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集训10世界古代史材料题40题(答案及解析)
1.(1)相同点:都发源于河流沿岸。
不同点:尼罗河定期泛滥并未成灾,为人们带来沃土,中国水旱灾害频繁。
(2)关系:①优越的地理条件,富裕的农业生产,为金字塔的修建奠定了经济基础;②古代中国水旱灾害
频繁,出现了大禹治水的传说。
(3)举例:①战国时期修建都江堰,与中国频繁的水旱灾害给人民带来灾难密切相关;②古埃及的太阳历
的制定与尼罗河的涨潮规律密切相关。
【解析】(1)相同点:据材料“尼罗河定期泛滥了几千年都没有成灾,反而给下游带来了一层厚厚的淤泥……
古埃及农民只用简单的石锄木犁就能得到好收成”可知,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流域;而材料“就华夏文明
本身而言,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土质疏松,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夏季雨水集中,暴雨冲刷黄土,河水变成
滚滚泥沙;春季和初夏,降水不足,又会引起严重干旱”可知,华夏文明诞生于黄河流域,故二者都发源于
河流沿岸。
不同点:据材料“尼罗河定期泛滥了几千年都没有成灾,反而给下游带来了一层厚厚的淤泥……古埃及农民
只用简单的石锄木犁就能得到好收成”可知,尼罗河定期泛滥并未成灾,为人们带来沃土;据材料“就华夏文
明本身而言,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土质疏松,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夏季雨水集中,暴雨冲刷黄土,河水变
成滚滚泥沙;春季和初夏,降水不足,又会引起严重干旱”可知,华夏文明诞生于黄河流域,但中国水旱灾
害频繁。
(2)关系: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古埃及胡夫金字塔,古埃及优越的地理条件,富裕的农业生产,为
金字塔的修建奠定了经济基础;据材料可知,图片是大禹治水,反映了古代中国水旱灾害频繁,出现了大
禹治水的传说。
(3)举例:据所学可知,可以从都江堰、太阳历、尼罗河等角度进行分析,所以,战国时期修建都江堰,
与中国频繁的水旱灾害给人民带来灾难密切相关;而古埃及的太阳历的制定与尼罗河的涨潮规律密切相关。
2.(1)信息:设计恢宏;计算精确;巨石采集;运输科学。
(2)新发现:金字塔修建者的墓地;修建者生活的城市遗址。价值:有助于了解修建者的社会分工和生活
状况。
(3)视角:当时的建筑技术;当时的历史背景。
【解析】(1)信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精确的算术设计”“世界上最大”“重达625万吨的石块”“大多数…
从更远的…地区获取”等信息可归纳出设计恢宏;计算精确;巨石采集;运输科学的信息。
(2)新发现: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发现了金字塔建设者的墓”“消失了的城市”得出新发现是金字塔修建者
第1页共25页.
的墓地,修建者生活的城市遗址。价值:根据材料二“埃及古物局的学者在胡夫金字塔南数百米和大狮身人
面像的东南,发现了金字塔建设者的墓……1994年,美国筹备了一个基金会,恢复发掘这座消失了的城市。
美国学者莱赫奈尔说,这座消失了的城市曾经居住过至少5万人……其中包括建造胡夫大金字塔的建筑家、
工匠、面包师和普通劳动者”可知,金字塔考古的新发现的价值是有助于了解修建者的社会分工和生活状况。
(3)视角:根据材料三“过多地拘泥于技术问题的探讨而忽视了古埃及人所具有的最伟大的力量”可知视角
是当时的建筑技术;根据材料三“在考察金字塔的建造过程中,今天的人们往往不易想象当时的历史背景”
可知视角是当时的历史背景。
3.(1)都以农作物种植为主;农业生产时间早;都有生产工具;都具备一定的生产技术等。(任意回答2
点即可)
(2)古埃及:古埃及需要测量尼罗河水位,丈量洪水退去后的土地,由此发展了数学;古代中国:中国的
24节气,就是根据一年四季季节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而制定的。(两国分别任意举一例,符合题意即可)
(3)农业生产是人类文明诞生的物质基础。
【解析】(1)共同点:根据材料“农民种植、收获麦子的场景”和“碳化稻粒”可知,都以农作物种植为主;农
业生产时间早;根据材料古埃及人“农民种植”和“骨耜”、“刀耕火种”可知,都有生产工具;都具备一定的生
产技术等。
(2)观点:根据所学可知,古埃及需要测量尼罗河水位,丈量洪水退去后的土地,由此发展了数学;中国
的24节气,就是根据一年四季季节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而制定的。
(3)关系: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可知,农业生产是人类文明诞生的物质基础。
4.(1)共同价值:人类古代文化和文明的宝贵见证,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2)阶段:第一阶段
(3)命运:甲骨文不断发展,连续不断,持续发展,流传至今,楔形文字消失。
特征:中华文明一脉相承、源远流长、传承悠久、不断创新等
【解析】(1)价值: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图一是刻有文字的的甲骨,是甲骨文的文物,图二是刻有《汉谟
拉比法典》的石柱。根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两河流域的苏美
尔人很早就发明了笔画构成的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
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因此,可以得出两件文物有的共同的价值是:人类古代文化
和文明的宝贵见证,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2)阶段:根据所学可知,图一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是汉字的最早阶段,其中有些文字就像原始的绘画。
材料二中“第一阶段是图画文字阶段,商代以前的文字都属于这个阶段。第二阶段是以表形文字为基础,以
第2页共25页.
