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甘肃省卷)语文注意事项:1.全卷共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考生必须将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等个人信息填(涂)写在答题卡。3.考生必须将答案直接填(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基础·运用(24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关问题。(6分)家国情怀gèn古不变地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里。家,为我们提供了【甲】生命的土壤;国,为我们筑起了【乙】风雨的屏障。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多少仁人志士,为了自己的祖国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在国家危急存亡之时,敢于挺身而出,甘愿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在祖国建设蓬勃发展之际,他们可以义无反顾,甘愿付出自己毕生的精力。【丙】因此,民族的兴旺,要靠每一个有爱国之心的人去奉献,国家的强大,需要每一位有爱国之心的人去建设。家国情怀是华夏儿女最真挚的情感共识和最浓烈的精神底色。(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2分)gèn古不变() 蓬勃()(2)填入【甲】【乙】两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甲】滋润【乙】抵御 B.【甲】滋养【乙】抵御C.【甲】滋润【乙】抵制 D.【甲】滋养【乙】抵制(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画线句中,“为了”“抛”“热血”三个词语的词性分别是介词、动词和名词。B.从结构上说,“家国情怀”“仁人志士”“挺身而出”“精神底色”都是偏正短语。C.丁句中的“旺”字是形声字。D.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单句,不是复句。2.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4分)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①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②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1)在语段处应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A.①逗号②逗号 B.①破折号②分号C.①冒号②分号 D.①冒号
②破折号(2)下列句子与语段划线句子使用相同修辞的一项是(
)A.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B.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C.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D.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3.阅读下面的文字内容并完成题目。(7分)《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富春山居图》由元朝画家黄公望所绘,后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后两段现分别收藏于浙江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馆。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描绘了两岸初秋的山光水色,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如果可以打破界限,走进《富春山居图》之中,定可以领略一番奇景。甲。或许是不甘心止于幻想,舞蹈家将《富春山居图》演绎成创意音舞节目《忆江南》,这为今人理解古人、追慕古人搭建了崭新的途径。(1)将以下句子依次填入文段甲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3分)①在激流中挥动桡楫,体验什么才是激流勇进。②徒步在富春江的沙滩上,体会那种悠闲的在水一方的闲情。③只是感觉到黄公望笔下的富春江两岸,人烟稀少,田地不多,山清水秀。④就在那一幅画里,可以从夏天走到秋天,拾起飘落的树叶,感受一下什么叫繁华落尽。⑤那时的富春江不知道与现在的有没有不同。A.⑤③②①④ B.⑤④③②①C.②①④⑤③ D.②①⑤③④(2)划横线的句子表达有错误,正确的句子应该是:___________。(2分)(3)小语参加“春游富春江”的旅行活动时,看到在富春江边的石头上有一副对联,只可惜下联已经模糊不清,请你为其拟写一个合适的下联。(2分)上联:千峰争雄,奇山飘出天籁音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默写。(7分)在历史的长廊中,众多名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文。胸怀大爱,杜甫身处漏雨茅屋发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强有力的呼喊;针砭时弊,韩愈借千里马“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的悲惨遭遇,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发出强烈谴责;遭遇贬谪,刘禹锡用“④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对朋友的感谢和乐观向上的精神;边塞奇寒,岑参设喻新奇,用“⑥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_____”(《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北方奇丽的雪景;形势严峻,李贺化用典故,用“报君黄金台上意,⑦__________________”(《雁门太守行》)表达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二、古诗文阅读(16分)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后面小题。文天祥生平与作品集录文天祥(1236-1283),名云孙,明代追赐谥号“忠烈”。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生于庐陵富田村。(一)自为童子时,见学宫所祠乡先生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像,皆谥“忠”,即欣然慕之。曰:“没不俎豆①其间,非夫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时理宗在位久,政理浸怠,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成。帝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②,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宋史·文天祥传》(二)德祐二年(1276—景炎元年)正月二十日,以资正殿学士职,赴皋亭山元营谈判,遭扣留并解往北行。二月底,于镇江脱险渡江。三月,奔走于淮东,乘舟泛海南归。“自二月十一日,海陵登舟,连日侯伴问占,苦不如意。会通州六校自维扬回,有弓箭可仗,遂以孤舟于二十一日早径发。十里,惊传马③在塘湾,亟回。晚乃解缆,前途吉凶,未可知也。”——小序自海陵来向海安,分明如度鬼门关。若将九折回车④看,倦鸟何年可得还。(《发海陵》)(三)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二十日,在广东海丰县五坡岭战败被俘。