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语文模块十五:传统文化经典阅读_第1页
2022高考语文模块十五:传统文化经典阅读_第2页
2022高考语文模块十五:传统文化经典阅读_第3页
2022高考语文模块十五:传统文化经典阅读_第4页
2022高考语文模块十五:传统文化经典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考纲要求——考点阐释明晰要求

考纲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

解读和评价

难度

★★★★☆

指数

历览浙江近几年的高考真题,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的考查呈现以下

趋势:

一、从考纲、考情来看

1.命题紧扣考纲,始终围绕“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

解和评价”等方向进行考查,这属于浙江特色。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的

独立命题,反映了浙江在“立德树人”的大旗帜下,注重引导青年一

代传承优秀文化遗产,接受经典的精神哺育,提高文化素养的初衷。

特别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尤其重视古代文化经典对青年一代的教育功

能,以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人文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道

德水平。

2.总体而言,对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需要的理解、概括、评价等

能力,都被纳入两道主观题中去考查。近几年浙江卷对中国古代文化

经典阅读题的命题方式相对稳定,然而选材的变化较大。

二、从命题特点来看

1.题量趋于稳定,从2012年到2018年,每年都是考查两道题。

除了2012年和2018年两道题都是简答题,其他年份都以一道填空题

和一道简答题的方式命题。因此,浙江卷对《论语》的考查题型基本

上涉及填空题和简答题两种,且这两种题型具有固定化的趋势。

2.从分值上看,近两年的分值设定有所变化,总分增加了1分。

3.题型沿袭传统方式,主要从“综合填空、理解概括、分析评

价、古为今用、选择判断”等几个角度设题。从近六年的命题看,对

理解概括能力的考查是每年都不可或缺的。

三、2021年高考专家预测

1.从选材范围看,浙江卷的选材趋于稳定,一般取材于《论语》,

材料内容也比较浅显,但稳中有变。2015年,浙江卷材料选取了朱

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2016年,浙江卷材料选取了墨子的

《节用》;2017年之后,浙江卷材料又回归到《论语》的选读范围。

2019年在回归论语的基础上,又向外拓展选取了《孟子・滕文公上》,

但无论变化如何,《论语》的学习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根本,以此辐射,

迁移到诸子百家等思想内容。同时,要关注一些名家对《论语》解读

注解的选段、诸子百家的选段。注意将这些材料进行对比阅读,相互

印证,对比异同,并学会结合现今社会思潮,古为今用,做到适当演

绎与延伸。

2.从分值看,2012年到2016年,分值都是5分。2017年和2018

年,分值上增加了1分,变为6分。分值的变化,体现了浙江卷对传

统文化经典的重视。

3.从命题形式看,从2009年开始,浙江卷就把《论语》列为高

考必考内容。2015年,浙江省高考做出重大调整,对《论语》的考

查暂时退出必考范围,进入自选模块的考试范围。从考点题型上看,

除了综合填空题,简答题命题的方向重在概括、理解、分析和评价,

古为今用、选择判断的方式鲜有涉及,因此,理解、概括、评价等题

型还是备考的重点。

因此,2021年对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的考查,基本上还是保持以

往的出题态势。

高考现场“怎么考”

真题启示——真题速递感知体验

一、(2019•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6分)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

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

(《孟子・滕文公上》)

【注】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

1.“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子贡认

为孔子的“我无能”是的说法。(2分)

【答案】先生在说自己自谦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经典文本含义、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对文本进行逐字翻译,然后理解把握文中人物的观点。

“夫子自道”中,“道”意为“说”,“自”做“道”的宾语,属于

宾语前置,这句话应翻译为“夫子在说自己”。孔子说自己做不到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而子贡却认为“仁、知、勇”

正是孔子具有的品格,一句“夫子自道”表达出了孔子在自己学生心

目中谦虚的形象,所以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自谦的说法。

2.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

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

说的原因。(4分)