表音文字为主体的表音文字阶段……第三阶段是以形声字为主体,还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
字阶段,从秦汉到现代汉字都属于这个阶段。”因此,可以判断甲骨文属于汉字发展的第一阶段。
(3)命运:依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从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发展成为今天的汉字,是中国
的官方语言;而楔形文字在历史的发展中已经消亡,无人再用。说明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及时随着社会发
展而变革的文字就能长久的存在下去。因此,两种文字的“命运”是:甲骨文不断发展,连续不断,持续发展,
流传至今,楔形文字消失。
特征:根据材料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一颗
璀璨的明珠,中华文明一脉相承、源远流长、具有传承悠久的历史,但中华文明绝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
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改革,不断创新,这才使中华文明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因此,中华文明具有的特征是:
中华文明一脉相承、源远流长、传承悠久、不断创新等。
5.(1)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不同:①完整度不同,《睡虎地秦简》不是秦律的全部,《汉谟拉比法典》
是完整保留的法典;②社会阶段不同,《睡虎地秦简》是早期封建社会,《汉谟拉比法典》是奴隶社会;③
文字载体不同,《睡虎地秦简》是竹简,《汉谟拉比法典》是石柱。相同:①对研究当时的法律都提供了第
一手史料;②内容比较全面、丰富。
(2)历史价值:是了解当时文字的重要史料。(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解析】(1)“法典”:根据材料二“石柱上所雕刻的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法典刻在一块黑色石
柱上,除前言外,正文共有282条,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故所说的法典是
《汉谟拉比法典》。异同:根据两则材料和所学可知,《睡虎地秦简》和材料二《汉谟拉比法典》相同点,
都是对研究当时的法律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内容都比较全面、丰富。它们的不同点在于,完整度不同,《睡
虎地秦简》不是秦律的全部,《汉谟拉比法典》是完整保留的法典;社会段不同,《睡虎地秦简》是早期封
建社会,《汉谟拉比法典》是奴隶社会;载体不同,《睡虎地秦简》是竹简,《汉谟拉比法典》是石柱。
(2)历史价值:根据材料一《睡虎地秦简》、材料二《汉谟拉比法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个文物
除了对研究当时的法律有价值,还有是了解当时文字的重要史料等。
6.(1)特点:取材容易、制作书写方便;特征:表意性强、形象性强、易记易认、能直观反映事物的本
来面貌。
(2)原因:蔡伦改进后的纸便于书写、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3)重要发明:印刷术。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中国的甲骨文”并结合所
学可知,古代文字载体的特点是取材容易、制作书写方便;特征:通过分析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和甲骨文
第3页共25页.
和所学可知,以上三种文字所体现的古代文明的特征是表意性强、形象性强、易记易认、能直观反映事物
的本来面貌。
(2)原因:根据材料二“这种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曷于推广。”并结合所学可知,纸能得到广泛使用的
原因是蔡伦改进后的纸便于书写、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3)重要发明:依据所学可知,印刷术也是中国古代惠及世界的重要发明;我国在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
刷术,北宋时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印刷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的传播使
得书籍和知识的传播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7.(1)异同:都是由事物的形状演变而来,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但二者的书写形式不同,且楔形文字
没有被延续。(言之有理即可)
(2)因素:自然地理条件、政治、宗教等外部因素;不同的材料、工具和方式等内部因素。
(3)看法: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继承中不断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异同:根据材料一“图中的楔形文字是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在公元前3000年创造”“图中的甲骨
文是可识的汉字中‘最古老的文字体系’。”结合图片信息可知,楔形文字和甲骨文都是由事物的形状演变而
来,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根据材料一“后来受到其他民族文字的冲击,逐步被取代,最终成为一种死文
字。”、材料二“以后的大篆、石鼓文和金文都由甲骨文演化而来,可以说甲骨文是现行汉字的基础。”及材
料三“甲骨文和楔形文字呈现出迥异的形式与风格。”可知,楔形文字和甲骨文的书写形式不同,且楔形文字
被其它文字所取代,甲骨文一直被延续。
(2)因素:根据材料三“这并非由于两地发明和使用文字的主体之间意识的创造力有差异,而是在自然地
理条件、政治、宗教等众多外部因素的影响下,选择了不同的材料、工具和方式等内部因素来满足要求,
最终呈现的解决方案自然不同。”可知,影响文字形式与风格的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政治、宗教等外部
因素;也有不同的材料、工具和方式等内部因素。
(3)看法: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继承中不断发展等方面简要说明,言之有理
即可。
8.(1)文明:古埃及文明
(2)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目的:为了在全国发扬正义与公道。
(3)原因:恐惧自己被同化;
等级:婆罗门
(4)主张:众生平等
(5)地理共同点:地处大河流域;
第4页共25页.
制度共同点:都实行奴隶制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1)文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埃及发源于尼罗河流域。因此,尼罗河
流域诞生了的世界古代文明是:古埃及文明。
(2)法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
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法典刻在一块黑色石柱上,除前言外,正文共有282条,内容十分广泛,从中
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因此,材料中的“法典”是《汉谟拉比法典》
目的:根据材料二中“颂扬其功绩,说他制定法典是为了在全国发扬正义与公道”得出汉谟拉比宣称其制定该
法典的目的是:为了在全国发扬正义与公道。
(3)原因:根据根据材料三中“经过旷日持久的战争打败达萨人后,雅利安人为把他们拒斥在社会之外,
尤其是恐惧自己被同化,才开始了种姓制度的第一步。”得出雅利安人“开始了种姓制度的第一步”的主要原
因是:得出恐惧自己被同化;
等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
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畜牧
业和商业;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
个等级服务。因此,“祭司”属于种姓制度中:婆罗门
(4)主张:根据材料四中:“尔时无有男女、尊卑、上下,亦无异名,众共生世故名众生。”得出佛教的主
张:众生平等。
(5)共同点: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从地理特征、制度等角度概括,可得出地理共同点是:地处大河流域;政
治制度的共同点是:都实行奴隶制君主专制制度。
9.(1)图1:A;图2:C。共同点:都发生在一些大河流域;都有一些古代文明的标志;都处在奴隶社会
(2)成就:太阳历;关系:尼罗河定期泛滥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为古埃及文明的孕育奠
定了物质基础。
(3)因素: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政治因素等。
【解析】(1)图1:根据图1“金字塔”结合所学可知,金字塔属于古埃及文明,位于A处;
图2:根据图2“种姓制度”结合所学可知,种姓制度属于古印度文明,位于C处;
共同点:结合所学可从其地理位置、文明成就、社会发展程度等角度回答,如都发生在一些大河流域;都
有一些古代文明的标志;都处在奴隶社会;
(2)成就:结合所学可从古埃及的历法、数学和医学等角度回答,如太阳历等;
关系:根据材料“尼罗河水量丰沛,定期泛滥,使尼罗河河谷地带适宜发展灌溉农业。”得出尼罗河定期泛滥
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为古埃及文明的孕育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5页共25页.