五月四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作《南安军》。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⑤。(《南安军》)(四)祥兴二年(1279)正月十二日,作《过零丁洋》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五)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日(世祖)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俄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⑥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史·文天祥传》【注释】①俎豆:典出《论语·卫灵公》和《史记》,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后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②龟鉴:也说“龟镜”。龟可以卜吉凶,镜可以比美丑。③传马:驿站用的马,这里指元兵。④九折回车:出自《汉书》,汉代王阳为益州牧,至九折坡,见地势艰险,不敢前行,折返而回,以保自身安全。⑤采薇:周灭商后,伯夷叔齐耻于吃周朝的粮食,采薇首阳,最后饿死。⑥赞:文体。“衣带中赞”表示尽忠报国的遗书等。5.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2分)(共两处)愿赐之一死足矣6.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1)政理浸怠()(2)是卷古谊若龟鉴()(3)安事二姓()(4)南乡拜而死()7.用现代汉语写出材料(五)中画线句的意思。(3分)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8.下列对诗文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殿试时对答皇上的策问;皇上亲自选拔为状元,并庆贺得到人。B.《南安军》中环境描写渲染被押解途中的凄苦氛围,烘托作者兵败被俘后的悲苦沉痛。C.《过零丁洋》颈联巧用双关,将地名与诗人的心境巧妙融合,表明诗人对时局的忧虑。D.文天祥被元军抓住后,元世祖不忍心杀文天祥,但迫于无奈,最后还是同意杀了他。9.材料(五)写文天祥遇难时留的自赞文“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照应材料(四)中哪两句诗?都提到文天祥一生中的哪两件大事?(4分)照应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件大事:(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现代文阅读(2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3分)当代有无数有梦青年,走进大山,给乡村的孩子带去知识带去希望。请阅读小说,完成小题。乡村教师刘慈欣①他知道,这最后一课要提前讲了。②又一阵剧痛从肝部袭来,几乎使他晕厥过去。他已没能气力下床了,便艰难地移近床边的窗口。月光映在窗纸上,银亮亮的,使小小的窗户看上去象是通向另一个世界的门,那个世界的一切一定都是银亮亮的,像用银子和不冻人的雪做成的盒景。他颤颤地抬起头,从窗纸的破洞中望出去,幻觉立刻消失了,他看到了远处自己渡过了一生的村庄。③村庄静静地卧在月光下,像是百年前就没人似的。那些黄土高原上特有的平顶小屋,形状上同村子周围的黄土包没啥区别,在月夜中颜色也一样,整个村子仿佛已溶入这黄土坡之中。只有村前那棵老槐树很清楚,树上干枯枝杈间的几个老鸦窝更是黑黑的,像是滴在这暗银色画面上的几滴醒目的墨点……其实村子也有美丽温暖的时候,比如秋收时,外面打工的男人女人们大都回来了,村里有了人声和笑声,家家屋顶上是金灿灿的玉米,打谷场上娃们在秸秆堆里打滚;再比如过年的时候,打谷场被汽灯照得通亮,在那里连着几天闹红火,摇旱船,舞狮子。那几个狮子只剩下卡嗒作响的木头脑壳,上面油漆都脱了,村里没钱置新狮子皮,就用几张床单代替,玩得也挺高兴……⑤但十五一过,村里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挣生活去了,村子一下没了生气。只有每天黄昏,当稀拉拉几缕炊烟升起时,村头可能出现一两个老人,扬起山核桃一样的脸,眼巴巴地望着那条通向山外的路,直到在老槐树挂住的最后一抹夕阳消失。⑥这时村里隐约传出了一声狗叫,声音很轻,好象那狗在说梦话。他看着村子周围月光下的黄土地,突然觉得那好象是纹丝不动的水面。要真是水就好了,今年是连着第五个旱年了,要想有收成,又要挑水浇地了。在这只长荆条和毛蒿的石头山上,田也只能是这么东一小块西一小块的,别说农机,连牲口都转不开身,只能凭人力种了。⑦这时,窗前走过了几个小小的黑影,这几个黑影在不远的田垅上围成一圈蹲下来,不知要干什么。他知道这都是自己的学生,其实只要他们在近旁,不用眼睛他也能感觉到他们的存在,这直觉是他一生积累出来的,只是在这生命的最后时间里更敏锐了。⑧窗外的田垅上,在那圈娃们中间,亮起了几点红色的小火星星,在这一片银灰色的月夜的背景上,火星星的红色格外醒目。他知道娃们是在为他烧香和烧纸,他们以前多次这么干过,只是这次,他已没有力气象以前那样斥责他们迷信了。他用尽了一生在娃们的心中燃起科学和文明的火苗,但他明白,同笼罩着这偏远山村的愚昧和迷信相比,那火苗是多么弱小,像这深山冬夜中教室里的那根蜡烛。半年前,村里的一些人来到学校,要从本来已很破旧的校舍取下掾子木,说是修村头的老君庙用。问他们校舍没顶了,娃们以后住哪儿,他们说可以睡教室里嘛,他说那教室四面漏风,大冬天能住?他们说反正都外村人。他拿起一根扁担和他们拼命,结果被人家打断了两根胁骨。好心人抬着他走了三十多里山路,送到了镇医院。⑨就是在那次检查伤势时,意外发现他患了食道癌。这并不稀奇,这一带是食道癌高发区。镇医院的医生恭喜他因祸得福,因为他的食道癌现处于早期,还未扩散,动手术就能治愈,食道癌是手术治愈率最高的癌症之一,他算拣了条命。⑩于是他去了省城,去了肿瘤医院,在那里他问医生动一次这样的手术要多少钱,医生说象你这样的情况可以住我们的扶贫病房,其他费用也可适当减免,最后下来不会太多的,也就两万多元吧。想到他来自偏远山区,医生接着很详细地给他介绍住院手续怎么办,他默默地听着,突然问:“要是不手术,我还有多长时间?”⑪医生呆呆地看了他好一阵儿,才说:“半年吧。”,并不解地看到他长出了一口气,好象得到了很大安慰。⑫至少能送走这届毕业班了。⑬他真的拿不出这两万多元。虽然民办教师工资很低,但干了这么多年,孤身一人无牵无挂,按说也能攒下一些钱了。只是他把钱都花在娃们身上了,他已记不清给多少学生代交了学杂费,最近的就有刘宝柱和郭翠花;更多的时候,他看到娃们的饭锅里没有多少油星星,就用自己的工资买些肉和猪油回来……⑭反正到现在,他全部的钱也只有手术所需用的十分之一。⑮沿着省城那条宽长的大街,他向火车站走去。这时天已黑了,城市的霓虹灯开始发出迷人的光芒,那光芒之多彩之斑斓,让他迷惑;还有那些高楼,一入夜就变成了一盏盏高耸入云的巨大彩灯。音乐声在夜空中漂荡,疯狂的、轻柔的,走一段一个样。就在这个不属于他的世界里,他慢慢地回忆起自己不算长的一生。他很坦然,各人有各人的命,早在二十年前初中毕业回到山村小学时,他就选定了自己的命。再说,他这条命很大一部分是另一位乡村教师给的。他就是在自己现在任教的这所小学渡过童年的,他爹妈死得早,那所简陋的乡村小学就是他的家,他的小学老师把他当亲儿子待,日子虽然穷,但他的童年并不缺少爱。⑯那年,放寒假了,老师要把他带回自己的家里过冬。老师的家很远,他们走了很长的积雪的山路,当看到老师家所在的村子的一点灯光时,已是半夜了。这时他们看到身后不远处有四点绿荧荧亮光,那是两双狼眼。那时山里狼很多的,学校周围就能看到一堆堆狼屎。有一次他淘气,把那灰白色的东西点着扔进教室里,使浓浓的狼烟充满了教室,把娃们都呛得跑了出来,让老师很生气。现在,那两只狼向他们慢慢逼近,老师折下一根粗树枝,挥动着它拦住狼的来路,同时大声喊着让他向村里跑。他当时吓糊涂了,只顾跑,只想着那狼会不会绕过老师来追他,只想着会不会遇到其它的狼。当他上气不接下气地跑进村子,然后同几个拿猎枪汉子去接老师时,发现他躺在一片已冻成糊状的血汩中,半条腿和整只胳膊都被狼咬掉了。初中毕业后,他放弃了在镇政府里一个不错的工作机会,直接回到了这个举目无亲的山村,回到了老师牵挂的这所乡村小学,这时,学校因为没有教师已荒废好几年了。⑰前不久,教委出台新政策,取消了民办教师,其中的一部分经考试考核转为公办。当他拿到教师证时,知道自己已成为一名国家承认的小学教师了,很高兴,但也只是高兴而已,不像别的同事们那么激动。