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粤人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542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剑桥插图古希腊史》记载:“到公元前5世纪末,‘智者’这一词在人们心目中失去了最初的尊严。”这种状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城邦范围不断拓展B.城邦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完善C.智者说教引发反感D.苏格拉底对其学说深刻批判2、阿拉伯文化在整个中世纪是一个强势文化,对东西方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有人说“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材料表明A.欧洲文明源自阿拉伯及东方国家B.阿拉伯文化对文艺复兴有推动作用C.文化传播实现于国家统治范围内D.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使者3、下图为甘肃居延出土的西汉晚期丝织墨书“张掖都尉棨信”。“张掖”别称甘州;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镇。“都尉”汉朝官名。“棨信”为古代传递命令的信物或过关凭证。从这件文物中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有。
①汉朝疆域西至陇西地区②汉代用丝绸作为书写材料③汉代丝绸之路存在军事保障④汉朝公文用隶书书写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③④4、我国古代某思想家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知行合一”。该思想家()A.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B.构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C.撰写的《小学》成为幼童的行为规范D.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教条》影响后世5、如图是1949—1956年我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数量变化曲线示意图。图书馆数量的变化()
A.适应了国家及社会发展需要B.贯彻落实了“双百”方针C.呈现了持续且快速增长态势D.反映了“科教兴国”战略评卷人得分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6、史实: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
推论:荷马史诗是欧洲第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题(共8题,共16分)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春节、清明、端午、中秋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其中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唯一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节日,下表反映了端午节俗的演变:。时期。
地域。
纪念人物。
农历五月初五的习俗。
两汉以前。
中原;长江中下游、吴越等地。
待考证。
源自先秦的夏至节;主要有祭神;采药、挂艾叶、祈求丰收、禳除灾害等活动。
两汉。
山西部分地区。
介子推(割股啖君)
西汉时;确定了端午仪典,端午成为全国的重大节日。主要有采兰沐浴;系五色丝、用桃木板辟邪等禳灾祛害、祈祝平安等活动。
苏南;浙北。
伍子胥(忠贞贤能)
伍子胥(忠贞贤能)
绍兴。
曹娥(孝女)
曹娥(孝女)
梧州。
陈临(勤政爱民)
陈临(勤政爱民)
许多地区。
屈原(爱国爱民)
屈原(爱国爱民)
南朝。
南方。
屈原。
主要有吃粽子;系五色丝、竞渡等活动。
隋唐。
全国。
屈原。
端午节俗大体定型;主要有龙舟竞渡;吃粽子、射柳等活动。
——据蔡靖泉《端午为屈原的节俗演变与文化意义》整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端午节俗历史流变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端午节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8、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的古文字;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汉字与伟大的中华文明,经久不衰,生生不息,并在信息化时代依然焕发出蓬勃生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用拉丁字母拼读汉字是明末来华耶稣会士借鉴西方音韵学理论和方法,学习汉语的一种特殊方法。由于汉语和西方文字大相径庭,对大多数来华耶稣会士来说,汉语学习最深切之感受恐怕便是一个“难”字,尤其体现在语音上。——卞浩宇、严佳《从<葡汉词典>到<西儒耳目资>--来华耶稣会士与早期汉语拼音方案的历史演变》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因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所及,汉字的危机依然存在。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汉字危机再一次爆发。有许多学者提出,汉字不适应计算机录入技术的发展。彼时,应当改革方块汉字为字母文字的呼声又起。”1980年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选发明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其特点是高倍率汉宇信息压缩技术、高速度还原技术和不失真的文字变倍技术,使图书、报刊的排版印刷告别了传统的“铅”与“火”,进入了“光”与“电”的时代。王选被称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当代毕异”,2002年2月1日获得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摘编自李南《告别铅与火的新技术一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等请回答:
