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教师版-专题05:文言文阅读之内容理解与概括(讲义)_第1页
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教师版-专题05:文言文阅读之内容理解与概括(讲义)_第2页
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教师版-专题05:文言文阅读之内容理解与概括(讲义)_第3页
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教师版-专题05:文言文阅读之内容理解与概括(讲义)_第4页
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教师版-专题05:文言文阅读之内容理解与概括(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教师版——专题05:文言文阅读之内容理解与概括(讲义)【课标要求】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包括句意、段意和篇意,能根据要求对重要内容做出自己的评价。对经典内容要能像阅读现代美文一样进行欣赏,对重点内容有自己个性化、多元化的理解与感悟。阅读过程中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切忌架空分析。【考查重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考查考生在理解文意基础上的分析综合能力。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的综合判断或推理,要求考生答出某一个论点立论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主要题型】理解文章内容,包括:对课文整体的把握;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内涵的分析;对人物思想、情感的评论、剖析等。常见出题形式有问答题、选择题、填空题。阅读过程中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切忌架空分析。归纳概括要点就是:从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人手,把握文章或段落的中心,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找到答案所在的区域,用自己的语言把内容要点归纳出来,分点解答,并带回文中检验,不要漏答。文言文内容理解与概括题型要求考生在读懂、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在的逻辑性进行归纳和总结。包括:对课文整体的把握;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内涵的分析;对人物思想、情感的评论、剖析等。常见出题形式有问答题、选择题、填空题。【备考策略】内容概括和理解类答题可以从下面着手:1.理解类(1)整体把握文意。①记叙类文章要明确“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结果如何”;②写景类文章要明白写的是什么景色,有什么特点。(2)搜索相关信息。看题干的提问是针对选文的什么内容,在选文中寻找问题的相关信息。(3)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将问题放在全文的范围之内,明确题干的问题是否与文章主旨有关。如果有关系,就要注意联系主旨来答题。(4)合理组织语言。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2.归纳概括类(1)审题干,明确概括范围。一定要看清题干,明确是在全文范围概括,还是在指定段落的范围内概括。(2)归纳段意、层意,明确文段所述事件。在全文范围内概括段意,看各段讲述了哪件事、涉及了哪个方面;在段落范围内概括层意,看讲述了哪件事、涉及了哪个方面。(3)注意时间词、地点词。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往往是两个事件的转换标志,不同时间、地点,所涉及的主人公的所作所为是不同的。(4)“求同存异”,逐条列出。将文段讲述的各个事件、各个方面进行整理,将讲述的同一事件或方面合并为一,然后逐条列出各个事件、方面。考点1.理解文章内容【例题剖析】【例1】(2024·四川雅安·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苏武①单于②欲因此时降武。律③谓武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拥众数万,马畜弥山④,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何以汝为见!”