(3)因素:综上所学可从地理、环境、政治等角度分析,如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政治因素等。
10.(1)地区:古代印度。
(2)观点示例一:分封制促进了西周社会的发展。
理由:西周初年,周武王为了有效地管理地方,实行分封制。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封诸侯国,使之与
周王形成明确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稳定了西周的统治,扩大了统治范围,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观点示例二:分封制对王权和国家有严重的分裂忧患。
理由: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王室逐渐衰微,再也无力控制诸侯国,诸侯国的力量逐渐强大起来。各诸侯为
了自己的利益而发动战争,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局面,造成了事实上的分裂。
(3)看法:古代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这些制度存在一定的弊端,需要不断改
革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等等。
【解析】(1)地区:结合所学可知,种姓制度是印度的封建社会产物。
(2)赞同的观点和理由:根据材料“分封制‘是周初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确定观点为分封制促进了西周社
会的发展。理由从分封制的目的和积极作用分析,如西周初年,周武王为了有效地管理地方,实行分封制。
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封诸侯国,使之与周王形成明确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稳定了西周的统治,扩大了
统治范围,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根据材料“分封制对王权和国家有严重的分裂忧患”确定观点为分封制对王权和国家有严重的分裂忧患。理由
从分封制带来的弊端分析,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王室逐渐衰微,再也无力控制诸侯国,诸侯国的力量逐
渐强大起来。各诸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发动战争,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局面,造成了事实上的分裂。
(3)看法: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制度的目的、以及改革等角度分析,如古代不同国家的
政治制度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这些制度存在一定的弊端,需要不断改革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等
等。
11.(1)表现:扩大了公民的权利,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设立津贴制度等。
(2)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意义: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本质区别:雅典民主政治是奴隶制民主政治,维护的事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维护人民的利益。
【解析】(1)表现:本题可以从扩大公民权利、轮流执政、公民大会、津贴制度等角度进行分析,所以,
该“模范”制度在伯里克利时期的表现为扩大了公民的权利,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设立津贴制度等。
(2)根本政治制度及意义:根据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和所学知
第6页共25页.
识可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
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本质区别: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雅典的民主制度和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
实质等角度进行分析,如两种制度的本质区别为雅典民主制度是奴隶制民主政治,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成
年男性公民当家做主,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切权力属于
人民,维护人民的利益。
12.(1)研究古代农业生产的重要史料;研究古代画像艺术的重要史料;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
(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其他符合题意也可)都注重提升土地的生产效率;都能够因地制宜进行生产。
(2)统治者的重视;自然地理条件;水利工程的修建;外来物种的传入。(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其他
符合题意也可)
【解析】(1)历史研究价值:根据材料“东汉牛耕图画像石(画面最下一层为牛耕图,反应的是合家辛勤耕
作的情景)”“公元前6世纪末的古希腊陶瓶(瓶上的画描绘了雅典人收获橄榄的情景)”可知,研究古代农
业生产的重要史料;结合两件文物的艺术价值可知,研究古代画像艺术的重要史料;结合两件文物图画的
内容可知,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
智慧:根据材料“铁犁牛耕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在土地上耕作的农民,往往以家庭为基本
单位进行生产”“古希腊人在土地肥沃的地方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在地力较差、不适于种粮食作物的地方建
果园”可知,都注重提升土地的生产效率,都能够因地制宜进行生产。
(2)因素:根据材料“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往往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可知,统治者的重视;根据材料“古希
腊人在土地肥沃的地方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可知,自然地理条件;根据材料“秦国修建的都江堰、西汉修建
的龙首渠等,体现了国家对水利工程的重视”可知,水利工程的修建;根据材料“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希腊,
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可知,外来物种的传入。
13.(1)名称:A:古埃及文明;B:两河流域文明。
(2)主流:文明交流互鉴;说明: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3)因素:地理位置;贸易和外来者的激励。
【解析】(1)文明区域:由材料一图片尼罗河可知,A处是古埃及文明;由材料图片中的幼发拉底河、底
格里斯河可知,B处是两河流域文明。
(2)主流:由题干材料“纵观世界历史,以文明多样性为基础的文明交流互鉴始终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主流。”
可知,人类文明演进的主流是文明交流互鉴;说明:结合所学可知,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之间
的交流。
(3)因素:由题干材料“它们的本质特征取决于它们的地理位置所带来的局限或便利。”“所有文明都通过贸
第7页共25页.
易和外来者的激励作用得到了丰富。”可知,罗代尔认为影响文明发展的因素是地理位置;贸易和外来者的
激励。
14.(1)古埃及;条件:尼罗河的定期泛滥。
(2)名称及所属文明:《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文明;简介:《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
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
长。
(3)方式:和平交流与暴力冲突;作用:有利于世界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
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有利于增进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理解,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认识:既要看到各种文明之间的差异、矛盾、冲突的一面,更要看到统一、共存的一面,积极促进不
同文明的交流。
【解析】(1)古代文明:本小题相对开放,言之有理即可,从表格中任选一个古代文明,结合材料及所学
史实概括即可。选择古埃及文明;条件:由材料“古埃及历法把1年分为泛滥季、播种季、收割季3季,每
季4个月。”并结合所学可知,古埃及农业生产发展的条件是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洪水退去后,两岸留下肥
沃的黑色淤泥,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
(2)文物或遗址:本小题相对开放,言之有理即可,从图片中任选一个文物或遗址,结合示例及所学史实
写出即可。选择《汉谟拉比法典》;由示例并结合所学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属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
明;简介:结合所学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王
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3)方式:由材料“唐朝时期,阿拉伯商人将丁香等香料运往中国,大量的植物和蔬菜也从外国引入中国,
如菠菜和甜菜等”“亚历山大在远征中,将希腊的神话、语言、艺术等带到东方”并结合所学可知,古代文明
交流的方式有和平交流与暴力冲突;作用:有材料“在当时长安居民的衣食、娱乐等领域都能看到外来文化
的影子。”“使东西方文化互相补充”并结合所学可知,文明交流有利于世界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有利于增进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理解,促进世界
的和平与发展。
(4)认识:本小题相对开放,言之有理即可,由材料“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并结
合所学可知,对文明多样性既要看到各种文明之间的差异、矛盾、冲突的一面,更要看到统一、共存的一
面,积极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
15.(1)法律:《汉谟拉比法典》。共同点:都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内容都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都对后世的法律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
(2)主张:依法治国。
第8页共25页.
