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郑和远航》教案
《郑和远航;》教案篇1
一、课时教学目标界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词语的分类理解,从而理清课文层次,了解课文大体内容。
3.在朗读和想象的过程中,体会郑和第一次远航时的壮观场面,激发并培养学生开拓进取
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设计板块:
1.激情导入,走近郑和。
2.分类理解新词,脉络一目了然。
3.探究学习"扬帆远航"。
4.自主自设作业乐园。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图片、文字)
四、教学流程及设计目的:
(一)、激情导入,走近郑和。
1.教师导语引入:由现在出国之便利,引出古代出国出海之艰难,从而引出六百年前明代
大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远航的故事,随即出示郑和像。
2、出示课件:走近郑和
郑和,本姓马,云南昆明人,1371年生,12岁时,关涮入宫做太监,后提拔为内官监,赐
姓郑。郑和体貌丰伟,聪明好学,机敏善辩。他入宫后信奉佛教,因此被封为"三宝太监"。
1405年郑和首次受命出使西洋,当时的西洋是指现在的文莱以西的海洋各地以及印度洋沿
岸一带。郑和下西洋,比其他国家的航海家都早了近百年。郑和船队超过二百艘,其宝船的载送
量达到一千多吨,船队总、人数达二万多人。
读了这段材料以后,此时,你有什么感受要说说?
[导入部分,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郑和产生T分敬仰之情,通过"读材料,谈感受",拉近
了学生与文本故事和文本人物之间的距离,为接下来进行平等有效的阅读对话做好了必要的‘铺
垫]
(二)新词分类理解,脉络一目了然。
1.提出初读要求,指导学生充分读书。
2.在学生充分初读之后映示文口新词:
派遣(q诘n)
魁(kui)梧(wCi)
健步
浩浩荡荡
赠送
丝绸
一©)器
名扬海外
镇定自若
化险为夷
严阵以待
A、指名读,相机正音。
B、这些语词,你能在课文中理解它们吗?同学之间可以交流交流。
3.投影映示,将上述词语放入三个方框中。
猜猜看老师为什么把这些词放在三个方框中,分成这三类呢?
4试试为每一类有关的内容加入〃甘示题。
(扬帆远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
5.映示课文框架图,帮助学生理清全文脉络。
〔本板块教学,将学习理解词语和理清文章段落层次巧妙地结合起来,既不回避起始课时的
字词教学,又尽量高效省时,一举两得。〕
(三)学习"扬帆远航"。
1.教师以绘声绘色的描述,引出课文第三自然段,课件映示。自由读,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
当时的情景。
2.指名朗读或扮演郑和进行表演再现。(选哪一种方式汇报,由学生自主选择。)
3.假如时间能倒流,你就站在岸上为船队送行的人群中,当时你们会对郑和、对船队怎样欢
呼,如何祝福?
引导学生读一读第1、2自然段后再展开想象。
4、此时,假如你能和郑和相见,你会有哪些问题想问问他?
(四)自主自设作业乐园。
抄抄词语,读读课文会让大家太枯燥乏味,今天老师想让大家自己来设计作业,然后自己完
成。
投影映示:"自主自设作业乐园”
发放"自主自设作业乐园"卡。
《郑和远航》教案篇2
一、课前思考:
我们研究的子课题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这一学期我们这个
课题研究的是在预习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在预习中,
自己提出问题,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我觉得《郑和远航》很适合上课题
课。
选《郑和远航》这篇课文,一是我们在期初分析整册教材时,就认为这篇文章适合上我们这
学期的课题研究课。二是我觉得学生在预习这篇课文时,只要一看课题,就很容易的会产生出很
多问题,问很多为什么。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激发,学生上网去寻找答案去自主探索的热
情会高涨,这样,学生一方面在搜索中可增长知识,另一方面也容易产生成就感,当然,学生自
主探究的能力会逐步得到提高,容易达到我们这次课题研究的目的。
二、教案设计:
(一)、导入:
1、老师请大家做个知识竞猜:
(1)、1492年发现新大陆的是谁?
(2)、世界著名的航海家有哪些?
2、揭题:
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大家都为我国有郑和这么T立著名的航海家感到自豪吧,今天我
们所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彪炳史册的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板书课题:26、郑和远航。
3、启发学生提问:你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4、同学们在预习中,查找到了哪些资料?请大家作个交流。
过渡:课文《郑和远航》向我们介绍了些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二)、初读课文。
1、老师请几位同学起来一人读一自然段,大家认真听,认真思考。
(一方面老师可以了解大家的预习情况,一方面学生能认真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3、提示:课文重点写了郑和第几次远航?