【答案】①孔子认为有仁德者修为高超,乐天知命,所以面对

人生各种不如意境遇时,都能“不忧”。

②孟子立足尧、舜帝王身份,认为他们因为没有得到理想的继承

者而为天下百姓“忧”。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重点

考查对人物观点的概括。解答此题,要读懂选文,在整体把握文意的

基础上,结合孔子、孟子的思想,抓住人物的语言来概括即可。孔子

之言的意思是: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

睿智的人不迷惑,勇毅的人不畏惧。所说的“君子道”指的是君子所

具有的品格,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便是“不忧、不惑、

不惧”三个方面,这是君子的终极追求,因而孔子说君子应该做到

“不忧”。而孟子的意思是: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

不到禹、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他认为能为天下找到贤能之人来治理

国家的国君,才叫仁君,所以尧、舜是为天下而“忧”。据此组织答

案即可。

二、(2018•高考浙江卷悯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6分)

子口:“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①,使②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

已。”(《论语・泰伯》)

【注】①才之美:美好的才华。②使:假使。

3.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意是什么?(2分)

答:

【答案】“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

【解析】这道题目检测了考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答案直

接来自课文注解。《论语》选读“克己复礼”章对“梦见周公”做了

注释:”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周朝初年,因周成王年

幼,由周公旦摄政。相传周公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认为古代

圣贤之一。”掌握了课本内容即可轻松得出答案。

4.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4分)

答:

【答案】①主旨在于说明德、才的关系,孔子强调德重于才。

②“周公之才之美”,是极言其才干之优异;“骄”“吝”则是恶劣

的品质。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好,即使才华出众也不足称道。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语段的原有意思。这句话是说,

即使一个人(君主)拥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华,如果骄傲又吝啬,那其

他方面也就不值得看了。很显然,孔子把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作为评

判一个人的首要标准,一个人如果缺少了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那么

其他就无从谈起。由此,即可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来。

【参考译文】

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啊!我好长时间没再梦见周公了!”

孔子说:“(一个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华,但如果骄傲

又吝啬,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看了。”

三、(2017•高考浙江卷升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6分)

子谓子贡日:“女与回也孰愈?”对日:“赐也何敢望回?回也

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

语•公冶长》)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

语•述而》)

5.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

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子贡属于o(2

分)

【答案】德行言语

【解析】这道题可以在《〈论语〉选读》第十一课《诲人不倦》

中找到依据。原文写道:“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

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李路;文学:子游,子夏。”所以颜

渊属于德行科,子贡属于言语科。

6.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

女弗如也”。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

(4分)

答:

【答案】①平等待人。孔子常常以自己与弟子同列,来说明同

具某种修养,或同有某种不足,体现出平等待人的教育家风度。②善

于勉励。孔子自称与颜回同样具有“用舍行藏”的修养,意在勉励颜

回更加精进。孔子对子贡的一番话,意在安慰子贡,并勉励他取法乎

上,再加深造。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语段的原有意思,“与”在这

里一般理解为动词,即“赞同、同意“,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同意你

的看法,你是不如他”。而将“与”理解为连词之后,句意变为“我

和你,都不如他”,即两个人都不如颜回。这样,孔子把自己和学生

子贡相并举,显示了他的谦逊,体现了他平等待人的教育家风度。孔

子对子贡说的一番话,明显是在安慰子贡,并勉励他继续努力,再加

深造。第二则材料中,孔子说自己与颜回都具有“用舍行藏”的修养,

是在勉励他更加精进。这两则材料充分体现了孔子善于勉励学生的教

育品质。

【参考译文】

孔子对子贡说:“你跟颜回,谁强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

怎么敢跟颜回比呢?颜回听到一件事能够推知十件事,我听到一件事

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不如他啊;我同意你的看法,不如他

啊。”

孔子对颜渊说:“有人任用就施展抱负,没有任用就藏身民间,

只有我和你能做到这样吧!”