他不在乎什么民办公办,他只在乎那一批又一批的娃们,从他的学校读完了小学,走向生活。⑱但娃们还是有指望的,那些在冬夜寒冷的教室中,盯着烛光照着的黑板的娃们,他就是那蜡烛,不管能点多长时间,发出的光有多亮,他总算是从头点到尾了。⑲当娃们造好那座新坟时,东方已经放亮了。老师是放在从教室拆下来的一块门板上下葬的,陪他入土的是两盒粉笔和一套已翻破的小学课本。娃们在那个小小的坟头上立了一块石板,上面用粉笔写着“李老师之墓”。⑳只要一场雨,石板上那稚拙的字迹就会消失;用不了多长时间,这座坟和长眠在里面的人就会被外面的世界忘得干干净净。㉑太阳从山后露出一角,把一抹金晖投进仍沉睡着的山村;在仍处于阴影中的山谷草地上,露珠在闪着晶莹的光,可听到一两声怯生生的鸟鸣。㉒娃们沿着小路向村里走去,那一群小小的身影很快消失在山谷中淡蓝色的晨雾中。㉓他们将活下去,以在这块古老贫脊的土地上,收获虽然微薄、但确实存在的希望。(选自《乡村教师》刘慈欣,有改动)10.文章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乡村的乡村老师?请结合表格进行分析。(3分)不迷信,为孩子燃起科学和文明的火光爱孩子,无私奉献选择当乡村教师,不在乎民办公办11.请内容和结构层面上分析划线部分的妙处。(4分)12.小说的目的是反应真实的人间社会,请探究小说的主旨。(3分)(3点即可)13.阅读文章后,下列选项错误的一项是(
)(3分)A.第2段中运用环境描写,渲染了凄清,萧静的气氛。B.第7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乡村教师科学教育的艰辛。C.第12自然段,独句成段,强调了乡村教师坚持在一线教书的决心,体现出他的无私。D.第16自然段,通过写老师为了保护同学主动与狼作战,结果不幸身亡。体现了老师的愚笨,无能。(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11分)【材料一】①2022年3月,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公布,当年9月秋季学期,单独设立的劳动课出现在了中小学生的课表里。②劳动教育必修课的独立设置,有利于发挥劳动课程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对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体现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③教育部教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可以从四个途径实施劳动教育: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__________、在课外校外活动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④南京师范大学劳动教育研究院院长顾建军认为,家长对劳动教育的参与和支持,除了体现在劳动过程中的适时适当指导外,还在于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的观念。(节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5月)【材料二】为加强劳动教育,某校拟增设“种植”特色劳动课程。结合该课程,制定了学习方案。见下表。学科学科知识“学科+劳动”实践活动可解决的种植实践问题化学酸和碱测量种植园土地的酸碱度确定能够种植的作物类型生物植物分类植株的生长了解作物的基本特征观察、记录作物的生长变化选择适宜种植的品种授粉、剪枝、间苗、除草语文应用文写作撰写种植日志总结种植经验【材料三】2023年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育英学校,看望慰问师生,向全国广大少年儿童祝贺节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学生农场,看到孩子们为西红柿、黄瓜等浇水、松土、除草、授粉,总书记说,很多知识和道理都来自劳动、来自生活。希望同学们从“学农”中感受到农作的限辛和农民的不易,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珍爱粮食、尊重自然的良好习惯。劳动,锤炼意志品质,增长学识才干,增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陕北梁家河的七年,青年习近平同乡亲们一起开荒、种地、放羊、铡草、挑粪、拉煤……从而“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节选自“学习强国”2023年5月)【材料四】1950年至今,我国先后召开过16次表彰大会,共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3.4万余人次。在2020年全国劳模表彰中,一线工人和企业技术人员占比已高达71.1%。(节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5月)14.对上述四则材料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劳动教育必修课的独立设置,体现新时代教育要求,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B.家长只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就能帮助孩子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的观念。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识和道理不仅来自书本,也来自劳动和生活。D.国家尊重劳动者。在平凡的岗位上,普通劳动者也能干出非凡业绩,获得表彰。15.根据材料二,请你推断材料一横线处的内容,并用简明的语言表述出来。(3分)16.某班开展以“学习紧张,劳动还有必要吗”为主题的辩论赛,下面是反方辩手的辩词,请你作为正方代表,结合材料进行反驳。(不少于两个理由)(4分)反方:我方观点是在学习紧张时没有必要参加劳动。其理由有二:一是学习任务重,没有时间参加劳动;二是劳动不是必考科目,临近考试时可暂时不参加劳动。正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名著阅读(6分)17.小历同学邀请你和他一起参加《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活动。(1)流行歌曲《悟空》中的歌词与小说情节有很多关联,请仿照示例,概述相应的情节。《悟空》歌词节选相应情节……叫一声佛祖,回头无岸。①跪一人为师,生死无关:善恶浮世真假,尘缘散聚不分明,难断!我要这铁棒有何用,我有这变化又如何;还是不安,还是氐惆,②金箍当头,欲说还休。我要这铁棒醉舞魔,我有这变化乱迷浊:③踏碎灵霄。放肆桀骜,世恶道险,终究难逃。①_________②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三念紧逼咒,悟空几番求饶未更,被赶回花果山。③_________(2)假如你是唐僧,准备再次西天取经。下列两个人物,你会邀请谁同行?请结合所选人物的经历和性格,简述理由。(4分)①保尔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②武松