意义:为秦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现代国家的法制建设和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和启示。
(3)内容: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
影响:1954年宪法的制定,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4)认识:法律具有普遍性、规范性、稳定性和强制性等特点,适用于所有人,规范人们的行为,不因个
人意志而随意改变,并且依靠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实施;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具
有国家强制力的社会规范。
【解析】(1)法律:根据材料一中的“古巴比伦、汉谟拉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得出该法典为《汉谟拉比
法典》。
共同点:根据材料一《汉谟拉比法典》和材料二中的《十二铜表法》,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这两部法典都
维护了统治阶级利益,内容都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对后世的法律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
(2)主张:根据材料“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
不遗匹夫。”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强调法律的重要性,主张依法治国。
意义: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依法治国的主张,为秦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提供了理
论依据,为现代国家的法制建设和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3)内容:根据材料“1954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
度、司法制度”可知,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包含了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
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和司法制度等内容。
影响:根据材料“1954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
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可知,1954年宪法的制定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4)认识:本题为开放性题目,紧扣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法律具有普遍性、规范性、稳定性和强制
性等特点,适用于所有人,规范人们的行为,不因个人意志而随意改变,并且依靠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实施;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具有国家强制力的社会规范。
16.(1)共同作用:便于运输,灌溉农田。
(2)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
极大的促进作用。
称呼:欧洲大秦。
人物:屋大维。
(3)原因:自我封闭会使文明走向衰落。
做法:我们要坚持相互尊重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相互借鉴,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坚持开放包容,博
第9页共25页.
采众长,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解析】(1)共同作用:根据材料一“为解决运输困难”、“至今仍具有运输和灌溉功能。”可知,灵渠和隋朝
大运河的共同作用是便于运输,灌溉农田。
(2)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将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传到西域,西域的多种物品和乐器歌
舞传入中原,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
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称呼: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最远到达欧洲大秦,也就是古罗马。
人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7年,屋大维首创“元首制”这一政治形式,掌握了最高统治实权。罗马
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
(3)原因:根据材料三“文明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可知,
不同文明之间如果自我封闭会使文明走向衰落。
做法: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三“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
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
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可知,
我们要坚持相互尊重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相互借鉴,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坚持开放包容,博采众长,
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17.(1)不同之处:图一是记载在竹简上的,图二是刻在石头上的。
(2)相同之处:都对后世的法律产生了深远影响;都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3)示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做法:积极宣传和法律相关的知识,做守法的好公民。
【解析】(1)不同之处:比较两者的不同之处,要围绕题干中要求的“记述法律载体”方面作答,即图一是记
载在竹简上的,图二是刻在石头上的。
(2)相同之处:材料二中秦代法制“对中华法系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以及《十二铜表法》“始终是罗马的基
本法”,说明二者对后世法律的影响非常深远;秦代法制对官吏和平民所犯相同的罪却处以不同惩罚,《十
二铜表法》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和贵族的利益,这说明二者都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3)示例: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后的法制建设,可举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做法: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例如积极宣传和法律相关的知识,做守法的好公民。
18.(1)含义:罗马文明缺少连续性
(2)原因:罗马缺少祖先认同、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
(3)事例: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0页共25页.
(4)原因: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
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解析】(1)含义:由材料“秦汉帝国东西并存的罗马帝国则缺少这种祖先认同、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因
此出现,‘罗马之后再无罗马’,其文明缺少连续性也就不奇怪了。”可知,“罗马之后再无罗马”的含义是罗
马文明缺少连续性。
(2)原因:由材料“与秦汉帝国东西并存的罗马帝国则缺少这种祖先认同、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因此出
现,‘罗马之后再无罗马’,其文明缺少连续性也就不奇怪了。”可知,材料一认为“罗马之后再无罗马”的原
因是罗马缺少祖先认同、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
(3)事例:结合所学可知,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北魏孝文帝即位
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迁都洛阳,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促进了民族交融,
印证了“文明发展的连续性特征,强调的是作为文明体创造者的中华民族始终是这片土地上的主人,历史上
屡次发生的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并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无一不是以主动融入中华多民族统一国家而告终”的
论点。
(4)原因:由材料“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
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可知,近平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践、同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原因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
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19.(1)相似点:重视对人的道德教育。
(2)思想及影响: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对中国的政治治理和社会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墨子的“兼爱、
非攻”思想,对今人世界和平的观念有深远的影响;孟子的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主张,有利于对环境的保
护,有利于可持续发展;韩非的法治思想有利于社会的有序运行。(任答一例即可)
【解析】(1)相似点:根据材料一“他认为道德是完成其他事情的必要前提,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和材料二“他
认为道德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对知识的学习达成的。道德教育是在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以得
出,二者都注重人的品德,都重视对人的教育。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因此,孔子和苏格拉底所处的“轴心时代”即我国春秋战国
时期。据此可知,从老子、墨子、孟子、韩非等任答一人的主张和影响即可。如,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对
中国的政治治理和社会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对今
人世界和平的观念有深远的影响;孟子的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主张,有利于对环境的保护,有利于可持
续发展;韩非的法治思想有利于社会的有序运行(或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
20.(1)古埃及人;太阳历。
第11页共25页.
