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明体达用、体用贯通”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智慧。其中,“体”指的是本体、本源,代表理论基础;“用”指的是实践、方法,代表实际应用。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要求我们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并通过实践来丰富和发展理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根本特点就是经世致用。这里的“经世”指的是那些始终管用、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真理,“致用”则是将这些真理应用于实际生活。文化的意义在于传承和弘扬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与精神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传统精神构成了超越时空局限的精神基石,它既具有稳定性,又不断衍生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色的具体内容。这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正是“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思想的生动体现。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而没有中断过,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我们从来没有背离或者抛弃过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与精神传统。作为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在坚守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与精神传统的同时,我们要不断赋予其新的内容和形态,确保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需要“明体达用、体用贯通”,让“体”与“用”在文化事业中得以发挥作用。实际上,“明体达用、体用贯通”这一思想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精髓;既有历史的纵深,还充分彰显了当今的时代精神。要赓续中华文脉,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就必须深入理解和践行“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念。马克思强调,理论的价值在于改变世界,而非仅仅解释世界。这意味着我们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坚持理论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的原则。因此,在“明体”基础上“达用”,在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同时,将其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让经世致用的思想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实现“体用贯通”,使理论与实践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综上所述,“明体达用、休用贯通”是中华文化建设应遵循的根本原则,要求我们始终保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摘编自董振华《深刻理解“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征》)材料二:民歌始终和人民的生产生活保持密切联系。与现代专业作曲家或历代文人创作的作品相比,民歌在口头性和集体性、地域性和民族性、即兴性和流变性等方面有明显特征。其中,“流变性”是民歌最突出的特点,即民歌的“变”是永恒的,“不变”则是相对的。民歌的流变性主要体现在时代的流变、区域的流变以及人们审美的流变等方面。流变的过程极有可能对其文化价值产生冲击。今天,我们要加大力度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歌,要对传统有敬畏之心,尤其在有赖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民歌濒危抑或面临断绝的现阶段,我们更要有危机意识,要将保护放在首住。民歌的作者和传唱者是劳动人民,他们通过编唱民歌来传授知识、诉说思愁、表达爱情、祈求幸福、记录生活和历史。《东方红》最初是陕北民间流传的一首情歌信天游。抗战时期,有了来自八路军口中的唱词版本,后经民间艺人李有源、李增正叔侄以及专业词作家公木、作曲家刘炽、演员王大化等改编加工,《东方红》的音乐旋律变得更加规整,节拍由原来的2/4拍改为4/4拍,速度较前放慢,与原曲相比较有了一定的变化。《东方红》的歌词歌颂了毛泽东、歌唱了中国共产党,完全改变了信天游曲调中的情歌风格,生发出庄严、博大、宽广等新的情感,在主动求变中,实现了一首情歌向一首颂歌的转型。