《水浒传》五、写作(50分)18.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激励人们不断前行,我们需要榜样。请你参与班级举行的“榜样的力量”主题班会,在班会上,同学们围绕主题“榜样的力量”,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李明同学说:“听了雷锋叔叔和袁隆平爷爷的故事,他们的奉献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榜样激励着我奋进。”黄阳同学说:“英雄也是从普通人成长起来的,我们新青年也有很多优点,比如接受能力强、学习效率高等。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想,只要我们愿意,我们也可以成为榜样。”……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榜样”勾起了你哪些回忆?引发了你怎样的畅想?激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要求:①将你拟定的作文题写在作文格第一行;②作文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2024年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甘肃省卷)语文·全解全析注意事项:1.全卷共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考生必须将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等个人信息填(涂)写在答题卡。3.考生必须将答案直接填(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基础·运用(24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关问题。(6分)家国情怀gèn古不变地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里。家,为我们提供了【甲】生命的土壤;国,为我们筑起了【乙】风雨的屏障。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多少仁人志士,为了自己的祖国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在国家危急存亡之时,敢于挺身而出,甘愿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在祖国建设蓬勃发展之际,他们可以义无反顾,甘愿付出自己毕生的精力。【丙】因此,民族的兴旺,要靠每一个有爱国之心的人去奉献,国家的强大,需要每一位有爱国之心的人去建设。家国情怀是华夏儿女最真挚的情感共识和最浓烈的精神底色。(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2分)gèn古不变() 蓬勃()(2)填入【甲】【乙】两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甲】滋润【乙】抵御 B.【甲】滋养【乙】抵御C.【甲】滋润【乙】抵制 D.【甲】滋养【乙】抵制(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画线句中,“为了”“抛”“热血”三个词语的词性分别是介词、动词和名词。B.从结构上说,“家国情怀”“仁人志士”“挺身而出”“精神底色”都是偏正短语。C.丁句中的“旺”字是形声字。D.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单句,不是复句。【答案】(1)亘péng(2)B(3)B【解析】(1)本题考查字形。gèn(亘)古不变:从古到今,没有变化。péng(蓬)勃发展:发展的势态很迅速,很积极,很向上。(2)本题考查词义辨析。第一空:滋润:使水分多;使不干燥。滋养:供给养分。根据文段中“家,为我们提供了______生命的土壤”可知,此处指“家”为“生命的土壤”提供养分,应用:滋养;第二空:抵御:抵抗;抵挡。抵制:阻止有害事物的侵入或发生作用。根据文段中“筑起了______风雨的屏障”可知,此处指抵抗风雨的侵袭,应用:抵制;故选B。(3)本题考查词性、短语结构、标点符号、单句的类型。B.有误,“仁人志士”是并列短语,“挺身而出”是动补短语;故选B。2.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4分)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①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②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1)在语段处应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A.①逗号②逗号 B.①破折号②分号C.①冒号②分号 D.①冒号
②破折号(2)下列句子与语段划线句子使用相同修辞的一项是(
)A.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B.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C.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D.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答案】(1)C(2)B【解析】(1)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第一处:“我想”后是心中所想的内容,这里需要提示下文,故该用“冒号”;第二处:分号可以用以分隔多重复句第一层次的分句,无论该层次若干分句的逻辑关系是什么,“这正如地上的路”是该句的第一层,故该用分号;故选C。(2)本题考查修辞。画横线的语句将希望比作地上的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A.将太阳赋予人格“脸红”,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B.将“天黑后的芦苇荡”比作“黑海”,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C.此句将无形的香气,转化成有形的颜色用来形容飘渺轻柔的感觉,运用的是通感的修辞手法;D.未使用修辞手法;故选B。3.阅读下面的文字内容并完成题目。(7分)《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富春山居图》由元朝画家黄公望所绘,后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后两段现分别收藏于浙江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馆。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描绘了两岸初秋的山光水色,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如果可以打破界限,走进《富春山居图》之中,定可以领略一番奇景。甲。或许是不甘心止于幻想,舞蹈家将《富春山居图》演绎成创意音舞节目《忆江南》,这为今人理解古人、追慕古人搭建了崭新的途径。(1)将以下句子依次填入文段甲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3分)①在激流中挥动桡楫,体验什么才是激流勇进。②徒步在富春江的沙滩上,体会那种悠闲的在水一方的闲情。③只是感觉到黄公望笔下的富春江两岸,人烟稀少,田地不多,山清水秀。④就在那一幅画里,可以从夏天走到秋天,拾起飘落的树叶,感受一下什么叫繁华落尽。⑤那时的富春江不知道与现在的有没有不同。A.⑤③②①④ B.⑤④③②①C.②①④⑤③ D.②①⑤③④(2)划横线的句子表达有错误,正确的句子应该是:___________。(2分)(3)小语参加“春游富春江”的旅行活动时,看到在富春江边的石头上有一副对联,只可惜下联已经模糊不清,请你为其拟写一个合适的下联。(2分)上联:千峰争雄,奇山飘出天籁音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A(2)这为今人理解古人、追慕古人提供了崭新的途径。(3)百舸竞流,异水传来鼓角鸣【分析】(1)本题考查排序。纵观语段,总体是从过去到现在的时间顺序和由实到虚来安排结构,⑤句“那时”表明是写过去,应排第一位;③句紧承⑤句描绘“那时”的景象,应排第二位;②句想象现今“徒步”的情景,应排第三位;①句紧承②句“在水一方的闲情”,写体验“什么才是激流勇进”应排第四位;④句写在整幅画里游走的感受,由点到面,应排第五位;因此排序为:⑤③②①④。故选A。(2)本题考查语病辨识与修改。划横线句“这为今人理解古人、追慕古人搭建了崭新的途径”语病是动宾搭配不当,将“搭建”改为“开辟”或“提供”。(3)本题考查对联。拟写对联时应注意:①字数相等;②词类相当;③结构相应;④平仄相对,仄起平收;⑤内容相关。根据题干“在富春江边的石头上”可知,对联在富春江边的石头上,应是对此处景色的描绘,结合上联“千峰争雄,奇山飘出天籁音”写的是“山”景,可推知,下联内容应是“水”色。根据上联“千峰争雄”主谓结构,结合上述分析写富春江山景色,可对“百舸竞流”“百帆竞进”“万船齐发”等;根据上联“奇山飘出天籁音”主谓结构,结合上述分析写富春江山景色,可对“异水传来鼓角鸣”“异水发出呐喊声”“异水荡出和谐声”等。