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乃幽⑤武,置大窖⑥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⑦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⑧上无人处。久之,单于使陵⑨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节选自《史记·苏武传》,有删改)【注释】①[苏武]字子卿,西汉大臣,出使匈奴,因部下副中郎将张胜参与匈奴内部事务,受牵连,被扣留,十九年后方获释回汉。②[单于]匈奴首领。③[律]卫律,西汉官员,后投降匈奴。④[弥山]满山。⑥[幽]囚禁。⑥[窖]地穴。⑦[旃毛]毡毛。⑧[北海]今贝加尔湖。⑨[陵]李陵,西汉将领,兵败后无奈投降匈奴。1.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2.✬“泣下沾襟”意思是眼泪落下,浸湿了衣襟。李陵为什么要哭泣?请结合文意简答。【答案】1.当天空下起雪时,苏武躺在雪地上,用牙齿咬碎雪块,与毛毯上的毛一起咽下。2.李陵哭泣是因为他被苏武的忠诚和坚定的气节所感动。他看到了苏武在面对生死抉择时仍然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这让他深感敬佩和自责。李陵认为自己无法与苏武相提并论,因此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衣襟也被泪水浸湿了。【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雨,动词,落下,降下;啮,咬,嚼;旃毛,毡毛。2.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文中李陵对苏武说:“子卿壹听陵言……”,苏武坚决表示:“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苏武这番宁死不降的坚定话语,充分展现了他对汉朝的忠诚和坚贞不屈的气节。苏武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仍坚守信念,毫不屈服。而李陵“不顾恩义,畔主背亲”,内心感到无比愧疚和自责,与苏武的忠贞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强烈的反差深深触动了李陵,他意识到苏武的高尚品质,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从而“泣下沾襟”。【点睛】参考译文:单于想趁这个时候使苏武投降。卫律对苏武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叛汉朝归附匈奴,拥有数万部众,马和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今日投降,明日也会这样。白白地把身体给野草做肥料,谁又能知道呢!”苏武骂卫律道:“你做人家的臣子,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君主、背弃亲人,我为什么要见你!”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报告了单于。单于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过了几天也没有死。匈奴认为他是神,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过了很久,单于派李陵到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子卿您听一听我的话……”苏武说:“我料想自己已经是死去很久了!您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您面前!”李陵见他极其真诚,长叹道:“唉,义士!我李陵和卫律的罪过简直大到通天了!”于是流泪浸湿了衣襟,和苏武诀别离去。考点2.归纳概括要点【例题剖析】【例1】(2024·山东威海·中考真题)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面小题。【甲】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乙】芙蕖李渔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早莲。”则谓非草本不得矣。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①于前人也;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②秋,此时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节选自《闲情偶寄》,有删改)【注释】①成说:通行的说法。②徂(cú):到。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濯清涟而不妖