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歌的原生样貌早已在历史长河中、在世世代代的口传心授中发生变化,但民歌的基因血脉却以不同程度的遗传、衍生抑或再生等方式不断地被保存、延续。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在我国传统音乐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单民歌这个体裁就有百余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的价值就在于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指向。民歌标示着文化的内在结构和模式,蕴含着文化发展的选择和路向。试想,像《茉莉花》这样的中国民间小调,如果没能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变与不变的关系,又怎会发展成“中国第二国歌”并走向全世界?对音乐而言,“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念就是要求我们处理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变与不变的关系。我们需要在保持民歌原有文化核心价值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民歌这座宝藏并加以融会贯通,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需求,尝试将民歌与现代创作技法、科技手段相结合,不断推出既蕴含传统精髓和传统要义,又具有时代感和新意象的作品。这些作品应以守正创断的面貌展现在当代人民群众面前,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让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歌焕发蓬勃生机。(摘编自张天彤(坚持体用贯通传承好民歌的文化价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思想兼具历史深度与时代精神,蕴含马克思主义真理,是中华文化建设应该遵循的根本原则。B.“理论的价值在于改变世界,而非仅仅解释世界”,马克思这句话强调理论要能指导实践,而并不只是诠释客观世界。C.民歌具有流变性,这一特点使民歌的风格逐渐发生改变,不断由情歌向颂歌转型,生发出庄严、博大、宽广等新的情感。D.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蕴含着文化发展的选择和路向,其基因血脉在留传过程中不断地被保存、延续。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文明没有中断的根本原因,在于不断赋予“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以新的内容和形态。B.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应用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C.由于时代、区域、人们审美等方面的流变,有些民歌面临危机,需要我们加以保护并传承发展。D.挖掘民歌的文化内涵,结合现代化手段,可以创作出既蕴含传统精髓又具有时代新意的作品。
3.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明体达用”核心思想的一项是(3分)()A.师夷长技以制夷。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C.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D.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4.有西方哲学家认为,中国思想在理论上只有零散的想法,缺乏思辨性,也没有完整的体系。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观点加以反驳。(4分)
5.学习小组开展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讨论。有同学认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中“体用贯通”的思想有着积极意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牵风记(节选)徐怀中大部队南下所遇到的第一个关口,不是敌军据守,而是一道天然障碍——横在面前的黄泛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强行让黄河从花园口决堤改道,以阻止日军,造成了宽二十余公里的黄水滥泥区。那里浅则没膝,深则及脐。部队过黄泛区时,都找了向导带路。结果证明,由于受早涝无常的影响,黄泛区地貌一年四季变化很大,向导们画出的路线图,无一不是“去年的皇历”。骑兵通讯员曹水儿和参谋汪可逾两人掉队了,他俩不能去找向导,行动时一旦对外暴露,连个帮手都没有。不过曹水儿不在乎:我们有战马滩枣!滩枣凭着它超乎寻常的灵敏与直感,追踪着野战军大部队的行迹。在漫无边际的黄泛区,它随时可以确定什么地方泥泞太深,不可踏入;什么地方无须过于谨慎,仰着脖颈蹚过去就是。汪可逾一路上都是骑马的,过黄泛区时就不行了,马背上驮一个人,重量太大,很容易下陷。滩枣在前面曲曲弯弯地探索前进,曹水儿和汪可逾跟随在后。他俩两眼紧盯着马蹄印迹走,从不敢随意迈一脚出去。