(1)依据图一;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一个与其相关的主题,从唯物史观视角谈谈你是如何认识“仓颉造字”这历史传说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传教士利玛窦研究汉语拼音和汉学的主要背景。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当前“汉字危机”出现的原因,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汉字危机?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周易》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做人不可不讲正气;气节;认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尚书》主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把为真理、为国家、为民族牺牲视为最大的“仁”,即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同时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南宋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诸原则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价值》(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材料二公元前后;佛教东来,开异族文化侵入之端。五胡乱华,露异族入主中国之兆。然二者虽促成政治;社会、宗教、哲学各方面之骚动与进步,而未曾引起政治思想之转变。盖佛教为宗教而非政治思想,其消极出世之人生观又适与老庄思想有相近之处,其不能对政治思想有所贡献,亦意中事。至于晋代乱华之诸朝,其文化均低,占据中原以后,文化则自动“用夏变夷”。明清海通之后,欧洲文明随传教士而播于中土。加以闭关自守之局即破,昔日大一统之“天下”突然变为世界上列国之一。而积弱之余,更屡为外国所侵侮。如此空前之剧变,自不免激起之革命。此殆为转变时期见于明清之主要原因。然则蒙古入主中国,人民备受异族之欺凌荼毒,儒家之仁义礼乐,法家之尊君重国,明法饬令,道家之知白守黑、任天无为,以及一切中国固有之政理治术,均经历史之事实证明,不足以保民族之自存,则穷极生变,明清政治思想不得不另辟蹊径,向新方面以前进矣。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外来思想传入中国时呈现出哪些特点。分析外来文化的传入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材料三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主要文化之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数千年的连续发展,中华文化不仅在过去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当今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着自己的贡献。
(3)结合史实,分析中华文化对世界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05年建立的南通博物苑在中国博物馆早期实践中是独特的。张謇既清醒地意识到保护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意义,又务实地践行着教育救国的理念。历史、美术、天然三部与动植物园的建制,使中国人拥有了自己的学理意义上的物物馆。隶属南通师范学院“为本经师范生备物理止的实验,为地方人民广农业上之知识”的宗旨以及独特的馆名,让南通博物苑具有了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色彩。——摘编自黄春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蹲物馆发展史》表:1949材料二表:2015。—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以来《旅顺军事历史博物馆举行开幕典礼》(1955—05—20)、《内蒙古修建第一座博物馆》(1956—08—09)等《我国博物馆有五百多座》(1984—01—05)、《中国博物馆逾2400个》(2007—12—22)《延安革命博物馆正式开放》(1958—12—06)、《定陵博物馆今起开放》(1959—09—26)等《广西筹建洞穴博物馆》(1982—06—12)、《四川兴建恐龙博物馆》(1984—01—14)、《北京市兴建中国紫檀博物馆》(1997—11—23)《苏联鞑靼国立博物馆展览我斗争胜利事迹并陈列中国民间艺术制品》(1949—10—31)、《民主德国博物馆专家到京》(1954—05—03)等《首都纪念国际博物馆日》(1997—05—19)、《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大会在沪开幕》(2002—10—22)《坚持政治挂帅,积极发展文物、博物馆事业》(1960—03—27)、《毛主席的人民战争思想是世界革命人民的法宝——记外国朋友参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1966—08—05)等《北京市政府发出通知中小学生每学期参观一次博物馆》(1991—02—04)、《旅行社开发市场博物馆增加客源》(2002—08—12)——摘编自姬秀丽《建国以来博物馆公共形象的历史变迁探析一以<人民日报>为中心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通博物苑成立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博物馆的变化。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至19世纪末,作为临近拉丁美洲工农结合的香蕉种植园和南美洲现代采矿区的地区,机械化在很多热带地区都非常普遍,这些技术深远地改变了巴拿马和拉美民众的生活方式。就政治层面而言,1821年,摆脱了西班牙殖民统治的巴拿马人已经开始参与共和制下的政治选举,其公民还享受不同肤色的公民在法律上的平等,这完全是对美国种族歧视的一种挑战。至19世纪末,作为临近拉丁美洲工农结合的香蕉种植园和南美洲现代采矿区的地区,机械化在很多热带地区都非常普遍,这些技术深远地改变了巴拿马和拉美民众的生活方式。就政治层面而言,1821年,摆脱了西班牙殖民统治的巴拿马人已经开始参与共和制下的政治选举,其公民还享受不同肤色的公民在法律上的平等,这完全是对美国种族歧视的一种挑战。
