地区的行政设置和管理,没有涉及民族间的关系,更不是实现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排除AB;这些措施旨在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理,不是在缓解郡国制度的问题,排除C。2.姬昌(周武王之父)是否称王在我国封建社会是一个士人长期关注的大问题。唐朝刘知己、张守节、梁肃等认为姬昌应该没有称王。宋朝大儒欧阳修指责文王受命称王的观点是“妄说”。明清质疑的记载就更多了。这表明A.禅让制产生的正统思想受到重视 B.封建社会儒学思想观点源远流长C.历史研究过程总是反反复复进行 D.社会发展历史研究日渐受到重视【答案】B【解析】宋代以后,儒学家多认为姬昌并未称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姬昌称王是不符合礼制的,这说明儒家学说对于姬昌的维护历史悠久,即封建社会儒家思想的观点源远流长,B正确;题干没有提及禅让制,排除A;题干中始终秉持了姬昌未称王这一观点,不存在反复,排除C;材料主旨是姬昌是否称王,而非社会发展的历史,排除D。3.众多研究报告表明,汉代冶铁技术的总体水平的确遥遥领先于当时世界其它各文明区。下列项中与汉代冶铁有关的信息有①汉武帝推行铁业官营制度
②铁农具数量大大超过前代③西汉出现水力鼓风装置
④开始用煤炭做燃料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汉武帝为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实行盐铁官营政策;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①②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B项;东汉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③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③的A、D项和说法不全面的C项。4.陵县是指统治者为修建、保护帝陵和祭祀而设的特殊的县。西汉在长安周边设置陵县,并大量移民徙居。徙入陵县者,高祖时为齐、楚大姓,燕、赵、韩、魏之后及豪杰兼并之家;武帝时是郡国豪杰及赀三百万以上的;宣帝时是郡国吏、民赀百万以上和丞相、将军、吏二千石。这一举措旨在A.强化皇室独尊地位 B.笼络各地豪强势力C.防范地方割据势力 D.保持统治集团稳定【答案】C【解析】据题意可知,汉代将地方豪强大族迁入陵县,这削弱了这些豪强大族在地方的势力和影响力,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势力,故选C;这一举措防范了地方割据势力,而非为了强化皇室独尊的地位和笼络各地豪强势力,更非是为了保持统治集团的稳定,排除ABD。5.东汉时期,民间碑刻对远古祖先的书写多追溯祖先源头或姓氏由来,内容玄远不经;对近世祖先的描写则强调支系流布,但未必真实;对父祖的书写则以官职的有无和高低为准,如实书写。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长期稳定 B.经学世家崛起C.历史记载断裂 D.官僚政治确立【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东汉民间碑刻多追溯源流,近世祖先多写支系流布,父祖多写官职,而汉代儒学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通过学习儒学能够获取官职,所以这种现象的出现与经学世家崛起有关,故B正确;通过材料,看不出社会长期稳定,故A排除;历史记载并没有断裂,通过材料得不出历史记载断裂,故C错误;秦朝确立了官僚政治,故D错误。6.司马迁在《史记》中为边疆少数民族“寻根问祖”:闽越、瓯越是越王勾践的子孙;匈奴先祖是夏后氏之苗裔;西南滇国是战国传说人物庄踽(楚庄王的后代)建立的。这样,西汉帝国版图内的所有族群彼此都血脉相连。这些记载A.较为真实的还原了历史的原貌 B.旨在为汉武帝歌功颂德C.体现了“大一统”的时代观念 D.有强烈的尊华攘夷观念【答案】C【解析】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之间都有血脉相连,由此可知所有的民族之间就形成了一个整体,所以是体现了“大一统”的时代观念,故选C;这些记载是司马迁的一面之词,并不能说明是真实还原了历史的原貌,排除A;司马迁的这些记载并非是为汉武帝歌功颂德,排除B;司马迁的这些记载体现了大一统观念,没有体现尊华攘夷的观念,排除D。7.西汉初,丞相选用列侯(列侯:一种爵位,在中央任职)充任,汉武帝时不用列侯为相,而是在确定丞相后才封侯,东汉光武帝则干脆废除丞相封侯的制度。这一变化A.极大削弱了地方诸侯的势力 B.