4、指导分段:假如让你把课文分成两段,你会怎么分?请速读思考。
5、指导理解词语:文章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写郑和远航,如万里无云,镇定自
若等,你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6、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内容。
(三)、总结:我们这堂课初步了解了郑和这个人物,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课文读顺了,
词语也理解了。同学们学得很认真,预习得很充分。
(四)、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把自己搜集到的信息整理一下,写一篇人物介绍。做得好的同学的材料老
师将放到老师的个人网页中的学生天地栏目里。
(2)、继续朗读课文,如果发现还有什么问题需要研究,我们下节课再一起讨论,相信大
家会继续努力的.<>
三、课后反思:
1、通过上这堂实验课,我觉得我们的课题研究具有可操作性,可实践性。我们现在提倡学
生要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不提倡另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我们的课题就是建立在这种理念基
础上的。学生学习一篇课文,一看到课题,肯定会产生许多的疑问,我们就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
术,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够高效地找到答案解决问题。学生自主
去学习探究到的知识是根深蒂固的,和老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效果截然不同。学习《郑和远航》
这篇课文,我觉得学生由于让学生在预习中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解决了很多问题:如郑和为何
要远航,郑和远航的出发地哪儿,为什么要选择这一地方,郑和远航顺利吗?郑和远航有什么意
义?至于郑和出生的时间、地点,郑和的家庭情况等学生都搜集到了,学生通过上网许多问题迎
刃而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从而也提高了语文
课堂学习的效率。
2、学生在预习时,老师的点拨引导要到位。学生在搜索信息时,由于网上的信息大,学生
要学会速读,要学会筛选,要学会概括,到把网上搜集到的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有些无关紧
要的东西看都不要看。由于我在学生上网前交代这次时间紧张,根据平时学生上网的一些不足之
处,及时提醒学生一要知道上哪些网比较快捷,二要提醒学生阅读的速度,三要提醒学生摘抄主
要的或者用自己的话概括。所以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的资料很多,在学生交流时,学生滔滔不
绝,连我都有些不敢相信,这都是我的学生吗?看样子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不断提高。
3、这节课我布置有作业是:
(1)把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在电脑上建个人物介绍文档;
(2)继续朗读课文,自主学习,在学习中产生新的问题,然后继续去探究。作业的布置
紧扣课题研究,不同于一般情况下的作业,有的学生觉得很新颖能完成,有的学生是不知所措,
因为他们不会处理这种作业。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想让学生进一步去认识郑和,还有就是为今
后学习作了铺垫。
现在我们这一课题研究刚刚起步,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只能在网上查找,然后去教室交
流。我们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学生能把自己搜集到的信息经过处理,在课堂上当堂显示出
来给大家看,大家共同解决一些难点、重点。要能达到这种的境界,所以不要不断地努力,努力,
再努力。
《郑和远航》教案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脉络
预习导航:
1.把课文读通读顺。
2.划出文中生字新词,自学,并完成《习字册》,理解词语的意思,完成《补充习题》第
也
3.收集有关郑和的资料。
4.观看中央少频道的童话片《郑和下西洋》,了解一些小故事。
教学准备:
挂图朗读资料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凸显导入趣味点,乐学新知
1.老师请大家做个知识竞猜:
(1)1492年发现新大陆的是谁?
(2)世界著名的航海家有哪些?
2.揭题: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大家都为我国有郑和这么一位著名的航海家感到自豪
吧,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就是写这位彪炳史册的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
板书课题:10、郑和远航。
3.启发学生提问:你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4.同学们在预习中,查找到了哪些资料?请大家作个交流。
5.补充介绍郑和的资料
郑和,本姓马,云南昆明人,1371年生,12岁时,郑和入宫做太监,后提拔为内官监,赐
姓郑。郑和体貌丰伟,聪明好学,机敏善辩。他入宫后信奉佛教,因此被封为"三宝太监"。1405
年郑和首次受命出使西洋,当时的西洋是指现在的文莱以西的海洋各地以及印度洋沿岸一带。郑
和下西洋上匕其他国家的航海家都早了近百年。郑和船队超过二百艘,其宝船的载送量达到一千
多吨,船队总人数达二万多人。
过渡:课文《郑和远航》向我们介绍了些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二、突破自学障碍点,顺畅阅读
(-)生字词
1,出示生字新词:
派遣魁梧健步浩浩荡荡
赠送丝绸瓷器名扬海外
镇定自若化险为夷严阵以待
a、指名读,相机正音。
b、这些词语,你能在课文中理解它们吗?同学之间可以交流交流。
2.将上述词语放入三个方框中。猜猜看老师为什么把这些词放在三个方框中,分成这三类
呢?试试为每一类有关的内容加个小标题。(扬帆远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
(二)朗读课文,指名读、小组读和齐读相结合。
1.理解词语:文章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写郑和远航,如万里无云,镇定自若等,
你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内容。
三、把握文章主旋律,顺清脉络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课文重点写了郑和第几次远航?