作为殖民者,美国人将殖民、破坏和侵占美化成“西方文明论”的救赎。在他们的历史叙述中,巴拿马始终生活在一个天然、原始、蒙昧的时代。这一成见又催生了运河区人口外迁政策,将破碎、失败与背井离乡的绝望留给了巴拿马,就政治而言,美国人认为巴拿马内战的原因是气候和种族,而非因为19世纪美洲大多数国家嫁接美国的政治制度,比如中央集权、联邦制度、奴隶制、教会、国家关系等问题上的普遍的政治分歧。这也揭示了为何巴拿马无法赶上现代化的列车,因为他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巴拿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含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不能将巴拿马引向现代化的原因。——摘编自(哥伦比亚)玛丽萨·拉索《被抹去的历史——巴拿马运河无人诉说的故事》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英国历史上有多种形式的图书馆,虽具有一定的公共性质,但用户都需要直接或间接地支付费用,因此要求图书馆降格到“贫民阶层”的呼声与日俱增。1850年,经过改革派和激进派议员的据理力争,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规定一万人口以上的城镇应当建设公共图书馆,地方政府为公共图书馆提供必要的发展资金,公共图书馆逐渐成为民众教育的基地,成为“人民的大学”,成为广大技工进行自我教育、提升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重要渠道。公共图书馆在普通借阅外,还开设游戏室、台球室、咖啡屋等休闲场所和针对儿童、老人、残障人士的特殊阅读室。20世纪初,部分英国公共图书馆还致力于将图书传递给不能前往图书馆的读者,如住在偏远地区、长时间工作的人。——摘编自郑永田《英国近代公共图书馆服务及其启示》材料二为进一步推进全民阅读,坚定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增强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获得感,国家积极推进全国公共图书馆建设、馆藏文献修缮、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重大文化项目。在政府资金投入和扶持下,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设施条件不断完善,公共文化产品日益丰富,服务能力有所提高,社会效益显著增强。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日益增长,我国公共图书馆还存在总量不足、地区发展不平衡、经费不足等问题。——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网站《“十五”以来全国公共图书馆发展情况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近代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当代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启示。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诺曼征服后,英格兰社会出现三种文字共用现象∶王室及政府机构撰写文书使用法文和拉丁文,罗马教会曾一度极力反对将《圣经》翻译成英语,并对译者进行人身迫害;教会使用拉丁文,教士和社会上层垄断教育,“任何针对普通人的有关初等教育的证据都非常罕见”;民众使用英文,因为民众日常接触的是庄园里的成员,庄园生活与王室的联系非常松散,因此,即便王室想在语言政策上有所动作,其推行效果也会大打折扣。13世纪初,诺曼贵族失去法国领地后,社会语境发生显著变化。英语、法语的使用范围及功能随之发生或快或慢的变化。法语曾一直被认为是英格兰议会撰写重要文书的最佳语言,直至15世纪20年代,几乎所有的请愿书还使用法语。然而到15世纪中叶,印刷术的引进对于伦敦英语的传播具有重大意义。英格兰议会重要文书使用英语已非常普遍,到中世纪晚期英语逐渐上升为英格兰的官方语言。诺曼征服后,英格兰社会出现三种文字共用现象∶王室及政府机构撰写文书使用法文和拉丁文,罗马教会曾一度极力反对将《圣经》翻译成英语,并对译者进行人身迫害;教会使用拉丁文,教士和社会上层垄断教育,“任何针对普通人的有关初等教育的证据都非常罕见”;民众使用英文,因为民众日常接触的是庄园里的成员,庄园生活与王室的联系非常松散,因此,即便王室想在语言政策上有所动作,其推行效果也会大打折扣。13世纪初,诺曼贵族失去法国领地后,社会语境发生显著变化。英语、法语的使用范围及功能随之发生或快或慢的变化。法语曾一直被认为是英格兰议会撰写重要文书的最佳语言,直至15世纪20年代,几乎所有的请愿书还使用法语。然而到15世纪中叶,印刷术的引进对于伦敦英语的传播具有重大意义。英格兰议会重要文书使用英语已非常普遍,到中世纪晚期英语逐渐上升为英格兰的官方语言。英语的发展史是英格兰历史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早期的盎格鲁——撒克逊方言是英语的最初母体,接着凯尔特语、拉丁语、法语等外来语的涌入,大大丰富了英语的内涵和表达能力,奠定了英语作为英格兰官方语言的结构基础。随着诺曼征服、约翰王失地、英法百年战争等一系列重大政治、经济、文化事件,英语逐渐在欧洲广泛传播。材料二英语的发展史是英格兰历史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早期的盎格鲁——撒克逊方言是英语的最初母体,接着凯尔特语、拉丁语、法语等外来语的涌入,大大丰富了英语的内涵和表达能力,奠定了英语作为英格兰官方语言的结构基础。随着诺曼征服、约翰王失地、英法百年战争等一系列重大政治、经济、文化事件,英语逐渐在欧洲广泛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英格兰官方语言变迁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语的发展史是英格兰历史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的理由。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中国人口的海外迁移不仅受到延绵1000多年的海外迁移惯性力量的推动;又因当时国内农业地区已基本人满为患;民族工商业萧条、城市无法吸收大量无地农民,移民海外自然成为缓解日甚一日的人口危机的唯一出路。