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B.①中通外直

②政通人和,百废具兴C.①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②此之谓失其本心D.①请备述之

②前人之述备矣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B.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C.①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

②杂然而前陈者D.①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

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5.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蔓”,名词作动词)B.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该句是判断句)C.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芬”,这里是使动用法)D.【乙】文按照时间顺序说明了芙蕖“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的特点。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②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7.✬请分别概括【甲】【乙】两文作者爱莲的主要原因。【答案】3.D4.A5.D6.(1)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2)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停止。7.同样热爱莲花,甲文的作者爱莲洁身自好、质朴、正直、庄重的品质,而乙文作者喜欢莲有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的实用价值。【解析】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清澈、清净/凄清;B.指莲梗中空,直挺不弯,比喻人心胸开阔,行为端正/通达;C.认为/叫做;D.都解释为:详尽,完备;故选D。4.本题考查文言虚词。A.都是助词,连接主谓,取独,不译;B.语气助词,表示感叹/疑问代词,哪里;C.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D.介词,对、向介词,表示处所,到;故选A。5.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句式及内容。D.有误。《‌芙蕖》‌第二段主要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按时间的先后顺序,‌重点写了芙蕖“可目”的特点。‌第二段“自荷钱出水之日……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在“可目”方面,‌文章特别强调了芙蕖的美观和观赏价值,‌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描述了芙蕖从荷叶出水到花朵绽放,‌再到果实成熟的整个过程。‌全文介绍芙蕖,作者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个方面,写出芙蕖的“可人”之处。最后从“适耳目之观”“备家常之用”两个方面总结。故选D。6.本题考查翻译语句。注意关键词:(1)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2)至:到。能事:擅长的本领。已:停止。7.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甲文,首先,‌作者被莲花的高洁品质所吸引。‌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句话描绘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能保持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莲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特性也受到了作者的赞赏。‌这句话形容了莲花内部空心且外表挺直,‌象征着一种质朴、正直的品质。此外,‌作者还提到“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强调了莲花的高贵和不可侵犯性,‌就像一位庄重、傲然不群的君子,‌凛然不可侵犯。‌“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将莲花比作君子,‌通过借物抒怀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于君子品格的向往和追求。‌乙文,第二段“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此皆言其可目者也”重点写芙蕖的“可目”,文字较多;第三段“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署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第四段“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第五段“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几句介绍芙蕖的可鼻、可口、可用的特点。第六段总括莲花兼具“耳目之观(观赏价值)”与“家常之用(实用价值)”。综上,作者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个方面,写出芙蕖的“可人”之处。【点睛】参考译文【甲】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乙】芙蕖和草本花卉好像稍有不同,然而它有根没有木质的树干,是一年生的植物,这些性质和草本是相同的。花谱书中说:“在水中生长的叫草芙蓉,在陆地生长的叫旱莲。”那么这就不能说芙蕖不是草本了。我爱芙蕖,在夏季靠这花才能活下去,不是故意效仿周敦颐重复前人早已说过的话,而是因为芙蕖适合人的心意,它的长处不是一两点就可以讲尽的,请容我一一说说它的好处。