(2)炎帝。
(3)凯撒;儒略历。
(4)祖冲之。
【解析】(1)人物:根据“某当地人发现,每年7月,当太阳和天狼呈在地平线上间时升起时,尼罗河就会
开始涨水。他们据此制定了每年365天的历法。”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当地人”指的是古埃及人。历法:
根据所学可知,古埃及太阳历在公元前3000年代,古埃及人根据对尼罗河河水上涨和天狼星的长期观察,
制定出一种方便的历法。
(2)人物:根据“中国远古传说中有一位神农氏,他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
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并结合所学可知,传说中的炎帝,其部落主要活动于陕西渭河流域。传说
炎帝教民开星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
传说炎帝还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因此,这位“神农氏”指的是炎帝。
(3)人物、历法:根据图片及题干“古代罗马统帅,威震欧、亚、非三大陆,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传
奇式的英雄。他执政时期制定的历法后来成为今天人们使用的公历的基础。”并结合所学可知,罗马共和国
的凯撒命人以太阳历为蓝本编制新的历法,称“儒略历”。
(4)人物:根据“我国南北朝时有·位科学家,他通过天文观测对历法进行精细的推算.他所删算的一年时
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50秒。他创制的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后来由朝廷
正式颁行。”并结合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通过天文观测对历法进行精细的推算,
他所删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50秒。他创制的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
明历》,后来由朝廷正式颁行。
21.(1)文明:古埃及文明和古巴比伦文明。
共同特征:都属于大河流域的农业文明。
(2)文献:《汉谟拉比法典》。
历史地位: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3)联系:以太阳历为蓝本编制的新的历法,称“儒略历”,儒略历成为今天人们使用的公历的基础。
【解析】(1)文明:根据材料一“中东、印度、中国和欧洲这四块地区的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平原,孕育了历
史上最伟大的文明。这些文明使欧亚大陆成为起重大作用的世界历史中心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东”
孕育的文明有古埃及文明和古巴比伦文明。中东、印度、中国孕育的历史文明的发源地的共同特征:都属
于大河流域的农业文明。
共同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东地区的古巴比伦文明得益境内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古印度文
明得益于其境内的印度河和恒河,中国古代文明得益于境内的黄河和长江,这三个地区境内都有大河,农
第12页共25页.
业发达,所以说共同点是都属于大河流域的农业文明。
(2)文献:根据材料二“法典刻在一块黑色石柱上,法典正文包括282条法律,涉及现代意义上的诉讼法、
民法、刑法、婚姻法等内容”可知,是《汉谟拉比法典》。它刻写在一块黑色柱石上,内容十分广泛,从中
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古巴比伦社会。
历史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
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
(3)联系:根据材料三图1“太阳历”、图2“儒略历”和图3“现代公历”并结合所学关于古代历法的知识可知,
三幅图片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以太阳历为蓝本编制的新的历法,称“儒略历”,儒略历成为今天人们使用的公历
的基础。
22.(1)儒学士人,法律和教化(乡约)相结合;基督教会,开办宗教学校、讲授基督教义
(2)约束人们的行为,注重对民众的道德教育;重视家庭伦理道德,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3)孝敬父母,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解析】(1)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可知,主体力量是儒学士人;根据材
料“以乡约教化乡里、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可知,方式是法律(政府)和教化(乡
约)相结合。
欧洲:根据材料“基督教影响了中古时期欧洲人的方方面面”可知,主体力量是基督教会;根据材料“开办宗
教学校,讲授基督教义”可知,方式主要是开办宗教学校、讲授基督教义。
(2)作用:根据材料“以乡约教化乡里、孝敬父母、不许偷盗、奸淫、杀人、贪恋别人的财物等”可知,古
代中国和欧洲的社会基层教化,约束人们的日常行为,注重对民众的道德教育;重视家庭伦理道德,有利
于维护社会秩序。
(3)做法:根据材料“孝敬父母、尊敬长上、必须孝敬父母,不许偷盗”可知,社会基层教化中提倡孝敬父
母,尊重长辈等良好品德,有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值得借鉴。
23.(1)种姓制度下,对各等级之间所从事职业、婚姻关系的严格限制,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的
影响;各等级间世代相袭,贵贱分明,是古代印度社会发展的极大障碍。
(2)民主的范围有限,外邦人、妇女和奴隶没有政治权利;直接的民主,使民众易被野心家打着民主旗号
所蛊惑,使民主成为个人争权夺利的工具。
(3)基础:封赐土地、服兵役;权利和义务:封臣对封君要忠诚,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封
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为封臣提供保护等。
【解析】(1)原因:根据所学可知,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
度”。种姓制度下,对各等级之间所从事职业、婚姻关系的严格限制,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13页共25页.
各等级间世代相袭,贵贱分明,是古代印度社会发展的极大障碍。
(2)弊端:根据所学可知,古希腊繁荣时期,多数城邦建立了民主制度。雅典经梭伦、克利斯提尼改革后,
在伯里克利主政时期,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但雅典民主的范围有限,外邦人、妇女和奴隶没有政
治权利;直接的民主,使民众易被野心家打着民主旗号所蛊惑,使民主成为个人争权夺利的工具。
(3)基础:根据所学可知,图片是“缔结封君封臣关系的仪式”,反映了中世纪欧洲以土地封赐为纽带而形
成的封建制度。封君向封臣封赐土地,封臣向封君提供兵役服务。权利和义务:根据所学可知,封臣对封
君要忠诚,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为封臣
提供保护等。
24.(1)长安广州自给自足
(2)特点:范围广泛,与许多国家都有往来;内容丰富,涉及使者往来、政治经济制度、生产技术、商品
贸易等领域;具有双向性,外国与中国互相学习,相互吸收先进的经济文化。
原因:唐朝的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具备发展对外交往的基本条件,也吸引了各国人前来学习和
贸易;唐朝开辟了四通八达的海陆对外交通线,便于发展对外关系;唐朝有辽阔的疆域及和睦的民族关系,
有利于促进对外交往;唐朝统治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开明的态度,兼收并蓄,虚心学习,又尊重外国人的风
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
(3)认识:中国古代长期实行了开放的对外政策,形成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条对外通道;中
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技术之间的交流;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由
开放走向封闭等。
【解析】(1)①:观察图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②:观察图B,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宋朝的海外贸易比较发达,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②处是广州。③:观察图C,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2)特点:根据材料信息“世界上与唐朝交往的国家有七十多个”,可得出:范围广泛,与许多国家都有往
来;根据“丝绸之路上和平的使团、商队络绎不绝”,可得出:内容丰富,涉及使者往来、政治经济制度、生
产技术、商品贸易等领域;根据“中国文化那时就传播到了东罗马帝国、阿拉伯国家,同时唐代的舞蹈、音
乐、绘画、食品、服装、宗教也吸纳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将中华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可得出:具有双
向性,外国与中国互相学习,相互吸收先进的经济文化。
原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具备发展对外交往的基本条件,
也吸引了各国人前来学习和贸易;唐朝开辟了四通八达的海陆对外交通线,便于发展对外关系;唐朝有辽
阔的疆域及和睦的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对外交往;唐朝统治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开明的态度,兼收并蓄,
虚心学习,又尊重外国人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
第14页共25页.