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海外殖民地的拓展和开发,资本主义世界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增,美国家加利福尼亚金矿的发现及其带动的西部开发,进一步导致了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1862年,黑奴贸易被美国废止,支撑西方殖民地经济发展的黑人廉价劳动力资源宣告枯竭,移民美国的华人明显增多。据统计,1860年,加州每10人中就有一个华人。1870年,美国有63000华侨90%集中在西岸。
材料二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绝大部分来自广东沿海地区。且多为自耕农;几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这是19世纪中晚期华人移民的总体形象。华人移民到美国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技术性不强的工作,很少有人对从事与大工业机器生产相关的;对劳动技能要求严格的工作。
移民到美国的华人对当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四大股东之一利兰·斯坦福在1865年10月10日给约翰逊总统的一份报告中说:“(华工)一个阶层;他们安详;平和、耐心、勤劳、节俭,他们(比白人劳工)更谨慎和节俭,因而工资少点也毫无怨言如果没有华人,要在《国会法案》规定的时间内建成这个宏大的全国性工程的西段,是完全不可能的。”
——摘编自徐国林《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职业变化》
(1)根据材料一;分析19世纪中期华人向美国移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特点,并谈谈你对近代华人移民美国的认识。评卷人得分四、论述题(共2题,共12分)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11月习近平发表署名文章指出:“伟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似的;伟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知的,伟大的古老文明更是相亲的。2000多年前,古代中国;古代希腊的文明之光就在亚欧大陆两端交相辉映”。
材料多元文化之间的接触;碰撞、相互学习和相互吸收形成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不断地为各地的文明增添活力。纵观世界历史,以文明多样性为基础的文明交流互鉴始终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主流。不同文化并不是孤立地、互不联系地各自发展,而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学习、相互碰撞中携手前行。从这样的人文视角出发,可以看到人类发展史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借鉴、互通有无、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
——摘编自《文明多样性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自信》结合中外古代史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中关于中外文明的观点。(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图: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3-6世纪)材料二表:表:16世纪至。世纪亚欧区域文明概况(部分)区域时间概况亚洲1世纪中叶大月氏人被匈奴人击败并西迁,联合吐火罗人,建立贵霜帝国。这个帝国是游牧民族在入侵农耕世界并定居以后建立的具有高度经济文化的文明古国。3-5世纪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南迁中国黄河流域,建立多个政权,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后北魏孝文帝进行了封建化改革。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南迁中国黄河流域,建立多个政权,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后北魏孝文帝进行了封建化改革。4-6世纪嚈哒人自蒙古草原南迁至中亚南亚,灭亡贵霜帝国,迫使萨珊波斯称臣纳贡,并大举进攻印度,在北印度立国。嚈哒人先后接收波斯和印度文化,在南农北牧两个世界的交往中起了桥梁作用。嚈哒人自蒙古草原南迁至中亚南亚,灭亡贵霜帝国,迫使萨珊波斯称臣纳贡,并大举进攻印度,在北印度立国。嚈哒人先后接收波斯和印度文化,在南农北牧两个世界的交往中起了桥梁作用。欧洲4-5世纪日耳曼人各部族在罗马帝国境内不断南迁,于476年灭亡西罗马帝国,建立一系列日耳曼人国家,并且在日耳曼因素和罗马因素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形成中古西欧以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以上材料摘编自吴于廑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综合以上材料信息,自选视角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评卷人得分五、简答题(共3题,共30分)17、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二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18、阅读材料,探讨在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冲击下,中国青少年应该如何把握思想观念的定位。19、美国将选择孔子代表“世界传统的一部分”的合理性何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C【分析】【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智者学派关注辩论形式,到公元前5世纪末,“智者”成了通过争辩来提高自己名声的代名词,影响了民主政治的发展,引发了雅典人的反感,C项正确;城邦范围的不断拓展与智者学派学说失去人们心目中最初尊严没有直接关系,主要是因为这时期“智者”成了通过争辩来提高自己名声的代名词,使得智者说教引发人的反感,A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现象严重,这时期不是雅典城邦民主政治发展完善时期,B项错误;苏格拉底对智者学派学说的批判属于外因,不能成为智者学派学说失去人们心目中最初尊严的主要原因,D项错误。2、B【分析】【分析】