在花的最佳观赏时节,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无人问津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叶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美丽。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这样,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它那无穷的逸致情趣了。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该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停止。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人们耳朵和眼睛观赏的,没有哪部分哪一点不供家常日用。文言文阅读之内容理解与概括答题策略一、常见错误1.曲解词义所谓“曲解词义”,就是当命题人在对原文有关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时,不结合文段的前后语境,对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故意地加以曲解,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分析和概括。2.对象错位文言文阅读的选文为人物传记类的叙事文章,文段常常涉及到一组人物和事件。命题人正是抓住了选文的这一特点,将有些人物与事件故意地进行错位搭配,巧妙地设计出移花接木的错误选项。3.时序倒置人物传记类文章一般通过几件事情来刻画某个人物,而这几件事情在文段中是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的。命题人有时故意地倒置事情的时序,从而造成了叙述的混乱。4.事件杂糅所谓“事件杂糅”,就是命题人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有意识的杂糅混编,让考生难以分辨正误。5.无中生有所谓“无中生有”,就是命题人故意编造一些文段中没有的事实,强加到人物的身上,以此来干扰考生的思维。6.表述失度对事件的叙述有详略之分,对原因的分析有主次之分,对行事的描述有缓急之分,对人物的评价有轻重之分。命题人在设计错误选项时常常故意颠倒其详略、主次、缓急和轻重,这就犯了表述失度的错误。二、技巧概述为此在复习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文意理解题“文意理解”题命题涵盖广泛,要求整体把握文意,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层次要求。“筛选文中的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文意理解的重点考查内容。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紧抓关键文言文阅读材料,不管是一篇还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我们要树立整体意识,在疏通字词的基础上,首先从内容上分辨是记人,还是叙事,抑或议论;然后由整体到局部分析文章所写的内容,比如议论的文章,主要弄清记叙的事件,导致的后果和追溯其原因,通过概括筛选信息,浓缩全文,化繁为简,从而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人文类文言文,文中大多有对人物的评价语、对人物行事的归结语以及一些点到为止抒情议论语等。通读全文时,应敏感地抓住这些围绕中心分散在各处的关键语句,归纳文意要点,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2.审视题干,浏览选项,圈定区域通读材料以后,对内容虽有整体感知,但必然留下许多疑点和难点。这时,不要去钻牛角尖,最巧妙的办法,就是浏览考题,从题干和选项中获取信息,解决疑难。题干所给往往是很概括的观点,或对观点起到导向和提示作用。我们应先审读题干确定导向,再细读选项表述,快速圈定四个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区域,比照两者之间有无异同。尤其要注意细节,注意选项对原文的转述是否等值,发现有出入时一定要对关键语句反复推敲,直至确认无误。3.再读材料,据文正义,推敲辨析从考题选项中得到的信息,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要辩清正误,还得返回材料,据文正义。所谓“据文证义”,就是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考察揣摩字义、词义、文意。“具体的语言环境”,指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全文的中心意思以及上下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特点等。“考察揣摩”,指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前提下,进行一系列的体味、判断、推导,以达到准确把握语义乃至文意的目的。考生应具备这种强烈的文本意识,对照文本反复推敲、仔细辨析,切忌乱猜瞎想。4.洞察雷区,排除干扰,提升应试技能阅读不只是读文,还应会读题。中考文言文“文意理解”题实际上考查的是考生对阅读材料整体文意把握的能力。该题干扰项设置的基本做法是,在大体正确的说法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因而具有相当的隐蔽性、迷惑性。考题中常见干扰有:正误夹杂,真真假假;颠倒事实、事实互换;夸大事实,导致谬误;张冠李藏,移花接木等。我们应仔细审读选项,洞察命题者出题的思维习惯,善于将选项与对应的原文对照起来细心阅读,就一定能识别庐山真面目,获得解题的成功。(二)、主观概括题“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它常常以“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或正确)的一项是”的形式出现。解答这类试题,要求我们对文中信息进行归纳提炼,对所记之事或所阐之理进行综合的分析与判断。1.关键词是突破口,正确理解可以化繁为简既然涉及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那么每个选项都会比较复杂,与原文对照的点也分布较广。但是,有错的选项不是每一个点都分析概括出了问题,它可能只在一个关键词的理解上出了偏差,抓住了这个关键词,就等于击中了这个选项的穴位。2.重点句是抓手,牢牢把握可以看清文脉对原文内容的分析概括不同于翻译,后者重在准确地表达原意,讲究字字落实。前者重在对原文内容(事件、人物、观点、情感等)的梳理与整合。因此,解答这类题要求我们鸟瞰全文,把握整体。