(3)认识:根据材料中提及的丝绸之路、宋代海外贸易及唐朝的对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长期实
行了开放的对外政策,形成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条对外通道;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促进了中
外经济、文化、技术之间的交流;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由开放走向封闭等。
25.(1)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奴隶制的发展和社会分工;首陀罗。
(2)西欧封君封臣制的推行,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稳定了西欧的社会秩序。
(3)庄园;自给自足。
(4)民主与自治。
【解析】(1)材料一中的“制度”指的是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印度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又称瓦尔纳制度,是
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历史。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
陀罗。据材料一“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等级的差别逐渐以制度的形式被确定下来”可知,该制度形
成的主要原因是奴隶制的发展和社会分工。在四级种姓中,被征服的印度原住民属于首陀罗。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材料二的“封建制的明确的责任原则束缚了人,也稳定了社会关系”分析可知,
这里阐述的是西欧封君制度的作用,即西欧封君封臣制的推行,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稳定了西欧
的社会秩序。
(3)材料二中的“社区”指的是庄园。自9世纪起,西欧社会开始流行一种新型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封建庄
园。一般而言,封建庄园的剥削方式都以劳役地租为主,庄园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庄园土地分为领主自营
地和农奴份地两大部分。据材料“每个地方社区都有白给自足的经济,被割裂的社区之间很少交往”可知,“社
区”有自给自足的特点。
(4)据材料二“孕育法兰克社会民主与自治的精神,产生了权力和义务的规范,日后成为欧洲文明的精髓。”,
表明法兰克文明孕育的西方文明的精髓是民主与自治。
26.(1)“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或封君和封臣之间只能直接管理,不可越级管理土地)。实质:
封建等级制度。
(2)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和政治单位。
(3)特点:在教会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大学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市;具有合法性的
自治团体;课程项目种类多样,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4)城市的兴起和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大学的兴起;城市的兴起和大学对封建庄园制度起到瓦解作用,加
速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
【解析】(1)中世纪的西欧实行封君封臣制度。依据材料一“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可得出西欧国家
“中央权力的削弱,地方权力的强大”的原因是封君和封臣之间只能直接管理,不可越级管理土地;结合所学
可知,封君封臣制度的实质是封建等级制度。
第15页共25页.
(2)依据材料二“庄园中有自己的铁匠、磨坊主、制革工人以及织布匠……几乎每一个村落里都有磨坊”
可得出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依据材料“当时存在的庄园法庭,审理各种诉讼案件……由当地全体居
民出席,依习惯法判决。”可得出独立的政治单位。
(3)依据材料三“以教会学校为基础的早期大学逐断形成”可得出在教会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依据材料
“在博洛尼亚、巴黎和牛津等城市出现了第一批大学”可得出大学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市;依据材料“这些大学
是具有合法身份的自治团体”可得出具有合法性的自治团体;依据材料“另外还有教会法规、民事法律、医学
和神学等实用课程。”可得出课程项目种类多样,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4)依据材料可得出城市的兴起和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大学的兴起;城市的兴起和大学对封建庄园制度起
到瓦解作用,加速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
27.(1)有专门的教学场所;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2)孔子。他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解析】(1)共同点:根据材料一“两汉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称为‘太学’,承袭了传授儒家经典的功能。隋
朝中央政府成立国子监,一直延续到明清,明代国子监学习四书五经,兼习律令、书法等”及材料二“13世
纪,欧洲大学在教会支持下逐渐获得自治权利”可知,中国的太学、国子监,欧洲的大学说明中外教育都有
共同的教学场所;根据材料一“太学和国子监是封建王朝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在办学育人、发展学术、科
举取士等方面,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及材料二“大学的基础课
程包括文法、修辞、逻辑、几何、天文、音乐。学生学完基础课程之后学习专业课程,有法学、医学和神
学。大学的课程设置一方面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可知,中外教
育的发展都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文化的繁荣。
(2)教育家及贡献: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发
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其中的一些教育原则和方法至今仍然有很高的
借鉴价值。(言之有理即可)
28.(1)变化:商品经济(国际贸易)有所发展;市民阶层成为新社会力量;反映市民生活的文化(世俗
文化)的兴起;影响:庄园经济逐渐衰落。
(2)特点:在教会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具有合法性的自治团体,以文科为主,分布在中心城市。
(3)认识:随着城市的兴起,为了适应新兴市民阶层对文化知识的迫切需要,大学在工商业繁荣的城市逐
渐兴起。
(4)影响:改变了西方的教育制度;形成了西方不朽的学术传统。
【解析】(1)变化:据材料一“西欧9﹣13世纪是封建庄园兴盛时期,到11世纪中叶以后新城市和集市涌现
(最大的集市是香槟集市),这些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一些城市居民要取得法律规定
第16页共25页.