滩枣为什么朝着回返方向走出去老远,迂回了好大好大一个圈子,又兜了回来?曹水儿猛然醒悟,原来它是为了避开大面积的滥泥区!老军马仿佛在绕行一个隐形的迷宫,七绕八绕,走了多少“冤枉路”,终于准确无误地抵达迷宫的出口。大部队艰难徒涉,不敢放慢脚步,也不敢稍事休息,否则会身不由己地向下陷,越陷越深,只有一鼓作气不停地向前冲。终于如蚯蚓一般,部队从数十公里的污泥中钻了出来。过了黄泛区,就顺利多了,一路越过豫东地区涡河、沙河、颍河、洪河,八月二十三日进抵河南正阳县境内的汝河一线。曹水儿、汪可逾两人,也尾随大部队赶到了汝河北岸。听枪声炮声便知道,前面激战正酣。汝河是汉江的一个较大的支流,河面宽六七十米,但水深近三米,无法徒涉。忽然,曹水儿兴奋地叫起来,一道浮桥出现在眼前。自不待言,这是大部队在密集的炮火下,用十多条木船连接搭建的。浮桥宽约四米,桥面填满了树枝,铺了厚厚一层土。“汪参谋坐稳了!”骑兵通讯员大吼,在战马后臀猛力拍了一掌。滩枣四蹄腾空而起,载着汪可逾飞速驰过浮桥,曹水儿紧随其后。敌人迫击炮集群射击,炮弹打过来,上下游连连激起高高的水柱。上岸后便是一片开阔地,不时受到炮击。这下让曹水儿犯难了,他们再没有任何地形地物可以利用,人员马匹全都暴露无道。他担心汪参谋,一旦有事,连一个急救包也没有,两手空空的怎么救援她?但绝不可犹豫不决,后面追兵说到就到了,不当俘虏的话,就只能硬着头皮快速通过。只有让汪参谋乘马先行一步,飞速通过开阔地,他从后面跑步跟上来。汪可逾一听要哭了,说什么也不同意她一个人先走。曹水儿急了:“汪参谋!你是首长,不过眼下你得绝对服从我!”汪可逾忽然来主意了,她试探着说:“可不可以两个人同乘一匹马?”骑兵通讯员无可奈何地说:“那就看滩枣的实战发挥了,我们试试看!”他扳住鞍桥,纵身上马,弯下腰去拉汪参谋。她被拎了起来,顺势一个骗腿①,坐在骑兵通讯员身后,两臂环抱,手紧紧抓住了他腰间的军用皮带。一马双跨腾空而去,身后荡起一团团尘土,如一缕黄色烟雾迅速延伸开来。滩枣野性勃发,背上的两人似有若无,它身体的倾斜度愈来愈大,展现出其超强的腿部力量与卓越的平衡感。不断有迫击炮弹轰来,或在前或在后,或较远或更近,弹片噗噗地不断从耳边飞过,弹着点掀起的泥土唰唰地从空中溅落下来。然而,尘土飞扬中,滩枣见首不见尾,硬是驮着两人飞过了那标示死亡的开阔地。他们事后才知道,这是千里跃进征程中唯一的也是最为凶险的一道关口。曹水儿他们尾随大军,从汝河南岸一口气赶到了息县淮河渡口。见沿岸一支部队正在待命渡河,随即上前打听,你们是哪个部队的?那些大兵一个个疲惫不堪,不耐烦搭理他。曹水儿又问,我们独九旅在什么位置?对方没好气,暴躁地对他说:“你们九旅早过河了!”不知道水情可否徒涉,也不了解对岸有无敌情,既然自己部队已经上了南岸,还等什么?过河!阴沉的夜晚,滩枣刚刚入水,水便淹到了它的腹部。马背上的汪参谋连忙脱下布鞋,两条小腿浸在水里。虽然是曹水儿牵着缰绳,其实他是在信马由缰,深深浅浅迈出的每一步,完全由老军马拿定主意。不知用了多长时间,两人慢慢吞吞地终于上了南岸。已经继续向南边进发的两人并不知道,在渡口北岸待命渡河的是野战军总部及六纵部队。连续几天大雨,淮河早已满漕,水流湍急,不可徒涉。敌人将沿河上下的船只全部烧毁,只剩下几只破损的小划子,即便修复起来,一次也渡不了几个人,对于上万人的大部队来说更是无济于事。两天后曹水儿碰到了从北边赶过来的大部队的一个老乡。老乡告诉他,他牵马徒涉的那个夜晚,野战军“一号”首长正亲自用一根竹竿在测量水情,布置架设浮桥事宜。首长看到了一个场景,派卫士长送去一张字条,是写给野战军参谋长的:“我亲眼得见,一个饲养员牵马从上游不远处过河,并已到达南岸。架桥任务取消,全部徒涉过河。”
受命围追堵截的国军共计二十三个旅,先后抵达淮河一线,其中整编第八十五师走在最前面。这个季节淮河本无大水,偏是国军刚抵达河边,洪峰应时赶到。他们既不可能徒涉,也无法架桥,只能眼睁睁看着解放军登上南岸扬长而去。(有删改)【注]①骗腿:指侧身抬起一条腿,跨过马背骑到马身上的动作。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黄泛区的介绍,除了交代其形成原因,更强调了“浅则没膝,深则及脐”的行军艰难,只有向导带领才能走出黄水滥泥区。B.曹水儿对滩枣领着他们兜圈子,开始不解,后来“猛然醒悟”,说明他对战马意图的领悟与战马本身的行为并不同步。C.汪可逾骑马过浮桥,“敌人迫击炮集群射击”,是以炮火随时会致人死亡的环境来映衬她的英勇无畏,表现她驾驭战马的高超本领。D.滩枣驮着两人飞过标示死亡的开阔地,速度快,画面感强,惊心动魄,闪烁着英雄主义的光辉,直接表现了解放军战士无往而不胜。7.关于曹水儿牵马徒涉息县淮河渡口这个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曹水儿牵马徒涉的行为是冒险的,这样写更突出了他们追赶自己部队的急切心理。B.涉水过河“慢慢吞吞”,暗示前几天淮河发大水无法徒涉,这次渡河需要摸索前行。C.补叙曹水儿牵马徒涉时的情形,主要是为了表现部队首长在困难面前积极寻找出路。D.曹水儿徒涉成功,大部队也因此改变方法,顺利过河,这个情节充满了戏剧性。8.文本从多个角度侧面表现战马滩枣的特性,请简要说明。(4分)