【详解】
材料重点强调阿拉伯文化“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意在说明阿拉伯文化对文艺复兴有推动作用,故B项正确;欧洲文明不是源于阿拉伯及东方国家,排除A项;文化传播实现于国家统治范围内的说法表述错误,排除C项;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传播使者在材料中虽有涉及,但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3、C【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形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题中“都尉”“汉朝官名”可知汉代在张掖地区实行行政管辖;张掖都尉棨信”由汉代丝织品书写而成,说明汉代丝绸品也作为一种书写材料,故②③正确。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汉代的成就4、B【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明朝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知行合一”,这一学派被称为“陆王心学”,B项正确;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排除A项;朱熹撰写的《小学》成为幼童的行为规范,排除C项;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教条》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一个纲领性学规,排除D项。故选B项。5、A【分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1956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49-1956年中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数逐渐增加,特别是1955-1956年剧增,这适应了国家及社会发展需要,A项正确;1956年才提出“双百”方针,排除B项;“持续且快速增长”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1995年“科教兴国”第一次提出,时间明显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6、B【分析】【详解】
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是关于荷马史诗内容的描述,不能得出荷马史诗的地位,因此史实和推论逻辑不符,错误。三、材料分析题(共8题,共16分)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两汉以前:中原;长江中下游、吴越等地;两汉:山西部分地区、苏南、浙北、绍兴、梧州、许多地区;南朝:南方;隋唐:全国”得出由各地自发/区城性到全国性节日;据材料“两汉:介子推(割股啖君)、伍子胥(忠贞贤能)、曹娥(孝女)、陈临(勤政爱民)、屈原(爱国爱民);南朝:屈原;隋唐:屈原”得出由多种形象/多元到以屈原为主;据材料“祭神端午仪典主要有吃粽子、系五色丝、竞渡等活动”得出由繁复仪式到民众世俗活动;据材料“端午节俗大体定型”得出习俗逐步定型。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屈原(爱国爱民)”得出屈原的文化贡献和爱国爱民形象;据材料“隋唐:全国—屈原——端午节俗大体定型”并结合所学知识,隋唐统一利于文化传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交融;经济上,随着南方的开发,南方文化影响力增强;思想上,儒家文化的影响。
(2)据材料“屈原(爱国爱民)”得出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据材料“端午成为全国的重大节日”得出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促进民族认同/提高民族凝聚力(三取一);结合所学知识,端午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国角度,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增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文化自信(五取一);从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角度,有利于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二取一)。【解析】(1)特点:由各地自发/区城性到全国性节日;由多种形象/多元到以屈原为主;由繁复仪式到民众世俗活动;习俗逐步定型。
原因:隋唐统一利于文化传播;南方经济发展;文化影响力增强;屈原的文化贡献和爱国爱民形象;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交融;儒家文化的影响。
(2)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增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文化自信;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促进民族认同/提高民族凝聚力;有利于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保护世界文化遗产8、略
【分析】【详解】
(1)主题:从两幅图片中关于汉字的起源来看;可归纳出主题是中国汉字具有悠久的历史。认识:围绕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作答即可。
(2)背景:根据材料“用拉丁字母拼读汉字是明末来华耶稣会士借鉴西方音韵学理论和方法”和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有西学东渐的影响;传播天主教的需要;早期传教士的努力等。