(二)再读课文,思考:假如让你把课文分成两段,你会怎么分?请速读思考。
第一段(1—5):写郑和第一次远航。
第二段(6-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四、精选课文一部分,品读感悟
1.自由读1-3自然段,你从哪里体会到这是一次规模宏大的远航?在书上圈圈画画。
2.交流:(人多、分工明确、“宝船")
出示:"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其中六十多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这些大船又
叫"宝船"。每艘宝船长148米,宽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
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紧挨着
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
船大:引导从数字体会宝船的大(与学校操场相比较,想象宝船的“雄伟壮观",通过朗读
读出)
先进:配备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宝船上装载着丝绸、瓷器、铁制生产工具和生
活用品、手工业品、茶叶、货币、历法、衡器、书籍、药材等等珍贵物品。)
组织严密、配套科学:(紧挨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
停靠在码头边。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
看一些船队的图片
3.此时的郑和,站在指挥船上,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读第三小节,你看到了一个怎样
的郑和?用成语来形容。
4.郑和的决心、信心、勇气都凝聚在了两个字上一"启航"!谁来读出郑和的雄心壮志!
5.让我们超越时空的界限,回到当时,和郑和一起扬帆起航!(观看启航的视频)
6.你的心情怎样?好,拿起书,把你的感情全投入到朗读中去吧!齐读第三小节。
五、精心设计练习题,检测完善
完成《习字册》
《郑和远航》教案篇4
《郑和远航》是一篇寓人文性与思想性于一体的文章。本设计确立了"以文本为本,紧扣说
些训练”的理念。凭借语言载体,读写结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于阅读解读过程;
引领学生亲近文本,走近郑和,走进郑和远航这一伟大事件,让课堂充满浓烈的语文味。感知郑
和的勇往直前、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情怀,追求学生语文素养和
人文素养的提高。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
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感受郑和"启航"时的雄姿英发。
2、以学定教,凭借对语言文字的品评,通过情境、讨论、朗读、补白等多角度的阅读感悟,
引领学生走近郑和,逐渐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朗读能力和评价能力。
3、初步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
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情怀。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2、能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初步了解郑和远航的经过,感受郑和远航时"启航"的雄姿英
发。
一、导入新课
1、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学习
出示2008年8月8日奥运会开幕式图片你们猜一猜这个图片讲述了哪一历史大事件?(指
名学生说一说。)
美国学者路易斯•丽瓦塞斯曾评论道:"郑和船队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是一支举世无双的舰
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是没有可以与之匹敌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学完课文,相信你会
找到你要的答案。
2、出示课题郑和远航简介郑和的生平
3、讨论交流自己对课题的理解
(1)本篇课文写郑和什么时候远航?从哪儿出发?经过哪些地方,到哪里去?
(2)郑和带了哪些人、哪些物去远航的?
(3)远航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怎样克服的?
(4)郑和远航有什么意义和影响?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理清脉络。
1、默读全文,找出生字新词,凭借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学生自主活动,扫除阅读障碍。
理解生字新词
2、自由读课文,要求字音准确,停顿正确
3、了解学生读文情况
4、朗读思考曾提出的相关问题
5、指名按自然段读文,引导学生理清脉络。
第一段(1-5)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远航的情况:
(1)扬帆起航(2)友好交往(3)战胜凶险
第二段(6-7)简要介绍郑和的七次远航的意义与影响。
三、紧扣结尾,品读感悟,情文相生。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共几句话,分别写了什么?
(3)自主思考,同桌间交流。
(4)交流阅读收获。
(5加住相关词语,朗读体会对郑和远航这一伟大壮举的赞美和对郑和“顽强的‘探索精神"
的赞颂。
7、精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1)指名读文。思考:课文是怎样具体地写出“规模之大”的呢?清从课文中找出来,用
线画出相关的句子或词语。
(2)四小组讨论交流:场面之壮观,规模之宏大。
(3)指导朗读,齐读这两个自然段。
(4)场面的壮观,规模的宏大,都是郑和出场的背景。郑和的首次亮相,是怎样的?找出
相关的语句用。圈出来。指名回答后读第三自然段。
(5)此时,人们眼中的郑和是怎样的?请用四个字的词语来概括。体会"他双手抱拳向岸
上的人群告别""高举令旗,大声喊道:‘启航’"的内涵。人们对郑和寄予了怎样的希望?你
从哪儿读出来的?
(6)体会"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7)指导读图:图上的两个人,谁是郑和?你是怎么知道的?
(8)如果你是岸上送行的人,你会怎么说?
8、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扬帆启航”的情景。
四、总结,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完成习字册。
2、搜集和阅读有关郑和的资料。
五、板书设计:
郑
和
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
扬帆启航人多人山人海
(宝船)船大雄伟壮观
船队浩浩荡荡
《郑和远航》教案篇5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郑f口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绿线内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
1、感受郑和第一次远航的过程的"壮观"和"友好"。
2、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本课设计在课时划分和教材处理上并没有局限于课文脉络的划分和事情的发展,考虑到学生
阅读叙事性课文时,注意的焦点是事情的结果和曲折的情节。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引下,本
次设计让学生从感悟远航的目的出发,将语言材料通过学生想象还原成一个个真实的场景,使学
生在情境中理解文本,在情境中品味语言,在情境中感悟郑和远航的意义。
[设计思路]
1、从远J抗的目的和成果入手,直接品读第四自然段感悟交往的“友好"。
2、假借西洋诸国君民所见所闾,去描述郑和远航的规模,溯源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船队
的规模宏大,"宝船"的雄伟壮观:并在具体的情景再现中,通过理解关键字等多种方式理解成
语。
3、通过描述返航场面,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启航"场面,感受“人山人海”的壮观场面,
拓展练习场面描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就题质疑,感知"远航"
1、知道中国的航海节是哪一天吗?