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C.说明内外朝制度正不断完善 D.旨在防范权臣加强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从汉武帝到东汉光武帝所采取的措施都削弱了丞相的地位,这一做法的目的在于打击防范权臣加强君主的权威,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君权和相权的关系,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A、B两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内外朝制度,故C项错误。8.下表西汉酷吏的迁转、官职和治理效果表从表中可知,汉代酷吏A.维护了皇帝权威 B.瓦解了血缘宗法政治结构C.扩大了统治基础 D.不利于地方社会秩序稳定【答案】A【解析】汉代酷吏因其敢于惩治违法的皇室宗亲、打击不法的地方豪强而得到皇帝的赏识,且不断升迁;据此可知,汉代酷吏维护了皇帝权威,A项正确。惩治违法的皇室宗亲,使宗室豪杰人人惴恐,不能得出瓦解了血缘宗法政治结构,B项错误。酷吏实施严刑峻法,能巩固统治基础,但不能扩大统治基础;扩大统治基础是指吸纳更多的阶层来维护统治,如科举制的实施,C项错误。酷吏严厉惩治地方豪强,有利于地方社会秩序的稳定,D项错误。9.下图再现了汉代人力运输形式“担负”的画面。据《史记》记载:“汉通西南夷道,作者数万人,千里负担馈粮,率(大概)十余钟致一石。”这体现了当时A.劳作者的生产和生活 B.长途运输的效率甚高C.上层社会的娱乐与休闲 D.政府强力推行重农抑商【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图1为汉代的“戈射收获”画像砖,画面内容是汉代的生产劳作场景,《史记》记载的是汉代人力长途运输的情形,这反映出当时劳作者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以A正确;根据图片可知,当时的运输采用肩挑手提的方式,效率很低,所以B错误;题干内容与娱乐休闲和重农抑商政策没有关系,所以CD错误。10.汉武帝开创了献策上书为郎的选官途径,在一定限度内欢迎批评政治的意见。原本担任低级职官的田千秋就是因为上书言事称旨,很快被任命为列为九卿之一的大鸿胪,不过数月又迁为丞相。这种做法A.使贵族特权垄断地位被打破 B.促进了汉代官僚政治的发展C.表明汉代察举制遭到了破坏 D.为“中朝”形成奠定了基础【答案】B【解析】据题意可知,汉武帝鼓励献策上书为官,这拓宽了选官的途径,打击了贵族特权的垄断,从而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发展,故选B;商鞅变法时期的军功爵制就已经打破了贵族特权的垄断地位,排除A;献策上书为官不代表察举制遭到破坏,排除C;材料内容和“中朝”的形成没有关系,排除D。11.下图是汉代画像砖拓片。画像砖中的情境A.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B.全面再现当时社会经济风貌C.反映了汉代生产力发展程度 D.说明中外文化交流成果显著【答案】C【解析】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一牛一人犁耕和妇女纺织画像砖,反映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程度,C项正确;该画像砖体现的是现实主义而非浪漫主义创作风格,A项错误;一幅男耕女织图不能全面再现当时的社会经济风貌,B项错误;画像砖中男耕女织的情境不能说明中外文化交流成果显著,D项错误。12.汉武帝时实行盐铁酒专卖制度,昭帝时御史大夫桑弘羊以“使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包过培训机构合同范本
- 劳工住宿合同范本
- 办公用品购置合同范本
- 共享菜园转让合同范本
- 公司外包收债合同范本
- 健康产业合同范本
- 农村修桥工程合同范本
- 2024年重庆松山医院招聘考试真题
- 写退货合同范本
- 2024年重庆市永川区三教镇招聘公益性岗位人员笔试真题
- 新概念英语第一册课文完整版
- 急救药品抢救药品培训
- 人教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 如何做好一名优秀的项目经理
- (完整word版)中考定语从句精讲+练习答案
- 110KV电缆敷设专项施工方案方案
- 医师签名(签章)留样备案表
- 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标准技术操作
- 卷内目录填写式样
- GB/T 15077-2008贵金属及其合金材料几何尺寸测量方法
- 项目7选购机箱和atx电源学习资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