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诗词和文言文理解性默写-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_第1页
课外诗词和文言文理解性默写-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_第2页
课外诗词和文言文理解性默写-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_第3页
课外诗词和文言文理解性默写-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课外诗词和文言文理解性默写(一)浣溪沙(晏殊)1、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词人由景触情,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的句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2、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3、说明季节的变换,年华的交替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4、抒发惜春伤时之情并给人以哲理性启迪的名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5、晏殊《浣溪沙》词上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两句构成“新”“旧”的对比,下片构成“来”“去”对比的词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6、追忆难忘欢聚,感叹流光易逝的句子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7、表现诗人沉思形象的句子:小园香径独徘徊。

8、时光流逝,不能倒流,人们无力挽回,经常用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诗表示慨叹。9、晏殊《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生发出值得玩味的情趣。10、晏殊《浣溪沙》中把极其普通的自然现象纳入人生有限而时间永恒这一哲学范畴中来,创造出一种“情中有思”的意境的句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11、晏殊《浣溪沙》中表现作者盎然得意之情、闲散寻欢之志,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感伤怀旧之意的词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1、欧阳修的《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绘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的句子是: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2、词中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的句子是: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3、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写出风平浪静的句子是:无风水面琉璃滑4、在欧阳修的《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中,写水动鸟飞的句子是: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5、欧阳修在《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湖心经水面到河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三)相见欢(朱敦儒)1、朱敦儒的《想见欢》中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并为全词奠定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的句子是: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2、回忆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国土恐难收复的担忧、无奈、沉痛之情的句子是:中原乱,簪樱散,几时收?3、朱敦儒的《相见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的诗句是: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四)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1、《如梦令》中景色迷人,乐不思“宿”的句子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2、李清照的《如梦令》: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3、翠绿的荷花和旭日中,嫣红的荷花,给人以凉爽幽静,清香扑鼻的感觉,诗人杨万里赞其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词人李清照却在《如梦令》中嗟叹: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4、写回舟迷路的句子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文章的主旨句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那句话: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强调守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的句子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6、强调在治国时地利和武力是不足恃的句子是: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7、文中写民心向背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六)《富贵不能淫》(孟子)1.《富贵不能淫》的中心句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2.怎样才能让自己做大丈夫呢?儒家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体现孟子的这一思想的句子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3.文中体现“大道之行,为公天下”思想,与孟子的另一句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4.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是:5.作者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入世后的处世原则是:。。:。。8.(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练,其中思想上要“苦其心志”,行为上要“行拂乱其所为”,在行动生活上要“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3、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4、作者所摆的事实论据是:“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5、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6、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认为,一个人经过磨难砥砺的益处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导致亡国原因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八)《愚公移山》(《列子》)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移山的目标,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移山解决方法是: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4、愚公移山的方式是: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型细节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6、最能体现移山艰辛的句子是:“寒暑易节,始一反焉”。7、愚公自信能移走山的理由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8、《愚公移山》中智叟自作聪明劝愚公改变主意的句子是:(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