的身份,依法纳税者才享有市民权利,他们逐渐成为一支新的社会力量”“……教会虽然在文化领域中占据统
治地位,但教会并不能完全扼杀人们的思想和对生活的渴望。大学生抒发个人情怀的校园诗歌流行,被称
作‘世俗的拉丁诗’”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可知,11世纪中叶城市兴起以后,欧洲社会商品经济(国际贸易)
有所发展;市民阶层成为新社会力量;反映市民生活的文化(世俗文化)的兴起;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这些变化使得庄园经济逐渐衰落。
(2)特点:据材料二“11世纪,主教们为了教育其管辖区的教士,创办了教会学校。一个世纪以后,以教
会学校为基础的早期大学逐渐形成。”“这些大学是具有合法身份的自治团体,这是它们与众不同的特征。”“此
外,它们不像教会学校那样只有一个文科,另外还有教会法规、民事法律、医学和神学等实用课程”“在博洛
尼亚、巴黎和牛津出现了第一批大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1﹣14世纪欧洲大学教育在教会学校的基础上
发展而来,具有合法性的自治团体,以文科为主,分布在中心城市。
(3)认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1﹣14世纪,教会垄断了文化教育,禁锢思想,是维护封
建统治的精神堡垒。随着城市的兴起,为了适应新兴市民阶层对文化知识的迫切需要,大学在工商业繁荣
的城市逐渐兴起。
(4)影响:由材料“改变了西方的教育制度,形成了主宰西方文化的专业知识分子阶层,培养了大批管理
教会和国家的行政人员、律师及教皇。”“它塑造了欧洲人说理论辩的思维模式,形成了西方不朽的学术传统。”
可知,中世纪大学的出现改变了西方的教育制度;形成了西方不朽的学术传统。
29.(1)原因: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2)政治上确立了民事主体的独立地位,从根本上摧毁了封建的身份等级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的发展;标志着现代民法的开端。经济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
(3)特点: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重在保护私权利;涉及范围广。(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1)原因:据材料“自6世纪中叶起,罗马帝国西半部已一去而永不复返,东半部却仿佛是一家营
业中的商行,商人们经由海陆两路从世界各地云集于此,从事着远距离高档奢侈品贸易……他(查士丁尼)
下令以拉丁语重新汇编法律文件、补充新法,还附加学习指南”可知,材料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查士丁尼下令以拉丁语重新汇编法律文件、补充新法,还附加学习指南。
(2)历史意义:据材料“……确立了民事主体的独立地位,从根本上摧毁了封建的身份等级制度”可知,材
料反映的是政治上确立了民事主体的独立地位,从根本上摧毁了封建的身份等级制度;据材料“……它所反
映的首先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客观要求”并结合所学可知,《拿破仑法典》的颁布,
促进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据材料“1804年颁布的《拿破仑法典》标志着现代民法的开端,它以罗马
法为蓝本,巧妙地运用法律形式把刚刚形成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则直接‘翻译’成法的语言,它所反映的
首先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客观要求……”并结合所学可知,《拿破仑法典》的颁布,
第17页共25页.
标志着现代民法的开端;经济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
(3)特点:据材料“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民法典被称为‘社
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
科全书”;据材料“如果说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那么民法典就重在保护私权利,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大到合
同签订、公司设立,小到缴纳物业费等,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重在
保护私权利;涉及范围广。(任答两点即可)
30.(1)名称:《汉谟拉比法典》。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人物:伯里克利。
(3)有道理。
看法:第一次以武力征服世界指的是,公元前3世纪初,罗马征服了意大利半岛;通过布匿战争,灭掉迦
太基,控制西地中海地区;公元前2世纪,征服东地中海地区,成为整个地中海地区的霸主;2世纪,罗马
帝国进入黄金时期,帝国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
第二次以宗教征服世界,这里的“宗教”指的是基督教。4世纪后期,罗马帝国确定基督教为国教,大大促进
了基督教的传播。
第三次以法律征服世界指的是,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十二铜表法》,罗马成文法诞生,该法典是
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伴随罗马的扩张,形成了万民法、经济法及众多法律概念,它们共同
构成完整的罗马法学系统;529年《查士丁尼法典》编成,后来又汇编成《罗马民法大全》,这标志着罗马
法体系最终形成,《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对近现代西方国家的司法与立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
【解析】(1)名称:根据题干“它不仅阐明了古巴比伦的法律制度,也照亮了当时的社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
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
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已知的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表明人类法制传
统源远流长。
(2)人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在伯里克利主政时期发展到了高峰。
(3)看法:有道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以武力征服世界指的是,公元前3世纪初,罗马征服了意
大利半岛;通过布匿战争,灭掉迦太基,控制西地中海地区;公元前2世纪,征服东地中海地区,成为整
个地中海地区的霸主;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帝国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
“内湖”;第二次以宗教征服世界,这里的“宗教”指的是基督教。4世纪后期,罗马帝国确定基督教为国教,
大大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第三次以法律征服世界指的是,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十二铜表法》,
第18页共25页.
罗马成文法诞生,该法典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伴随罗马的扩张,形成了万民法、经济法
及众多法律概念,它们共同构成完整的罗马法学系统;529年《查士丁尼法典》编成,后来又汇编成《罗马
民法大全》,这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对近现代西方国家
的司法与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指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
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从而使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了超越时间、地
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31.(1)机构:公民大会。局限性:只有成年男性公民享有民主权利,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权利。
(2)目的: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地位: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3)先行者:孙中山。意义:推翻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
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4)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启示: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中,应时刻以民为本,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结合所学可知,在雅典的奴隶制民主政治中,公民
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根据所学可知,在雅典的奴隶制民主政治中,只有成
年男性公民享有民主权利,占雅典城邦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隶和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这是雅典
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2)根据所学可知,查士丁尼编撰法典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稳固拜占庭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
专制权力。根据所学可知,《罗马民法大全》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奠定了欧
洲民法的基础。
(3)根据所学可知,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孙中山先生。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
治,宣告了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
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4)根据材料四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
政治制度。
(5)本小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综合所学解读材料可知,材料三和近代中国发
展的历史启示我们,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但此后中国的民主与法
制建设依然有很长的路;材料四和中国现代史的发展历程启示我们,在民主与法制建设中,应该以民为本,
时时刻刻想着人民,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重。
第19页共25页.