示例:百帆竞进,异水发出呐喊声。4.默写。(7分)在历史的长廊中,众多名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文。胸怀大爱,杜甫身处漏雨茅屋发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强有力的呼喊;针砭时弊,韩愈借千里马“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的悲惨遭遇,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发出强烈谴责;遭遇贬谪,刘禹锡用“④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对朋友的感谢和乐观向上的精神;边塞奇寒,岑参设喻新奇,用“⑥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_____”(《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北方奇丽的雪景;形势严峻,李贺化用典故,用“报君黄金台上意,⑦__________________”(《雁门太守行》)表达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答案】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千树万树梨花开提携玉龙为君死【解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本题需要注意“厦、俱、祗、凭、携”等字词的正确书写。二、古诗文阅读(16分)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后面小题。文天祥生平与作品集录文天祥(1236-1283),名云孙,明代追赐谥号“忠烈”。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生于庐陵富田村。(一)自为童子时,见学宫所祠乡先生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像,皆谥“忠”,即欣然慕之。曰:“没不俎豆①其间,非夫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时理宗在位久,政理浸怠,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成。帝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②,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宋史·文天祥传》(二)德祐二年(1276—景炎元年)正月二十日,以资正殿学士职,赴皋亭山元营谈判,遭扣留并解往北行。二月底,于镇江脱险渡江。三月,奔走于淮东,乘舟泛海南归。“自二月十一日,海陵登舟,连日侯伴问占,苦不如意。会通州六校自维扬回,有弓箭可仗,遂以孤舟于二十一日早径发。十里,惊传马③在塘湾,亟回。晚乃解缆,前途吉凶,未可知也。”——小序自海陵来向海安,分明如度鬼门关。若将九折回车④看,倦鸟何年可得还。(《发海陵》)(三)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二十日,在广东海丰县五坡岭战败被俘。五月四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作《南安军》。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⑤。(《南安军》)(四)祥兴二年(1279)正月十二日,作《过零丁洋》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五)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日(世祖)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俄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⑥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史·文天祥传》【注释】①俎豆:典出《论语·卫灵公》和《史记》,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后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②龟鉴:也说“龟镜”。龟可以卜吉凶,镜可以比美丑。③传马:驿站用的马,这里指元兵。④九折回车:出自《汉书》,汉代王阳为益州牧,至九折坡,见地势艰险,不敢前行,折返而回,以保自身安全。⑤采薇:周灭商后,伯夷叔齐耻于吃周朝的粮食,采薇首阳,最后饿死。⑥赞:文体。“衣带中赞”表示尽忠报国的遗书等。5.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2分)(共两处)愿赐之一死足矣6.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1)政理浸怠()(2)是卷古谊若龟鉴()(3)安事二姓()(4)南乡拜而死()7.用现代汉语写出材料(五)中画线句的意思。(3分)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8.下列对诗文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殿试时对答皇上的策问;皇上亲自选拔为状元,并庆贺得到人。B.《南安军》中环境描写渲染被押解途中的凄苦氛围,烘托作者兵败被俘后的悲苦沉痛。C.《过零丁洋》颈联巧用双关,将地名与诗人的心境巧妙融合,表明诗人对时局的忧虑。D.文天祥被元军抓住后,元世祖不忍心杀文天祥,但迫于无奈,最后还是同意杀了他。9.材料(五)写文天祥遇难时留的自赞文“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照应材料(四)中哪两句诗?都提到文天祥一生中的哪两件大事?(4分)照应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件大事:(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5.愿/赐之一死/足矣6.松懈、懈怠、放松这侍奉,为……做事同“向”,面对、朝向7.文天祥临刑时非常(特别)从容,对行刑的吏卒说:“我的事情(使命)完成了。”8.A9.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勤奋读书21岁中进士兵败被俘志不改【解析】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由易到难,由大到小,层层划分。句意: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愿”是谓语,“赐之一死”是宾语,“足矣”是补语。故断为:愿/赐之一死/足矣。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政务渐渐懈怠。怠:松懈、懈怠、放松。(2)句意:这份答卷古义好像明镜。是:这。(3)句意:怎能侍奉二姓。事:侍奉,为……做事。(4)句意:向南方叩拜而死。乡:同“向”,面对、朝向。7.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得分点有:殊,非常。毕,完成。8.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A.结合(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可知,“并庆贺得到人”错误。故选A。9.本题考查比较阅读。材料(四),“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意思是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在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经度过四年。高度概括了自己被俘前所经历的“辛苦遭逢”。“起一经”当指天祥勤奋读书21岁中进士说的。“干戈寥落四周星”当指举兵抗元,四年转战。一关个人出处,一关国家危亡,两件大事,一片忠心。与赞文“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相照应。