为什么把7月11日设立为“航海节"呢?(师:纪念郑和远航,宣传海权意识。)
2、板书:郑和
用一句话说说你了解的郑和。(课件播放郑和远航的录像,点明远航的巨大意义和影响。)
板书:远航齐读课题。
郑和为什么要远航呢?读课文找答案。
二、检查预习,疏通课文
1、认读字词。
指名读:哪些字读音和字形要提醒同学注意?
人山人海迎风招展雄伟壮观浩浩荡荡规模宏大炫耀武力
扶老携幼惊叹不已名扬海^卜狂风呼啸奔腾咆哮镇定自若
严待以待化险为夷码头派遣瓷器抱拳赠送撕裂
2、抽读课文
出示"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7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等长句子,
练读句子的停顿与节奏。
三、重现情境,感悟"交往"
过渡郑和奉皇帝之命下西洋远航去干付•么?从课文哪儿看出来郑和远航与这些国家往来是
友好的?
1、体会郑和友好,初感船队之壮
(1)读第4自然段,思考:郑和远航的船队所到之处,这些国家的君臣、百姓、商人对船
队是什么态度?
假如时间能倒流,600年前各国国王大臣眼中的郑和船队是怎样的?假设你是这国家的地方
官员,看见海面上出现一支"无敌舰队",你怎样向国王报告情况?
出示第2自然段
怎样用具体数字说明?(“两百多艘船只"、"六十二艘大船"、“长148米、宽60米"、
"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
练读第2自然段,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
(2)看到如此浩浩荡荡的船队,很多国家就会如临大敌,惊惶失措,准备打仗,但这些国
家的君臣都表示热烈欢迎,这是为什么?
出示:”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国书递交给国王……都表示热烈欢迎。"
郑和代表明朝向各国君臣说明来意,会怎样说?各国国王可能会怎样说,怎么做?
读出郑和的友好亲切,读出各国君臣的欢迎态度。
2、体会百姓友善,再悟船队之壮
(1)说一说:老百姓也知道明朝的船队来了,在海边劳动的渔民会怎样向家人描述见到的
情景?
提示学生:百姓不用具体数字描述,用比较的方法来向家人说明。举例:把长148米的宝
船与村里的房子进行比较。
(2)演一演,引出理解“扶老携幼":村中的老奶奶听说海边有大船队会怎样,家中的小
孩子听到有新奇的"宝船"会怎样?
出示:"老百姓听说明朝……也都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观看"。说说"扶老携幼"可能
一是什么意思,分组查"携"字和查成语,验证想得对不对。
师小结理解该词的方法: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字,先猜再杳,前后比对。
练一练,拓展理解“惊叹不已":出示"他们面对那些从未看见过的空船,个个惊叹不已。"
理解“惊叹不已",先猜,再杳"已",最后说成语意思。
(3)赞一赞:各国百姓面对'‘宝船"会不停地说些什么?
如果你是当地百姓你会怎样赞美眼前的船队、船员、郑和背后的明朝?
如果你是郑和的侍卫翻译,你会听到哪些惊叹?
读T:读出百姓的好奇、惊讶、赞叹。
(4)感受贸易繁荣、感受民间交往
百姓欢迎郑和船队不光因为船队规模宏大,使者亲切友好,还有什么原因呢?
读第4自然段中交换买卖产品的片断。
四、拓展延伸,感悟"启航"
过渡:关丽第一次出使西洋,到达阿拉伯海东岸的国家"古里"。停留一段时间后,1407
年夏天郑和船队准备返航;。
1、思考:"古里"人民会不会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为郑和的返航送行祝福,为什么?
2、出示第三自然段:那郑和在刘家港扬帆启航,明朝官民送别时是怎样的情景?当时,你
就站在岸上为船队送行的人群中,会对郑和、对船队怎样欢呼,如何祝福?
3、那么郑和又会怎样向西洋的这些国家告别返航?