理清全文线索、关系、观点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抓重点句,牢牢把握它可以看清文脉,从而准确判断分析与概括的正误。3.写人叙事有头绪,理清关系以防错位写人叙事类的文章涉及到人物关系,事情的时间、地点、起因、发展、结局,头绪众多,内容庞杂,因此成为分析与概括类试题“青睐”的对象。4.论述说理重逻辑,弄清推理以防偏颇论说文有三个重要因素:论据、论证和论点。论据材料可以反映文章的中心论点,论证方法显示推理过程。三者之间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弄清这种关系才能理解论说文的精髓,防止分析和概括出现偏颇。(三)、注意事项1.仔细阅读原文,最好按人物的一个个小故事给文章分层。多问几个问题,使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自己的头脑中顺序化、网络化。2,要利用一切能利用的信息(明示的和隐藏的)。应注意分析选文的出处、尾注等内容。也包括命题者在本题中所提供的75%的正确信息;此外应结合先前所储存的有关作者的情况、有关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文段耐心地解读,力求读懂、读透。3.细读选项表述,尤其要注意细节。三、方法指津捕捉材料信息,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遵循局部——整体——局部的原则,认真地研读材料。对于一篇文言文,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完全读懂,可利用猜读法进行大胆推断,也可运用“跳读”法将一些疑难词语暂且跳过去。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同时对作者选取的材料、记叙的角度、叙述的语气、相关的议论抒情等,要做到心中有数。把握文章要素。对于记叙文,首先要弄清写了什么人物、什么事,人物关系怎么样,事情的原因、过程、结果怎么样,然后进一步思考人物活动和事件表现出的思想意义。对于文言文来说,由于文化背景和行文特点的隔膜和差异,弄清其中的人和事,有时也并非易事。如古人称谓复杂,同一个人物在一篇文章中可能有多种称呼,如不了解,很可能把一个人当成两个人或多个人,以致把内容理解偏了。对于议论文来说,首先要弄清文章的论点,并要理清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用了什么论据和方法。文言文中的一般性议论文,结构比较单纯,论点论据也比较明显,弄懂文句之后,把握内容、概括中心思想并不难。(三)注意逐项检查。在阅读题目时,必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理解其用法、意义还是句式。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做题时要将备选答案中的相关内容逐条与原文相关部分比较,看备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特别是在事情的角色和行为的程度、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要努力培养把题目中用现代汉语所作的叙述,按人物、事情的顺序逐一、迅速从原文中找出来的能力。(四)进行全面验证。进行验证常采用两种方法:代入法,即将所选答案放回原文中查对。析错法,即能说出自认为错误的一项原因。因为在一般情况下,试题设置常常是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错误项。如果我们能充分识别正确的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迁出错误的一项应该是有把握的。另外,如果试题提供了文段的题目、出处、尾注、作者的有关情况以及背景知识等,我们就应该充分加以利用。因为提供了这些,我们就可联系作者的生平及思想,联系时代背景,进行综合分析。四、答题步骤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第二步:锁定区域,准确筛选。在全面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题干在原文找到对应的区域,然后在具体区域中准确筛选或概括,从而找准有效信息点。第三步:抓中心句、关键句。理解文章内容要注意文题、中心句、关键句、段首句、段尾句等。理解文章内容要注意文题、中心句、关键句、段首句、段尾句等。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时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倍加注意。五、注意事项(1)题目目要求从原文或选项中提取或甄别什么信息,在题干中都有明确的概括性的提示,我们要对提示的含义认真吃透,它能给我们一个提取或甄别信息的标准。(2)明确了筛选信息的标准后,我们要细读原文,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对文章(或选项)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弄清文章写了“何人何事”,事属“何类何质”。这一步做好了,就为后面的筛选扫清了障碍。(3)在对文章(或选项)内容分析归类的基础上,看看哪些内容符合信息筛选的标准,通过这样的甄别判断,从而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4)尽量从原文中寻找答案,可以直接摘抄原句,或找到相关的句子再进行翻译。(2024·河北邯郸·三模)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小题。[甲]王濛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①。”(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乙]一壶之茶,只堪再巡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所以茶注③欲小,小则再巡已终,宁使余芬剩馥④,尚留叶中,犹堪饭后供啜漱之用。若巨器屡巡,满中泻饮,待停少温,或求浓苦,何论品尝?何知风味乎?(节选自明·许次纾《茶疏》)[丙]茶性俭不宜广⑤广则其味黯澹⑥。且如一满碗,啜⑦半而味霖,况其广乎!其色缃⑧也,其馨也。其味甘,檟⑨也;不甘而苦,荈③也;啜苦咽甘,茶也。(节选自唐·陆羽《茶经》)①厄:困苦,灾难。②巡:量词,遍。③注:这里指容器。④馥:香,香气。⑤广:这里指水多。⑥黯澹:这里指茶的味道淡。⑦啜:饮,喝。⑧缃:浅黄色。⑨檟:茶树,茶。⑩荈:晚采的茶。泛指茶。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士大夫皆患之