参考译文:(一)还未成年时,看见学宫的祠堂内供奉着三位乡贤:欧阳修、杨邦义、胡铨,三人死后皆被朝廷谥为“忠”,就仰慕他们,说:“死后不置身于那些受后人祭祀的忠臣之间,就不是大丈夫。”他二十岁中进士,在集英殿对答皇上的策问。当时理宗在位时间长,政务渐渐懈怠,文天祥以遵循天意不懈怠作答,长达一万多字,不起草稿,一挥而就,皇帝亲自选拔为第一名。考官王应麟奏道:“这份答卷古义好像明镜,忠心像铁石,所以臣敢为获得人才而庆贺。”(二)德祐二年,正月二十日,当时任资正殿学士的职务,到皋亭山元军军营谈判,被扣留并押解向北。二月底,在镇江得以逃脱,渡过长江。三月,在淮东一带组织抗元,后乘舟泛海回到南方。从二月十一日,我在海陵上船,接连几天和同伴卜问天意,结果很是不如意。正好碰到通州六校从维扬回来,有了弓箭可依仗,于是我一人坐船于二十一日早径直出发。走了十里,听说元军在塘湾,很是震惊,立即返回。晚上才下船,前途是吉是凶,还不知道。(五)到元朝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日皇上召见文天祥告谕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为宰相,怎能侍奉二姓?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可是元世祖还是不忍心杀文天祥,就让他退下了。有人进言,竭力赞成依从文天祥的请求,元世祖同意了。不久世祖又有诏书制止赐死他,可是文天祥已经死了。文天祥临刑时非常从容镇定,对行刑的吏卒说:“我的事情完成了。”向南方叩拜而死。几天后,他的妻子欧阳氏前去收尸,文天祥的面容同活着的时候一样。文天祥终年47岁,他的衣带上,写着这样几句话:“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只有义尽,才能仁至。读了古代圣贤的书,做什么用呢,从今以后,我觉得没有什么可以惭愧的了。”三、现代文阅读(2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3分)当代有无数有梦青年,走进大山,给乡村的孩子带去知识带去希望。请阅读小说,完成小题。乡村教师刘慈欣①他知道,这最后一课要提前讲了。②又一阵剧痛从肝部袭来,几乎使他晕厥过去。他已没能气力下床了,便艰难地移近床边的窗口。月光映在窗纸上,银亮亮的,使小小的窗户看上去象是通向另一个世界的门,那个世界的一切一定都是银亮亮的,像用银子和不冻人的雪做成的盒景。他颤颤地抬起头,从窗纸的破洞中望出去,幻觉立刻消失了,他看到了远处自己渡过了一生的村庄。③村庄静静地卧在月光下,像是百年前就没人似的。那些黄土高原上特有的平顶小屋,形状上同村子周围的黄土包没啥区别,在月夜中颜色也一样,整个村子仿佛已溶入这黄土坡之中。只有村前那棵老槐树很清楚,树上干枯枝杈间的几个老鸦窝更是黑黑的,像是滴在这暗银色画面上的几滴醒目的墨点……其实村子也有美丽温暖的时候,比如秋收时,外面打工的男人女人们大都回来了,村里有了人声和笑声,家家屋顶上是金灿灿的玉米,打谷场上娃们在秸秆堆里打滚;再比如过年的时候,打谷场被汽灯照得通亮,在那里连着几天闹红火,摇旱船,舞狮子。那几个狮子只剩下卡嗒作响的木头脑壳,上面油漆都脱了,村里没钱置新狮子皮,就用几张床单代替,玩得也挺高兴……⑤但十五一过,村里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挣生活去了,村子一下没了生气。只有每天黄昏,当稀拉拉几缕炊烟升起时,村头可能出现一两个老人,扬起山核桃一样的脸,眼巴巴地望着那条通向山外的路,直到在老槐树挂住的最后一抹夕阳消失。⑥这时村里隐约传出了一声狗叫,声音很轻,好象那狗在说梦话。他看着村子周围月光下的黄土地,突然觉得那好象是纹丝不动的水面。要真是水就好了,今年是连着第五个旱年了,要想有收成,又要挑水浇地了。在这只长荆条和毛蒿的石头山上,田也只能是这么东一小块西一小块的,别说农机,连牲口都转不开身,只能凭人力种了。⑦这时,窗前走过了几个小小的黑影,这几个黑影在不远的田垅上围成一圈蹲下来,不知要干什么。他知道这都是自己的学生,其实只要他们在近旁,不用眼睛他也能感觉到他们的存在,这直觉是他一生积累出来的,只是在这生命的最后时间里更敏锐了。⑧窗外的田垅上,在那圈娃们中间,亮起了几点红色的小火星星,在这一片银灰色的月夜的背景上,火星星的红色格外醒目。他知道娃们是在为他烧香和烧纸,他们以前多次这么干过,只是这次,他已没有力气象以前那样斥责他们迷信了。他用尽了一生在娃们的心中燃起科学和文明的火苗,但他明白,同笼罩着这偏远山村的愚昧和迷信相比,那火苗是多么弱小,像这深山冬夜中教室里的那根蜡烛。半年前,村里的一些人来到学校,要从本来已很破旧的校舍取下掾子木,说是修村头的老君庙用。问他们校舍没顶了,娃们以后住哪儿,他们说可以睡教室里嘛,他说那教室四面漏风,大冬天能住?他们说反正都外村人。他拿起一根扁担和他们拼命,结果被人家打断了两根胁骨。好心人抬着他走了三十多里山路,送到了镇医院。⑨就是在那次检查伤势时,意外发现他患了食道癌。这并不稀奇,这一带是食道癌高发区。镇医院的医生恭喜他因祸得福,因为他的食道癌现处于早期,还未扩散,动手术就能治愈,食道癌是手术治愈率最高的癌症之一,他算拣了条命。⑩于是他去了省城,去了肿瘤医院,在那里他问医生动一次这样的手术要多少钱,医生说象你这样的情况可以住我们的扶贫病房,其他费用也可适当减免,最后下来不会太多的,也就两万多元吧。想到他来自偏远山区,医生接着很详细地给他介绍住院手续怎么办,他默默地听着,突然问:“要是不手术,我还有多长时间?”⑪医生呆呆地看了他好一阵儿,才说:“半年吧。”,并不解地看到他长出了一口气,好象得到了很大安慰。⑫至少能送走这届毕业班了。⑬他真的拿不出这两万多元。虽然民办教师工资很低,但干了这么多年,孤身一人无牵无挂,按说也能攒下一些钱了。只是他把钱都花在娃们身上了,他已记不清给多少学生代交了学杂费,最近的就有刘宝柱和郭翠花;更多的时候,他看到娃们的饭锅里没有多少油星星,就用自己的工资买些肉和猪油回来……⑭反正到现在,他全部的钱也只有手术所需用的十分之一。⑮沿着省城那条宽长的大街,他向火车站走去。这时天已黑了,城市的霓虹灯开始发出迷人的光芒,那光芒之多彩之斑斓,让他迷惑;还有那些高楼,一入夜就变成了一盏盏高耸入云的巨大彩灯。音乐声在夜空中漂荡,疯狂的、轻柔的,走一段一个样。就在这个不属于他的世界里,他慢慢地回忆起自己不算长的一生。他很坦然,各人有各人的命,早在二十年前初中毕业回到山村小学时,他就选定了自己的命。再说,他这条命很大一部分是另一位乡村教师给的。他就是在自己现在任教的这所小学渡过童年的,他爹妈死得早,那所简陋的乡村小学就是他的家,他的小学老师把他当亲儿子待,日子虽然穷,但他的童年并不缺少爱。⑯那年,放寒假了,老师要把他带回自己的家里过冬。老师的家很远,他们走了很长的积雪的山路,当看到老师家所在的村子的一点灯光时,已是半夜了。这时他们看到身后不远处有四点绿荧荧亮光,那是两双狼眼。那时山里狼很多的,学校周围就能看到一堆堆狼屎。有一次他淘气,把那灰白色的东西点着扔进教室里,使浓浓的狼烟充满了教室,把娃们都呛得跑了出来,让老师很生气。现在,那两只狼向他们慢慢逼近,老师折下一根粗树枝,挥动着它拦住狼的来路,同时大声喊着让他向村里跑。他当时吓糊涂了,只顾跑,只想着那狼会不会绕过老师来追他,只想着会不会遇到其它的狼。当他上气不接下气地跑进村子,然后同几个拿猎枪汉子去接老师时,发现他躺在一片已冻成糊状的血汩中,半条腿和整只胳膊都被狼咬掉了。初中毕业后,他放弃了在镇政府里一个不错的工作机会,直接回到了这个举目无亲的山村,回到了老师牵挂的这所乡村小学,这时,学校因为没有教师已荒废好几年了。⑰前不久,教委出台新政策,取消了民办教师,其中的一部分经考试考核转为公办。当他拿到教师证时,知道自己已成为一名国家承认的小学教师了,很高兴,但也只是高兴而已,不像别的同事们那么激动。他不在乎什么民办公办,他只在乎那一批又一批的娃们,从他的学校读完了小学,走向生活。⑱但娃们还是有指望的,那些在冬夜寒冷的教室中,盯着烛光照着的黑板的娃们,他就是那蜡烛,不管能点多长时间,发出的光有多亮,他总算是从头点到尾了。⑲当娃们造好那座新坟时,东方已经放亮了。老师是放在从教室拆下来的一块门板上下葬的,陪他入土的是两盒粉笔和一套已翻破的小学课本。娃们在那个小小的坟头上立了一块石板,上面用粉笔写着“李老师之墓”。⑳只要一场雨,石板上那稚拙的字迹就会消失;用不了多长时间,这座坟和长眠在里面的人就会被外面的世界忘得干干净净。㉑太阳从山后露出一角,把一抹金晖投进仍沉睡着的山村;在仍处于阴影中的山谷草地上,露珠在闪着晶莹的光,可听到一两声怯生生的鸟鸣。㉒娃们沿着小路向村里走去,那一群小小的身影很快消失在山谷中淡蓝色的晨雾中。㉓他们将活下去,以在这块古老贫脊的土地上,收获虽然微薄、但确实存在的希望。(选自《乡村教师》刘慈欣,有改动)10.文章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乡村的乡村老师?请结合表格进行分析。(3分)不迷信,为孩子燃起科学和文明的火光爱孩子,无私奉献选择当乡村教师,不在乎民办公办11.请内容和结构层面上分析划线部分的妙处。(4分)12.小说的目的是反应真实的人间社会,请探究小说的主旨。(3分)(3点即可)13.阅读文章后,下列选项错误的一项是(