依照第三自然,描述返航时的场面。
读T卖,体会郑和的友好,人民的祝福。
4、作业:描写一个送别场面,把送别的情景写具体。
[板书设计]
郑和(友好亲切)远航(规模宏大)
各国君臣迎
百姓商人看赞换
第二课时(惊险的远航壮举)
教学内容、过程简介:
1、学习"战胜艰险"一节,联系“扬帆启航"一节,深入体会船队装备精良(当时最先进的
导航设备一罗盘,规模宏大,体会郑和的英雄壮举,感悟国家的强盛。)
2、学习第二段,通过数字说明,联系"战胜艰险"一节,想象"再次启航"感悟郑和远航
时间之久,范围之广,影响之深。
3、理清课文脉络,复述课文。
《郑和远航》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
华的情怀。
教学重点:郑和第一次远航。
教学难点: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课前准备:
从网上获取大量的相关知识,了解并熟悉郑和的生平等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老师请大家做个知识竞猜:
(1)、1492年发现新大陆的是谁?
(2)、世界著名的航海家有哪些?
2、揭题:
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大家都为我国有郑和这么T立著名的航海家感到自豪吧,今天我
们所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彪炳史册的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板书课题:26、郑和远航。
3、启发学生提问:你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4、同学们在预习中,查找到了哪些资料?请大家作个交流。
过渡:课文《郑和远航》向我们介绍了些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二、初读课文。
1、老师请几位同学起来一人读一自然段,大家认真听,认真思考。
(一方面老师可以了解大家的预习情况,一方面学生能认真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3、提示:课文重点写了郑和第几次远航?
4、指导分段:假如让你把课文分成两段,你会怎么分?请速读思考。
5、指导理解词语:文章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写郑和远航,如万里无云,镇定自
若等,你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6、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内容。
三、总结:
我们这堂课初步了解了郑和这个人物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课文读顺了词语也理解了。
同学们学得很认真,预习得很充分。
四、布置作业:
继续朗读课文,如果发现还有什么问题需要研究,我们下节课再一起讨论,相信大家会继续
努力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郑和远航。让我们跨越时空界限,认识这位了不起的航海
英雄;了解这段振奋人心的历史。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相机出示文本中的语句: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3、从文中哪一部分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呢?从而引出“扬帆启航”这一部分的教学。
二、合作探究,精读课文
1、播放(视频)启航场面,初步感受体会船队规模宏大和郑和的威武豪迈。
2、指明一、二学生略谈感受。
3、自读课文,划出能够体现远航规模之大的语句并仔细品读,试着深入体会远航;规模之大。
4、点击宝船和船队图片,品味宏伟壮观。
5、回归文本,赏读课文,通过朗读,再次感悟“扬帆启航"那宏大的规模和气势。
6、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7、这部分学习引导分为两大步:
(一)自主选择第4节"友好交往"或第5节"战胜凶险",点击专题学习网站合作学习。
a、"友好交往"部分重点自学讨论:
1、从哪些词句你能读出他们之间的交往是友好的?
2、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展开丰富的想象,小组内说说,他们怎么交流、可能说
些什么,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
(相机出示有关图片。)
3、读到这儿,你对郑和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b、"战胜凶险”部分重点自学研讨:
1、用"”划出中心句。
2、你是怎么理解"凶险"的?你从文中读出了哪些凶险?
3、哪些词句体现了航行的‘凶险?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远航路线图,深入体会远航之险之难。
4、读着课文,想象着当时惊心动魄的场面,你难道不想赞一赞郑和吗?
三、略读课文,感受写法。
1、引读课文第六自然段,简单介绍详写和略写的写作方法。
2、引读第7自然段第一句话。那么这次航行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呢?
齐读:表现了……开阔了……促进了……
四、主题升华,总结全文
看着如此壮观的场面,感受着郑和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
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有专家说:"郑和远航是有史以来最文
明的人类交往",今天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充分感受到郑和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在中华
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像郑和这样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人数不胜数,希望你们利用课外时
间,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他们,去走近他们,去学习他们。有机会,我们再大家一起来交流。
五、课外拓展,布置作业
1、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四人小组合作出一份与郑和有关的电子小报。
3、进入相关专题网站,阅读郑和的有关资料、故事。
板书:
规模之大
郑和远航时间之长
范围之广
《郑和远航》教案篇7
设计思路
本篇课文的结尾全面的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点明了航海意义和影响,所以教学本篇课文
时,在学生初读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后,以此为突破点推及全篇,引导学生细读感悟,加深理解。
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品味语言文字,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
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能力。研读重点词语,让学生品味词语使用的精妙,感悟词语要联系语言
环境,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要让词语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见《课程标准》)本课教学设计实实
在在指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流J、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
的情怀。
3.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教学难点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教学准备
了解郑和及其下西洋的背景郑和下西洋的路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紧扣结尾,引导细读感悟
(-)读悟课文第七自然段
1.学生朗读第七自然段。
2.这第一自然段共几句话,分别写了什么?
3.学生自主思考后,同桌间交流。
4.指名说说自主思考、同桌交流的收获。
(1)这一自然段共四句话。
(2)第一句话是对郑和远航圻作的恰如其分的评价——"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
峰"。换言之,郑和远航是史无前例、无人可比的。主要原因有三:规模大,时间长,范围广。
(3)第二、三句点明了郑和远航的伟大意义:”它表现了----开阔了-----促进了从
小的方面来说,不也是对郑和本人“顽强的探索精神”的高度评价吗?