患:(2)尚留叶中

尚:(3)啜半而味寡

寡:2.用“/”给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茶性俭不宜广广则其味黯澹。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2)其色缃也,其馨也。4.请为甲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5.✬请将乙文中的泡茶注意事项分享给你的家人。【答案】1.担忧,忧虑还少2.茶性俭/不宜广/广则其味黯澹。3.(1)第一遍口感鲜美,第二遍口感甘醇,第三遍就没什么味道了。(2)茶水的颜色浅黄,香气四溢。4.示例:饮茶成“水厄”5.首先一壶茶只能泡两次,其次要尽量用小茶壶泡茶。【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士大夫们都很忧虑。患:担忧,忧虑。(2)句意为:还残留在茶叶里面。尚:还。(3)句意为:喝了一半,茶的味道就觉得少了些。寡:少。2.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本句句意:茶的性质“俭”,水不宜多放,水多了,它的味道就淡。“茶性俭”是一个主谓结构,主语是“茶性”,谓语是“俭”,表述了茶的基本性质。“不宜广”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其中“不宜”是谓语,表示不建议或不适宜,“广”是宾语,指加水的量。“广则其味黯澹”是一个条件句,其中“广”是条件,“则其味黯澹”是结果,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因果关系。正确划分为:茶性俭/不宜广/广则其味黯澹。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1)句重点词语:初巡,指第一遍。意:指味道。欲:将要。尽:完。(2)句重点词语:其,指茶水。色:颜色。缃:浅黄色。馨:香气(四溢)。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拟写标题。甲文主要描述了王濛喜欢饮茶的习惯,并且这一习惯到了让士大夫们感到困扰的程度,每当他们想要拜访王濛时,都会因为担心被强迫饮茶而有所顾虑。文中还特别提到了“水厄”这一词汇,作为士大夫们对王濛这一习惯的戏称。拟写的题目应当简洁明了,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又能吸引读者的兴趣。考虑到文章中“王濛”是主角,“饮茶”是核心事件,“水厄”是文章中一个有趣的细节,我们可以将这些元素融入到题目中。如“水厄之趣”,运用了原文中的“水厄”一词,既体现了士大夫们对王濛饮茶习惯的无奈和戏谑,又增加了题目的趣味性。整个题目简洁明了,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能够吸引读者的兴趣。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解答时,需要仔细阅读文本,理解文本中描述的泡茶过程和注意事项。乙文主要讨论了泡茶时茶壶大小的选择对茶味的影响。结合“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所以茶注欲小,小则再巡已终,宁使余芬剩馥,尚留叶中,犹堪饭后供啜漱之用”“若巨器屡巡,满中泻饮,待停少温,或求浓苦,何论品尝?何知风味乎”可知,使用小茶壶泡茶能够更好地体验茶的鲜美与甘醇,因为小茶壶在泡过两巡之后,茶叶的精华已基本释放,此时茶叶仍留有余香,可供饭后漱口使用。相反,如果使用大茶壶多次冲泡,不仅会使茶味变淡,还可能因茶汤过量和温度变化而影响品茶的体验。因此,可建议泡茶时应选择小茶壶,并注意冲泡次数,以充分品味茶的鲜美与风味。【点睛】参考译文:甲王濛喜欢喝茶,有客人来,他总是要客人与自己同饮,(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大家还都不习惯于饮茶,)士大夫们都很忧虑去王濛的家里,每次将要去的时候,一定会说:“今天有水灾了。”乙一壶茶,只能泡两遍。第一遍口感鲜美,第二遍口感甘醇,第三遍就没什么味道了。所以茶壶要小,小的话喝到第二遍就结束了,宁可让余下的芳香还残留在茶叶里面,还能等到饭后供人漱口用。如果是大的茶壶多次冲泡,倒满了就喝,稍放一放茶又凉了,或者是只求浓苦的味道,又怎么能谈得上品尝?又怎么能知道茶的味道呢?丙茶的性质“俭”,水不宜多放,水多了,它的味道就淡。就像一满碗茶,喝了一半,茶的味道就觉得少了些,何况水加多了呢!茶水的颜色浅黄,香气四溢。味道甜的是“槚”;不甜而苦的是“薅”;入口时有苦味,咽下去又有余甘的,是“茶”。二、(2024·河北沧州·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济阳江禄,读书未竟,虽有急速,必待卷束整齐,然后得起,故无损败,人不厌其求假焉。或有狼藉几案,分散部帙①,多为童幼婢妾之所点污风雨虫鼠之所毁伤实为累德②。吾每读圣人之书,未尝不肃敬对之。(选自《颜氏家训》)【丙】君子素位而行③,无入④不自得。……弟此行,若能凝乃神,笃乃虑,寝食梦寐,惟书是求,则断简残编,无往非治境治心之要。发为文章,必光明雄骏⑤,向来心境,日以变化。(选自《送仲弟文鼎入城读书序》,有删改)①部帙:此处指书卷。②累德:对德行有损。③素位而行:安于现在所处的位置,并努力做好应当做的事情。④无入:指无论进入什么样的环境。⑤雄骏:气势雄伟,不同凡响。6.下面各项中加着重号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人多以书假余