)(3分)A.第2段中运用环境描写,渲染了凄清,萧静的气氛。B.第7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乡村教师科学教育的艰辛。C.第12自然段,独句成段,强调了乡村教师坚持在一线教书的决心,体现出他的无私。D.第16自然段,通过写老师为了保护同学主动与狼作战,结果不幸身亡。体现了老师的愚笨,无能。【答案】10.①尽职尽责,恪尽职守等②用自己的钱(达到自己的钱)给孩子改进伙食(改善伙食)③不慕名利11.内容:角度1:运用了环境描写,描绘了青壮年出去打工挣生活后村里的冷清、凄凉,反映了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的现象/表达了对老人、儿童的同情/呼吁人们关注社会上的留守群体。角度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村口盼望孩子下次回来的老人的脸比作山核桃,表达了老人们对孩子回来的期待/孩子们离去后的孤独,反映了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的现象/表达了对老人、儿童的同情/呼吁人们关注社会上的留守群体(三点任写一点)结构:与上一小节秋收时得热闹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了此时农村的寂静和老人、儿童得孤单。12.①揭示了农村儿童老人留守得现象②表达了对带病给孩子们带来希望的乡村教师得赞美之情③表达了对乡村教师在山村传递科学得敬佩④表达了对留守儿童的同情⑤呼吁更多人来关注留守群体⑥呼吁更多人参与到乡村教师队伍,像文中的老师一样给孩子带来希望13.D【解析】10.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根据第⑧段“窗外的田垅上,在那圈娃们中间,亮起了几点红色的小火星星,在这一片银灰色的月夜的背景上,火星星的红色格外醒目。他知道娃们是在为他烧香和烧纸,他们以前多次这么干过,只是这次,他已没有力气象以前那样斥责他们迷信了,他用尽了一生在娃们的心中燃起科学和文明的火苗……”可知,作为教师他尽职尽责,恪尽职守,传播科学和文明。根据他的“爱孩子,无私奉献”可以定位到第⑬段,根据“他真的拿不出这两万多元。虽然民办教师工资很低,但干了这么多年,孤身一人无牵无挂,按说也能攒下一些钱了。只是他把钱都花在娃们身上了,他已记不清给多少学生代交了学杂费,最近的就有刘宝柱和郭翠花;更多的时候,他看到娃们的饭锅里没有多少油星星,就用自己的工资买些肉和猪油回来……”可以概括为:用自己的钱(达到自己的钱)给孩子改进伙食(改善伙食)。根据“选择当乡村教师,不在乎民办公办”可以看出老师不在乎金钱和名誉,所以可以概括为:不慕名利。11.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内容上:角度Ⅰ:根据“村里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挣生活去了,村子一下没了生气。只有每天黄昏,当稀拉拉几缕炊烟升起时,村头可能出现一两个老人,扬起山核桃一样的脸,眼巴巴地望着那条通向山外的路,直到在老槐树挂住的最后一抹夕阳消失”可知,作者描写了“黄昏、炊烟、夕阳”这几个意象,属于环境描写”,描绘了青壮年出去打工挣生活后村里的冷清、凄凉。根据“一两个老人,扬起山核桃一样的脸,眼巴巴”反映了农村留守老人的年纪老迈、人少、可怜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老人、儿童的同情(反映了农村的留守老人和儿童现象/呼吁人们关注社会上的留守群体)。角度Ⅱ:根据“村头可能出现一两个老人,扬起山核桃一样的脸”可知,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村口盼望孩子下次回来的老人的脸比作山核桃,表达了老人们对孩子回来的期待/孩子们离去后的孤独,反映了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的现象/表达了对老人、儿童的同情/呼吁人们关注社会上的留守群体(三点任写一点)结构:根据第③段“其实村子也有美丽温暖的时候,比如秋收时,外面打工的男人女人们大都回来了,村里有了人声和笑声,家家屋顶上是金灿灿的玉米,打谷场上娃们在秸秆堆里打滚;再比如过年的时候,打谷场被汽灯照得通亮,在那里连着几天闹红火,摇旱船,舞狮子。那几个狮子只剩下卡嗒作响的木头脑壳,上面油漆都脱了,村里没钱置新狮子皮,就用几张床单代替,玩得也挺高兴……”可知,这一段描写村庄的热闹、美丽、温暖和划线句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衬了此时农村的寂静和老人、儿童的孤单。12.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主旨。①根据第⑤段“但十五一过,村里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挣生活去了,村子一下没了生气。只有每天黄昏,当稀拉拉几缕炊烟升起时,村头可能出现一两个老人,扬起山核桃一样的脸,眼巴巴地望着那条通向山外的路,直到在老槐树挂住的最后一抹夕阳消失”可知,小说揭示了农村儿童老人留守的现象;②根据第⑱段“但娃们还是有指望的,那些在冬夜寒冷的教室中,盯着烛光照着的黑板的娃们,他就是那蜡烛,不管能点多长时间,发出的光有多亮,他总算是从头点到尾了”可知,他就像蜡烛一样,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乡村的教育事业,文中表达了对带病给孩子们带来希望的乡村教师的赞美之情;③根据第⑧段“他用尽了一生在娃们的心中燃起科学和文明的火苗,但他明白,同笼罩着这偏远山村的愚昧和迷信相比,那火苗是多么弱小,像这深山冬夜中教室里的那根蜡烛”可知,文中表达了对乡村教师在山村传递科学的敬佩;④根据第⑯段“初中毕业后,他放弃了在镇政府里一个不错的工作机会,直接回到了这个举目无亲的山村,回到了老师牵挂的这所乡村小学,这时,学校因为没有教师已荒废好几年了”、 第㉓段“他们将活下去,以在这块古老贫脊的土地上,收获虽然微薄、但确实存在的希望”可知,农村的留守儿童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文章表达了对留守儿童的同情,也呼吁更多人来关注留守群体,呼吁更多人参与到乡村教师队伍,像文中的老师一样给孩子带来希望。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D.“体现了老师的愚笨,无能”表述错误,应该是体现了老师的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精神;故选D。(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11分)【材料一】①2022年3月,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公布,当年9月秋季学期,单独设立的劳动课出现在了中小学生的课表里。②劳动教育必修课的独立设置,有利于发挥劳动课程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对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体现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③教育部教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可以从四个途径实施劳动教育: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__________、在课外校外活动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④南京师范大学劳动教育研究院院长顾建军认为,家长对劳动教育的参与和支持,除了体现在劳动过程中的适时适当指导外,还在于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的观念。(节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5月)【材料二】为加强劳动教育,某校拟增设“种植”特色劳动课程。结合该课程,制定了学习方案。见下表。