(3)原因:根据材料“因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所及,汉字的危机依然存在”可归纳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的汉字的简化改革也是重要原因;根据材料“1980年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选发明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可归纳出科技发展的影响。应对: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如树立全社会重视汉字书写的意识;加大的政府的宣传;强化教育过程的书写意识等。【解析】(1)主题:中国汉字具有悠久的历史。认识: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仓颉造字”的历史传说反映的是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
(2)背景:西学东渐的影响;传播天主教的需要;早期传教士的努力等。
(3)原因:新文化运动的冲击;建国初期的汉字改革的影响;科技发展的影响等。应对:树立全社会重视汉字书写的意识;加大的政府的宣传;强化教育过程的书写意识等。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内涵:根据“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得出重视以人为本;根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孔子把为真理;为国家、为民族牺牲视为最大的‘仁’”,概括得出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感;根据“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得出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根据“君子和而不同”得出主张和而不同;根据所学,还可从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分析回答。
(2)特点:根据“未曾引起政治思想之转变”到“积弱之余;更屡为外国所侵侮”,概括得出渐近性;根据“用夏变夷”得出本土化;根据“为转变时期见于明清”得出阶段性;根据所学,还可从广泛性;借助宗教思想;冲突融合并存等分析总结。影响:根据“而积弱之余,更屡为外国所侵侮。如此空前之剧变,自不免激起之革命”,分析得出冲击中国传统社会;根据材料和所学,还可从丰富发展了中国文化;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在客观上加速中国文明的发展演进;佛教传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封建统治;西方学说传入客观上推动中国走向近代化等方面分析总结。
(3)影响:根据所学;可从汉字;儒学、佛教、社会制度等对日、朝影响深远;东亚、东南亚地区深受中国饮食、科技艺术、风俗习惯等的影响;四大发明推动欧洲社会转型;儒家思想、史学、科技、文学等引起欧洲社会上层热烈反响等分析总结。
【点睛】【解析】(1)内涵:重视以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感;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和而不同。
(2)特点:①渐近性(均经历较长时间演变)②本土化(吸收中国元素)③阶段性(以明清为界;影响截然不同)或分别说明④广泛性(渗透进社会各个领域)⑤借助宗教思想⑥冲突融合并存。
影响:①冲击中国传统社会。②丰富发展了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学说。③解放了人们的思想。④在客观上加速中国文明的发展演进。⑤佛教传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封建统治。⑥西方学说传入客观上推动中国走向近代化。
(3)影响:对亚洲:汉字;儒学、佛教、社会制度等对日、朝影响深远;东亚、东南亚地区深受中国饮食、科技艺术、风俗习惯等的影响。
对欧洲:四大发明推动欧洲社会转型;儒家思想、史学、科技、文学等引起欧洲社会上层热烈反响,茶、丝绸、瓷器、中式园林和建筑等成为欧洲社会风尚。10、略
【分析】【详解】
(1)背景:根据材料一“1905年建立的南通博物苑在中国博物馆早期实践中是独特的。张謇既清醒地意识到保护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意义;又务实地践行着教育救国的理念。”中的时间信息,可从社会环境;人们对博物馆的认识、经济的发展等角度展开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西方博物馆学的传入;民族危机加深,救国运动发展;人们对博物馆认识不断深化;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特点:根据材料一“让南通博物苑具有了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色彩。”可推出兼具民族性和时代性;根据材料一“张謇既清醒地意识到保护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意义,又务实地践行着教育救国的理念。”可推出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兼顾教育和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功能。
(2)变化:根据材料二“《我国博物馆有五百多座》(1984—01—05)、《中国博物馆逾2400个》(2007—12—22)”可推出数量不断增加;根据材料二“《广西筹建洞穴博物馆》(1982—06—12)、《四川兴建恐龙博物馆》(1984—01—14)、《北京市兴建中国紫檀博物馆》(1997—11—23)”可推出类型丰富,专题类博物馆增加;根据材料二“《首都纪念国际博物馆日》(1997—05—19)、《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大会在沪开幕》(2002—10—22)”可推出博物馆交流的范围扩大到世界各国;根据材料二“《北京市政府发出通知中小学生每学期参观一次博物馆》(1991—02—04)、《旅行社开发市场博物馆增加客源》(2002—08—12)”可推出博物馆由强调政治使命到多功能综合。【解析】(1)背景:西方博物馆学的传入;民族危机加深;救国运动发展;人们对博物馆认识不断深化;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特点: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兼具民族性和时代性;兼顾教育和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功能。
(2)变化:数量不断增加;类型丰富,专题类博物馆增加;博物馆交流的范围扩大到世界各国;博物馆由强调政治使命到多功能综合。11、略