四、(2016•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5分)

《墨子・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

天下可信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

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①而为者,是故

用财不费,民德②不劳,其兴利多矣。”

【注】①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②德:通“得”。

7.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意是。(不超过6个字XI分)

【答案】去无用之费

【解析】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能力。认真阅

读原文,找出关键语句进行归纳概括。针对“节用”,可以找到关键

句“去其无用之费”。

8.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4分)

答:

【答案】①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②合理地节约用

度。③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

【解析】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

题,首先要理解语段的意思,然后找出重点语句加以分析。如由“其

倍之非外取地也”可以看出,墨子是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

的,由“去其无用之费”“用财不费”可以概括出要合理地节约用

度,由“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可以看出,墨子主张珍惜人

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

【参考译文】

《墨子・节用》:“圣人在一国施政,一国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

大到施政于天下,天下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这种财利的加倍并不是

向外掠夺土地,而是根据国家情况省去不必要的浪费,这样就能够加

倍了。圣王施政,他发布命令、举办事业,使用民力和财物,没有不

是更有用才去做的。所以使用财物不浪费,民众能不劳苦,他兴起的

利益就多了。”

阅卷现场——样卷评分培养规范

1.(2019・高考浙江卷)“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o

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的说法。(2分)(原题材料见前

面“真题启示”第一题)

本题考查理解经典文本含意、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对文本进行逐字翻译,然后理解把握

文中人物的观点。“夫子自道”中,“道”意为

“说”,“自”做“道”的宾语,属于宾语前置,

题目这句话应翻译为“夫子在说自己”。孔子说自己做

剖析不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而子贡

却认为“仁、知、勇”正是孔子具有的品格,一句

“夫子自道”表达出了孔子在自己学生心目中谦虚

的形象,所以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自谦的

说法。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

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日:“夫子自道

也。”(《论语・宪问》)

文本

意思是说,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未

释义

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睿智的人不迷惑,勇毅

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

啊!”

高考

【参考答案】先生在说自己(1分)自谦(1分)

阅卷

(第一空提到“说自己”,第二空提到与“谦虚”类

评分

似的意思均可得分)

标准

阅卷

先生有自组打L分

学生

高考己坚持的分

答案

现场道义谦此答案第一空对

1得分

虚“道”的理解出现

理由

偏差,第二空抓住

了关键词“谦”。

故给」.分.

阅卷

组2.分

学生先生锡的打分

答案聂€已此答案提及「说自

2语虚得分己”与“谦虚”的

理由关键词。因此,给

满分。

2.(2019・高考浙江卷)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

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根据材料,简

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4分)(原题材料见前面“真题启示”第

一题)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重点考

题目查对人物观点的概括。解答此题,要读懂选文,在整体

剖析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孔子、孟子的思想,抓住人物

的语言来概括即可。

孔子之言的意思是:作为君子,其必需的品格便是“不

忧、不惑、不惧”三个方面,这是君子的终极追求。孟

文本子的意思是: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

解读到禹、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他认为能为天下找到贤能

之人来治理国家的国君,才叫仁君,所以尧、舜是为天

下而“忧”。

高①孔子认为有仁德者修为高超,乐天知命,所以面对人

生各种不如意境遇时,都能“不忧”。(2分)

②孟子立足尧、舜帝王身份,认为他们因为没有得到理

想的继承者而为天下百姓“忧”。(2分)

尧、舜是实行仁政阅卷

的明主,是孔子、组打L分

孟子口中的仁者,分

学生他们不用担心人民未仔细审题,题

高考

答案和国家,但他们需王要求分述原

现场

1要担心国家的继得分因,该答案糅合

承,若是传给不仁理由了孔孟的

之人,国家会走向•二忧二.与.二丕

灭亡。忧”,但“担心

国家的继承”