乃悟前狼假寐(《狼》)B.必待卷束整齐

鲁直左手执卷末(《核舟记》)C.未尝不肃敬对之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D.若能凝乃神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7.用“/”为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多为童幼婢妾之所点污风雨虫鼠之所毁伤实为累德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2)笃乃虑,寝食梦寐,惟书是求。9.阅读甲乙两文,说说宋濂和江禄求学时为何会获得“人多以书假余”“人不厌其求假焉”的帮助?10.✬阅读丙文,说说作者对弟弟提出了哪些要求?【答案】6.C7.多为童幼婢妾之所点污/风雨虫鼠之所毁伤/实为累德8.(1)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录书。(2)集中思虑,吃饭睡觉,都只想到读书。9.宋濂做到了及时归还,江禄做到了珍惜书籍并完好归还。10.示例1:努力做好应该做的事情;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安然自得;吃饭睡觉都只想到读书。示例2:素位而行;无入不自得;凝乃神,笃乃虑,寝食梦寐,惟书是求。【解析】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借\假装;B.书卷\手卷;C.曾经\曾经;D.如果\比得上;故选C。7.本题考查断句。句意:很多都被孩童、婢女、侍妾弄脏,或被风雨侵蚀,被虫鼠蛀咬毁伤,这实在是有损道德。分析句意可知,“多为童幼婢妾之所点污”“风雨虫鼠之所毁伤”是“实为累德”的两种表现。故断句为:为童幼婢妾之所点污/风雨虫鼠之所毁伤/实为累德。8.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1)大寒,非常寒冷。不可,不能。绅,不。怠,懈怠。(2)笃,坚定。寝食梦寐,吃饭睡觉。惟,只。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甲文中的“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可知,宋濂借了别人的书后,总是计算着日期归还,从来没有超过期限。可得:宋濂做到了及时归还。根据乙文中的“济阳江禄,读书未竟,虽有急速,必待卷束整齐,然后得起,故无损败,人不厌其求假焉”可知,江禄,他在书尚未读完时,即使突然遇到急事,也一定要把书卷整理妥当,然后才起身,所以他借的书没有损坏,别人也不讨厌他来借书。可得:江禄做到了珍惜书籍并完好归还。10.本题考查提炼信息。根据丙文中的“君子素位而行,无入不自得”可知,作者认为君子要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并努力做好应当做的事情,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安然自得。可得:努力做好应该做的事情;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安然自得;根据“弟此行,若能凝乃神,笃乃虑,寝食梦寐,惟书是求”可知,作者对弟弟提出希望,要凝聚精神,集中思虑,吃饭睡觉,都只想到读书。【点睛】参考译文:甲: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乙:济阳人江禄,他在书尚未读完时,即使突然遇到急事,也一定要把书卷整理妥当,然后才起身,所以他借的书没有损坏,别人也不讨厌他来借书。有的人把书乱七八糟地堆放在桌上,以致书卷分散,很多都被孩童、婢女、侍妾弄脏,或被风雨侵蚀,被虫鼠蛀咬毁伤,这实在是有损道德。我每次读圣人之书,从没有不严肃恭敬地面对。丙:君子要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并努力做好应当做的事情,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安然自得。……你这次入城读书,如果能凝聚精神,集中思虑,吃饭睡觉,都只想到读书,那么即使是断简残编,无不是提高心境心情的要道,发奋而做文章,必然光明雄浑,不同凡响,向来的心境,也会日渐变化。三、(2024·陕西西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小题。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①。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②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弊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为不敢受也。”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③为独不欲富与贵也!”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④讥⑤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注释】①稾(gǎo)邑:和“平阴”都是地名。②饬(shì):这里指装饰。③曷(hé):怎么,为什么。④关市:指关卡与集市。⑤讥:查,盘问。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晏子辞曰

()

(2)又好兴师

()(3)弛刑罚

()