【分析】【详解】
(1)含义:依据材料“机械化在很多热带地区都非常普遍”;得出巴拿马已开启工业化(机械化)建设;依据材料“这些技术深远地改变了巴拿马和拉美民众的生活方式”,得出民众生活方式走向现代化;依据材料“摆脱了西班牙殖民统治的巴拿马人已经开始参与共和制下的政治选举,其公民还享受不同肤色的公民在法律上的平等”,得出巴拿马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公民政治地位平等;从种族平等角度分析,得出巴拿马实行种族平等政策。
(2)原因:依据材料“作为殖民者”,得出美国对巴拿马地区实行殖民统治;依据材料“西方文明论”,得出美国通过“西方文明论”对巴拿马人民进行思想控制;依据材料“这一成见又催生了运河区人口外迁政策,将破碎、失败与背井离乡的绝望留给了巴拿马”,得出美国在巴拿马地区实行种族歧视、人口外迁的错误政策;依据材料“而非因为19世纪美洲大多数国家嫁接美国的政治制度”,得出美国将本国政治制度强加给巴拿马地区;从美国的侵略和奴役分析,得出持续对巴拿马进行经济侵略和人民奴役。【解析】(1)含义:巴拿马已开启工业化(机械化)建设;民众生活方式走向现代化;巴拿马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公民政治地位平等;巴拿马实行种族平等政策。
(2)原因:美国对巴拿马地区实行殖民统治;美国通过“西方文明论”对巴拿马人民进行思想控制;美国在巴拿马地区实行种族歧视、人口外迁的错误政策;美国将本国政治制度强加给巴拿马地区;持续对巴拿马进行经济侵略和人民奴役。12、略
【分析】【详解】
(1)原因:依据材料“虽具有一定的公共性质;但用户都需要直接或间接地支付费用”,得出人民阅读需要的增长;依据材料“1850年,经过改革派和激进派议员的据理力争”,得出英国部分政治人士的努力;依据材料“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规定一万人口以上的城镇应当建设公共图书馆”,得出国家对公共图书馆发展的立法保障;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扭转了图书馆只为社会上层服务的局面,推动了文化的普及;满足了民众教育;休闲的需求;促进了工人阶级文化水平的提升,利于生产力的进步和工人运动的开展。
(2)启示:依据材料“国家积极推进全国公共图书馆建设、馆藏文献修缮、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重大文化项目”,得出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鼓励社会参与;依据材料“为进一步推进全民阅读,坚定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增强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获得感”,得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职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依据材料“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日益增长,我国公共图书馆还存在总量不足、地区发展不平衡、经费不足等问题。”,得出应兼顾民众教育与休闲的多重功能;关注特殊群体;统筹城乡和区域均衡发展等。【解析】(1)原因:人民阅读需要的增长;英国部分政治人士的努力;国家对公共图书馆发展的立法保障;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
影响:扭转了图书馆只为社会上层服务的局面;推动了文化的普及;满足了民众教育;休闲的需求;促进了工人阶级文化水平的提升,利于生产力的进步和工人运动的开展。
(2)启示: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鼓励社会参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职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兼顾民众教育与休闲的多重功能;关注特殊群体;统筹城乡和区域均衡发展等。13、略
【分析】【详解】
(1)(1)历史因素:根据材料一“诺曼征服后;英格兰社会出现三种文字共用现象。”得出基督教的传播的影响;根据材料一“13世纪初,诺曼贵族失去法国领地后,社会语境发生显著变化。”得出英法战争的影响;根据材料一“然而到15世纪中叶,印刷术的引进对于伦敦英语的传播具有重大意义。”得出印刷术的引进;根据材料一“英格兰议会重要文书使用英语已非常普遍,到中世纪晚期英语逐渐上升为英格兰的官方语言。”得出国家政治事务的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根据材料一“民众使用英文,因为民众日常接触的是庄园里的成员,庄园生活与王室的联系非常松散。”得出庄园经济的独立性。
(2)(2)理由:根据材料二“早期的盎格鲁——撒克逊方言是英语的最初母体,接着凯尔特语、拉丁语、法语等外来语的涌入,大大丰富了英语的内涵和表达能力。”得出提高了英国人的表达能力,丰富了英语的内涵;根据材料二“奠定了英语作为英格兰官方语言的结构基础。”得出奠定了英格兰官方语言的结构;根据材料一“英格兰议会重要文书使用英语已非常普遍,到中世纪晚期英语逐渐上升为英格兰的官方语言。”和材料二“随着诺曼征服、约翰王失地、英法百年战争等一系列重大政治、经济、文化事件,英语逐渐在欧洲广泛传播。”得出有利于英格兰民族意识和国家的逐渐形成;而民族意识的形成过程又极大地影响了英语地位的沉浮;结合所学得出为世界文化多元增加了亮色。【解析】(1)历史因素∶基督教的传播;民族国家的形成;英法战争的影响;印刷术的引进;国家政治事务的推动;庄园经济的独立性。(任答四点即可)
(2)理由∶提高了英国人的表达能力,丰富了英语的内涵;奠定了英格兰官方语言的结构;有利于英格兰民族意识和国家的逐渐形成;而民族意识的形成过程又极大地影响了英语地位的沉浮;为世界文化多元增加了亮色。(言之有理即可)14、略
【分析】【分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当时国内农业地区已基本人满为患;民族工商业萧条、城市无法吸收大量无地农民;资本主义世界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增,美国家加利福尼亚金矿的发现及其带动的西部开发,进一步导致了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1862年,黑奴贸易被美国废止,支撑西方殖民地经济发展的黑人廉价劳动力资源宣告枯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世界、中国、美国、列强等角度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信息“华人移民绝大部分来自广东沿海地区。且多为自耕农;几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这是19世纪中晚期华人移民的总体形象。华人移民到美国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技术性不强的工作,很少有人对从事与大工业机器生产相关的;对劳动技能要求严格的工作”,从迁出地、迁入地、移民主体、移民从事职业等方面概括特点;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移民的时代特征、移民的影响等方面谈认识。