(4)第四句话点明了郑和远航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直到现在"和“还流传着",突出
地表现了郑和"顽强的探索精神"已深入人心。
(5)郑和远航是举世瞩目的壮举。郑和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杰出代表。
(二)读悟课文第一、二、六自然段,体会"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
1.课文是怎样具体地写出“规模之大”的呢?请从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中找出相关语句
来回答。
2.指名分别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3.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4.了解学生自主思考、讨论交流情况,并恰当点拨。
(1)"苏州府刘家港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这是通过场面壮观来展示
"规模之大"的。"人山人海",写出了郑和远航牵动无数人的心,人们对"郑和远航”表现了
极大的兴趣,还昭示着:‘郑和远航"得到了官府的重视和百姓的支持。
(2)”随行的有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航的兵士,共两万七千八百多人。"这一句从人
员的配备、人数的众多上,表现了“规模之大",也显示了这考虑细密,准备充分,组织管理能
力很强。
(3)作者将镜头对准"宝船",从不同的角度如实描绘:①具体描写宝船的长、宽、高;
②写桅杆的根数、风帆的面数、乘圣和驾驶的人数;③写配备先进。所有这些,无不显示了宝船
的"特别雄伟壮观","规模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5.指名说一说。
(1)"每到一个国家","各国君臣"、"亚非许多国家”等,显示了郑和远航"范围
h。
(2)课文第六自然段中,”前后到过三十多个国家"、"最后一次到达非洲东岸”,写
出了郑和远航"范围之广";"最后一次远航","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国",也写出郑和远航
"时间之长"。
(三)读悟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体会以郑和为代表的“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
及“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1.默读课文三、四、五段,划出描写郑和的语句,把你想到的词语写在句子边上。
学生自学,并写出自己的感想。
2.交流。
引导感悟第三自然段
(1)"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内涵丰富:向关注、支持他这次远航的人表示
衷心的感谢;请前来送行的亲朋好友放心,"我"一定能顺利远航;显示了郑和的“态度友好亲
切",并不因为自己是"三保太监"、"两万七千八百多人"的统帅而耀武扬威,不可一世。
(2)"高举令旗,大声喊道:‘启航‘!"这句话显示了郑和的威武雄健、指挥若定、
充满信心,也给所有参加远航的人送去了勇气和力量。
(3)"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船队之长,气势之
强,既表现了“规模之大",又预示着船队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当然也显示出郑和的指挥有方。
引导感悟第五自然段
(1)"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课文中分别写了几种凶险?分别是什么凶险?
(一种是自然的"险恶的风浪",一种是"海盗的袭击")
(2)哪些词语突出地表现了风浪的险恶?请找出并在相应的词语下面画上圆圈。(狂风
呼啸、脱缰、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扑向、撕裂、波峰浪谷)
(3)朗读所画的描写风浪险恶的语句,请联系电影、电视中的相关画面和镜头,想象风
浪的凶险令人不寒而栗、毛骨悚然。
(4)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风浪险恶的句子。
(5)如果你是船上的一员,看着翻腾的巨浪,听着咆哮的涛声,站在颠簸的船上,会怎么想、
怎么说、怎么做呢?
(6)让我们来看看郑和吧!谁来读描写郑和表现的句子?
(7)从描写郑和表现的句子中,你们读懂了什么?
(8)从"总是"一词可知,郑和在远航过程中,遇到的险情很多;郑和不管遇到怎样的
险恶,都凭着非凡的能力和超人的胆识将其——化解;"镇定自若”,表现了郑和具有大智大
勇,遇险不惊,临危不惧,早就将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心中唯有”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
向前’。
(9)"化险为夷",是郑和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正确指挥的结果,说明了“困难像弹
簧,你强他就弱",显示了郑和战性险恶的顽强精神和伟大力量。
(10)引读描写风浪无比险恶,郑和沉着顽强的语句。
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险恶的风浪。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
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卜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
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
(11)自然的凶险被战胜了,人为的风险也来考验郑和了。在电影、电视中见识过海盗吗?
请说说你们所知道的海盗。(凶悍异常、动作快捷、心狠手辣、残暴贪婪)
(12)课文中是怎样写海盗凶险的?(海盗乘着夜色,偷偷摸摸靠近船队)从写海盗凶险
的句子中,你们读出了什么?(海盗不但凶残而且狡猾,几乎防不胜防。你看他们是“乘着夜色”
偷偷靠近)
(13)这次海盗的阴谋得逞了吗?从这些语句中,你们读出了什么?