与孟子的

•二正,直二定

的契合度•。…故给

L分£…

3G孑锡“不优”&阅卷

㈤为加孑以为有仁组打4.分

德老,乐天知命,分

超然场外,不金拘

学生泥孑外在事扬。

分点阐述了孔

答案孑锡“优”是

a0孟“不忧”与

2为孑站笈龙、看得分

a“忧”的原因,

的喘鹿,大为他的理由

且理解准确。故

㈤为汲布得到理钝

给4••分.2…

的位承老而为天下

苞的、为@家四优°

文化经典阅读答题失误总结

1.整体分析薄弱

很多考生缺乏材料综合立意的意识,作答时容易断章取义,只顾一点

不及其余。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他们没有去仔细把握各材料之间的联

系;另一方面可能是文言解读能力不足,不能完全读懂材料的意思。

2.迁移能力缺乏

无论是熟悉的材料,还是陌生的材料,都是以“本”为“本”的,抓

住《论语》选读这一“根本”来拓展延伸。但部分考生在答题时,容

易另起炉灶,把所给材料之间的联系切断,特别是作答思考“当今社

会现实意义”的题目,无法自圆其说,甚至离题很远。

【知识导图】

政治主张:为政以德、克已纪礼、

知其不可而为之...

:杼爰人、君了之风、周而不比……)

教学之道:诲人不催用发诱导、行教无类、

师生关系....

[熟知诸子百家思想}

同统文化经典阅读)—

读懂文意,寻找关健信息

―|提炼成语.记忆古诗或俗语

概括理解)

五握阅读答题方法=分析评价)

古为今用]

——(主观荷答题)-

—fl.判断立场]

■(答题思路卜-

—{3.结合材料、诸f百家思想分同

」4.联系现实,从个人、社会、国家等

「方面进彳行平价

r©©©©---

学金整体阅读一夯实基础掌握技巧

模块入门(一)熟读《论语》识孔子思想观点心中知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涵盖极广,但从浙江高考要求和实践看,主要

考查儒、道、法、墨四家的基本思想,并以儒家为主。从2017年开

始,《〈论语〉选读》成为考查重点,《浙江省普通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依旧延续这一考点考向,因此梳理《〈论语〉选读》及孔子的相关思

想便成为重中之重。

一、《〈论语〉选读》思想纲要

为政以德:德政主张、为政以德思想、“均”