【详解】【解析】(1)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移民海外传统的影响;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推动;国内人口压力大;美国西部开发需要;黑奴贸易的废止。
(2)特点:多来自广东沿海地区;以农民为主体;多从事劳工;多集中于美国西部地区;固守传统.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认识:受工业化潮流的影响;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中美文化交流;促进了美国交通、经济的发展;与殖民扩张相关联。四、论述题(共2题,共12分)15、略
【分析】【分析】
【详解】
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由材料“伟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似的,伟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知的,伟大的古老文明更是相亲的”,可以得出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而且是相互交融中发展的。论证环节,可以从文明的种类,如大河文明、海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东西方文明等角度分析,可以从文明在交流中相互借鉴和影响,中国的四大发明影响世界,印度佛教文明影响中国等角度进行分析论证。【解析】示例(供参考)
观点: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而且是相互交融(影响)中发展的。
分析:世界各国由于受自然地理;气候等条件的影响;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多样的)文明成果如东方的古代中华文明、西方的古希腊、罗马文明等;各文明中心在吸取其他国家的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如中国古代儒家吸收佛教教义等而使儒学得到发展。
各国文明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对周边区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显示了较强的制度和文化优越性。如中华文明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希腊文明对地中海地区特别是罗马文明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繁荣发展的各国早期文明,已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象征。因此,应该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努力发掘本国古代文明的智慧为本国与世界的和平、发展服务。16、略
【分析】【详解】
据材料一中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地图可知;此时期匈奴人;鲜卑等游牧民族内迁中原地区建立多个民族政权,与东晋政权形成南北朝的局面;在欧洲,日耳曼人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一系列日耳曼人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改变了亚欧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劳务安全协议书:华区餐饮服务业员工劳动保护合同
- 2025年度企业内部数据保密管理协议书模板
- 2025年度地质勘查技术服务与数据共享合同
- 专卖店装修保修合同模板
- 2024年佛山外向型骨干企业全球化发展白皮书-佛山市贸促会
- 2025年度商用复印机购销合同附带原装耗材包
- 商务办公区装修合同
- Unit 3 Keep fit Section B 1a-1d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下册
- 浮力(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
- 2023-2024学年天津市南开区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考试生物试卷
- 上海市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勘察设计质量疑难问题汇编(2024 版)
- 地理-浙江省杭州八县市2024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和答案
- 《康复工程学》课件-第一讲 康复工程概论
- 2025年度智慧医疗服务平台建设合同范本
- 2024项目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考试题(审定)
- 2025四川宜宾市高县县属国企业第一次招聘3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4 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地市级)真题及答案
- 南京2025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招聘13人第二批笔试历年典型考点(频考版试卷)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沈阳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语文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榜样9》观后感心得体会一
- 2024年上海普陀区司法局招聘人民调解员考试真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