(4)请以从夫子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则”与“是则可矣”中“则”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B.入则无法家拂士C.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1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2)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14.✬晏子为景公提出了哪些政治主张来作为自己的俸禄?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答案】11.推辞,推托发动,发起放松,放宽,减轻听从12.C13.(1)晏婴我听说做人的臣子的人,应先(考虑)国君而后(考虑)自身。(2)如果您同意这三件事,那就是我的俸禄、君王的利益了。14.①放宽对渔盐的征税、减免关卡与集市的赋税;②对耕地的百姓只征收十分之一的租税;③减免刑罚。【解析】1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晏子推辞说。辞:推辞,推托;(2)句意为:又喜欢发动战争。兴:发动,发起;(3)句意为:减轻刑罚。弛:放松,放宽,减轻;(4)句意为:就听从先生的吧。从:听从。1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是则可矣”中“则”:连词,就。A.连词,却。B.连词,如果。C.连词,就。D.动词,就是。故选C。1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语。闻:听说。为:做。先:意动用法,以……为先。后:意动用法,以……为后。(2)重点词语。若:像。此:这。禄:俸禄。利:利益,好处。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根据“君商渔盐,关市讥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的意思“君王放宽对渔盐的征税,对关市只盘查而不征税;对耕地的人收取十分之一的租税;减轻刑罚——犯死罪的人判刑,该判刑的罚款,该罚款的就免了”可概括为:放宽对渔盐的征税、减免关卡与集市的赋税;对耕地的百姓只征收十分之一的租税;减免刑罚。【点睛】参考译文:齐景公赐给晏子平阴和稾邑。晏子推辞说:“我的国君喜欢修筑宫室,百姓的力量十分疲困了;又喜欢游乐与珍宝,用来装饰女子,百姓的钱财都用光了;又喜欢发动战争,百姓离死亡很近了。使其力疲困,使其财用竭,使其身临死境,下面的人非常痛恨上面的人!这就是我所以不敢接受的原因。”景公说:“这样就算了。即然这样,君子难道就不奢求富贵吗?”晏子说:“我听说做人的臣子的人,先国君而后自身;安定国家后才考虑自己的家,尊重国君才能安身,怎能说唯独不想富贵呢!”景公说:“那么我用什么封赏你呢?”晏子回答说:“君王放宽对渔盐的征税,对关市只盘查而不征税;对耕地的人收取十分之一的租税;减轻刑罚——犯死罪的人判刑,该判刑的罚款,该罚款的就免了。这三条,就是对我的赏赐,君王的利益。”景公说:“这三条,我没有什么说的,就听从先生的吧。”景公按照这三条去做了,派人去问大国,大国之君说:“齐国安定了。”派人问小国,小国之君说:“齐不会侵凌我们了。”四、(2024·内蒙古·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15.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1)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2)困于心,衡于虑

衡:(3)发于声,而后喻

喻:1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发于声,而后喻。A.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B.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C.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1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女忘会稽之耻邪?18.✬【甲】文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①的道理,其中心论点是②;【乙】文的故事可以用成语③“”来概括其主要内容。【答案】15.犯错误;同“横”,梗塞,不顺;明白,了解;16.B17.①所以上天将下重要的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心志困苦。②你忘了在会稽山所受的耻辱吗?18.示例:在艰苦磨炼中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卧薪尝胆【解析】1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过:过失,这里用作动词,指犯错误。②句意:内心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衡:通“横”,阻塞,不顺。③句意: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喻:明白,了解。16.本题考查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例句意思是: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于,介词,在。A.介词,对,对于;B.介词,在;C.介词,比;D.介词,对,对于;故选B。1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①重点词语:故,所以;也,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以引起下文;是,这样;苦,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痛苦(困苦)。②重点词语:女,同“汝”,你;耻,耻辱;邪,句末语气词,吗。1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①段首先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然后用总结性词语“故”字,说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要说明的道理,这六个人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在担当“大任”之前,都曾饱经忧患,经历过坎坷艰难的人生历程。因此作用是为了说明在艰苦磨练中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的道理,即磨难造就人才。文章的主旨句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联系全文内容可知,作者列举这六个历史人物的事例,意在阐明忧患可以激发人奋发有为,成功人士必经一番磨难的道理。本文从人的角度,得出生于忧患的观点,从国家的角度得出死于安乐的观点,最后推理归纳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乙文,根据翻译可知,主要讲述了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每日睡柴草,尝苦胆,警惕自己不忘苦难,最终灭吴。勾践忍辱负重最终复仇的故事用成语概括就是我们熟知的“卧薪尝胆”,意思是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现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点睛】参考译文: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心情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乙:吴王赦免了越王以后,(让他回了越国),越王勾践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复国,于是就每天让自己的身体劳累,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