的含意。

克己复礼:礼治主张、3与仁的关系、孝悌

1.政治主张

及实践之情。

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2.修身仁者爱人:人生价值观、仁爱的基本含意。

君子之风: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

求、义利观。

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

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

3.学习与教育

系。

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

4.哲学思想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

二、《〈论语〉选读》课内知识要点梳理

(一)为政以德

孔子主张运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反对暴政与刑杀,以仁义道德来

教导百姓,用制度礼义来说服百姓,百姓才有廉耻之心而走正道。

核心思想具体解读相关成语

“德”与“礼”是孔子治

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

国为政的主要主张,

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

“德”是对个人的要求,

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拱,

以“仁”为核心。对统治

环线在周围保卫着。北,北

者而言,应该执行“仁

辰,北极星。

政”,对百姓不过分压迫

足食足兵:粮食富足,军备

录IJ削,这在客观上对百姓

齐全。

有利。“礼”包含两方面

节用爱人:节约财用,爱

的意思:一是制度,孔子

护百姓。

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

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

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

的才能去担负职务。陈力,

1.“德”与的规范;二是个人之

献出才能。就列,归入行列。

“礼”“礼”,即处理人与人之

开柳出虎:原指看管的人

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

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

于制度之“礼”。古代的

虎出来了。后比喻放纵坏人。

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

既来之,则安之:把远人

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

招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

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

下来。“来”“安”都是使

质的区别。它虽在一定程

动用法。“之”指代上文的

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

“远人”。现在指既然已经

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

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

问题,它与民主、法治是

“之”虚化,起补充音节作

不兼容的。但它作为法治

用。

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

标准来规范人(包括统治

者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

社会的稳定,从这个意义

上说,还是有其积极意义

的。

孔子的天道观是唯物的、

崇尚自然的。他不会高唱

仁爱的赞歌而忽视老百姓

的温饱。子贡问政时,他

先强调“足食”,然后才

“教之”。当然,在孔子

2.民生与教

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都

不容忽视,但是他更倾向

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

时,孔子做出“去食”的

选择,这正体现了儒家

“舍生取义”的思想主

张。

续表

核心思想具体解读相关成语

孔子提出“富民”分崩离析:指当时鲁国不统

和“教民”的思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

想,而且是“先富三家分割。孔子哀叹国家的

后教”,但这并不没落。分崩,破裂。离析,

是说“富”比散开。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

“教”重要。在孔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子的观念中,教化大动干戈:发动战争。干戈,

百姓始终是十分重泛指武器,比喻战争。现多

3.先富后教要的问题。他一方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

面主张先“富之”做事。

后“教之”,一方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

面又宁可去“食”部。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

留“信”,两者并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矛盾造

没有矛盾。这反映成祸患。

出孔子治国思想的持危扶颠:扶助将要倾倒

两层意思:他主张的。比喻扶持大局。

为政以德,要保证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

百姓基本生活,满鼓地加以声讨。攻,声讨。

足其物质需求,这风行草偃:风吹过的时

是基础,所以提倡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

“富之”;但他又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

主张治国以礼,就服。风行,风吹过。偃,倒

要重视教化,使百伏。

姓能遵守礼,就要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

提倡百姓有一种精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草倒

神力量,所以他又一般。偃草,草被风吹倒。

很重视做人的基本

准则,如

甚至把它看得比生

命还重要。

以德治国,首先治

理者要有良好的道

德素养,以德服人,

百姓才会信服。因

4.正己此为政者应以身作

则,“其身正,不

令而行”,君子要

带头向善,百姓才

会跟着向善。

孔子提出“均无

贫”的主张,其实

是站在统治者,即

“富”的立场上提

出的调和阶级矛盾

的方法,也就是不

同等级地位的人各

5.“均”的含意自得到应该得到的

部分C这与后来的

“均贫富”的含意

是不同的,“均贫

富”是站在穷人的

立场上提出的重新

分配社会财富的纲

领,亦即劫富济贫。

(二)克己复礼

核心思想具体解读相关成语

孔子所说的

“礼”,包含两方

面的内容。一是制

度之礼,他认为,

“礼”(制度)的完

善是根本,所以他

推崇理想中的“周

礼”©西周面对当

时社会纷争(主要

是国君、诸侯的权

力争夺),建立以

“嫡长子继承制”

为核心的周礼,来

巩固社会秩序。二

1.“礼”的内涵是个人之礼,到孔

子生活的春秋后

期,这种制度受到

冲击,礼崩乐坏,

所以孔子竭力提倡

“克己复礼”。这

就要求个人以礼为

规范,不违规逾矩。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

下,孔子的这一理

论有助于社会的稳

定。但后世统治者

借此强化自己的绝

对统治,成了压迫

百姓的手段。

礼以仁为基础,仁

以礼来维护;仁是

内在的,礼是外在

2.礼与仁

的,二者紧密结合。

在孔子看来,礼是

一种制度规范,而

仁则是礼的基础和

体现c对统治者来

说,要实行仁政;

对个人来说,要以

仁作为处理人际关

系的出发点和准

贝人离开了仁,也

就无所谓礼了。

孔子所说的“克己

复礼”,是在承认

个人有一定自由欲

望的基础上提倡人

要克服欲望、约束

自己,达到礼所规

范的要求。孔子

“君君臣臣”的意

思主要还是正名

分、定等级。而汉

3.克己复礼代统治者则发展为

“三纲”(君为臣

纲,父为子纲,夫

为妻纲),到宋以

后,又将维护统治

者的意志强化为

“天理”,特别是

明代以后,更绝对

否定r个人的一切

愿望需求,实行封

建专制统治。

孝,指孝顺父母;克己复礼:抑制自己的私欲,

悌,指敬爱兄长。使言行都合于礼。

孔子认为,孝悌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这

仁之根本,本立则个可以容忍,那么还有什么

4.孝悌之情人道以生。一个人不可以容忍。表示绝不容忍。

在家中能孝顺父名正言顺:原指名分不

母,尊敬兄长,那正,道理就讲不通。后指做

么他在外就可以对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国家尽忠,就不会也指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