9.在行军过程中,战马滩枣被赋予重要地位,作者这样设计是否合理?请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太常少卿祖孝孙奏所定新乐。太宗曰:“礼乐之作,是圣人缘物设教,以为搏zǔn节。治政善恶,岂此之由?”御史大夫杜淹对曰:“前代兴亡,实由于乐。陈将亡也为《玉树后庭花》,齐将亡也而为《伴侣曲》,行路闻之,莫不悲泣,所谓亡国之音。以是观之,实由于乐。”太宗曰:“不然,夫音声岂能感人?欢者闻之则悦,哀者听之则悲。悲悦在于人心,非由乐也。将亡之政,其人心苦,然苦心相感,故闻之则悲耳。何乐声哀怨,能使悦者悲乎?今《玉树》《件侣》之曲其声具存联能为公奏之知公必不悲耳。”尚书右丞魏徵进曰:“古人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乐在人和,不由音调。”太宗然之。贞观七年,太常卿萧瑀奏言:“今《破阵乐舞》①天下之所共传,然美盛德之形容,尚有所未尽。前后之所破刘武周、薛举、窦建德、王世充等,臣愿图其形状,以写战胜攻取之容。”太宗曰:“朕当四方未定,因为天下救焚拯溺,故不获已,乃行战伐之事,所以人间逐有此舞,国家因兹亦制其曲。然雅乐止得陈其梗概,若委曲写之,则其状易识。朕以见在将相,多有曾经受彼驱使者,既经为一日君臣,今若重见其被擒获之势,必当有所不忍。我为此等,所以不为也。"萧瑀谢曰:“此事非臣思虑所及。”(节选自《贞观政要·卷六·礼乐》)材料二: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dǎo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認①xǐ。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道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则乱。先王恶其乱也,故修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焉。(节选自《荀子·乐论》)【注]①《破阵乐舞》:唐太宗为秦王时破刘武周,军中作此曲庆贺。②認:边说话边思考,这里是花言巧语的意思。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今《玉树》《伴侣》A之曲B其声C具存D朕E能为公奏F之G知公H必不悲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悲悦,偏义复词,与《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用法相同。B.形容,描述,与《与妻书》中“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的“形容”词义相同。C.因为,于是替,与《琵琶行》中“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的“因为”词义不同。D.和睦,使动用法,与《归去来兮辞》中“乐琴书以消忧”的“乐”用法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杜淹举《玉树后庭花》《伴侣曲》两曲,认为音乐关乎国家的存亡,这与荀子“夫乐者,乐也”的主张不一样。B.唐太宗认为同样的音乐,因为人的心情不同而获得的感受也不同;情感的表现关键在于人心,而不在于音乐。C.唐太宗不赞同萧瑀重新创作《破阵乐舞》歌颂自己,显示他谦逊的品德,这契合荀子乐能“移风易俗”的观点。D.荀子认为音乐就是快乐的意思,人需要音乐,音乐有改变民众思想等作用,所以古代圣王重视音乐对民众的教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然雅乐止得陈其梗概,若委曲写之,则其状易识。(4分)
(2)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4分)
14.荀子认为古代圣王“故修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焉”,材料一中唐太宗是如何“正其乐”的?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次韵许推官行县①道中纪事王禹偁chēng禾头低映黍头昂,处处沟塍水面凉。村路扶携无冻馁,里门嬉戏有丁黄②鸡豚入市溪鱼美,梨枣登盘社酒香。岁乐田家风景好,待君模写奏明光。【注】①行县:官员巡行县中之事。②丁黄:古代男女始生为黄,男二十一为丁。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题目不仅说明了这首诗用韵的依据,还交代了本诗写作内容的由来。B.“昂”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农作物充满生机的生长状态。C“鸡豚”“溪鱼”“社酒”等意象表明诗人希望像陶渊明一样归隐村野。D.诗歌以朴实的语言描写了农村的景物和风俗,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16.有评论认为,本诗最后一句“待君模写奏明光”与柳永《望海潮》中的“归去凤池夸”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课上王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过秦论》时说,秦朝灭亡看似是陈涉“__________”,而根本原因在于“__________”。(2)学校举行“德义”主题团日活动,李老师举《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诚同学们“德义”不仅关乎个人成长,还关乎国家安危。(3)“流水”,流动的水,是古代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多用来形容流逝的岁月,如“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那时您可以想象一个孩子,他玩累了可他还没玩够呢,心里好些新奇的念头甚至等不及到明天。也可以想象是一个老人,无可置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A_。还可以想象一对热恋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说“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又互相一次次说“时间已经不早了”,时间不早了可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可时间毕竟是不早了。