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一号】2021年新课标版历史选修2-双基限时练14_第1页
【名师一号】2021年新课标版历史选修2-双基限时练14_第2页
【名师一号】2021年新课标版历史选修2-双基限时练14_第3页
【名师一号】2021年新课标版历史选修2-双基限时练14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双基限时练(十四)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一、选择题1.鸦片战斗前后,以魏源为代表的一部分先进中国人开头以新的眼光端详世界,其主要目的是()A.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B.抵挡外来侵略C.了解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学问D.争辩中西方文化解析比较四个选项,结合题干中的“主要目的”推断。主要目的是指根本要求、主观想法,做题时要把握这一基本点,魏源代表的仍旧是封建地主阶级,所以他们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的目的是抵挡外国的侵略,连续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答案B2.19世纪90年月,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B.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扬民主共和D.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解析A项指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B项指新文化运动,C项指资产阶级革命派。结合康有为维新变法的主见进行分析,应选D项。答案D3.“欲人诵经史、明大义,以敦君臣父子之伦也。虽机警多智,可以富国强兵,或恐不利于社稷”。这段话应当是()A.洋务派抨击维新派的言论B.维新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C.顽固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D.维新派抨击顽固派的言论解析材料的观点格外保守,为了“社稷”宁肯不要“机警多智”和“富国强兵”,是顽固派抨击洋务派的基本主见。答案C4.中国人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时往往打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牌子,由于分不清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结果形成“去其精华,取其糟粕”的现象,下列观点就是如此,“夫不行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这种言论应属于()A.顽固派 B.维新派C.革命派 D.洋务派解析正确理解材料意思是解题的关键,材料意思是“不能变的是伦理纲常,而不是法律制度,不能变的是古代圣人的道路而不是器械物质,不能变的是人心正术而不是工艺技术”。属于洋务派“中体西用”的观点,故选D。答案D5.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吸取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A.民主共和思想 B.三权分立思想C.君主立宪思想 D.人文主义思想解析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政治上主见实行君主立宪制。答案C6.早期维新思想对中国的民主思潮来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下列说法属于早期维新思想的是()A.“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B.“天不变,道亦不变”C.“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D.“立国之道,尚礼仪而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解析A是“中体西用”思想,早期维新派冯桂芬即有这种思想;B、D是顽固派思想,C是严复的思想,故选A。答案A7.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A.要不要维护封建的政治制度B.要不要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C.要不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D.要不要抵制列强的侵略解析本题属比较选择题,重在考查比较分析问题的力量。解题关键是明确区分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主见。洋务派主见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顽固派因循守旧,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物。其差别的关键就是是否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答案C8.中国古代以华夏大国自居,称外国为“夷”,而从19世纪60年月开头,中国人又将西方人改称为“洋”,这种称呼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A.国人对西方人由鄙视到崇敬的态度变化B.中国人对西方的生疏随着交往的扩展而正逐步客观化C.中国人已经放弃了“天朝上国”的盲目自大心态D.中国人被迫同化于西方的强势文化之下解析“夷”是对外族或外国人的蔑称,随着中外交往的增多,中国人对西方的生疏也渐渐深化而客观,故称呼也由蔑视变为正视。故选B。答案B9.资产阶级革命派比维新派在民权思想方面更进步的主要表现是()A.国家的阶级实质 B.反对封建统治C.政权的组织形式 D.反对民族压迫解析本题考查同学比较分析的力量,维新派在民权方面要建立君主立宪制,而资产阶级革命派则要实行民主共和制。A、B是二者的相同点,D不属于民权思想。答案C10.以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制派主见“师夷长技以制夷”,而洋务派主见“采西学,制洋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们的主见最根本的目的是()A.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B.学习外国的特长,抵制外国的侵略C.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用以自强D.转变中国落后局面,挽救民族危亡解析以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制派和洋务派都是封建地主阶级,所以他们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答案A11.“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很多人用这些名词命名。原名胡嗣穈的胡适,也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适”字作自己的名。这反映了()A.“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C.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D.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开头萌发解析“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消灭在19世纪末的中国,是维新变法思想的内容,已经不再是鸦片战斗后林、魏的开眼看世界思潮,也不是“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这一时期,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是为了转变中国的落后的现状,因此,这不是崇洋媚外,而是要在中国实行制度变革。答案D12.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行得也。”这位思想家主见()A.民主共和 B.改良维新C.暴力革命 D.君主专制解析从题目供应的材料可以看出,该思想家一方面主见民权,另一方面又反对暴力革命,因此,B项正确。答案B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李文忠公全集》材料三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筹办夷务始末》请回答:(1)以上材料是清政府中哪一派的主见?消灭在什么时期?(2)材料一提出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具体方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3)材料二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简述你的理由。(4)材料二与材料三观点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解析该题主要考查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时间和所代表阶级都是识记学问,关键是把握中体西用的目的、含义与评价。答案(1)主见:洋务派。时期:消灭在19世纪60年月,太平天国运动时期。(2)方法:先购买,再仿造。目的:使清政府摆脱内忧外患,维护清朝统治。(3)观点:不正确。理由:生疏不到封建制度的落后。(4)都主见购买外国武器,认为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是自强的途径。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海国图志》材料二若强中国御外之策,惟有以忠义号召合天下之心,以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乃天经地义之道,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夫不行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张之洞《劝学篇》材料三自同治、光绪以来,总署、使馆、招商局、电线铁路,皆用来新政,非祖宗之旧法也。皇上诸臣,审时度势,图谋自强,亦固知法之不能不变也,徒以根本未变,大制未新,少袭皮毛,未易精髓。犹厦屋朽坏,岌岌将倾,而粉饰补漏,糊裱丹青……求不履压,岂可行哉!——梁启超《变法通议》材料四: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请回答:(1)对比材料一、二,指出其相同的目的是什么?主要分歧是什么?(2)材料二和材料三主见有何异同?产生分歧的根本缘由是什么?(3)材料三和材料四主见的目的有何相同之处?(4)材料三和材料四主见的实施结果有何异同?其结果的相同点又说明白什么?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二可知,两者分属地主阶级抵制派和洋务派,据此可进行比较。第(2)(3)问同样先弄清二人的阶级属性,据此可回答问题。第(4)问第一小问要求比较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一败一成的结果;其次小问要求说明两者都不符合中国的国情。答案(1)相同目的:维护清朝统治。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