犯上作乱,就可以含有理直气壮的意思。

使国家与社会的安手足无措:手脚不知放到

定团结得到保证。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

孔子认为,要想在无法应付。措,安放。

父母面前时时表现犯上作乱:指触犯上级,

出和颜悦色是很难闹乱子。也指叛逆活动,还

的,也就是所说的指历代剥削阶级把人民的反

“色难”。在现实抗、起义诬蔑为“犯上作

生活中,对父母的乱”。

孝不仅仅表现在物

质上,更重要的是

精神上的孝,深层

次的精神上的孝是

物质所不能代替

的;真正的孝心须

是发自内心的,像

宰我,即使强迫他

守孝三年,也是徒

有虚名而非真正的

孝。

(三)知其不可而为之

核心思想具体解读相关成语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做不

对孔子精神的概括,表现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

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

1.知其不可

贝h认定目标不放弃的执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参

而为之

着精神。这种精神是儒家加劳动,分不清五谷。后泛

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用以形容脱离劳动和脱离劳

现。动的人。五谷,通常指稻、

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黍、稷、麦、菽。

道家的主张不同。孔子伏无人问津:没有人寻问渡

2.儒道之辩

然,一方面为众生滔滔、□o比喻无人过问,受到冷

—入世与

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落。也比喻无人探索、尝试。

出世

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深厉浅揭:遇到深水就连

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衣涉水,遇到浅水就撩起衣

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服过河。比喻做事要因时因

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地制宜。

出,匡扶正道。

(四)仁者爱人

核心思想具体解读相关成语

仁,作为孔子哲学

思想的核心,与孔

子政治思想核心的

“礼”,是《论语》

的基本思想,也是

一以贯之:始终如一,有始

儒家思想的核心。

有烈,善始拄烈c

仁,是对每一个人博施济广泛加薪济困苦

最基本的要求,也

的人。形容人广施恩惠,使

是搞好人与人之间

人们免于患难。

关系的基本保证。

立人达人:帮助人建立功

孔子对“仁”的论

业地位。

述贯穿在《论语》

能近取譬:能够就近拿自

中,“仁”的内涵,

己作例子来比方别人。指推

其基本要点是“爱

己及人,将心比心。也指能

人”,而其具体体

用就近的事物来作譬喻。

现则包含方方面

1.仁的内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

面,诸如孝悌、谨

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

信、爱众、亲仁、

别人。

忠恕、博施济众、

安老怀少:使老年人安

体谅人而不强加于

逸,使年少者归心,形容使

人、重视人、关心

人民生活安定。

弱者、珍爱生命,

一匡天下:纠正混乱局

等等。

面,使天下纳入正轨。引申

孔子的“仁爱”建

为统一天下。

立在“礼”(等级

被发左衽:指像少数民族

制度)的基础上,也

那样处于落后状态。也指沦

是以礼为原则和指

为夷狄。

导的,所以他提倡

“君君、臣臣、父

父、子子”,以亲

情为纽带,推己及

人,从家庭亲人到

整个社会,实现

“仁爱”。而墨子

“兼爱”则是建立

在所有人平等的基

础上,人与人之间

互相友爱,利益共

享。显然这是一种

理想主义的观点,

在阶级社会里,是

难以实现的。这也

是墨子思想在后来

衰落的原因。

至于孟子说

“墨子兼爱,是无

父也”,一方面是

说儒家的“仁爱”

与墨家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