①海盗们”只好乖乖地当了俘虏",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郑和的船队迅速将海盗
包围起来",他们无处可逃了;二是"士兵们从大船上往下丢火把,将海盗船烧着了",海盗们
无处藏身,要么被烈火烧死,要么被海水淹死,要想活命,唯有"乖乖地"当俘虐。
②郑和神机妙算,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信心和实力。学生抓住"事先得知"、"严阵
以待"、"迅速包围"、"丢下火把"等,朗读体会郑和的大智大勇。
引导感悟第四段
1.一般说来,一些国家看到妇此浩浩荡荡的船队,可能会如临大敌惊慌失措,赶忙阻击郑
和船队所到之处,情况如何呢?
2.学生自由读第四段,思考。.
3.学生交流
(1)君臣表现:各国君臣"都表示热烈欢迎",因为他们”看到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
亲切,没有丝毫炫耀武力、威胁别人的意思";因为"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国书交给国王,
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
(2)老百姓表现:老百姓也很欢迎,一是争相观看,二是惊叹不已,三是换取物品,
(3)商人表现:各地商人也十分欢迎,因为他们"十分乐意同中国人做生意”。
4.哪些词语突出地表现了郑和远航的船队备受欢迎,的确是"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
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请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来,并在下面加上小圆圈,
(四)回归整体
三、小练笔
郑和远航胜利归来,如果你是大明皇帝、是一位朝廷大臣、是商人、T立普通的老百姓,你
会说什么?请大家拿出纸笔,写出你想说的话。
四、指导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
1.清学生看课后练习第三题,明确要求。
2.让学生给段落标上标题:“扬帆启船"、"友好交往"、"战胜凶睑"。
3.学生依据标题,选用自己的复述方法熟读课文尝试复述。
4.进行抽签复述比赛抽到哪个标题,就复述哪一部分。
板书设计:
郑和远航
扬帆启航规模宏大
友好交往热烈欢迎
战胜凶险英勇无畏
教学反思:
课文的结尾全面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点明了郑和远航的意义和影响。因此,教学中以此
为突破点,推及全篇,以点带面,让它成为难点的突击手,重点的引路人,事实上这一环节引领
着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感悟文字、积累语言,有效地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算是一次成
功的尝试。如抓住"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地探索精神"依据,让学生到课文中寻找相关内
容,体会郑和“顽强的探索精神"遇到"险恶的风浪",”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
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遇到"海盗的袭击”凭着机智勇敢让"海盗无处可逃,
只好乖乖地当了俘虏"起到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郑和远航》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理解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能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内容。
3、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阅读理解郑和第一次远航。
教学难点:
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郑和下西洋船队的规模大,与各国的友好交往和航行途中的艰难。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以读为主,读悟结合。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划清了课文的层次脉络,并
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下面老师想检查一下。
2、课件出示词语:
派遣仪器赠送撕裂扶老携幼惊叹不已严阵以待化险为夷
・谁先来读读这些词语?
・上节课老师布置大家课后自学这些字的意思,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抓住重点字理解词语,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希望大家以后注意运用。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呢?(课文主要讲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
远航的重要意义。)
4、今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再次认识这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郑和,让我们了解这一伟大
的壮举_郑和远航。(齐读课题)
二、引入第一次远航;,精读课文1一3自然段,体会船队规模大。
1、1405年7月11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苏州府刘家港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
风招展。郑和受明朝皇帝派遣,即将率领船队第一次出使西洋。(板书:扬帆启航)清同学们轻声
读读课文1一3节,郑和的船队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2、学生自由读,指名说。(板书:规模大)
3、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从哪些地方看出船队的规模大?可以在所画的句旁写
写体会。
4、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画,教师巡视指点。
5、师生交流,并指导朗读。
•课件出示:"随行的有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兵士,共两万七千八百多人。"(从具体
的数字看出随行人很多,人员配备全表现出了规模很大。)指名读,尤其毁字,体会规模大。
•课件出示:"每艘宝船长148米,宽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
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
⑴读读这段话,从中你体会出了宝船怎么样?(大)从哪儿体会到的?(宝船的长、宽、高、桅
杆根数、风帆面数、乘坐和驾驶的人数)
是啊,这里用具体的数字写出了每艘宝船是那么高,那么大,能容纳那么多人,多大呀!
(2)课件出示:宝船图
(3)同学们看,这就是宝船,多么雄伟壮观呀!你能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下面就请大家抓住
这些数字自由地练练。(抓住具体穗字,课件点出)
(4)指名读,相机点评
是啊,像这样的宝船有六十二艘,这是一支多么庞大的船队呀!
・"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紧挨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
船。"(仪器先进,分工明确,因蝌为宝船)
・"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船的数量多,规模大)
・"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从巨龙和浩浩荡
荡体会出规模大)
6、宝船如此壮观,船队规模这么大,那领导这支船队的郑和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
Q)指名答:自信、矫健、勇敢、坚定
(2)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握拳、启航、健步、高举、大声等)
⑶齐读”将近中午一启航。"
三、精读第四节,体会交往的友好。
过渡:郑和率领着庞大的船队,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一般来说,一些国家看到如此庞大的船
队,可能会如临大敌,惊慌失措,赶忙阻击。而郑和的船队所到之处,与各国的交往怎样呢?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四节,边读边画一画。
2、谁来说说这部分主要讲什么?(板书:友好交往)所到之处都和哪些人友好交往?(板书:国
王、百姓、商人)
3、从哪些句子看出郑和远航的船队备受欢迎,与各国交往是友好的?