学科学科知识“学科+劳动”实践活动可解决的种植实践问题化学酸和碱测量种植园土地的酸碱度确定能够种植的作物类型生物植物分类植株的生长了解作物的基本特征观察、记录作物的生长变化选择适宜种植的品种授粉、剪枝、间苗、除草语文应用文写作撰写种植日志总结种植经验【材料三】2023年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育英学校,看望慰问师生,向全国广大少年儿童祝贺节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学生农场,看到孩子们为西红柿、黄瓜等浇水、松土、除草、授粉,总书记说,很多知识和道理都来自劳动、来自生活。希望同学们从“学农”中感受到农作的限辛和农民的不易,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珍爱粮食、尊重自然的良好习惯。劳动,锤炼意志品质,增长学识才干,增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陕北梁家河的七年,青年习近平同乡亲们一起开荒、种地、放羊、铡草、挑粪、拉煤……从而“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节选自“学习强国”2023年5月)【材料四】1950年至今,我国先后召开过16次表彰大会,共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3.4万余人次。在2020年全国劳模表彰中,一线工人和企业技术人员占比已高达71.1%。(节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5月)14.对上述四则材料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劳动教育必修课的独立设置,体现新时代教育要求,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B.家长只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就能帮助孩子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的观念。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识和道理不仅来自书本,也来自劳动和生活。D.国家尊重劳动者。在平凡的岗位上,普通劳动者也能干出非凡业绩,获得表彰。15.根据材料二,请你推断材料一横线处的内容,并用简明的语言表述出来。(3分)16.某班开展以“学习紧张,劳动还有必要吗”为主题的辩论赛,下面是反方辩手的辩词,请你作为正方代表,结合材料进行反驳。(不少于两个理由)(4分)反方:我方观点是在学习紧张时没有必要参加劳动。其理由有二:一是学习任务重,没有时间参加劳动;二是劳动不是必考科目,临近考试时可暂时不参加劳动。正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4.B15.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16.示例:我方认为在学习紧张时更有必要参加劳动。理由有两个:一是劳动有助于缓解学习压力,劳逸结合,学习效率会更高;二是劳动有助于我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够培养我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动手能力、创造力和责任感等,从而促进我们在当代社会学会生存。所以,劳动虽然不是必考科目,我们也不应该忽视劳动技能的学习和锻炼。【解析】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B.有误,结合材料一④段中“南京师范大学劳动教育研究院院长顾建军认为,家长对劳动教育的参与和支持,除了体现在劳动过程中的适时适当指导外,还在于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的观念”的内容可知,选项“家长只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就能帮助孩子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的观念”表述过于绝对;故选B。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材料二表格中的信息反映了各学科的学科知识与解决的种植实践问题之间的关系,说明学科知识是学生真正“走进田间”的前提和基础,反过来,种植实践活动又能促进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各学科知识。据此可概括为: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或将学科专业学习和劳动教育有机结合。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根据反方观点“初中生在校进行劳动教育没有必要”可明确正方辩手的观点应该是“初中生在校进行劳动教育很有必要”,然后结合材料中劳动教育有益等方面来阐述理由即可,注意字数限制。示例:我方认为初中生在校进行劳动教育非常有必要。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够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动手能力、创造力和责任感等等,从而促进学生在当代社会学会生存。如果片面追求学生的文化成绩,忽视对学生劳动技能的教育,将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阿拉善职业技术学院《汉语概说》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字剪辑》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中外建筑史C》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教育神经科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体育(三)》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师范大学《生物饵料培养》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物理专业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2024-2025学年三下数学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陕西省咸阳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三第二学期期末(一模)生物试题含解析
- 陕西省宝鸡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期末大联考化学试题含解析
- 专题02 概括文章中心思想(讲义)(原卷+答案解释)2024-2025学年小升初语文讲练测 统编版
- (二模)温州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考试政治试卷(含答案)
- 2024年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总部招聘笔试真题
- 电梯安全管理人员测试习题和答案
- 2025年黑龙江省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c语言高级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考试题库及答案1套
- (高清版)DB11∕T780-2024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检查规范
- 留置导尿管常见问题及相关的护理措施课件
- 中国威海房地产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价值评估分析报告
- 5-1《阿Q正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二语文同步教学(选择性必修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