我说不好我想不想回去。我说不好是想还是不想,还是无所谓。我说不好我是像那个孩子,还是像那个老人,还是像一个热恋中的情人。很可能是这样:我同时是他们三个。我来的时候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闹着要来,他一来一见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一个情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B_,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①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②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③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④当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吗?18.在文中A、B两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第二段开头连续运用三个“说不好”,请赏析其表达效果。(4分)
20.文中为什么要用“孩子”“老人”“情人”比作自己?请简要说明。(3分)
21.“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放在第三段中标有序号的哪一处?请简述理由。(6分)
22.文末说“当然,那不是我”,又说“但是,那不是我吗”,你认为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5分)
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咬文嚼字》发布“2024年十大流行语”,如“智能向善”“硬控”“班味”“松弛感”……其实,流行语还有很多很多。当下,不少人喜欢使用流行语。你对此有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3分)C2.(3分)A3.(3分)C4.(4分)①“经世致用”“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等思想都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有着严密的思辨性;②“经世致用”“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等思想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创新、有着完整的思想体系。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5.(6分)①它能更好地处理非遗文化中变与不变的关系,让非遗文化在发展中顺应时代潮流;②它能守正创新,使非遗文化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焕发蓬勃生机;③它能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3分)B7.(3分)C8.(4分)①通过恶劣的自然环境侧面写出马能准确识途的灵性;②通过向导无法识途、曹水儿随马而行侧面写出马的灵性;③通过紧张激烈的战斗场景侧面写出马的野性。评分建议:一点2分,答对两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9.(6分)示例一:合理。①用马找路,突出行军艰难;②以马写人、突出战士的神勇;③强化马的作用,增强故事的传奇色彩。示例二:不合理。①过于夸大马作用,削弱了战士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②过分渲染对马的描写,淡化了战争的惨烈;③过度凸显马的灵性,缺少生活的真实感。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智能厕所施工一体化工程合同范本2篇
- 2024软件项目协作开发居间协议模板版B版
- 2024年铝合金门窗制作安装合同
- 2024年版的软件开发与技术支持合同
- 2025年国际贸易货物质量认证服务合同3篇
- 2024年管理咨询服务及其财务条款
- 2024砂砾石供应与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合同3篇
- 2024年金融科技担保合作协议范本3篇
- 2024年美洲国际航空货运保险单
- 2024年财产管理与监护合同
- 17J008挡土墙(重力式、衡重式、悬臂式)图示图集
- 2025年济南铁路局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3年山西云时代技术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塑料件缺陷汇总
- 2020年的中国海外工程示范营地申报材料及评分标准
- 跌落测试(中文版)-ISTA-2A-2006
- ppt鱼骨图模板图
- 右心导管检查及心血管造影ppt课件
- 乳胶漆质量检验批验收记录
- 大气课程设计---袋式除尘器
- WTY-53,54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