4、指名说。(国书、赠送礼品、友好亲切等)
5、抓住"惊叹不已"引导学生想象。(小结赞叹)
6、请同学们齐读第五节,读出我们的友好!齐读
四、引导读悟第五节,体会航行的凶险。
过渡:是啊,这是一支非常强大的船队,却没有丝毫的炫耀与威胁,所到之处备受欢迎,促
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板书:
凶险)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一部分,郑和船队在远航途中遇到了哪些风险?(板书:风浪、海
盗)
2、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课文,用横线画出风浪凶险的句子,用浪线画出海盗袭击的句子。
3、指名说所画的句子。
4、课件出示:风浪凶险的句子。哪些词语感受到风浪的凶险?(点出:狂风呼啸、脱缰、野
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扑向、撕裂)
I自由读读写风浪险恶的句子。读的过程中,眼睛看着文字,脑海中应该能够出现我们在电
影、电视中的相关镜头。
I指名读
I听了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I指名说,再指名读。
I如果你是船上的一员,看着翻腾的巨浪,听着咆哮的涛声,站在瞧的船上,你可能怎么
想,怎么说?
I此时,我们再来看看郑和吧!谁来读描写郑和表现的句子?(课件出示:郑和的句子)
I指名读。从描写郑和表现的这句话中,你们读懂了什么?
Q)从"总是"知道郑和在远航的过程中,遇到的险情很多,但不管怎样郑和总能凭着他的
智慧与勇敢战胜困难。
(2)"镇定自若"表现了郑和面对困难,临危不惧,领导船队勇敢的战胜风险。
(3)"化险为夷”正是郑和的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正确的指挥才率领大家战胜了风浪。
(4)是啊.请大家抓住"总是""镇定自若""化险为夷”等词语,读出郑和的临危不惧,
勇往直前吧!(课件点出"总是""镇定自若”“化险为夷")
•引读描写风浪无比凶险,郑和沉着顽强的语句。
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险恶的风浪。狂风——呼啸着,海水一像脱缰的野马,
奔腾咆哮。巨浪一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面对如此险境,郑和一总是镇定
自若,才留军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前进,一次次化险为夷。
5、自然的凶险被战胜了,人为的风险也来考验郑和了。在电影、电视中见识过海盗吗?能
说说你们所知道的海盗是怎样的?(凶悍异常、动作快捷、心狠手辣、残暴贪婪)
•课文中是怎样写海盗呢?
•课件出示:"海盗船乘着夜色,偷偷摸摸靠近船队。"从这句话你读出了海盗怎样?
•他们这次阴谋得逞了吗?结果呢?(船烧着了,无处可逃,只好乖乖地当了俘虏。)
•海盗们的阴谋最终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呢?自由地读读描写海盗的部分,说说理由。
•课件出示:海盗部分指名说,(郑和有勇有谋、善于用兵)
总结:在漫漫的远航之旅中,像这样的凶险只是沧海一粟,郑和凭着镇定自若、机智勇敢战
胜了一次次凶险。(板书:战胜)
五、总结第一部分,布置作业。
刚才老师和大家一^学习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部分,知道了1405年7月11日,郑和率领
着庞大的船队从苏州府刘家港码头启航,沿途所到之处受到了国君、百姓和商人们的热烈欢迎,
并建立了友好往来。航海过程中他们还遇到了风浪、海盗等凶险,但在郑和镇定自若、有勇有谋
的指挥下,郑和率领船队战胜了一次次凶险。
课件出示:课后作业
1、练习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继续收集有关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板书设计:
《郑和远航》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月略写的作用。
3能正确、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过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
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读懂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内容。
2、感受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作业:抄写词语,扩展练习1组词,根据本课写一则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财务法律风险培训
- 2025年白山道路运输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考试
- 房产买卖未过户合同二零二五年
- 酒店经营管理委托协议范例
- 二零二五电商运营合作的协议书范例
- 种植业劳务分包合同二零二五年
- 绿色小树成长小鸟教育环保动态
- 贸易采购业务管理制度
- 陶瓷产区仓储管理制度
- 超市仓库理货管理制度
- 学习通《《诗经》导读》习题(含答案)
- 2025-2030智能代步车产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重点企业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八项规定试题及答案
-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学期期中综合测试数学试卷(苏教版)
- 《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件 第四章 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
- 节流式压差流量计
- 一只猫的生命哲学The Zen of Cat(中英文)
- 隧道地表预注浆技术交底(共7页)
- 通信的知识--家长进课堂(课堂PPT)
- 搅拌站调度室管理制度和奖罚办法
- 简易井架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