32.(1)信息:日本与唐朝交往密切。
(2)事件:日本大化改新。制度:三省六部制。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3)经验:坚持改革开放;善于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制度、文化等等。
【解析】(1)信息:根据材料“本遣唐使人数变化“可知,日本与唐朝交往密切。
(2)事件:根据材料“649年又下诏书,令(国博士)高向玄理与僧旻“置八省百官”,作为中央机构。”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646年日本开始进行大化改新,学习唐朝的典章制度。
制度: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46年日本开始进行大化改新,学习唐朝的典章制度,借鉴了唐朝的
三省六部制。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进行大化改新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3)经验:本题为开放性题目,紧扣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坚持改革开放;善于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
的优秀制度、文化等等。
33.(1)公元1世纪至唐朝前:成批的中国织工、陶工等随日本使者到日本,对日本悴的织业、制陶业等
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大唐时期:日本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到中国学习,或邀请中国僧人赴日讲学,积
极宣扬唐朝制,推动日本制度改革和完备法制:或传播佛教至日本,还将盛唐的医药、建筑、雕塑、绘画、
诗词、书法等技术和知识传播到日本,汉文化在日本风行一行。
(2)制度:三省六部制。作用: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
(3)特点:有选择的向中国学习(或善于学习,并结合国情进行改造)。影响:日本发展成为中央集权的
封建国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繁荣。
【解析】(1)公元1世纪至唐朝前:根据材料“公元1世纪后的几百年间,中日交流有了更大发展”并结合
所学可知,成批的中国织工、陶工等随日本使者到日本,对日本的织业、制陶业等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大
唐时期:根据材料“到中国大唐时期,中日交流达到一个高峰”并结合所学可知,日本遣唐使、留学生、留学
僧到中国学习,或邀请中国僧人赴日讲学,积极宣扬唐朝制,推动日本制度改革和完备法制;或传播佛教
至日本,还将盛唐的医药、建筑、雕塑、绘画、诗词、书法等技术和知识传播到日本,汉文化在日本风行
一行。
(2)制度:根据材料“二官八省制”的结构图可知,与中国的三省六部制相似。作用:结合所学“三省六部制
度的影响”可知,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
(3)特点:根据材料“借鉴了儒家学说,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标准,调整了它的政治学说,以适应他们的社
会结构”可知,日本有选择的向中国学习(或善于学习,并结合国情进行改造)。影响:结合所学“日本大化
改新的作用”可知,日本发展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繁荣。
34.(1)吸收中国移民,派遣唐使到中国,派留学生到中国。
(2)改革内容大部分是对中国隋唐政治经济的模仿。
第20页共25页.
(3)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日本在文字、服饰、节日、习俗等很多方面表明深受中国的影响,如
日本的文字,大多采用的仍然是中国的方块汉字,日本的和服和唐朝的服饰很相似等。(举一例即可)
(4)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我们也应该学习他国优秀的文化,要扩大开放,吸收先进的文明成果,
发展自己。(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大量吸收中国大陆的先进技术和大批移民”,“派大量遣唐使出使中国,并向中国送
去大量留学生等,全面学习中国先进文化和政治经济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日本通过吸收中国移民,
派遣唐使到中国,派留学生到中国等方式吸收中国大陆的先进技艺。
(2)根据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在政治上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立国郡里,加强中央集
权,将大化改新措施与中国隋唐政策仔细比较,得出日本改革内容大部分是对中国隋唐政治经济的模仿。
(3)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日本在文字、服饰、节
日、习俗等很多方面表明深受中国的影响,如日本的文字,大多采用的仍然是中国的方块汉字,日本的和
服和唐朝的服饰很相似等。
(4)根据材料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外来文化的民族,我们也应该学习他国优秀
的文化,要扩大开放,吸收先进的文明成果,发展自己。
35.(1)成就:《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60进制、阴历等。(写出一点即可)
共同条件: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
(2)特点:政治上:小国寡民,各自为政,采用民主政体。经济上:不适合农业耕作,商业贸易(或海外
贸易)活跃。
(3)形式:战争(或暴力形式)、和平形式。
【解析】(1)成就:根据材料一信息“这个理论在另一个可以满足其要求的条件的邻区得到了验证,这就是
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的下游地区”可知,“邻区”是指两河流域;两河流域的代表成就有《汉谟拉比法典》、
楔形文字、60进制、阴历等。
共同条件:根据材料一信息“但它有一个例外条件,就是由一条大河所提供的源源不断的供水和一个冲击地
带”“这就是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的下游地区”,可知古埃及和古代两河流域都是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
域。
(2)特点:政治,根据材料二信息“这种交通极为不方便的群岛地区最容易形成小国寡民的、各自为政的
城邦”“这些又有力地推动了城邦民主政体的建立而小国寡民”,可得出:小国寡民,各自为政,采用民主政
体。经济,根据“土地虽多但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可得出:不适合农业耕作;根据“而只适合种植葡萄、
橄榄决定了希腊人……必须通过海外贸易才能生存下去”,可得出:商业贸易(或海外贸易)活跃。
(3)形式:根据材料三信息“如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可得出:战争(或
第21页共25页.
暴力形式);根据“也有商旅往来、文化交流的和平形式”,可得出:和平形式。
36.(1)特点:路线长范围广;物质交流和文化交流相结合,交流内容丰富(或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
桥梁)。
(2)首创者:古印度人。
(3)贡献:把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了欧洲,把印度人发明的计数法进行改造并传播到西方。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丝绸之路……由长安到西域,到中亚,再绵延至欧洲”可知,中国古代丝绸
之路的特点是路线范围比较广;根据材料“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
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可知,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特点是物质交流和文化交流相结合,交流内容丰富。
(2)首创者:根据材料二“比如阿拉伯数字,就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和所学可知,古印度人
发明了0到9十个数字计数法,阿拉伯人对它加以改造并将其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3)贡献:根据所学可知,可以从中国、古印度的发明的传播等角度进行分析,如:阿拉伯人把中国的四
大发明传到了欧洲,把印度人发明的计数法进行改造并传播到西方。
37.(1)示例:甲骨文是中国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海南建筑安全员C证考试题库
- DB61T-牛卵巢B超影像诊断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 证券投资学课件人大吴晓求
- 春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主题班会课件
- 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课件
- 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呈现合集十篇
- 【物理课件】探究安培力课件
- 课题申报书:职业女性乳腺癌风险的复杂因素关联分析与预警模型研究
- 单位管理制度品读选集【人力资源管理篇】十篇
- 调研报告货架大纲
- 主债权合同及不动产抵押合同(简化版本)
- 服装厂安全生产责任书
- JGJ202-2010建筑施工工具式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 液压爬模系统作业指导书
- 2018-2019学年北京市西城区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期末测试数学试卷
- SFC15(发送)和SFC14(接收)组态步骤
- LX电动单梁悬挂说明书
- 旅行社公司章程53410
- GD2405004室内排水管道及配件安装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1栋
- 安防监控系统室外施工安装规范标准
- 螺杆式制冷压缩机操作规程完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